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片子今天是第二次看,第一次看没有什么体会,留下一句“有点闷,没看出哪里料理了。
”的简评。
这次重看是因为这两天连续看了堺雅人的几部电影感觉都不错。
这次看,感受颇深。
果然一些艺术作品需要有过类似的人生经历才能欣赏啊。
8个大男人在温度低到连企鹅和海豹都受不了的除了白茫茫一片什么都没有的南极科考基地度过一年多的时间,寂寞是这部片子的主旋律。
在与世隔绝的无尽的寂寞中,那些男人回归了孩子的状态。
一帮孩子都很大了的大叔,会因为没有拉面吃了就窝在房间里不肯出来;满屋子追着偷偷洗澡的人打;在厨房里偷吃拉面和黄油;在一大块肉上抹上油,点燃之后像举火炬一样在极地开心的到处乱跑;脱光光在外头-70的大风下合影。
这些趣事只有体会过寂寞的人才会会心得笑出来吧。
会觉得“诶!
这样的话会蛮好玩的哦!
”。
而其他人可能觉得闷的不得了吧。
孩子与成年人的重要区别就在于孩子的情绪都写在脸上,并且可以为了捡到一块长的像星星的石子裂开嘴笑个不停。
极地的环境逼迫人们抱着即使从鸡蛋里也要挑出骨头的态度找乐子,好让日子继续过下去。
料理当然是其中的大头。
我一向喜欢普遍存在于日本文化,日本料理中当然也有的那种“安静、朴素的美好”的感觉。
双手抹上油,再沾一点点盐,将馅料放入刚煮好的米饭中,捏成三角形的饭团。
白白的一大只,在外面包上一大片深绿色的海苔,那一阵咔嚓声实在是太棒了。
就这么一只只的躺在盘子里,等着大家从零下五十多度的外面回到屋里,配上乎乎冒着热气的猪肉汤,吃的忘乎所以。
除了幸福,什么都忘记了吧。
消耗完拉面之后第一次吃上自制的拉面时也一样吧。
难得一见得奇特极光什么的?
才没空理他呢!
我要哧溜哧溜的吃我的拉面。
整部电影甚至没有所谓的“剧情”,只是由一个个小插曲组成。
有的很滑稽。
比如大家伙因为不知道伊势海虾是怎么样的,任性的无论怎么都要做成油炸虾。
结果就是大家满头黑线的对着眼前一只只大如龙虾的炸虾连声道“还真是刺身啊。
”还有的就让人心酸。
在读研究生的学生和他的女朋友一次次通话的中微妙的变化非常真实,想必勾起了许多人的伤心事。
异地之后的女朋友突然告诉他有了喜欢的人。
没有逆转乾坤的奇迹出现,在零下70读的极地跪地痛哭过之后,生活还要继续。
会因为一些小事开心的大笑,也会因为一些或大或小的事情痛哭流涕,随着这些起起伏伏,日子就这么静静过去。
人生,就是这样子的吧。
有着日式电影特有的慢,慢,慢啊,也很煽情,什么事情都可以美好的不像话啊,年轻的时候看,总想快进,可是当再看这部电影,真的要慢慢看才有味道,成长了就习惯看温情的事物,大概抵不住情绪起伏所带来的那种痛彻心扉或者鸡冻昂扬。
最后,觉得日式料理的真的太精致了,不一样的精致,做料理的时候的心情大概全世界都一样吧
一群男人,被送到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居住在狭小的宿舍,每天只能看着录像带上的美女做早操,四周是难耐的严寒,更难耐的是寂寞。
好在他们有吃不完的食物,和一个尽职尽责的厨师。
于是,每顿饭都有了意义。
寂寞是一种很奇怪的调料,能够把所有平时不曾注意过的细小的东西,一点点地放大,放大到你可以为它欢笑、为它落泪、为它疯狂。
就让我们在雪地上撒点野吧,因为寂寞,不只是个传说。
五一假期在四川一个青年旅舍度过,当地的雪山、高原和湖泊吸引了无数驴友,亦招来许多像我一样妄图逃避现实的白日梦者。
旅舍里有个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做义工,言明工作一月,不领薪水,只要解决食宿。
但不到两周,大学生就面有难色告辞:这里也不太忙,老这么白吃白住不好意思。
白吃白住不是重点,重点是太不忙了。
通常,早饭后打扫所有住过客人的房间,换下床单被罩扔进洗衣机,再把新的换上,就可以等待午饭和晚饭了。
偶尔在院子里挖个坑种上格桑花,第二天便被淘气的狗刨出来,第三天重新再种。
其他还有什么事呢?
