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推荐一部开学以来最好看的电影,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地推荐《校合唱团的秘密》。
这部电影虽然只有20分钟,却演绎了一个精彩又一波三折的故事。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
要从一个小女孩讲起,这个小女孩叫索菲,她要去一所新学校。
在试读时看到了学校的合唱团并在后来加入了,但在几次合唱后被老师单独留下,老师要求索菲以后默唱,也就是不能出声地唱,这让索菲非常沮丧。
但令人开心的是,索菲在学校交到了朋友:丽萨。
眼看合唱团就要面临比赛了,丽萨发现了索菲并没有唱,然后索菲告诉她自己的水平不够好。
这引起了丽萨的愤怒,她和索菲就制订了一个计划,准备在比赛当天“教训”一下老师。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剧情自然是非常精彩的,这也自然少不了演员们高超的演技。
两个好朋友的演员配合得很好,演丽萨的演员让我看见了她内心无声的愤怒和反抗。
演老师的演员也生动地演出了与索菲(主角)完全相反的性格。
比如索菲会想着别人,而老师只想着要优秀。
另外,画面和声音也配合得很好:场景是在学校,让大家感觉更真实(何况这部电影本来就是真实事件改编的),这所学校在匈牙利,所以全文都是匈牙利语的(不过有字幕)。
我最喜欢的声音就是孩子们像天使般的歌声和自由玩耍的声音。
最后,我想分享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这部电影告诉了我,不是每个人的生活都是自由的,生活中总会有不公平的事情,但如果我们遇到了这些事,我们要勇敢地发声、去阻止。
在短片《校合唱团的秘密》中,导演精心运用多种视听元素,以及贯穿整部电影的平实影像风格,为观众描摹了一场儿童对成人世界的声音之战,儿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世俗功利在声音中进行碰撞、对抗,完成了个体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质朴觉醒,更深层次的或许是导演想借此影射主流社会中的“失语者”,以及他们被强压、被剥夺的生存状况。
凭借着出色的影像风格与深刻的主旨,该片荣获第89届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奖。
在这部以合唱团为主体的电影里,音响自然就是影片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影片中段,索菲和丽萨戴着耳机听交响曲,此时的索菲早已成为了被老师剥夺歌唱权利的孩童,而此时耳机里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成了索菲心中的生命之歌。
至此,影片也出现了转折,索菲由原来的“沉默”状态开始走向抗争,而这一切在音响的烘托下,具有了更打动人心的力量。
另外,在影片中,可以窥见导演对音响有另一份解读,在最后的合唱比赛中,孩子们为了报复与抗议老师的不公与压迫,选择默声歌唱,此时无声更胜有声,音响的独特处理将影片推入新的高潮,一个个如索菲一般的孩子在这保持沉默,恰恰象征了更为广阔的失语者的权利与平等意识的觉醒,从而影片也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
不单是音响,在色调方面,导演也是将其“平实影像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全片以暖色调定调,需注意的是片中的暖色调却参杂着些许阴暗。
在拍摄人物大多是以测光与逆光为主,人物的侧影占很大比例,在辅以暖光,在视觉上就营造了一种疑虑感,人物的性格里便掺杂了许多虚伪、隐瞒的因素,在这种不确定的氛围下,索菲的活动就显得有些局促和受限,在情感上引起了观众对索菲境地的关注,而逃离、恐惧、躲闪成了索菲的状态,这也是“失语者”惯有的存在形态。
灰暗的天空、逼仄的室内、有限的户外造就了索菲以及其他孩子的活动空间,这些逼仄的环境如同一个密闭的容器,充满了不安全的因素,拥有爆发的可能,而那些被剥夺发声权利的孩子正是这些不稳定的因素。
短片虽不具备长片那样强大的故事容纳能力,但这部电影却真正做到了短小精悍有力,在这部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与活动无疑是成功的一笔。
影片围绕索菲展开,设置了丽萨这个人物作为其好友,并辅以老师作为两人的对立面,矛盾交织,一一展开。
