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荒城纪》的主题是沧海拾遗,这不是什么哗众取宠的标题党做派,只是因为这部国产电影值得一看,却难以在各个主流商业类型片的夹缝中觅得更多的表现机会,明珠蒙尘总是让人遗憾的。
(更多精彩影评及其他资讯可微信搜索【芒果小栈】,并关注它。
)
《荒城纪》由青年导演徐啸力执导,斯琴高娃、李畅、郝星棋、褚栓忠等主演,影片上映于2018年5月18日,同期上映的还有《复仇者联盟3》,作为一部没有流量演员加持,没有大范围营销动作的小成本电影,《荒城纪》毫无疑问是炮灰般的存在。
影片在很大程度上与2016年上映并取得极大成功的《驴得水》类似,具体表现有二,其一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相同,均被放置在民国时期,第二是它们同样运用了黑色幽默的表达方式去阐释深刻的主题,《驴得水》以一场教育骗局揭露了旧社会吃人的本质及人性的黑白无常善恶难辨,更重要的是女权意识的觉醒;《荒城纪》则通过一出看似荒诞的建祠堂闹剧,表现了艰难环境下人性在道德与生存中的辩证,以及集体无意识作恶,和它带来的可怕后果。
故事发生在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推动“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的“新生活文化运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作为其要旨被令全国推广。
在山西渠县,有一个偏远的村庄——李庄,李庄保长在去县府筹措救济粮的时候,嫁给县长傻儿子的女儿告诉他,如果响应政府号召,建一个“礼义廉耻堂”,不但能有救济粮,还能得到一大笔补偿款。
由于方言里的平仄混淆,目不识丁的保长错误的将“礼义廉耻堂”理解成了为村里的寡妇李忆莲建个“李忆莲祠堂”,由此引发之后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却又异常讽刺的事件。
族长虽然一开始对保长提出来给生人及和寡妇李忆莲建祠堂的事情表示怀疑,但很快他就给这个怀疑找到了绝对合理的正向解释:
另一边,此时作为事件主角的李忆莲对这事仍不知情,她忙着应付贫穷生活里的各种琐事。
寡妇门村里的女人擅长把这个作为嚼舌根的绝好题材,男人们则习惯将俏寡妇当做满足躁动意淫的最佳对象。
虽然命运多舛,但李忆莲仍然保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她和村里的猎户林硭久生情愫,离正式婚嫁的只差最后一步。
在由建祠堂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吸引而形成的集体意志面前,李忆莲和林硭之间的爱情注定不可能完美收场。
李忆莲将和圣洁的神明一样被供奉,神明当然应该是贞洁烈女,怎么可能嫁给一个猎户。
到这里,李忆莲的身份完成了超级大转换,在村民眼中,她从“荡妇”变成了“圣女”,这种转变跟当事者的主观意志毫无关系,仅仅是村民们按需选择的产物。
在祠堂建起来之前,李忆莲被看管了起来,她依然在抵抗,想要寻找机会挣脱牢笼去寻找林硭。
此时的林硭在奋力守护他的土地,因为风水先生敲定他家坐落的地方正是兴建祠堂的上好地块,母亲李满真则背上行囊前往南京告御状,只是这注定是一段无法成功的行程,李满真未走出山西地界,便客死他乡。
(值得一提的是斯琴高娃扮演的李满真在本片中戏份不多,但细腻深刻的表演给电影增色不少)
李忆莲抓住一次机会逃了出来并再次和林硭相会,这彻底激怒了保长和族长这两个在李庄具有绝对话语权的意见领袖。
接下来就是本片最大的高潮,林硭被关押起来,而李忆莲则成为集体无意识罪恶下的牺牲品,村民们并没有意识到把一个人活活烧死是一种怎样恶行,他们在冲天的火光里纵歌,在飞舞的灰烬中狂欢。
他们因何狂欢?
