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说是传记片也不怎么准确,因为片子有一半时间是在很严肃的讨论实验结果和人性丑恶的角力,结尾米尔格伦还来了一大段独白,大意是说,人性总有一天会打破规则,解放天性。
还硬生生把片子立意拔高了一大截。
另一半时间,《实验者》更多的笔墨放在了描写米尔格伦个人生涯的琐事上。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影片的剪辑和运镜。
剪辑上,打破时间线的穿插剪辑,给这个平淡到没有高潮的无聊故事,嫁接进了一点儿叙述上的新意。
这是加分项。
在米格尔的实验之前,服从实验已经有多人做过。
1.1924年,威尔士的landis实验:坚决要求被试者残忍地砍掉活老鼠的头,而且被试者都不是医生或医学院学生。
结果是71%的被试者被强令照做。
2.1944年,frank实验,frank发现只要自己穿上白大褂,就可以让被试者做各种各样的荒谬动作。
不过,米格尔没有修过心理学,所以他没有借鉴以上实验。
米格尔实验有很多奇特的情景,电影之中根本没有提及:1.逼真。
实验情景是非常逼真的,首先,被试是要被实验员要求把扮演”学生“的演员绑起来的,而不是实验员来绑,等于被试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刽子手“的角色。
为了让被试者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实验者会先用机器电击被试者,让被试者更加认为机器是真的有电。
2.机器。
假电击器并非是如家用电器一般,而是非常醒目标明有危险的。
让人一看就知道是电击器,而且在危险的刻度上有伪装的骷髅符号,明确指出超过300v对人是致命的。
”非常危险!
“3.大笑。
很多被试会捧腹大笑或忍俊不禁,有一名被试甚至笑到无法行动,实验停止。
之后的”英雄“们有65%的人选择了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伤害他人的决定,但也有35%的人选择了不伤害,这些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英雄呢?
具体人名要到2057年才能解禁。
60年代中期,米格尔对2方人士进行了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试,询问其童年、亲子关系、早期记忆等问题,结果没有任何共性。
正如电影所说,任何人都可能成为纳粹去屠杀犹太人,这也是这个实验广受争议的原因——美国人普遍认为自由民主是美国人民的天性的想法是错误的。
一旦有类似的制度,任何人都会去做相同的事。
本片拍摄得过于简陋,很多应该说的事情没有说,所有人都像是”历史频道“纪录片的人一样简单陈述。
米格尔本人其实并不是心理学家,这也是他最大的特点,他喜欢光鲜、富有的生活,他并不是一个萎缩在象牙塔里的学究,这也是他能发展出如此多重要实验的原因,当然也是他的实验备受争议的缘故。
影评《实验者》文/梅飞朔舞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大量的犹太人,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冷血的暴力事件,其背后的发生机理时什么,这部电影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比较接近真实的答案。
一个人类学服从实验的分析结果证实,65%以上的人愿意服从指令、游戏规则、权威人士或是自己周边人的意见,继续做看是不合理、不道德、不愉快等等的事情,在那一刻,人们放弃独立思考,放弃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自由,选择服从!
身边这样的人越多,构成的环境形成一种气场,不自觉地引导人们从众,尽管看似荒谬,这种事的确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地发生着,这个结论令人吃惊!
不得不接受,的确即便文明发展到信息智能时代,人类没有摆脱这种潜在和隐蔽的人性!
这部影片抛出的问题深刻和富有哲理,引人思考:人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身的思维缺陷,人类所标榜的道德观也是有问题的,也就是说人类自诩自己是这个地球上做聪明的生物,其实是一种盲目的自恋行为!
这部影片警醒观众,一个极权主义的国家,人们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失去了自由,长期处于这种状态,我们自己仿佛就是一个名字的代理状态,思想和行为都被规训而不自知,成为这个世界的看客、任何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他们都茫然不知所云,浑浑噩噩,丧失自我是极其可怕的!
愿这部电影能给更多的人带去智慧,走出自我欺骗的迷雾,拥有不受控的人生!
