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主角对战争看法:一开始威廉汉姆显然是标准德国军人的想法,服从命令,珍视自己的荣誉,为国家而战。
枪杀苏联政委那段应该是上峰的命令,基本上红军政委被俘之后都会被枪杀的,和后来红军的命令相似:党卫军一经发现无需审判直接枪毙。
这个有意识形态的原因(小胡子仇视共**党,犹太人和党是一起出现在最卑鄙人名单中的),也有瓦解对方俘虏的因素(干掉政工人员)。
并且威廉汉姆不是很瞧得起党卫军,但是党卫军权利太大,所以上尉也劝他不要惹怒那些人。
还有就是1941年的时候上尉还让威廉汉姆把政委带到僻静处枪杀,反正部队染上过于残暴的气息。
这些都是德国国防军的特质,至少在西线还没有丢失,很多英军战俘还是得到了日内瓦公约规定的待遇,但是到了东线之后这些战争中仅存的人性就在无休无止的杀戮和仇恨中烟消云散可能是剧情太短所以很多情节的确过渡的比较突兀,比如威廉汉姆昏迷醒来的那段。
后面主角没被枪毙而是进了缓刑营也是合理的: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的时候德军兵员已经不足,所以就让这些“国家的垃圾”去当炮灰。
2. 弗雷德汉姆的变化:个人感觉弗雷德汉姆是剧中最成功的一个角色:由一个厌恶战争活在书里的孩子到认识战争面目但是无力改变的战士到没有完全麻木在良心和酒精中挣扎的人再到最后让人惋惜但又无可避免的结局。
其实弗雷德汉姆一直都是最清醒的人,从一开始就看清战争的本质,比起哥哥威廉他更加痛苦,哥哥是迷失的痛苦,威廉不知道为什么而战,他想逃避现实。
但是弗雷德汉姆在进攻电报站前说的“知道我是对的又怎么样,你依然改变不了明天我们死一半人进攻的事实”.弗雷德汉姆的结局也是注定了的。
他作为一个部队的指挥官,即使投降结局无非就是被枪杀或者弄到西伯利亚挖矿喂狼。
几十万德国战俘或者回去的不过5万。
战死一方面维护了他作为一个战士的尊严另一方面也许那些孩子会因此而的到赦免。
苏军尤其是二战后期军纪不比德军好多少,不用说在德国的种种暴行(可以算作是上帝对德国人的惩罚)。
但是苏军在东北的暴行我想我们不应该忘记。
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没有什么绝对的正义,国家不够强大她的人民就会被侵略者蹂躏。
3. 波兰人对犹太人的态度很多人惊诧于波兰人也屠杀排斥歧视犹太人。
这的确是事实。
虽然很多时候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但是波兰人哪怕在德国占领华沙之后还帮德国人一起屠杀犹太人,他们同样认为是犹太人抢了他们的工作掠夺了他们的财富。
有兴趣的话可以查下资料,二站前波兰犹太人的比例,好像二战后只剩下几百个人了,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波兰人的暴行。
4. 为什么那个十恶不赦的盖世太保马丁没有得到审判重复一次,没有绝对的正义。
为什么马丁还能继续得到工作?
因为美国人需要他,及时美国人知道他手上沾满了鲜血。
永远不要指望别的国家帮我们伸张正义,因为所有国家只会关心他们自己的利益。
731部队指挥官石井四郎那个混蛋还不是在日本安度晚年?
因为他有用中国人做活体实验的到的数据,因为美国人需要他!
影片名“我们的母亲,我们的父亲”,我想并不只是指五个主角,马丁也是其中之一,那个占据了犹太人房子战后还理直气壮的像孩子们宣传反犹思想的母亲也是,我觉得这点位影片加分不少。
这个就是德国战后反思的基础:我们的父辈到底做了什么,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作为后辈应该如何看待这段历史。
德国人选择了直面历史的态度,战争可以一夜间结束,但是对于犹太人的歧视不是一夜间结束的,父辈们的罪恶也不是一夜间就消逝的,德国也不是一夜间就醒悟到战争的他国对自己的伤害的。
于是德国政府帮助犹太人追查战犯,资助以色列人到德国作证,于是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一直持续到80年代。
也许马丁会得到他应有的结局,也许他可以永远逃脱他的罪责,但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很多人的父辈。
历史是无法掩盖和逃避的,这比一个快意恩仇的结尾更令人深思。
5. 夏洛特夏洛特这个角色也非常的引人深思:她善良,但是出于对祖国的“责任”他举报了莉莉娅,但是当她发现这个所谓的“责任"带来的是什么之后她人性的一面促使她最后不顾自己试图保护那个乌克兰的女孩。
德国人非常的理性,忠于自己的责任,但是二战中德国做出的种种反人类的行为却也是出于盲目的服从。
朗读者中的汉娜史密斯作为集中营看守她一直认为她的任务就是看好犯人不能让他们逃跑,哪怕在审判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错误的。
于是德国人二战之后开始反思他们的方向。
只有敢于面对自己最丑恶的历史的民族才能真正走出历史的阴影!
6. 电影太压抑作为一部反战片,电影不可能让人热血沸腾。
很多时候这就是现实,不是童话,葛雷德再也等不到男友的到来,因为她知道那个盖世太保的罪恶,即使她帮马丁签了那个帮助过犹太人的证明,她也会被枪杀在美军到来之前。
导演还是试图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温暖的奇迹,比如莉莉娅救了夏洛特,威廉汉姆回到了德国,波兰游击队长放走了犹太人。
这部片的主题超越了战争本身。
战争没有胜利者。
当仇恨交织在一起无法解开时,也许我们应该放下仇恨向前行。
感觉国内的抗战片还没有摆脱仇恨的主题。
我想我们永远不会也不应该忘记我们曾经的苦难,但是如果整个民族活在一种疯狂的复仇火焰之中,这绝对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
我想我们要记住的除了我们所受过的苦难,更要记住的是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每个人都认真尽好自己的责任理性的社会,那么我们还将遭受这些苦难。
我想我们要记住的不是如何去复仇,如何去把我们曾经的苦难远远本本的奉还,而是要记住的是永远让真理在我们大炮的射程内,要记住的是我们要强大到对手不敢有对我们的妄想与企图。
我更希望我们能勇敢的面对自己曾经的黑暗历史,我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做一个强者。
国内的抗战剧还在手撕鬼子的时候,这是否在撕毁本有的沉重感?