这一段戏对无知愚昧者的讽刺,和鲁迅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一样强烈。
灰烬中的灵魂还未散尽余温,阻碍兴建“李忆莲祠堂”的人为障碍已经全部扫清,在变卖了宗祠里供奉的金锭之后,保长与族长也凑够了经费,于是风风火火的建设开始了,于是县府里的陶管家带着摄影师下来做戏了,于是说好的三十万补偿款在李庄转了一圈之后,又回到了县府衙门的官爷口袋里了。
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人在意那个被烧死的寡妇是多么无辜,尽管李保长已经发现了“李忆莲祠堂”不是“礼义廉耻堂”。
在影片尾声,愤怒的林硭端起猎枪,影片也随着喷发的子弹一起应声而终。
观看《荒城纪》当然无法享受到《复仇者联盟》这种商业大片带来的视觉冲击,但它所反馈的信息可能更值得持久回味:村民的愚昧来自不加雕琢的先天无知,这种无知可以用后天的教化去解决,这也是教育的意义所在,然而高层决策在底层的执行过程中,官僚主义的盛行,难免使它走样,这让这部电影多少带上了一些现实主义色彩。
由愚昧导致的集体无意识,造就了终极的恶,影片中的村民们是一个临崖而立的群体,为了生存,他们陷入疯狂,最终集体坠落深渊,这符合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中对大众心理的描述: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群体后,他所有的个性都会被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这种群体心理我们不应该陌生,稍远些的有上世纪发生的文化革命运动,眼前则仍然充斥着大量网络法官在执行自以为正确的裁决。
可圈可点。
配乐时而惊艳时而WTF?
哈哈哈,有时候感觉还挺土摇。
有时候起止会比较突兀。
很喜欢拍的黄土高原景,林硭和李忆莲蒙着双眼进祠堂的画面真好看啊!
脑子里强行循环 一块红布。
剧情不是很出彩,不够直抵人心,平铺的场有的部分感觉要强行搞笑。
景和情节明明够大,感觉总有什么没打开。
虽然在生存得不到保障的时候强行要求道德本就违背天理,但扒开生活的外衣,不只生蛆,还有血淋淋的恶、贪,还是让人汗毛倒竖。
陶管家就是生活中的欲望,不愁衣食,养尊处优,指缝干净,面庞洁净,字正腔圆。
村民才是生活的本质,棉花冒出来的棉袄,剌喉咙的玉米面,洗不干净的手和脸,泪流下来都是横着冲刷皱褶里的黑灰。
没有流量小生小花的这部戏,大家表现都很好,这些演员的方言会跳戏,不过好在也不用听懂,最惊艳的可以说就是这些演员了。
一星给选角儿,一星给配乐,一星给斯琴高娃。
个人影评:1.不是喜剧 介绍有偏颇,但确实是一部很可笑的电影!
电影里的术语应该叫荒诞吧。
2.讽刺的很辛辣!
要给婊子立牌坊,要让异姓人听你的,要让文盲讲礼仪,要让贪官讲廉耻。
3.永远不要和领导玩心眼,因为领导连你几个心眼都算清楚了4.贪这个事就像男人的时间,女人的事业线,挤挤一定会有!
5.人一旦有点权利就惦记用,而且只会在比你弱的人的面前耀武扬威!
6.麻雀变凤凰之后 就会忘了自己曾经是个麻雀了。
7.上访必须要越级,最好是直接最高级,否则命不久矣!
另外还有低调行事,否则,命也不久矣.8.人在恨一个人的时候往往不想让那个人直接死,而是想无止境的羞辱,戏弄他,简单说就是玩死他!
9.偷人也是偷盗的一种,可量刑。
偷了大众情人的心,那就算偷人了!
尽管大众情人不属于任何人!
10.拆迁之前会开个大会,党政领导会和你谈心,承迫厉害,利益分成,民主诉求都会和你讲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然后不管你同不同意,这事就定了!
11.利益集团中的人,只有在共同利益的时候是朋友,私下内心里彼此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出卖是必然!
12.百姓就只是领导机构忽悠来忽悠去的拥趸,嘴上的为了大众利益做的事情,实际上都是在侵占大众利益,或者是出卖大众利益来换取个人利益!
反复看了签字画押的纸条,又切换到影片开头,确认是不是自己记忆出现了偏差。
我的记忆没问题,开头是民国廿四年,画押的纸条上写了民国叁拾肆年。
所以陶管家知道了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识字,更不用提国之四维。
拿走三十万大洋除了有恃无恐,更多的是陶管家心里清楚,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配。
饥荒年代,30万大洋代表的是什么。
是粮食,是命。
但是这个年代,闭塞的村子里,30万大洋能带来什么呢?
