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有人贴出了《寄生虫》的导演奉俊昊看过的片单。
正好最近感觉该看的电影都看过了,借着这张片单,转向“未来会影响世界影坛”的这些导演们。
截图不全,后面还有正在热播的《我的天才女友》。
片单的第一位,就是这部《边境》。
左一女主蒂娜,长相奇特,拥有超能力——只凭嗅觉就可以察觉到别人的罪恶心理,有这样能力的蒂娜做边检员是再合适不过了。
直到有一天,蒂娜遇到了外表与她极其相似的沃尔,才知道自己并不是人类,而是山怪。
作为一个移民,我很理解蒂娜的孤独:在融入另一个社会时受到的阻力,价值观被同化后回望原来群体时的无奈。
也许一代移民还要好一些。
蒂娜从小就生活在人类社会,已经完全是人类的好与恶,用法律惩罚坏人,保护人类的孩子。
而另一个山怪沃尔,以杀反杀,直接处死了恋童癖;为了延续自己的种族,偷走人类的孩子,将山怪后代放入人类家庭,这些都是蒂娜所不能理解和无法容忍的。
内心已经同化,而外表还是异类。
蒂娜的处境是几乎所有二代移民都要面对的。
我不太理解“海归”,外面的世界清晰简单,规则明确。
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散漫惯了,回去之后如何生存,如何能适应职场中的各种潜规则?
导演阿里-阿西巴是伊朗移民,用北欧传说中的山怪来表达边缘人群的问题,视角独特,表现手法也很特别,既惊悚又奇幻。
“换子”这个传说,在其他一些影视作品中也有过体现,如英剧《都柏林凶案》中走失于80年代的两个孩子,最后就是用换子传说加以解释;安吉莉娜-茱莉的获奖电影《换子疑云》,其英文原句Changling就是来源于这个传说。
瑞典文对山怪的形容,有点像种族间的歧视:瑞典文中形容一個人很邪惡(elak)、很醜(ful)時都可以用山怪來比擬;遇到麻煩不斷,真是「見鬼了」,在瑞典文中會說:「一切都山怪了」(gå troll i något);家中若出了一個跟大家都不一樣的「怪胎」,可能會用「生孩子難免生到山怪」(Sällan är kull utan troll);「一丘之貉」瑞典文可以說「山怪不互咬」(Ett troll biter inte ett annat);拜金的人(尤其是為了錢而結婚的人)也會被說是「把山怪當黃金」(Många tar trollet för guldet)——一切非常態、有問題的事物都跟山怪有關。
《遗传厄运》看过了,下一部看阿里-艾斯特的《仲夏夜惊魂》。
影片的主角蒂娜(Tina)是一位海关边检员,她体态臃肿,五官怪异,甚至有些丑陋。
蒂娜有着异于常人的灵敏嗅觉,能嗅出人的羞愧、内疚、愤怒等情绪,这让她立刻就能辨认出那些心怀鬼胎的入关者。
直到与她有着相近外形的沃尔(Vore)出现在边境时,蒂娜开始变得慌乱。
她躁动不安,不由自主地被沃尔吸引,逐渐开始了对自身身份的探索。
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得知蒂娜与沃尔是异于人类的山怪。
他们生来嗅觉灵敏、充满野性,而他们的种族在数十年前遭遇人类大规模迫害,仅存的后裔散落而居。
不同于沃尔生长于自然,蒂娜被人类养育长大。
在这段发现自我、重回自我的故事中,出色、大胆的声音设计将观众完全带入蒂娜的世界。
蒂娜与沃尔由于蒂娜亲近自然的天性以及她灵敏的感官,一切感受在她的世界里被无限放大。
无论是边境检查室里扰人的电路声,城市中的人声、车声、汽轮声,还是自然中的风声、水声、鸟鸣声等等,一切声音都被有意放大。
加上充满呼吸感的台词,令观众无限地贴近人物,仿佛能切身体会到蒂娜的所见、所闻、所感。
通常嗅觉是很难表现的,声音设计中听感的放大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到了这一敏锐嗅觉的呈现。