我不知道。
沉重的历史如《1942》,沉重到票房惨败,但却告诉我们另一面的历史。
看惯了太平洋 兄弟连,总是从胜者的一方看历史。
无论胜者怎样淡化胜利,怎样说明双方都是受害者,但终是胜者,看到是一场注定的胜利,无论道途怎般的艰辛。
当年的硫磺岛的来信和父辈的旗帜,也是这沉重的话题。
一场注定失败的战争,一个无奈的人生,如树叶入河,不知何去何从。
战争没有胜利者,也会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露出。
当残酷的现实一次次的击打残存的信念,怕是终会有丧失信念的一天。
那时,还有生存的动力吗?
当用屈辱换回的生存的可能,被人活活毁掉,却给别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念想的时候。
不知未来可会有你的消息?
战争是对人性最直白的考量。
战争对于双方都是残酷的,前方赤裸裸生与死的考验,而后方白色恐怖更是对心理的严厉摧残。
种族灭绝政策灭绝人性。
战争不但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本族人民的伤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年轻人赶赴战场,却牺牲的连名字都不被知晓,战争使生命变得如此渺小。
如果说剧中五位主角已经认清了战争的面目,却还有刚参战的新兵盲目热血和后方无知群众斥责前方将士不努力,这些人并未真正认识到战争意味着什么。
各自的命运轨迹(严重剧透):威尔:战时因担心自己在战争中死去而隐藏对夏洛特的爱恋。
从开始的勇猛坚毅对战争正义性坚信不疑到对胜利的怀疑和战争正义性的反省,以至于后来只是为了活命和无法推脱的义务而与战友出生入死。
缕建战功的他在最危险的一次战斗中险些丧命,苏醒后隐居在一处田园过安静的远离战争的生活,却被本国士兵发现且被军事法庭定为逃兵,处以剥夺德国国籍和死刑的处罚。
一切都验证了弟弟的话,战争把人最丑陋的面貌激发出来!
战争毫无意义!
后得到缓刑直至战后。
弗里德:曾经热爱文学和艺术,战时从开始对战争的逆反到适应,杀人不露丝毫犹豫,对新兵坦言,在别人下手前要先下手。
是啊,就算是为了保命这些士兵也要变身罗刹。
讽刺的是,穿上俄国兵制服讲俄国话躲过俄国兵巡查的他却差点死在自己战友的枪口之下。
我想这也影射了二战的德国败给了自己发动的战争吧。
重伤复原的弗里德被送回后方,却遭遇父亲的冷遇和陌生人的讥讽,加剧了战后心理综合症PTSD,因而决定重回战场。
为放维克特逃跑杀死自己的长官。
最后自杀式的反抗表明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忏悔,知道自己如果活下来也无法再次适应普通的生活。
选择在宣布投降前被俄国人乱枪打死也算是光荣就义战死沙场。
夏洛特:暗恋威尔,出于少女的羞涩一直未能表白。
得知威尔已死的消息后投入军医怀抱。
正如大多盲目的热血青年为了国家吹嘘的伟大理想自愿成为战地护士,实际遇到鲜血淋漓的伤员不知所措,同时第一次认识到战争的残酷。
在刚参加工作不久举报了一名帮助过她的犹太护士莉莉娅(实际战前为医生),事后经常受到良心的谴责,质疑自己的决定。
战时变得坚强,对他人产生同情心,甚至帮助伤员隐瞒伪装病情,却也因此被好友护士举报,仿佛因果循环。
俄军攻打过来时因寻找一名俄国护士(自己作死)没赶上部队的车(秒速撤退),差点被俄国兵强暴,神奇的被摇身一变成为军官的莉莉娅所救(不理解被抓的犹太人怎么变成俄国军官的,还是女人)。
夏洛特问莉莉娅为什么救自己,莉莉娅说冤冤相报何时了,难得做人有这种以德报怨的境界。
格蕾塔:为达到各种目的成为哥施塔普军官的情妇。
起初为了顺利成为歌手出道和为犹太男友换得一张出境证(实则男友并未逃出魔爪,她临死也不知真相),后为了举办巡演。
没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不能认清哥施塔普真面目的她过分天真和狂妄,竟然多次威胁哥施塔普,导致哥施塔普亲手扼杀她腹中的胎儿。
哥施塔普对格蕾塔是纯粹的利用,当大势已去还企图让她签署自己帮助过犹太人的文件,被格蕾塔拒绝。
就在德国战败时纳粹并没忘记对格蕾塔的处决,格蕾塔只是看到曙光却并未能等到日出…而虚伪的哥施塔普在战败后竟道貌岸然成为政府负责招聘的官员,而主管上级其实深谙其战犯身份而缄默处理,令我们对战后此种行径也可窥一斑。
维克特:作为犹太人对女友格蕾塔被德国军官哥施塔普占有无能为力,虽格蕾塔帮他拿到出境通行证,不过是哥施塔普假意安抚格蕾塔的手段,实则将维克特抓捕后送往集中营。
在火车上遇到波兰女孩阿丽娜与其一同逃亡,后被迫加入波兰敌后游击队,但因波兰人同样憎恨犹太人而隐瞒自己即是犹太人又是德国人的身份。
被识破身份后因在游击队战功有佳,被队长放生。
维克特处于极为尴尬的处境,身为德国人,本应现在德国一方,但因纳粹种族灭绝政策而逃亡且成为反纳粹的一员,但也遭到波兰人排挤,最终也无归属感。
战后重回故地已是人去楼空,只剩残垣断壁。
再看四年前的那张展露欢颜的合影已是恍若隔世。
两段诗词形容本剧即是恰当:四年生死两茫茫(原文是十年),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又文: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然而逝者已矣,活下来的人还要继续活,毕竟活着也许需要更大的勇气。
本剧威尔汉姆回忆的真实经历改编,叙事脉络清晰,人物性格鲜明,镜头干净,布景摄影极佳,演员选择还好,但格蕾塔扮演者偶尔感觉用力过猛。
作为德国本国出品的反战题材剧体现了其对二战的反省和忏悔。
战争的本质是什么?