狗跑丢了,去街上找一找;太阳出来了,被子抱出来晒一晒;实在天气大好又无事可做,套上水管,打开龙头,把两只狗揪过来:来,给你们洗个澡吧!
平日里南来北往的旅客坐在小院里晒太阳,大学生就闷在客厅里上网,看新版三国,看《非诚勿扰》,不时爆出几声大笑。
视频看完了就来来回回踱步,因无事可做而焦躁。
不是人人都可以享受慢生活的。
这一点早有无数电影告诉我们了,未必需要亲身实践才得出结论。
《月球》里矿工一个人和一台机器生活在太空,每天按部就班起床、吃流质食物、做运动、开矿车、看电影录像,每夜却做噩梦与另一个自己搏斗;《南极料理人》里八个在南极考察站的大男人日复一日面对茫茫冰原,没有企鹅,没有海豹,甚至半年没有阳光,枯燥乏味到听说拉面已提前吃完时忍不住痛哭流涕。
更早些的《土拨鼠日》最最经典,男主播发现生活进入一种可怕的循环:每天早上醒来,都是今天。
无论你如何生活,第二天都仿佛什么都没发生。
刚开始他还欢欣雀跃,抢钱杀人都尝试一遍,后来发现怎么做都没有意义,穷极无聊到每天变着法儿自杀玩。
可是不论前一夜倒毙哪个街头,次日早上仍在同一张床上被闹铃叫醒……停滞、安静、缓慢、细碎,大部分人其实无法安于这样的生活吧。
毕竟人寿有限,我们难免担心因这停滞可能错失的一切。
就像那个负责检修汽车的南极考察员深深后悔的:我来这儿有什么意义?
我本来是中层汽车供销商啊。
可是,我们真的因为生活节奏放慢而错失了成功吗?
我们真的相信时间能准确换算为金钱?
想起作家刘亮程曾讲过一个故事:南疆的小村庄里有人来推广三轮车,用的是所有发达社会都奉为真理的逻辑:你们一辈子都让驴车耽误了。
驴一小时跑四公里,三轮车跑四十公里。
这么多被浪费的时间,加起来能干多少事情,增加多少收入啊?
“驴听到这些话直摇头。
驴想,人需要那么多时间去地里干活吗?
每家就一点点地,种子播下去,人就没事了,等着种子发芽,种子也在等着自己发芽。
人在驴车上闲住了吗?
没有,人在等。
等也是一种劳动。
等的时候腿也会困,肚子也会饿。
等着人也会老。
这些人不等待庄稼生长会等待什么?
别的东西要他们去等待吗?
其实他们啥都等不来。
”诚然。
我们原本都抱着改变世界的宏伟理想,不安于每天换被套晒床单。
可是如果发现自己确然不是蝙蝠侠钢铁侠,不如安心等待自己的生活吧。
那些虚妄的欲望,不必徒然费力,我们等不来。
认认真真做好自己的事,享受专心致志带来的愉悦便好了。
《南极料理人》里的男人们用果酱在冰原上画出棒球场,畅快淋漓打了一场球,在零下五十度时光着膀子拍炫耀照;极夜到来之际穿起西服皮鞋领带,正正式式吃一顿大餐;一年后终于回国的那天,他们欣慰地发现,所有幸福都已等在机场。
《土拨鼠日》里主人公终于转变厌世想法,利用无限的时间资源每天学习一点技能,不久成为精通音乐、雕刻、文学的全才;又找寻所有遇到困难的人并施以援手,受到全镇人的尊重;赢得真爱的那一天,魔咒自然破除。
这隐喻已太过明显了。
对于南极北极的印象,我一直停留在小时候的记忆,它们在很遥远的地方,终年被冰雪覆盖,在北极有大只白色的北极熊,而在南极则有小只可爱的企鹅。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粘土的动画片讲的是企鹅一家的故事,非常有趣,连带着对南极的印象也是飘着雪的遥远又浪漫的。
可是南极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不知道的一面。
在最最寒冷的地方,连细菌都不敢触碰的禁地,企鹅海豹更是无处可寻;太阳不情缘的和南极签订合约,约好一年中现身半年,其余的时间,南极不分白昼,只有黑夜;那些沿着地平线铺散开来的耀眼到刺眼的白色最初还会引发人们壮观的感叹,到后来只觉得苍茫之间一片虚无;在那里,终年气温只有零下54摄氏度;用25MM的水是件无比奢侈的事情;由于气压很低,沸点只有85摄氏度,面不怎么能煮好;能带来的食物大部分都是一个灌装熟食产品;远离家乡,那些日常生活中以习以为常到已成为身体一部分的事情,在这里都变成了奢侈。