带来保长和族长的面子,带来他们的地位。
👫第35部电影。
两三个月之前和Gillian小姐一起看的电影,除了全程方言配音,印象深刻的只剩两处了(没办法,时间实在是间隔太久了)。
一是一干老戏骨精湛的技艺。
村长强势中畏畏缩缩,保长尴尬中强颜欢笑,村民无知中谄媚奉承…众人性格特点被演绎得入木三分…二是,不说普通话,会死。
无论如何,中国总不乏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这就够了,希望这些实力派能火起来。
《荒城纪》的预告片出来了,不出所料,身边朋友尚未观影却都对其评价极高,似乎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更受时下年轻人的欢迎,这种把荒谬和痛苦杂糅进喜剧故事中的影片类型,恰巧是《荒城纪》的终极意义。
民国廿四年,山西渠县饥荒村,保长的女儿回家探亲,也顺带把“新生活运动”的风吹向了这座荒城里。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礼义廉耻堂”在地域口音中混淆成了“李忆莲祠堂”,看似啼笑皆非的口误笑话,实则是女主李忆莲走向死亡的第一枪。
不同于多数电影里场景搭设得精致,《荒城纪》的画面始终像是刮着沙尘一般灰暗,预告片里能看出,唯一的几抹亮色,来自开篇敲鼓的鼓槌穗、保长从县城回村探亲的女儿、“礼义廉耻堂”牌匾上的红布、包裹银元的纸条、蒙住李忆莲双眼的红布和烧死李忆莲的篝火。
保长女儿和李忆莲的存在其实是相似的,保长女儿是县长的儿媳,穿着最好的绸衣,李忆莲是村里最美的寡妇,终究都逃不过时代巨变下,女性角色必然成为牺牲品的厄运。
建“礼义廉耻堂”的信息,是保长女儿传递给保长的,但她真的明白这四个字的真正含义吗?
新运在后期,将“礼义廉耻”的口号释为“牺牲自己的全部利益,全心全意奉献给国家”,把国家改成李村,李忆莲最后的牺牲也就说得通了。
影片的幽默度还是挺到位的,从预告片就能看出个大概,不论演员在口音语调上的夸张化,还是台词上小品化处理,从头至尾都透露着“黑色幽默”的既视感。
譬如族长“试睡”千年柏木做的棺材,他们期待死后能达到极乐之地,却也在人间作恶,为了人类最原始的欲望——饥饿,去迫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人,先神化她,以猪鼻的形象隐喻李忆莲的任人宰割,再烧死她,因为“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正是村民集体杀人最正当的理由。
整个荒城,都描绘着一出大写的悲剧。
最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驴得水》,可惜后者太过于舞台剧的风格,不知道是特色还是败笔。
其实最让我害怕的是李寡妇将死之际,全村人敲锣打鼓笑容满脸赶去点燃篝火的画面,山西地区还保持着明清风格的典型民居与“荒城”融为一体,再度增强了影片的时代代入感。
已经提前观看过影片的我善意提醒大家进影院观看,《荒城纪》有太多精彩,不宜再往下剧透,不论配乐还是画面,只有影院才有最好的呈现,也只有影院的呈现,在结尾“那一瞬”,才真正让你有会心一击的感觉。
细思极恐的一个细节是,女主带着儿子逃出去,跑到男主家中,晚上小男孩说要出去守着报信,结果真的去给人报信了,然后就是男女主就被逮着打的镜头,然后镜头一切,是一群小孩子围着小男孩讨好他……这能说是亲儿子间接害死了亲妈吗?!
