碟中谍3

Mission: Impossible III,职业特工队3(港),不可能的任务3(台),M: I 3

主演:汤姆·克鲁斯,菲利普·塞默·霍夫曼,文·瑞姆斯,比利·克鲁德普,米歇尔·莫纳汉,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凯丽·拉塞尔,李美琪,西蒙·佩吉,埃迪·马森,劳伦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中国大陆,意大利语言:英语,意大利语,汉语普通话,粤语,德语,捷克语年份:2006

《碟中谍3》剧照

碟中谍3 剧照 NO.1碟中谍3 剧照 NO.2碟中谍3 剧照 NO.3碟中谍3 剧照 NO.4碟中谍3 剧照 NO.5碟中谍3 剧照 NO.6碟中谍3 剧照 NO.13碟中谍3 剧照 NO.14碟中谍3 剧照 NO.15碟中谍3 剧照 NO.16碟中谍3 剧照 NO.17碟中谍3 剧照 NO.18碟中谍3 剧照 NO.19碟中谍3 剧照 NO.20

《碟中谍3》剧情介绍

碟中谍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森(汤姆·克鲁斯 Tom Cruise 饰)曾是任职于特殊部门的秘密特工,自从一位名叫茱莉亚(米歇尔·莫娜汉 Michelle Monaghan 饰)的美丽女子出现在他的生命里后,伊森决定金盆洗手,卸甲归田。遗憾的是,好景不长,幸福的生活还没过多久,伊森便接到了徒弟林德赛(凯丽·拉塞尔 Keri Russell 饰)被死对头戴维恩(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掳走的消息。戴维恩冷酷又凶残,林德赛落入他的手中可谓是凶多吉少。 为了解救林德赛,伊森重操旧业,他组织了一支精干的特工小组,向着目标人物发起了进攻。让伊森没有想到的是,戴维恩的真正目标并不是林德赛,而是茱莉亚,当爱妻落入敌手之时,伊森会做出怎样的反击?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幸福选择题黑白人生大“反”派小禾卿卿有点田迎刃而姐生活万岁贩卖法术的杂货铺一级重罪旦丁我的魔界女友读心人第三季晨星跳支华尔兹失控老人与经书未来的你第39号案件扫来个女神战利品第二季奇钢仙女楼兰12秒58平凡世界2生命热线雨色可可第一季9号秘事第一季地:关于地球的运动花椒之味辣椒教室巴黎小情歌

《碟中谍3》长篇影评

 1 ) 《碟中谍3》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

1. 大卫·芬奇最初受邀执导这部电影,但后来跑去执导《狗镇之主》(这部还没有拍成又跑去执导《十二宫》)。

芬奇版《碟中谍3》的故事是由非洲人体器官黑市交易而展开的斗争。

2.阿汤哥在一天晚上凌晨两点看完一集《双面女间谍》后,当场决定找J·J·艾布拉姆斯来执导《碟中谍3》。

3. 影片本来保留了桑迪·牛顿饰演的奈雅一角,但她因为家庭原因而放弃了参演,后来这个角色在剧中改名为Leah Quint,并由凯瑞-安·莫斯来扮演,但当J.J·艾布拉姆斯接手导演一职后,这个角色就被从故事中删掉了。

4. 斯嘉丽·约翰逊原本有望在本片中扮演一个角色,但由于《逃出克隆岛》的失败,令她对商业大片失去了信心,于是推掉了《碟中谍3》的合同,专心演出独立电影。

最后她的角色由凯丽·拉塞尔接替演出。

5. 英国演员西蒙·佩吉主演《僵尸肖恩》大获成功后,被问到是否愿意到好莱坞发展,他的回答是:“说得好像我要演《碟中谍3》一样”。

结果佩吉真的参演了《碟中谍3》。

6. 影片中伊森通过一次性相机获取新任务,这个桥段是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提出的主意。

7. 伊森家的内景是依据导演J.J.艾布拉姆斯的家设计的。

当伊森在派对上接到电话时,另一头是导演本人的声音。

8. 解剖女特工的镜头中,从脑补取出子弹的手是导演J.J.艾布拉姆斯的。

9. 影片中,伊森在医院寻找茱莉亚时,导演J.J.艾布拉姆斯出现在背景中,客串一名正在讲电话的医生。

10. 影片中,伊森被强行注射微型定时炸弹到鼻子中,这一幕中拿着注射器的手其实阿汤哥自己的。

11. 伊森咬艾迪的手时,那只手也是阿汤哥的,因为导演觉得让阿汤哥咬别人的手会很奇怪。

12. 剧组在罗马拍摄本片时,由于无法阻止好奇群众四处围观,他们特意在片场附近安排了一个“假剧组”,并聘请比基尼女郎和穿着修女服的妇女假装参与拍摄,结果成功把群众吸引了过去。

13. 阿汤哥在片中亲自出演了大部分特技动作片段,而且几乎没有受伤,但却因为一次扭动上肢太快而伤了几条肋骨。

文 | 彩蛋君KL本文部分内容来自IMDB,图片来自网络及截图,侵权请联系。

拓展阅读:《碟中谍1》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2》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4》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碟中谍5》中你可能不知道的秘密了解更多关于电影不为人知的花絮与彩蛋,欢迎关注「电影彩蛋堂」(movierush)。

