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登·钱伯斯在年近50的时候写出了《Dance On My Grave》,弗朗索瓦·欧容在52岁的时候拍出了《85年盛夏》,已经饱经风霜的两个中年人创作的青少年题材作品,注定不再是少年心态了,或多或少沾染着后知后觉的遗憾和经历过后才会有的感悟。
85年盛夏,对应着海浪、帆船、绿荫、摩托车、沙滩、阳光,明亮快乐;Dance On My Grave ,对应着坟墓、死亡、尸体、不羁、脆弱、反抗,阴郁疯狂。
这就是电影的上半场和下半场。
电影中艾利克斯读了一段魏尔伦写给兰波的诗,戴维很默契的接上了后面几句。
两个人都被同一位文学老师欣赏过,也都知道这对著名的诗人文青同性爱人魏尔伦和兰波,这巧合也挺“天造地设”的。
就分别用兰波和魏尔伦的两首诗,来烘托下上半场和下半场氛围好了。
兰波《十七岁的年龄,我们无所顾忌》我们并不当真,当我们年方十七。
——一个美妙的晚上,去他的柠檬水和啤酒,去他的吵闹咖啡厅灯火熠熠!
——我们去散步道绿色的菩提树下悠游。
菩提树闻起来芬芳在六月的美好夜晚!
空气有时如此温柔,弄得我们闭上眼皮;带着种种声息的风,——城市并不遥远,——有葡萄藤的香气和啤酒的香气……前半段像这首诗一样,浪漫快乐又美好,出海时英雄救美偶然相识,随后一起在阳光不错的天气逛集市,在晚霞中骑摩托吹风,去游乐园派对夜游,懒洋洋地躺在一起看书...俨然是另一部Call Me By Your Name.但事情并不简单。
谈及青少年时期,欧容曾经和记者分享过这样一段话,“青少年时期是忧伤的孵育期,是个幻灭的时期,我们发觉爱情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父母的权威、他们说的话未必是真实的。
所以是一个所有事情都开始分裂的时期,这是非常暴力的,因为这之前,我们还在孩童的理想化中。
”残酷和温柔并存,喜剧和悲剧并存,这才是现实。
戴维和艾利克斯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完全相反的。
需要不断更换伴侣维持新鲜感的戴维,只是把这当作一段夏日恋曲,激情和好奇一旦褪去,这段关系就该终结了,他的恋爱方式像暴风雨一样,来势汹汹,然后迅速消失,干脆果断,喜欢就交往,没感觉就分开。
他喜欢的不是另一个人,而是一段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但暴风雨过境后,总是会留下一地残骸。
艾利克斯有在认认真真地对待这段感情,并且“心甘情愿成为他的俘虏。
”,把所有激情还在场时的承诺都当真了。
在原著里,艾利克斯是个“怪异”的少年,只有戴维愿意对他好,愿意帮他剪头发、选衣服,和他一起兜风,当一个从来没有被这样对待过的人遇到一个对自己无比温柔的人,必定会全身心地沦陷,这样就很危险,感情一翻船他就会做出一些很可怕的举动。
我们每个人都以某种方式摆脱了自己的过去——惟有这一点最为重要。
魏尔伦《绿》让我的头在年轻的胸上得到栖息, 你最近的吻还在他上面留有印记; 让它栖息在猛烈的暴风雨后的宁静里, 让我微睡片刻,既然你也要小憩。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你瞧,我们得学会宽恕一切, 因为这样我们将会是最幸福的, 虽然在生活中也有悲伤的时刻, 至少我们将会在一起哭泣。
…… 让我们做两个孩子,两个年轻孩子,不对任何事倾心,对一切只有惊奇。
悄悄走到纯洁的榆树下,面色苍白地 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得到了宽恕。
无论拍电影还是写作,作品中都存在创作者本人的情感投射。
欧容从1993年执导第一部短片《少年维克多之烦恼》开始到现在第19部片《85年盛夏》,他的大多数电影展示的都是情欲纠葛、少年心事,也几乎从不缺LGBT元素。
欧容在采访中说过,戴维突如其来的死亡,可以被看作是八十年代艾滋病爆发的隐喻,这让无数同志群体找不到爱情的出口,《夏日吊带裙》也探讨过。
没找到正确的发泄方式前,艾利克斯扮成女孩去看戴维的尸体,甚至不顾别人的目光疯了一样趴在戴维的尸体上亲他,又深夜去挖戴维的坟墓,在他的坟墓上听那首他放给他的音乐(《初恋》)。
艾利克斯面对众人对他在坟墓上跳舞这一行为的误解,不做解释,不做道歉,他知道身在故事之外的人无法理解这样看似异样的行为,说了也白说。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选择用写作当出口,发泄汹涌繁杂的情绪,这也成了他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
艾利克斯说,在写作中他感到那些自己曾经做过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都变成了书中的角色的行为,间接杀死戴维也不是自己,而是一个角色。
这样的投射是否在现实世界的创作者身上也有体现?
