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平庸,搞笑一般,不过挺好哭的。
这句话是昨天看完电影回答朋友的一句话。
先说说自己的哭点。
最后一场比赛交错放映每个孩子遭遇的歧视那个瞬间。
想起最开始魏教练面对孩子们,发现他们每个人拥有的篮球“天赋”。
李渔是力量。
大白是弹跳。
任真手速快。
建国善于防守。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培养了一些技能,可以和篮球结合在一起,发挥优势。
最后是乐亮,他什么都不会,就是喜欢篮球。
还有一个哭点是,影片最后放映拍摄花絮的时候。
如果非要说出整部电影的意义,那应该就是“因为是你们”。
影片中最喜欢的点是呈现出来的矛盾,就是究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和姿态对待智力障碍者?
乐光(王智饰)给出的态度是【保护】。
因为在她心中,这群孩子他们并不是傻子,他们只是孩子,只是不会长大。
这里是家永远都没有人毕业的幼儿园。
魏教练(魏翔饰)给出的态度是【争取】。
因为在他心中,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你可以选择妥协,或者抗争,老魏选择了后者。
他从来没有向命运低过头,也不允许身边人向命运低头。
除了最后一场比赛,个人比较喜欢和普通人打的那一场。
当乐光冲到场内阻止比赛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喊“拿球说话”。
没有人在意他们是职业球员还是智力障碍者。
虽然他们输掉了比赛,但是赢得了普通人的尊重!
没有标准答案,但底色当然应该是尊重。
我喜欢影片的英文翻译《Lose to win》。
喜欢校长说的“篮球啊有的时候不光是为了比赛。
”人生也不应该完全只是备战和赛场。
说完影片比较好的部分,还想略略吐槽一下。
笑点方面不是很足够,当然还是麻花经典包袱,不过相比《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比较自然融入剧情的一些梗,《热血》更多地方还是跳脱的硬塞之感。
就是说好笑吧,也能笑笑,但是不能回味,一回味就变得没味儿了。
现在让我想,一个笑点想不起来。
总之,不会想看第二遍,但看第一遍的时候也没觉得不值。
所以总体三分,及格吧。
剧本和表演都太浮夸,这种浮夸如果按在一个正常的开心麻花喜剧片上,比如《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这种,就还挺合适,但是放在这样一个题材上,就有些不伦不类。
对于智力障碍人群,很多笑点由他们表现,就显得很奇怪,让观众觉得他们成了笑料的“工具”,再加上篮球比赛里他们经过训练,比正常人都强得多,这又太离谱。
于是形成了一种断裂感,又想拍出智力障碍人群在生活中的困难,又在篮球上把他们拍得完全不切实际,让人感觉笑也尴尬哭也尴尬。
就直接点说,篮球比赛可以拍,但是至于说让这些人扣篮、空接跟好玩似的?
最后一场比赛那个好朋友队,恨不得每个球都是扣篮,甚至还有反手倒扣。
如果我是导演,我就拍两个队一场比赛就能拿个20分左右,他们进一个正常的投篮都是胜利,而不是浮夸到如此。
再说两个主演,魏翔现在挺好的,完全可以撑起一部喜剧电影。
但是王智……演得太用力了,虽然这部电影里她好看极了,但是真的用力过头了,每个表情都在使劲,每件小事都能演出夸张的情绪。
最后,电影我没感动,也没笑太多。
但是彩蛋感动我了,虽然电影不太好看,但是彩蛋值得大家看,电影的主创人员值得鼓励!
这绝对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电影,因为看的时候有几场比赛还是很热血沸腾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之前麻花团队日益不堪的口碑所拖累,但本片确实值得7分以上的评价。
本片属于一部运动喜剧题材,只是影片描写的是一群有智力障碍的福利院篮球“运动员”,但呈现的方式更似之前的老港片与麻花电影的结合;主题略显大胆,表演看似浮夸,话术式搞笑则纵贯全片;这种看似矛盾化的展现却在魏翔看着有点过火的表演中被融合了起来,使得本片一直能停留在超想现实世界中而不出戏。
剧情线对于球场上的“逆袭”以及魏国铮人生心结,描绘的也还算细腻,魏国铮对于队员的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三分球换成二分球的“放下”,这都可以被视作本片的高光之处,这不光代表了魏国铮对待“赢”的放下,更可视作那些“孩子们”的欢乐从此来自于更纯粹的篮球!