「电影彩蛋堂」专注分享电影彩蛋

 2 ) 碟中谍三,这个调调

汤哥出场,party,住家男人的笑似乎对他来说太矫情了点,他的片中女友似乎也不够pl。

居然还有maggie Q,她说粤语那一段,倍感亲切。

三段,柏林,梵蒂冈,上海。

某男很是向往梵蒂冈的美景和上海,我想此类大片抓的就是他这等追逐流行人士的心。

整个片子很抓人,没有多少需要思考的,只需要沉浸在一个又一个惊险的动作场面中,为片中一次又一次紧迫的时间所心跳,对着汤哥一次又一次精彩的动作身手流口水。

他七分脸很好看,然后总来特写,看得以为是写真,口水一片。

基调轻松,不象黑客帝国那么摆酷,他们总在边执行紧迫的任务边谈论女朋友,结婚,或者别的话题,人情味,或者美式轻松生活方式。

特别是在汤哥爬上墙头的时候,对着镜头幽默的来了句,矮胖男人上墙头,笑。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最后到了上海,之前许多消息称因有损上海形象,片中许多如晒衣服,打麻将的镜头被删,但事实上,一出来上海的镜头就是个晒被子,哈。

在上海的许多场景也是一般的民居,小诊所,小巷子,让某男始终觉得没有展现出上海繁华的一面,有些失望。

但是,如果真的够大气,何必在意这些细节呢,这也我们的生活方式嘛。

何况,这始终是个镜中我,选择被看,就无法左右别人的视镜。

而我在关注的到底给上海做了些什么广告,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闪亮的标志出现在大厦上,汤哥在此来了个惊险的飞身,顺着中国银行大楼滑将下来,怎一个帅字了得!

然后他在西塘河边狂奔,用中文喊让开让开,有点别扭,因为群众演员基本是老头来太,没人拦他,甚至看都没看他一眼的。

我想碟中谍的全球取景战略,多少有点笼络人心的嫌疑,至少在中国,如我这般的人会热切的看看,在派拉蒙的眼里,中国会是怎样,我们最繁华的城市会以如何面目显现。

结果,我看到了极端,黄埔江边的繁华和古镇的悠闲,现代与传统的交融,急速与缓慢节奏的冲突,或许,这真的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节奏。

事实上,结局不出人意料,但依然有些许突兀。

女友搞定了一切,爱赢回了汤哥的生命,好莱坞,就是这个调调。

出了影院,在路上,未从紧张状态中缓过来,马路上的车速如此之慢,居然还如此之稀疏,人们的眼神如此懒散。

啊,这平稳悠闲的生活多好啊。

如果你需要一点点激情,花120分钟给碟三吧。

这个调调!

 3 ) 哪儿来么多丑化批评

《碟中谍3》:大胆起用新导演,中国元素成亮点。

这部电影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情:阿汤哥的眼光和胆识还是不错的。

敢于起用未曾拍过电影的JJ•艾布拉姆斯做导演,这本身就是一件颇为冒险的事情,但他还是那么做了。

要知道,《碟中谍3》最早想要合作的导演是大卫•芬奇(是的,就是那个拍过《七宗罪》、《搏击俱乐部》等电影的家伙),但大卫当时想拍别的电影,就推掉了。

于是找来了乔•卡纳汉(非著名导演),但因为创作意见不合,主动退出了。

百无聊赖的阿汤哥在家里看电视才发现有个叫JJ•艾布拉姆斯的,于是大胆聘用了他。

显然,《碟中谍3》不仅延续了第一部里面的智斗和高科技元素,也延续了第二部里面的火爆动作。

除此以外,还加入了不少充实内核的元素,譬如伊森•亨特开始展现领袖力了,也开始通过爱情传递人性温情一面了。

本片在剧情设置上,实际还是没有大的突破,但它胜在节奏的把控,让影片有一种扣人心弦的魅力。

而对于中国观众而言,不少的中国元素让观众看着有一股奇妙的亲切感,不仅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影体验,还给部分地区带动了旅游业。

即便如此,影片的硬伤依旧明显,那就是故事内核的虚弱无力,导致影片无论阿汤哥多拼命,也还是只能当做爆米花电影来消遣一下。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尽管《碟中谍3》质量上还不错,但其票房是失败的,不知道是不是隔了太久才上映,导致了观众的生疏?

不过,另一种说法是,这部电影的票房失利很大程度上也与派拉蒙的宣传不当有关。

我更倾向于后者,要知道,电影的宣传还是很重要滴。

靓汤在影坛地位显赫,多年奋斗赢得“好莱坞印钞机”的美誉,演技方面却一直不被肯定。

学院奖出手吝啬,经年累月,只给了几次提名,总算还他一个公道。

演技这东西套用一句俗语就是,“说你有,你就有,没有也有,说你没有,你就没有,有也没有”。

帅哥已然拥有太多,何必让他心想总能事成?

就是这样一种仇富的情结吧,人们就是不情愿给他一个好上加好的评价。

靓汤倒也大度,既不缺钱又不缺名,仍能兢兢业业、拍片不辍,这种近乎痴狂的工作热情是非常令人敬佩的。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对一部学术著作评头品足,但是对演技,即使目不识丁的混混也可以站出来比划一番,对帅哥的演技就更容易造成群情激涌的批判。

就像人们把“很黄很暴力”当作诙谐幽默的标签而不分场合地使用一样,质疑帅哥的演技也成为不走脑子的习惯性动作。

但是,试着问自己一下,你揣摩过他的表情和动作吗,你分析过他那些提名吗?

或者换一个角度,你想过为什么成名歌手在舞台上随便乱唱可以被表彰为实力,而新手这样做就会被扣上“走调儿”的帽子吗?

