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嫌疑犯杀死情人返回办公地方烧毁书信,保安见状报警公安都来抓到犯人了,结果一群公安在会议室盯着那堆书信审,重要的犯人给保安看押?!
犯人还逃跑了自己经常追击还牺牲了一个,厉害了,什么编剧编出这样的剧情?
故意让公安死都不带这样的。
后面的剧情实在无眼看了,看着剧中还有不少老演员,可惜了呀,剧情这么烂,经不起普通观众嗯推敲还怎么看。
现实主义题材,本应全是干货,案件侦查、取证、形成证据链条等,结果没过几集就跑偏了,感情戏太多,现实点说,真发生剧里那种事儿,子蒙又是在那种环境下成长的,还会跟邹桐产生感情?
强行凑剧情的成分有点儿明显。
其实在6到7集左右开始,我就一直在期待下面翻案的剧情,结果各种感情戏和小插曲一堆一堆的来,我反正对这些是没兴趣,要不改成因爱之名???
看完全剧了,其实问题很多,但是还是倾向于给一个比较高一点的分数,来表明个人对类似题材的鼓励。
问题之一:这部戏如果单看第五集之前的剧情,可谓是相当精彩,剧情紧凑,悬念迭生,既有气氛,又有内容,让人心生期待,但是自第五集开始的邹桐、许子蒙以及葛晴三人之间的狗血爱情故事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从后面的剧情的拍摄可以看出来,这三人之间的爱情其实是为后面许子蒙涉嫌杀害葛晴一事做好铺垫,但是内容太多了,而且三人智商下线的爱情观,实在是让人觉得不接地气,违背了现实生活的逻辑。
问题之二:写邹桐等人为了平反冤假错案设置了不少障碍,可是大部分障碍竟然是怕邹桐感情用事,唯恐她公私不分,但是平反错案真正的缘由其实是体制本身带来的阻力,这才是普遍情况,仅仅只是情感上的阻碍,我觉得一方面不够有说服力(毕竟不是每一个办案人员都与当事人有关),另一方面他们自己恐怕都没有资格说邹桐,因为基本上都陷入了偏见和情感的泥淖,这就让人感觉不够真实。
问题之三:广告打得刻意又明显,实在是反感。
问题之四:出现了一些“伟光正”,但实际上不符合司法实践的细节错误。
比如陈硕竟然让公安打开监控监视他与许子蒙之间的会见(完全可以自己录音录像来取证);邹桐作为省检察院一名检察官经常与一名律师在上班期间出去办案;没有弄清再审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的概念等等。
实际上是把关不严,没有敲定细节这一环节。
问题之五:情节本身的问题。
就说许子蒙涉嫌杀害葛晴一案,许志逸“又”洗凶器这一情节,他自己都是因为当初自己犯的错误引起警方怀疑而被关进去的,到了他儿子这儿,还依然这样,实在是让人不认吐槽。
退一步说,就算要洗凶器,至少也要打个电话询问一下自己儿子之后,再洗吧?
还有警方这种不分青红皂白,仅仅因为自己感情用事,又把许子蒙当成凶手移送审查起诉这一情节,也很难让人心悦诚服,毕竟葛大杰都理智了,仇曙光这个本来纠正了上起冤案的功臣反而出了错。
编剧何不写出其实仇曙光喜欢的是葛晴,这样的动机可能还更真实一点。
问题之六:少写一些感情戏,事先留下悬念,多找点证人证言,然后将前后两个案件的凶手都设定为郑天,多一些类似于袁立芳等证人在许志逸进监狱之后的经历,减去后面郑天跟踪的一些镜头,拓展刘成错案、集体拆迁案、老爷子手上的剩着的那个冤案、陈谦和涉嫌徇私枉法案等诸多支线,齐头并进叙事,再多叙述一些错案对不同家庭的影响,那么整个剧情将会精彩很多。
尽管问题很多,但是毕竟是我国第一部集中来讲平反错案的剧作,加之也反映了很多现实当中的问题,因此值得赞赏的点也是有的。
第一,错案很有可能不是其中一两个因素或者人的原因,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诸多主客观因素一起发生作用的结果。