只是对于本片来说,喜剧的爆笑与情感的输出都不算突出,更缺乏了社会话题性,或许这才是本片国庆档票房失利的最大问题了!
电影好不好看都不用评论,就是这里的水军,文托儿,那写作水平,个个不是AI就是文科硕士生的水平。
导演和编剧要有他们一半的文化水平,估计电影就不用请水军了。
可惜了,这世界永远都是事与愿违。
几块钱的稿费就可以买到一篇精彩绝伦并恶心到极点的托儿文。
但是,几百几千万却拍不出一部真正让人满意的作品。
这就是现实的可悲。
为什么我这么肯定呢?
因为,我看到好几条四星好评的内容里,居然有人用到“;”号。
我的天,谁会在一般口语评论里用上分号呢?
不是机器人,就是专业搞稿人莫属了!
点评电影:电影本身的立意与剧情就建立在不成立的基础上。
套用常见的励志模板。
消费残障人士。
硬是要以正常人的眼光审视残障人士的能力。
想要人们关注关心残障人士,然后还想要正常人标准面对。
本身就矛盾,让作为观众无从共情。
剧情也可以说是充满了常见的套路与节奏,毫无意外的剧情发展。
可以说完全就是像是在抄写作文一样。
再说评论:如果说电影的评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我或许可以理解。
但我看到这个电影漫天的好评与肯定。
甚至我也因此进了电影院,然后就是浪费我生命的一两个小时。
网络水军的颠倒黑白的能力真是让人望而却步,最后说开心麻花。
多行不义必自毙!
依靠诈骗来的流量与关注势必会遭到反噬(´_ゝ`)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豆瓣评分不低,但看完片子之后略有失望,这部电影原本有机会成为经典的,像《阿甘正传》那样,但编剧导演没有拎清楚人物成长主线,原本应该刻画人物的部分用挠痒痒带过,就是该升华的时候,它一把从天上给你拽下来,生掏你的咯吱窝。
不情愿的笑过就只会生气。
电影的主演们有一些确实原本就是残障人士,有自闭症,有唐氏,有弱智,一群这样的弱势群体通过打篮球为自己赢得尊重,成长不可避免会有对抗,不论是因自身残缺常年被歧视内心缺乏自信的篮球运动员们,还是那个一心只想要赢得比赛,却在某次意外成为残障篮球运动员们的教练。
必须要夸的一点是创作者关于残障人士的态度,应该教导和训练他们可以独自面对和处理现实世界,他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为自己赢得尊严,对于非残障的环境来说,不要歧视,有人求助给予帮助。
要怎么把这个态度揉进故事里。
这个故事里的人要怎么对照呢?
教练线:他除了在刚到第一次比赛时轻视了残障篮球运动员们,在这之后他就欣然的信任他们,帮助他们,把他们当做正常人看待。
运动员线:大家原本的工作生活技能放在篮球里,稍加训练就变成篮球技能王炸,所有的运动员因为心智太低,每个人都是天真无邪,感受不到恶意的天使宝宝。
被动的接受戏弄,被动的失去机会,被动的辅助教练完成他的人生动线,被动的欢呼。
从两条线的笔墨侧重点看得出来,教练是里面认知层次更高,甚至高于残疾人家属的人,他看待人和世界的方式是悲悯感同身受的,这样的人物出现在电影里,一般作为点化那个需要成长的智者而存在,但这部电影里,他竟然是主角,一个人格完整,不需要成长的人物,带着一群有诸多待定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人士去克服“不能够”,这些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也即心魔,到底都有什么,如何通过情节设置替那些共通问题找到答案,我想这个切入点才应该是这部电影的侧重点,而不是教练的找资金,试图让残疾运动员去参加某个更高级别的大赛。
电影选错了主角,所以它注定无法成为一部良好的体育电影。
医生毫无作用,姐姐毫无作用,这两个人仿佛两个道具,一个讲导演的过往,一个是因为电影里需要一位女性,在那么一群男性当中,跟男主产生那么点性吸引。
这一点,真的恶俗。
一部成长电影在90分钟里要树立这么多人的完整,篇幅那么紧张,怎么还能匀给爱情呢?