IM 1除了直升机螺旋桨在即将刺入靓汤喉咙的一霎那间适时停住的一幕外,重温这部老片对于我就是在看新片。

情节方面不必多说了,12年过去了仍然感觉丝丝入扣、欲罢不能。

反倒是演员的服饰和化妆暴露出时代特征。

个体的人在时尚的潮流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时空转换到今天,随便在街头都可以找到打扮合体的普通人,然而十几年前,即使有名如Tom Cruise,如Kristin Scott Thomas,还是感觉有一点土气的。

所以当你看到Audrey Hepburn或林青霞几十年前的照片宛如今日时,不得不承认这些人是有些特殊基因的。

IM 2这是系列中我最不喜欢的一部。

怎么说呢,本来应该支持一下鼎鼎大名的吴宇森,但他那些战火中一飞再飞的鸽子实在令人招架不住。

影片还处处弥漫着小李飞刀或西门吹雪情结,比如接近尾声的一幕,大反派X举枪在背后瞄准了阿汤,按说靓汤无力回天了,可是他偏就永远比别人快:踢枪、抓握、转身、射击,一连串的动作后反而将先发将敌人击毙。

这样典型的香港警匪片场景应该不是好莱坞编剧所为吧?

武侠情节、东西合璧,做好了耳目一新,做不好就不伦不类。

这种结果下你又该说什么呢,什么都不说接着看下一步吧。

我对影片“刻意丑化中国人”的说法持保留意见,在今天的北京或上海,具有影片中那样穿着打扮和精神面貌的国人难道不是随处可见吗?

当然,那几个被空中飞来的网球pissed off了的门卫一张嘴就知道是ABC了。

影片最让我感慨的是大反派Owen 扮演者Philip Seymour Hoffman了,第一次看他是在Boogie Nighst中扮演一个A片摄影工作者,当时心想,这样容貌身材的人连跑龙套的机会都难得吧?

后来看他是在The Jackal扮演一个被布鲁斯•威利斯打掉胳膊的军火商,当时又想,他果然还在跑龙套。

可是一不小心他就得了奥斯卡,还当仁不让地与靓汤配了戏。

我才知道自己是多么狭隘。

好莱坞这个地方,只要你有才又勤奋,成功还是会眷顾你的,可能这正是“美国梦”令如此多人心驰神往的原因吧。

本片充分展现了编导亚波兰(J.J.Abrams)的才能。

作为全美热播电视剧集《Alias》和《Lost》的创意灵魂人物,亚波兰的特长是将作品拍得非常紧凑惊险,外加一些小意外。

而这些元素,正是该系列第二集所缺乏、而FANS们却迫切想看到的。

最显著的一点,每一个电影观众都能发觉的,是影片整体的影像风格更“实在”了,没有磨磨叽叽的“枪舞”,就算是寻常的表现精彩动作瞬间的慢镜头,也是难得一见。

同时,与第一集导演帕尔玛(Brian De Palma)钟意old school的长镜头方式不同,年轻气盛的亚波兰更喜欢短促而有动感的镜头。

全片几乎有95%的镜头是以手提摄像的方式完成的,加上快速的剪辑,一切都有令人目不暇接的感觉。

这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展现方式,某种程度上挺适合本片的风格的。

因为像片中主人公这样的特工小组,其作用不在于长期潜伏,而在于瞬间突击或埋伏。

简单来说,其行动理念就一个字:快。

如果硬要用四个字来形容的话,就是要“干净利落”。

所以相应的,电影的影像风格,也要适当配合角色们的专业色彩,不能浪费一个镜头在无关事务或场景上。

除了表现行动的迅捷外,目前这样的影像风格,还能激发类似本片这样的题材对于观众的所有吸引力潜能。

虽然阿汤哥显然是对女士们更有魅力,但男哥们来看这样的电影,更多是为了在特工们的精彩世界里感受一下日常生活中难得经受的刺激。

看着主人公们潇洒随意,拿着联邦公款购置的一套套顶尖科技器材当玩具使,真是既让人心痛又让人羡慕不已。

例如俺心仪已久的带遥控瞄准底盘的巴瑞特(Barrett).50口径重型狙击枪,在片中就被奢侈地一下用上四支却仅作火力压制的作用,未免有暴敛天物的嫌疑,人家《狙击职业杀手》(The Jackal)里就凭一支捷克造的私货就支撑了整部电影呢;但想想编导将这样牛A的道具也是毫不拖泥带水的一晃而过,反倒使影片更牛气了:嘿嘿,这些算什么?

俺靓佬汤有的是绝活玩意儿!

果不如其然,“不可能任务小组”的同志们果然不是吃素的,在接下来的场景里,新鲜家什层出不穷,让“恋物癖”们个个看得双眼冒火,恨不得冲进银幕里和主人公一起大肆浪费纳税人的钱!

当然,以“快速”为宗旨的风格,终于使得影片故事看起来很紧凑;事实上,不止是“紧凑”,简直是让观众的神经忙乱不已。

尤其是第二、三场动作场景之间间隔很短,观众们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却被突然的爆炸再次燃烧起了感官。

可见亚波兰实在是将他在电视编导方面的“压箱底”绝活都使出来了,如果仅从“动作”的密集程度来说,这一集无疑是该系列之冠。

单纯好这一口的同志们可以满意了,也许阿汤哥在宣传时作的保证,就是针对这一点。

看来,通过《碟中谍3》的演示,美国的电视界总算给电影界回输了点养料。

另外,影片在一些意外和转折场景的使用上,也带有很强烈的电视特色。

亚波兰既然能在电视剧集里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制造多重起伏的剧情,在两个小时里玩弄一两个“峰回路转”自然是很轻松的事情。

剧情的转折对于这样的动作片来说本不新鲜,头两集也有很鲜明的制造“意外”的桥段,但第一集主要是以悬念设置为主的铺垫方式,第二集主要是通过细节渲染,但他们都不如这第三集中的“转折”来得直接。