合理怀疑一下,弗朗索瓦·欧容是否也在用电影创作的方式,在回忆中重塑青春?
他在《花容月貌》的访问中谈到青少年题材的电影时说,“法国甚至世界上有很多青少年题材的影片,让我感觉很理想化、美好化,可我自己青少年时代的回忆却是痛苦而艰难的。
所以我想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方式和经验,远距离地、以另外的方式重新谈论这个话题。
”电影所呈现的结果是,艾利克斯通过这种写作投射的方式,得到了自己的宽恕,和过去那段疯狂且偏执的青春告别,蜕变成了一个敢在沙滩边邀请别的男孩去出海的少年了。
你离开之后 我决定用你称呼我的方式为自己命名 最开始的救起醉鬼 妈妈的描述 他突然的来势凶猛 你曾经怀疑过一次又一次 也深深的感到了不真实 但是喜欢危险的人总能让人着迷 抓不住却又情不自禁地想要跟着走 然后你忘记了也放下了所有疑虑 经历了最开心疯狂的日子 当你早已沉迷之中的时候 却又忘记了你们从一开始就是不一样的 追求的事情和感觉 也忘记了他对你来说从一开始就是危险的 而这种沉迷带来的就是最悲伤无助的感受 你知道面对死亡我们要怎么办吗?
当面嘲笑他 我们之中不管谁先死了 另一个人都要保证在他的坟墓上跳舞 我想我是爱他的 我有多了解爱这个词 就有多爱他我们可以一起做很多事情 但是慢慢的我们做什么不重要了 你想要的是我 我拒绝被人拥有 这种感觉太认真了最终他大概是抓到了他想要的眼前的“速度” 那个东西带他去了任何地方 那些你不存在的地方也许你爱的从来就不是david 而是你脑海中的david 你爱那张脸 那个身体 然后把自己想要的人格放了进去 你梦想中的朋友 “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爱人”最终你变成了他 带着你梦想中的朋友 继续生活
如果你爱好死亡 那你一定是疯了为何要浪费时间 我们都是凡人看着那熟睡男孩的脸庞 我理解为何大卫要救他了 也知道那天早上 他为何来救我你应该跟我一起发誓 不管谁先死 另一个人承诺 要在他的坟上起舞不要试着去懂所有事情 有些事情你永远不会懂 承诺就好我承诺 为了你 没有其他理由或许我爱他 我相信是这样 我爱他的程度如同我对这个字的理解 你是如何知道 我总是以为我知道 当那分钟发生之时 但我只知道 我对他的渴望永不满足 我人生的每一秒都想与他共度 但当我和他一起 一切又如此不够 我想要看着他 抚摸他 感受他的抚摸 我想要我们永远在一起 3628000秒 但结束的开始不是个好片刻 它如此琐碎 平庸 如此悲哀 你像丢旧袜子一样对我 让我去停船 好让你去玩你的新玩具 你甩了我 然后假装一切都很好 我想 都是我的错 因为我 他死于愤怒 不 摆脱我他很开心 所以他飙车庆祝 他终于进入他的永恒泡泡 他有梦到吗 他有试着活在自己的梦里吗 我们创造了我们爱的人
电影复古的色调、场景、服饰都是我很喜欢的风格,带着浓郁的法国浪漫,前半段的相识相知也让人向往。
从开头的尸体到坟头跳舞都注定这部电影带有死亡艺术气息,两人其实并不完全心意相同,说实话“结束的开始”真的让人匪夷所思,这种转折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尽管前面已经暗示过。
后半段的艺术是我不喜欢的那类,让我感觉不到美,甚至更多的是尴尬。
好像轰轰烈烈但好像又没有那么多爱。