许志逸当年那件错案的因素有:袁立芳以及郑天出具的伪证,陈谦和隐匿的两枚指纹以及对DNA解释的引导,仇慕的牺牲,十天破案的压力,社会舆论压力,许志逸丢凶器、烧小说、不停说谎、私自找证人等行为,警方疲劳审讯等不当手段,凡此种种,都是这起错案造成的原因。
由此导致的检察院、法院也没有顶住压力,一个起诉了,一个判了死缓。
这既是当时环境下,法治观念和司法水平的写照,也是那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第二,没有回避一些问题和现状。
从许志逸案子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公检法三家经常会对同一案子有不同看法,三者存在争论是常事,出于尺度及敏感问题,这个点还不够深入,不过已经展现出来了。
第三,里面有些人还是敢于发言和说话。
比如许志逸被确认为是无辜的,真凶找到了之后,葛大杰去家里道歉,许志逸说的那番肺腑之言(但是因为许志逸在监狱过得很好而削弱了作用),还有最后葛大杰出席法庭作证说的证言(其实陈谦和就算上交了那两枚指纹,在当时也几乎没用,参考DNA的解释),不是能在其他电视剧里能听到的。
第四,针对有些网友说的“抹黑公安,洗白检察”,其实用心看就知道,检察系统在前述两个案子中一样犯了错,都坚持起诉了,并没有明显的洗白行为。
其实真正的错案的造成往往不单单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多个环节出了问题造成的结果,这也应该是电视剧想传递的观念。
至于集体内个人的正确,那是另外一回事,至少很多戏都有主角光环。
综上,打七分吧,偏于四星。
要是打不及格分数,恐怕大家是没有看到阳光下的法庭是怎么平反错案的,同样是罪犯的儿子与当年检察官的女儿之间的爱情,同样是罪犯是被冤枉的,但是那部片子都有6分以上,是以伟光正的方式来宣扬员额制改革和一些司法理念的,因此这部片还是给七分。
其实该作分数低最大的原因就是狗血爱情剧、狗血爱情观、智商下线加之葛晴不讨喜,如果刨去这些,或者削弱这一部分的叙说,要好很多。
这部剧,首先演员选的好,不论老戏骨李幼斌、张丰毅、史兰芽,还是李小冉和王骁都是我喜欢的演员,这种剧依然演出了人物个性。
这个题材是多年少见,也是我当初关注它的原因。
反映了中国法制社会的进程和逐步完善!
剧情紧凑,人物个性分明,每个人都不是单一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个英雄梦,都有执着的底线。
局中那个反复提及的坎,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是良知,是正义感,是人性的光辉。
喜欢王骁,不是颜值担当,但赋予角色个性,不愧是王馥荔老师的儿子,出名不怕晚!
还有李小冉冻龄美女,个性派,是因为10多年一直关注聂树斌案件。
好剧👍
因法之名本开局不错,几个老戏骨,悬疑的剧情,矛盾冲突,司法不完备的揭露,一桩冤假错案,,,很让人期待,结果四集以后就被编辑搞成了爱情片,一条尴尬的感情线,而且拍摄按雷剧套路拍。
真是侮辱了这个好名字。
是不是编剧换了,还是导演睡着了。
这个剧一出现不这么小鲜肉的小鲜肉就没有办法看了。
后来想想,也许编辑和导演本来就是要讲一个爱情故事,只是用错了片名罢了,所以,我建议不如改名叫:因爱之名吧,可能这个名字比较符合剧情。
不是叫“以法之名”吗?
为什么那么多狗血的感情戏,为什么葛情和邹桐这两个从小生长在警察家庭的女人这么的感情用事,脑子有病,是不是离不开许子蒙这个男人就活不下去了吗?
同作为女儿的我看到这两个败家女儿,真的是想捶爆她们两个的狗头,对不起父母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
看到二十多集了,简直注水严重!