无数的解读,无数的诠释。
政客们说是利益的争夺;人性论者说是人性中潜藏的恶的爆发。
但是一次次战争被华美的说辞包裹着,哪怕最清醒的人也会迷失。
荣誉、英雄、美好的未来......这些闪耀着光芒的词汇,把战争的残酷完美的遮蔽了起来,让无数的青年自觉的进了绞肉机而不自知。
片中的哥哥,本质上是一个简单的人。
初期也按照社会的要求得到了认同,如果德军不断的胜利下去。
也许终其一生也不会反思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不会评估自己所为的价值。
问题是,德军败了。
当失败不可避免的时候,飞蛾扑火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
送死的价值在哪里?
当所谓前途,所谓荣誉崩坏以后,这个简单的人,所有行为只是为了生存。
他也许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
弟弟是一个理性的人。
对战争的荒诞,对人性恶的一面,早有认识。
但是身在其中,又能改变什么?
一次次的濒死体验,彻底的麻木了这个年轻人。
眼中的质疑和不屑,渐渐被空洞取代。
当一个所谓出色的兵,很容易。
不怀疑,不思考,不经大脑判断的严格执行那些无所谓哪里来的命令。
一如《兄弟连》中,史毕尔教育胆怯的新兵,把自己当成一个将死之人,没有怜悯,没有痛苦。
一个人也许可以短时间的强迫自己做一些自己不认同的事情,但也必须承担这些行为对内心的反噬。
一个自认必死的人,在生的希望面前也许才会真正恐惧。
死,是一种承担,也是一种解脱。
歌星,是个活的很真实的人。
勇敢,愚蠢,虚荣,善良......当你的一切都来自于别人的赏赐的时候,你能做的要么放弃所有,要么全心讨好。
无心放弃,又毫无理由的去挑战上位者的耐心。
被残忍对待也在意料之中吧!
天真而任性的性格,在乱世之中,足以致命。
护士,一直没活明白,不过总算是活下来了。
一直纠结在,被灌输的信条和人性之间。
之前坚持的,之后被自己一点一点的违背。
假若没有战争,没有纳粹的鼓吹,本该是一个抱着一点小善良幸福度日的家庭妇女。
她能活下来,算是一点安慰吧!
犹太人,唯一一个真正的求生者。
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求生。
虽然目的达到,但战争带走了他除了生命的一切,家庭,爱情,友情........片子的最后一段给了他。
让我们看到的一个躯壳在尘土中追寻灰飞的一切。
好的战争电影,总是让人痛恨战争的。
个人认为,一个社会对战争的反思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的文明程度。
战争的存在,本身是对人类文明的最大挑战。
战争的残酷,生死是其一,人性的泯灭更加可怖。
连恶狼也选择远离。
看完全片,不得不思考。
有句古话杀人一万,自损失三千。
假若大战来临,你我该是属于那一万分之一还是那三千分之一,又或者是剩下的那具空壳。
第一次写长评,献给这3集的二战纪录片。
本来是昨晚打发时间看的,结果一口气看到凌晨3点,今早趁记忆记录一下。
严重剧透,超级多图。
看这部片子的起因是豆瓣上一个话题,印象深刻的死亡场景,有个回复是乌克兰辅警给犹太小女孩糖之后转手就枪杀了她。
但看完之后发现,这三部影片完全不仅仅这一个场景值得思考和回味,我还没来得及查阅与真实事件的重合度如何,但作为一部德国自己拍的“谢罪剧”,它过于真实了,也许是因为其中反映的人性,使观众在和平时期仍然能激发出本能的恐惧和共鸣。
1 关于死亡战争离不开死亡,除了战死沙场,所有人在战争中都无法逃避死亡的阴影。
——————
辅警给犹太小女孩糖
转手射杀了她——————Victor的父母父亲一直坚信纳粹不会伤害他们,直到清洗活动的开始。
这一吻感到非常震撼和难过
认清了面临屠杀的事实
最后父亲对Victor说的话
Victor与母亲最后的对话(还有一句是母亲让他写信报平安,总截不上),虽然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句几乎不可能兑现的承诺,但也是唯一能说出的希望了。
——————这是个刚入伍的新兵,我直到最后才知道他叫马丁
没来得及对老兵自我介绍
被恐吓(1)
被恐吓(2)
和这5个人最开始一样,相信战争冬季能结束
还没上大学的学生
在电报站里给母亲写信
仍然记得上课的事情
刚站起来就被狙杀
名字出现在电报站里,Martin和Friedhelm有一段较长的对话没有完全截下来,Martin说他不能死,因为他母亲48岁才怀的他,是唯一的孩子。
结果刚说完话就被狙杀了。
——————
被处决的苏联平民(在水井安装炸药炸死了德国兵)这个农妇因为对面射杀她的士兵(就是马丁)害怕射偏了,比别人晚了几秒钟死。
——————
一个德国小兵被救治的时候想得到护士的一个吻
过了没几天
死掉了
——————下面这组图片有些高能
William躲进坦克碰到的敌方重度烧伤的兵
喝了口水
第二天早上,死了——————Greta的狱友,给她讲了自己因为她的歌与丈夫相识的过程
最后说,她知道自己明早会被处决这个角色让我印象极深的原因是,她在面临处决的前一天,仍然劝Greta吃饭,给小鸟喂食。
——————一个踩到了地雷的兵