时间分配少,爱情悬浮可笑,爱情分配多,主线薄弱扶不起。
都想要,都得不到。
这里必须表扬《梦想》,没有让朴叙俊和IU在故事线里萌发爱情,谢谢编剧,谢谢导演。
《梦想》是讲一个教练带领一群无家可归的流浪汉训练赢得尊重的故事。
一言概之:即便是即将死去的太阳,也有余晖。
这部其实跟《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呢》是类似题材的不同表达,朴叙俊扮演的教练原是明星足球选手,因各种巧合导致声名狼藉,无法再作为球员在球场奔跑,他的人生走投无路,因经纪公司干预,成为一组流浪汉组成的足球队教练,电影通过一个不可违抗的目的,去协助解决每个流浪汉的人生困境,在其中完成人格上的成长,对弱势群体原来充满诸多偏见的他,某种意义上他就是我们,他的成长,他的收获,最后都是观众的成长和收获。
IU在里面实在是太好笑了,诸多金句都出自她的口,她的存在就是角色当中那个人格健全,适当时候帮助主角成长的那位智者。
体育电影这个类别,无一例外都以励志作为主轴,我想大抵是放弃、颓丧、软弱,认输这些品质不需要努力就普遍存在,拼搏,突破,不服输,这些别于普遍存在,才值得仰慕。
体育电影好拍也不好拍,好拍在多的是真人真事供采集,不好拍在单纯的体育会乏味,缺乏惊喜。
体育这个元素,总要和其他元素混合双打,才能赢得满堂彩。
《1947波士顿》体育+国家,用体育带出弱国无外交,人体极限就不仅仅是某个人的天赋,也担负了民族的尊严。
《奈德》体育+高龄,一位60多岁的老年女人,多次挑战无人横渡的海峡,真人真事改编,电影的意义在于,人体极限不受年龄限制,只要身上没插满管子,渴慕就立刻动身吧。
《我,花样女王》我心目中最好的体育电影,很多年了,迄今为止还没有被超越,不仅在于电影是反体育电影的一般套路:英雄的奇迹和成功,仿佛这个人这一生就永远定格在拿奖那一天,像童话故事的最后一句,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至于生活在一起之后的争吵家暴纷争不孕不育,只字不提。
这部电影反其道而行之,聚焦英雄的失意,一位有天赋的花滑选手,如何在体制,家庭,环境中被卸掉双腿,第一次原觉这悲剧是陷阱太多,重看却发现英雄的悲剧是必然发生的:生活总是吝于施舍,你的欲望总是饥饿,总要你大发雷霆企图再跟生活讨回来点,必然的性格导向必然的命运。
你不可能高于你生活的墙,看到另一方天地的温柔和力量,你的爱不会流向更好的人,不由言说的环境导向必然的命运。
打地鼠的游戏里铁锤始终赢,地鼠不在这个孔被打到,就是在下个孔被打到。
希望大家拍出更多好看的体育电影,竞技原本就会使人分泌肾上腺素,但糟糕的故事总是扮演一桶冷水,叫你不要试图做梦。
生物里,只有人这个物种会做梦,会想象,糟糕的故事凭什么又夺走这美妙的东西。
创作者们,加油呀。
主打喜剧片,整体笑点很足,连我挑剔的非常不看好开心麻花相关演员的朋友,都在影院里哈哈大笑,当然我自己也是,我是好久没看过这么搞笑的国产电影了。
不仅仅只有搞笑,故事也会回到现实和困境。
但是这部搞笑片的好,很大一部分在于,它不会自顾自沉浸在说教和煽情当中,而是会很快把故事拉回喜剧的节奏,既让笑点出人意料,又不会让其他情绪不合时宜地喧宾夺主。
可能也就是在这样轻松的氛围之下,大家反而更容易接受和思考一些严肃的话题。
故事没有让任何一个人,包括主角魏国铮的想法成为主导,有一种大家都是普通人,拒绝偏见,单纯分享故事的感觉,而非去强加某一种立场。
老魏家境贫困从小非常努力,但是也非常以自我为中心,他过分针对老马,也被老张毫不客气地指出,是内心的自卑作祟。
乐光牺牲自我,照顾仁爱之家的残障人士,很了不起,但是她习惯单打独斗,也就导致她觉得只有自己能保护这些孩子,山穷水尽也不和他人沟通。