看着电视上播了几个片段。
短短2分钟的三人对话导演至少用了8个景别来回切。
不仅看的观众眼晕而且大多数镜头角度既没有美感也没有意义。
子蒙和他老婆的感情戏也是迷惑的不行,两个人像在演狗血8点档,表情麻木,台词出戏。
结果过一会镜头一切又出现了几个戏骨,让人不禁怀疑这俩演员是走了什么后门。
整体戏的节奏把握也没有力度,拖沓随性,把握不住重心。
哎…
放假陪我奶奶看的,槽点很多首先题材不错,开局除了一些逻辑上的错误,无伤大雅,算是不错的开局但是后面就很迷了,忽然一部不错的悬疑刑侦局瞬间变成了家庭伦理剧,三角恋,舔狗女二和面瘫男主,这年头不添加这些因素,我国编剧就没脑子了呗,在一些没意义的角色身上加了无意义的剧情,无意义的感情线,💩💩💩最大的问题还有选角,观影无数,很少有角色会在剧情中给我带来极大的观感不适,一个是隋咏良饰演的许子萌,还有一个栾元晖,二人的共同问题,饰演了一个很矛盾的角色,却用着面瘫脸,无论什么事情全是一个表情。
栾元晖演的小眼镜,真的,剧见到他就是折磨,剪辑给的特写把他衬托的十分具有嫌疑,他就一副④🐎脸,然后他无论什么事情,用一副让人不适的④🐎脸演出了无数种感情,但又让人看不出来,不知道是演技登峰造极了还是穷途末路了许子萌,更大程度我愿意理解为,他兜不住这个角色的矛盾点,演不出来,并且****编剧也没有勾画好这个角色,并且④🐎脸,真的有些演员兜不住角色就不要演,都不是出戏的程度了,完全给人生理不适这里面我举个例子,里面有一场戏,许子萌父子相聚家中,马晓伟饰演的父亲和隋咏良对戏,许子萌对他父亲的看法是一种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对待(虽然编剧把他描写的就是纯情种无情商巨婴),他和他父亲那一段高潮戏,就很好的描写了演员接不住戏的后果(这在后面他们俩在许子萌家里第二次相聚也提现了出来),隋咏良可能认为绷着个脸就是演绎内心矛盾,童年悲惨,生活没意义的角色,而马晓伟的一举一措,一点点表情变化,一点点声音浮动,就把这个角色演活了然后哦,三观问题很大,这个仁者见仁,各有各的看法,不做阐述最后总结,编剧编的剧情💩,人设💩,编剧也是💩,演员是老鼠💩,把一锅本来就臭的汤变得更难以下咽💩
偶尔换台,从追捕许志逸那个地方看了一会儿,觉得不错,把这剧从头看了一遍。
说实在的这因法之名的剧看完让人心凉,办案人员这么主观的就定一个人有罪无罪,完全不管证据不证据,不顾事实不事实,不喜欢一个人就找出种种理由认定他有罪,喜欢一个人就找出种种理由证明他无罪。
剧中没有一个人是带着自己职业的智商展开工作的:葛局长因队友之死的痛恨与厌恶,陈谦和的嫉妒都可以以一句历史原因推得干干净净,只把一个退休老家伙拉出来抵罪,只恨那时候没有临时工啊,要是有,连这个判二缓三也都能免了; 老一代这样,新一代也如法炮制:曙光把妹妹之死的痛恨带到工作中,而邹桐,口口声声否认爱的邹桐,口头禅就是我相信他没干,这两新生代与当年的葛大杰如出一辙; 而且你看到的最真实的一幕是,一代当官,二代能自然接班,官人生官人,罪犯生罪犯,社会阶层如此固化,铁帽子世袭制度是官场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的潜规则。
从演员的角色上,正面的人物我喜欢那个检察院的老爷子,非常感人。
还有陈谦和的人性,给演得挺到位; 反面人物我想说说葛大杰,是的,他不是反面人物,反面人物应该是郑天啊!
可郑天演的太失败了,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而葛局长光鲜啊!