我在想,如果是自己置身于这样的南极,没有企鹅和海豹带来的欣喜,满目只有看来看去一堆是学另一堆还是雪的地方,我不知道会不会无聊致死。
这个电影就是在讲述8个男人在南极不无聊的故事。
看完整个电影,我深深的感触是,为啥我觉得他们在南极过的不仅不无聊还相当滋润,你看看,那每天不重复,中华料理西式大餐炸虾拉面海蟹挨个轮流换的料理,还有取之不尽的刨冰资源,在冰上打棒球,时不时的还COSPLAY角色扮演一下,打麻将要拉上中华文化研究的横幅,吃西餐穿西装伪装深成,把诊疗室当成酒吧,这样的日子比在家还滋润好不。
但是这只是电影向我们展露的他们南极生活中最为欢乐的一部分了。
大部分的时间是,外带的饭团等到在打开时也和盒子亲密的融为一体,死活不肯分开,松软的面包圈咬起来不再松软,他们各自分担一些研究工作,凿冰造水,而所有的这些远远不及孤独的痛苦。
远离亲人得不到妻子支持的本,随着时间和女朋友越来越相顾无言的研究生青年,还有因为拉面库存不足而失魂落魄的队长。
大家各自有各自的苦恼,内心的孤独是熬人的。
而这个时候,食物就起了无比重要的作用。
在物质充裕的时候,好吃的食物只是锦上添花,而在这样物质及其稀缺的地方,食物却是堪比良药的存在。
在影片的最后,大家回到了原来熟悉的环境。
妻子子女都在自己旁边,便利店可以买到想要的东西,西村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去过南极,我们在回忆的时候总是自动忽略那些往事里的阴暗面,记忆里只有欢乐,那些南极的生活无疑已成为西村值得反复开启的回忆,体验过那的生活才会在吃到普通的汉堡后惊呼真好吃,生活需要知足。
这部电影从料理的角度带我们窥探了一些那些在南极考察的人的日常生活,琐碎简单却又让人看的津津有味,我很喜欢以食物为题材的电影,日本似乎也特别喜欢从料理的角度讲述故事,大大小小的餐盘里承载的是浓浓的人情味,而这正是很多电影所缺乏的同时又是我从这部电影里所感受到的。
艰难的环境,大家好在有这位好厨男。
没了他,大概勘察站点会混乱不堪。
都说食色性也,我看是真的。
人累了,有好吃的饭吃了,才能不胡思乱想。
南极的生活很枯燥,半年有阳光半年是永夜。
人们在勘察站自己想游戏自己娱乐,过的还不错。
我以为只有男人的屋檐下会爆发不可挽回的战争,没想到大家居然很平静的每天每日的干活,做广播操,并且对广播体操录像带中的女演员评头论足。
没事的时候大家你追我赶,你骂骂我,我打打你。
痛哭流涕对厨男说着:“我要吃拉面,我是拉面做成的。
”厨男皱眉头:“要怪就怪那些自己半夜偷吃拉面的人,现在拉面已经没有了。
”但是呢不要紧,驻站医生用化学公式解释出来碱水的做法,于是厨男兴奋的半夜和面切面煮面,终于在清晨把拉面做了出来。
大家呼哧呼哧的吃,忽然让人觉得,最基本的最平凡东西,往往就是让人最有归属感的东西。
他们想吃炸龙虾那段大概是最爆笑的了。
厨男说,切成块或者磨成泥不好么。
他们说不要,我们就要吃炸的龙虾。
一边说还一边干脆把炸龙虾变成干活的号子,喊的好不热乎。
厨男骑虎难下了,于是居然真的搞了出来。
shock!
他的厨艺啊,真想说太神奇是用什么炊具把那么大的龙虾给搞熟的。
后来大家对着大龙虾入座,每一个人头分别对着一个龙虾头。
其中一个人说,怎么感觉乱糟糟的。
哈哈,可不嘛,无数的龙虾须朝各个方向立着,都快要把人的脸给挡住了。
谁叫你们自己要吃炸龙虾的,噗嗤。
这样的影片总让人看完过后想起里面的一个个片段呢。
食物和生活,这样的题材百看不厌。
我们的生活很单调,但是我们很充实;我们的生活很枯燥,但是我们很快乐;我们的生活很孤单,但我们很温暖;虽然天气很很寒冷,但是我们的心里却很温暖,我们的生活远离人类居住的环境,但是我们在这里能够体会到家庭的感动,我们能吃,能喝,能拉,能睡,能玩,能工作,这就是我们的南极生活!
