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第一次看,昨晚又看了一遍。
虽然从海报到宣传都明确的告诉观众这是一部讲述同性之爱的电影,但看后我发现两位女主之间爱情的描写并不多。
禁忌之恋只是一个小小的切入口,电影实际要讲述一个通过自我认同去完成与自己更好相处,与周围人更融洽相处的故事。
允熙的孤独。
通过影片最后允熙给淳的回信我们知道,当年允熙与淳的爱情经历了来自父母和社会近乎疯狂的打压(允熙曾被送去精神治疗),上大学的机会也让给了哥哥。
可以想象,十几岁的少女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她很难不自我怀疑,产生自卑心理。
于是允熙表面接纳社会安排给她的一切“应该做的”,内心却无比痛苦挣扎,但同时她又缺乏反抗精神,因为她找不到自己在这社会、在家庭、甚至是在自己心里的位置。
淳的来信打破了这一切,新春发现了妈妈孤独的原因(秘密)。
新春总觉得妈妈孤独,年幼时的她以为留在妈妈身边就可以抵消她的孤独,长大以后有了自己喜欢的人,看到了妈妈日本“朋友”淳的来信,她才明白原来妈妈的孤独并不是有自己陪伴就可以缓解的。
于是,善良可爱的新春邀请妈妈一起旅行,她想帮助妈妈正视自己的感情,接纳自己的内心。
这趟小樽之旅,其实更多的笔墨用在了母亲和儿女之间。
允熙感受到女儿对自己的爱和理解,尤其是女儿对她和淳之间感情的理解给了允熙巨大的鼓励,让她终于不再自卑,不再自我怀疑,勇敢的正视自己。
女儿也感受到允熙对她的爱与关注,一直沉默又孤独的妈妈原来知道自己抽烟,也知道自己有男朋友,只是在等自己主动告诉她。
淳的孤独。
通过俩人来信我们知道,对待和允熙的感情,当年淳是勇敢的那一方。
所以淳的自我认同困境不在同性之爱,而是维系亲密关系能力的缺失和对自我身份认同的不自信(淳从未向任何人提起母亲是韩国人)。
淳对父亲的死并没有过多的悲伤,和一直在韩国的母亲也没有联系,和生活在一起二十多年的姑姑连拥抱也是尴尬又奢侈的事情。
所以,淳对允熙的爱其实停留在了二十多年前那刻。
淳怀念那个时候的自己,因为那时的她比起现在更勇敢、更坚定、更有爱的能力。
给允熙写信是淳找到自己的最佳方式,信里的她温柔、诚实、对爱充满渴望,仿佛是二十多年前的自己。
现实中她更多的是用冷漠包裹自己。
允熙的女儿和淳的姑姑都是天使般的存在。
她们接纳亲人有着和别人不一样的特质,她们包容亲人孤独又落寞的气息,她们一个悄悄寄出“不打算被寄出的信”,一个勇敢谋划“不期而遇”的相遇。
电影的玄妙之处在于,我以为结尾处允熙的回信是与淳见面之后,其实是发生在小樽见面之前。
就像谜底被揭开一样,我突然明白了允熙为什么会买了好看的新衣服,为什么即使辞职也要去小樽,因为她知道女儿早自己一步看了信(回信时还不知道),当女儿邀自己一起去小樽时,允熙就明白了她的意图。
允熙是带着找寻自己的期待踏上去小樽的旅途的。
讲真,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或者非传统意义上的),这是一部关于寻在自我的电影。
你爱谁不那么重要,因为爱她,你得到的感受才重要。
可能是孤独的,可能是温暖的,可能是没落的,可能是激情的。
就像我爱全度妍一样,那份爱算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一份精神的体验。
如果想她比和她在一起更快乐,那也未尝不可。
小城里的冬天来得温柔长久。
白雪之下覆着并不平坦的路,是行人来往匆匆的足迹,也是难以战胜的中年危机。
好在抬眼之余,还有能在等待中现身的满月,小但温馨的家中有至亲,有猫,还有黑咖啡的香气和满柜子的书籍。
只是有些事,你不必说,也不必问,它们是月亮残缺的那一部分。
允熙啊,很难熬吧,那无数漫长的岁月。