影片采取索菲的视角进行叙事,索菲在电影中是一个闯入者的角色,作为新进入合唱团的角色,她无疑是一个探秘者和揭秘者,完美诠释片名所提及的“秘密”二字,在所知视角内,与观众保持一致,更加吸引观众融入故事,与影片人物同呼吸、共命运。
设置一个与索菲性格截然不同的好闺蜜丽萨,则形成了强烈对比,索菲在被剥夺发声权利后选择沉默与隐忍,而本身极具歌唱天赋的丽萨在得知这类不公平制度后,选择爆发与抗争,如同陈胜吴广的起义“天下云集响应”,于是乎索菲开始了权利觉醒,并且带动了更多的失语者开始反抗与发声,完成了影片的价值立意以及故事高潮。
一部好的电影的主题往往是深刻而多元的,在这部影片中,导演选取了“校合唱团的秘密”这样一个小切入点,由此发端,讲述的是教育问题,揭示了存在的不公平的“潜规则”,而在这潜规则下,教育的初衷已丧失,取而代之的是功利化与世俗化。
可导演显然不是全讲教育问题,而是一种社会问题,即普遍存在于社会中的失语者的存在主义哲学,被禁止发声即让步了人生的权利,成就的是看似和谐的集体之声,殊不知却泯灭了人性,如果这种不公允的制度不断复制延续下去,谁都可能是这种制度的受害者。
“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只有个体意识的觉醒、敢于发声与挑战,才有改变的可能。
但或许是因为篇幅较短以及导演奉行“主题先行”的思想,本片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在叙事上,影片的最后反抗存在铺垫不足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导演采取的“隐藏叙事”手法;在人物塑造上,角色的刻画有些单薄,老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只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缺乏多样化与立体感;在主题上,影片有些过于追求乌托邦的意味,导致缺乏生活逻辑与现实考量。
诚然,有缺陷是在所难免的,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导演是否已经完成了拍摄目的与价值追求,倘若站在更高的立意上来审读这部影片,鉴于它蕴含的社会价值与深刻思想,不妨把它视为一次精彩的尝试与突破。
来自小朋友的反抗,最后Lisa开口领唱的瞬间真是小小的感动。
个人感觉校长和合唱队老师都没错,校长希望小朋友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加入合唱团,完全尊重了小朋友的个人意愿,而不是需要选拨才能加入,就避免许多小朋友可能很喜欢合唱但是可能先天会存在缺陷,而打击到他们的积极性。
而合唱团老师为了避免伤害小朋友自尊心让唱的不尽如人意的孩子默唱,也未尝不是一种保护的方式。
所以可能采取兴趣社团的方式更好呀,平日大家一起训练,但比赛时候可以通过选拔考试的方式,通过测试的孩子可以参加比赛,这样既保护孩子的积极性,锻炼了歌唱能力,也会促使暂时唱的不好的孩子为了能参加比赛而努力练习呀。
但毕竟是电影,需要戏剧冲突,但也毕竟是真实事件改编,不过不得不说现在的孩子比起我们小时候这一代人,思想确实更成熟和活跃了的,每一代每一代人都在进步。
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这样一个问题,比较新颖有趣。
其中所反映的问题也是值得对于现在学校音乐教育现状思考的。
其实看这部电影时,对于孩子们最终选择揭露真相这一点我并没有太大的感触,孩子们凭借自己的纯真的性格和一点小狡猾,联手戏弄甚至赢过大人的事情并不少见。
我更有感触的,是那个在发现假唱后第一个向老师提出异议,要求退团,也是那个主动去说服他人一同揭露真相的丽萨。
丽萨并不是那个转学生,她是这所学校中非常受欢迎的姑娘,被老师同学喜爱,又很有歌唱的天赋,她甚至可以说是合唱团秘密下的既得利益者:既享受了合唱团第一带来的种种好处,又并没有为了团体利益而牺牲开口唱歌的机会。
在这部影片前半段,我一直以为这姑娘早就知道这个真相,甚至会是老师的“合作者”,即将以一种成年人的圆滑和世故来劝索菲继续隐瞒这个秘密。
却没想到,她才是那个更加勇敢,更加在乎公正的姑娘。
这个秘密不是由作为局外人的索菲,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而揭露的;而是由作为固有成员的丽萨,为了给所有参与合唱团的人唱歌的机会而揭开的。
我们常常希望一个不公正却很有利的固有模式,会由一个莽撞的、不懂利益和默契的外来者,凭着那满腔热血与对正义的追求来打破。
这种想法自然受到了一些文艺作品的固定套路,然而这是否也说明了,我们自己从未想过要从这种固有模式内部来解决,或者说我们潜意识里就认为了,就认定了,停留在这个模式内的人,会为了团体利益,会为了不被孤立,而只能选择顺从这种模式呢?