Alex独自驾驶帆船出海遭遇意外,被David搭救,两人由此发展出一段美好的感情。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David的情感发生变动。
而在当下的时空里,Alex面对法庭人员的屡屡盘问,用打字机写下他们过往的故事……是由Alex主观视角追溯他们的故事,带有他个人强烈的情感色彩,也显示出记忆的选择提取性以及模糊性。
于是观众看到的David形象是残缺的,或者说不能够完全地了解他。
父亲去世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坟墓起舞对他真正的意义、女孩Kate 对他的吸引….……这些全部不得而知,将观众屏蔽在他的内心世界之外。
心过去和当下两个时空交错叙述,通过法院对男主的调查设下悬念。
当下时空色调灰暗压抑,与过往时空的明亮多彩形成对比。
同样手法运用于《共同警备区》 《谁先爱上他的》《亲爱的房客》,前两部非常喜欢,后者前半部分也不错后面有些泄气。
心Alex敏感多思,对文学与死亡异常着迷,但这一点好像“悬浮”的标签,并未见出他之后的深刻转变或者领悟。
饰演Alex 的演员演技稚嫩些,爱人死后的几场戏爆发力不够,缺乏情感表达层次显得单薄,不太能打动我。
小海洋+夏天+三角恋+机车+舞池,众多要素集合让我觉得有点cmbyn的影子,也有弯弯青春片的气息。
结尾存在争议,我比较喜欢,就很「法」盒盒盒。
搭配歌曲《sailing》—— Rod Steward食用更佳。
1984年的夏末,大概就是八月份的时候,我遇到了他。
那天我划着船航行在海中,突然就变了天,雷声四起。
慌乱的我不小心打翻了船,掉进海里。
在我挣扎的时候,他的船向我开过来,那是我第一次见他,他的头发在风中飘舞着,很好看。
于是,我被他救了,上了他的船,被他带回了家。
顺理成章我们成了朋友。
他让我在他家吃饭,邀请我去看电影,还说要带着我坐摩托车兜风。
真是太热情了啊,我心想。
他很好看,很漂亮,我知道这样形容男孩子不太合适,但我就是感觉只能用beautiful来形容他了。
他的发丝,他的嘴唇,他脖上戴着狼牙项链,都是那么的性感。
那天晚上,他开着摩托车带我兜风,我坐在后面紧紧地抱着他,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我们回去已经很晚了,我就住在了他家,跟他睡在同一张床上。
那个晚上,是我度过的最快乐的一个晚上。
发生了什么我想你们都很清楚了。
早上醒来,我躺在他的胸膛上,抚摸着他,看着眼前这个刚认识不到一个星期的男人,我想,这下可不仅仅是朋友了啊。
他醒了,亲了亲我,我很开心。
后来我们就聊到了死亡,聊到了他死去的爸爸。
他对我说,我要是死了,你要在我坟前跳舞,这是我们的誓言。
我有点生气,什么死亡,坟墓的…我对他说你能活到九十岁。
他却很严肃的重复他的话,说要我做出承诺,无奈,就答应了他。
心里却想,你一定会活很久的……对了,插上一段,是他跟我一起在酒吧跳舞,他给我戴上耳机,歌曲萦绕在耳边……“I am sailingI am sailingHome again'Cross the seaI am sailingStormy watersTo be near youTo be free”我沉浸在音乐中,看着眼前这个人,眼神净是宠溺。
这一刻仿佛整个世界就剩下我们两个,我也意识到,我爱上了他,无可救药。
插曲发生在我爱上他的大概四个星期左右,那天我们准备去划艇,在沙滩上发现了前一段时间我偶然遇到的英国女生,我们暂且称她为k吧。