你操劳、隐忍,把精力倾注在女儿和琐碎的生活上。
偶尔和黑夜聊聊爱与遗憾,一支烟就是你和过去对话的方式。
烟丝丝缕缕在黑夜逃窜,思念却无处遁形。
你可曾遗憾过,当年没有追随者恋人的脚步,勇敢地守护你们的爱。
因为你注定无法与家人为敌,你不敢碰触到离经叛道的实质,你只能平静、懦弱地接受现实。
自此,天各一方,你开始活在过去。
但生活却如河流,推着频频回望的你向前进。
你没有办法,和哥哥介绍的男人结婚了。
一个你完全不爱的陌生男人。
万幸,他人还算不错,女儿也体贴可爱,虽然在18岁就开始抽烟早恋,一如当年叛逆的你。
你因为女儿重新爱上了胶片机,开始悦纳那个不完美的自己,勇于直面自己的内心。
你不再视自己为异类,也会因为即将和淳见面而抑制不住地喜悦。
终于,你久违地化了淡妆,换上了那件珍惜的大衣。
你不再将心中的蠢动打入地牢,真实的情感终于重见天日。
那晚的月光简直美得不像话。
允熙啊,满月并不罕见,但那个夜晚你流了好多的眼泪。
模糊的泪光中,心上人还是当年的那个模样,或许多了几根皱纹,白了几根头发。
但当熟悉的香气袭来,你所有尘封的回忆便无条件地被唤醒。
我们所有人都为你开心。
那晚之后,你做了个重大的决定。
你搬家了,你要找新工作了,你要开始全新的生活了。
还有,你开始试着给淳写回信了。
冬天也快要过去了。
允熙啊,试着在开心的时候微笑吧,虽然不笑的样子也很美。
愿你夜夜都有好梦相伴。
“我梦见你了。
”“我的梦里也有你。
”很久没看过如此古典的爱情故事了,就连彼此的告白都如此含蓄。
可我并不想赞美这种含蓄克制,它与审美无关,而是文化、社会长期压抑、规训女性的结果。
她们总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不敢正视和表达自己的情感,以至于彼此隔绝了那么久。
这是一场结结实实的苦恋。
两个青春正好的女孩爱上了彼此,相爱让她们如此快乐,也让她们饱受歧视。
满腹委屈和羞耻的她们,最终迫于社会风气、家人阻挠而不得不分开。
二十年倏忽而过,天各一方的两人各自迈入了中年。
金喜爱扮演的中年单身母亲允熙第一时间便让我想起《东城梦魇》里的凯特:疲惫不堪,麻木度日,对身边人无甚耐心,还有个即将再婚的憨厚前夫。
当然,她们那股连皱纹眼袋都遮掩不了的魅力也是一样一样的。
允熙高中时因为爱上女同学而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又因父母重男轻女没能上大学,人到中年却无一技傍身,只能四处打零工。
当年拗不过父母,随波逐流地结婚生子,结果还是离了婚。
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跟纯在一起的青春岁月,虽然那份爱恋已在日复一日的空虚无望里渐渐被埋葬,但除了女儿,她也只能靠这点念想支撑着未来了。
中村优子扮演的纯,看上去不食人间烟火,和姑姑一起过着清净自在的日子。
她不婚不育,独来独往了半辈子,拒绝一切明里暗里的缘分,将所有情感诉诸一封封从未发出的信里,将无尽的思念投入一个个回忆与梦境里,用孤绝的守候将原本短暂的青春爱恋绵延了整整二十年。
她们用各自的方式不约而同地守护着这份爱。
然而再度重逢后,她们没有牵手,没有拥抱,只是泪眼蒙眬地相互凝望,在月光下白雪中散步而已。
好在如今她们无须再为自己的爱情感到羞愧,可以互相写信,互诉衷肠,打起精神期待明天。
与她们默默无言的深情相守相比,《情书》里男藤井树的行为只能用鸡贼来形容——现实的便宜要占(总得有个女的照顾陪伴我呀),精神的高地也要占(我永远忘不了初恋,现任不过是她的替身)。
不由自主地想到最近坍塌的痴情人设林爸爸,自私自利倒也罢了,还想靠着痴情的美名牟利,虚伪贪婪至极。
如果允熙的女儿换成儿子,纯的姑妈换成叔叔或舅舅,允熙和纯还有重逢的机会吗?
恐怕很难很难。
允熙的哥哥和纯的侄子,不就完全不理解她们的处境吗?