门铃响了。
门开了,你首先进入这个房间里。
和陌生人对视。
正在进行着一个问卷调查顺便为某件产品做做宣传。
对方会发现你的一根笔,一张夹在塑料板上的纸张,或许还有一个挂在脖子上的证件。
他们会猜的。
你是推销员还是过来走访的。
“砰”门关上了,他们选择在你还没开口的时候做出这个动作。
是相信了自己的揣测。
因为,他们平时接到了太多的骚扰电话,看到了太多一些背着双肩包,拿着一沓宣传单的人。
更有甚的,是他们从每一个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怕被受骗的老人家,买菜的大妈和低头看手机的人那里得到一种反馈——大家普遍地忽略这种行为。
就像,你在一个网站底部看到的,人们对于一本书,一个人过激行为的评价一样。
事实是,你不会去花很大的时间成本,眉头紧锁着,用食指捏着嘴唇,久坐在一张椅子或半躺在床上去了解抨击中心的那个观点。
让我们换一种方式,换一个场合。
穿着和背后啤酒墙一样亮色服装的美女,拿着话筒在购物广场中心喊着:“机会难得,我们的抽奖活动即将举行,只要大家用手机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添加关注我们,就能免费进行抽奖,兑换我们在APP上推出的礼品。
”他们并不需要很蹩脚地游说人们。
仅仅安排一些内部人员做为来往的路人。
就会吸引跟风者。
这期间,有人会开始摸一摸鼻子,抬一抬眉毛,看一看手表。
他们中,在想着现在走还是过半个小时后再走,回家吃饭或者等下在商场吃饭。
一旦,他们在这种“伺服机制”中卷进去,必然的会发生滚雪球的效应。
半个小时过去。
“何不再等一等呢?
活动马上就开始了”他们在想。
这里面,在损失递增的因素下,还有的是来自环境的压力。
它做为参考行为,不会拿着枪指着你,不会大声威逼你。
但你往往敌不过。
根本问题不是你能够预见到这件事情好不好。
相反的,你永远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就像《围城》里讲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只有在两个地方同时居住过的人,才有资格掌管话语权。
这个环境,我们不要错误的认识到,取决于数量。
它在一两个人中也能得到效果。
关键是坚持。
比如现在,我在饭点写这篇影评的同时,我的另外一个同事问我要不要出去吃饭。
我在不确定还要多久的情况下,坚持写完再出去。
这之间,他可以自己出去,也可以等我。
但在之前大多数下的模式中,他选择了后者。
这个方式成为他自己的“代理”。
考验的同时也是我,因为我也受到同等的压力。
而我制胜的法则是在他问我确定还要多久写完时回答:“嗯,不确定耶!!!
应该快了吧!!!
马上就好了!!!
”
你参与了一项实验,掌握得有电击其他人的权力,而且电击量会越来越大。
你会去电击吗?
如果实验者告诉你,这种电击很安全,不会发生危险,那么即使对方已经痛苦不堪,连连求饶,希望你停止,你会继续进行实验吗?