这不是比“小孩子总是比大人更加在乎对错”更可怕吗?
因为这种思想的背后,潜藏的是“环境参与者无法主动产生改变自己身处环境的想法和行为”的意识。
我们是否曾觉得不公正过?
多少都有吧,和这部影片差不多的情节,有不少人应该都遇到过。
然而为什么当我们出于这种情景时,很少想过要来打破它?
却又暗暗期待会有一个新人来改变着一切。
老话有“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因此当人们置身于这种环境时,成为了这种团体利益的受益者一员时,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自己并没有这个资格来反抗。
因为自己得到了这种不公模式带来的好处,所以只能希望由还没有得过好处的外来人士反抗这种不公。
而丽萨为什么没有这种心虚?
因为她本身的实力配得上她曾经作为合唱团一员得到的利益,她知道她是凭着自己的歌声,而不是这种利益模式得到了他人的欢迎和赞美,所以她有这个底气,因为她并没有“欠”这个合唱团什么。
她得到的一切都是她依靠自己的实力换来的。
所以说,即便是勇气,也是需要实力作为基础的啊。
一个真正有实力的人,即便是在这种不公模式中,依然有底气反抗,依然有底气表明“我不靠这种谎言也能过得好”。
然而没有这种实力带来的底气的人,就只能默默等待有什么其他人来帮助自己压倒那种得到不当利益的心虚,去维护公平了。
短评区有位豆友写下了这样的看法:“合唱团老师——给那些有天赋的小朋友争取去瑞典的机会,可以在更大的舞台展现人生精彩;给那些没有天赋的小朋友有机会参与,而不是残忍的直接淘汰。
这是一次重要的比赛,合唱团老师做得很好,比赛之后,没有天赋的小朋友再好好练习,用努力弥补天赋的不足,但至少先把这迫在眉睫的比赛拿下了,有错吗?
”对于站在上帝视角的我们来说,这确实是最优的解决方案。
对此,我不置可否。
刚刚拿下了奥斯卡最佳真人短片的匈牙利电影《Sing》,拥有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结构,大部分观众可能看到一半就只等着看最后孩子们将如何选择了。
其实这样的事在国内也不算少见了,甚至是大到一年一度的盛会——春节联欢晚会,都会为了演出效果要求歌手假唱。
对这样的事,我们似乎也已经见怪不怪了。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其实,我们没有意识到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抗争意识正在消失。
因此,我更愿将最后孩子们在舞台上无声的抗争视为一次质朴的觉醒。
他们的选择,听从了自己内心中最真实的那个声音。
从技术上来说,整体算是无功无过。
剧本用几个场景便把女孩之间的友情、女主妹妹对音乐的爱展现了出来,可见其功力。
中段在快板音乐下的长镜头展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小纸条、巧克力这些元素的前后呼应也只能算是中规中矩。
倒是布达佩斯的复古景致与这群眼神特别干净的小孩子们让整部作品的气质特别舒服,观感也特别加分。
女主角在向闺蜜诉说实情时的眼泪,以及闺蜜怒怼老师时眼神中的坚毅,都特别动人。
不禁再一次感慨国外的小朋友们都太会演戏了。
最后贴一个V电影发布的这部短片的中字在线观看地址吧:http://www.vmovier.com/51200?from=index_new_img那些孩子们都懂的事,希望我们也别忘了。
文/沈小邱匈牙利电影《校合唱团的秘密》(2016)是一个只有26分钟的取材于儿童题材的短片,并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
故事主要讲述了新转来的女孩索菲因为喜欢音乐,加入了校合唱团,而合唱团恰好正在紧急备战去瑞士参加歌唱比赛,所以,为了能让这次合唱顺利获奖,音乐老师私下安排要求索菲在练习和表演的时候只要张口,不要出声。