只有女人才能感同身受女人的孤单、无助、痛楚,无论是十几岁的少女还是年近古稀的老妇,她们都共享同样的命运。
影片的基调淡雅,但情感冲击力动人心魄。
从女儿轻描淡写地邀请妈妈出国那里,我便开始泪目,一边感慨这剧情未免太理想化了,女儿、姑姑甚至前夫全都那么体贴,简直处处是泪点——姑姑笑意盈盈地站在门口伸出手去拥抱纯,小男友把补好的手套轻轻放在女儿的脖子上,前夫特意来送结婚请柬……那边姑姑心疼侄女二十年如一日地思念一个人又无法言说,偷偷将信寄了出去;这边就有善解人意的女儿转弯抹角地打听妈妈的青春往事,随后策划了小樽之行。
小樽在影迷心里大概是个一年到头不停飘雪的地方,如同爱媛的橘子和梅津寺车站那么令人向往。
本片里的小樽仍旧白茫茫一片,相伴多年的单身姑侄(又想起了张爱玲),首尾呼应的信,沉静的电影配乐……恍惚间又走进了《情书》。
观影过程中回忆汹涌而至。
对自小生长在北方的我而言,漫天飞舞的大雪唤起了一种近乎乡愁的滋味。
堆雪人,打雪仗,窗户上的冰花,咯吱咯吱踏雪的声音,雪花落在睫毛上的瞬间……不过这几年居住的地方跟寒冷无缘,应了那句歌词“我住的城市从不下雪”,只能梦回冬天。
很巧的是,我梦到好友的场景多数都是在秋冬时节,记得有一回是冬天的码头。
我和她手拉手在凛冽的空气里奔跑,四处闲逛聊天,在热气腾腾的小饭馆里吃东西,口鼻不停呼着白气,眼镜上蒙着一片白雾……醒来后一整天心头都荡漾着无所顾忌的欢快。
不得不感慨,好演员可塑性真强,而且都没有偶像包袱,演啥像啥。
上一次看金喜爱还是《密会》,她扮演一个“有钱人的奴婢”,游走于尔虞我诈的一帮混蛋中间,却也心怀艺术理想,跟年轻的刘亚仁扮演一对灵魂伴侣,毫不违和。
这一次她袖子一挽,摇身变为灰头土脸的食堂打饭阿姨。
而《秘密森林》里那位一表人才、风度翩翩的次长,成了老实巴交无甚魅力的前夫哥。
《火口的两人》里勇敢奉献身体演出的泷内公美,在本片里默默喜欢着纯,那么亲切的笑容、渴盼的眼神,偏偏融化不了纯的心,只能怪造化弄人。
“妈妈,你为了什么活着?
”这单刀直入的问题让人喜欢。
真希望有一天我娃也能跟我这么坦诚地聊天,像两个彼此尊重的成年人一样。
而我也能开开心心地告诉他:“为了不辜负仅此一次的生命,妈妈努力活过了,一点也不后悔。
”
在极寒潮降临的夜晚,看了一部跟雪有关的电影。
如鲠在喉的思念,克制的情愫,被小樽冬日厚实的雪深深埋在地里。
第二天又读到白队写的句子,“每个人都是可以下雪的”,对电影的理解忽然又深了一层。
原来她们每个人都在下雪。
被命运强压的允熙,逃离故乡的淳,想要了解母亲的新春,守着咖啡馆的姑姑,暧昧着告白的凉子……每个人心底的暗涌,都被雪一片一片盖住,寂静无声。
·电影里,姑姑问了三次,“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啊?
”一次是开头,她帮淳寄出那封写了二十年却始终不敢寄出的信。
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而淳的心里早已有厚厚的积雪,厚到她会以近乎刻薄的态度拒绝凉子的心意;厚到只能把允熙拍的自己放在书柜里珍藏,反复做着有她的梦。
一次是中间,她和淳在家门口铲雪。
就在这里,允熙差点遇见淳,却心下一慌,躲了起来。
像从前一样,她从她身边跑开了。
回程的车上,允熙眼眶全红,泪水止不住地流。
一次是结尾,她在雪地里等淳回家。
那时的淳刚和二十年前的恋人重逢,两人在结冰的河边并肩走着,谁也不知道她们之间说了什么,两人的对话成了永远的秘密。
·所以雪什么时候才会停呢?
也许在新春默默安排这场会面的时候,雪就开始消融了吧。
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新春就像一缕柔和的风,给所有正在下雪的人带来一丝希望,希望她们各自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没有在一起,但是幸福的,就很好了。
正如苍茫宁静的小樽,早晚也会有春天到来。
这是一部看完无比舒服的电影,就像生活一样,总是有遗憾,有痛处,但温暖又时不时会闪现。
干净的画面,简短的对话,没有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仅仅是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回忆和秘密中度过一生。
虽然影片以允熙和淳的爱情为主要线索,导演并没有参杂回忆,整部影片非常流畅,好像在告诉我们,过去的情感是属于她们的秘密,我们只能意会而无法透过荧幕窥探到。
两个人即使在日本见了面,导演同样没有告诉我们她们会说什么,影片只是用信的方式交代两个人互诉心事的爱意和影片的信息。
我们总是在猜,20年之后她们会说什么呢。
这是秘密。
实际上,除了允熙和淳犹如雪落下般安静纯美的爱情让人动容,影片中允熙和女儿、丈夫和父母以及淳和姑姑、父母之间的关系都让电影更为细腻且真实。
父母一直想知道孩子的秘密,就像允熙知道女儿会抽烟,也一直有男朋友;而女儿却很难猜透看起来如此孤独的妈妈到底有什么秘密。
在这个电影中,导演很巧妙的置换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每天朝夕相处,看似严肃的爸爸妈妈,他们年轻的日子会是什么样的?