她很热情地邀请k跟我们一起去玩。
于是,本来两个人的游戏,现在成了三个人。
慢慢地,我发现他在跟k暧昧。
我很生气,本来他一直那么爱我,我们那么快乐,为什么他要做这种事,我不理解。
于是,我去质问他。
他说,我已经疲倦了,对你感到疲倦,之前我们很快乐的,可是现在不是了。
什么叫你对我疲倦了,你先开的头,你先调的情,你先拿着我的衣服把玩,你先追的我,现在我爱上你了,你却又跟别人搞一起了……我已经,有点哽咽了。
他说,我以为你跟我一样,我是不会属于任何一个人的,我害怕被一个人拥有,所以,我不可能会永远爱你。
原来我爱上了这么一个人啊。
我眼神狠狠地盯着他,看着这个我爱着的人说着这些话,泪水已经不知不觉留了出来。
他可能是心疼了?
说,好了,现在我又开始追你了,我们和好吧。
我觉得不可理喻,跟他吵了起来,说不可能和好的,他真的就没把我们的感情当回事。
他也有点怒了,说,有些话说出口就不能收回去了。
他想让我收回那句话,接受他那玩笑般的道歉,可是,愤怒的我怎么可能会同意。
于是,我带着一腔愤怒冲出门外。
怎想,这居然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
他骑摩托车在路上出了车祸,这还是我在电视上看到的。
看到消息的我有点害怕,我承认,那一刻我还是为他担心,生怕他出什么事。
我赶紧冲去他家,他妈妈很伤心,却不愿再见我,她说都是因为我,要不是他追着我出去,想把我追回来,怎么可能出车祸……追我……是为了追我才出的事吗?
那一刻,心跳仿佛停滞了,我还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无法接受自己爱的人就这么死去,而且还是在我们争吵之后,我们一句温柔的话没有多说,他就永远地离开了我。
最令我愧疚的是,有可能他是因为自己而出的事。
我反复地想,要是那天答应他,不跟他吵……明明他说的他不可能完全属于一个的,明明他说他很无情,明明他说他对我厌倦了,既然这样,为何要去追啊……你是不是也早已爱上了我。
他爱不爱我,我不得而知。
他死后的每一天,我脑海中无时无刻不在想他,想他的发,他的唇,他的吻,他的声音,他的指尖那温柔的触感……我找到了他的坟墓,我扑在上面,不停地抓挠着上面的土,我不知道自己在挖什么,或许是想他活过来,质问他,你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要去追我,为什么不戴头盔,你脑子呢?
是太着急想见我吗……我哭了,疯狂捶打着他的坟墓,似乎就是在打他。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我有多爱他。
“I am flyingI am flyingLike a bird'Cross the skyI am flyingPassing high cloudsTo be with youTo be free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Through the dark night far awayI am dying forever cryingTo be with you who can say”我带上耳机,站在他坟前,身体随着歌声舞动着,这是独属于我们俩的誓言,他让我保证过。
我来付诺了,你能看到吗?