检查室里时刻充斥扰人的电路此外,声音的空间感十分出色。
由于声音呈现出无限贴近人物和现实的真实感,因此当空间切换时,听感的变化特别强烈,而精细的处理并不会让这种变化显得跳跃。
从城市到自然,从内景到外景,观众沉浸在声音空间中,紧随蒂娜的行动。
影片的声音设计紧紧围绕蒂娜的状态与情绪展开。
自幼被蒙在鼓里的蒂娜饱受身份的困扰,年幼时被欺辱霸凌,成年后因相貌丑陋、生理缺陷而深深自卑。
影片用巧妙的声音设计来表现人类社会对蒂娜的束缚和排斥。
首先是蒂娜的家,这幢依林而建的房子仿佛时刻被一股力量紧绷着,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随着蒂娜自我意识的觉醒,这种声响越发强烈,如同她在与这股力量抵抗,奋力挣脱。
当她终于宣泄出了夹在两种族之间的身份焦虑后,她接受了自己,代表着人类社会束缚和蒂娜内心挣扎的声响彻底消失了,最终她任由房子破败,回归自然。
蒂娜家中时常伴随着木头被紧绷、挤压的声响另一处较为明显的设计是医院的门,这场戏是蒂娜送临盆产妇去医院。
当产妇顺利进入医院后,刹那间合起的自动门发出骇人的声响,将蒂娜阻隔在医院门外。
这时蒂娜还没有得知自己真实的身份,深陷自己生理缺陷而无法生育的痛苦中。
更不必说更为明显的犬吠,作为人类意识的外化,家犬对蒂娜的狂吠表现了人类对她的鄙夷和排斥。
医院自动门发出骇人声响,将蒂娜阻隔在外一边是人类社会的疏离,一边是自然的亲切。
为了展现蒂娜对自然的亲近,影片在声音上也做了精心的设计。
在通常的设计思路里,邻近自然的郊外是特别宁静的。
但当蒂娜与大自然相处时,大自然生机勃勃,甚至有些嘈杂,仿佛一切事物都灵动起来。
当蒂娜身处湖水中,主观听感的设计让我们感受到蒂娜与自然融为一体,无比美好。
在蒂娜探索身份、回归自我的重要过程中,吼声这一代表着原始兽性的声音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蒂娜与沃尔结合时,她第一次认识到自己并非残缺,伴随着快感的吼声是她开始释放天性、冲破人类社会藩篱的信号。
在得知自己被人类欺骗多年,她终于开始反抗,将积压的怒火化作对家犬的奋力怒吼。
最终,当她发现沃尔的罪恶勾当并与他对峙时,蒂娜与沃尔此起彼伏的怒吼声将影片的情绪推至高潮,蒂娜终于将她的屈辱、痛苦、仇恨、迷茫通通宣泄。
创作者对这三次吼声做了细腻的处理,令蒂娜的本能、情绪渐次爆发,将叙事带至高潮。
蒂娜的三次吼叫展现了人物成长,将叙事推至高潮在音乐创作方面,影片中多为音效化的音乐,充斥着合成器音色,营造出悬疑、奇幻的氛围,与影片的风格极为贴切。
《边境》用奇幻的外衣包裹了众多当下的社会议题,用极富创造力的视听设计以及出色的表演共同打造出这样一部浪漫、新鲜却毫不猎奇的影片,无法不令人沉浸其中。
欢迎加入莫非影画声音交流群(请添加微信号Mofeipictures),与我们分享你对这部影片声音设计的感受,或任何你所喜爱的电影声音。
《边境》的剧情让我联想到《X战警》,《X战警》巧妙地将种族歧视、边缘人群、平权主义等理念融入一部商业大片,让人们意识到那些所谓“不正常”的群体其实和其它人没什么不同。
而《边境》对于这方面的探讨则更为巧妙,脑洞大开,猜到开头猜不到结局。
蒂娜是一个拥有超常嗅觉的海关关员,她用鼻子就能闻出人们的行李是否有违法物品。
她看对方一眼,就知道对方带了3、4升酒;她鼻子一动,就知道对方携带了装有儿童色情录像的U盘,堪称“行走的安检机”。
终于有一天,她遇见了一个叫做沃尔的人,沃尔告诉她,他俩都不属于人类,而是另一种生物:山怪。
更为神奇的是,蒂娜和沃尔交合时,我们发现他们的性特征和外表是相反的。
从外表看蒂娜是女性,但她的性特征是男性,沃尔则是和蒂娜截然相反,从外表看他是男的,但他才是那个会排卵、会怀孕、会产子的那个。
是啊,女性和男性都是两种性别的一种,就像一枚硬币的正面和反面,女性和男性又有什么区别呢?
