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使

The Courier,铁幕行动(台),军情谍报(港),情报人员,铁皮木,Ironbark

主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瑞秋·布罗斯纳安,梅拉布·尼尼泽,玛丽亚·米罗诺娃,安东·莱瑟,安格斯·瑞特,大卫·巴克-琼斯,米尔斯·理查森,杰西·巴克利,基里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俄语年份:2020

《信使》剧照

信使 剧照 NO.1信使 剧照 NO.2信使 剧照 NO.3信使 剧照 NO.4信使 剧照 NO.5信使 剧照 NO.6信使 剧照 NO.13信使 剧照 NO.14信使 剧照 NO.15信使 剧照 NO.16信使 剧照 NO.17信使 剧照 NO.18信使 剧照 NO.19信使 剧照 NO.20

《信使》剧情介绍

信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根据英国商人葛雷维尔韦恩(Greville Wynne)的真实故事改编。 《信使》描述葛雷维尔(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 饰)在冷战期间与苏联线人欧列格潘科夫斯基(Oleg Penkovsky),暗中协助中情局渗透苏联的核子计划,并提供了成功阻止古巴导弹危机的重要情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RipinTime牙狼:红色安魂曲毛骗第一季人狗情未了乌龙鸳鸯智多星海边升起一座悬崖珍妮特星球人民公敌夺钻狙击真假美猴王之大圣无双一剪成衣第二季室町无赖在世界中心遇见你绽放青春生在幼子秘密访客恋爱中的艾玛人类清除计划第一季决胜的挥拍南国医恋第四季我才不会喜欢你未来杀手爱恨一线牵春潮妙警贼探第二季鹤唳华亭红灯记绑架狄仁杰之四大天王放飞

《信使》长篇影评

 1 ) 人设立不住。

3星,开始还不错,场景布局都很有质感,让人有直接带入历史事件当中的厚重感。

但后面有点拉垮,想方方面面俱到,但又都很肤浅,尤其是这个为了人类而叛国的人设立不住。

还不如直接塑造成因为矛盾和同行碾压转投他国来的比较让人信服,到后面历史事件已经成了次要,人物感情也并没有塑造的多深刻,演员演技虽说都在线,但全片没什么亮点,影片的高潮处反而是天鹅湖表演。

 2 ) 电影生态太重要

前半段,有点像黄政民、李星民的《特工》,只是紧张感稍微差了一点点。

还以为会有一个同样的圆满结局,后来想到SL特有的意识形态,上校,就没有李部长那么幸运了(要是有上校英勇就义的片段可能会更好)。

两位男主角演技真的好,一抬眼、一攥拳,都是戏!

很喜欢上校塑造的这样的孤臣孽子,卷福真的业界楷模(前后两种相差这么大的形体,必然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演员也要付出相当的努力),多希望国内也多一些这样的演员、这样的作品——好吧,多一些这样的敬业的生态。

国内演员,也不能说不敬业,他们也愿意吃苦,也不怕累不怕脏,只是国内电影总是利润凌驾于艺术之上,演员愿意花时间调整形体,可是经纪公司不愿意,因为太费时间;导演愿意一遍一遍打磨剧本,但是制作方不愿意,因为预算有限…总之,正在变好,希望变好!

 3 ) TTSS之后?

看完信使之后,我竟然不知道该说什么。

我对潘可夫和韦恩并无什么同情——毕竟在苏联人眼里,无论怎么说,潘可夫都是地地道道的叛国者,韦恩也是实打实的间谍。

当然韦恩并不知道自己带出去的是什么(虽然他肯定猜到了),但如果没有他,潘可夫即使有情报想送,也送不出去。

所以后来所有经历所有结局都是咎由自取,就好比TTSS里Bill Haydon的暴露、中枪,都是咎由自取。

而且我也着实没看出啥歌颂他俩“在西方伟大民主”的感召下有多宁死不屈?