一直在从魏国铮的角度,暗示老校长是享受阿谀奉承的铁公鸡,但是实际上他由孩子们口中得知真相后,二话不说就直接给球队赞助。
而对这些残障人士,故事也没有因为他们先天有残疾,就回避他们给周围的人带来的问题,就像乐光手上因他们的脾气所造成的伤疤。
魏翔的表演非常细腻,把魏国铮的复杂和变化表现了出来。
王智饰演的乐光这个角色,最初看到的时候感觉人物有些单薄,容易上纲上线,甚至有些过度的所谓zzzq,价值观正确,但越到后面,我越觉得这是剧本对人物的合理设定。
乐光,说是姐姐,但对这些孩子也像妈妈。
她的过度反应,除了是她对孩子发自内心的关爱,更能反映出,她一个人独自支撑起仁爱之家,这些年面对的困难和歧视。
除了最后态度上的大转变,中间被魏国铮影响,教孩子说些“心里话”来挽留他,也是这个角色身上合理有趣的变化。
除此之外,剧本也会针对乐光的上纲上线来设计一些笑点,比如“请立刻停止你殴打残疾人的行为”。
最让我意外的是饰演残障人士的七位演员。
我下意识地以为他们本职都是演员,开始还觉得乐亮的饰演者岳亮不像残疾人,演戏的痕迹比较重,没想到包括岳亮在内有三位都存在智力障碍,可见他们背后做过多少努力。
岳亮不需要扮演自闭症,我觉得他不像是我自以为是的主观判断。
我感觉他演戏的痕迹明显,只是因为他是人生第一次演戏,和我们大家一样,因为在做一件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事,所以显得能力不足,但是他们最后呈现出的欢乐和感动,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我给的分数是9分,从故事的主题,搞笑的程度,细节的把握,人物的塑造,让我感觉完成度比较高,说不上完美,但是完全能感受到打磨这两个字。
让我减分的地方,是魏国铮组织的那场特训友谊赛。
林栋的人物很简单,乍看态度的转变有点突然,但因为是配角,人物的篇幅有限,也是学生的年纪,不会像成年人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不合理。
关键是乐光告知大家,参赛中一方是残疾人,看比赛的路人反而都喊“拿球说话”这点。
我知道是为了激化魏国铮和乐光的矛盾,但围观群众并不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法上却高度统一支持魏国铮的选择,有点匪夷所思,也显得群众不近人情。
我觉得故事的主题,也就体现在魏国铮和乐光对这场友谊赛的争论上。
对这些心青年,到底是给予保护,还是让他们去争取独立和尊重,好像哪一方都有道理,但是哪一方都无法说服对方。
一直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容易让彼此陷入困境,所以故事采取了折中的方案,让大家回到简单的角度,回到这些孩子们的角度,以爱为出发点,做出退让,寻找平衡。
那一直耿耿于怀的输赢可以被抛诸脑后,成全球员实现自己简单的心愿;那无微不至的关怀可以适当放手,让弟弟尝试自己独立处理问题。
这些改变,为这些孩子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魏国铮和乐光二人,放下了对自己想法的执着,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如果把影片的主题,对应到日常生活里如何面对残障人士,我的观点是——认识到区别的存在,但不去放大这种区别。
就像我们知道,老年人的身体相对不如年轻人,我们会给予老年人照顾,但是不会所有情况都去刻意放大他们的年纪。