看过美国电视剧集的观众都深有体会,他们的电视编剧们似乎最擅长搞“突然袭击”,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气概,这就使得美剧们看起来每一集都是那么的“实沉”,那么“有料”。

如今《碟中谍3》也会给人以这样的感觉。

  因此,似乎可以说亚波兰掌舵下的《碟中谍3》,就像一部加长、加料版的惊险电视剧中的一集,充分展现了美剧“紧凑好看”的特性。

从这一点来说,应当给亚波兰记一大功。

不过,任何东西都是具有两面性的,特别是如果将一种特性或者一种风格发挥到极端的话,就会让人嗅出负面信息来。

电视的“紧凑好看”性,对于电影而言,其实是把双刃剑:它在使电影“内容”充实的同时,也可能扰乱电影固有的“神采”。

电影的神采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就最浅显的说,一般观众感受最多的,还是电影的节奏。

电影是应该与电视聚集拥有不同节奏感觉的。

相对而言,电视剧集更是一种快餐文化,同样是吸引观众,电视剧集会更强调每一分钟、每一场景的效力,而且,这种效力主要是针对当下时刻的。

说白了,就是电视必须保证尽可能每一场景都吸引观众,否则就会失去观众,因为后者可以很方便而直接地……换台。

而对于电影观众来说,一般来说买了票的观众还是会坐到底的,除非特别受不了。

这样一来,电影更多是靠一种“整体”感觉来吸引人,它更强调一种“布局”,而非简单的紧凑片断叠加。

很可惜的是,《碟中谍3》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场接一场激烈动作的叠加,刺激是刺激了,就是感觉不大像一部富有节奏美感的电影。

本来“悬念”是很适合用来制造松紧适度的节奏的,但本片中那些转折——如同上面所说的——太直接了,直接得没有一点发挥或想象的余地。

彷佛一位美女,丰胸、嫩腰、俏臀,真是一浪高过一浪,一个部位美过一个部位,但是它们之间没有过度:胸部直接连着腰,腰直接堆在臀上……这样的身段,就完全没有美感可言了。

其实,好的电影也需要如同美女一样连绵起伏的“曲线”,那样才会有令人想入非非的魅力。

“悬念”是需要“经营”,是需要积蓄、诱导和爆发这样一个过程的。

纯粹给出一个结果,那只能叫“转折”,它可能会有浅显的戏剧效果,但却对影片的节奏美感没有任何帮助。

看了本片,我只能说让我更怀念第一集了,怀念那种以娴熟电影语言编制起来的性感与神秘,那样的“美女”是集优雅与挑逗与一体的,是蚀骨销魂的;《碟中谍3》则相当于“小甜甜”布莱特妮,带来的刺激来得快消失得也快,而且刺激的程度还得看你冲动的等级。

奈何老朽修炼“玉男心经”已有八十余载,所以这等货色终究无法让俺倾心,还是推荐给光喜欢看“猛片”的小伙子们好了。

按理说靓佬汤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还和二十不到的小伙子们一个德性呢?

本以为在一味耍酷拖延时间的第二集之后,他会吸取教训,会以成熟性感的方式来拍片,没想到还是中意这样一味刺激荷尔蒙的东东。

难怪最近媒体对他的前途颇有些担心,因为调查显示女性观众对于这第三集的期待程度反而下降了。

尽管老汤在电影中大打家庭牌、爱情牌,但出牌的方式很公式化,放在电视中还可能增添噱头,放在电影中只有浮光掠影、隔靴搔痒的感觉。

编导“填塞”剧情的方式是如此地没有空隙,使得影片完全变成为情节而情节的作品,连人物形象都黯然失色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碟中谍3》好歹重拾了第一集的“团队精神”,不再是靓佬汤的个人秀了。

尤其是MaggieQ的表现,至少超出俺的预料,而且感觉她的戏份也比传说中的多。

超艳的造型,加上流利的英语,她给影院里的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

特别是她一边撩起裙子取出引爆器,一边心痛地说“可惜了好一部靓车”时,表情实在太可爱了,值得啵一下。

有如此表现,个人觉得她在好莱坞还是颇有发展前途的。

至于影片中的具体场景,就不好过多透露了。

个人比较喜欢“梵蒂冈”那段,因为它在紧凑巧妙的同时,还有那么一丝节奏感,同时行动类型也是比较有“艺术层次”的,接近于第一集中“盗碟”的段落。

当然,整体的悬念感还是很欠缺,例如“厕所换人”相对第一集的“盗碟”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此外,个人觉得这样有“智商”的行动,才是“职业特工队”的特色。

靓佬汤不是施瓦辛格,应当坚持自己“智勇潇洒”的一面,可惜本片越到后面,越变成体力活了,还有不少向《真实谎言》致敬之处;可即使是《真实谎言》,人家在人物塑造和情节张力方面,也比本片成熟多了。

由此看来,本片的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它比第一集更刺激火爆,但同时也失去了那份与角色气质相配的优雅从容;它比第二集更紧凑真实,但是……没有“但是”,就是比第二集看着利索带劲。

(顺便说一句,第二集选用谭迪纽顿、作女主演真是一大失败,不仅和佬汤不来电,而且两人在一起看着都不搭调。

老吴的核心本来是浪漫的,结果这么一搞自然是怎么也浪漫不起来了。

)《碟中谍3》在整体上固然欠缺电影内在美感上的追求,但好在单个场景都还能压得住阵脚。

 4 ) 居然在西塘搞事

熱烈恭賀mission impossible系列一蟹不如一蟹,終於徹底融入垃圾片的大家庭里去,連帅哥湯姆克魯斯的招牌迷魂眼亦回天乏術。

看此片,完全出於一種情意結吧,有如《星球大戰》系列,無論后來拍得多么爛,都有不俗的票房保證。

最搞笑的是,一群鬼佬居然在西塘搞事。

那種閉塞小鎮,就是中國人,陌陌生生跑進去,原居民都盯著你呢,一有风吹草動,偷雞摸狗,舉鎮皆知。

金發碧眼外表突兀的洋鬼子居然將绑架來的人質弄去哪里,真是為拍戲無所不用其白痴啊!導演,我無語了。

 5 ) 我只想问,你心中有无正义

我挺喜欢碟中谍的,但是看完这一部之后让我很不爽。

凭什么,你为了你的老婆,要帮那些恐怖分子偷中国的东西还杀中国人?

