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咖啡吗?
相信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
但就算没有喝咖啡习惯的朋友们,也一定能够了解,这种来自于西方的饮品,就像我们的茶文化一样,已经成为社交文化中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咖啡文化在社交中的所处的位置,其实是都市文化的标志。
一部由咖啡为元素的电影,《咖啡风暴》,说的就是人与人的交流以及都市文化。
这是一部中意合拍片,导演是意大利大名鼎鼎的克里斯提诺·波顿,这位曾经拍摄过的《听见天堂》非常喜欢,那种潺潺的意式情调,失去光明却充满童真的孩子,感动了很多人。
克里斯提诺·波顿的特点其实很鲜明,就是那种非常典型意大利导演,风格非常生活化且富有文化气质,看他的电影,就像漫步在艺术名城佛罗伦萨那样,被浓浓的文化和人文气质所吸引,一不留神就会被感动。
这部《咖啡风暴》也是一样。
三个小故事,三个国家,三种文化的交织,咖啡是符号化的象征,并由此引出都市人文和人际关系,在不同文化特色的映衬下,这个视角显得非常独特且寓意深刻。
在比利时,当铺老板十分珍贵的咖啡壶被偷,在他寻找咖啡壶的过程中却引发了一连串的灾难性后果;在意大利,年轻的咖啡师为了生计,不得不对价值不菲的麝香猫咖啡铤而走险;在中国,种植咖啡的村庄陷入工业化学污染的危机中。
三段故事间存在着若有若无的联系,且风格不同,其实都在诉说着当代都市文明下,人们的生活状态。
电影的故事背景,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环境。
比利时的故事中,咖啡壶就是在经济危机暴乱中被偷,故事主线有点类似悬疑片;意大利的故事里,小伙子穷困潦倒就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才加入到劫匪的团伙,这个故事中产生了激烈的枪战,是动作片。
而中国的故事,同样与经济因素挂钩,芦芳生就是那种典型的商人,而谭卓饰演的艺术家则是那种向往自然的女孩,两人的相遇,都市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冲突随即展开。
由此可见,在《咖啡风暴》中咖啡的符号化象征,更多的倾向于描述了一种社会氛围或一系列相关的社会行为。
因为品尝咖啡,可以让人忘记疲劳,代表着让人走出现实,然而咖啡是苦涩的,代表让人们发现现实。
小小的咖啡成为三段故事中风暴之源,整部电影就是一个在描述都市文明下,人与人之间的纠葛。
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其实潜伏着很多危机,因为咖啡的电影中转折性代表,让我们认清了现实的窘迫,苦涩之味回味置于,那是对家乡的怀念,对亲人的愧疚,或是对某一件事的痴迷。
电影集中描写了当下社会文明中的桎梏,由此带来了大量的戏剧化冲突,导演波顿的叙事波澜不惊,但很细腻,且格外追求角色情感,从而带来不错的故事张力。
但不要忘记,咖啡是一种生活的象征,能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清现实。
所以个人很喜欢中国的故事,结尾处都市与自然文明的交汇,但是谭卓的画,还有遍山的咖啡林,是生活新的方向。
纵观整部《咖啡风暴》,视角非常有趣,利用咖啡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味觉体验以及地域差异等特征。
就像咖啡中苦、涩、酸、香的那种交融的味道,只有细品才能独享那份微微的甜意。
由曾经执导过感人至深的《听见天堂》导演克里斯蒂亚诺·博尔托内的又一力作《咖啡风暴》,这个名字乍一听起来不禁让人浮想联翩:作为日常生活中可谓是司空见惯的司空见惯的一种饮料,咖啡本身又将搅动起来一场多大的风暴呢?