韦恩的确不知道自己带出去的是啥——他自己都说了,知道的越少越安全,拒绝去听任何一个细节。

潘可夫招供的时候也没说谎,韦恩的确啥都不知道。

哦对了,正相反我觉得电影里换韦恩回来那一段还挺损,英国人本来不想用特工去换的,结果最后还是用一个苏联特工去换了。

而且还得一个美国人督促他们去救一个英国公民——损,我真的觉得损。

当然CIA在这里也是真的废物,在苏联的情报系统弱得连基本的接触都接触不到。

MI6毕竟曾经辉煌过。

看过很多冷战时期的谍战小说,很有趣的事是无论美国人还是英国人写的,美国人确实都经常向英国人寻求帮助。

说是寻求帮助,其实是提要求,“我们美国人做不到的你们英国人一定要做到啊”,“联系上了情报源一定要把情报源跟我们共享”之类的,看多了觉得日不落帝国确实是日落了。

电影很流畅,而且至少在我看来剧本并无硬伤。

有笑点,有泪点,配乐真的将气氛营造得很足,紧张惶恐的感觉悉数到位,搭配上演员的表演,完成度和表现效果相当之好。

唯一的美中不足大概是结尾处我真的没有感受到一种冲击力,无论是韦恩的重获自由还是回家与家人的重聚,都没能有它本来应有的冲击力。

这大概也是电影最大的败笔。

时间太短暂,太一笔带过,摄影也没能给出那种解脱感(这里让我吹一下毛人的摄影,这种解脱感毛人真的做得很好)。

监狱见面和芭蕾舞的两场戏过于动人。

监狱里那场戏的打光,阴影,倾斜的摄像角度和惨白的脸颊,构成了一副极具冲击力的构图。

芭蕾舞者动作的起落起落,与前面第一次他们去看芭蕾舞遥相呼应,令我隐约感受到整个故事将迎来它的dark side,毕竟在芭蕾舞者轻灵的动作之间那份蓝白色的打光和接近定格的慢动作,气氛诡异而又哀伤。

奇怪的是,我看完整部电影,并没有感受到很多人抱怨的“充满西方观点”的说教。

看到很多人抱怨这个苏联间谍的投诚原因是“想要世界和平”,但,恕我无法认同。

“世界和平”的看法,我更乐意视之为翻译的误译。

潘可夫本人所说,仅仅只是“safer world”而已。

更安全的世界,不等于世界和平。

世界和平,这个词更广阔,充满着奇怪的救世主味道,同时也隐含着将古巴导弹危机的过错全部推给赫鲁晓夫而英美所代表的西方是拯救者,让世界更和平的人。

这味儿太冲了。

但电影本意并非如此。

更安全的世界。

安全,意味着核战争威胁的消弭。

而营造一个更安全的世界...这个说法更中性,也更狭义。

你可以说它高尚,虽然我并不这么觉得。

韦恩和潘可夫其实是互为镜像的(有人说看到了基情,我真的真的没看到并且更乐意视两人为镜像),他们投身这项秘密行动的原因真是所谓的世界和平吗?

世界和平这种东西也就骗骗小孩子,哄哄中二期的少年。

韦恩投身其中的初衷是保护自己的家人(他不想自己的家人在核导弹的袭击下死去,对吧?

),而作为韦恩在苏联的镜像,潘可夫的想法也是一样。

他也同样不想自己的家人在导弹袭击中死去。

所以他说他是为了safer world,他是在为全世界人民考虑吗?

他不是。

他强调这个词,对韦恩强调这个词,是在强化一种信念——我们所做的,与我们各自的国家并无关联。

我们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所爱的人,不要生活在走钢丝的世界上。

他们值得一个更安全的世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潘可夫并非叛国者。

哦,他当然不是真的抛弃了他的革命信念和信仰。

在递交情报的时候他要求这些情报仅仅只能用于阻止核导弹危机而不能用来攻击苏联、做对苏联的战争部署。

他当然知道这样的要求是无力的,但他仍然这么要求了。

他没有背叛——他只是太爱他的家庭,不能容忍他们活在一个行将毁灭的世界上。

当然,历史上的潘可夫成为线人的一部分原因是zz成分不好,上司刁难,事业受挫。

好巧不巧,历史上KGB在西方策反的人里,也有不少是这个类型。

但相较而言西方世界被苏联策反的间谍里,很大一部分比例是认可共产主义理想,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朽而堕落的人。

两者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虽然这些人中侥幸逃到苏联的,大部分都亲眼看见了自己理想的破灭。

韦恩?

韦恩又何尝是一个合格的特工呢?

他真的表现出了一丝一毫,对于大不列颠,对于西方世界和女王政府一丝一毫公民的荣誉和义务吗?

