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着诺顿去的,没想到遇到了斯派克李这个常年坐在尼克斯队比赛场边的超级饮水机看守者。
扯远了。
驱车一个小时前往一个完全不同的人生,恐怕是许多人梦想中的选择。
生命中这虚无的第25小时往往能带来许多最美好的“回忆”——要是当初不是如此这般现在也不会如此这般。
然而一切都是虚幻都是梦境都是假设。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棵大树,每一个枝桠的交汇之处就是这第25小时,我们有这么多的可能性,这么多美好的“未来”,我当时要是这么做了现在可能会怎么怎么样。
但遗憾的是,你只能选择一条路,你不是一棵树,你是一根藤,你只能向前,你不能回头,所以,珍惜你所拥有的,活在当下。
今天又重看一遍,重新打分给5分。
片头救狗狗的一段,我觉得是全片Monty最开心的一段。
全程,Monty目光都注视着狗狗,先是悲伤地看着狗,生气“他们把它像垃圾一样乱丢”,要给它一个痛快(看看纽约毒贩子的善良哈)。
然后你看到Monty用赞赏宠溺的笑脸及眼神望着狗,要收养它。
因为“它还挺猛的,它很有种,它才不会坐以待毙,它还不想死,它想活”。
他爱这只狗,他骂了一圈世道,连上帝也未幸免,但是他没有骂狗。
人狗出行,因为有人爱,这狗子自信帅气,一路遇到人都会被赞,是只cool狗狗,连中学老师也沾了狗子的光,能被靓妹赞一句。
Monty托付狗子也是做了细致思考的。
他看人也很准,片中所有人都没有提起过Monty进牢里后,小狗怎么办,只有中学老师在和Frank聊天时关心狗子会去哪里。
Monty把狗托付给最单纯最坚守道德的中学老师,狗子会得到实心实意的照料。
Monty骨子里和狗狗性格相投,他们是一种属性。
你多少可以看到他、它在命运上的重叠--当命运将Monty要抛弃的时候,要是有一个人出手,他会继续读书各项优异,成为一个社会精英。
但是没有人帮他,他用自己的方法挺过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Monty。
不可否认,Monty是头脑聪明的人,他在私立学校拿奖学金,校篮球队优秀队友;到了贩毒团队,他混的也相当不错,不是每个毒贩都住得起市中心的高级公寓,在毒贩的bar里,每个人也很尊敬他,包括毒贩头子也不愿对他造次。
片中,有父亲、 Frank、女友对Monty贩毒历程不曾有效劝阻的内疚讨论。
然而,Monty在意的是什么呢?
他真的很害怕去牢里。
但最打击他的不是坐牢。
他贩毒多年,他有足够的钱可以收手,但是,他没有。
他心里承认,用毒虫的钱今天这个下场是咎由自取。
在毒贩bar的老大那里,他印证了一件事,然后,我认为他是带着心灵的温暖去坐牢了。
之前,他安慰爸爸,安慰好友,他没有安慰女友,他两之间弥漫着隔阂怀疑的情绪。
他内心最不肯承认的、最惴惴不安的是爱人的背叛。
当他确认了女友的忠诚,他很开心,他把怀疑告诉过父亲,在去牢里的路上把印证消息告诉父亲,你看出Monty的开心吗?