至少让我一看到他出场就恨不得踢他两脚。
自从演了李云龙,他就没给人留下过好的印象,刚愎,固执,愚蠢,盲目,宁肯牺牲所有,只要我高兴全世界都得听我的。
一看就知道,这是天朝官员样子。
从这一角度说,这部片子是成功的,塑造的人物完全符合实际官场。
看头几集的确有点看不下去,一是演员比如马晓伟李幼斌那头上的假发看着就来气。
特别是马晓伟,年轻时演《雷雨》中的周萍给人印象深刻:帅气、深沉,很好地诠释了曹禺先生笔下那个矛盾挣扎的特殊而又复杂软弱的形象。
二是故事的开始太僵硬太老套,耐着性子接着看便渐渐丢不下了。
矛盾冲突迭起,家庭的社会的老一辈与年轻人之间的。。。
主要是过去现在我国法制观念的发展变化以及“家长制”对青年一代天性的压制还自以为是“爱他们”。
许子蒙是个悲情人物挺可爱的小男孩被其成长环境带来的社会歧视所扭曲而影响了一生的走向(后面不知有没反转)令人哀其不幸。
张丰毅(邹雄)形象设计本来还挺激励但突然间就出车祸挂了这个情节太生硬。。。
还没看完,继续看后面剧情发展。
总之看到目前(16集)没有那么的不堪,可以给到7分。
剧本所触及的冤假错案这个领域可以,但是叙事节奏太慢了,没有包袱,没有悬念,不精彩。中国的电视剧又臭又长的毛病少时候能改
从未见过如此疯狂的广告植入。但是我在这部烂剧里get到了王骁。
还好吧没觉得像评价里这么差。即使就俩案子演了40多集也没觉得节奏很慢啊……是因为我是从一半开始看的吗哈哈……有的时候还会被感动到,当然我泪点也比较低……邹桐最后选择了陈硕很正确。
牽動起了我偵探般的心,想看個究竟——前面的鋪墊太厚重了。
在家陪爸妈看的~ 女二整得太吓人了!
剧情、演员阵容都不错,不过演葛晴的演员是关系户吗?脸整的那么难看,演技也很烂,她一出现,我就看手机。话说,特别值得称赞的是王骁演的陈硕,各种微表情处理的很好👍葛大杰、邹雄、许志逸还有姥姥,这几位老演员演的真好
前三集看的时候还觉得难得有逻辑。看完第七集,编剧为了歪出感情戏真是很拼了,不来给你打个分非常对不起我的双眼。
确实拖沓严重,不少情节、台词频繁出现。
题材很好,演员也很好,无奈剧本太烂。我是从中间开始看的,一共看了不超过10集,剧情就已足够拖沓,一个简单的推理能给你演4集,还穿插着感情戏。全线弱智,好不容易找到了凶手犯罪证据,足以拘捕,但偏偏不,就要蹲点然后让凶手溜走继续犯罪,就是为了制造最后的谈判大场面,真tm够了。全剧几乎每集都会说一句“你要相信法律”去给你洗脑,太讽刺。
公检法是一家,人情世故生杀大权缠绕在一起,一个糊涂,个个糊涂,重口供,不重证据,限期破案,有罪推论以及警方凭直觉办案。
刚刚看完,也就还凑合看吧,给个及格分。
成见是一个人一个社会 文明程度与否的根 它不是简单的理性 也不是感情化 而是人在面对无根的喜好憎恶与情理法相遇的时候,昧心与否的选择。因果有时候很简单,但是人心却不简单,无论摆在你面前的剧本是近或者远的触动着你启发着你,人依然会在习气毛病和情感憎恶里无法自如从容的看待事物,这种因果里的惯性 即使是以你最爱的人逝去你是否在乎ta的死的真相和是否想对真正的有罪之人惩罚的为向往都无法撬动一个人固有的成见,他们宁可让爱的人白白死去或者罪犯逍遥法外也不想放下一个虚妄…… 当然这种成见本身也是过去经历的隐射,虽然眼前的一切会成为下一个轮回里的隐射。 公权力的真正在位,是让人在错综复杂里不更加重被迷昧。电视剧所体现,因果复杂 人心是多变的,有对于犯罪故事向往的作家,有对于家人死的愧疚 法治观念的淡泊 不知何为爱…
我实在忍不住了,挺好一电视,拍得那么反人类。里头都是神经病,李小冉你敢演得再绿茶婊一点么!
王骁的逆袭是没想到的
真是想负分滚粗 还是那句话白瞎老戏骨了 看了八集搞对象!!!还不如重案六组 说什么国家让拍这样的题材就不错???我真是黑人问号
4.5 司法改革献礼片,没有小鲜肉小流量,很久没看过这么朴素的剧了。
李小冉的台词能力:好学生背课文。
真不错啊,拍的真好
好久没有这么喜欢看一部剧了,直视冤假错案,虽然由于审核原因国家不让多宣传,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部剧应该被更多人关注。
如果这部剧能换一个平台就好了,pp平台太虐了,不是优酷腾讯爱奇艺就算了,哪怕是芒果也行啊,可惜了,优秀的演员优秀的电视剧,目前水花太小了,有点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