最开始MI6要求他继续任务的时候,他拒绝得真是干净利落。

而最后他回国的时候,那句“我只想继续我的业务”,也当真是掷地有声。

他确实,从头到尾,仅仅是一个销售员而已。

他被莫名卷入了这场世界危机,并且因为对自己家人的爱在其中扮演了一个关键角色。

潘可夫的目的从来不是苏联倒台。

至少电影里他从来没想这么做。

他的目的也不是去西方享受醉生梦死的生活,至少电影里没这么拍。

韦恩的目的也从来不是苏联倒台或者帮西方摸清苏联的底细,正如他所说,他真的只是个普通商人。

他们能站在一起,是因为他们都想阻止古巴导弹危机,仅此而已。

为了他们各自的家人。

当然最后也起了帮助全人类的作用。

总有人在用意识形态谈论冷战,但在古巴导弹危机面前,意识形态是最荒谬的东西。

我真的不想嘴苏联,也不想嘴英美,不想嘴肯尼迪也不想嘴赫鲁晓夫。

但我想说的是,古巴核导弹危机,人类有了国家和战争以来,我们离人类灭绝最近的一次。

苏联和美国部署的核弹头,我记不清了;深更半夜也不想费力去查,但是可以确认的是,无论是苏联还是美国,所部属的核弹头数量都足以将整个人类推向终结。

一旦那些核弹如期爆炸,无人能够苟活。

风会将核爆的粉尘送给全世界,辐射飘散之下,就算尚能有人存活也早是一片废土。

而当年的局势有多剑拔弩张呢?

至少,苏联方面,在地下的控制室里每天好几班换岗,保证24小时都有人清醒地呆在控制室中,并且总有轮值军官知道核导弹的发射密码。

据后来一名参与过轮值的前苏联军官回忆说,他们接到的命令是,一旦地面发出发射信号或长达十分钟不再向地底控制站发射信号,那么此时,苏联的国土(也就是他们的家人、朋友所在的地方)已经被美国的核导弹所摧毁。

而此时他们应该做的,就是立即输入密码,向美国本土发起核打击。

一旦输入密码,五分钟后核导弹便能到达美国本土,将那里夷为废墟。

而这仅仅是人类毁灭的开端。

在随后的几个月内,辐射会一直萦绕在地球上空,核爆的粉尘、被核爆污染的水将到达全世界,所有人将无一幸免。

彼时,那名年轻军官刚从军校毕业,年仅二十五岁。

后来人们问他,如果当时苏联本土真的遭到毁灭性打击,他会不会输入那个能毁灭全人类的密码。

他说他不知道。

他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机会,而我庆幸他没有做出这个决定的机会。

冷战本来有关于意识形态,偏偏古巴核危机,我乐意抛开意识形态谈生命,谈整个人类群体。

如果整个人类文明都已不再,谈论意识形态又有何意义?

虽然,在隐蔽战线里阻止古巴核危机的两人,目的从来不是拯救整个人类群体。

西方向苏联的施压和在古巴的对峙,也不是为了全人类——他们也仅仅只是为了自保而已。

但是,我想说的是,放在历史的角度,放在我一个后来者的角度,他们确实保全了全人类。

如同韦恩在片中监狱会见时后知后觉意识到的,喊出来的,他们确实做了伟大之事,虽然他们的本意和初衷并非如此。

谈完了古巴核危机,让我来谈谈两位主角。

奥列格·潘可夫斯基,苏联特工,被授勋13次。

我毫不怀疑他对这个伟大国家的忠诚。

但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约翰勒卡雷在《锅匠,士兵,裁缝,间谍》里所写的那句话,“有时,背叛不为什么别的,它是一种本能。

”间谍,特工,其实永远都是多疑的。

他们从来都不是真的笃信什么。

他们对一切都存在疑惑,对这个时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对组织,甚至对自己。

潘可夫斯基也是如此。

当然,他也是真的热爱这个国家——如果你对这个国家没有足够的爱,你怎么能够为它隐姓埋名,出生入死呢?

爱国者与多疑者,这两者的身份并不矛盾。

国家要求的行为和他内心的准则,这两者可能冲突,但是一个人的内心可以同时拥有,也应该同时拥有这两者,尤其是对于一个特工、一个间谍。

当这二者冲突的时候,他必然只能选择其一。

有趣的事情是,潘可夫总让我想起卡拉。

卡拉,在史迈利三部曲的结尾,最终因为自己的私生女跨过柏林墙投向西方,背叛苏联。

他真的是“背叛”么?

他不爱苏联么?

他真的爱西方么?