我们最在乎的那个人要是背叛了自己,杀伤力是最大的。
诛人诛心是最致命,还好Monty没有那么惨。
所以,在片尾,他看到邻里四方,都是那么可爱温暖。
他告诉女友,再找个人幸福的过日子, Monty因为被人爱着所以他愿意为他人考虑他们的未来生活。
他会在牢里好好保护自己,他的世界还没有崩塌。
相信7年以后Monty会重新回来。
911,并没有让纽约人离开这个城市。
尽管,废墟上的掘土机被巨大的悲伤笼罩;乏味的老师,高度压力的经纪人,开酒吧的消防员……他们各自也都过得并不美满,但是,纽约有让人温暖的东西,所以,纽约人能够忍痛再建,这就是纽约人的信念吧。
所以,请相信,Monty会再带着片头那样的笑容回来。
曾经向日葵般灿烂的少年,品学兼优,有着无限美好的未来,也许将来是大学教师,也许是华尔街精英,但年少无知的他因为父亲的渊源一步走错后,步步皆错,他成了臭名昭著的毒品贩子。
如今可怜的他就象当时他救起的那只流浪狗,看上去凶猛,实际无害,但他比它更可悲的是奄奄一息却得不到任何人的救助——他是多么地渴望被救。
在最后的时间里所有亲情、友情、爱情那微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帮助只会让他心里深深埋藏的怯懦和痛苦雪上加霜。
当初在他走错关键那一步时没有任何人不顾一切拉他一把,帮他一下,陪他渡过难关。
他走错了路,却不知道该怪谁,只能宽泛而模糊的憎恨周围一切。
当他满口"FUCK"操遍全世界后,世界并不理会,哪怕他当时骂得很凶很爽很过瘾,结局还是要到监狱里被其它犯人鸡奸。
他真正爱的人是那个曾经品学兼优向日葵般灿烂有着无限美好的少年——甚至整部电影主要配角都是他心理、人格镜像的一部分。
当他初遇到她时,找到了理想中完美的自我。
他小心翼翼的呵护着镜像的她,不让她操劳任何事,给她所有最好的,告诉她自己所有秘密,无条件信任她,即便种种迹象都表明她出卖了他,连警察都亲口对他说是,他虽迟疑,但仍克制着信任她。
人总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他由老爸陪伴着去了监狱,所有美好不过南柯一梦。
但不幸也许还没结束,女学生玛丽或许会是下一只无人拯救的城市流浪狗——现实中无人救助的流浪狗更多。
人有很多理由证明“自身难保”,于是理所当然见死不救,于是自己落泊需要救助时也无人伸手,只有那个内心善良、温柔,甚至怯懦的他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不顾一切救了条貌似凶狠生命垂危的流浪狗。
【25小时】被我封存了两年。
原本以为这又会是一部晦涩难嚼的闷片,只是因为爱德华·诺顿,我决定忍了。
对应“原本”,下面当然是“事实上”:这次斯派克·李的刀很细致地为我们层层剖开,没有肃杀和恶心,甚至阳光明亮,画面清朗。
开篇配乐就很大气,把这“最后一天”的情绪浸染得悲壮到雄浑。
蒙帝在第25小时就要入狱了,因为贩毒。
这一开始,我的价值评判就出现了偏颇:爱德华·诺顿精致内敛的风度,和他的衬衫一样,很熨贴地契合着他的型。
(我原本以为古天乐在《创世纪》里把立领风衣穿得最帅,只是因为当时还没有看到他。
)他救了那只很受伤的狗,因为他在它眼中读懂:它还没准备好(死)。
最后一天,阳光得一塌糊涂,他牵着他的狗悠闲地散步。
它衬着他的酷劲,他衬着它的温良。
她穿着银色礼服热舞的样子很撩人。
想到可能是她出卖了自己,他一阵火一阵寒。
该死,他爱她!
父亲是对的,吁不是她。
父亲的自责让他难以直面。
因为母亲的早逝,父亲酗酒;因为这困窘,他贩毒。
这该诅咒的世界,其实最该被诅咒的是他自己!
朋友们整夜陪着他,在光怪陆离的酒吧,肆放憋屈。
可热闹是他们的,他什么也没有。
每个人都还有机会,因为这里是纽约;每个人都在挣扎,骗人骗己,因为他们是纽约人。
“你出狱的时候,我一定会在那里。
”去他妈的,在纽约,傻子才会相信这鬼话。
“我”信!
因为,“我”相信天堂。
对未知的恐惧是最大的恐惧。
他不能这么面目光鲜地进去,那些家伙会像饿狼一样把他撕了。
所以他对朋友的最后一个请求是:揍他,揍到面无完肤。
这最后一次挣扎,为尊严,也为活命。
父亲构想的那个西部乌托邦,“差一点点就没了”。
车窗外滑过他曾经诅咒过的一切,在这里,斯派克·李让冷峻喘息了一下,而让救赎的意味温存了一把。
可到底还是差了“一点点”。
片尾字幕上来时,良心拷问我的价值观:他是毒贩,他罪有应得!
可我却彻头彻尾地把不忍的感情给了他。
一个人的覆灭,不能只怪生在了这个“罪恶城市”。
可天知道,置身那种境地,我又会怎样挣扎?!