“Can you hear me can you hear me”歌声也是我的呐喊声。
“Oh Lord to be near you to be free”我爱上这个人就只有六个星期,却仿佛过了一辈子。
跟他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我都用来回味,却还是不够。
我爱的人,死在了1985年的秋初,大概也就是在九月份。
他说不会永远爱我,到最后却也只能爱我一个。
何必浪费时间呢,我们都会死。
其实David一开始说的这句话,就能预见他们的未来。
整部电影节奏很快,没有什么拖沓的情节,法国的夏天谁会不喜欢呢。
海边的风,少年之间的爱,或者不爱。
Alex最后跳的那支舞,是他最后对David的爱,对他心中爱人的幻想,后面他与Kate和解,说出真相,甚至重新登上那艘船,找寻新的爱人。
都是必然的。
世界不是谁一个人的,记忆里的他随着文字永存,只要文字存在,他就还爱着他。
在David出轨Kate的隔天,Alex质问David并且诉说着当初David如何靠近他等等这些过往,由此引发两人的争执。
David不能对感情与伴侣忠诚而出轨,这无论在感情上还是道德上,都是要被谴责的。
在此之前,David与Alex认识不久的时候,David救了一个喝醉的男生。
在David与Alex告别后,David与这个男生独处。
这其实与之后发生的Kate的事情类似。
所以整个故事的路线是这样的。
在Alex与David相识不久由于那个喝醉酒的男生出现,让David显现了一个特质,而这个特质就是David是会朝秦暮楚的。
而Alex从这件事情开始到隔天,他都是生气的,这说明他不喜欢David的这个特质。
这种情况放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会断定对方是渣男而和对方断开。
这样的处理其实从根本上隔绝了他/她会进一步被渣男伤害感情的可能。
当然也有人会在对方道歉或者示好的情况下当作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继续下去。
而影片中David就是通过给Alex送头盔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当David与Kate相遇,二人当天的亲密举动已经让Alex不高兴了,这时Alex的感受其实与之前David和喝醉酒的男生事件相同。
在David和Kate真的发生性关系之前的大半天时间里,Alex生气但是依旧什么都没做,直到第二天才发作。
放在现实世界里,即使第一次选择原谅的人,很多也会在第二次类似的情形出现时意识到对方无可救药所以他们必须要断开。
但是当David说要分开的时候,Alex在示弱求饶。
这说明他依旧不愿意与David分开。
假设David没有因为车祸死亡,可以预见的是,David出轨与Alex选择原谅而继续下去的情节可能会重复上演很长时间。
影片中Alex的眼中只有David,用他的话说,即使每一秒都跟David在一起都觉得不够,所以他的生活都是围绕着David转的。
这可以理解为Alex更爱或者只爱David,他的世界只有David。
当Alex的全世界只有David的时候,David的出轨对他而言或许有被背叛的伤害,但是更大的伤害在于David跟别人相好就意味着David也会出现在别人的世界里,所以David是有离开他的可能的。
Alex对于David会离开他的恐惧超越了一切,所以他会选择原谅以及在对方提出分手后求饶。
只要David不离开他,什么事情都好说。
David作为Alex的全世界,假设David离开了Alex,那就是Alex的世界就空了,或者坍塌了。
所以David对于Alex来说就是维持Alex世界不坍塌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工具,而Alex所喜欢的就是当这个人或者工具在的时候自己世界的稳定祥和以及自己与对方的亲密无间。
从这个角度而言,既然对方这个人有了工具的意味,那么他心中的David是不是真实世界的David 并不重要,甚至那个人是不是David都不重要。
这其实就是Kate说的Alex爱上的并不是David,而是他对于David的想象。
所以才会有在David死后,Alex趴在尸体上这样令人费解的举动,即即使你死了,只要我的想象没有死,你依旧是我心中的那个人或者工具。