影片结尾小男孩还在骂男主不对他负责任……小孩子尚且如此,何况是那帮大人们,真是凉透人心。
我说的这部好玩又闹心的电影,名字叫做《荒城纪》。
《荒城纪》的导演是位新人,徐啸力。
虽说他之前是一位演员,但确实没有听说过,出演的几部电影也名不见经传。
唯一有印象的《红樱桃》也是很多年前的作品,而且当时徐导只有19岁。
(我更多地是记得那个被刺青的女孩)
《荒城纪》从里到外都是一部“新”电影,导演是新人,连主演都是新人,除了斯琴高娃、褚栓忠(脸熟属性,叫不上名)以外,其余的演员要么脸盲(比如贾樟柯一手“提拔”的韩三明),要么本色出演(绝大部分是村民,个人觉得得除了斯琴高娃老师,那位族长演得是真好)。
但这部新电影却透露出一股浓烈地实验性,而且有一股子闯劲,让人看得又好玩,又闹心。
咱们先来说说好玩的地方。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误会”。
保长从嫁到县长家的女儿嘴里获知,县里倡导新生活运动,希望他能在村里建“礼义廉耻”堂,可是,故事发生地在山西,所有人(除了县长管家)全是有口地道的土语方言,保长耳朵一歪(主要是也不知道个“礼义廉耻”),听成了“李忆莲”祠堂。
这下可好了,村里的寡妇要被抬到“神”的位置了,保长为了获得县上的救济粮和30万大洋奖励,怂恿族长,决定给一个还活着的寡妇建一座祠堂,而祠堂的选址正好选在和李忆莲相好的林硭家,经过宗祠“最高”会议决定,强拆开始了。
为什么说好玩呢?
故事在巧合之下展开,一系列的矛盾全都因为“文盲”而展开,各种巧合、各种反转。
在这个基础上,导演选择了一种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讲述这个看似荒诞的故事。
首先是方言上的幽默,什么换个姿势,该刷腚腚了;瞎扯淡了,纯粹;我小名不叫狗剩子嘛,叫狗二蛋才对了;他有枪,他有火药,他是个二愣子,凶等等,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差异,让某些人物的言语和表情显得很荒唐和幽默。
话说,这部电影里的方言着实是地道,连斯琴高娃都操着一口山西土语,而且味道极佳,这的确十分难得。
其次,就是人物的无知,比如,一个妇女问:汉,南京是个甚,男人说,你个傻球,南京么,南京晓不得,南京是个衙门;又比如族长去找李铁算,说到了蒋中正,族长理解成了“讲忠贞”,虽然也还是语言差异上的“包袱”,但终归还是由无知造成的。
再次,就是人心的贪婪,集中在分粮的一段,前头还说着“有我在,休想多拿一粒粮食”,在他背后的人却使命地往自己的口袋里抓米。
除了幽默,更好玩地在于导演在影片中应用的杂糅和荒诞元素。
在配乐上,欢快的小调、跳跃的摇滚、传统的戏曲,各种各样的配乐和30年代的时代以及农村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反差,再配合上有些夸张的动作和方言,比如韩三明扮演的老汉回家质问自己的媳妇粮食是不是从保长“炕上”拿来的,老汉媳妇反手追打老汉时,锣鼓家伙时断时续,媳妇举刀追杀,“笑果”极强。
该戏谑的时候,跳跃升腾,感觉电影里把各种元素都杂糅到一块,的确有一种好玩的感觉。
再回过头来说说闹心的原因。
《荒城纪》表面上荒诞嬉戏,实质上,在一个封闭的小村庄里,所有人的人性恶被赤裸裸地揭露出来,看完,你会觉得,咋就这么憋闷呢?
村里为了一座荒唐的“李忆莲”祠堂,先是棒打鸳鸯,强硬地给李忆莲安上一个贞洁烈女的名头;进而强征林硭家的地,派人派枪轮番逼近,成功抢夺,关押林硭,水米不给;再者将李忆莲“打造”成严重犯了族规律条的“邪祟”,火烧李忆莲。
特别是火烧李忆莲一段,村里人通过仪式感极强的祭祀仪式,将一个活生生地人绑在耻辱柱上,活活烧死。
保长那句“只要他们犯了事,就按祖上最严的族规办,这祠堂,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算是全篇最刺骨的话之一了吧。
仪式举行,所有人就像看热闹、赶集市、过节庆一样,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杀人。
此刻该说这些人是无知、愚昧还是封建,其实都不是,那是一种狂热,只要是人,不论什么年代,在集体狂热之下人性中的恶都将肆无忌惮地释放,这种释放在我们这些“文明人”看来会相当地压抑和憋闷,这就是所谓的闹心。
《荒城纪》所展现的封闭环境下人性不受规约地释放很像《杀生》的叙事方式,甚至结构也很像,一帮人在看似合理的规矩之下,合谋杀死了对抗规矩的人,又或者说被杀的人阻挡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如果要保证利益的获得,就必须清除掉阻碍的任何人或物,而这一点才是他们杀人合理化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又很像《驴得水》。
结局呢?