这是美国最新影片《实验者》所表述的内容,而此项实验真实地发生过。
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耶鲁大学进行的这项非常有名的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引起轩然大波,围绕它的争议直到现在仍未平息。
耶鲁大学募集了七百多名志愿者参与这项实验,令人遗憾更令人惊讶的是,竟然在这么多实验者中,只有一人坚决地中止了实验。
他是个电气工程师,他说他非常清楚这种电压的电击,被电击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而其他七百多人尽管有着犹豫,尽管不时地希望实验方停下来,但在实验方的不容商量的要求之下,还都将实验进行了下去。
尽管他们的良心饱受折磨,尽管他们形体上也表现出挣扎,尽管他们中许多人眼里满是痛苦的泪水。
其实,作为一个电影观众,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能够看清楚实验中的一切。
他们的心情很是放松,最初是把此剧当作喜剧来看待。
看着电影中实验电击之人的各种表情与动作,确实让观众颇为兴奋,并且乐不可支。
并非因为观众残忍,而是观众知道被电击的实验者根本不存在,只是实验方的一个人在隔壁房间放着痛苦哀求的录音。
观众与实验方一样,都只是在观察着电击者的表现。
而这,恰恰就是此项实验的目的。
耶鲁大学的实验者们,即是想通过此实验来观察,看看有多少人会在制度的要求之下,因为执行命令而无视他人的痛苦,做出明显违反人性也违反本心的残忍之事。
实验得出的数据恐怕颇为符合实验者的预设,当然也让旁观的观众感觉失望。
数据公布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进而不断地受到质疑。
质疑者针对的是其实验的程序,最大的问题即是向参与实验的人做了隐瞒,没有事先告知让其痛苦的对面实验者,其实并不存在。
虽然在每次实验做完之后,实验方皆会向参与实验的人说明真相,大多数人亦给予了谅解,但在电影之中,仍有人表达了自己的愤怒。
是啊,让别人来观看自己在逼迫之下的残忍,换谁都会愤怒。
不过主持实验的米尔格拉姆博士,尽管谋得了哈佛大学的教职,但却因实验的争议太大,而未获终身教席,只得去了纽约城市大学做了系主任,一生中还做过很多心理实验,但仍郁郁不得志而早逝。
此片就是关于他的传记片。
其实,大家都已明白,此项实验所探究的,就是人类的服从心理。
表面上看,这种心理并无大碍,服从亦是人性的一个趋向,在一个社会之内也得有此一项。
但像电影中所展现出的那种超高比例服从,面对残忍却依然执行命令的服从,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米尔格拉姆博士做此实验的目的,就在于在十几二十年前,所发生的令人震惊的事件,就与这样的服从心理密切相关。
那就是发生于纳粹德国的大屠杀,六百万犹太人被屠杀,而执行这让人发指极其残忍命令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德国人。
为何向来理性的德国人,却能做出如此兽性的事来?
这确实引起了战后人们的思索,德国的浩劫,不仅是制度层面上的原因造成的,同时也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因素,甚至与普通人的心理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耶鲁大学的此项实验,也是众多反思的一部分。
巧合的是,与时同时,大屠杀的刽子手艾希曼落网,并在耶路撒冷受审。
这个如机器一般执行着杀人命令的艾希曼,无可避免地与这个实验联系到了一起。
艾希曼案件曾经轰动一时,这个犯下令人发指罪行的人,在个人道德方面却并非一个邪恶之人。
他并不憎恨犹太人,他也并非屠杀犹太人的决策者。
他喜欢古典音乐,有着良好的品味。
他有着一个堪称标准的家庭,他爱他的太太爱他的孩子。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人,却经过他的手,将数百万的犹太人源源不断地送进了毒气室,送进了焚尸炉。
没有一丝的犹豫,也没有一点的同情。
直到他坐在审判席上,他仍无忏悔之意,认为自己只是服从着来自纳粹党的命令,只是在完成一项任务。
著名的犹太裔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为此写下了两篇文章,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在世界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让这个概念与这场审判,永远地留存于历史之中。
但阿伦特却并不同意米尔格拉姆博士的此项实验,她虽然认为艾希曼之流的罪恶并非个人之恶,但他们也得承担着责任。
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思考,放弃了自己的价值判断,甚至其行为也有违于自己的良知,这是一种平庸之恶,这种恶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危害远远大于真正的邪恶。
而实验本身却以人性的普遍缺陷也即服从的天性,将这种恶一带而过,从而让艾希曼之流得以逃脱。
不过,无论如何,这种服从的心理,确实要对大屠杀负起责任,这种深藏于许多人内心的服从心态,正是极权主义得以存在的基础。
阿伦特从哲学的角度予以剖析这种平庸之恶,米尔格拉姆则从心理实验的角度,证实了这种平庸之恶的存在。
服从并无大错,但当我们所有的人面对着强权,既无独立的思考,也无反抗之心时,则就会纵容着罪恶的滋生与疯长,就会让平庸之恶演变成滔天大恶。
米尔格拉姆尽管活得并不长,却做了很多类似的心理实验,更加深入地探究着人类的社会心理。
电影中都有体现,很多的实验其实现在已成常识,但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
他批评了一位教授的实验,认为他未有深究这个实验后面的原因。
但这个实验本身,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人个共同参与一项实验,其实五个人都属于实验方,只有一人是自愿的参与者,而他却并不知道。
当前面五个人故意说出错误答案之时,这个自愿者虽然对于问题都有自己良好的判断,却放弃了自己的答案,而选择了与其他五人保持一致。
这是一种从众的心理,不愿跟从良知的指引,坚持自己的看法。
从其本质上看,其实这也是一种服从心理。
他面对着权威选择了服从,在这里,大众的行为及社会的舆论,充当了权威的角色。
之所以如此,在于对于自己缺少自信,同时恐惧着如不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将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在很多极权的社会中,不就是如此吗?