既然David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他的本体消失了,Alex就得赶紧找一个新的来延续他的想象,这就是他为什么可以快速地搭上新男人。
所以Alex自认为的对David忘我的爱背后其实除了爱之外还有他吞噬一般的占有欲,就是他必须要把对方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才心安。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是我爱你爱到希望我可以变成你,而这部电影是我爱你爱到希望你变成我的一部分,这就是《请以我的名字呼唤你》。
二者有类似的地方,就是两人合二为一,所以两种情况下都会有异常亲密的快乐时光,但是因为人对于被吞噬有着本能的抗拒和排斥,所以后者总会让人怀疑这种爱是真是假。
其实这部电影的两个男主角都有自己的心理困境,当他们各自的困境没有解决的时候,结果肯定就是通过控制对方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相爱相杀。
这一点其实在异性电影里很常见,但是在同性电影里并不多见,所以电影已经具备了类似于《消失的爱人》的元素,但激情与甜蜜之后的分离悲剧最终只停留在Kate的一句解释上,所以电影就有一点隔靴搔痒的不痛快和狗血。
1985年的盛夏,两个少年在一个海滨小镇邂逅,他们迅速成为朋友,又不仅仅是朋友。
整个故事源于一个承诺,因为一场意外死亡事故,触发了这个承诺,也延伸出了这个故事。
这虽然是一部法国电影,但是却改编自导演弗朗索瓦•欧容青少年时代最喜欢的一部英国小说《在我坟上起舞》,艾登•钱伯斯这部小说的主要框架和情节都被欧容安排进电影之中,并改编成一个法式故事,在大荧幕上演绎出来。
原著主要以主人公哈尔(即电影里的“阿列克西”)的文字,展现了他为什么要在亡友的坟墓上起舞,他与巴里(即电影中的“戴维”)之间短短六周的牵绊,让他一遍遍回忆和思考他们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欧容保留了钱伯斯整个故事框架,但是在我看来,他大大简化了钱伯斯原著的主题。
电影中,导致戴维意外的两位好友争吵,到后来外国交换女生指出阿列克西只是“爱上了想象的戴维”,这种简单直接的方式,实际上无法体现出阿列克西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或许受制于电影总体性和时长的要求,欧容在前半段徐徐展开,后半段却给人匆匆掠过,这种变化不是节奏上的改变,并没有让我觉得急风骤雨式的推进,反而给人一种笨拙堆砌之感。
我甚至看不出阿列克西只是爱上了想象中的戴维,反而觉得他真的爱上了那个比他大两岁,父亲早亡,喜欢冒险的男孩。
阿列克西是一个敏感而喜好文学的男孩,他的小说充满了情感,也喜欢探索死亡的主题。
他的文学老师希望他中学毕业后能继续深造,将来学习文学这种“无用之学”。
阿列克西的父亲则希望他早点毕业找一份工作,他的母亲只希望他快乐。
不知是否受到钱伯斯小说的影响,欧容先前在指导的梅尔维尔主演的《时光驻留》中深入探讨过死亡的主题。
这一部电影则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借助阿列克西的文字,把戴维之死前后的事情展现出来。
戴维中学毕业前,父亲突然病亡,他只得退学,与母亲一起经营父亲生前开的店铺(小说里是音像店,电影改成渔具店)。
虽然戴维很阳光,但是他母亲和阿列克西都能看出父亲的死亡对他产生的影响。
阿列克西的到来,让戴维重新布满了笑容。
他们一起骑车,一起帮助路边的醉汉,一起出海,后来顺理成章有了肉体接触。
在阿列克西看来,这超越了友谊,是一种爱情。
戴维知道阿列克西着迷死亡这个主题,于是强迫他答应,两个人之一先死,另一个必须在死者坟头跳舞。
这个怪异的承诺本不会很快实现,但是,随着两人争吵,戴维骑车被撞意外身亡而在短短六周后就触发了。
检察官、社工、老师、家长,所有人都不知道阿列克西为什么要在好友坟头跳舞,他们想弄清戴维的死亡对阿列克西意味着什么,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阿列克西说不出来,只能用自己擅长的文字讲述出来这个故事。
为什么是1985年?