结局是人死了,可那些想获得利益的人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有些人会说,这部电影何其的荒诞,可是我反倒觉得,太真实了,真实到很多时候这样的事件就在现实中发生。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算是电影的题眼吧,村民们丢了礼,族长忘了林硭父亲的救命之义,保长们和县长管家贪下了救济粮和银元,所有的人都不以为耻,国之四维一个也没有了,可不就是一座荒城吗?
这不是一个记录,这是一个蔓延一纪甚至几纪的耻辱,然而,没人能丢掉。
这么想来,这电影太闹心了。
这个荒诞的故事发生在李寡妇身上。
李寡妇名叫李忆莲,丈夫在外跑买卖被土匪杀死后,一直守寡。
有一个儿子,但为了能够找到好男人,将儿子当作弟弟来养。
寡妇门前是非多,李寡妇年轻漂亮,用村里李氏宗族族长的话说,“这女的长的确实像神仙,那皮肤白得,馍馍也白不过她。
看人一眼,勾人心魂。
”
“咱做女人的,那味道没尝过也还好。
要是尝过了,这辈子又不给碰了,还真不如死了算了”。
这是片中一个村妇说过的话。
李忆莲自然也受不了这种寂寞,于是跟村里名叫林硭的男人搞上了。
林硭也是个老实人,喜欢打猎。
两人彼此相爱,已经到了准备结婚的地步了。
只是两人的爱情遇上了阻碍。
村里的保长将自己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的傻儿子,也算攀上了县长这个贵亲。
有了这个关系,保长可以为村里领到足够的经济粮,也可以得到一些小道消息。
1934年,为了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蒋介石在全国开展新生活运动。
“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为了响应号召,全国各地开始宣扬“礼义廉耻”。
翠翠告诉父亲,建立“礼义廉耻堂”,可以得到县政府的三十万银元。
但因为山西方言的口音存在偏差,保长听成了“李忆莲祠堂”,于是一场误会引发了一段黑色幽默的悲剧故事。
给一个外村人,还是寡妇,并且还在人世的人建祠堂,这绝对是一件荒诞的事情。
但在巨大利益面前,一切不合理都可以变为合理。
族长和保长决定力排众议,为李忆莲建立祠堂。
他们在的村庄是个偏远村子,村里人没有一个识字的,对外面的时事更是知之甚少。
不知道当前是什么朝代,不知道领导人是谁。
在他们眼里太原已经是很大地方了,听说南京是首府还能管着太原,已经感觉匪夷所思来了。
族长在听说领导人叫“蒋中正”后,根据谐音“讲忠贞”,更加找到了为李忆莲修祠堂的理由。
为寡妇修建“忠贞”牌坊,这是多么正当官方的理由啊。
片中族长在想到这一点时的表情真是亮了。
根据村里算命先生的考量,祠堂决定修在林硭家里。
在开宗族大会时,斯琴高娃饰演林硭的母亲李满真,大声斥责族长忘恩负义,自己丈夫曾替族长住过班房,而今却要被族长如此欺负。
仇恨可以被铭记,恩情却极易被忘记。
不得不收斯琴高娃老师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将一个农村妇女的泼辣与率真拿捏的非常到位。
之后李忆莲和林硭被请上大会,本来以为是给自己主持婚事的两人,却被告知两人不得结婚。
李忆莲要被当做神供起来,然后被保长安排人控制起来。
而对林硭的打击最大,爱情与家都要被抢走。
为了守护家,李满真决定要去南京告发,可惜死在了路上,连山西都没走出去。
林硭日夜不眠拿枪守护家,跟全村人对抗。
