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分] 太™美化那WBD裕仁和阿南惟畿了,搞的好像牠们充满仁义道德一样,裕仁是有多“爱国爱民”,主角必须得是正派是吧?
实际上历史上这两货是妥妥的战争狂人,裕仁才应该是头号战犯,属于甲甲甲级,阿南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杀了多少人,到最后一刻都想来个“一亿玉碎”本土决战,抱着一亿老百姓同归于尽,牠们才不管日本老百姓的生死,更别说死多少中国人和美国人了,阿南就算不自杀以后也是甲级战犯被吊死,你打输了投降就投降呗,非要玩文字游戏写着“终战”,“终”什么“终”,不是你主动停的战好吧?
而是被炸的打不下去了好吗?
小日子习惯性的窜改历史已经成性了,裕仁这WBD就是贪生怕死,想保留自己的狗命,绝不是因为“爱国爱民”“世界和平”和“民族大义”!
这戏把牠美化的令人发指,既然人民甚至内阁都没有人敢反对天皇,那么从1931到1945的14年间为什么不下令停止战争?
为什么不早几年组阁换掉那些好战分子?
为什么偏偏在吃了两粒花生米之后才开始被“爱好和平”了?
我绝不相信在没有天皇的授权下,军方敢贸然侵略中国?
偷袭珍珠港?
太平洋战争有十几场大大小小的战役,牠为什么不阻止?
怎么编怎么粉饰都难自圆其说!
[电影部分] 电影看了5分钟就知道这肯定是老导演拍的,那镜头语言跟50年前的电影没有两样,就喜欢一个远镜头带到场景,穿插大量的中镜,再加两个特写让演员做个表情反应演一下,老演员个个都像是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年轻演员个个都像个初代蹩脚机器人,一群人都在干嘛呢?
演话剧吗?
回头一查果然不出所料,导演已经75岁了,21世纪了还在用这种手法拍戏,真正的把不思进取和迂腐守旧发挥的淋漓尽致,日本人的固执和虚伪实在令人发指,80年代的创意都被狗吃了?
难怪日本的歌影视会没落到今天这种凄凉的窘境,基本只剩下动漫和AV 了!
以市场的角度来看,这种日本人投资拍给日本人看的任务片,无可厚非,但日本老人不想看,年轻那班废宅更没兴趣看,那这样一部电影的受众到底是谁?
拍给国家领导看也没关系,拍给那班极右的军国主义余孽好战分子看也行,以儆效尤,也说的过去,当然小日子也有权被治愈,战败的创伤也需要抚平,但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吧?
这种所谓的“反思”,有一部1967年版就够了,2015年再拍一部一模一样的又是几个意思?
但是电影既不谴责裕仁也不反对战争,更没有丝毫自责和歉意,那拍这部戏的初衷到底是为了什么?
最令人反感的在最后的字幕里,打出饰演天皇的本木雅弘的地方还要特别空出一行单独显示以示尊敬,这是电影作品,不是上奏皇上的褶子啊!
有必要吗?
所以,我可以肯定,日本天皇一天不废,日本永远没有未来!
一天不把裕仁挖出来鞭尸,中国人一天不会原谅日本!