又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呢?
我想起了暴漫制作的恶搞视频《冒死偷拍男德班》,堪称讽刺力MAX。
“讲师”金句不断:“男人不要穿得太时髦,会招狐狸精”“朴素,老实才能娶到好媳妇”“站着撒尿的男人最没有男德”……
这正是讽刺那种“女人要穿得保守点,否则就是勾引男人”“你被强奸还不是因为穿得少”的说法。
而“男德班学员”说他上缴工资、不抽烟、不喝酒,可是老婆还是跟别人跑了,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一定是我还做得不够好”。
这也正是对“你老公出轨了,一定是因为你对他不够好”的回击。
法国电影《女儿国的杰基》则更为讽刺,影片中的布本人民共和国是个女权社会,所有掌权者都是女性,女性负责工作、管理国家,男性则需要戴面纱,呆在家里照顾小孩。
男性地位极其低下,毫无人权可言,会被骚扰,被调戏,甚至被强奸。
20岁还不嫁人就是老男人,25还不嫁人就是大龄剩男。
“男德班”和《女儿国的杰基》,以及《边境》,都是将男女性别对调,以最荒诞的方式讲述一个人人都知道但却做不到的道理。
蒂娜拥有女性的外表,但她拥有男性的器官;沃尔拥有男性的外表,但他会怀孕生孩子。
这说明男女之间除了能否生孩子之外没有什么区别,对调一下变成男性生孩子也是一样的。
蒂娜、沃尔的性特征还可以引申为心理特征,有的女性是女强人,也有的男性很阴柔,这根本不是事儿。
日本很多学校制订了校服新规,女生可以穿裤装,男生也可以穿裙装。
这一期的真人节目《你会怎么做》,一个男生被同学欺负、被骂他娘娘腔。
一位15岁少女目睹之后非常霸气的回击施害者:“那我现在爷们儿点,你是不是要叫我爹啊。
”狠狠怼了直男癌。
很多人对男性女性都存在刻板印象,觉得男性必须阳刚,女性必须温柔,其实每个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
正如蒂娜说自己有缺陷,沃尔说:你没有缺陷。
蒂娜说自己是个残废,沃尔说:你是完美的。
蒂娜外貌畸形,从小被欺凌、被侮辱、被嘲笑,是人们眼中的怪胎,但其实这一切只是人类的偏见罢了。
毕竟她是山怪,为什么要用人类的审美来定义她呢?
《边境》和《X战警》的思路是一致的,人类歧视变种人/山怪,其实变种人/山怪并不低人一等。
《X战警》中,人类想要将变种人赶尽杀绝,但每次都是X教授带领变种人拯救人类。
《边境》也是如此,人类残害山怪,但正是蒂娜凭借灵敏的嗅觉一次又一次地帮助人类破案。
“山怪”换为黑人、犹太人等等边缘人群也是一样的,黑人是天生的运动健将,犹太人拥有高于常人的智商,他们又哪一点比其它人差呢?