李忆莲趁乱套了出来,带着弟弟李福找到了林硭。
李福自告奋勇拿枪守夜,却悄悄拿着枪逃走了。
每个人都有虚荣心,有了枪后的李福得到了孩子们大王一般的待遇,有小女孩帮着按摩,还有小女孩为玉米。
这个画面非常搞笑,却让人感叹,本该天真无邪的孩童也耳濡目染成年人变得势利。
没有了枪,保长和族长带人重进了林硭的房子,正好抓到两人炕上激情。
在这个社会下,一个寡妇嫩个生存已经很艰难了,贞洁早已不值一提。
李忆莲哭诉,自己只想找个疼自己的男人。
族长决定烧死李忆莲,这样更加将建祠堂变得合理了,毕竟祠堂是给死人的。
于是,一个大活人,就被活活的烧死了。
烧人时,一个个带着狰狞面具,手舞足蹈。
其实,在封建礼教下,这些固守者就是一个个魔鬼,杀人的魔鬼。
祠堂也开始风风火火的修了起来,为了筹集工钱,族长与保长甚至把神像上的金元宝买了。
县政府的陶总管带着三十万银元来了村子,而保长才知道自己理解错了,根本就不是为李忆莲建祠堂。
但为了钱,众人假装不点明这一切。
陶总管在带着养人观摩拍照后,竟拿着三十万银元走了,这个钱竟只是个过场。
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场闹剧后剩下一地鸡毛。
而神像上的大金元宝也只能换成了小元宝。
在最后,林硭逃出禁锢,拿着枪追杀族长,将其钉在了棺材里。
而后在与保长带着一群人的对峙中,枪火起,影片结束。
这便是2018年上映的《荒城纪》讲述的故事。
影片通过一个方言的误会,引出了一个荒诞的的黑色幽默故事。
但其实仔细想想,里面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的坏人。
保长,虽然霸道,甚至通过救济粮跟其他村妇有不正当关系,但是在大局上,他还是为了村子考虑;族长,色厉内荏,更多是随着保长的步伐走,总体而言也是为了宗族。
只是他们都是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人,无知的他们,只知守候祖辈传下来的思想与规矩。
这是社会的悲哀!
礼化杀人,本片更多是对封建礼教的控诉。
只有从根源上消除,才能解放人心。
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国民政府图启民智、展教育、倡有序。
遂发举“新生活”运动,仰“礼义廉耻”之要扼,令其辖区内,皆行推广。
浪潮之沫,泛一奇事……
民国廿四年立春,山西渠县李家村的李保长又到县里申请救济粮。
自从李保长把闺女翠翠嫁给县长傻儿子后,他就掌起了李家村大半个家。
借着县长亲家的方便,李保长一度把“用死人头充领救济粮”当成了营生,往李家村拉了不少救济粮。
李家村的族长明里暗里也得了李保长不少好处,所以事事也都要顾忌他的脸色。
可这一次李保长申领救济粮却触了壁,一是县长到太原府习法新规,救济粮没人签字领不出来;二是充领的勾当被人捉住了把柄,从政府规定夹缝里捞便宜的路子看来需要另辟蹊径了。
庆幸的是,县长府里的陶管家借着翠翠的口给李保长指了一条道儿,响应政府新生活运动、申领活动经费,“建个礼义廉耻堂”,不光能领到救济粮,还能得三十万大洋的补贴。
“李忆莲祠堂(礼义廉耻堂)?
”李保长一遍遍确认着?
李保长着实有些发懵。
李家村里倒是有李忆莲这么一个人,她是从外村嫁到李家村的,自从她男人在跑买卖道上叫飞贼劫杀,她就成了寡妇。
要说给守寡女人建贞节牌坊倒是有的,但是祠堂向来都是给祖宗和本族人立的,给外村女人、而且是过大活人立祠堂倒是稀奇事。
更让李保长闹不明白的是,新生活运动和这李寡妇到底有什么联系?