欧容接受采访的时候解释道,1985年美国影星哈德森因为艾滋病离世,他死前公开出柜。
这让时年15岁的导演深受影响。
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和性向的时期,这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
在青少年独自探索各种可能性的时候,钱伯斯这部小说给他以极大的吸引力,他或许把自己代入了角色,或许他怀念85年之前法国人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
经历60年代的学潮和性觉醒,法国人只享受了不到二十年的快乐时光,就被“同性恋癌症”这一可怕的病症给终结了。
或许借着后来拍摄的很多电影,欧容表达出自己对这些话题的探索和理解。
但是《85年盛夏》无疑是一部有很强个人标签和属性的改编电影。
或许他想表达的太复杂,或许他仅仅想致敬那个童真一般的美好年代,他反而大大简化了原著的主题。
我第一次看反而觉得这电影拍得太过平淡。
哪怕阿列克西穿着女装混入停尸房想看戴维的尸体,逃出去半裸着骑车,我甚至都没有看小说时那种笑与泪,心痛的感觉,只觉得电影处理得太过怪异和好笑。
最后,与其说阿列克西在戴维坟头起舞,毋宁说是在蹦迪,那种说不出来的拧巴感,堵在心头,释放不出来。
这部肯定不是欧容最优秀的电影,甚至在某些人眼中是他最差的电影。
至少期待了大半年后的我,是极度失望的。
尽管观众褒贬不一,但是这部电影对导演本身来说一定有别样的意义。
欧容导演在这部电影中致敬和重现了很多老电影的经典场面,比较明显的两处是,在舞池里跳舞时戴维给阿列克西戴上耳机,两个人徜徉在与周遭完全不同的另一首曲子里,这里致敬了苏菲·玛索主演的《初吻》;在后半段,阿列克西穿着外国交换女生的蓝裙子骑着自行车逃离停尸房,则是复刻了导演自己早年的一部短片《夏日吊带裙》。
从这些片段细节中很明显可以看出欧容对这部电影倾注了强烈的个人情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私人向非常强烈的影视作品,我们观众恐怕不能完全理解导演的全部情感和意图吧。
再说说主演。
相对来说,我更熟悉饰演戴维的是法国年轻演员本杰明•瓦赞(Benjamin Voisin),他曾出演过一部法国电视剧《骄傲》,主演了第一集男主角的青年时代,故事同样也发生在80年代,是一个主动出柜离开不接受他的原生家庭的少年。
在80年代,法国的性少数群体开始争取婚姻平权,《骄傲》以男主角的经历为主线,展现了1980-2004年间法国最终一步步立法承认同性婚姻的历程。
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传记电影《快乐王子》中,瓦赞出演了王尔德晚年的小伴当,每次事后,他跟弟弟静静听王尔德讲童话,弟弟睡着了,他就默默听。
瓦赞还在与德纳芙等法国老戏骨一起拍摄的喜剧《人善被人欺》(《芭芭拉的咖啡馆》)中饰演了一个汽车修理工。
在科幻题材《怦然心痛》中,他饰演了一个有魔形女超能力的外星人;《男儿当自强》里出演了活在主角想象中已故的哥哥。
在这些不同题材和类型的电影中,瓦赞兢兢业业,演技也一直在线。
在《85年盛夏》中,他演出了戴维这个角色的魅力和不羁。
总之,《85年盛夏》是一部关于死亡、友情与爱情,以及承诺的电影,是弗朗索瓦•欧容导演的私人向的尝试,尽管存在非常多问题,但是仍然值得一看,色调和很多致敬他自己的镜头,引人会心一笑。
钱伯斯的小说其实可以类比《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同样发生在一个夏日,同样展现了一个年轻男孩的内心呼声。
片中的尾声,有一丝为85年的他们感到感伤,但看到最后他和大卫曾经救过的醉酒男子一同出海,我懂的了他真的真的释怀了,同时也成长了。
其实我有些不懂大卫,但有好像理解,很奇怪的感觉,我认为他似乎很执着于追求自由的灵魂,同时也渴望着被爱,大卫父亲的去世加上喜欢文学但有被迫辍学、子承父业…………这似乎都不是他想要的,他被束缚着,压抑着…..我在想他似乎患上了某种病,心理上的、难以治愈的!
后来,他遇到了那个人,暂时让他忘却了那些伤痛但是这些伤痛却是不可疗愈的,至少当时的他无法改变现状……他偏激、固执、不羁、放纵、擅长伪装、伪装着自己的伤痛、不愿归属于任何一个人、有时也辜负了身边爱他的人,即便这样,他仍然善良可爱单纯!