《边境》讲述了一个类似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蒂娜自卑、孤独、无助,但沃尔告诉她:如果你和其它人不同,那是因为你比他们更好。
如果每个人都懂你,那你得有多普通啊。
人们总是觉得和他一样的才叫正常,和他不一样的就是怪胎,是异类。
白人歧视黑人,身体健全的歧视残疾人,身体健康的歧视病人……党同伐异,猛于炮火。
谁也不比谁低一等,人们公认的你的缺点也可能转为优势。
正如爱因斯坦小时候人们都觉得他很笨,其实只是普通人跟不上他的思路。
又正如《雨人》,你别看雷蒙(达斯汀·霍夫曼 饰)是自闭症患者,其实他有惊人的记忆力。
英国艺术家斯蒂芬·威尔特希尔从小患有自闭症,绘制建筑的天分却非同一般,15分钟就能记住伦敦18平方公里的所有景物,并用5天的时间将其绘制在画布上,因而被称为“人体照相机”。
很多表面上有智力缺陷的儿童,其实在数学、美术、音乐等方面有卓越的天赋。
你眼中的智障,另一个角度也可能是神童。
蒂娜的外貌还可以引申为种族、肤色、阶层、性别……600年前,人们贩卖黑奴;500年前,人们奴役、屠杀印第安人;100年前,人们屠杀犹太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只不过黑奴、印第安人、犹太人变为了女性、LGBT人群、病人。
丢弃女婴、歧视LGBT人群、歧视病人的现象仍然在发生,直到今天仍然很多地方重男轻女,仍然很多公司不聘用病人或残疾人。
正如蒂娜以为自己的身体有缺陷,但那只是相对于其它人,相对于山怪而言她再正常不过了。
她曾经因为不能生孩子而自卑,到最后发现她在山怪中属于男性。
就好比有人因为自己喜欢同性而感到迷茫,但谁又规定人必须喜欢异性呢?
我们没法定义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边缘人群不是怪物,也不低人一等。
他们不应该被歧视,也不需要同情。
5/5什么是文明?
是有种族太丑了 我们称呼他们为野人 然后去捕猎他们吗 是有种族太聪明了 我们说他们是恶魔 然后去建集中营吗是有种族太落后了 我们帮他们现代化 然后摧毁他们的家园吗是有种族太美了 我们去丑化他们 然后让他们臭名昭著吗 导演阿巴斯脑洞大开 提出了关于不同种族如何共融于当今社会的设想 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捕杀印第安人开始 再到希姆莱建立了集中营消灭犹太人 400多年 时间却仿佛停滞 再牛逼的工业革命也没改变人性的丑恶 即只要不符合我的审美、我的文明价值观,我就要让你灭亡 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提到 “人类族群本来就是一个想象出来的共同体 却因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分为敌我 互相残杀” 怎么样共融 怎么样共生 是当今世界格局下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移民问题怎么面对 那堵新的、偏见的长城如何推倒(outside and inside)是否继续保持着“非我族类 其心必异”的偏见 是否仍然会有“圣母院被烧了活该”的丑恶言论 都会对将来人类文明的形成或者灭亡起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恶的倒行逆施 法的尊严丧失 都会让我们滑向罪恶 影片中Tina最后还是回归了自己的本真 回归了自然 脱离了人们的现代文明 收获了自己的孩子 那么她之后会不会接受邀请去往芬兰(种族集中地) 以及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都将是一个新鲜的期待
很多人认为这片子是关注LGBTQ,或者边缘人群的,那是把这部电影层次降低了。
它其实关注的是一个更加宏大的主题:寻找自我,或者更进一步讲,自我认同感。
Tina从小便觉得自己与他人不同,是个有缺陷的人,这个时候他和外界是完全隔离的,直到Vore出现,Tina开始问:我是谁?