是的,我觉得Edward Norton那种暴戾颓废,怨天尤人的无名愤怒,倒是象在重复Fight Club的主题。
没看懂编剧为什么要介绍主角的两个发小。
那个Phil Hoffman其实有个平庸的面孔,但因为演The Talented Mr. Ripley演得实在传神,搞得我看到他的其他角色,都觉得面目可憎,猥琐阴险。
那个Mr. Ripley明明是个小坏蛋杀人的故事,却能让观众能与小坏蛋同仇敌忾,人家的心理描写真是入骨啊!
在这片子里,Hoffman演作纯洁中年教师,但他的眼睛太小太狡捷,让俺压根没看懂这个角色的存在意义。
俺土人。
至于Pepper演的Wall Street Trader,突然和这个男淫有了很大的共鸣。
从他一开始赌博失业率(这个俺懂,好说好说),到他认为男主角Monty已经彻底完蛋了(这个俺也明白,好说好说),到他的心理被Monty看透,反倒被Monty利用,把负罪感强加给他,俺终于明白,Monty同志虽然时运不济,但在对Frank的心理战上,是大获全胜鸟...这种“你的小脑瓜我清楚”的胜利感,在成王败寇的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
你知道就知道好了,俺们脸皮够厚,怎样?
我要是Frank,痛揍他一顿,当今天的热身运动好了。
最后,Monty的老爸向他描述一个远离一切的流浪日子。
人过了一定年纪,就没了出逃或者流浪的勇气了。
我猜最后Monty是彻底的精疲力尽了。
纽约是怎样一个城市?
《格调》说纽约是美国第一居住地,而对外国人来说也许纽约是自由女神像,是帝国大厦,是第5大道,是百老汇……。
也许美国眼里的纽约有点象中国人眼里的上海,可美国的大都会比我们的多的多,历史也比我们久的多。
所以纽约在美国的地位未必可以和上海于中国作一个比较,但是纽约人对自己的城市那种有点护短的喜爱,对那溶入血液的纽约气质暧昧态度——自豪又不便太显山露水,和大洋对面的上海人倒是有不少共通之处。
所以HBO的《欲望都市》在上海那么红,也不仅仅是因为前两个字的关系。
而我所看到过的,电影里的纽约远多于现实里的纽约。
其实现实里纽约对好莱坞的电影工业有很大的影响力。
但这也肯定不是编导们对于纽约情有独衷的唯一理由。
《电子情书》里的纽约象是童话的世界,有种不真实的美。
《ONE FINE DAY》和《WORKING GIRL》里的纽约是白领们的。
《纯真年代》里是19世纪上层贵族的纽约,而《纽约黑帮》也许恰是它的反面。
中间还有《曼哈顿的故事》,《金玉盟》,《残酷大街》等等。
美国电影里记录了纽约各个时期的历史风貌。
不过最著名,而且最让人过目不忘和不可思议的镜头,却不是在电影里的,虽然大家都认为象极了电影,但却恰是事实。
“9.11”对美国人对纽约人的影响,是我们很难真正去体会的。
中国人的历史实在太长了,2000多年里,我们有多少的王朝起落,有多少的异族统治者来了又走,我们的文明又有多少次践踏,多少次融合。
最近的100多年里,我们又经历多少的破坏与创造,哪怕是这20多年来呢?
我们又打碎了多少?
所以中国人的世界观哲学观根本和美国人是两回事。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们也经历类似的恐怖事件,那么两国人在心灵层面上所遭遇的,肯定不同。
想到这些,是因为看了斯派克.李的《25 HOURS》。
说的是一个毒品贩子在入狱前的24小时里的生活。
这个贩子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爱尔兰后裔,最典型的。
在这天里,他去以前的中学看了看,见了见他最好的2个朋友。
而他的2个朋友也私下里见了面,讨论了一下关于他。
其中一个是华尔街才俊,另一个是老师。
前一个就住在9.11废墟旁的公寓里,从窗户望出去,就清楚的看见那遗骸。
而这让老师,惊跳着叫道:“哦,上帝!