观影过后方才领悟,这风暴并非是降临在地球某一坐标位置上的自然现象,而是猝不及防地闯进了几位主角的日常生活里,将人性深处的悲欢底色统统席卷起来。
首部中意合拍的电影,三段故事分别在中国、意大利、比利时取景拍摄,《咖啡风暴》中关于咖啡而衍生出的三个故事,从头至尾看下来的确是很有意义的。
咖啡在故事情节中微妙的作用使得咖啡本身不至于喧宾夺主,而是通过咖啡这个元素引申出整个世界人与人之间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爱和关系等等,让观众通过故事、通过咖啡看到最真实的人性。
尽管片名《咖啡风暴》难免给人一种类似于悬疑谍战片的既视感,实际上却是以打动人心的剧情取胜。
故事节奏整体比较缓慢,但是越看下去越是渐入佳境的,是有深意的,如同一幅卷轴缓慢铺展开来,起初不解其意,看到一半懵懵懂懂,直到最后整幅华美画卷呈现在眼前,才猛然惊觉了其中的深刻涵义。
三段故事中感情最为细腻婉转的,当属发生在中国的故事,让我第一次看到了咖啡树的奇特之美。
在这段故事中芦芳生老师和谭卓老师的表演也都是很真实,融入了那个环境之中,恰到好处地将任飞与阿芳这一对超脱了世俗意义上的知音呈现了出来。
在这段云南旅途中他们成就了彼此的友谊与救赎,如同两盏灯笼彼此照亮,一起看到更远的地方,看到人性深处光耀夺目的灯塔。
这一部剧情电影《咖啡风暴》想要表达的仅仅是发生在小人物生活里的起伏转折吗?
显然不是的,在一个个或喜或悲或令人怅惘的故事情节里,其实都存在着相当微妙的共通性。
表面上看是小人物在欲望与命运海洋里的奋力挣扎,实际上这些事件发生的因由都有着明里暗里的外力在推动促进:种族冲突、经济危机、生态问题……寥寥数字短语写出来简单,但每一个掰开揉碎了充分浸泡在生活之中,都会造成让人叹为观止、无从下手的难题。
不禁感叹,在不同的地域,人类的悲欢或许是不相通的,但每一次投身于生活的决绝姿态却又都是如此的相似。
钟情迷恋于咖啡的风味而无法自拔的人,应该都是领略过生活的苦的。
也正因如此,才能更加清醒地意识到卑微肉身与这个广大世间不可言喻的微妙关系。
再走了很远经过很久以后,不妨克制住内心的习惯性焦虑,停下来品味一杯咖啡的滋味吧。
在电影《咖啡风暴》里,你可以看到贯穿心灵的苦,也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暖与甜。
人生百味,各在其中。
文 / 赤叶青枫咖啡是世界上最流行的饮料之一。
从它诞生至今,它不仅影响着许多人的饮食习惯,还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了许多人的生活里,自然而然地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而首部中意合拍片《咖啡风暴》讲述的就是三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关于咖啡的动人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发生在比利时,某小当铺的主人因家传的咖啡壶被盗,他设法找到盗贼想要讨回咖啡壶,孰料令自己身陷危机;第二个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一个失业的咖啡师迫于生计铤而走险参加了一场咖啡抢劫行动,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他预计的走向发展;第三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年轻有为的企业高管任飞被派遣去解决云南工厂的生产事故,期间他邂逅了一名喜欢用咖啡作画的神秘年轻女艺术家,并且学会了直面人生。
三个故事,三个时空,三段截然不同的人生。
它们彼此之间并无交集,但都是在“咖啡”元素的影响下,矛盾激化,命运突变,之后亦不约而同地展现了小人物与命运的不懈抗争:比利时的咖啡壶主人明知想要找回心爱的咖啡壶的几率微乎其微,而且危险系数极大,但他仍愿勉力一试;意大利的咖啡师本性纯良,但先是其自己失业,紧接着同样失业状态的妻子又意外怀孕了,迫在眉睫的巨大经济压力逼得他不得不以身试法,而当行动意外败露时,他也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奋力设法脱身;中国的任飞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实则上有准岳父兼老板的强势高压,下有工厂生产安全的重大隐患重责,事关自身前途和幸福,同时亦对家乡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如何才能“不负如来不负卿”,对他而言,是道无比艰难的选择题……而在这一切的基础上,承载的其实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样的人文情怀。
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影片的整体风格比较写实接地气儿,中国篇的故事固然最易引发我们作为中国观众的共鸣,不过比利时篇和意大利篇的故事也很浅显易懂,也会让人情不自禁地关注主人公们各自之后的命运走向,而把三个故事混剪在一起,同时交错呈现的艺术表现手法,更是令三个故事的节奏感大致保持一致,从而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去更好地看待和理解这部电影。