不是不存在着反对者,而是在强大的大众压力之下,异见者为了自身安全,只能选择收声或者从众。
因此,万马齐喑的社会也就来临了。
我曾在看完此部影片之后,用一句话评论了影片:“人性其实无法深究,也经不起任何的试探:黑暗无边,让人失望。
”人类的心理,犹如深藏于海水之下的冰山。
然而正是如此,我们才需要去正视,才需要去思考。
人性之黑暗,是人性中兽性的一面,也许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但人毕竟不是野兽,人类文明的过程,正是唤醒人性并放弃兽性的过程。
米尔格拉姆的实验,能让我们见识到人类中的黑暗,也能让我们心生怵惕。
看完影片突然给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找到了答案,你为什么到了某个年龄就要结婚?
为什么结了婚就要生孩子?
为什么要努力工作?
为什么要听老师的话?
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其实这些统统就像是电梯上那个见到别人面朝墙而自己也转向过去的实验者一样,和那个线条实验者附和大众,回答错误答案一样。
很多人明明不想结婚,可是为什么我们就是要遵从大众在某个年龄去选择结婚呢?
尤其在中国你已经很少听到”我是因为爱他才选择跟他结婚的“这种言论了,更多的是“大家都结婚了,所以我也就结了吧“;”这个相亲对象感觉还不错,所以就结了吧“;”老大不小了也是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等等,所以什么是到了合适的年龄了?
什么是应该结婚了?
甚至为什么是男人和女人结婚?
又甚至到底为什么要结婚呢?
以此类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很多大事亦或小事都是仅仅因为要服从这个社会规则而已,我们每天都活在这种实验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其中的被实验者,而这就是影片中重点讨论的人性中的服从性,无论是服从大众亦或权威。
细细思量这其实不算复杂的实验,其结论却如此震撼与恐怖,这不仅仅止于心理学,实已直达哲学范畴。
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改变,改变。
实验中的数据其实是65%的人选择了服从,并没有到达99%,这说明这服从性并不是完全不可改变的基因带来的天性,而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他们是有自己完全的独立思考能力的,正如影片最后那句话,而且我认为那句话就是整部影片的精髓所在:“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斯坦利.米格拉姆,对,独立思考能力是我们走向自己和自由的第一步。
所以这部电影不是只给你灌输鸡汤而没有方法论的无营养快餐,而是能让你真正可以从了解到深知到最后付诸行动的完整的一套理论加方法论。
至于你会不会自己深入思考加付诸实践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了,选择做木偶或是自我也是你自己的选择。
其实我还挺佩服看完了这部电影还能从专业角度去评鉴的人的,因为我完全被电影内容吸引了,因为我不是学心理的,以前都这个实验一无所知,而通过这部电影的讲述我第一次知道了这个实验,知道了这个结论,而这些对我的震撼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什么镜头,什么打光,什么剧本,什么剪接,什么摄影,WHAT!??
在这么伟大的实验面前who care???难道你看完不是应该想想怎样能在现实生活中不做提线木偶,不做杀人机器,不做代理程序,找到真正的自己吗?