索菲的好朋友合唱团的主唱丽莎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秘密,并且却发现作着同样动作的不仅仅只有索菲,于是,她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选择沉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选择对抗。
《校合唱团的秘密》表面上是一个儿童题材的视频,其实确切的说是拍给每个成年人看的一堂生动、充满寓意的课。
它包含了成长与诚信、公平与公正、教育和友谊。
音乐老师觉得一些暂时跟不上队的孩子,可能会妨碍比赛的进行,为了优秀的队员合理的发挥,所以她安排一些孩子们无声的演唱,或许她的初衷并没有恶意、只是希望这次比赛取得好的成功和成绩。
然而,孩子的心是澄澈的,他们以为自己就是错的。
电影中的索菲更加努力联系唱法、发音。
“成人只讲利弊,小孩子才分对错。
”这是前段时间在简书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后来才知道源头是来自电影《后会无期》里的台词。
大意就是说人的道德判断水平,随着年龄、经历、思考方式的增长,呈现出从事情的对错到对自己利弊选择的单向发展。
这也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普遍形成的一个认知。
我们先不说这个观点是否正确,但它确实是很多人生活中处理事情的方式之一,我们也往往能在身边找到这些真实的例子:上学的时候,每到期中、期末学考,考试前一天,老师都会和同学们临阵磨枪的对试卷,明天哪一题要考,哪一题不考,而且还会要求划下来记住咯;在班里,总有几个学生是老师公认的坏学生,对他们有异于别人而特殊对待,每当学校或教育局的领导来班里听课,总会被老师安排去隔壁班或去扫厕所;县里的领导来学校例行视察,校长都会提前安排集体清洁和打扫,老师们还不会忘记警告:不要有任何灰尘和纸屑。
九把刀《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里有一段很经典的场景,几千多块钱的班费突然不见了,教官就怀疑肯定是班里的学生偷的钱,并在班上让大家投票举发,结果引来学生们的不满,引起集体抗议。
老师只因为会一题一题的给学生们对试题,那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更顺利拿到这学期的绩效奖金;老师只因为把差等生打发到外边或隔壁班,是担心他们搞砸了自己这堂精心准备的课,毁了自己学年的优秀评选。
领导例行视察学校就大扫除,这样学校可以在领导的心目中留下好的印象,从而为学校加分排名。
教官只因为如此肯定怀疑就是学生偷的钱,他认为这样就可以震慑到学生,快速揪出偷钱的人,从而处理掉这么棘手的事情。
所以你看,潜规则这个东西,其实早在象牙塔的学校开始,就潜移默化的影响到我们根深蒂固的思想中。
《校合唱团的秘密》里,友谊是另一个珍贵有力的表现方式,索菲和丽莎因为音乐,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她们机敏开朗、率真仗义,相互帮助,相互影响。
情节紧凑、充满秩序和美感,还有各个转场之间有节拍韵律的音乐元素等等,电影的叙述方式和温和色调,会让你觉得特别的舒服。
短片的最后,令人意外的一幕是:合唱团在比赛的舞台上,音乐老师扬手指挥时,大家都集体失声了。
任凭老师怎样命令和指挥都无济于事。
最后,在尴尬的努力无果后,老师气急败坏的离开了舞台,孩子们却相视一笑。
在短暂的沉默后,舞台上响起了清脆、悦耳、美丽的歌声。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否决利弊思维帮助自己解决事情能力的方式,但却也不能盲目的用它来衡量事情对错的本质。
因为总要有人,为我们自己的错误去承担责任!