才终于明白原来我和Vore一样,是“山怪”。
随着剧情发展,Tina却发现自己和Vore不一样,他终于明白,山怪也好,人类也好,都需要爱才能同他人建立连接,最终获得认同感,影片结尾,Tina同山怪婴儿建立了连接,找到了自我。
长评里说得有理有据的,但我个人感受不是很深。
我能感受的有,女主作为边缘人感受到的排斥和疏离,对于“我是谁”的迷茫,还有怪不得戛纳最佳妆效,真的很丑啊,还有些恐怖。
其实作为动物的排异性,如果我身边有长这样的人,就算我不远离,麻麻也会叫我远离的😂。
我很少看欧洲戛纳的电影,对其风格也不熟,对我而言,体裁就没有很深的感触。
有些长评里说一些关于人性的感触,可能是我欣赏水平的原因,影片给我的感觉有点像隔靴搔痒,没有直接触及那些点,感触不深,除了丑吓到我外,没有特别深的记忆点。
电影海报每年在戛纳最期待的就是可以看到一些脑洞大开的奇怪片子,这些影片注定不会在国内上映,等资源又十分辛苦,能够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影片本身就是极为难忘的观影体验。
今年第一部备受争议的重口味作品来自一种关注单元,瑞典导演Ali Abbasi的《边境》,片中部分大尺度镜头引发全场尖叫,甚至有许多观众中途离场,可谓噱头十足。
《边境》讲述了Tina是位效率极高的海关关员,她有着超常的嗅觉,仿佛能嗅到人们身上的罪恶感。
但当Vore这个表面看上去很可疑的男子出现在她面前时,她的嗅觉却好像生平第一次失灵了。
Tina知道Vore隐藏着一些事情,却不知道是什么。
更糟糕的是,她甚至隐隐感到自己正被他吸引。
她与Vore缔结了一段特殊的关系,不仅最终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也意识到了与自己有关的真相:和Vore一样,她也不属于这个世界。
她的整个一生都建立在一个谎言之上,现在,她必须做出选择:要么继续过着虚假的人生,要么直面Vore向她展示的可怕现实。
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女主Tina的“天赋异禀”。
身为海关官员的她,每天过着百无聊赖的工作生活,先让我们看看她长什么样子,请做好心理准备。
是不是觉得她长得就有点“反人类”?
某一天,一个旅客准备过关,Tina似乎闻到了什么,叫住了他。
海关的其他工作人员十分相信Tina的嗅觉,果断开始检查,男子很淡定,看不出来有任何的慌张之处。
经过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可疑物品。
这时Tina突然要求看他的手机,男子开始慌张起来,拒绝接受查验,在工作人员的要求下,只能勉强同意,从怀里拿出手机,Tina拿着手机在鼻子边仔细地闻了闻。
她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东西,从手机的后槽盖里找到了违禁物品,男子慌乱地抢过来想要吞下去,却被立刻制服,只怕他做梦都想不到在海关还会有这样的“神奇人物”出现。
而令Tina情不自禁被吸引的男子Vore长这个样子,是不是有点太像了?
两个人从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就处于“相爱相杀”的状态,Tina可以很明确地感应到Vore是她的同类,但是她拒绝接受这样一个现实,这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认知过程。
看《边境》很容易想起前年同在戛纳展映的《生吃》,两部影片中都有着大量挑战观众生理极限的镜头,但主题却都很温暖。
《生吃》是以女孩吃生肉为主线,表达成长中的懵懂与阵痛,以及亲人对女孩略显畸形的爱。
而《边境》本身更像是一场怪奇秀,两位主人公本身相貌就畸形,更不用提他们所谓的“天赋”是多么的变态与可怖,但就是这样的两个“异类”,他们对于情感的表达和认识超过了很多所谓的人类。
不过导演用心十分“险恶”,为了增强这场怪奇秀的视听效果,他故意放大了影片中令人不适的成分,比如影片中有大量女主丑陋面部的特写,再加上女主对吃昆虫充满兴趣,更加重了反胃的效果。