让Friedhelm给自己姐姐带话
下一秒,地雷爆炸了——————Greta本来想单独写她的,但太长了,她的故事也相对简单。
想成为一名歌星,也确实登台表演
因为这句话入狱
被处决
被处决Greta是一个在开始的时候我认为最聪明,最能看清形势的人,也是最容易背叛友情和真相的角色。
但,恰恰是这个角色,当着德国士兵的面说出了他们不敢承认的事实,德国即将战败,这仗打不赢了。
短短四年,她曾穿着最美的礼服站在最耀眼的聚光灯下,曾去巡演,被指挥官邀请坐席,但最终穿着破烂的囚服走向死亡。
她帮Victor逃走,去看望他的父母,拒绝给军官提供帮助,帮助狱友喂养小鸟,最后赴死。
她从未忘记过她的朋友。
2 关于人性没有完全的好人,却有完全的恶人。
好在那些导演在剧中点滴表现出的善良,证明了战争中微弱的人性的存在。
——————William给即将被处决的苏联俘虏烟
最后还是不得不射杀他——————莉莉亚,是我觉得剧中唯一一个稍微有些被神圣化的人。
不知道真实历史中是否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
是一名医生,同时也是一名犹太人
像朋友一样的八卦
被Charlotte背叛
帮助Charlotte逃离被屠杀和强奸的命运
解释为什么以德报怨——————一对苏联老夫妻,在面对要烧掉他们房子的德国兵时,却邀请他坐下喝杯茶。
——————暴露自己的犹太身份后,以为要被处死的Victor却被波兰游击队头子释放,还给了他一把装满子弹防身用的手枪。
战争之中,虽然非我族类,但都是有血有肉的人——————Victor这个角色是5个人中唯一没有正面上前线的,这也许是他相比之下表现出更多善意的原因吧。
救下摔倒的波兰女子
冒着暴露身份的风险
回到关着犹太人的车厢
帮助他们逃离(这里有个小疑问,为什么在看守都死掉的情况下,犹太人自己不逃跑呢?
是因为门从里面打不开?
还是已经丧失了独立求生的意志?
)——————William
3 关于战争我们都习惯于站在战胜国的角度来思考战争,来声讨敌人。
但是德国作为二战发起国和战败国,他们中关于战争荣誉和杀戮的思考也同样值得关注。
——————“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展现出来”这句话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F说的,在战争开始前的聚会上
第二次,F说的,在他提出用苏联人趟雷之后
第三次,W说的,在收到用整个队士兵的生命去换一个不知道干啥用的电报站的命令之后——————“把音量开大”Charlotte
第一次,护士长说的
第二次,医生说的用音乐去掩盖伤员的呻吟和哀嚎,却显得更加无力和可怖。
——————William,从坚决战斗到怀疑到退却妥协
——————Friedhelm
用几乎所有人的生命换来的电报站
马丁问,你为什么变成这样?
马丁问,你是如何活到现在的?
——————战争不是拼搏,是等待
——————4 对于Friedhelm他是五个人中我印象最深的,也是给了我最多思考的角色。
从最开始内心深处对战争和杀戮的厌恶与排斥,但后来的麻木不仁,到最后的毅然赴死,他给我的冲击和震撼最大,但他的变化却能够被理解和接受的角色。
最开始不想开枪杀人,被队友嘲笑。
(没截图)
F黑化的开始:亲眼看到自己队友被地雷炸碎,提出用苏联人趟雷
替马丁杀死俘虏,毫不犹豫
换上苏联军服后被自己队友击中(这里演员的反应真的绝了,低头,看身上的子弹口,用手摸,全程只有疑惑和麻木,没有疼痛和恐惧)
受伤回家后父亲的反应1
受伤回家后父亲的反应1
被酒馆年轻人纠缠1
被酒馆年轻人纠缠2
被酒馆年轻人纠缠3于是回到战场
受命击杀逃跑的波兰小孩1
受命击杀逃跑的波兰小孩2
受命拉倒受绞刑的人的凳子重回前线的F脸上只剩下麻木和阴沉,无论是杀人还是被人追杀,战争杀人,更杀人心。
F遇到狼
毫无反应生死已经麻木从一个热爱诗歌文学的青年,到杀人不眨眼的机器,Friedhelm其实是最清醒也是最无力的一个。
清醒所以痛苦,痛苦所以麻木。
没有办法改变,只能强迫自己适应。
最后,他的内心深处被极力掩盖的善良和人性。
数到三,杀了长官,救下朋友
没死,但F把他手枪扔了,估计想让他死的更痛苦一些
这个看着朋友离开的眼神终于有温度了我以为他能活着回家,毕竟战争即将结束,但他应该从上次离家的时刻起,再也没想过要活着回去。
劝队友投降
托付好友的照片给队友
赴死
赴死
看到队友投降他赴死应该还有一个原因,给苏联看自己反击的时候队友没有出现,留给他们生还的可能;同时给队友看到自己没有开枪,已经放弃了反抗,劝他们投降。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来自他的父亲:影片最开始
父亲希望儿子为国捐躯
然而不相信小儿子的能力
父亲的冷漠和逼迫,是让他不打算活着回家的原因。
最后,关于Friedhelm,尽管战争不允许温情的存在,但面对还是小孩子的队友因为恐惧尿了裤子时,他还是宽慰道:
5 其他一些零散的点——————朋友的三次相聚
第一次
圣诞节大家都没能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活了下来
第二次
W是唯一一个从一开始就了解战争残酷性的人