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但他还是去了西柏林。

因为他女儿。

潘可夫对西方的态度我不敢下此断言,但是他与卡拉的动机的相似度着实是惊人的。

何况,那可是赫鲁晓夫时期。

一个让我难以评价的时期。

貌似比斯大林时期对文艺的管控更为宽松,但仍有不少人们所未知的禁区。

《生活与命运》的手稿在这个时期被他付之一炬。

电影对赫鲁晓夫的描绘,因为我并不熟悉他,但是我确实没看出肆意丑化的意味。

当然,也可能是他的玉米给我留下的印象太糟糕了。

韦恩。

韦恩没什么好谈的,他就是个普通人,不得已在整件事里越陷越深。

他有挣扎,也有决心。

我震惊于他竟然在那样的折磨下仍然死不松口,一直坚持到他的祖国救他回去。

或许他只是想回去见自己的家人,但是能够为这个想法忍受这样的折磨,我也不得不感叹一句是个猛人。

称得上英雄。

片子里他俩颇有点惺惺相惜。

他们穿行在伦敦和莫斯科的街头,寻找无人的地方进行简短的压低声音的交谈,在交换情报的寥寥数语之外或许还交换着各自家庭的信息。

他们当然是彼此的镜像,只需要看对方一眼就知道对方是怎样的人,又是因为什么选择去当那个泄密者或者信使。

当然他们也给对方的孩子带过礼物。

韦恩相信潘可夫不会抛下他的,所以他也不会抛下潘可夫。

这确实是无关各自立场的一种情谊,在暗中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人在莫斯科寒冷的夜里结下的情谊。

所以他回到莫斯科去救潘可夫。

所以潘可夫真的没有承认韦恩是间谍的供述。

很感人,是真的很感人。

片中女性角色我是真不觉得花瓶。

打拳的某些拳师可以省省了,别魔怔了。

韦恩老婆不需要韦恩感化(她是韦恩从监狱中坚持到活着回来的动力,你们信不信?

),那个CIA间谍Emily也是个有担当的人——虽然Emily可能确实有点求助于男性或者比较感性的嫌疑——但是拜托,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

相当符合历史背景......而且在那个历史背景,那个时期下,这两位真的是相当自立自强的女性了,尤其是Emily。

总之先看看背景......再来打拳......不然我真是替你尬得脚趾抠地。

最后,容我花两三百字夸一下Benedict。

想到了他会为这部电影付出很大牺牲,但是没想到他居然真的做到了这种地步。

之前看小道消息说他为这部电影瘦了三十多斤还心想他本来就不重还那么高,再瘦三十多斤不就只剩骨头了么?

好吧,事实是确实只剩骨头了。

确实是心疼的。

包括电影里酷刑的场景我虽然明知是演的但看的时候还是全程无声的嗷呜乱叫手在空中愤恨的乱挥。

他自己也在采访里说,拍监狱戏的时候他们去了冬天的布拉格(我:你找死),然后果不其然的,他被冻感冒了。

重感冒。

其实要我说也挺活该的,不过也足见敬业。

另外,BC的演技确乎是一路向小金人发展过去了。

他演的韦恩的说话方式、小动作,竟然与现实中的韦恩(电影最后放出的那段视频)近乎一模一样。

一个不是天才的普通人。

酗酒,出轨,问题是还骗不了自己老婆。

推销商。

当然也是阻止了古巴导弹危机的英雄。

很好,是对戏路非常完美的拓展。

这个转型、这个角色,干得非常漂亮。

希望小金人早点看他一眼。

先就写到这里吧。

现在是凌晨三点半,累了,先去休息了。

 4 ) 美帝的强盗逻辑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美帝的强盗逻辑,我可以在你周边围堵部署进攻性武器,你却不行。

 5 ) 历史给自己加足了戏

本片演员组合强大,两个女配妥妥的技术型,感觉麦瑟尔夫人连剧集的服化都没换,直接串个门进了本片片场。

卷福为了仅仅二十分钟的戏,减重到这个程度,除了致敬还能说啥。

如何在同一部戏里把自己体型给蒙太奇了的?

先减重剃头拍片尾,然后在恢复体态的同时等着头发长回来吗?

正拍反拍这个时间都不短哦。

本片历史原型稍微维基了一下,英国这哥们有点一根筋,老给自己加戏,不然也不会落网。

苏联那位资料甚少,从所作所为来看也不是一个正常间谍:不收钱,押上身家性命就为了人类和平?

这二位业余票友,到底在1962年古巴危机中起了多大作用实在难说。

现在我们能看明白,那一出所谓人类最接近毁灭的危机,实际上根本没那么玄乎。

肯尼迪这种花花公子怎么可能是老狐狸赫鲁晓夫的对手?