初恋很幸福么 为什么会分开 他们喜欢过同性也说不定。
也许很多人一辈子都不会了解到。
在看到女儿一点点触碰到允熙的秘密时,虽然没有完全揭开,却让我感触颇深,母女俩终于可以笑着打雪仗,彼此安慰,接受对方的不好;因为当她慢慢触碰到妈妈的秘密时,才感觉离允熙这个人,而不是身为母亲,更近更有温度。
女儿在这个过程中也体会到维系亲密关系的不易,这也是她和小男友这条线存在的意义。
彼此既是照应也如同伙伴一般,在你走过的路上继续探寻着爱这个难题。
淳和姑姑更像是相互依靠的生活之友,没有姑姑勇敢的把淳的信寄出去,就不会有后续温暖的相逢,姑姑和女儿是这份爱的推力者,一个年老但已看透人世间的种种,在我看来,姑姑是懂淳的,只是在默默的守护着淳的秘密;一个是还未成年的少女,她看不懂太多东西了,为什么结婚会离婚,为什么妈妈一直看起来不开心,她想要获得解答才会选择帮助允熙找到过去。
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回忆和秘密里前行着,有些人有幸可以找到分享并珍藏这份秘密的地方;有些人一辈子都困在秘密的深渊里。
允熙最后说,希望自己可以再勇敢一点,再勇敢一点。
最后🤍Love is Love🤍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哐当哐当雪中行进的火车还有那窗外的大海,显得分外清冷安静。
这个瞬间让我心里涌起了满满的回忆:这应该是札幌到小樽的火车途中吧?
2018年的12月,我就在这趟火车上,同样是望着窗外的大雪与大海,期待着一会到达的小樽。
嗯,果然。
小樽的雪永远下个不停,时快时慢,时大时小。
在这素白而唯美的画面里,老太太犹豫再三还是帮忙投递出一封从日本致韩国允熙的信。
二十多年前,高中的两个女生允熙和纯突然发现喜欢彼此。
允熙告诉了家里人,被当成神经病关进医院;家里的经济能力只能供一个人上大学,自然是长子的哥哥去,妈妈为了安慰女儿给她买了一台胶片机作为补偿;纯跟着离婚的爸爸去了日本。
从此以后,允熙的人生枯燥乏味几乎一眼望得到头:和哥哥介绍的男人结婚生女,拿着高中文凭在工厂做工。
二十年来她没了悲喜,将所有情绪压抑在心,孤独落寞从不跟谁诉说,脸上全是苦涩。
当她知道离婚的老公要再婚时,第一反应是“真的太好了。
”虽然自己不能爱他,但一往情深的他值得有一个女人来爱。
当她收到老太太(纯的姑妈)寄来的信,一团死水的心有了波澜,立即写了回信。
在可爱活泼的女儿陪伴下,她辞掉不能请假的工作,来到日本小樽,却始终不敢与纯相见。
当她在女儿的刻意安排下,在小樽运河与纯无意碰面时,仅仅是一个照面,却尽在不言中。
当她回到韩国,久违的露出了笑脸。
她开始重新写简历,希望开一个餐馆,重启自己的人生。
允熙和纯没有在一起,她们匆忙见面匆忙离开,可是却有了各自安好的念头。
电影如小樽的冬雪一般唯美恬然,也如女儿的关心一般温情细腻。
就这么淡淡的,也挺好。
你的过去 现在怎么样了How is it going , Chun? I am coming to see you and just wanna see you.
全片1小时44分38秒,我从头看到尾。
片尾出演职表、放背景乐的时候,情绪一下就收不住了。
我眼眶红了,眼泪滴答滴答落在键盘上,嘴唇抿了又抿,崩了又崩。
说实话,不一定人人都能完全理解到允熙对纯的那场跨越时间、跨越空间的爱恋。
每个人观后会有什么感触呢?
你的恋人?
你的过往?
你的遗憾?
你的懦弱?
你的伪装?
七张机,鸳鸯织就又迟疑。
只恐被人轻裁剪,分飞两处,一场离恨,何计再相随? 这样一段让人不可琢磨透、体会尽的爱,导演拍的细致入微,每一帧小细节都让人触动。
本片以女性的视角去描绘一场20年前故事的结尾。
没有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既不轰轰烈烈,也不平平淡淡。
那是一段苦涩、难言、怀念、后悔、懦弱、逃离、遗憾的爱情,是陈年往事,是心底想起还会触动、才会让自己感觉到活着的良方。
我们谁也没有做错,你并不够勇敢,我又些许懦弱,所以数年之后我与你相见,想说的话太多,最后却只吐出四个字:好久不见。
八张机,回纹知是阿谁诗?织成一片凄凉意,行行读遍,恹恹无语,不忍更寻思。
这部电影拍的很真实。
尤其是在亚文化圈里,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导演把它温柔的摆出来,艺术化的处理两人间难以割舍的感情。
我也在想象:允熙,你都经历了些什么?
纯,你又都经历了什么呢?
你们是不是经历了家人的盘问、亲戚朋友异样的眼光?
是不是争吵无数、扭打无数,在无数个夜晚暗自神伤?
是不是有过跌落谷底的绝望?
如果,没有暴力的反抗,你是否对自己家人感到抱歉?