”而我的反应是,这个人变态啊。
这个电影说到了亲情,爱情和友情,说到了选择和没有选择,说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抗争还是妥协……EDWARD NORTON 饰演的毒品贩子从很早就开始犯罪,把毒品卖给未成年人。
但是电影里没有什么他犯罪的描写,你只看到他对自己的自怨自怜,和对父亲,女友,朋友的难以割舍,还有对狗的关心。
这是一个帅帅的,痞痞的毒贩子。
有一段他在厕所里的蒙太奇,对于自己将要面对的7年牢狱,他从他父亲到街上的小贩和整个纽约都“FUCK”了一遍,最后他“FUCK”了自己。
原来每个人都是这样,对自己,总是最后一个去怪罪的,虽然,也只可能,还是因为自己。
评论说,伍迪艾伦是从骨子里了解纽约和纽约人,并且拍出了最代表纽约的电影。
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纽约人。
但现在我知道除了他,斯派克.李也是个骨子里的纽约人,因为有《25 HOURS》。
整部片子的摄影是非常冷峻的,如果可以用这个词来形容,呈现一种蓝绿的色调。
没有《电子情书》里暖暖的调子,也不是《欲望都市》里大都会的格调。
最多是在清晨或是半夜,没有什么人的岸边,和中央公园里僻静的角落。
或者是最HOT的CLUB,而即使是那么热闹的场景,也总是冷冷的感觉。
也许你也被主角的恐惧感摄取了。
然而奇怪的是,这镜头同时也让人感觉到导演对纽约的爱,如此的流畅清澈,好象温柔的轻抚。
也是在那段蒙太奇里,它所用到的元素,无一不是一个纽约土著对这个城市爱怨交织感情的体现。
在影片的最后,更是借了主角父亲的自白道出:“……无论你到哪里,你都是一个纽约人!
”我想到另一部影片《54俱乐部》里,那新泽西的少年对纽约的想往,现在我更能体会他的心情。
引人梦想的纽约!
结尾,爱德华·诺顿看到公共汽车里的黑人孩子,孩子在车窗上写下他的名字“TOM”,从诺顿的角度看是“MOT”,然后诺顿写下了自己的名字“MONTY”,用“MONTY”减去“MOT”,看看你得到了哪两个字母?
导演是斯派克·李,所以这不太可能是巧合http://www.imdb.com/title/tt0307901/board/thread/96008336
休息这几天,决定了做爱德华•诺顿的影迷。
很多年以前看《搏击俱乐部》,那时候对诺顿没留下太深的印象,对那个电影的好感来源于它对物质社会的反思。
而且那时候总把诺顿跟另一个演员混为一谈,那个演员叫约翰•库萨克。
豆瓣上有个人做诺顿的豆列,取名叫我们的爱人,这个名字太酷了。
唉,很多人决定聚于他的门下,完全不必争风吃醋,反而是有了暗号一般,脸上暗挂浅笑。
这情景想起某次去教堂,门口的教友那笑容,让我不自在,荒谬感何其强烈,世界这么大,仿佛我们握有真理的钥匙,这感觉我不喜欢。
但是诺顿,大概一大票人都心甘情愿捧他为爱人。
我们因为这暗号,而内心踊动,这时节,想起诺顿的眼睛,温柔却神秘。
还是得原谅我的驽钝,很多年我都没能记住他的长相,甚至跟另一个演员混淆着。
要知道诺顿可不是个一般人,他是个纽约人,耶鲁人,总是有自己的想法,连大卫•芬奇都拿他没办法。
而芬奇,刚重看了《搏击俱乐部》,他是个多么酷的导演啊,就是这么酷的人都拿他没辙,拍摄中要听他的,可见诺顿绝不是省油的灯。
我决定归于我们的爱人的名下,大概是看了那部美版赌片,和马特•达蒙合演。
达蒙也是个好演员,但是诺顿一出来,他完全没有了风采,这真是奇怪的事,好像能量场整个被诺顿给吸了去,达蒙在一边,有点白痴,而诺顿,活灵活现,一个神经兮兮的赌徒,不讲信用,却机灵极了,天生的老千,他出神入化,让整个屏幕都活了起来,活泼得就像一只跳蚤,没人敢忽视他的存在。
太酷了。
其实每一个诺顿的角色都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这个字,而不是别的一个。
他笑起来的时候难以抗拒,那是因为他突然变成了一个甜蜜的孩子,眉毛浓密,眼神柔软,充满了柔情蜜意,这是在不同电影里唯一泄露他的地方。
虽然他总是不停变身,可是一笑之下,就是诺顿,我们的爱人。
他认真起来的时候也很迷人。
《第25街》觉得蛮像他本人,纽约人,衣着很有品位,他的镜头是腿开始,都极有型。