第三次
只剩下了3个人,却没有劫后余生的喜悦——————战争前和战争中的眼神和表情
战争前
Charlotte
Greta
William
Victor
Friedhelm——————影片最后(这里让我觉得是真实事件改编的)
Victor,幸存,76岁
Greta,死于战争结束前夕,24岁
Charlotte,幸存,81岁
Friedhelm,死于战争结束前夕,22岁
William,幸存,直到影片上映仍在世(2013年上映)在战争中幸存的人往往很长寿,但背负的是极其痛苦的回忆和往事。
最后,以一张全剧充满了血肉模糊,生离死别和麻木冷漠的画面中,最温情一个场景作为结尾。
生于和平,何其有幸。
William喂猫
刚看完时我觉得我没有看懂,看了影评之后更觉得没有看透,后来我想,兄弟俩没变,从一而终,哥哥依然是那个勇敢、坚强、理智的哥哥,没有变懦弱,弟弟依然是那个脆弱、善良、多愁的弟弟,也没有突然成熟,只不过形势变了,他们只不过根据形势做出自己的选择。
先说哥哥,有人说哥哥成为逃犯是他崩溃之后的表现。
但我认为这只是他认清现实后自然而然的举动。
他自始至终更多的是为了担负责任二战(保护弟弟、遵守对母亲的承诺、保护自己的那一连、保护国家的人民),但我并没有感到他觉得一个军人就该视死如归、战死沙场。
而当时的情况是,他认识到战争给更多人带来的是伤害,为了毫无意义的目标,杀害很多无辜百姓自己的士兵,弟弟也失踪甚至死了。
他的责任消失了,而且他恍然大悟那个责任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他放弃,不是逃避,是放弃。
他在湖畔小木屋的场景如此静美。
他安静的坐在木屋上,眼神深邃如旧,冷静如旧,虽然有迷茫与怀疑,但并没有“崩溃”“脆弱”者的胆怯。
再看他被抓走之后的行为,坚强的活下去,理智的判断不能用火烧屋,麻利地杀死军官,出逃。
他并没有干任何不人道的事,也没有干任何愚蠢而疯狂的事。
因为他并没有崩溃,只是认清现实。
而且他在夏洛特面前并无惭愧,而是一把抱住了她。
夏洛特哭着跑开后他的仰天长啸,我也不认为这是他的惭愧与崩溃,只是对战争的愤怒控诉与无奈悲戚。
其实他是个简单的人,简单而伟大。
私人以为他和维克托有些像,正直而智慧,只不过他遭受的心灵创伤与震撼更大。
所以我认为哥哥一直是那个哥哥,我最爱的哥哥,智慧而勇敢的哥哥,爱着亲人的哥哥。
战争改变了他吗?
只是他自己改变了对战争的看法。
再说弟弟,我也不觉得他在战争中成熟了,在我看来,他依然有那一颗水晶般善良敏感而脆弱的心,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先来说说原来的弟弟,其实弟弟这个人应该内心一直比较复杂,因为看书多。
心思敏感、细腻的弟弟从小不被关注,父亲只爱勇敢的哥哥。
但哥哥倒是很关心他而尊重他。
这个情节多么似曾相识,在《指环王》《伴我同行》中都有几乎一模一样的桥段。
在这两部片子里,弟弟在内心都崇拜且深爱着哥哥。
所以我大胆的类推一下,这部片子里,弟弟对各个的感情也是很深,而且也是崇拜战争英雄哥哥的。
但同时弟弟又饱读诗书,自己对于战争是怀疑的,所以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的心理,再加上这个年纪本来就叛逆,所以他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上战场。
他毕竟只是个年轻人,正如片头哥哥所说“他(弟弟)看起来是那么无助”,他对战争的理解虽然透彻(战争会把人最坏的一面带出来),但那毕竟只是理论,而没有任何实践。
所以他还是会干一些幼稚的事情,比如故意吸烟吸引苏军。
但最大的转折点是哥哥死了。
其实弟弟很聪明,他知道哥哥不可能引领他们胜利,也不能永远保护自己。
但哥哥依然是哥哥,依然是亲人,依然是一面旗帜。
所以那个晚上他对哥哥说“我希望你带领我们”。
但是战争太恐怖了,尤其是哥哥死了,一下子就把存储在他脑子里的知识全部激活,突然的,就像活火山爆发一样,弟弟彻底变了。
但这变化不是经历战争后的成熟,而是一刹那的瞬变,就像之前看到有人说的“心门一下子关了”,我说“邪恶与痛苦的一面彻底引爆了”。
他干出了很多我们不太能理解,或者有争议的事情。
因为战争。
因为哥哥死了因为他实际上是一个脆弱的少年。
爱读书,被边缘化,善良,敏感。
接下来他的心路历程应该是一路矛盾,又一路不予理睬这些矛盾。
父亲的冷眼,酒吧里陌生人的嘲弄,母亲的爱盲目而没有理解,他决定重返战场。
为了什么,有人说战场才最适合他,我却认为这是一种逃避与无奈。
哥哥死去,世界如此荒唐,不如自己也荒唐下去。
于是他杀人不眨眼。
但让我无限心软又无限困惑的是,他知道哥哥未死,而是成了逃犯之后,他的内心该承受多大的波浪。
我看着他的眼睛,无限心痛,少年你实在不该承受这么多。
他的心们没开而是更凌乱了。
我总觉得是哥哥的打击让他放任自己冷酷无情,现在知道哥哥没死,他对自己感到惭愧。
但同时,他的心里,还是期慕哥哥是个坚强的战争英雄,是个比自己伟大的后盾吧。
就像从小在心里的英雄形象倒塌,他对哥哥,也有那么点失望吧。
他在那张照片背后写地址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啊!