主创方面,台前幕后都是实力派的好戏之人。
导演克里斯提诺·波顿曾多次荣获国际大奖的肯定。
他所执导的影片《听见天堂》不但获得意大利大卫奖,同时该片还在圣保罗国际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蒙特利尔青年电影节及其他20多个国际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
中方主演谭卓曾因出演《春风沉醉的夜晚》入围第6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另一位主演芦芳生亦凭借电视剧《永不磨灭的番号》获得优酷大剧盛典最佳男配角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篇中饰演咖啡师的达里奥·艾塔虽然在内地并不怎么出名,但是爆表的颜值绝对是岁末年初影市里的一道一见难忘的风景……这些人聚到了一起,跨国通力合作,才有了这部与众不同的《咖啡风暴》。
人生如咖啡,纵然有百苦,总有一丝甜。
唯有细品,才能琢磨出其中的醇厚之味,而人生在世,也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
特别清楚的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个咖啡广告,广告语是:“滴滴香浓,意犹未尽”,等到后来第一次喝到咖啡的时候,却被突如其来的苦味击中,印象中的咖啡,应该像奶茶像蜂蜜般柔滑甜美,却不料如此艰涩。
后来,渐渐,爱上了咖啡的浓香,苦味酸味之感渐渐消失,慢慢浸透而来的滋味,确实像是意犹未尽的人生,甚至于习惯在黑咖啡中,品味它最原初的味道。
一颗咖啡豆,似乎就是一个人生。
从开花到结果,从收获到炒制,从研磨到冲调……百炼之后,才见浓郁的真章。
所以,当看到电影《咖啡风暴》时,便以为这是一部如《浓情巧克力》般的美味美食电影,却不料,影片从中国、意大利、比利时三地取材,讲述了三段感人至深的淬炼人生,为生活,为生存,世界各地的人们,以咖啡为纽带,继续着他们的挣扎和奋斗,而咖啡所赋予的苦涩,或者给了所有人更大的忍耐和更多的正直,来面对艰难的一切。
咖啡从一千多年前在非洲被发现,到如今风靡全球,且不说经历了几多的地域与工艺流转,放置如今,全球已有多个咖啡之都,盛产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味。
而在这些咖啡之都里,与咖啡相关的人们,又是生活在怎样的境况之中?
或许就是电影《咖啡风暴》所要探讨的话题,咖啡是一场风靡全球的风暴,咖啡也是一场改变世界的风暴,对于身处这样一场风暴中的每个人来说,基于咖啡所经历的人生,更是一场风暴,他们要么在风暴中走向毁灭,要么在风暴中焕发新生,一场《咖啡风暴》,带来全球化的极端生存。
《咖啡风暴》讲述了三个故事,它们分别发生在比利时、意大利和中国的云南。
比利时的经济危机中,一家小当铺的主人哈默德十分珍惜的咖啡壶被偷,虽然后来他找到了偷咖啡壶的人,却不料不仅没有追回咖啡壶,甚至自己既的生命,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衰败的城市,慵懒的人群,愤怒的游行,失控的秩序,那一个精美的咖啡壶,犹如一个巨大的生命漩涡,在这个不辨黑白的世界,倒逼出咖啡最深邃的苦涩。
意大利的罗马,被称为“咖啡王子”的咖啡师伦佐如此的热爱生活,热爱工作,却不得不面对生活的窘迫,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带着怀孕的妻子远走他乡去谋生,也不得不为了获得养家的收入铤而走险,参与了一场抢劫麝香猫咖啡的行动,其间有人被打死,还与警察发生了对抗……咖啡给了他尊严,给了他荣耀,给了他温饱,却又在这一刻,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这段故事给人的思辨,充满了辛辣的讽刺。
在云南发生的,则是一场亲情与公理的斗争。
一个年轻有为的商人任飞,被派遣去解决云南工厂的生产事故,他发现工厂在使用一种危险化学品,由于机器老旧可能会导致泄漏,污染环境伤害村民,但这个工厂,却是他的老丈人所开,而任飞,只不过是一个热爱种植着咖啡的家乡,却并不爱喝咖啡的理想青年。
这是一场有关理想的抗争,放置于中国的土地,更容易让身处中华大地的观众,感同身受,其中焦灼的情与理与法的矛盾,相当复杂。
总的来说,《咖啡风暴》透过咖啡的浓香,来捕捉发生于咖啡背后的故事,咖啡只是一个引子,串起了所有与咖啡相关的人和事,而那些带着咖啡味的风暴,在动荡的社会、衰落的经济和污染的环境中,不断被酝酿,不断在成形。
这些特别写实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咖啡背后的百味人生,也给了我们勇气,来抵抗不可知的风暴。
记得这个片子前期吹牛吹得比较大,还通过种种手段弄了些奖来镀金,就像片名强加了“咖啡”两字就以为高大上。
其实硬扯上的咖啡元素,跟《抢红》有点像。
还模仿《巴别塔》的叙事结构,画虎不成反类犬。
谈论猫屎咖啡那段,显得有点蠢,那些人好像都不知道猫屎咖啡似的,而且人家猫屎明明是印尼的,怎么说在老挝中国边境?