片尾,孩子们的集体沉默、失声、黠笑的恶作剧,仿佛是在抗争着什么,是音乐老师?
还是那个谁?
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故事中找到自己的答案。
个人公众号:读写思维(laomu945)
“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二十多分钟里展现的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
这部片子使人想起08年奥运会开幕式时饱受诟病的“替唱”风波。
“人生总有不公。
”是为了“集体荣誉”做一个人型木偶,还是为了公平而在比赛时缄默,成人与孩童的差别,大概就在这一念之间了吧。
而片子最动人的地方,就是在一个虚构的世界里,让成年人曾经被现实禁锢、被迫牺牲的童真获得胜利。
我想了很久,我还是无法认同这个短片说的所谓的公平,我觉得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去解读的相对于成熟的概念,我觉得在孩子的世界里不应该过多的去讲公平这个概念,因为公平解释起来更像是成年人世界的东西,它并不纯粹。
对于默唱的孩子来说不让他们发声是不公平的,但是对于那些唱歌的孩子来说这些不发声的孩子也和他们一样去瑞士,这样说来对于唱歌的孩子是不是不公平,这个合唱团为了拿好成绩就让唱歌不行的孩子默唱着对于那些都是真唱良莠不齐的合唱团是不是不公平,你只要选择一个角度都可以说出不公平的对立双方,我觉得这样并没有太多的意义,像一种狡辩。
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诚实以及勇敢的问题,应该正面直视有些孩子唱歌唱得不行的事实,如果那个老师是让那些唱的不好的孩子单独留下来加强练习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声讨她了。
如果我是那个老师,我会让那些本来默唱的孩子留下来加强练习,如果还是于事无补,我会让那些唱得不好的孩子不参赛,毕竟参加合唱团可以只是兴趣,但是比赛是有门坎的。
以上。
虽然今年的奥斯卡颁奖典礼闹了乌龙,部分获奖影片也饱受质疑,但道长认为,荣获最佳真人短片的《校合唱团的秘密》,绝对是实至名归。
小学生索菲转学到一个新学校,发现学校有合唱团在练歌,校长告诉她,学校的合唱团非常有名,经常荣获各种奖项,喜欢唱歌的索菲希望能加入合唱团,征得了校长的同意。
纯真的索菲开始了新的生活,她不但很快适应了新的环境,还与同学丽萨发展出深厚的友谊。
可是,合唱团的老师却给索菲一个沉重的打击,她告诉索菲,她的声音不好听,她要求索菲,以后合唱的时候假唱,只张嘴,别发声,而且这件事不能告诉其它人。
好朋友丽萨发现了索菲的闷闷不乐,在她的一再追问之下,索菲把老师的要求告诉了她,发现真相的丽萨拥抱着索菲以示安慰。
留了个心眼的丽萨开始观察合唱团的成员,发现原来假唱的不止索菲一个,小小年纪的她竟然选择罢唱来抗议。
丽萨是合唱团的主力,老师自然不会就这样让她离开,老师跟丽萨解释了这么做的原因,她还是回到了合唱团的位置上。
但是,两个小家伙仍然感到不开心,不愿受老师摆布的她们,竟然想出来了一个对付老师的办法,这个办法是什么呢?
昨天看到结尾的时候,正喝水的我差点呛着了,笑喷了,这些小家伙真是有办法,胆子也真够大的。
这部短片让我想起来了林妙可和杨沛宜,对于她们的代唱事件到底是对是错,至今还在争论不休。
就个人而言,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弄虚作假的事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但这个责任,不该由这两个小孩子来背,因为在某些地方,别说小孩子,就算我们成年人,如果没学会妥协,你可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只不过,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却从小就懂得抗争?
在最近我看了一部叫《校和产团的秘密》的短片。
这个故事源于20世纪90年代,但却在2016年才上映。
此电影获得了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真人短片,不仅如此,这还是一部老少皆宜的电影,而且这部电影是一波三折的,有温馨的时刻,也有难过的时刻。
影评到底讲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呢?