哥哥,朋友,欢乐,青春,都是些极致美好到战争背负不动的名词。
可怜弟弟,在平安时代或许还可以幸福,但战争时,理解他的三个朋友,爱他的母亲,爱并尊重且保护他的哥哥,这些人,终究都不是他的知己,他的同路人。
哥哥Wilhelm :出场就是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战争爆发,哥哥一参军就是上尉,后来又顺利升为中尉,带着一班兄弟们,摩拳擦掌地建功立业。
他坚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在圣诞节前就结束,那时德国胜利,他也会是国家英雄,载誉归来他就和心爱的Charlotte 表白。
在那之前,他将一心奉献给事业,无暇顾及其他。
后来,战争一拖再拖,死亡越来越近,他发现,他所信仰和遵循的原则,都在崩塌。
那些执念都在将他推向无底洞,一个永远都爬不出的无底洞,所以他退却了,逃跑了,他不想再理那些荒诞得命令,不想理对面埋伏着的机枪,甚至懒得管耳边擦过的子弹,懒得管胜利不胜利了,倦了。
就在一瞬间,他转身就走,理会不了,生命已经承受不了那些重。
弟弟Friedhelm :这是个忧郁气质的少年,人之所以忧郁,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大多因为太早就看清事物的本质。
弟弟一早就知道,战争会改变一切,改变命运,改变五个人的命运,甚至是国家的命运,所以战争之初,他显然在消极逃避,战争本身就是残酷,是挖掘人性最恶的鬼怪,他不想变成杀人机器,不想麻木过活……可最后呢?
在无数次与死神擦肩,在无数次举起枪对着无辜的人之后,弟弟变了,他在战场上游刃有余,下手稳准,因为那时候的他早已经不是他自己了。
德国失败后,面对俄国军队,他冲了出去,他早已经失去了自己纯净高傲的灵魂,所以,他要慢慢的死去,也要用自己的死告诉后面的战友,战争结束了,投降是唯一的活路。
Greta :五个朋友中,她是离战争最远的一个,可却最早死掉了。
她的故事太压抑了,比弟弟的还压抑。
Charlotte:女人这辈子还不是得有个爱情?
每天看着断肢残体,看着鲜血遍地,怎么熬过来?
如果心无处安放,那就努力给他找个归宿吧。
Viktor Golds :犹太人。
对于他,没有过多描述,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活着。
我们这一代可能不会经历战争,可那些时光改变了太多人,本来的意气风发变得飘忽游离,本来的单纯傲娇变得麻木冷血,说好的圣诞节,变成了多年后,说好的五个人,少了两个。
珍惜在一起的时光吧,谁能说的准下一个圣诞节还会不会在一起呢。
愿世界和平。
二战是上世纪人类社会遭遇的最大灾难,深刻影响了全球政治的格局,其遗产至今还远远没有被完全消化。
有关二战的研究著作汗牛充栋,文学影视作品目不暇接。
然而,我们看到的大多是胜利者的记录和叙述,除了纽伦堡法庭上的辩护,殊少听到来自德国当事人的“一面之词”。
德国人似乎只有忏悔谢罪的份。
1970年12月7日,当时的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对波兰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敬献花圈。
他肃穆垂首片刻,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勃兰特此举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民族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真诚态度,从而赢得了普遍的尊重。
也许正因为他们认罪、赎罪的心理过于沉重,反而更少触及这段伤痛的历史,在文明社会对纳粹罪行持续的清算中,常常成为沉默的“当事人”。
《帝国的毁灭》、《浪潮》、《生死朗读》等影片,对纳粹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机制根源,对在国家或政权的罪行当中,公民负有何种集体责任等问题,都有深入的触及,但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给人感觉还是一种“他者”的立场和视角。
《我们的父辈》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真正的自我审视的作品,以“我们的父辈”威尔汉姆自述的方式还原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不仅细节逼真生动,尤其在反省的广度和深度上显示了难能可贵、难得一见的精准、有力和成熟。
毫无疑问,二战的罪魁祸首是希特勒。
然而,希特勒不是个人犯罪,他是举全国之力发动了一场毁灭性的邪恶战争,也就是说,全德国的民众都卷入了为害世界的战争之中,人人成为了法西斯战争机器的一部分。
对绝大多数德国人而言,卷入战争不是被迫的,甚至可以说是主动的,积极的,是发自内心的效忠国家、效忠元首的行为。
温特(Winter)兄弟投身战场前向父母道别,他们的父亲引以为傲,认为这场战争对于德国的未来至关重要,说:“我期待你们能做些让我们光荣的事。
”影片中一位德军士兵谈到自己如何会爱上射击时说:“七岁的时候,我们的父亲丢了工作,于是我们就在森林里打猎,直到元首上台,父亲才又有了工作”。
他能不感激元首吗?
夏莉(Charly)“自从战争一开始就想为祖国做贡献”,她“代表德国全体女性同胞们”参加战地救护工作,完全是出于崇高的志愿。
即使如维克多(Viktor)的父亲这样的犹太人,在业已发生了水晶之夜,纳粹开始了对犹太人有组织的屠杀之后,仍然口口声声地称这场战争是“我们的战争”,表示自己“总是非常忠诚地为德国服务”。
在亲身经历了战争之后,用威尔汉姆(Wilhelm)的话说,“我们该和我们印象中的世界道别了”。
战争是残酷的、血腥的。
在向东线开进途中,威尔汉姆奉命带领灰猎犬连去消灭工厂区的小股苏军,眼见施密特被击中颈部当场毙命,殷红的血汩汩涌流。