母亲对自己失望,自责没有教育好你;父亲无声地、整宿地抽烟;婆婆奶奶耐心地教导,一一列举前路的不正确性、不确定性。
其实,没人天生愿意当逃兵。
可如果,如果外界给你的压力足够大时,我们就逃吧。
我去走一条公认的正确的路,你去到另一个国家,我们重新生活吧。
可是呢?
心里面总是空落落的。
总是会梦到你。
梦到我们在一起。
总是想起你。
想把好多话都讲给你听 但我们看了看手头的现实,我知道啊,我们已经不再年轻。
我们要成熟,要理智,不能老给家里人添堵,不能去打扰别人的生活,是不是?
甚至,如果不是那封信的意外来到,我们或许此生都不会再相见。
我们彼此都在对方的心里,却再也没有了往昔的甜蜜。
我将这苦果咽下,生涩入口,回忆忧伤,盔甲太重,我们都不完整的活着。
九张机,双花双叶又双枝。
薄情自古多离别,从头到尾,将心萦系,穿过一条丝。
这部电影会让人想起很多。
害怕与担忧、彷徨与渴望、理智与感性,都时时羁绊着。
它拍进人的心里,有可能拍进某人的未来,让某个人独自潸然泪下。
我们都曾与世俗做过反抗,或浑身淤青,或丢盔弃甲,或逃去远方,也会有人胜出,成为自己的模样 世事百态,炎凉难尽。
我爱的那个你依旧在那里,也只是在尘封的记忆里。
无论隔多少山海,当我望向你时,眼里仍是星河。
真诚的希望春天能早日到来。
《致允熙》Moonlit Winter这部电影又名满月。
电影讲述了读高中的女儿新春在某一天偷看了一封来自远方寄给母亲允熙的信,于是女儿对母亲的过往产生了好奇,并和男友一起策划了带母亲去寄信的地方旅游,寄信人其实是母亲的初恋淳,在那里通过新春的撮合两个离别了二十多年的女人再次见面,也揭开了这段被隐藏了多年的恋情...... 拥抱 电影中几乎每一次的拥抱都是一次关系的改良和升华,这是导演传递出来的柔情和温暖。
允熙和女儿新春的拥抱、淳和姑姑的拥抱、新春和景秀的拥抱、还有允熙和前夫的拥抱。
最感动的还是允熙和前夫的拥抱,在得知前夫即将再婚后,允熙眼泪夺眶而出,这么多年的来压抑、痛苦、愧疚、自责可能都交织在了一起,这段错误的绑架了彼此多年的婚姻,终于在前夫找到自己真正幸福的时候得到了解脱,发自内心的祝他幸福,两人含泪相拥,这一对曾经同床共枕多年的离异夫妻,各自内心复杂交织的情绪,在那一刻得到了全部释放....
新春 特别想谈谈这孩子,她是这部安静克制的电影里面唯一比较有灵气和生机的角色,让这部电影有了活力,也觉得这也可能是允熙在那段被强迫的婚姻里得到的最好的礼物吧。
新春对母亲非常的细致关爱,她说:”你和爸爸离婚的时候,你猜我为什么会选择和你在一起。
因为我觉得妈妈看着比爸爸更孤单,觉得你一个人不能好好生活下去....”一向不拍人像的她,却总是偷偷拍的母亲;在促成母亲和淳的相见后她偷偷在后面张望开心的一笑;还有最后悄悄跟在母亲后面为母亲的新面试加油打气,真是贴心的小棉袄啊,正如她的名字一样,新春来到,万物复苏,生机盎然。
相见 冬日的小樽银装素裹,显得格外的静谧,仿佛我们可以听到雪花落地的声音,在这样安静的氛围中,导演安排了一场因世俗原因而分开了二十几年的恋人见面,按理前面积累的情绪在这里即将迸发,但是对于最后的相见,导演却没用过多的篇幅描述,而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动作和几句台词“两人擦肩而过,叫住停下,缓缓转身,眼泪扑簌而下,河边散步以及短短六个字的台词“好久不见”“是啊”...然后屏幕慢慢转黑,之后是长达15秒钟的黑屏,继而看到天空出现了一轮满月...非常的简单克制但却后劲十足,回味无穷,旧人相见,宛如隔世,沉默胜似万语千言,允熙被淳叫住停下后缓缓转身的那一瞬间,两人已是泪流满面,相隔那么多年的恋人内心澎湃的情绪已然呈现在我们面前...