赤裸裸的说教太恶心了,尤其谭卓说咖啡那段,仿佛看CCTV1。
什么比利时小偷、经济动荡,意大利工人生活艰难于是抢劫,独中国经济大好,衣锦还乡假惺惺心灵救赎。
这就是在黑全世界都不行了,只有中国行,给世界造一个中国梦,让大家到中国来追梦。
可惜电影烂成猫屎,变成了一个笑话,让全世界来看我们笑话呢。
还是第一次在豆瓣看到看到这么小众的电影,嗯,第一次看到评价这么少。
看这部电影是偶然,亦是一种必然,就好像不少人被《咖啡风暴》吸引而来,但站在我的角度,一个不太懂咖啡却喜欢咖啡的人来说,被“咖啡”二字吸引,本以为算是一部类似纪录片的咖啡介绍,为了解更多的咖啡知识而来,显然,我的期望在电影开始播放时便与剧情背道而驰了,但生活总有转折不是,结尾,我想就算不能了解更多的咖啡知识,我亦算是对咖啡的本真了解了。
现在反倒觉得中文译名有画蛇添足之感,以其本名译为《咖啡》不好么?
何必挂以“风暴”二字哗众取宠,吸引一部分本不是受众的观众,但是咖啡二字足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哦,片中台词亦有翻译得不恰当得地方,真的有点难受了,亦会造成叙事不恰当。
多线叙事不仅在在文学创作中常用,在电影创作亦是,说的粗俗点,烂大街也不为过,但任谁都想多线叙事,但不是谁都能拍好的。
本片不是拍得不好,只是框架虽有,但各个叙事线间的关联较少,叙事线间的转换不够流畅自然,亦缺乏冲突和转折,是以有着文艺电影的通病,叙事平铺,节奏缓慢,使得观众容易走神,总有氛围亦难以沉浸其中。
本片除了咖啡来串联,在我看来,还隐藏着一个容易忽略却重要的串联点,“父子”亦是传承,抑或是背离。
咖啡的种植制作工艺和饮用艺术都离不开传承,亦如中国的茶文化,咖啡亦有自己的历史、文化,亦有许多分支,如摩卡、卡布奇洛、蓝山、美式或是单纯的黑咖啡。
人生亦如此吧,无论是女娲造人还是亚当夏娃,人的诞生大致是相似的,但自我意识的解放,文化的诞生,社会阶层有了分化,每个人也有了许多标签,或是为了区别,抑或是为了禁锢。
而父子关系,是言传身教,或温情、或严厉,哪怕远远的逃离,还是难掩烙印在灵魂的特征。
亦如比利时的三对父子,唔,这里说三对,除了Hamed父子,还有Vincent父子三代,这里,Hamed父子是温情的传承着咖啡的记忆,而Vincent,除了出场有咖啡的身影(Vincent倒掉咖啡出场),而更重要的串联是Vincent对儿子的责任和生活的窘迫,困境中对父亲的求助和背离,Vincent这个角色是矛盾而懦弱的,亦让乱成一团的生活压垮,本性虽善却步步近恶,在我看来,Vincent这个角色的可读性很强,当然Hamed亦并非不矛盾,是以孤勇而温情,却亦有罪孽(是阿拉伯军人身份的余罪)但实在展现不如Vincent有意思。
意大利的Renzo,空有咖啡技艺,但适逢经济萧条,是以梦想、恋情、和生活都步步危机,而孩子的诞生,是以父子责任压倒了自己,但Renzo是幸运的,有着好友的帮助,亦有命运之神的眷顾,逃脱了追捕,孩子也平安诞生。
虽实施了犯罪,但其动机和纠结亦是步步推进,而与好友间的冲突亦有可看性。
这里,父子的联结点稍显薄弱。
而中国大陆的任飞,父子间的联结显得重要而富有现实意义,亦如乡土联结,这也是我国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年轻人远离故土,为生活奔波,却时时缺乏归属感,故乡的父老思念游子却遥隔山水,不仅有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又是何其多。
任飞是幸运的,完成了普世意义的出人头地,亦有资本完成心灵救赎拯救故土。
但不幸的何其多,还有多少苦苦挣扎的人们,还有多少守望的泪眼。
(本部分亦有让我不满的地方,任飞与叔婶相见,为何不用乡音更好了?