战地医院,夏莉第一次参加手术,第一次看到血肉模糊的伤口,慌乱中把手术刀掉到了地上。
威尔汉姆亲手执行了对苏军战俘的枪决,弗里德汉姆听到尖利的枪声,眼神中满是惊诧、困惑和否定。
杀戮,鲜血,死亡,成了战争中时时处处上演的三部曲。
生命在战争机器的碾压下微不足道。
战事越拖越久,补充的新兵越来越年轻,到后来,十二、三岁的孩子也上了战场。
弗里德汉姆(Friedhelm)阻止一腔热血的新兵作自我介绍:“过四个星期,如果还活着,再来告诉我你的姓名。
”活生生的年轻生命,只需称呼一号、二号足够了,他们不过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符号。
人性的丑恶在突击队大队长马汀之流身上彰显无遗。
马汀凶狠阴险残忍,他用一纸证明文件换得格蕾塔(Greta)的肉体,回头又把维克多送上了开往集中营的死亡列车;他假惺惺地送格蕾塔到东线战场演唱,是为了给老婆一个交待;知道格蕾塔怀了他的孩子,他挥击重拳以绝后患,并以散布失败主义言论的罪名把格蕾塔投入牢狱;战后他竟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新秩序的维持者。
马汀的恶是其本性的暴露,当时的制度氛围不过给了他为所欲为施虐作恶的权力和便利。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
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解除了文明社会游戏规则的约束,人是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的,正义、仁慈、道德、良心等等所有人类尊崇的美好价值,统统都可以抛弃。
希特勒最广大的社会基础其实是穷人,工人、农民和城市中的各色平民,他们只要给以好处,就最容易被煽动起来。
希特勒迫害、屠杀犹太人说是为了所谓雅利安人血统的纯洁,深层的原因是要掠夺犹太人的财富。
这一层最能获得穷人的拥护。
柏林成了犹太人的“禁区”,维克多一家被驱逐(极大的可能是进了集中营)。
格蕾塔看到的那户鸠占鹊巢的德国人家显然是穷人,那个女人一边咒骂着肮脏的“犹太贱人”,一边享用着犹太人留下的家俱。
仇视犹太人在欧洲有着长久的传统,被压迫民族并不天然地同情与自己有着同样遭遇的犹太人,波兰游击队在对待犹太人的态度上居然和纳粹德国人如出一辙,在他们眼里,“犹太人和共产党人、俄国人一样讨厌,死了比活着强”。
苏联军队是反法西斯的强大主力,但它却有着与法西斯主义同样邪恶的本质。
苏军占领了德军野战医院,不由分说地屠杀了所有未及撤退的德军重伤员,发现夏莉,扑上去就强奸。
他们哪是什么解放者,他们是屠夫,也是禽兽。
难怪在胜利即将来临的时候,恐惧仍然挥之不去,人们担心消灭了一个恶魔,挟着胜利之威而来的仍然是一个恶魔。
战争改变了世界,人也在改变了的世界中改变着自己。
威尔汉姆曾经认为战争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当受命枪决苏军战俘的时候,他开始了质疑,此后看到的经历的一切,反复印证他弟弟的观点:“战争会把我们最坏的一面呈现出来”。
在斯摩棱斯克,党卫军突击队队长指挥乌克兰辅警对游击队进行扫荡,实际上是在搜捕、虐杀犹太人。
温特兄弟亲眼目睹了突击队长冷血到冰点地射杀犹太小姑娘,威尔汉姆的上司又告诉他“有犹太人的地方就有保安服务处”,因为“我们在进行一场战争”,“以元首的名义的新战争”。
威尔汉姆明白了,这场战争注定要失败,而且“咱们失败了,上帝都不会帮我们”。
他反省道:“刚参军那会儿,我们为祖国而战,到了后来,开始怀疑这一点了,就为战友而战,我们不能抛下战友不顾,可是要是战友都死光了,那再怎么办呢?
……你还能为谁而战呢?
”威尔汉姆由国家的英雄沦为缓刑营的囚犯,这是他必然的结局。
弟弟弗里德汉姆自始至终都是最清醒的一个,也是内心最痛苦的一个。
他知道自己是被国家裹挟的,他不得不充当刽子手的角色。
为惩戒游击队的袭击,西蒙上校对平民大开杀戒,行刑队的士兵手软,未能射中目标,是弗里德汉姆上去补射一枪,他还是集体绞刑的最后行刑人。
这时,弗里德汉姆已经完全不代表自己了,他只不过是纳粹杀人机器上的一个部件,他不去补射一枪,他不去拽那根绞刑的绳索,自有别人去做,并不可能改变平民抑或是游击队员被屠杀的命运。
战争临近结束的一刻,弗里德汉姆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选择和那架杀人机器同归于尽。
夏莉是个单纯的姑娘。
她爱威尔汉姆,心里一直责怪威尔汉姆不解风情,不懂她的心意。
可她哪里知道,威尔汉姆也承受着与她一样的爱的痛苦,因为他清楚,战士上了战场能够活下来的概率微乎其微,爱情不会有结果,如同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最终都必将走向毁灭。
夏莉是善良的,看到苏军伤员用不上镇痛的吗啡,她心有戚戚;帮助二等兵逃避返回前线,不仅是善良了,实际上反映了她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已发生了变化。
夏莉又是幼稚的,她出于对国家的忠诚,出卖了莉莉亚(Lilia),又出于做人的道义,试图通知莉莉亚逃走。
“我杀了个女人,莉莉亚,是个犹太人。
她帮了我,我却出卖了她。
现实跟我们的想象不一样。
”在苏军已经迫近的紧急关头,夏莉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坚持不肯丢下俄国护士桑亚,正是为了补偿对莉莉亚的亏欠。
格蕾塔是个悲剧人物。
她有情有义,又有演唱家的天赋才华。
但她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注定了她悲剧的命运。
可以想见,不是这场可恶的战争,格蕾塔和维克多将会是多么幸福的一对。
莉莉亚是个理想化的人物。
“冤冤相报何时了。
”在莉莉亚身上似乎寄托了一切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人们的衷心愿望。
有点苍白,但不失美好,就让我们共同祈祷吧!