“雪什么时候才能停啊” 这句话在电影开头姑姑发现淳写给允熙的信后偷偷帮忙寄出时说过,此刻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一种担忧和顾虑。
而在电影结尾,淳和允熙相见后,淳和姑姑并肩走着时也说了这句话,首尾相扣,但是此时意义却不一样了,这里更多展现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期待。
一对把对方深藏心底二十多年的恋人最终在此相见,一段雪藏了二十多年的情感最终有了交代,虽然导演给了我们开放式结局,但这是终点也是起点,每个人都即将开始新的生活。
信件 电影以用淳写给允熙的信作为开始,用允熙回复淳的信作为结束。
电影中,有很多这种前后照应的情节。
信件、拥抱以及台词中新春和允熙、淳和姑姑的聊天中都谈及的恋人身上的味道和淳向姑姑讲述自己在父母离婚的时候为什么选择父亲,和新春讲述为什么在父母离婚的时候选择了母亲...这些前后相照应的片段,让这部电影的情感表达更加丰厚。
而这两封信作为这部电影的灵魂撑起了这部电影的构架,也缓缓道出了一段深藏心底,娓娓动人的爱情故事。
致允熙: 过得还好吗?
想这样问你好久了。
你可能已经记不清我了,毕竟都过去20年了。
就是突然想让你知道我的消息,人活着不是总有这样的时候嘛,忍受到无法再忍耐的时候。
还记得我的父母吗?
常常吵架的他们在我二十岁的时候终究还是离婚了。
妈妈留在了韩国,而我跟着爸爸一起来到了日本。
来到日本后爸爸让我住在我姑姑家,偶尔也会和爸爸通电话,但现在这也变成不可能的事了,因为前不久他去世了。
不可笑吗?
平常我不管爸爸发生什么都会觉得无所谓,但这次多亏了爸爸,才能这样写信给你。
还记得我的姑姑吗?
就是我常和你提的姑姑雅子。
我现在和姑姑一起住在小樽。
姑姑和我很像,讨厌大声说话的人,讨厌喧闹的地方,甚至连喜欢万物沉睡的夜晚这一点都像。
姑姑很适合小樽的冬天,因为小樽的冬天只有雪与月,夜晚与宁静。
有时会有这样的想法——这里也很适合你的想法。
你肯定也会像我和雅子姑姑一样,非常喜欢这里。
有很长一段时间你都没有出现在我梦里,很奇怪吧,昨天我却梦到你了。
在偶尔梦见你的那一天,我都会给你写信,但是我没办法把这些信寄给已经结婚成家的你,所以想对你说的话渐渐积少成多。
每次都会像这样,仿佛这是我写给你的第一封信。
就这样踌躇不安,日复一日。
曾经的我很胆怯,从你身边逃跑了,现在也依然如此逃跑着。
不过没多久我又该像第一次一样,又重新给你写信了吧。
像不像傻瓜一样?
或许我还不够成熟,可能也许是这样没错。
不过无论怎样都好,我不再为写这封信的自己感到羞愧了。
允熙,你曾经是我憧憬的对象。
遇到你之后,我才意识到我是什么样的人。
有时候我也会想念韩国,想去我们一起住过的小区看看,也想去我们一起上学的学校看看。
想知道在韩国的妈妈过得好不好,也想知道你过得好不好。
淳: 过得好吗?
收到信就给你写了回信。
我不像你那样有文采,但我在远方也会为你爸爸祈福的。
我不觉得你的信会成为我的负担,我也一直会想起你,也很想知道你的消息。
和你一起度过的时光我感觉到很幸福,那样充实的人生不再。
让人难以相信的,竟成了恍如隔世。
那时,和你说分手,是我的真心话。
父母认为说爱你的我,是得病了,我要被迫往来于精神病院之间。
最后,我还是和哥哥介绍的男人早早结了婚。
我不想借这封信诉说我悲惨的过去。
我只能说,这是那时候无可避免发生的事情。
我也像你一样逃跑了。
淳啊,我一直觉得我的余生就是对我的惩罚,所以在无形中我一直在惩罚我自己。
你说你没有什么可觉得羞愧的,我也希望我对自己没有羞愧。
是啊,我们没有做错。
最后,和你说说我的女儿,名字是新春,马上要成为一名大学生了。
我想让她做到学无止境,不想再学为止。
信上虽有你家的地址,但不知道能不能寄给你,如果我能有这个勇气该多好。
就说到这吧,我的女儿快到家了,什么时候我才能对我的女儿说说关于你的事情呢。
我想鼓起勇气,我也可以鼓起勇气的。
以及,我仍旧做着有你的梦。
这是部很干净很克制的电影,一个安安静静的小镇,简简单单几个人,导演隐忍克制的展现符合我们亚文化的传统,但这平淡背后却又有股巨大的情感力量让你我内心掀起涟漪。
电影中还是比较淡化了LGBT群体和社会的冲突,描写的每对人物关系也都充满着爱,姑姑和淳,淳和允熙,允熙和新春,新春和景秀,甚至允熙和前夫...也让这大雪纷飞的冬日不是让人感到寒冷,而是有温暖、舒适和宁静。
最后想说,虽然这么多年,淳和允熙是孤独的,但她们却不孤单,因为她们梦中有彼此。
PS.电影配乐很好听啊。
我的梦里也有你。
这句话作为电影的结尾,真是杀伤力极强,两个爱人,在20年间,有多少次梦到过对方,又在没有对方的现实中怅然的醒来,还好她们最终还是又见面了。
我多么想和你见一面看看你最近改变不再去说从前 只是寒暄对你说一句 只是说一句好久不见再没有歌词能够这样精确的写出两个曾经相爱过的人的再次见面,回忆允熙和润再相见的场景,自然就想到了陈奕迅这首好久不见,两个人肯定无数次在脑海中想象过对方现在的样子吧,因为太久没见,想说的话太多,一时却不知道先说什么为好,只能感慨一句我们已经好久没见了,思念的情绪经过时间的发酵,浓郁到没办法直接饮用,只能不断的加水,一点点稀释,中和成现实能接受的浓度。
有时候我们太过于思念一个人,反而害怕跟对方相见,那个害怕里包含太多的东西,会担心时间改变了彼此,会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好,会担心对方好不好。
因此允熙在第一次在家门口见到润的时候,她匆匆的躲避起来了,即使离得很远,也用手捂住嘴巴,不敢呼吸,怕自己的激动的情绪被对方察觉,这份顾虑有20年时间的沉淀,也有少时情感被现实的锉磨。
因此我总在想,如果没有女儿,两个人会见面吗?