比如年轻人打完球坐地铁,会给有需要的老年人让座,但是如果球场上不小心摔伤了腿,那可能就是大爷给伤员让座了。
无论是电影让真的自闭症,唐氏综合征患者来参与拍摄,还是这个和残障人士紧密关联的主题,我觉得是会存在争议,就像这个故事里的角色,存在不同立场的争议一样。
但我觉得这个故事本身也提供了一个参考,大家立场的不同,并非毫无道理,甚至有一些相通之处。
坚持自己没有什么问题,但是有时候,回到爱这个出发点,去尝试理解他人的观点,去寻找平衡,说不定对彼此都能带来很好的改变。
我的想法是,商业电影,不是公益电影,都是满足我们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我们埋单。
说消费残障人士,我觉得不是完全没道理,毕竟电影的投资方如果赚了钱(看现在这个排片量有点难),大概率是不会把钱都捐出去做慈善支持残障人士的。
但是在正常的商业行为之外,这个电影是不是恶意消费,是不是唯利是图,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看到了故事和演员的用心,感受到了爱,我认为这部电影对特殊人群的关注是真心的,对社会也有带动消费之外的贡献。
对影片本身的讨论,认为好坏我觉得都挺正常,都是大家的自由,但我个人还是呼吁大家观众之间,不要因为立场不同就互相攻击啊。
这里给到respect,开心回个嗨嗨嗨。
最后说一个轻松的巧合(可能不是)。
这是魏翔主演的第二部翻拍电影,两部电影的原版,都曾被一个电影解说团队——嘻咦啊看解说过,电影里还提到了这个团队用过的梗,爸爸的爸爸叫什么,to be or not to be。
这还真的是,缘,妙不可言,爱,尽在眼前。
看的点映场,全场一共三个人,观影氛围极佳,可惜现在还不让打分。
总体上可以打6.5/10分,我对喜剧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让我笑出来就行,只要不走下三路,不拿残疾人开玩笑也就没什么问题。
不过这片子的宣发有点不厚道,竟然闭口不提是翻拍。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电影名就已经说明了这片子的反类型,反励志的特点。
从电影的英文名也可以看出这片子的主题,“lose to win”,从输到赢,从觉得自己输了,到与自己和解,达成向内的胜利。
整部电影都是在向失败者与孤独者致意,并且关怀残疾人。
魏国铮在开头一直就把输赢放在第一位,把马教练当做自己的一生之敌。
然后在与残疾人的互动当中,双方得以彼此成长,既认清自己,更认清现实。
电影最大的一个反转,即“魏国铮也是残疾人”,就是为了在剧情层面消解掉最大的对抗,这个反转直接就让魏国铮与乐光的冲突被消解掉了,广东的那个球队又找到魏国铮,于是魏国铮与学校球队的冲突也就没有了。
在这之后那场魏国铮在众人帮助下重新扣篮的戏,即代表了魏国铮认清了自己的残疾人身份,达成了向内对自己的和解。
等到在球场上,魏国铮答应乐亮让他单打,认清失败的现实,认清输给马教练的事实,他也达成了与外界对环境的和解。
我们不知道他最后如果不答应让乐亮上场,结果又是如何?
但胜负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我们努力了,团队里的每个人发光发热了,也就够了。
真就像电影里那句话:篮球就是为了快乐嘛。
那最后一场戏颁奖,就是纯为了点题的。
亚军也很好嘛,我们是残疾人,没有必要和正常人一起同台竞技,我们认清了自己,在这次努力过程中找到了自身的意义,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呀!