那就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核讹诈,彼时苏联人就算想扔核弹,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远程投送能力,成型的洲际导弹得等七八年以后了。

所以本片中对于偷出来的苏联核弹资料到底是些啥玩意儿语焉不详,俩人之间兄弟般的信任也挺牵强的。

 6 ) 间谍兄弟情还是韩国人拍的好

且不说古巴导弹危机的前因后果到底是不是如电影中所说是赫鲁晓夫单方面发神经想在美国人面前秀肌肉,这部片子在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上所展现出的割裂感确实对不起两位男主演的高水平发挥。

最大的问题还是主角的动机,我看完也不大明白为什么Penkovsky为什么会主动给英美传递情报,电影把历史上的极为现实的真实动机——仕途不顺和生活不易——弱化了,反而强化了务虚的乌托邦理想——希望避免核大战并让儿女生活在自由的国家。

这个改动极大破坏了电影的逻辑并强加了明显的说教感:毕竟历史上Penkovsky最后可是差点利用假情报引发了核大战,这讽刺性的与电影营造的幻想不符。

如此改动的结果就是,你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能面见赫鲁晓夫的朝廷大员会舍得全家性命去给美国人递情报——况且递情报也不一定能如他所言让未来的苏联变成自由国家,反而可能置他儿女危险中。

很难在这种情景下认为他是一个爱国者,反而更像是幼稚的、满腹牢骚的政治小清新。

所以,为了显示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道义正确性而改变了Penkovsky的个人动机无益于故事情节的发展,反而让政治说教过于刻意。

或许稍微和英美政治立场不同的人都不会把Penkovsky看做英雄,这种大幅改动角色真是立场改编还不如把历史真实情况拍出来以迎合多元的政治市场。

回头看看前几年的韩国电影《特工》,两部片子都是基于真实事件,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如出一辙。

但特工在情节的处理上远超本片:朝鲜官员是个坚定的爱国者,在北京见证了改革开放的红利后深感朝鲜需要一定程度的外资来让人民过得更好;而韩国间谍通过长时间的伪装让自己看起来像个正儿八经的商人。

在朝鲜陷入债务危机后,两人都有合理的动机进行接触,通过了复杂且细致的试探后才逐渐建立起了超越政治立场的友谊。

个人观感上,这远比本片中Penkovsky一开始就积极地凑去英美要合理的多。

而在《特工》中两位主角在后来的政治危机中的处理也切实地帮助解决了危机,这与他们的初衷是一致的,也符合观众的情感预期。

反观本片,两人的行为实际上并没有推动导弹危机的解决(毕竟古巴导弹危机的博弈可以算是冷战史上最复杂的外交斡旋了,远不是若干照片和一个间谍就能改变的),也与真实的历史不符。

总的来说,如果不考虑真实历史地看这部片子,它的场面调度、配色和配乐、特别是两位主演的演技都非常值得票价。

但有《特工》珠玉在前,本片的故事线和人物弧光的处理上还是逊色不少。

结论,这电影看完就得忘,真不能细想,越细想越觉得,跨越政治立场的谍战兄弟情还是韩国人拍的好。

 7 ) 所以“邪恶苏联”就是事实对不对?

冷战时期的电影,我通常是喜欢看的,但看多了英美执手的电影,不禁感叹、感慨:苏联当年有多强,今天西方就有多恨那一段历史,当然,风水轮流转,苏联的消失,让解释历史的权利几乎全部落到西方世界手中。

诚然,苏联的那段时期,整体氛围是高压集权的,但这是否就等于一切错误都要苏联背锅?

电影很好的诠释了古巴导弹危机后半段的信息战,但这在我眼中是“断章取义”的,君不见其实是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率先部署的弹道导弹。

电影中的世界观是情报发现了古巴的导弹,古巴导弹的解除赢得了世界和平,这完全是西方历史观。

苏联的角度,去古巴部署导弹完全可以理解为,为了应对美国在欧洲部署的导弹,为什么历史只留下了“古巴导弹危机”,很多人却不知道“欧洲导弹危机”?

这就是文化输出的力量。

你不能说他全面丑化苏联,但也决不到客观的地步,总之,如果你缺乏足够详细的史观(不谈中立与否),单凭若干部西方思维下的“改编于真实事件”的电影,真的会产生很多“错误但又感觉十分合理”的固有印象。

看完本片,又是类似印象的一次固化,苏联政府是迂腐的、克格勃是冷酷残忍的、苏联的叛徒是高尚的(??)、英国情报机构是专业无情的、美国CIA是机智勇敢的等等。

或许大部分人看完都是以上这种感觉。

但是,问题在于,难道克格勃就没有机智勇敢的事件?

难道背叛美国政府的人就不可以被描写为高尚?