即使女主赤身裸体地在风景如画的湖边洗澡,也感受不到丝毫的美感,臃肿的身体与满是疤痕的皮肤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极致性的反差,正是导演期待的效果。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场戏就是男女主交欢时,女主突然长出了男性生殖器,形状像尾巴一般,令人大跌眼镜,遍寻阅片档案库完全找不到如此惊人的类似场景,这一幕在片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女主自这一刻起兽性逐渐觉醒,雌雄同体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于自己是谁的疑问,所以故事从两个奇怪的人相遇,转变成了女主探寻自我身份的过程,这是一种近乎于扭曲的融合,当中既有民俗,又有成人童话,还有浪漫与悲伤的戏剧式表现,虽然很怪异,但确实令人着迷,并且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
《边境》的口味绝对不是主流媒体所喜欢的,影片放映后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议,但无可否认它吸引了很多B级片爱好者。
Tina的遭遇也令人反思,她用了近乎一生的时间来接受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她丑陋的外貌和怪异的特征注定使她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内,只有当她在附近洗澡、和动物对话,接近自然时,才是她最开心的时刻,这也注定了Tina近乎于悲剧的人生。
导演Abbasi成功地在影片中进行了多重意义上的批判,比如Tina和Vore象征的是少数族群,他们在抗争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己,急需重新探寻,各种出人意料的元素交织起来,好像一出舞台剧,但作为电影来说,节奏感还是太差,导演将Tina的生活以片段化的方式进行切割,使得她的故事在电影中的展现支离破碎,观众也难以产生共鸣。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导演想要表达的太多,顾此失彼。
比如在影片中还加入了Tina与年迈父亲的对立这一条线,几场戏用力过猛,冲淡了影片中最重要的Tina与Vore之间的冲突,导致观众有些时候会摸不到头脑,说明导演还不完全具备驾驭长篇叙事的能力,浪费了一个极佳的创意。
总的来说,《边境》还是今年非常独特的一部作品,在戛纳也许不会有所斩获,但这种以大胆的方式来展现生存危机的想法还是值得赞许,也为今年戛纳影片整体略显沉闷的氛围,带来了一抹别样的亮色。
凤凰网评分:6乍看之下,《边境》讲述一个常年被排斥的女性的故事,似乎是典型的丑小鸭变天鹅的童话故事套路,然而,《边境》的情节却出乎意料地走上了我们谁也没想到的地方,硬是把一个童话故事完全改造成了一部充满黑暗色彩的成人寓言故事,尽管多处情节古怪得甚至有些离奇,但是导演Abbasi总能用充沛而真实的人物情感,将几乎脱轨的情节拉回正轨上来。
—— Eric Kohn《Indiewire》在众多不能说的困难之中发现真实的自我,Ali Abbasi的《边境》将曲折离奇的童话、民俗传说、探案任务剧、爱情悲剧、以及存在主义戏剧等多个类型、元素杂糅在一起,是一部让人兴奋的、充满想象力的杰作。
——ALLAN HUNTER《国际银幕》这部混合类型片的《边境》,给人最直接的感觉就是——惊心动魄的美。
伊朗导演Abbasi将超自然的民间传说和现代的社会写实主义融合在一,创作了这部探讨部落主义、种族主义、以及人所共有的排他性等深刻主题的寓言故事,把它放在全球各个国度,它都具备着相当的时代重要性和真知灼见。
—— Stephen Dalton《好莱坞记者》这部另类的惊悚片《边境》讲述一名拥有独特的、总能准确甄别走私货品能力的瑞典海关官员面临究竟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的终极考验,给戛纳献上了一盘精彩且充满智慧的大杂烩。
它将爱情片、北欧犯罪片、社会写实主义片、超自然恐怖片巧夺天工地融为一体,是对电影类型的大胆挑战和颠覆。
——Alissa Simon《综艺》文/二十二岛主原文阅读:戛纳捉影④:《边境》一场噱头十足的怪奇认知秀