) 另外就是本片的背景,还有许多值得细细琢磨的地方,例如欧洲经济萧条,群众游行罢工,寄希望于中国发展;我国的发展与环境问题,阶级分化(这里有个小细节,任飞于北京与人差点相撞两人的表现和任飞与高总的交锋,以及城乡问题等等。
都可以琢磨,而本片亦有镜头表现。
发现一个彩蛋,本片是我国与意大利官方合作的第一部电影,嘻嘻。
结尾,来说一段提炼概括和延伸吧,显得有点啰嗦了,不过还是想说。
如果让小时候的我来回答一个千篇一律的问题,“生活像什么?
”,大概有许多绮丽浪漫的想象,而现在的回答显得贫乏无趣,或许稍显浪漫的说法该是“生活啊,就像一杯咖啡吧,或许你会加糖加奶,但是还是冲突掩盖不了咖啡的苦涩,而我,偏爱的还是一杯不加糖加奶的黑咖啡,亦如眼前的生活,或是赶走瞌睡困乏,抑或是提醒自己身在何处。
”而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还怀念小时候的原因之一吧。
2017年让人印象深刻的院线电影真的不多,但很显然今年院线电影的风格与种类却是越来越多元了。
在新年到来的当口,又一部风格化浓郁的电影出现在了大众面前,这就是中意合拍电影《咖啡风暴》。
在解析《咖啡风暴》之前,咱们先聊聊喝咖啡这件事。
有人说喝咖啡在中国挺小资,尤其是去星巴克或是漫咖啡,再说咖啡味道还那么苦……这观点十年前也许有人会赞同,但要是放现在,就有些“观念陈旧”了。
中国人对世界的适应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就拿对咖啡认知来看,也许中国人对咖啡文化依然了解得还不够透彻,但对咖啡苦涩味道的认同和迷恋却丝毫不亚于其他咖啡国度。
如果不加牛奶和糖,咖啡的味道真的很苦涩,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杯苦涩的咖啡呢?
只有加入了牛奶、糖,甚至是红茶之后,咖啡才会变得津津有味,余香不断。
看过《咖啡风暴》后,真的理解了为什么要在咖啡里加入一些“佐料”?
是不是就像人生时常需要加入喜怒哀乐“搅拌”一下才够完整?
其实,咖啡就是一种文化,跟茶文化惊人的相似。
而放到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咖啡文化就如同世界通用的英语一样,成了一种特别的“语言”。
《咖啡风暴》要说的就是“咖啡语言”在不同国度、不同价值观体系下的“发酵状态”。
《咖啡风暴》呈现了咖啡“光鲜亮丽”的一面,比如咖啡历史、文化、传承、改良,以及每个人的口味不同。
同时,影片也对咖啡的“原味”即苦涩用三段不同地域的故事进行了深刻结构。
讲真,三个关于咖啡的故事都很打动人,用“风暴”一词来概括形容真的非常贴切,让人感受到了人生这杯咖啡真正的“苦涩”与“回味”。
三个故事中,来自意大利的“打工故事”真的可以给当下年轻人正经历的打拼生活提供一些启示……人生有时候就像咖啡一样,明明知道你喜欢加牛奶或是加糖,明明知道你很优秀,但偏偏不会主动给予你这些甜美的东西。
有时甚至你已经十二分努力了,生活却依然是苦涩的。
但只要坚守内心的那份光明,牛奶和糖迟早都会出现,最后让你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又深刻难忘。
除了意大利“打工故事”,《咖啡风暴》的另外两个故事也很有力量。
拿比利时的故事来说,虽然故事发生地和故事本身距离我们比较遥远,但比利时经济萧条下的“求变”与“融合”呈现的很真诚,也很有艺术感,作为通用“语言“的咖啡竟非常自然地让我们走进了欧洲。
而发生在中国云南的故事,其艺术性、戏剧冲突和人文关怀已经趋向走心艺术电影,曾经在《Hello!树先生》等佳作中有良好表现的演员谭卓又在此“环节”奉上了精彩的演绎,为《咖啡风暴》“落地”中国做了一次很好的铺垫。
一句话总结:《咖啡风暴》故事细腻,激荡心灵,很适合跨年观看。
看到这样一部散发着香味的电影名称,大家肯定会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所长在这里告诉大家,这部电影无关浪漫,说的也不是爱情,没有特别惊险刺激的情节,却能掀起内心的风暴,是一部非常温暖的,又十分走心的,能让人找回自己的影片。