允熙打扮精致的一个人坐在酒吧里,那是她为见对方精心做的装扮,她跟酒保说,我们就像平常朋友一样,见了面,吃了饭,在她家里坐一坐,带着快乐的表情然后忍不住哭了,允熙那一刻的表情格外让人动容,那个她描述的场景,可能是她想象了很多次甚至梦到过很多次的,然而,当她见到那个心心念念的人的时候,却只敢躲在角落的墙后,等着对方走远,这是属于成年人的遗憾。
但女儿还未经世事,还对这个世界充满热情和想象,会用胶片机拍下美好的事物,会只带一只男朋友修补过的手套,女儿和妈妈朝夕相处,最知道妈妈的孤单,陪伴着妈妈成长的日子里,她会疑问,妈妈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她到底为什么而活,当她收到那封日本寄过来的信,掀开妈妈曾经生活的一角,她隐约的觉察出,那个就是妈妈丢失的东西,所以,她很努力的想给妈妈带去快乐和幸福。
很多女儿可能都有这种同感吧,如果生活中的妈妈是忍耐又不快乐的,她们会期待成为妈妈的保护伞,为妈妈做一些什么,女儿说我以为有我的陪伴你会好一点,却发现自己一直是你的负担。
允熙在那一刻选择了装睡,她没有去安慰女儿,不是她真的觉得女儿是负担,我觉得是生活的压力和悲伤压在身上太久,她已经无力去温暖自己和温暖女儿。
回到电影本身的题材,东亚的女同群体,被无视,被压抑到不存在的群体,即使现在lgbt群体更多的被大家知道,女同,尤其是亚洲的女同依旧像是活在上个世纪,仅仅因为允熙说她喜欢女生,家里就把她送进精神病院,年轻的允熙那时候该有多绝望,我们从哪些片段中揣测,如果她没有跟哥哥接受的男人结婚,也许她甚至都没办法从精神病院出来,允熙的家庭是多么封建和窒息,因为受过的这些苦,也因为觉得自己结婚是一种背叛,所以允熙在此后的生活中一直封闭着惩罚自己,也许她有时候也会觉得是自己的错,会想用自我惩罚来逃避这种原罪。
庆幸这个电影里有姑姑和女儿的存在,让她们是个20年又重新相遇,也庆幸这部电影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局,不然真的要在现实中哭死了。
(短评字数太多了,只能写在这里)节奏很缓慢,平淡而简单的叙事却还是打动人的内心。
姑姑和妈妈描述喜欢的人都会说靠近时会闻到好闻的气味。
允熙给纯写信的附言中说“我也会梦见你。
”新春用胶片机拍照也让我感觉很喜欢,我也从抽屉里拿出我的dv,看了看我拍的一些照片。
发现还是有记录和留下很多美好。
女儿机灵古怪是可爱活泼直球的小孩,母亲与女儿的相处也让人好喜欢,妈妈知道一切,知道女儿抽烟,知道女儿谈恋爱,但一直不说,一起堆雪人互相扔雪球的画面也让人觉得美好。
其实新春也有给允熙很多勇气对吧。
就像最后一幕那样。
倒数二十来分钟时,纯和允熙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画面一黑,慢慢又变成了纯和姑姑一起走。
说实话把我吓了一跳,生怕这只是纯的一场梦。
生怕那些美好只是梦的写照。
允熙离开了,写着新的简历预备开始新的人生,和女儿一起到了饭店的地方,鼓起勇气开始。
都会有新的故事,新的人生。
平淡简单到像是纪录片,让我总觉得她们真的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样,不过也许身边小店就有允熙和纯还有新春呢。
40分钟后开启倍速。这观感实在是有点折磨人,除了les,其他有几样东西都想沾沾边,可是居然这样都没有构成剧本的加分项,反而显得刻意。主线几乎从一开头就大概知道是什么了,而后漫长的“推进”毫无节奏可言,那个胶卷相机也没有构成什么情绪点,浪费了如此多的镜头。两颗星全部给小樽的景色吧,让我想起了《信长的野望》