好吧,讲到电影,我觉得能将纪录片似的传记同传统电影结合的如此微妙与讨好也算是另辟蹊径了,这给影片带来了更大的可观赏性,虽然依然有人吵着枯燥无聊,但是它本身就是论文实验题材+个人传记的电影,你可以拍的更生动你去拍啊!
你怎么不上天呢!
OK。
bye。
上天的你们。
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实验者》很沉闷;作为著名的1961年耶鲁大学权利服从电击实验事件回顾以及米尔格拉姆教授研究人性的纪录片,《实验者》是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
通过实验来证明人性,这无论在当时还是今天来看都是一种相当大胆和新颖的方式,因为我们习惯了把实验看作是科学研究的工具,而心理学总是介于传统科学定义的边缘。
人类了解世界也许远比了解自己多得多,所以我们永远在重复着历史,一次又一次犯着同样的错误,作出同样的选择,正如米尔格拉姆教授自己说的,理解了人性的原理不意味着你可以改变它,他也要受到自身人性的局限而在相应的情境下产生相对的感觉和情绪。
人,说到底,从来都不是理性的动物,而是情感的动物。
在他实验的前面,已经有了《乌合之众》的精彩论述,有了希特勒的灭绝种族大屠杀、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等等重大事件做历史证明;但是人们仍然不愿意面对这样赤裸裸的数据结果,直白地宣布人性的懦弱和邪恶。
这个实验让我想起了另一个监狱狱警和犯人角色扮演的实验,还有电影《朗读者》,它们都在反复地印证着同样的事实,我们人类的确是如此的不堪。
片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那就是米尔格拉姆教授对实验对象做回访的时候,有个女人说他的老公知道了这个实验内容,坚信自己如果参加绝不可能按下电击按钮。
对我而言,这就是人性的关键所在,当我们处于事外时,会倾向于用理性去判断事物,而当我们亲身体会的情况下,便陷入了感情驱使的泥沼:恐惧、虚荣、贪婪…… 而最终出乎意料地表现出我们自己所不齿的一面。
我们既不了解自己,也不能控制自己。
很大程度上来说,人只是受到本能和情感支配的动物。
康德所宣扬的绝对的善恐怕永远也不属于人类,而属于神明,或者某个星球的外星人。
虽然顺从实验早知道了,而且提到的实验大多在小时候就被我观察到了,但思考这个现象对理解二战和日常生活还是有帮助的。
可惜根据电影里的描述,实验设计的确有问题:当learner在求救要求停止时,learner并没有被释放,给了teacher一个自己也无法离开的暗示(这是重点)。
自然会对teacher 造成精神困扰。
刻意制造的isolation也是被实验者会持续电击learner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而在一个健康的现代生活中,这类环境(或者心理)上的孤立是比较少见的。
电影的不诚实之处在于它刻意模糊了这点,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曾改过实验细节,比如按住learner的手臂使其接受点击。
整个实验设计的确是有诱导倾向的。
电影里这个男主对于实验的脑补能力也是挺强的,怪不得早期心理学甚至于今日的一直被嘲讽:试验结果过多地被实验设计者的期望所影响。
(我不知道该怎么把这个句子捋通顺了。
)喜欢放一张旧照作布景,和主角在布景前静静说台词的表现方法。
喜欢对于汉娜阿伦特的reference;看到Piaget简直想笑,因为正好是教育心理学上周的课程;听到那句“I choose you, everyday I choose you.”,好想回复一句“You didn't, you lying son of a bitch.” 明明99%是出于习惯、方便、沉没成本以及其他;不喜欢电影中段被害妄想的调调;不喜欢后半段几次对于家庭矛盾的提及,家庭矛盾这种东西太流于中产价值观,拉低层次。