当然电影的问题也不少,一是有一些喜剧梗的设置确实有拿残疾人开玩笑的嫌疑,只是没有太明显。
二是作为新人导演,在导演一部喜剧片的时候,没有调整好喜剧与正剧的配比,这就导致一些段落的情绪被明显冲散掉了。
拿《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对比,虽然《不太冷静》的煽情段落拍的非常尬,但是该给的情绪都给到了。
到了这部电影,情绪点的设计是不连贯的,情感串不起来。
“反煽情”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拍法,水平不够不要轻易尝试。
三是这两个主演,魏翔和王智其实都是非常好的演员,但这两个人的表演风格不一样,这就导致两个人的对手戏擦不出火花。
最明显的就是那场他们两个吵架的戏,王智明显让魏翔带跑偏了。
这里有两句题外话要讲,王智从2015年的《夏洛特烦恼》,再到23年初的《流浪地球2》,以及现在的《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八年时间,王智在电影里演了八年,也被凝视了八年,八年不管是对于一个人来说,还是对于一个演员都太长了。
我也不禁要感叹,连这么一部国庆档最常规的喜剧温情片,都在讲“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也可以想见当前的社会给人的压力有多大。
点映看完了,全片看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温暖真诚,并且在观看全程爆笑之后心里不会有什么负担。
作为将在国庆档上映唯一喜剧片,非常适合全家人观看,纯粹地笑一笑。
前排放张电影票。
这部电影的真诚,是体现在多方面的。
首先是片名真诚。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英文名《Lose to win》,非常真诚且直白点出影片结局——失败了,没有赢。
——但即便是一个已知的结局,全片看下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
面对比赛,故事里的他们没有以失败者的心态对面对。
困难来临,他们妥协还是抗争之间选择了后者。
“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也是片中队员对教练一顿鸡血口号和操作后的一句辣评,这让魏教练十分尴尬,但让屏幕前的观众乐开花,反差感带来的喜剧效果拉满。
电影和片名一样,带着些自嘲口吻认真地讲好一个群体拼搏的故事。
故事里的人物都很真诚、鲜活。
印象最深的是决赛场上,仁爱之家队在实力拼不过对手时,作为观众的我和片中的魏教练一样焦急,但是令人惊喜的是场上队员们依然能在对方球员进球后发出真诚的喝彩,一句“好球!
”彰显人性风采和运动员的光芒。
即便在打球过程中不小心被撞倒,对手也会伸出手拉一把,在一个竞技赛场上,同时看到了拼搏和友善,这在当下社会十分珍贵难得。
再如魏教练和马教练长达七年的较劲,虽然双方看对方不顺眼,明里暗里互相较劲,都不希望对方超越自己,但他们能为了赢努力奋斗,用实力说话,这也是对对手的尊重。
也是一种真诚的体现。
电影真诚地为观众呈现一个特殊群体努力拼搏的故事,没有刻意夸张,没有强行煽情。
在看电影之前,没有关注过“心青年”,也没有想过“心青年”参加运动比赛会是什么景象。
影片镜头对准特殊群体训练日常,展现魏教练对被队员们折磨得崩溃又振作不断面对挑战的日常,一切艰难,导演却用喜剧化的镜头呈现,没有强行煽情,幽默与感动平衡,一切恰到好处。
不会出现观众电影看到一半,由大笑变大哭的情形,毕竟大过节的,看部喜剧电影就想要开开心心,痛痛快快地笑出来,不想再有其他负担。
甚至在影片最后,魏教练领奖发表感言来了一段大哭后,角色自嘲反问:“是不是强行煽情了?