我有个同学,生了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因此在家做幸福的全职妈妈。
有一天她5岁的大女儿说“妈妈妈妈,你怎么这么完美呢?
你又会做蛋糕 ,又会 - - - - - - - 做蛋糕。
”她把蛋糕卷的照片和女儿的话放到微信朋友圈里,同学们立即嫉妒翻了。
我大哭叫到,我永远也不会成为完美的妈妈了。
作为一个地道的吃货,食物给我的安慰是巨大的。
小时候妈妈出差去成都,会从锦江饭店带回各色精美点心一盒,这点心好吃到爆,导致我现在看见蛋糕就能忘记亲娘。
高中时离开父母几千公里,在学校住宿,梦里,经常是打开冰箱,看见满满食物的一刹那。
《南极料理人》是部节奏很慢的片子,没有什么高潮部分,8个大男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连企鹅也没有,连海报也没有,唯有食物和电话线那头的爱可以维系生活。
头发是乱糟糟的,生活的闹哄哄的,受不了寂寞的时候,只能在冰雪中狂奔,但是没法流泪,因为瞬间会结成冰霜。
即便在这种情况下,也是可以找点乐子的吧,中国文化研究会的旗帜下,搓点小麻,信号不好的电视里,看点爱情片儿 -- - - 还有,鹅肝、烤肉、龙虾、玉子烧、味增汤、咖喱饭、叉烧来面、大王蟹 - - - - 你们也吃得太好了吧?!
堺雅人对电话那头的女儿说,给妈妈烧点好吃的吧,因为好吃的食物会让人心情变好哦!
跟暖手同学刚认识的时候,他还在遥远的欧洲,一个人,有时候下大雪,一个人骑车去上班会在路上滑到。
他的解决方法就是买一大块巧克力,还挺不好意思地跟我说,男人吃巧克力会不会有点娘?
现在在一起了,一周工作完毕,临近周末的时候,总是会有疲惫和压力,然后他就会试探地说,要不你选个地方去吃饭?
--- - - 嗯,我选##甲, - - - - 嗯,要不你选个地方去吃饭 ?
- - - - - - 嗯,我选##乙 - - - 嗯,要不你选个地方去吃饭 - - - - 嗯,我选##丙。
这个游戏总要玩到选中他满意的地方。
然后- - - -3块三文鱼,2块鲍鱼片还有1大碗鳗鱼饭下肚,这时候,无论做出什么无理要求,心满意足笑容满面的他就都会同意了。
堺雅人在家从来不烧饭,难吃的食物,也是爱。
唯有食物和爱不可缺!
这是我第4次来南极越冬,在中山站,前三次是在长城站。
2011年在长城站越完冬以后接着又去一次去昆仑站度夏,回到家后在网上搜索关于南极方面的电影,才看到这部电影。
个人觉得这是描述南极考察队员越冬生活的最真实最完美的一部。
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南极,每次看的时候都会觉得很温暖。
顺便聊几句关于南极生活的方面:在长城站越冬时间是一年。
在中山站,加上来回路程时间是一年半。
从我99年第一次到南极长城站越冬,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电话太贵打不起。
到2003年开始有了卫星电视(中文的只有一个中央4台),到2010年通了网络,还可以随时免费给家里打电话,孤独感减少许多。
在这里做厨师是很辛苦的,一日三餐日复一日(礼拜天可以休息一天,由大家轮流主厨),还有众口难调的问题,很难让每个队员都满意。
前一阵站上队员流行打联机CS游戏,每晚8点到11点,枪声大作。
这两天又集体玩起了三国杀。
前几天晚上最低温度零下35度,网络坏了,断了两天。
下水管道结冰也堵了两天,疏通后粪水狂泄下来,污水处理房内满地的粪便。
祸不单行,凌晨4点宿舍楼里火灾报警器误报警,一惊一咋。
电影海报封面上主角的黄色大鞋子,日本产的,也是我国南极昆仑站内陆队的制式装备。
主角身穿的服装和我们越冬队的服装也是一样的款式,我们把它叫作“企鹅服”,我们这套是国产的。
就想起这么多了……哦,对了,补充一下老南极和刚来南极的队员的显著区别:外出时,首次来南极的,胸前挂满各种长枪短炮加最先进的摄像机,老南极就带一个很老的卡片机,更老些的南极就没有相机。