喜欢抽离、冷静的电影语言,其他电影这么做的时候,往往会把抽离搞成了妄想和轻浮;喜欢男主死亡的那块儿,以及他喃喃自语“the agentic personality”最喜欢的台词"human nature, can be studied but not escaped"。
PS男主演也太特么装逼了,想照他脸上给三拳让他把脖子挺直了。
下次拍记录式电影能不能选个没有呕像包袱的啊。
你可以说我们都是木偶,但是我认为,我们是具有思考能力和意识的木偶,我们既然意识到自己是受控制,那么或许独立思考能力才是我们走向自由的第一步。
——斯坦利.米格拉姆这部电影很有意思,如果静下心来看的话,一点也不会枯燥。
人们总说电影比不上书,但影像有影像的魅力,更生动形象的呈现,通过声音、图像、剪辑,甚至氛围,去突出一件事物,这是影像特有的优势,文字是没有的。
这部电影如果以书的形式呈现,应该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著作,但是电影抓住了这部著作的精髓,将它生动形象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它,了解到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斯坦利.米格拉姆(彼得.萨斯加德 饰)的服从性实验和他的理论——人性有非常严重的从众性。
人的意识往往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无形之中作出与自我意愿相悖的决定。
而这个理论,在形象化的举动面前,更清晰显著地暴露出其隐含的可怕威力,令观众不寒而栗。
影像独特的优势可见一斑。
起因是受到二战集中营惨无人道的杀戮启发,米格拉姆教授想探究人为什么会集体作出这样的举动,这些人大多不是恶人,恰恰相反,他们是人们身边熟悉的人,家人、邻居、街角的鞋匠等等,有些温柔善良,有些热忱助人。
实验分为两人一组,一人是管教者,另一人是认知者,管教者须对认知者的每一次错误回答施以惩罚——电击,且电压逐次升高,不许中途停止实验。
在这过程中,管教者和认知者中间隔着一堵墙,因此管教者只能听到认知者的惨叫而看不到实际情况。
事实上,认知者并没有真的被电击,那些惨叫声都是事先录好的。
这也是这项实验在日后倍受诟病的原因。
实验结果,60%以上的管教者施以的电击都一路飙升到了450伏特,远远超过人类承受极限。
虽然他们每个人都有过犹疑和挣扎,但最终都服从实验组织者的命令,没有中途终止实验。
从来没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从来没人敢做这样的实验,这结果触目惊心,这方法也触犯禁忌。
但事实证明这些管教者除了因被欺骗而满怀愤怒,心理上未因电击他人留下阴影。
而后出现的三个从众实验,阿希的群体压力实验、电梯从众和仰望天空从众,当年的集中营集体屠杀背后的原因逐渐清晰,也令人不寒而栗。
从众是人类的本性,我想大概是因为,从猿猴到人类,一直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如果是老虎,也许不会如此。
从众性随处可见,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小到日常的一个细微举动,大到集中营屠杀这种世界性的恶性事件。
如同你已经看出来了,从众性并不是一味坏的,它只是一种普通的本性。
事实上没有一样事物是绝对的坏,只是在某些机缘下,它内部深藏的恶劣影响会成倍地爆发出来。
为何会有集中营事件?
为何居住在集中营周围的德国人、全世界各地的很多人,明明知道这种反人道的行为存在,却不去阻止?
也许软弱和良善的缺失已不是主要原因,从众性才是主导因素。
当一群人望着天空,你为什么会停下来一起仰望,甚至拍照传朋友圈里?
当电梯里其他人都是背靠出口站立,面向出口站立的你为什么会转身?
或者,这样问,难道与众人相悖给你带来的不适感就这么重要么?