” 非常巧妙地化解尴尬。
因为这部影片有认真在讲故事,作为观众能很自然地感受到其中深意。
很难得在一部爆笑喜剧里看到主创团队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和思考。
在正片结束后花絮放映里,可以发现有几位重要的角色就是由残障人士参演的,他们把角色完成地很好。
关于对残障人士的关怀问题,影片也做出一种思考,魏教练和乐光对特殊群体照顾方式的争论,就是很好的体现,我们要有关怀之心,但不要用异样的眼光聚焦在他们身上,我们也要相信他们的坚强和乐观,相信他们也通过努力,可以独立完成一些事情。
故事的最后,乐光看到弟弟乐亮独立买到冰淇淋,眼底笑着笑着便泛起泪花,这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成长。
非常好的是,作为喜剧电影,《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没有想着要教育观众,它做到了好好呈现一个喜剧故事,其中的热血沸腾和人文关怀,观众自会感悟。
对我来说,这就是一部好的喜剧电影的诚意,它首先让我没有负担地笑了,这很重要。
本想打两星,看到最后的彩蛋介绍,有三个真实残疾人参演,其中两个自闭症患者,一个唐氏综合征,于是加了一星。
三个心智障碍者在片中的表演是合格的,看不出来是病人,可以想象私下剧组花费多少精力引导他们拍摄。
片长过长了,有些剧情和场景比较尴尬,比如魏教练(魏翔)和乐光(王智)的擦边感情以及二人的冲突,在篮球场上,乐光居然让魏教练保护孩子们,在竞技场上怎么保护?
太假了。
还有些强行煽情。
有意思的一个场景是,魏教练在片中吐槽自己不喜欢演员魏翔,说他演戏太使劲了。
2023-09-26请别再消费残障群体了!!!翻拍电影绝口不提,将伪原创进行到底的掩耳盗铃行为太可笑了。说实话买完票就在后悔了,而且电影极其拖沓漫长,各种笑点都是直白的很无聊的几乎get不到。这不是为残障群体证明他们与旁人无异应有的样子,前期大量特写残障群体似乎“可笑”的样子和表情来引起观众的哄堂大笑与歧视和嘲笑并无二致!对于智力障碍人物的刻画完全不够,极其的脸谱化,看到后面除了几个有特点的,其他的根本分不清谁是谁。反而把大量的人物刻画放在了魏翔身上。我不敢相信王智的演技差到这种程度,她和魏翔球场吵架那里我看的真的太无语了,有点像当年《小时代》里顾源和顾里吵架。后段刻意煽情我一点话都没有了,被这种烂片折磨习惯了…我发誓我再在电影院看开心麻花电影的话我一定是疯了!
1分 加强版小品🧐
还是有一点热血沸腾的
2.0 这片儿太伪善了,一边所谓声援残障人士,一边不断拿残障找梗,最要命的是这个故事也太假了,硬造一副体育励志热血沸腾的样子,和喜剧属性完全冲突,我没有一秒钟能相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又怎么能被打动呢
妈耶,竟然真是的智力障碍人士演的呀~
并不想否认保护,只是过度保护并非平等相处,因为当一个人有意或无意识的去保护另一个人的时候,在这里是存在着一个前提的,就是你首先必须将对象放置在一个位置上,一个值得你保护需要你保护的位置上,而一旦将对象放置在这个位置上,在那里你们从根本上其实就已经不再是同一水平,同等的了,而是强势与弱势,保护与被保护,正常与不正常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不可否定的是这是一种尊重,但这样的尊重本身并非是与对象站在同一层面的,而是以一种俯瞰的方式,一种差异化的方式去看待对象的。
主题不错,剧情也不拖泥带水,反转的也毫无违和感,而且片中的“帅哥”确实是真实人物饰演,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去赞叹。越这么想,越觉得,王智饰演的角色设计的太刻板印象了,一到她说台词,那种圣母感从内到外。减分了。