写到这里,只能说,西方的文化入侵,或许从社会主义幽灵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意图蚕食那一丝丝“异端”思想了。

我不禁感慨,当苏联题材挖掘殆尽,红色苏联(至少是政府)彻底以“邪恶”被根植在大部分人心中,那么接下来西方的矛头会指向谁家,很明显,是你家,就是你红色中国。

就像很多人讨论过的,随着苏联解体俄国式微,中美全面对抗已是必然,当然冷战时代不太可能重现,而且我坚信“21世纪是银弹/W的世纪”,所以各种新的文化输出、渗透、甚至是隐性颠覆,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你我身边。

不是吗?

呆湾、香港、甚至到内陆的最近几次社会事件(跳楼),你都会很轻松的看到一些域外势力的身影。

当然,除了这些,动摇你的思想基础,才是最阴险的一种方式。

如果在你脑海中,冷战时期苏联政府是彻底的邪恶,那么,当你面对中国自己的历史时,你是否会闪出几个怀疑的问号:同时期我们的领导人是否也如丑化后的赫鲁晓夫一样?

引起深思是好的,但要警惕的是,你思考得出的结论来自于别人/西方的灌输。

我相信冷战时期或二战时期的中国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西方思维的电影中,我们能做的,不能仅仅是看完电影后的一笑而过,更应该去做的是去了解相应的真实历史。

当然,苏联的最终解释权不属于俄国,这是历史的局限,是苏联的悲哀,但请一定记住,中国的历史是由你我、父辈祖辈的亿万人共同见证、参与的,当你哪天在大荧幕看到卷福潜入北京做了间谍,不要只顾着看那些“他们”给你拍出来的,永远记得要去了解那些他们“没有”、“避免”拍出来的真实的历史故事。

Keep your opinion, find the true history.

 8 ) 古巴导弹危机与赫鲁晓夫

早期美苏争霸大背景下的谍战小插曲。

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除了已经攒足了的国家民族自信,开始抱着相对包容的态度与西方国家打交道。

赫鲁晓夫也深知虽然苏联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但在经济军事文化体育国家影响力等多个领域依然无法与美国全面抗衡。

所以赫鲁晓夫采取的策略就是以虚张声势为主,试图在各个领域用最小的代价换取美国花大力气应对,以此来消耗美国的国力资源。

随后发生的柏林墙事件、古巴导弹危机、越南战争,基本上都是苏联付出了较小的代价扰乱了美国的战略布局。

尤其是越战,让美国吃了大亏,中国也费了大力气,但统一越南后的越共毫不犹豫的倒向了苏联,简直让苏联赚翻了。

古巴导弹危机也是一次博弈,苏联早得知美国在土耳其部署了带核弹头的弹道导弹,但是苏联当时无论核弹头数量还是能打到美国本土的载具都远少于美国。

如果这时候勒紧裤腰带,把经济重心全部转移到军事生产上来,对于刚刚在战后稍有起色的苏联经济将会是巨大的负担,很有可能导致经济体系急速崩溃,进而导致国家崩溃。

但是如果不公开应对美国在苏联周边的核威胁,那么苏联政府依靠二战胜利凝聚的民心威望就会受损,华约里的一众等着跟着苏联老大喝汤的小弟们也会出现离心离德。

赫鲁晓夫深知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这个道理,于是想出个捷径,就是在美国眼皮子底下的古巴来部署核弹,这样就拥有了和美国“相互确保摧毁”的资本。

赫鲁晓夫一面对外向美国示好示弱,一面偷偷的把核弹一批批的运到古巴,计划是部署60枚。

在1962年8月美国得到了情报,在10月通过U2的高空侦察确认的时候,苏联已经部署完成了42枚核弹。

肯尼迪政府恼羞成怒,感觉自己被欺骗和侮辱了,随即部署了大量海空军封锁加勒比海,佛罗里达也部署了大规模登陆部队,全球各地的美军基地都进入了紧急状态。

架势摆的十足,但美国并不想轻易开启赌国运的战争,当然,苏联更不想了,于是大家还是坐下来谈判。

结果就是苏联公开撤走了古巴核弹,随后美国秘密撤走了土耳其的核弹。

单看结果,美国和苏联都并没有损失什么。

但是苏联因此争取到了时间,随着赫鲁晓夫经济改革措施的落实,苏联逐步的具备了扩充军事实力尤其是核武库的经济基础,美苏在军事领域的差距越来越小。

到了勃列日涅夫时代,依靠吃赫鲁晓夫时代的经济基础老本,硬生生的把军事实力提升到美国之上,形成了苏攻美守的格局,也间接促成了后来美国抛弃台湾政权与中共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在这个历史大变局时代,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和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之间谍战也是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涌现出了各种经典案例。