我们可以不屑的说,这不过是二战战败国对当年法西斯德国的忏悔和反思。
进而还可以马上义愤填膺的想到并指责世界上的某个军国主义阴魂不散的国家才刚参拜了靖国神社。
这么想当然都没有错。
但是请永远记得Friedhelm的那句“战争会把我们最差的一面展露出来”,对尤其是那些成天叫嚷着要发动新的战争,恨不得把这世界上所有异己者排除干净的人们,我可以把你们称为新世界的纳粹么?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
——《影的告别》全片最触动我的时刻,恰恰是Friedhelm最后放弃投降的机会,举着枪冲向苏联军队的一幕。
他深知自己罪孽深重,这是他活下去的道理,也是他该死的道理。
这些承载着战争中被激发的人性之恶的肉体不死,真正纯净的未来不会到来。
Friedhelm就像是回不到地狱、亦进不得天堂的影子,又像早该燃尽而仍然抱火焰之形的死火。
影子离开了主人,死火撞上了大石车,而创作它们的鲁迅,亦深知他们这些残存着旧时代印记的人,必须死。
这玩意必须死,但是没有死绝。
所以占据犹太人住处的一家继续心安理得地住着,为纳粹意识形态服务的保安队队长继续在战后政府担任要职。
他们代表的是令人失望的纽伦堡审判。
即便最后那夹缝求生的犹太人Viktor站出来,指出他们曾经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作为时,那曾经无数次诅咒过犹太人的家庭主妇辩解:我是尝试过帮助他们的,我心里是好人。
她就像黑人作家鲍德温笔下寻求黑人谅解的白人,在被自己曾迫害过的人民原谅的假象中自我脱罪,让自己心里好过些。
而保安队队长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地讲他编造过的故事,他是那故事里的犹太人之友,这更是赤条条的不要脸。
战后大量德国人沉迷在田园电影里,沉迷在肥皂剧故事的生活假象里,努力抛掉过去,一头扎进新生活里,扎进咆哮的经济里。
剧中为自己脱罪的德意志家庭主妇但是,恰恰是这些装成羔羊样子的脱罪者的存在警告我们,我们不能忘记。
作恶者在1945年5月8日一瞬间变成了普通公民这一事实,恰恰隐含了在未来的某一瞬间普通公民化身作恶者的风险。
那些没死绝的死火,不止在德国,而是在全世界都悄悄地烧。
难民营、再教育营、白色集装箱,哪一个不是现代的新集中营?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分享有未燃尽的死火,所以在我们死绝之前,需要有人不停来提醒我们:别忘了我们——我们人类——曾经做过什么糟糕的事情。
柏林今天到处都是纪念碑,时刻敲响行人的脑袋:不要忘记。
德国社会学界纠缠于这样的东西:Gedächtnis,Erinnerung,尽管两个概念在中文里都叫记忆。
奥斯维辛成为哲学家与所有一切思想家脉络的界碑,为现代化敲响警钟。
华沙之跪成为美谈,对记忆的教育成为每个德国学校的必修。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部剧,正是叫做"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那是德国人在告诉自己:罪恶的、抑或是受苦的父辈们,我们不能忘;血管里从未燃尽的死火,我们不能忘。
这部剧,毫无疑问是史学的良心。
迈克·摩尔《接着侵略哪里》剧照‘哈哈!
你们是再也遇不着死火了!
’我得意地笑着说,仿佛就愿意这样似的。
——《死火》鲁迅以为罪恶会像死火般最后燃尽,但毋宁说罪恶像影子般不曾离去。
我们当然需要记忆,我们要这样才能一直记住自己是个人,不是野兽。
你别抹去我们的记忆,就算在那记忆里我们没穿衣服像个小丑,就算在那记忆里我们举起屠刀践踏公理。
See you again
并不是这么烂,但必须打一星以示抗议。这是反思吗?哦,我们都是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好人啊!我们爱家爱国爱朋友,都怪这该死的战争、该死的希特勒啊!!放屁吧,我们和时代互为因果,你们也一样。
1永远不赞同牺牲自己去保全爱人这种做法,一旦自己有不测,那对对方来说活着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吧!2护士从一开始进手术室递掉剪刀这种low爆了行为,就奠定了讨厌的基础了。还有一些细节及人物个性变化也感觉不是很理解。
我看的并不是电视剧,而是电影。看了十分钟吧,索然无味。
战争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而战,还没开始就期待着结束却还是义无返顾奔向了战场……
补
战争是当权者的游戏,受害者往往都是普通百姓。全片最大的败笔就是在感情戏处理上矫揉造作。
非常震撼
非常的一般啊
不知这部片怎么担当得了那么多赞美,整个欧洲战场东西战线上也能时常偶遇家书还还凭什么抵万金!
五条线都写的这么浅薄无力,简直是XJB编的典范
我们的父亲,我们母亲。带着汽油要去烧人家屋子的时候夫妇问他要吃喝点什么的时候挺……
过多的巧合桥段以及德国人暗戳戳给别人泼脏水
个体永远是时代的人质
“战争最大的胜者是苍蝇,人类的血肉喂饱了它们。”
不知道它比国产那些民国片优秀在哪,讲的都是男男女女的破事,想要超过《兄弟连》可能要下下下辈子。
当代德国人维护爹妈的洗地大作,一股clean wehrmacht myth的怪味,丑化波兰抵抗组织被老兵告上法庭并胜诉,引起波兰大使抗议。无事编剧说我们要尽可能描述真实历史,被指出错误后表示我们这是文艺创作。请了顾问但选择无视人家的意见,硬搞出来了个不存在的抵抗组织抢到奥斯维辛火车情节。东线就不提了,holocaust也美化,把犹太人写成你爹妈赎罪工具。41年犹太人骑着自行车在柏林大喊shalom太好笑了,理查德埃文斯直接盖章主角是从现代德国穿越回41年的。这剧也就只能在简中骗骗史盲了,噢不,还可以骗德三后裔。
親情、友情、愛情、個人牌。嗯,紀錄片中的德國人還帶有些人性,也不知真實是否如此。Das ist kein normaler Krieg, sondern eine Weltanschauung。經濟危機與工作。少年憂鬱的眼神。天真的年輕人。少年終成人。
补标 在苏联的解放系列中 元首曾说柏林150年来都没被异族攻陷过 在隆美尔中 那个寡言的儿子最终成了我大斯图加特市的市长 在战车的歌声中重现了Deutschland über allen 但在这里 只能看到时代的洪流 历史的巨轮碾压在小人物们身上
这条评价一定显得苛刻,但事实是编剧几乎毁了这部戏。如果出于反思习惯,有些角色必须死的话,请让他们死得有意义一点。如果他们的死就是没有意义,那请让他们死得再美一点。如果他们不能死得很美,时间顺序大可以前后错落,请不要让他们在全剧结束前10分钟都勉强活着。此外配套的纪录片远次于Kru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