两天审判了国庆档四部电影,今天在电影院字面意义的朝九晚五,连看了三部,我居然得说没有创亖我的是这部。而且,就是我特庆幸,最后一部看的是《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因为已知这部没有大导演没有大明星没有大场面,还是部喜剧片,加上连续被创,期待已经放到很低了,就是心已经凉了,再创也不会再死,这部还能笑出来了,这一天也没有那么昏暗。放到电影本身,作为运动喜剧,节奏是很重要的,虽然很套路,可它节奏就是对,包括刻意煽情这种事,还套路反套路地变成里面的一个梗,笑点也没特别雷的,属于我觉得凑合过的那种,这部和另外几部大片一比,真的是秋香。
1.个人观感:《篮球冠军》>《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原来真实故事改编的剧情因为翻拍加入蛮多夸张的搞笑桥段而显得比较虚假,不过拍摄关于弱势群体的题材还是想点个赞;2.《篮球冠军》中所有智力障碍角色都由智力障碍人士出演,而《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是两名孤独症与一名唐氏综合征;3.竟然选用电影《马戏之王》的《This Is Me》当插曲,惊喜一下;……
消费残疾人,俗套无趣,确实毫不热血,难看到爆炸,白眼翻不断
对于那些说这部电影消费残障群体的人,我有计划几句话想问你们:你和残障群体相处过吗?了解他们吗?如果你都不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你凭什么说消费这句话?我在残障学校做了1000+小时的义工,我和唐氏、听障、自闭症的孩子们都有长时间的接触,这个群体长期游离在正常社会生活外,没人知道他们真正的生活状态,这部电影能够稍微打开一点窗户,让大家在喜剧的环境里稍微了解一点这些群体,让我很感动也很高兴,这些正向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远超那些所谓的“消费”,也许它确实是包饺子式电影,但是它的用心,真的让我很感动,希望大家能多关注这个群体,不要害怕他们或许歧视他们,谢谢大家。这是我给五星的原因。
三星半残疾人运动电影无疑是讨巧的,但是希望多一些这样讨巧的电影。
没看过原版不好评价如何改编的,但是就片子本身质量而言,确实可以及格了,算是开心麻花系里面不那么难看的一部?喜剧与感动的桥段是割裂的,整体比较怪异,不知道主创对于残障人士这个群体到底是如何看待的。魏翔演技不错,但是真的撑不起流量呀!
有点好笑,有点关怀,有点讽刺,有点自嘲式的自恋,有点自以为是,有不少的烂梗,包括片名倒确实远比预期的要强,毕竟因为是开心麻花所以没预期魏翔不能再演开心麻花的喜剧了,甚至说不能光演喜剧了,不然就是自己把路给断了至于王智,基本救不回来了,除非有大导搭把手【6.3-
电影不错,主要是拍摄难度很大。演员有好几个是残疾人士,能拍下来就不容易了,而且角色还选的很好。很合适,各个都挺适合这个角色,台词也写的很好,笑点多多。而且很自然不做作,基本从头笑到尾,作为喜剧值得一看 。
故事外的我何尝不是跟着魏教练一起,慢慢走进这样一个群体之中,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再去拥抱他们
索然无味,除了魏翔最后一场哭戏有那么一丝感动外。现在的剧作技巧和观影模式倾向于为人物“补设定”的回溯模式,将一个人变得丰满好看,主要用技于ta曾经有什么样的经历,然后把这个不分作为一个戏份填进剧作,本片的主角魏教练的人物高光来自于他的扣篮,而不是他学习怎样做一个好教练,直到最后我也不觉得他是一个专业教练。而女主角扶弟魔就更加不知所谓了,她做这些事只需要给她一个从前的理由,姐代母职的超级母职绑架,这个人物是停滞的,像化石一样在那永远关注这些人的感觉。编剧和观众似乎都不愿意去关注人物正在经历的变化,变化同样也是可以塑造一个丰满的人。这一点在《新闻女王》中尤其明显,接受不了张家妍理想之身的熄灭,却能接受许诗晴赡养痴呆父亲想要被父亲认出的“圣女”塑造。人是变化流动的,情感也是。
改编《篮球冠军》,朱芳雨客串,取景地青岛,除了长点没啥大毛病
非常自恋的改编,把真正该关照的核心弱化,完全集中在了教练身上,即便给教练设定做了很多加法,但目的依旧是自恋。
底子不差,题材和启用非健全的素人演员的意义大过影片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