他常穿黑皮衣,黑风衣,灰衬衫,笔挺,绝对的品味之选,他不选牌子,如果我没记错,但是他是一个纽约人,你知道所谓时尚这东西在他们的血液,简洁,低调,智识阶层,中产阶级。
这个电影里他一直很严肃,最有型的时候是对着镜子咒骂这个城市,那些人,他痛骂的时候,撕去了那层壳,虽然他力图作出憎恶,可是奇特的是眼神突然温柔,却奇异地焕发了活力,你发现这个平素不苟言笑的冷漠的纽约人,在咒骂这个城市的时候却难得表现了他的热爱。
我只知道,没有人在憎恶的时候会好看,人们那时候是扭曲的,愤怒在那个时候令他们丑恶,不知道诺顿为什么与之相反。
他擅长打破定律吗。
那么我喜欢他。
总之诺顿最可爱的时候,总是不那么正常的时候。
我们装作很可爱,很正派,想讨人喜欢,怕被人抛弃,可是诺顿呢,让那些非正常的人们焕发了光彩。
《搏击俱乐部》最可爱。
他念台词的声音迷死人。
诺顿很大的魅力来源于他的声音,有时代感,有巫术般的令人迷醉的魔力,感性。
片子的吊诡之处在于,反社会的英雄却要装作不明白这一切,想回归规则。
他装作他是个好人,也许是吧,失眠症令一个人面目全非,之后他装可爱,但是你就是愿意看他装可爱。
一个焦虑的现代人。
他的身体随他调遣,是他的,又不是他的。
看了一些之后这样想。
《搏击俱乐部》里的自己打自己,《大买卖》里面装智障,假若要去演个“雨人”真是轻松。
非常无赖,没有一点羞涩,去做这些变异的动作信手拈来,仿佛早跟他的躯体粘连,于是召之即来。
演员这工作,有时就像幽灵上身。
看了《面纱》,却将一个古板男子的深情演得很好。
我这弱智的女观众总是会为这样的男主角迷倒。
谁跟他传绯闻来着,科特•柯本的遗孀,演弗里达的女演员,都是满个性的。
演《面纱》的时候被人采访是否有火花,他这么说:“找女朋友没问题,我不缺女朋友。
结婚的人不一样,我还没有遇到我的妻子。
”太酷了。
对于诺顿我说不出别的什么,只这一个酷字足以。
真的,告诉我什么叫做真正的生活,告诉我人是怎么由人性和兽性结合在一起的,这两者是怎么接受现实的拷打,然后大浪淘沙下来的才是金子。
以前我不思考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是人性,现在结合自己的生活才看明白人性的选择,我还是要分析要动脑子才行。
只有失去了才是知道珍惜,爱德华诺顿用25小时一天的生活告诉我,每一分一秒都要好好的利用,都要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否则就会搞砸了,人生还是要好好的走,否则容易走错了,人真的可能会走错的,所以每一步都要动脑子,都要努力,都要小心❤️ 我以前相信老天有眼,可是我身边那些畜生老天真的会有眼吗?
我天生没有兽性只有人性,还要被那些畜生一直咬着,希望老天有眼,还是他妈的要靠自己,这个问题我一定要弄清楚。
总之他妈的一定要把自己弄好,这才是真的,其它的可以慢慢探索。
一定要做好自己。
“ Monty(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牵着他的狗在纽约散步,白天,他去了他以前就读的学校拜访了他的老友Jacob(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饰),Jacob在里面当英语老师,课上他的女学生Mary(安娜·帕奎 因 Anna Paquin 饰)非常活跃。
而Monty和Jacob的另一个好友Frank(巴里·佩珀 Barry Pepper 饰)则在公司忙碌地工作着。
事情的起因是某天的下午,Monty回到家,发现女友Naturalle(罗莎里奥·道森 Rosario Dawson 饰)在家门口等待许久。
两人正在浴缸里调情的时候,警察突然来敲他们的家门。
Monty藏在沙发里的毒品被发现。
因此他被起诉,被判入狱7年。
Monty离进监狱只剩下几个小时的时间了,他开始怀疑是不是女友出卖了他。
Monty去找了他的老爸,两人谈了很多很多,之后他们一群人去到酒吧,却意外地遇到了Jacob的女学生Mary。
24小时过去了,下一个小时开始,Monty就要开始他的监狱生涯...... ©豆瓣”这是豆瓣的影片介绍,我一直期待着那神奇的第“25小时”,但谁知道,影片也就此结束。
影片简介就能交代完的内容,竟然能扯上2个多小时!