不是有这么句话嘛,“不要因为走的太远而忘记了初衷。
”回现实改变了我们太多,回到初心这件事如今已变得很难。
《咖啡风暴》导演克里斯蒂安·博通纳有过在中国生活的经历,所以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电影分别在中国云南、意大利、比利时三地取经,这样的距离和人文差异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导演的统筹协调能力。
所以说我们在大银幕上很少见到一部真正的合拍片,除了少数一些有国内资金粗暴介入或是植入的作品,真正能做到多地协调,还要关联故事的合拍作品真的是太少了。
所以《咖啡风暴》作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中意合拍,想必也会经历不少艰难困苦,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风险不言而喻。
电影很有一种欧洲电影的气质,这是作为一部合拍片带入进来的良好基因。
电影在一开头展现了一幅充满安逸感的画面,欧洲的小城,三三两两街头巷尾、酒吧喝酒的年轻人,他们大谈着啤酒和足球,却没人关心新闻里都发生了什么。
城市是美的,但美得有些衰败。
镜头一转,是中国的某一线大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男女主人公的高层公寓窗外是视线最好的风景。
从男主人公开着奔驰一路疾行并差点碰到骑车大婶的状态,观众可以明显感受到导演传递给我们的信息,这是个快节奏城市,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快速到让世界都追不上它的脚步。
男主人公的状态是大部分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精英阶层的一个缩影。
电影的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意大利,故事的男主人公是个咖啡师,但是他失业了。
他要带着自己的女友从罗马到另一个城市去谋生。
一个咖啡师,竟然在著名的espresso的故乡失业了,而且还是罗马这样的人口集中的城市,这与欧洲目前经济不景气的现状很接轨。
观众从这三个故事中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境遇中看到了一种非常人文的东西,有传承的,也有在改变的,但唯一和谐统一的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最终会何去何从。
就像片中每个故事中男主人公,北京打拼的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云南,咖啡带给了他财富,但他还欠亲人与家乡一份守护;意大利的咖啡师最终误入歧途,当他不能再用咖啡养活自己和怀孕的女友时,他开始对自己产生怀疑;比利时的足球流氓变成了一个抢劫犯,就在他即将丧失最后一丝良知的时候,是那个受害者让他找回了自我。
几个故事并不能令人开心,但电影最后还是留给了人们希望,及时回头一切还都不晚。
但所长觉得,这三个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最终辜负的都是女人,至于为什么这么说,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去解读。
电影三段故事的出场顺序是意大利、比利时、云南,导演用咖啡这个我们身边常见的实物作为引线,并穿引进了三个故事之中。
三个地方都可以说是咖啡之乡。
云南盛产猫麝香咖啡;意大利的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是意大利人的经典;皇家比利时咖啡壶是咖啡届的高富帅,曾是欧洲皇室的御用。
三座城市,不同的文化背景,三个关于咖啡的故事就像咖啡中苦、涩、酸、香的那种交融的味道,只有细品才能独享那份微微的甜意。
你喝咖啡么?
你是否每天上班时或午餐后都会手捧一杯星巴克走进办公室?