话说兔脚有什么用,那个boss说了,把它放到某个中东国家,然后就可以说他们有杀伤性武器啦,然后就可以派兵灭他们啦,然后就可以建立新秩序啦。

这就是美国政府阿拉伯之春的一贯正确的思路啊,可以说boss是得到美国政府支持的,而阿汤为了女朋友竟然反抗美国政府,课可见阿汤毫无组织纪律,好吧他本来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

但是中国是无辜的啊,大厦的保安们招你惹你了,你为了救你女朋友就能乱杀人乱开枪吗,可见也是是非不明,毫无正义感的人。

我看碟中谍从一看到五,只是省略掉了3。

一群看到他为了完成任务搞掉一些无辜的人我还没觉得什么,反正跟我没关系,可这次搞到中国人头上,我就不能忍了,机缘巧合让我把3放在了最后看,而现在我只想说,S!

B!

 6 ) 《谍中谍3》特工风味的回归

在伟大的超人归来后,阿汤哥又带着《谍中谍3》来了,今年似乎又是续集电影充斥的一年。

毕竟投资续集电影在回报上相对比较安全,所以电影公司也乐于将资金持续投入下去,续集电影究竟是狗尾续貂还是锦上添花,全然不可预测,不过多数时候我免不了会抱以怀疑的态度,毕竟能够实现超越的续集总是屈指可数。

与《谍中谍》的初遇是一种惊艳的感觉,影片的悬疑布局配以华丽的身手,外加充满想象的视觉特效,绝对让我享受了一番。

尽管如此,然而我对《谍中谍3》却不抱太高的期望,一切源于吴宇森执导的《谍中谍2》令我备感失望。

吴宇森将《谍中谍2》完全打造成了西版的《英雄本色》,影片将暴力美学表现地淋漓尽致,但是却让视觉享受完全替代了特工影片应有的悬疑布局,与第一集的风格背离得很远,完全不象一部期望中的特工题材影片。

以一种低期望值的心态去看一部电影,结果往往会出乎意料,《谍中谍3》最终让我感到了些许的惊喜。

尽管有不少人曾批评过这部续集电影,不可否认持这种观点多少受到先入为主的影响。

纵观全片,《谍中谍3》相当接近第一集的风格,影片重新将老面孔瑞姆斯和新鲜面孔Maggie Q、麦耶斯组成了四人特工小组,重拾起第一集中的团队作战精神。

应该说每一片绿叶都受到了足够重视,让他们都有闪光之处,而并不象《谍中谍2》中完全突出韩特的个人能力而忽视了绿叶的存在。

虽然好莱坞影视作品一直喜欢孤胆英雄,但也并非光衬托个人英雄主义面忽视整体,尤其象特工题材类的影片,团队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就象剧集《24小时》中的鲍尔也同样离不开CTU一干人等的技术支持,在《谍中谍3》中韩特终于又变回第一集中那个靠谱王牌特工。

与吴宇森在《谍中谍2》中大玩超炫画面不同,《谍中谍3》中的动作场面相当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镜头的快速剪切带动全片的紧凑感,特效画面也是相当的火爆,几乎让观众在银幕前看得喘不过气来。

那种将高科技与精妙布局紧密结合的任务桥段相当的出色,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梵帝冈绑架桥段,绝对是分分秒秒算脚步,环环相扣,智慧与身手的完美结合,从这里我几乎看到了第一集的水准。

不过在这一高潮过后,影片就有些跑偏,虽然影片中仍有不少火爆的场面,但是却没有了团队的精妙配合,阿汤哥又开始搏命出击大战四方,智慧少了,蛮力大了。

影片在后半段故事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求未婚妻和解开谜底,虽然最后真相被揭开后大家恍然大悟,不过这类故布疑云的手法在同类型影片中已多番使用,绝对不够新鲜,通常影片都会刻意制造各种假相将箭头指向某人来误导观众,然后再到最后再给出一个不同的答案来告诉你“你错了”。

其实象这种被内部人暗算的特工电影也是最近的主流风格,几乎所有的特工电影都在玩“谍中谍”,不过这种老伎俩虽然不新鲜,不过玩得好自然也会非常有花头。

诸如《24小时》第五季中将洛根总统设计成了最大的内鬼,也算是骇人听闻,极具新意。

其实《谍中谍3》中的内鬼与《24小时》第五季中的洛根总统其实是基于相同立场的,他们都标榜自己爱国者的立场,但却又利欲熏心,与恐怖分子、罪犯合谋获取情报,来达到打击敌人的目的,这样极端危险没有原则的方法无异与“与虎谋皮”,最终反而会威胁自身。

影片的演员阵容我还是很喜欢的,所有的配角都被按排了闪光的机会,孔瑞斯这位和阿汤哥一起在谍中谍系列中从不缺席的老面孔就懒得说了,而亚洲美女Maggie Q在梵帝冈的红衣出场绝对养眼,而麦耶斯这个在伍迪艾伦的《赛点》中有精彩表现的帅哥在本片中同样很抢风头,而作为反派的奥斯卡影帝霍夫曼虽然只有几个招面,但几句狠话就让这个人物的性格凸显出来,至于大主角阿汤哥的表现却只能算是中规中矩,因为这位特工机器伊桑韩特似乎只有拼命一种风格。