答案是,是的。
这种不适感在很多情况下令我们有意无意地放弃了自己的意愿,追随大众,因为这会令我们感到安全。
群居动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安全感。
即使人类拥有了智能,登上了食物链最顶端,主宰地球,可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动物呵。
那些众人仰望并无奇特的天空的镜头,那些电梯中面向出口站立的人缓缓转身,面带尴尬和不适的镜头,甚至观看这一过程不断发笑的观众的镜头,都令观者惊心。
电影的色调是冷峻而严肃的,仿佛一本活动的著作,米格拉姆教授时而游离于事件之外对着观众缓缓诉说,又让人恍惚有哈佛公开课的感觉。
这解说让影像的表达更加清晰,算是文字的另一种形式吧。
米格拉姆教授与阿希教授会面,四人坐下来谈论,背景是灰色的画有城市景观的幕布。
这种类似话剧的形式增强了电影的严肃性,而其中的粗糙和荒诞意味某一程度上也嘲讽了对米格拉姆服从性实验加以诟病的众多学者。
阿希教授是这些学者的代表,代表了他们的自大和权威。
这里有一段渊源,米格拉姆教授早前是阿希教授的助手,被阿希教授压榨,受到权威的学院派蔑视,学院派的官僚主义使米格拉姆教授不得不放弃了很多选择,后又因服从性实验受到更多干扰。
所谓医者不自医,米格拉姆教授从未反抗过这些不公,他正是用自己的实际举动印证了他的从众性理论。
所以我们要从众吗?
人的本性很难改变,而个体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上从众与否并没有什么关系。
但在涉及个人幸福和社会正义的事情上,比如择业、择偶,比如遵守行业道德、战争中的大屠杀这样的大事,从众有时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很多人抱怨没有自由,然而自由是需要人去争取的,独立思考是第一步,如果不愿意承担独立思考作出的决定带来的风险和苦难,谈何自由?
“这种变化是真的,持久的,很快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我们受权威影响,并且服从权威,因为人性是希望能够越来越不思考,就像《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的“熵”,这在执行的过程当中其实人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理性,而更依赖于让别人做决定、负责任的。
事实就是这么产生的,你虽然内心很拒绝,但你还是照做了。
不知不觉中,我们都成了“刽子手”,对自己,或是别人。
这个实验是1961年做的,如果现今的实验不是电压而是别的,很难想象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人们对于不确定的事情更会参考别人的意见,遵守权威让人觉得“安全”,实验中电压过量后,每个人都会回头看一下设定实验的人,但并未太改变什么,反应比较大的是一个电力工程师~但其实电压的伏数是一种常识。
不只是权威,还有团体的服从性影响,电影中还有线条长短的实验。
电影中并不反对服从性,只是反对无节制的服从性带来的惨剧。
拍摄手法也很独特,采用了莎士比亚旁白式的手法,布景配色和氛围的渲染很有种虚无的感觉。
“实验中大部分人都按到了最后一级,并且没有人到隔壁房间去看一看,尽管并没有人强力的禁止,只是口头上说,你必须继续,尽管我是错的,我是过分的,我是违背人性的,你也要继续,没有原因,这是实验”。
人是会被驯化的,规律可以正过来用也可以反过来用。
“没有人受到逼迫!
”考验的是人们会不会经过思考,而做出行为上的决定。
实验的结果是让人懂得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很多人心里都会怀疑,我本不该那么做,但我还是那么做了,这是为什么,这让我很自责。
我们总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心想法所致,但有时人的行为也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这种时候,情境的力量战胜了人内心的力量。
现代社会的发展某种意义上是让人越来越不用思考,越来越变成机器,以及越来越渐行渐远,孤独无伴,因为不靠合作能做到的事情越来越多。