对于那些不懂咖啡或者不懂西式生活的人来说,这种表现可是有装逼之嫌,这也表明了他们的狭隘。
正如你喝茶一样,我们喝咖啡也是一种情怀、一种文化。
很意外看到这部关于咖啡的的电影,咖啡的香浓和苦涩,让这部电影有了一种特殊的味道,虽然表明波澜不惊但在你的内心中已升起风暴。
《咖啡风暴》是由克里斯蒂安•博通纳执导,黎一墨、谭卓、芦芳生、米瑞安•达尔马兹欧等主演的文艺剧情电影,讲述了因为咖啡而发生的三段感人故事,展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多样的人文情怀。
作为中意首部合拍片,《咖啡风暴》先后辗转中国、意大利、比利时三地取景拍摄,成功入围第73届威尼斯电影节威尼斯日单元、北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以及上海国际电影节传媒关注单元,并获得意大利大卫奖提名。
三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三个不同的故事,表面上是因咖啡而关联,实际上一种文化的相通,有时咖啡就是一种生活,它入口中的苦涩与生活的境遇相似,但当你细细回味,它会有着一种醇香,亦比如生活,你付出了艰辛和努力,生活会回报你惊喜。
我们常说苦尽甘来,生活中不经历苦,怎么可能品味到甜。
电影中的三个故事更像是以咖啡之名来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境遇中的人的情感与人性真谛。
咖啡是一种情怀,它更是一种文化,它也代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比利时故事中的咖啡壶,在经济危机暴乱中被偷,故事主线有点类似悬疑片;意大利的故事里有枪战有动作,那个小伙子穷困潦倒就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才加入到劫匪的团伙;而中国的故事,同样与经济因素挂钩,芦芳生是商人,而谭卓饰演的艺术家则是那种向往自然的女孩,两种追求不同向往的人相遇,发生情感上的冲突时必然的。
导演以一种写实的手法,展现三个因咖啡而联系着的故事,用一种超现实的对比,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已经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对人产生的影响。
香醇的咖啡只是一个引子,用咖啡来展现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从而让不同的人观感会各不相同。
在导演流畅的镜头切换下,让三个发生在相同时段、不同地域的故事在剧情上无缝衔接,且毫无生硬突兀之感,这本身也是导演对故事把控的硬实力。
看完《咖啡风暴》之后,买了一杯咖啡,而这杯咖啡虽然依旧是常选的口味,但它的味道感觉更浓、更醇,仿佛人生的某种经历和情感融进了这杯咖啡之中,从而让它更加浓厚与特殊。
有些时候,咖啡能阅尽人生百态、感悟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咖啡风暴》能够直戳人心的还是其中的情感,相信每一种身份(父亲、丈夫、辛勤的劳动者)的人对待这样的情感都会有特色的领悟与感慨。
文/桃妖不是妖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地产广告case,昆明一家地产商把售楼搞成了咖啡馆的模样,并以老板的名字命名,叫做“杨先生的咖啡馆”。
高雅的装潢和轻松的氛围,为这个商业项目拿到许多签单。
“杨先生的咖啡馆”,不像是单纯的商铺售卖,更像是杨老板请你品一杯咖啡,彼此交流对未来生意的把控。
这是圈层的界定,是机遇,是眼界,是你财智的选择。
咖啡,早已不是字面上的简单含义,它融入人类社会,逐渐成为许多功能的象征,包括生活品味、商务休闲、共享空间,以及梦想、自我、优雅、休闲等,它是文明社会社交的载体。
看电影《咖啡风暴》,同样像走进了一家街边的咖啡馆,打开了一本精装书,带着粗粝而优雅的味道,向你展示它的故事。
这是一种神奇的观影体验,它的节奏缓缓而来,三个故事,三种文化,比利时、意大利、中国,独特的地域风情和语言风格,让影片的质感、光影就像咖啡混合着牛奶的醇香,每一个故事都有它的人生格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鲜活的渴望。
影片由意大利著名导演克里斯蒂安·博通纳(Cristiano Bortone)执导,芦芳生、谭卓、黎一墨、伊辰·雅各布、达里奥·艾塔、米瑞安·达尔马兹欧、科德邦、埃尼奥·范泰斯蒂奇尼等联合主演,多国文化的交融,让这部合拍片的语言独具美感,意大利语、法语、英语、佛兰芒语、汉语普通话,交织在一起的语言,就像是咖啡的多种品类,苦、涩、醇、香,或高贵,或普通,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文魅力。
有许多我们不曾亲历的社会动荡,人性善之缺失,一如比利时的小当铺被砸,小店主哈默德丢失了他引以为傲的咖啡壶,他心怀纯善,暗自追查,却被卷入了更大的灾祸;而在意大利,热情洋溢的咖啡师伦佐,因为社会问题被迫失业,被迫迁徙,在女友怀孕的喜悦中被窘迫的生活裹挟着向他心中挚爱的咖啡事业Say Sorry……中国云南,世界上最大的咖啡原产地之一,同样因为咖啡上演着荡气回肠的故事。
任飞,拼命与土地决裂的孩子,事业有成之后再回乡土,终于明白了内心深处对这片土地的依恋。
脱离了社会底层的窘迫生活,光鲜的成功人士也有着人性的贫瘠。
大商人们在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却罔顾乡民生死,是继续留恋事业、爱情的安乐窝,还是用自己的力量保一方水土安宁呢?