有着出色的演员阵容再加上美欧亚三大洲的美丽外景,影片足够华丽,而最近好莱坞的大片将镜头越来越多的放到了中国,一方面说明了中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是个不错的低成本外景地。

虽然有些人不满意影片将镜头对准中国不雅的景观,但也不必否认事实的存在,况且本片也没少拍上海漂亮的夜景。

作为好莱坞的外景地能够带动多少经济效益,这恐怕需要好好算一笔帐,如果真能抓住这一契机,只怕是有益而无害,千万别让民族自尊心蒙住了双眼。

在《谍中谍3》中镜头主要对准了上海,外带了浙江西塘,未必没有旅游的宣传效应,由于好莱坞对中国的认识还只局限于上海(《24小时》第五季里鲍尔就是被中国人抓上开往上海的集装箱轮),中国应当吸引好莱坞更多影片到中国其他外景地拍戏,让世界更全面的认识中国。

影片渴望达到第一集的水准,也的确在努力尝试靠近,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也相当的精彩,由于《谍中谍》珠玉在前,所以要想超越似乎相当困难。

影片故事到了后半程似乎有些力所不逮,特别是韩特来到上海之后,完全没有上半部的章法,招数显得混乱了些。

《谍中谍3》存在的最大毛病是影片没有能够保持住统一水准,前后风格有些脱节,不象《谍中谍》从头至尾一直保持同一节奏,线索和悬疑没有断过。

导演艾布斯是个出色的编导,最火热的美剧《迷失》便是出自他的手笔,但他在影片中也有些按电视剧的套路来,一集来一个高潮,彼此间又有些断裂,所以影片《谍中谍3》似乎也有局部闪光,整体不够统一的毛病。

另外影片还特地打了亲情牌,影片以一幅温暖的订婚派对开始,也着了不少笔墨来描绘韩特先生的爱情,希望能让硬汉也柔情,人物也变得更加丰满,不过在枪炮声中这样的爱情似乎略些无力,也只能稍稍给影片一些点缀。

虽然影片存在缺点与不足,不过仍旧维持着一部娱乐大片的相当水准,更令我感到高兴的是影片能够回归到第一集的路子上来,而没有象《谍中谍2》那样一味耍酷,多少还能让观众为之动一下脑子。

文:眉间尺

 7 ) 就那样嘛

老套路了,叛徒混在内部组织,惊险的场景撩起心跳加速,娴熟的技巧解决一个个难题,美女爱情串串连。

真的那样,可是像这样的大片,恩,大制作的,即便就真的是那样,下次也还是要看的。

看惊险刺激高科技,外加帅哥美女,比无病呻吟的要强之又强上100倍。

maggie Q在里面真是漂亮,阿汤哥的硬朗小生形象配着柔情又上折煞女粉无数啊。

所谓奇迹一定要相信会发生在英雄身上,他们总有起死回生的幸运和能力,这没办法,非得如此不可。

原本是为了看他们拍的上海来着,了了没几个镜头,已经被告知有所删减。

伟大的中国政府确实厉害,国内我说了算,你就是拍了让别人看去,就是不许在国人面前丢脸。

恩?

其实谁不知道谁啊,就是那样的生活贝,还指望被美好成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话不能都给你一人说了去吧,你说你发展中就是发展中,没必要摆谱啊。

有啥了不起的。

人家拍的电影管我们啥事,他们还把衡山路弄到陆家嘴,还把西塘变成上海浦东附近呢,电影就是编,不能当真。

省略背景,安心看故事吧。

就那样。

 8 ) 不靠谱观影纪录——通篇都是极不关键情节- -v

在考final的前一天晚上去看10点半到12点半的末场电影,俄且我又不fan冬瓜汤(<-矮冬瓜汤姆克鲁斯地简称,好啦我是女巨人)叔叔,这个事情本身就有点不靠谱,,,电影前头放的5个preview都很好看的样子,尤其是click,一个可以把过日子当看片子一样停止倒带快进的万能遥控器,啊啊,我的童年梦想也!

事实上我到大学的时候还经常会下意识地做按遥控器的动作,以暗自假想时间暂停之类的把戏,,,然后,然后电影开始啦。

冬瓜汤同学真的不应该拍那么多特写镜头,毛孔和皱纹爆清晰吖,,,一开场就空降廖一个相亲相爱地老婆,冬瓜汤最近戏里戏外都很desperately地想粉碎有关伊是gay地传言欸。

一早就让俺们看到坏人把老婆杀了,但是要是真的嘎早就透露关键情节导演还混个p吖,所以逆向思维老婆木有死掉。

但是what if导演知道俺这种观众的心思,并且伊心理阴暗,逆逆向思维,就是要在我毫无悬念的心态下出其不意的把老婆杀掉呢,,,所以我还是一付觉得剧情很有悬念的样子,老老实实的看了,,,某一场机枪扫射的戏,所有被击中的无辜车玻璃都没有碎掉!

我清清楚楚地看到那些子弹都弹掉乐!

美国人均防弹车拥有率真高吖!