当然不光李保长想不明白,李家村的族长和头脑们也不明究理。
还是族长想得开,“可想不明白的事情总有它的暗理,暗理哪是咱们能想的明白的。
”李保长也不再纠结联系、究理了,既然李忆莲能解决全村的救济粮,还能得三十万大洋这样肥到流油的好处,那李忆莲也就不能再按个人考虑了,她依然成了神一样的存在,既然是神,那么给神造祠堂也就合情合理。
李保长盘算着把陶管家送的一批南疆军用棉倒卖到高价收购军棉的共区,凑出建祠堂雇工的本钱。
而建祠堂的场地嘛,族长和保长一合计决定找本族李铁算用神仙指路来决定。
结果算来算去竟把祠堂的位置选到了李满真家的窑。
立位之处一定,竟扯出双重冲突。
这第一重是拆亲。
村里人都知道李满真家正要用这个窑洞为儿子林硭娶媳妇,而媳妇人选正是举全李家村之力为其立祠的寡妇李忆莲,眼下这个被标榜成了忠贞不二的道德模范李忆莲怎么可以再嫁?
这第二重是夺窑。
如果说这窑姓李,那么征用起来还有着族人间的情份和道理,可偏偏这窑姓林,而且林硭的爹是为了给族长顶死罪被发配到黄河挖河道时搭上的性命,族长对于李满真母子是有亏欠的,因此于情于理这窑李家村强征不得。
可人性情理在利益面前实在不值得一提。
一方面,立李忆莲祠是县里头给指的道儿,立祠不光牵扯着今年村里的救济粮,也拴着李家村未来的生杀命运。
另一方面,立祠地点选在李满真家可是神仙指路指出来的,据李铁算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借祠堂立位之际顺带建一个小财神庙可保李家村财运亨通,神仙的话可不敢违抗。
权衡利弊后,李家村上上下下铁了心,“先礼后兵,李满真家的窑洞必须铲平,开土建祠”。
李满真上京(南京)告状、林硭火药捍守、李忆莲挣脱拘等反抗行为不仅改变不了李家村从上到下“拆”、“夺”的决心,反而诱生了李保长为首李氏利益集团的杀心,“李忆莲大逆不道,口无遮拦,还失了贞洁,不知廉耻,惹怒了祖宗,就按最严厉的族规办,立祠本来就不需要活人”。
就这样,李忆莲、林硭如同林家旧窑洞一样成了李家村争取活路、奔向平安绵延的障碍。
为了全族人的利益,牺牲林硭和李忆莲成了李家村民心所向。
林硭被拘禁、林家旧窑洞被炸毁、李忆莲被火刑。
如此残忍私刑,竟在李家村村民们盛大如祭祖仪式一般完成。
李家村村民们表现出的激奋,让人唏嘘人心的麻木,民智的愚昧。
而裹着白布被高高竖立在柴火中的李家村救济粮的牺牲品,李忆莲,仿佛真的成了神,代这些愚民受难的神。
此刻这座渠县县城成了名副其实的荒城,荒的不光是天旱兵乱下荒废的庄稼地,还有暴虐荒蛮的种族主义残忍私刑,以及麻木荒芜的暴民私心……
土地与人心同样寒冷的李家村飘起春雪,也只有这逆节气的白雪能暂时为这肮脏黑暗的“公理”遮羞,为在这愚昧讽刺透顶的新生活运动中被残害的李忆莲昭示着冤屈……
解决了建祠新运动的所有障碍,别的问题又出现了。
一方面李保长安排到共区卖军棉的亲信迟迟没能回来,另一方面县里传来消息要派洋人来村里给新风尚开展情况照相取证。
为了应付检查取证、骗取新运动经费,李家村不得不营造一个热火朝天兴建祠堂的假阵场。
李保长和族长当了李氏祖宗塑像手里捧的金元宝,填了雇工佯装建祠堂的钱。
自作聪明的李保长和族长雇了邻村村民凑够了500人兴土动工、立坊建祠的好戏给代县长前来查看李村新风尚开展情况、送钱送粮的陶管家和洋摄像看。
看到陶管家的保长不自觉地要行跪迎大礼。
族长连忙制止,“膝盖是留给祖宗的”。
可无奈又可悲的是,人穷志难长,当看到陶管家带来的钱粮时,族长也全然不顾祖宗怎么想了,跪倒在钱柜面前,“这回我们发财了”。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建此堂之意,开展新生活运动,当开展识字运动。
识字、识字,人人有份啊!