BIFF闭幕式现场看的,由0开始编织的过程,手法蛮新颖的,但节奏偏慢,但是真的好奇心被勾起来了,到最后两人间冲击的谜底就感觉很多说通了。金喜爱跟中村的演技符合期望,演sebom的金素慧,演技让人非常惊喜,可以理解金喜爱给她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尤其可贵的还是女团出身。有回味。
山东初雪看的,但是这个片子本身太一般。
“冬天的小樽只有雪和月亮,夜晚和宁静。”
三星半。凛冬将至的韩国小城,一封意外的书信,片刻便烫暖了人到中年的允熙孤寒之心。在女儿的牵动下,母女两人踏上了霰雪覆满的日本小镇,而等待着允熙的,不只是陌生的环境,更有一个20年前便已芳心托付的女孩。彼时的月损,此刻还能否盈满?金喜爱用她细微到眼角皱褶的演绎,对韩国、甚至整个亚洲的女性、性少数群体的不平遭遇,发起心灰意冷的拷问。
有意境,但不够精彩
韩国年轻男导演自编自导了一部关于女人的电影,四个女人的故事,两个女人的牵绊,这么细腻又这么含蓄,很难相信是男导演的作品。一段二十年的往事,一个选择屈服,一个选择坚强。二十年来其实通往小樽的大门一直就在那里,谁也没勇气去开门。女儿真的太好了,她不仅去开了门,而且还领了路。久违的两个人在桥上相对泪流,其实我觉得电影停留在这就好。剩下的让观众去猜测去联想,更有幻想空间也更浪漫。不过结局是这次小樽之旅让允熙做出了改变也不错,她确实需要改变,只不过太实际的改变不如想象中的浪漫美好。
女儿和男友就像在舒服又宁静的夜里出现的两只蚊子。
到最后20分钟才发现是个同性影片,意识到后伤心地哭了。穿越20年克制的爱与思念,只有晚上的月亮,和梦里的你才知道。
凌晨寂静夜里,特别适合的影片。有时会特别佩服韩国电影的叙事,缓慢精致细腻动人。人物的情绪故事融合在每一帧画面里,都特别美。允熙和润,女儿和男朋友,姑姑和爸爸,都很好。那种纯粹引人入胜的情感,时间是抹不去的,如同抵抗不了自然一样“为什么雪不停”,人的情愫也是无法控制的。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故事,就是淡淡的淡淡的讲述,两人二十年后的再见,也没有惊天动地,爱就是这么自然,历久弥香。特别喜欢她们,尤其是抽烟的样子,美丽动人,有故事的人一般都看似寂寞,实则内心暗藏涌动。
缺乏情感张力,导致金喜爱的好演技显得没有根基
浮躁的我看不下去
跨越日韩,两位女性二十年的情愫,易碎的梦,无法寄出的信,从不拍人的镜头,都如同小樽冬天的雪一样苍白、沉重。“这雪什么时候停呢”,电影反复出现这句话。当姑姑瞒着纯寄出了那封信,新春的镜头对准了妈妈。时隔二十年的重逢仿佛一场救赎,小樽的雪还在下,冰封的心却在融化。ps:我好喜欢这小心翼翼,克制到极致的爱啊。还有小樽的冬天太美了。
竟然又是女同,感觉菊石还好看一点。。。这个就算了。
台譯《密友禁地》真的超沒吸引力。
相当日系的韩国女同片
我们都没有错。我们不用再羞愧了。我也会梦到你。喜欢上了胶片机。
为什么会脸盲
叙事手法有问题,很好的一个故事被故弄玄虚成烂片
我喜欢拍“人”的电影,在这个电影追求超级技术的同时,电影艺术等于炫技的同时,拍人的电影是很少的,都在强调风格、强调摄影、强调导演以什么先进思想和理论在电影中丝毫不漏的展现,不过这部不同,它就是简单的拍人,人在哪在做什么,人不服务于故事,故事从人身上长出来。金喜爱甫一出场,是在公车站等车,她搓着手,我认为导演捕捉到了一个十分女性的动作,那是一个前景以其它乘客虚掉的金喜爱中景,导演没有像一般同类靠自然光影去拍等待中的面孔,而是用一个这样的景别展现了肢体,和搓手动作的重心,金喜爱也知道了这一镜的细腻,这个动作轻轻柔柔,像凃护手霜,既和她的工作会有关系(颠勺),也是一个比单纯的面部或者常见的眼神要更加“普通”的动作,这场戏就是厉害,你想想看国内的电影中谁有这样的表演,谁又会这样去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