芦芳生饰演的任飞,看似凤凰男,却有着自己内心的坚守,最终这份坚守,换回了咖啡田里重新燃起的希望。
无论是比利时的动乱,亦或是意大利的失业危机,《咖啡风暴》都给出了自己的多味人生。
哈默德死里逃生,又能安静的坐在小当铺一隅,用他珍爱的咖啡壶喝咖啡;伦佐也战胜了内心的罪恶,回归家庭,陪伴着小Baby,给他讲起那个咖啡起源的故事。
人性与社会的动荡,让这场“咖啡风暴”平安着陆,每个人都收获了更满足的生活。
首部中意合拍电影,«咖啡风暴»...用咖啡链接起三个不同的故事,暴力也好,罪恶也罢,都会在滚滚的时间轮回里淡去,唯有人心底的善良,真挚感人。
这一壶多味人生的咖啡,你会品出几种味道呢?
热爱咖啡的你,走进电影院,去品一杯咖啡味道的电影吧。
看得我略焦躁。
立意选材都挺好的,故事讲得也挺好。反映了这个世界时代的生态。从这一点来看,值得敬佩了。
把三个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故事串在一起本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前面大半部的节奏都剪得不错,但后面意大利和比利时的故事进入高潮之后,中国段明显缺少情节支撑显得冲击力不够。不知道意大利和比利时的观众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不会也跟中国观众一样感觉本国故事蜜汁尴尬,尤其是高总,简直不说人话啊。
2017siff@上海影城
开场中文翻译真感人:一个男人和孩子说咖啡是,“上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渗入的苦涩”。因为说的是意大利语,我就想怎么意大利天主教徒会以上帝之名来说咖啡了?明明是阿拉伯人异教徒的饮料,上帝的明明是红酒。后来发现那男人其实是穆斯林,穆斯林说上帝?!这翻译明显是在嘲讽两大宗教,要上枪毙名单了
导演能力未够班,框架虽好但拍得莫名其妙
牵强附会
感觉是被名字耽误了的一部好看的电影。咖啡,可以是一种联系,也可以是一种意念。电影对中国和欧洲之间贸易的这种微妙联系把握得很好,对不同地域人性之间的选择与彷徨也做了讨论,整片也没有什么太多余的意象。比利时那段,真的,欧洲够够的了。
【6.0】世上的狗屁事儿。
画面凌乱,情节牵强,剧情不合理。
看似咖啡穿起来的故事,实际跟咖啡没多大关系,当然这不是吐槽点。问题是三个没有相关的故事,表达含义不明确,是心灵发现了么,不是,是正义战胜邪恶了么,不是。
咖啡都风暴了 味道能好吗
迷尼版《巴别塔》…导演想表达的问题蛮多的,三个故事的步调不太一致导致后段的节奏有点怪……谭卓太像郝蕾!
奇怪没看懂
烂片
我也是不喝咖啡会死星人,但是以咖啡为线索搞个合拍片怪怪的,主角分别是欧洲屌丝、中东小贩和中国土豪...可能想拍出通天塔的感觉,但事实上平行剪辑的三条故事线间并未产生有效共鸣,也没个共同主题。不知老外看什么感觉,我看中国部分觉得有些做作,台词都离生活太远,跟广告MV似的,剪一块也不搭啊
本以为是两个不同情节最后有所关联的故事,可到最后也没能看懂,中国故事的最后是什么意思?,国外故事最后的咖啡壶找回来了吗?
中国的故事太假,伊朗店主第二次上门也毫无必要。左倾老头破坏欲也太过。.剧本应该是中国人编的,有各种下意识的观念。外国名导使叙事有点意思,但掩盖不住内容的假大空。
中意合拍,三个无交集的故事因为一个共同的咖啡元素呈现了这部电影,人的命运的确多变,而生命确实脆弱,直面人生命运确实勇气可嘉又难能可贵。
说实话,这不是咖啡,而是一杯温不囵吞的温水,不解渴更不过瘾,说其是电影,不如说是串烧,财不外露的道理外国人都不懂么?非要把古董摆在破店里显摆,歹徒不捅死你捅死谁,导演你这是嘲笑观众智商的剧情设计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