那个给DHL打了个大广告的段落,虽然写说地点在Italy,但是冬瓜汤和小sg说的是西班牙语不是意大利语,后来Maggie Q去到宴会里在门口说的也是,俺听明白了小小,嘻嘻粉fancy的用照片作3D模型和录声音作柯南变声器的trick,被某位在多媒体实验室呆过的同学论证说,那才是mission impossible...冬瓜汤神速换装成胖子大坏蛋之后爬管子的样子挺滑稽的,所以正面角色真的不能长太挫,,,后来在桥上押送坏人——btw那个桥的超车lane使用率也忒低了八,和右边lane颜色差那么多——大家的车都被轰的七荤八素之际,冬瓜汤随便一钻就钻进鸟一辆毫发无伤又无人认领地奔驰跑车,啊别拉着我,我也要去枪战现场捡奔驰!

冬瓜汤在上海小破屋窗玻璃上写的算式,貌似是根据离心力公式求距离还有2分钟,电话打不通(押韵!

押韵也!

- -v)那里,冬瓜汤好象说了句u should switch to cingular,哈哈冬瓜汤把坏人撞死在车上的镜头俺没敢看,但是俺有看到那个镜头之后的镜头里,左上角民居窗外挂的那件衣服还满pp的,,,大体就酱 - -v

 9 ) 防“辱华”于未然

别着急,慢慢写。

我这个人看电影一向是赶不上热乎的,今天才算把靓佬汤的《碟中谍3》看了。

看完之后没什么太多的感想,就是觉得不如前两部,既无第一部的悬疑,又无第二部的唯美,平庸得很。

既然没有感想,也就没打算写观后感,如今怎么又打算写了呢?

那是因为我对这部影片的感想产生了感想。

网上评论说,这部电影大陆引进了,但是做了一定的删节。

看完电影感觉很纳闷儿,没看到有什么值得删节的地方啊?

再看评论,原来把一些诸如脏乱差的胡同弄里,诸如在外面如红旗般招展的外衣内衣臭袜子裤衩子,诸如一簇一簇打麻将的人们,诸如此类的镜头给删掉了。

原因是这些镜头影响了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于是广电总局的剪刀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把这些镜头给剪掉了。

网友们纷纷评论,说人都丢到外面去了,却蒙住自己的眼睛,端的是把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发挥的淋漓尽致。

广电总局愚蠢至于极点。

不过我不想就这样简单的做一个结论就完了,我想探讨一下广电总局为什么会犯下如此愚蠢的错误,因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自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愚蠢,那一定是有其愚蠢理由的,我试分析之。

目的在于如李敖所言,我不仅骂你是个王八蛋,我还要证明你是个王八蛋。

中国的政府和中国的老百姓对于国外批评的承受角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讲中国政府不能承受的批评侧重于对政府本身的批评上,而老百姓不能承受的是对于中国这个概念以及中国文化的批评上,这个文化的涵盖面很广,基本上你能想到的方面都算。

而中国老百姓对于这种批评很敏感,一旦发现,不经鉴定就先给盖上一个“辱华”的印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的心态开始从大陆思维向岛国思维演变,越发的显得狭隘,敏感和脆弱。

我想,这是因为尽管在地理上我们处于大陆位置,但是在意识形态上,我们一直处于一种孤岛的地位,再加上近代史上的耻辱,使得国人产生了一种为保护自卑心理而形成的扭曲的自傲,如果我们从个体的角度来判断,这种因自卑而自傲的心理往往在极度贫穷或者极度丑陋的人身上有所体现[只是客观分析,没有歧视的意思]。

而当这种心理以群体性出现时,问题就比较严重了,这种自傲主要体现在对往昔的辉煌疯狂追捧以及听不得任何对于自己文化的批评嘲讽这两个方面,以至于不能实事求是的看待问题。

这一点韩国人比我们表现得更为明显。

)国人好面子,这是众所周知的事。

好面子,尤其不愿自曝其短,尤其不愿家丑外扬。

当年张艺谋一连串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就被国人诟病是用家丑去乞讨荣誉。

对自己人尚且如此,对于外人的态度就更加敏感,但凡有负面新闻便会以“辱华”之名群起而攻之,有的出师有名,有的却让人啼笑皆非。

总之一句话,我们批评可以,你们嘲笑不行。

这一次,“家丑”已经外扬了,依广电总局的意思,就没必要再出口转内销了。

否则岂非又“辱华”了?

再引起愤青们的不满,叫嚣抵制美货,核平好莱坞什么的,岂不是制造国际纷争,破坏安定团结,影响建设和谐社会?

于是乎不如自掩耳目,息事宁人算了。

怎奈广电总局到底低估了我国盗版业的力量,低估了网络的力量,终于闹了个“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如今国家加大力度整顿音像市场,推行网络实名制,可谓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让人心生敬意。

讽刺挖苦的话不多说了,这次我实在是又没看出来这些片断到底哪里“辱华”了(我为什么用“又”字)。

电影只不过想展示一个真实的上海,一个真实的中国。

那些删减的镜头恰恰是我们所司空见惯的原生态的中国,反倒是那些摩天大厦,可以让我认为是anywhere。

却独独让我看不出这里是中国。

用随处可见的高楼大厦来表现中国,只是为了表现中国的现代化,而忽略真实状态的中国,这才是广电总局愚蠢之所在。

古语讲:“知耻近乎勇。

”而广电总局的剪刀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怯懦,而这种怯懦更是国人的一个普遍心态。

不敢正视自己,拒绝批评自己,充斥着表扬与自我表扬,所产生的只能是一堆虚假的自我麻痹的产物。

虚假的国产大片,虚假的外国大片,虚假的和谐社会。

沉浸在一片虚假中,还妄图获得奥斯卡,还妄图获得诺贝尔,还妄图获得尊重?