谁也为你承担不了责任,即便他这样说,即便他是权威。
自身的重要性往往是被忽视的。
实验的教授写的书叫做《对权利的服从》,教授是:史丹利.米尔格莱姆。
65%的人会把电压升到450伏(最高),“人们没有智谋抵抗权威,这是实验告诉我的。
”35%的人认为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且很自责。
这个数据到现今可能会很有变化。
我们所信仰的,其实我们并不相信,我们所谴责的,其实自己也改不掉。
多人望着天空看这个实验电影中也有,就是“多元无知效应”。
现今仍然适用。
影片中提到过两次卡夫卡。
为什么不相信自己呢。
实验饱受争议,也获得过获奖提名。
剧中细节服装很参考那个年代的。
权利与良知产生对抗。
“曾有一段时间我会觉得,无论男女,在所有情况下都会做出有人性的反应,我觉得我们完全可以被称之为人类,被世界接受,但现在往往是,人们看不见整个情况,只看见一小部分,人类开始分工,在狭窄的领域里从事特定的工作,我们的一举一动不得不站在高处,审视全局,我把这称之为代理状态。
”(意思就是让别人代理你)一个人可以选择你是否成为代理,但是一旦进入状态就很难出去。
(原话为想出去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一种权威的错误引导。
不尊重事实,听而不闻,更不根据事实加以思考。
“我们选择另一半时,也就选择了现在的处境。
”电影的最后说了近些年重做的实验结果并未差很多甚至还更严重了。
自我意识是走向解放的第一步。
都是看电影过程中瞎记的,就记录一下,很多地方没有什么前后逻辑,仅做记录。
实验方法没有问题,结果能说明问题。
人性经不起考验
真正触动我的反而是与剧情无多大关联的这句话:当我们选择另一个人做婚姻伴侣的时候,我们就选择了以后的生活。所以相亲绝逼不能将就👊🏻
我们远没有自己想象中善良或者特别,在心理学上大家都平庸得可怜。
做心理学实验的人好可怜,其实不是他残酷,是人性就是这么残酷啊。女主角老了,虽然还是那么娇小玲珑,但是显得有些干瘪了。
很有趣 多种形式让传记中的实验和生活两条线并进 还有很多隐喻暗含 经典的关于人性的实验也能再次引发观众思考
一个经得起学术方面考量的片。故事不强,但是集中在了milgram的心路历程(in a good way)揭示一些令人心痛的人性真实,略略过头,但是收住了。
【8.5】心理学必知 | 耶鲁服从权威实验。最近美国老将心理学经典实验搬到银幕之上,影片提到多个心理学实验(虽以服从权威实验为主,但有提到小社会和从众实验),推荐一下。影片拍摄上值得一提的是,直接让主角叙述来打破“第四墙”,更有纪实电影感,颇有些舞台剧的效果,很特别。
这么有名的实验,你要么把它拍的有趣进一步揭露人性,要么索性拍成纪录片。。
萨斯加德也像萧红和纸牌屋那样直接向观众讲述,社会关系学用假电击研究人的从众,双重标准和服从权威做的实验,街上朝天看那个很经典,还有常见却不认识熟悉的陌生人也很有意思,最后无非就是唤醒人类的自我意识,保持独立思考的重要性,Milgam这位心理学必看权威的著作值得关注。北影节竞赛片
赵国的熊猫们就靠代理人心态平衡自己的行为与良知的冲突的吧?平庸之恶,普通人心理黑洞有多深?
人们因从众而作恶,丑陋的一面被暴露出来,就气急败坏地为自己辩护,评击这种实验是个不道德的欺骗。不过这电影拍得一般,还没能带给我更多思考,我早已经不是一个愤青,我不是五毛美分日杂俄毛之类任一派了。
房间里的大象
不错,有点意思
纪实类的传记片,一点儿都不吸引人。
完全看不下去,只因读过相关实验的书。翻了10分钟就不看了。
不太懂作为电影拍出来的意义何在。如果是用电影方式重现实验,那么实验的内容体量和丰富性是不足以撑起电影时长的,从影片中插入了许多个实验也可以看出。如果是想讲述社会学家的一生,那么他个人的思考,实验引起的思考,思维方式对他的个人生活的影响,又几乎没有展现。最终结果就是这部片子变成一部乏善可陈的科普片。
这个实验有点儿意思
观感着实很特别,几乎是最后一刻才意识到是传记片,比起纪录片更像是被上了堂高度统一的概论课,连引入真实人物境况也藏在了叙述。Winona的角色没什么发挥,大部分时间单薄的只是布景板,但Peter Sarsgaard我的妈,他任何时候我都可以。
耶鲁权力服从电击实验,学术意义大于电影本身的片子,不过相较于《斯坦福监狱实验》,论文改编得稍逊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