总之,他们的青春里隐藏着伤痛,无论过了多少年,它依然在那,那便是青春,便是成长………..
两个金发男孩在盛夏恋爱真的是美死人了,每一秒都让人着迷,以至于后面的狗血甚至疯癫都有了支撑,所谓又莫名其妙又感人至深的矛盾爱情。
欧容新片,坟头蹦迪。前面还好,美好的年纪相爱的男孩,特别是戴耳机听歌那一幕,很难不让人想到《初吻》。剧情的戏剧化发生在渣男出轨后,小男孩的心碎了。奇怪的是,在失去男孩后,渣男忽然意识到痛苦。于是他冲出去找男孩,然后呢,车祸死了。男孩痛不欲生,他之前答应了渣男,谁先死对方就去他的坟头蹦迪,于是男孩就去了。结果去了不好好蹦迪,开始扒坟?我知道这是前半段甜腻,后半段虐恋的电影,但也不至于这样吧?
哎呦喂 可太伤痛了吧 在初恋坟头蹦迪 在海边儿邂逅大帅逼
《请让我在你的坟头跳一支蒙古舞》
法国断背山的故事开头+希区柯克的壳+自我重复+取了候麦的景=郭敬明的结尾
Monsieur Ozon how you failed us.
3.5 大银幕看挺动人挺喜欢的,看似俗套的青春恋爱怀旧片,不见得很容易拍好,但欧容到底是欧容,拍出自己的味道来,此片于他而言感觉只是小点心片,看上去制作简直不费吹灰之力;第一次磁带老歌蹦迪致敬近乎有种恍惚抽离般的时光倒转,这些神奇的时刻正是大银幕观影最爱的瞬间;唉爱情啊永远都是一个模样,最敏感的心灵往往是爱得最深最苦的那个,和你贴在一起的时光都嫌不够,计算精确到秒的相守时光,口出刺痛之言的那个人也未必不爱你,只是毕竟爱情的干扰项太多毕竟总是无法真正彻底的纯粹, 声声can you hear me太虐;男主真好看,盛夏的缤纷海边,不同层次蓝色都被呈现出的美丽大海,养眼真是养眼啊
和心爱的女孩儿在小山坡上看的露天电影。欧容式的disturbing 201027
一股清流
其实就带出一坟头跳舞概念,这故事还是拍成短片比较合适
两男主的脸都有点奇怪,剧情真的法式狗血元素和台词一个都不缺,有好几处都特别喜感,我忍不住笑出声,尤其最后连着几段剧情效果惊人,一边的阿姨也不知道是笑得很大声还是哭得很大声。床戏开小黑屋模式始料未及,最后男主火速搭上新男人也是始料未及,也许这就是青春吧!其实还不错,比某些拍的真善美又假大空的同类题材片子好看。
法国版Call Me By You Name 连影调都很像 明亮过曝小清新 复古胶片颗粒感仿85年 感觉叙事技巧上滴水不漏 但剧情走向特别直白 内核故事线来看其实就是个简单的青春狗血剧 但胜在导演是欧容 每一场角色的状态都找得很对 同时这种青春同性片 一定要有很多身体的展示 但又不能肉搏 要含羞待放
39th 也未必太狗血了,好几个情节真实笑出声。法文中心庆祝517反恐同日特别放映🎥电影院真的能放大电影的魅力,在电脑上看只觉得中二莫名其妙,但是电影院放大了人物情绪让人感同身受并且试图理解。
剧情不复杂,特别返璞归真,非常好。
蹦迪时戴上耳机那一刻 条件反射:Reality
女孩说“或许你只是把他记成了梦想中的样子”而那也许不是真正的他85年的那个盛夏 疯狂而热烈的6周足以让人充分改变 海浪 摩托 夜灯 独舞Ps.男孩女孩的青春真是好看
好看和吐槽都会来,这部属于后者。
较为无聊。
屁股加一星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