如果有人惊呼:极光(也可以是冰山、企鹅),刚来南极的,狂奔过去,快门声响成一片。
老南极抬头看看,低下头该干嘛干嘛,更老些的南极,就当没听见。
电影里没有企鹅也没有海豹,讲述的是90年代日本圆顶基地的8个研究人员在南极基地的生活。
南极基地的生活是苦闷的,除了暴风雪,什么都没有,有几个月有阳光,还可以出去工作打打雪仗吃吃刨冰,面对极地中几个月完全没有白昼,日子更加煎熬,被迫完全停工,只能在不大的基站里面过着基本没有隐私的生活,焦躁、牵挂远方的家人、寂寞,各种情绪都需要靠自己的意志和同伴互相扶持得以度过,和想象中南极的生活真是千差万别。
因为每年每人只能吃1吨食物,不能在当地取材猎食,所以合理分配食物和节约尤为重要,在起初的日子,因为有些研究人员晚上偷偷自己去做拉面,所以到了离归国还有2/3的时间,拉面全部都没了,当时大家都绝望了,可是已经无法后悔,剩下的螃蟹倒很多。
所幸西村的用心,用面粉手杆拉面,呈上这份热腾腾的拉面时,主任和大家连外面的极光都无暇顾及了,怕拉面凉了,这个场景印象深刻啊。
美食,温暖人心。
在极地生活,因为可以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所以很需要创意。
用果汁倒在雪地上,做成天然刨冰;用极地研究仪器作赌博的摇骰子的杯子;因为气压这里沸点在85度,要烤一份香喷喷的牛排就得在外面涂抹一层酒,直接火烤...在极地生活,人类和动物都是,团队协作显得尤为重要,重要程度甚至关乎于生存。
在大自然面前,回归原始、天然是最好的选择吧。
看完这部影片,对于南极基地生活,多了不少直观的感受,节凑和情节虽然没有很多高低起伏,但是作为科普来说,是相当不错的。
get不到笑点
孤独的人,千万不要去提醒他是寂寞的。我们不害怕孤单,害怕的只是我们知道自己孤单。每当看到大家吃着美食满足的样子,厨子总是露出欣慰愉悦的表情,不被食客欣赏的厨子也是孤独的啊。(拥有一个擅长料理的男人该有多么幸福)
无聊
有时候一道料理堪比一位心理医生……
去南极吃吃吃,看完最想尝炸龙虾!!!鲜血里流淌着拉面的霓虹人。所以你们三回国就去当律师了么。雅人叔真是好厨子好人妻
“肚子饿了吧”
冲田修一的日式幽默比南极寒风更凌冽
会做饭的大叔更萌了
怎么会评分这么高。典型的日式慢节奏,剧情平淡无亮点,看到一半就看不下去了。西村只会一直傻笑,刚开始以为是弱智,看久才发现他真的只是在傻笑。最大感想,和一个会做饭的人生活在一起,真是莫大的幸福
活在当下 等待幸福
八个男人在南极吃吃喝喝玩玩的事情。
好想吧里面所有出现过的食物都吃上一遍,天天能有这么丰富的鱼虾盛宴,真心快哉。
好平淡的一道菜,节奏慢得,低头吃好几口饭,一句台词还没说出口。最让人失望的,料理亮相的频率太低太低了。
hahahaha一个好厨子胜过心理医生
雅人叔叔萌翻了,做饭时的样子满满都是爱。一群奇奇怪怪的男人每天穷极无聊的给自己找乐子,插科打诨你踢我一脚我打你咦巴掌。眼镜小男生和接线员的爱情真是太美好了TAT!冰天雪地里那一方天地留下的是关于美食的回忆,之后不过就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大叔而已。
2010.10.31 @ Home 虽然是南极,但是很温暖。
比较平淡的日系电影,最搞笑的是把果汁倒在南极的地上,几个人拿着叉子开始吃刨冰
很好玩的电影,笑了很多次。故事不错,或者说是没有故事也不妨。画面也挺美(但是没有美到惊心动魄)。只是感觉演员的表演有时比较生硬,能够感受到摄影机为他们带来的不自在,而有的地方编得有些过于戏剧,如果是漫画改编我就一点也挑不出什么了,可是建立在真实故事的基础上就觉得假。真实性与假定性
好无聊的片,评分如此高,看来是我不会欣赏...
吃吃吃吃拉面,唉,几个男人跟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