欣赏的一点 他讨论的层次很多 而且主要是针对人和自然的关系 国内的电影是从来不会关注的角度 国内没有电影会去批判人类和自然是对立面 因为我们国家是在发展中必须得牺牲自然 但是瑞士丹麦这些国家他们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 这个电影想说的是人类经常以自己为主体以世界为中心的角度去看所有存在的事物和哲学 但是其实人类只是这个宇宙中很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族群 把范围缩小的话 想讨论的是女性/少数群体在男权社会生存中的限制 被审视 这电影就是很让人惊呆 居然把这种超现实的题材用现实的手法去拍摄和讲述 让观众觉得这么离奇的事情 但是我觉得很合情合理 好像真的可能会在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 我也特别欣赏这种导演他敢于挑战观众的反感情绪 因为会有一些视觉上看起来不舒服恶心容易联想到负面的道具和特效化妆 但我觉得这种做法是非常有效的 因为想让观众喜欢一个元素是很难的 很容易庸俗 但是让观众讨厌是很容易的 同时它的有一个利得住脚的目的 不是为了纯恶心而恶心
这应该是我最近看的最猎奇的一部电影了。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看的是真人真事改编的励志剧。
女主Tina长了一张畸形的脸,却天赋异禀有着神乎其神的嗅觉。
她在海关关口检查着来往的人群,看她微张的嘴,微微颤动的鼻翼就知道她发现了目标,一次,是违禁的酒精,还有一次,是藏在手机里的一张存储卡,里面全是儿童色情短片。
她说,她可以闻到人的情感,罪恶,羞愧,性。
下班后的Tina宛如一个懵懂的少女,她喜欢赤脚在林间散步,和小狐狸打招呼,抚摸一头偶遇的驯鹿。
一直以为剧情的走向是很阳光的,比如Tina破获了一起大案后声名鹊起,大家也接受了她之类的。
结果并没有。
一切在她遇到Vore以后,画风突变了。
我开始怀疑自己看的是不是cult片。
Vore的长相和Tina简直如出一辙,畸形的大鼻子,外翻的厚嘴唇,脏兮兮的龅牙,一头油腻的中长发,外加一副猥琐的气息。
遇到Vore两次,Tina都有种魂不守舍的感觉,她拦了他两次,结果她的第六感都失灵了,检查下来后,Vore没有问题。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他有着女性的生殖器官。
接下去的剧情走向就更诡异了。
Tina开始约见Vore,并且邀请他去自己家同住。
两人的感情开始逐渐升温,影片开始往爱情方向套路。
是时候该看到情欲戏了。
本以为怎么着也得要温情一把。
想象中的美好春戏是暖色调的衣衫半褪欲语还休,旖旎无限春光明媚...... 结果倒的确是阳光明媚了,照出两兽人白花花的屁股大腿晃得耀眼,不仅Tina采取了女上男下体位,居然还长出了类似长勾一般的男性生殖器把Vore上了。
这波是让观众脱了裤子立马就萎了的操作吗?
简直是大写的WTF。
衣不遮体的两具极丑的肉体躺在碧绿的苔藓上交欢,互相嘶吼发出野兽般的叫声,这应该是我看过最倒胃口又最猎奇的一场春戏了。
他们赤裸着在林间奔跑,追逐嬉戏,在暴雨中下河游泳,相互拥吻,躺在草地上晒太阳,互相依偎。
两个稀有物种第一次找寻到了同类,仿佛要把一辈子的爱都用完。
也许你可以想象得很唯美,但是看影片时真的无法感同身受,因为脸实在是太丑了。
影片还有一支线是悬疑剧。
那张被发现载有儿童情色短片的记忆卡,背后有一个幕后黑手。
Tina的目标是协助警方一起把他找到。
至于最后到底找到了没有,以及Vore的真实身份,背后还隐藏着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就不剧透了。
总之这部影片就是不断被刷新着认知和三观,视觉忍耐力不强的人需谨慎观看。
此剧,有毒。
既有雌雄同体,又有单性生殖,还有吃昆虫等猎奇戏码,可以说和另一部电影《生吃》很像,都在挑战着观众观影的极限。
《生吃》讲述的是一个常年吃素的女孩在吃了一口肉食以后压抑已久的吃人肉天性被彻底释放。
而残忍吃生肉表象下的是关于成长的体验,《边境》更像是一场畸形秀,在引起人们观影不适的同时想讲一个既悬疑又有爱情,又有关于自我认知的故事。
Tina是美好的,她向往的爱情也是如此,可惜天不遂人愿,事物往往会往意想不到的方向发展。
而我们在这猎奇表象下能看到的,也许就是她奇丑外表下的真善美。
虽然很难,但是努力去看,也许真的会发现奇迹。