两边都想拼命获取对方情报,又都想方设法提防对手,在两边的一些著名的情报机构里,比如CIA,KGB,军情六处等,都有对方安插的眼线,双方你来我往的好不热闹。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

情报人员任务失败暴露身份被抓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有外交身份作掩护的还好最多也就是直接驱逐出境,但是非外交人员的间谍行为面临的通常就是酷刑甚至死亡。

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对待外国间谍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上就是直接枪毙完事,有时候甚至连审判都免了。

至于自己的间谍被对方抓到了,那也自求多福吧,国家没那么多空闲资源来管你。

到了赫鲁晓夫时代,提倡与西方对话,可以适当的做一些利益交换,于是互换被俘的谍报人员就有了可操作性。

本片中的英国商人Greville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最终活着回到了英国,他也应该感谢赫鲁晓夫,要是还在斯大林时代,大概率直接拉树林子里枪毙完事。

在影片中只出现了短短几个镜头的赫鲁晓夫其实也是个有意思的人。

他主政苏联虽然只有9年,但就在这9年里,苏联在某些领域逐渐赶上甚至超过美国,逐步成为两极格局中的超级大国之一。

在他去世后,虽然苏联主流媒体很少提及,但依然有不少民众自发对其悼念,这在苏共领导人的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倘若赫鲁晓夫多执政几年,或者他的继任者也能继续按照他的模式来领导苏联,恐怕现在依然还是美苏两极格局下北约和华约对峙的大局面。

苏共历任领导人都出身于社会底层的家庭,没有一个是富豪或勋贵二代,赫鲁晓夫也不列外,他父母都是贫苦农民。

即便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长大,并且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成功站到了苏共领导层的C位,他依然保留了性格中幽默和相对宽和的一面。

有个小故事,一次在苏共大会上,赫鲁晓夫正在发表演讲,历数斯大林时期的各种错误。

这时候从台下传来一个小纸条,上面大意是“既然你认为那些是错误,为什么当时不提出来呢”。

赫鲁晓夫看完并没有生气,拿起扩音器大声的读出了纸条内容,并且问是哪位同志写的,请站起来。

问了好几遍都没有人回应。

于是他说:我当时和你面临的情况一样!

 9 ) PS可以,但要自然

越来越难以好好沉浸于电影之中,就像到了这把年纪随时都绷紧了警惕的神经,再没办法享受甜言蜜语。

越来越倾向于看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因为还有点真的。

但总是带着审视——还原度有多高?

所知的历史到底有几分是确凿无疑的?

往往这两个问题的存疑度很高,于是,也很难对一部电影倾心。

且不说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历史上的Oleg Penkovsky为何叛变?

所有叛徒都有目的,逃不过钱财名利及其衍生好处。

他是主动投敌还是被英美情报局引诱招募,并不重要。

不管出发点是什么,他对于苏联是卖国贼。

历史上的Greville Wynne如果是好端端的商人,为什么要去当间谍?

寻求刺激?

金钱诱惑?

很难想象一个普通人愿意和敢于冒生命之险。

不管两个人各自为何,他们终究是两国相争的棋子,最终遭受囫囵,Oleg Penkovsky还遭到枪决。

虽然维基百科上留名,但又如何?

而电影更是可笑。

Oleg Penkovsky投书敌国就为了阻止赫鲁晓夫的冲动?

一个对首脑不满的高级政府官员,为了世界和平,不顾妻女,决意成为孤身对抗祖国的“英雄”?

Greville Wynne被请吃了一顿饭就决定引火烧身?

CIA那个漂亮的特派员说了一句核武器威胁到的世界和平就在你手中,他就自信是正义的使者?

两人在天鹅湖的剧场里心潮澎湃,Greville甚至泪流满面。

两人在监狱里见面,双手紧握,Greville激动地告诉Oleg,古巴导弹撤销了,都是你的功劳,You did it!

似乎他的牺牲换来了世界和平,改写了历史!

这时候Oleg眼里充满了耶稣式的神光。

但观众不会奇怪为什么克格勃会让他们见面吗?

其实还有更多经不起推敲的情节,比如Greville作为商人拜访科技局以后Oleg不但第一天就请他吃饭,之后更是经常密切往来,做间谍的那么不需要避嫌吗?

CIA和M16的两个联络人随便把Greville请到饭店吃饭就谈了国家机密,之后运作也不见保护措施,最后的逃跑计划也没几个人,还竟然让Oleg回家接妻女,英美两国的情报局这么不把克格勃当回事吗?