一个叫索菲的女孩来到了新学校。
她想参加校合唱团,虽然成功进入,但却因为没有天赋被老师说要默唱。
后来她的好朋友丽萨发现了这个现象,她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默唱。
索菲和丽萨制定了一个秘密的计划,她们告诉了大家这个秘密,让大家过几天的比赛时用。
在表演时,主角索菲和丽萨的表情演得很逼真,又哭又笑,哭时还是发自内心。
这些真实地还原了校园里一起玩、一起吃加餐…… 这部电影运用了多个景别,例如用大远景来展示同学们玩时的友好,用近景展示索菲在悄悄看时的惊讶。
这部电影的音乐和剧情非常的搭配,听起来情绪更加浓烈。
例如他们比赛前准备时的紧张,背景音乐很低沉,听上去让人紧张。
我觉得这部电影非常好,让我知道了比赛不重要,过程才重要。
小孩子都能有这么大的勇气,成年人觉得好难,活着就难
好工整流畅,看得很舒服,最后被爽了一下。不过就我从小到大参加的合唱团来说,有些孩子是自己选择不出声的,更多的人是胆小自卑懦弱,没遇到挫折自己就先倒下了。不过这是个“优秀合唱团”,大概跟我们不一样。
希望一直沉默下去
8.5,孩子对成人的反抗,在这里纯真打败了功利和声名
没注意是短片,没反应过来就完了,干脆利落的完了。音乐挺好听
大导推荐的。
都没错,立场不同罢了,也许小女孩长大了也会步其后尘,也许还有小孩觉得我没去瑞典很后悔,只能说这种整齐划一的正义感很理想。
其实天赋这个东西真的是不公平的。。。
中规中矩,但告诉了我们就算小成本也可以拍出不错的电影,还有我们拍的校园片人太他妈的多了,而且学校太丑。
孩子教会我们面对真实,但孩子会长大,长大以后他们就成了老师,因为时间的概念是权衡,无关对错,只是选择。
中国人可能是最懂这部片子的人,因为这种现象在中国到处都是。中国人也可能是最不懂这部片子的人,因为这种思维在中国已经深入骨髓,大部分人并不会去思考它的对错。这是一个关于集体利益和个人权力之间怎么取舍的哲学问题,导演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真能警醒这个世界?不,这种现象会一直存在下去。
设定就很奇怪,为什么不选拔真正会唱歌的参加合唱团呢?选进去又让人家默唱。小朋友们的眼睛是各种绿,童装很美
一点印象没有几年后降到三颗星没看第二遍
像小孩一样清澈简单的一部短片
简单完整而又可爱,两场校园过渡戏的背景音效很棒。但对于奥斯卡水平是不是有点不太合格?
孩子们都好有灵性。一开始担心索菲会遭到排外,orz熔炉的阴影。
人生总有不公,但每个人都有歌唱的权利。
还是觉得有些拖沓
拍得这么美,音乐好听,还把这样一个很有当代寓言性的故事讲得很有意思。有人会说“老师有错吗?她用大人的方式’照顾‘了集体,小女孩太不懂事了。”说这话的人应该是太懂事了吧。老师不仅有错而且最大的错是根上的,所以孩子们用他们的方式不再对这种错误沉默。而我们可能只是权衡了利弊之后对错误的妥协,但错误确实是在的,所以总要有勇敢的人出来纠正它——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关键的基础就是“信任”,这也是整个事件的触发点。这只是一个合唱团,而大人的世界还有更多的“集体”。沉默还是争取,现在他们做的将会决定他们以后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影片把每个人都拍得非常非常美,两个女孩太迷人了,两人间友情进度也真实可信,这才叫“闺蜜”好嘛。其他孩子真诚唱歌的样子很动人。还看过合唱老师在一部匈牙利电影《一天》里演一个失败的母亲。
但愿最后领唱的天籁不是后期配音,否则太讽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