冷淡的色彩,奇幻的故事,温情中透露着哀伤,绝望中透露着坚强,寒极的雪天壁炉里透着微微的火光。
正是印了那句老话——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太喜欢了,绝对排进世界影视前十,镜头语言太棒了。
开篇镜头信息量拉满,水与岸,瑞典与英国,人与虫,美与丑,居所与自然,卵生与胎生,都是二元,边界。
女主疑惑地压抑了想吃虫子的冲动。
女主拉开冰箱门发现没有爱吃的,呼应刚才想吃虫子的事。
镜头叙事能力极高。
学院派,导演丹麦国家电影学院,和拉斯冯提尔一样。
导演全程都在挑衅观众。
有必要的全裸镜头,表明女主身体和普通女性一样,但有戏剧反转,交配时才伸出的阳具。
生态女性哲学观。
反刻板印象,生理与外表相反。
被男主启蒙吃虫子的时候是女主的高光时刻,世界杯点亮了。
女主崇拜男主,认为他一个有阴道的男性也能不自卑。
开始约会,在山川河流泥土间。
最浪漫恐怖的性爱,女主在交配时才发现自己是雄性,开始自我认同,觉醒,不在自卑。
演员要做到相对性别时的感受。
反对人类标准定义性别,反对多数人权益向少数人施暴。
艺术概论,虚构是艺术手法,不是真实的真,是真善美的真。
亚当夏娃,在森林中裸身奔跑。
三结构电影美学创作,意图隐喻故事。
然后按照破二元的功能选角色,需要半人半兽不男不女,职业也是边境海关,工作是善与恶的边界,住所是人类社区和自然的边界。
诗意的身份觉醒滑向带有传说色彩的族群生殖恐怖活动。
补一个吧,忘记看没看完了。
三星半,前半部分营造气氛和展现奇观都非常优秀,可惜在后半段过于直白表达少数/移民等政治话题反而平庸了。这么看来导演之后的圣蛛也有这个毛病。摄影有种神秘感给电影气氛加分,化妆在主题表达上无比重要。
3.5 新瓶旧酒。一个典型甚至露骨的欧洲价值,包裹在层层奇幻和悬疑的外壳里,到底有多大用,还是值得商榷。何况外壳如此精致的一部作品,却不具有任何思辨性和争议性,实在是很遗憾。把美拍丑很容易,把丑拍美还是很难啊
戛纳补片28 (2) 后半段强行注入社会隐喻的方法还要进行说教式的解读真是绷不住了,也使前段的趣味性和神秘感在后面几乎消失
不论族群,被爱养育的都会有爱,被边缘化的,都可能更边缘。作为人类社会里的大多数,我们在不同的时候也可能是男主或者女主
北部人民能少拍点冷死人的恐怖片么…
南美的“魔”和北欧的“怪”还真是各擅胜场。6
俄语配音版
没想到我在大银幕上看女A男O和男性生子的野望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实现了???字面意义上丑陋的童话故事,我们习惯于看美丽的人演前两幕这样甜蜜奇幻的剧情,导演偏要把“丑”shove it in your face,如同把肉虫子噎到观众嘴里。这对巨怪情侣的故事内核其实和变种人领袖EC没什么差别,类似他者中的极端分子和归化派的爱恨情仇简直老生常谈,不过这次既不是帅哥美女,也不是帅哥帅哥,既不是巫师,也不是吸血鬼,两人丑巴巴脏兮兮,倒是用野性审美独树一帜了。
生而不为人 对不起 | 3.5星
3.5 怪物的人性
树林真好看。
挺好看的 为什么评分那么低
前期氛围营造很棒,可惜到后面主题逐渐明朗后有些落入俗套。总体还是值得一看。
一度以为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了,结果导演又下了一城,开始讲边缘人的身份和社会认同,去讲人类社真善美的主流意识形态,导演借着北欧神话开了一个脑洞这么大的故事,还是挺厉害的。
你们都是山怪,为什么我看的翻译是巨人,还一直期待女主暴走巨大化
真是另类,除了另类也没什么可看的。
电影的基本功能之一是消遣,电影艺术作为消费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标是提供理性反思感性释放,是人类艺术追求美的最终体现形式,这种消遣是建立在尊重观众政治立场文化价值基础上的。以电影形式作为政治宣传工具是对电影娱乐产业和消费者最大的侮辱与背叛。失望至极,影片偏执地追求狭义上的反抗,试图用非人类形式来反思人类情感,并非不可以,生人勿近就是很成功的例子,然而影片却和水形物语一样,粗暴地将非人类代入歧视语境并赋予人类同情,将负罪感强加于观众,如果否认这个负罪感的存在,即等同于否认叙事,沟通瓦解,这种近乎绑架的手段非常粗野,即使叙事水平比水形物语好,粗暴直接的表达也让我产生严重生理反感。
T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