影片对于历史的修饰过多,PS的效果太假,以至于鼓吹西方世界观的意图太明显。

如果由俄罗斯来拍这个事件,毫无疑问是另一个版本,当然现在俄罗斯是evil国家,也没人要看他们的电影。

 10 ) 好作品

打动人心制作精良,作为一个真实题材的电影,编剧渲染到位。

BC也是无比敬业了,瘦到我以为最近特效都可以做这么好了,更别提一开始的时候明显是增肥了的。

PS.看评论区,那些靠踩别人付出心血的作品而彰显自己水平高的评价真的都很low,眼中只看到defect看不到美的人应该去看医生了。

《信使》短评

【云11.7G】镜头质感很享受

5分钟前
  • 子夜奔腾
  • 推荐

说服不了我,看影评了解了古巴危机。

7分钟前
  • 兹山一条鱼
  • 还行

Maybe we are only two people. But this is how things change.

9分钟前
  • 本城
  • 推荐

拍得挺好的。紧张到不行。

10分钟前
  • 李湘
  • 推荐

3.5 不管是否喜欢,这次对BC真是respect!瘦得和犹太人当年留下的影像一样皮包骨,致敬!对家的格鲁吉亚人演得也十分出色,飙戏势均力敌,俩人最后诀别虐心催泪瓦斯级别;可惜就是整体拍法太过于西方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片,英美形象绝对的正义,苏联则绝对的邪恶,如果删去点简单粗暴的戏剧性润色,用相对克制理性的方式呈现这个建立在真实历史事件基础上的故事,效果兴许会更好;同样边看边忍不住联想到三年前的韩影《特工》结构故事都很相似,论及“动机”问题同样都是处于某种处境下的特定人,架在脖子上的不仅是刀子更是人道主义责任,基本等于没有选择遑论什么动机;N次出戏到麦瑟尔夫人那儿去了啦 ł 电博

11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拍得太俗了,可惜了这么好的真实事件原型

13分钟前
  • 伯樵·阿苏勒
  • 较差

邪恶苏俄最终还是解体了,这是生活在当代人们的一大幸事

15分钟前
  • momo猪🌈
  • 推荐

片子好看,但最后去把情感凿在两个间谍的友谊上,有点高开低走,不如间谍同盟来得让人心碎。普通人在巨大的政治漩涡中该多么的无力。

20分钟前
  • 推荐

2022.03.27不算非常精彩,但还不错看,两个主要角色完全立住了,尤其是俄方上校。Rachel这姑娘的演技非常拖后腿。

22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演比导出色。

2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纯粹的西方视角,不过想看苏联视角恐怕不现实

25分钟前
  • Zach
  • 还行

这熟悉的感觉……《特工》里的黄政民和李星民么!

27分钟前
  • 力荐

哎,是真的乏味呢,卷福尽力,没辙的。

32分钟前
  • SleepWalker
  • 还行

兄弟情站不住腳以致劇情稍欠說服力,男主角盡力了

36分钟前
  • Patrick
  • 还行

美国导弹对着全世界就可以?历史≠真实 没有这件事,世界也不见得就毁灭了,说不定比现在更好PS:别怪现在欧美电影大陆上映少了,这就是赤裸裸的意识形态地入侵。。。

39分钟前
  • wewe
  • 较差

三星半,前苏联高官投靠西方的原因也太" 西方自以为是了”, 卷福后半部分被虐,他在剧中的儿子也太像他了吧 。

42分钟前
  • Hubbell Pepper
  • 还行

动机不真实,人物立不住。剧本不扎实,演员沦为提线木偶。可惜了这豪华卡司

47分钟前
  • zzz
  • 还行

我是第一个标记想看的!厉害不厉害!为劳模尼打call!/本尼迪同学你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不知道的?永远能为新角色创造出一套新的表情、咬字和步态,从前期的只想着赚钱、智商和审美情趣都不太高的样子的商人到后来为朋友和为大局逐渐勇敢坚决的转变,这个角色比《毛里塔尼亚人》里的角色层次丰富得多,探监那一段真的把我震撼到,暴瘦脱相,苍白憔悴,泪眼红肿但眼神依然坚定,我永远都想冲进屏幕抱住他。

49分钟前
  • 糖紫
  • 力荐

结尾看哭了

51分钟前
  • Dr.Phisher
  • 推荐

这种反映冷战题材的电影就不能当真,电影里美英总是把自己装扮成维护世界和平的正义一方,而苏联场景都是自带阴间滤镜。。。想想他们平时是怎样黑中国的吧!

53分钟前
  • 小星星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