里面很多段落,比如交易员和老板斗嘴、和同事争吵、辱骂散工,男主逛校园和老师的谈话,删掉对影片有影响么?
很多段落,比如三人相约去酒吧,从开始等男主到男主去见老大,将近30分钟缩短至5分钟对人物、对情节有影响么?
这影片究竟想表达什么?
我翻了以往影评,最高赞影评竟然是一段台词的复制。
可见这部又普通又冗长的片子乏味到什么程度!
除了强行夸Ed演技好,夸台词牛,实在没地方贴金了!
这就是部烂片!
2.5 算是为回顾反省人生提供了一个足够多发挥空间的假设,但用尽了吃奶的劲掏心掏肺也没掏出啥深沉独特的东西来,那么多的种族符号纯粹是与主题无关的搏眼球。
豆瓣的评分参考意义较弱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没有一套系统去有效过滤那些只看明星脸就疯狂刷分的花痴们。一个即将入狱的犯人怎样度过最后的24小时?题材挺有趣,可惜本片比较平庸
很好的题材 但看的时候一直没有看进去 至今不知何故
911恐袭后的美国社会大背景。诺顿老师法制教育宣传片再度上线,毕竟在X档案里蹲过监狱知道是什么滋味,这一次要再进去一千一万个不愿意。厕所的内心独白和另一个结局的设想印象深刻。
+诺顿在马达的赌片里有凤凰女,这的导演一定也是X战警粉丝,小淘气和火娃都在里面,幻影猫和暴风女被点名。《第25小时》是入狱前《赌王之王》是出狱后,终于在《X档案》里被人干了。电影不错,讲了很多,但体裁不讨我欢喜,喜欢对Hoffman和Pepper的刻画,前者演的极好,看的时候刚听闻他去世的消息…
几个男演员不错,女性角色丑,剧情无高潮还拖沓
2个小时无意义的絮叨,加上末尾故作深沉的独白。别扭!
温和 有力 (诺顿脑残粉就是会给五星!=..=)
一天之内的叙事加闪回,几个高大上镜头加牛逼配乐特起范儿。挺上档次的片儿,充满着虚无。
电影一般,但诺顿很帅
一部太过平淡的所谓“人生哲理”片,一直唠唠叨叨个没完就是哲理了?做出了选择当然要自己负责。84分钟才进入正题,2次看2次要睡着也是少有…Monty是人生观Jacob是我们Frank是理想??PS:有趣的一点是,面对类似影片,哪怕短评不佳的为数不少,分数却都打得不低╮(╯▽╰)╭Sheeeeeeeeeeeeet笑死人…
值得再看!四星半!喜欢本片开头、色彩、富有节奏的独白以及长长的对白~找norton演算是找对了。
太深奥有内容的电影我看不懂!
"You live your life the way it should have been"
#影评# 牵着狗的诺顿叔要多性感有多性感啊,到了监狱绝对会马上被饥渴的饿狼们扑倒,不管脸上挂了多少脓包,西部只是老爹神神叨叨的梦想,现实是痛苦而绵长的
本片玩的逻辑其实是堪称拙劣的,好在诺顿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不过结尾实在很不喜欢。
无聊恰恰不喜欢Fuck独白那段。太多太刻意的情节,看着不是太舒适。
又是一部看不完的电影,10分钟就放弃了,女主是为数不多让我忍受不了的演员
女主也太丑了吧
艾玛我以为会有大阴谋,结果叨逼叨了两个钟头_(:з」∠)_诺顿叔依旧帅,中间独白超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