”陶管家捧着“礼义廉耻堂”的牌匾,慷慨激昂地发表着演讲。
一色文盲的李家村村民们全然听不懂陶管家在说什么。
李保长紧紧盯着牌匾,虽然他不认识上面的字,但他数得清个数,他暗自叨咕着,“李-忆-莲-祠-堂,字数对着呢!
一字不多一字不少,可咱们祖宗传下来的“李”字也没有看见在上面,而且跟李寡妇也没有任何关系!
”族长也意识到出了岔子,炸林家窑、火刑李忆莲这样大动干戈,难不成全是一场误会,他不禁一脸惊慌。
李保长稳住族长说,“不能慌,淡定从容,还要有笑容,三十万大洋,祖宗可都看着你呢!
”
“三十万大洋”,的确不假,可它们却也不全姓李。
答谢宴上,李保长拿出一些大洋摆在桌子上,称要孝敬给陶管家和县长。
陶管家大方地表示,“我就不推辞了,在这我代表县长谢谢你们了,既然粮食和三十万大洋你们都收了也都签字画押了,桌上的大洋你们留下,其余的我带走”……一场荒诞悲剧过后,李家村发财的美梦彻底破碎。
本想捞政府一笔便宜,却成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李满真踏上告官之路后,未走出山西地界,便客死他乡,原因令人猜测……
本片原著为民国后期著名作家XX,描述了蒋集团统治时期所谓新生活运动的荒谬。深刻揭露了...批驳了.....最终显示和说明....
揭露了那个年代的人性,看了挺有感触的
喜剧的表层下,实则是吃人的现实。看似荒诞,实则讽刺,于古于今,人性皆如此。
迟到12分钟。配乐挺优秀的,可是也被做作乱瞎JB的镜头带歪,貌似又见李安的儿子李淳还是我看错了?很久不见斯琴高娃却没多久就出走了没她什么事…蒋中正讲忠贞烂梗笑了。
在中国是不是也就这种土坷垃能好好拍片了
三星半,结尾从分钱往后节奏就不对了,没处理好
不好看
这算是个什么????????????少数优点或许是摇滚乐混搭的那两段 只能单拎出来看 天啦 上一回这么生气大概是无问西东吧 真的难看 希望导演反省 笑料其实还行 试试类型喜剧???
礼义廉耻和蒋中正,被听成别个意思,哭笑不得之余,又觉荒诞感开始落地生根。钱眼中的官僚,一脸苦兮兮地委屈,实质都在捞那不该捞的财物,叹的是,总有一群愚民,更叹的是,清醒的勇士会被一层层地剥去皮。比《杀生》要乡土,要锐利,要酣畅。黑得不知如何是好。郝星棋真美。处女作很可以。三星半。
这怎么能是喜剧呢?哎,写实。
裸戏不够劲
让人想起《驴得水》,表达的是社会的愚昧和专制,悲剧的起点在于一个小小的误会。总之,比起大部分现在的国产片要好很多了,至少有想法,但问题就在于深度不深,故事又讲的不是太出彩,不如《村戏》那么全面和平稳。2.5
故事相对于驴得水来说单薄的多,但是不失为一个好点子,然后完全被导演的自以为是毁了,乱七八糟的镜头和剪辑完全没章法,太粗糙了,简直不能称之为电影。
实在太粗糙,粗糙到都不能称之为电影了。风格混搭,镜头语言基本不合格,导致好几处叙事非常割裂;演员更是不知道哪找来的野路子,更可怕的是偏偏找了斯琴高娃老师当配角,两相对比,差距实在太大了。至于那一点被值得夸赞的主题,无非不就是人性的愚昧和丑恶,直白得就差写在脸上了。
导演就小学生的镜头语音也敢拍电影了……这种用荒诞包装的网大,看得浑身难受,居然评分还不低
充满了刻意模仿的痕迹,不伦不类
杀生+驴得水,导演的处女作拍成这样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了,黑色喜剧,借古讽今,翠翠衣服太鲜艳了点。
比驴得水要有趣。#男女主角演得最差系列#7.4。
3.5
堪比《杀生》,镜头有点《寻枪》的意思,虽然结尾略微力道不够,但作为处女作已经非常NB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