这是痴人说梦,一个虚假的梦。

 10 ) 剪刀手有够无聊--《碟中谍3》

《谍中谍3》20号铜锣湾皇室戏院。

大片。

发生在中国。

看得挺爽的。

另外就是发现汤姆克鲁斯们比中国导演拍的中国真实多了。

即使是香港导演拍的上海,比如《大城小事》,比如《炮制女朋友》,都只呈现一个浮夸(往好的说,就说浮华吧)的上海。

他们跟真实的中国人距离实在遥远。

而汤姆克鲁斯似乎怀着猎奇的心态在上海横冲直撞时,却闯到真实的中国人中间。

剪刀手有够无聊--《碟中谍3》 2006-07-20 15:02:23 大 中 小 上午带远道而来的侄女去青宫看《碟中谍3》。

看完问她好不好看,结果她先说了一句,我四年没进电影院了,适应了好一阵子。

在中国,看电影的人真的只是一小撮啊。

回来查到这则新闻,印证自己的感觉。

跟上月在香港看原版比,的确是如下精确列出来的,删了这么些。

或许可以说无关紧要,只觉得为了维护一个所谓国际大都市的形象,这样做可以称为“人不能无聊到这个地步”。

http://ent.sina.com.cn/m/f/2006-07-18/00581161980.html“第一处:片头部分有一段带有闪回性质的5分钟段落被整个拿掉;”这一段删除应该是最伤筋动骨的。

删掉这个开头,让《碟中谍3》的叙述从倒叙完全变成了顺叙。

由倒叙带来持续近一个半小时的悬疑感完全消失了。

不知什么人为什么敢这么大胆剪?

原创导演也许挖空心思想到的一个花活(虽然我觉得因为这个小技巧带来的悬念其实也不是很大不了的)--打个比方,这个片头类似于一个留了IT光头发型的人精心蓄在脑后的一小绺沾沾自喜的头发--现在,咱这位二度创作者看着多余,就给它喀嚓掉了。

旁人看了不会觉得什么;见过这位仁兄剪发前后真容的我也不觉得有什么,只是觉得这位先生朴实了;这位仁兄可就在心里吐血呢。

“第二处:片中进入上海的第一个镜头就被删,即一只鸟正在鸟笼上面跳着;”原片中,导演这里大概是想来个微型的闲笔吧。

现没了。

“第三处:阿汤哥从浦西的民居窗口看到浦东的高楼群,其中镜头滑过晾晒在阳台上的衣裤场景被删;”比原片那段戏的节奏有点变化。

“第四处:繁华南京路上的紧张追车戏份被部分缩短;”这个不得不借用性方面的比喻,那个……就是,时间短了。

你自己体会去吧。

“第五处:在西塘,阿汤寻找爱妻,推门看见的一群老人正在打麻将的场面也不翼而飞;”当时看到这里时,我和满场观众都笑了。

因为这个场面跟前面阿汤飞奔的急切对比强烈。

“第六处:西塘四处横生的晾衣竿镜头没有了;”没话说。

“第七处:阿汤哥遭遇大反派菲利普·霍夫曼严刑拷打的段落被全部删除,原片中这段场面显得有些暴力血腥;”哦,就是这样。

现在这样子删就不觉得阿汤哥太辛苦了。

想起来电影前面四人组捉到这位大反派时,阿汤哥暴怒,打开飞机底部修理他的场面也被剪了。

剪刀手倒挺能搞平衡的。

“第八处:阿汤哥拿着手机在西塘奔跑,老人们无动于衷地望他的镜头没了。

”忘了。

总结一下,的确这些剪得都不影响剧情,也不是都很影响观感,反正有够无聊就是了。

《碟中谍3》短评

没有一分钟冷场,真想做阿汤哥那样的职业呀!

8分钟前
  • 麦弧
  • 力荐

因为女主 扣一颗星~

12分钟前
  • easenseless
  • 较差

很早以前电影院看的好像,记忆中有闯金茂大厦来这呢

14分钟前
  • Magi
  • 还行

小时候看的垃圾玩意

16分钟前
  • 红杯杯海啸
  • 较差

老了。

20分钟前
  • 大奶豆豆
  • 较差

比众多烂片好不知道多少。还有中国元素。

22分钟前
  • rocksonic
  • 力荐

其实这部可以拿3星半 比第二部好太多了吧

27分钟前
  • roro520121
  • 还行

一直被陷害,一直偷东西。竟然被阿汤哥(叔?)那尽自己不是很能的所能做到最好的心态打动了,但他还真是微妙的既跟女人没有BG气场,也跟男人没有BL气场啊。其实我就是为了能够问心无愧的看MI4,才补前3部的,但怎么看怎么觉得JR就是去见习,然后再演在我看来情节很类似的jason bourne的吧!

28分钟前
  • 蓝骑士
  • 推荐

阿汤在魔都……

29分钟前
  • 狗肉
  • 较差

老了老了

33分钟前
  • 东呆
  • 推荐

刚开始是冲着MaggieQ看的。发现大片果然不错。

34分钟前
  • 开开!
  • 力荐

这剧情 ?就看看上海算了。

38分钟前
  • 天涯·明月·风
  • 还行

TomCruise 老了。。。

39分钟前
  • Crazy Wen
  • 还行

依旧是电视台的常客

41分钟前
  • aicbgyihai
  • 较差

当时上课拉片用的。

44分钟前
  • 四木九(已故)
  • 推荐

塑造一个神,也得有个人能神对打才有意思

47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还行

一开始还挺惊心动魄的,不过结局真是仓促,阿汤哥老了,嗨,真是老了啊~~~

51分钟前
  • 某小某
  • 还行

喜欢里面的上海,古老和现代的强烈冲击。

56分钟前
  • Out Man
  • 力荐

碟中谍我是从这部开始看的

60分钟前
  • 疯狂的二狗
  • 较差

不到7分太过分了

1小时前
  • 虚构天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