新版超越老版的情况确实不多见,很多时候能接近老版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可以持平似乎就是奇迹了,但这部2015的一天却是一个很大的意外: 在演员的表演上,老版的无疑是三船的阿南最为抢眼,但是和新版役所广司的阿南比起来单薄、平面了许多,这个不是演员三船的问题,而是导演冈本的诉求所致,老版总共用了157分钟,新版只得136分,这足足21分的差距,到头来却是新版的给人印象更深刻,人物刻画更来神采,可见,原田真人和冈本喜八之着力点有很大不同,这样说已经对冈本很客气了,其实是老版使用更长的篇幅却只取得一般的效果,新版之阿南妻子篇、阿南亡子篇、阿南侍卫篇,均是老版所缺乏的,尤其是切腹前阿南掌掴部下一场更是点睛神笔,这一笔比老版升华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还有天皇的塑造,老版只是几次露出了戴着白手套的手,而新版突破窠臼,顶住压力,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作为人的天皇,这个改变非同小可,其含义也是多方面和深层次的,非常符合当下世界范围内此类题材电影之科学、进步的做法,日本历来视天皇为神,日本人自己拍的电影,尤其是涉及1945八月份的电影里可以正视天皇的绝对是凤毛麟角,之前的《军阀》倒是露过正脸,但那死板+闪烁的正脸,所获得的实际效果和只露白手套其实没什么区别。
而新版一天如此刻画天皇,这样的勇气是绝对有价值和有意义的,因为,这样的刻画要比原先的反复播放原爆的画面之反省来的更加的彻底,更加的有力,天皇不是神,是人,人的缺点他都可能具有,所以,发动战争这样的人类罪行在他身上也是可以发生的,也是不应该逃避的,享受皇室荣耀天皇来,抹脖子切肚子就军人来扛,这不太合理 说白了,老版只注意到了还原事实,新版则是在还原事实的基础上,丰富了血与肉,赋予了精气神,直面了是与非,这个新版不仅要好于1967的老版,而且说是所有日本二战电影里最为深刻最为精彩的一部也不为过更多老K影评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 老KK影
日本拍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惯有的那夸张到狰狞的表情和让人作呕的大义表演 其实这恰恰反衬出其一直以来对历史观的虚无与无责任感的社会价值体系 它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很细腻光鲜(初看起来让人感动 细细想来确实虚假到让人作呕 一群傻×整天抱着真善美的梦想发神经)在历史的反复中 人的力量(意志)是有限而被左右 唯有在个体所谓的每个人坚信的大义光明中寻找生存的意义 因此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可以被“理解”乃至于被“同情” 一切的责任 一切的苦难 都由某种形而上的“世间”力量(如天皇制)或者至上伦理(忠君)所承担 实则每一个人都承受不起善恶公理的尺度的审判 由于知道内心的空虚与懦弱 他们更紧紧地绑在了历史的战车上 毫无畏惧而充满生死决绝 此间 责任伦理的意识泯灭(战后的“一万亿个忏悔”)一切都可以被原谅 一切都可以被理解 甚至还嘶喊出苦难委屈的暴怒 (战败不认罪的日本人开始为自己的大东亚梦想抱屈 为自己遭受原子弹攻击喊冤)真是可笑又恶心
这是一部右翼电影,毫无对战争的反思……为什么我昨晚要看这种片,头痛。
我不了解日本近代史,但是因为个人比较喜欢日剧、动漫、所以也算是对日本文化小有涉猎。
但是这个片的观点,反应的现象,真是……令人作呕。。。。
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会思考,为什么他们会遭遇这一切,为什么会有敌机轰炸,完全没有这样的思考。
如果说,硫磺岛家书里面那个宪兵,在处死平民的狗没有下手(宵禁不可以有声响),尚有一丝体现战争对平民生活的摧残;那么这个片是什么都没有。
都是反映了各个大臣之间的争执,以及亢奋的陆军最后发生的叛变。
充斥的耻辱感,根本不是发动侵略战争,破坏和平的耻辱;也不是身为决策者,为人民带来不幸的后悔,而是没有打赢。
是为没有打赢战争感到耻辱,所谓的投降,也是因为一些时局所逼迫。
高官再为玉音放送的遣词造句,做最后无谓的挣扎,想保留最后的所谓皇室尊严,那么请问,当你们发起这样的侵略战争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今天的下场呢?
电影中穿插了陆军想要拼死抵抗,展开一亿玉碎本土作战,阻止玉音放送,完整的展现了“宫城事件”。
虽然这几个少壮派陆军激进分子,愚不可及,还妄图用苏联抵抗德国的本土作战来和日本战败相比(人家置之死地而后生,同理可得,我们本土作战一定会赢)……拜托那是一回事吗?
人家苏联是强盗打到家门口自卫反击,你们自己是强盗,四处抢劫最后大后方不保,还搞出受害者气质了呢……但是这几个发动“宫城事件”的激进分子,才真的算得上是忠勇,至少真正的用生命和行动践行了自己的价值观。
那些个所谓“和平派”真是虚伪的想吐,包括天皇,最后为了抵抗叛军,保护玉音放送准时播放,还洗白出天使气质了来。。
决策者至始至终是你们,买单的是四周受害的国家和平民,包括本国人民,最后打算终战,没有发动战争的负疚,而是“我终止了战争,我保护了国民不受害所以我是天使。
”这什么逻辑啊???
还有那个阿南惟几,最后切腹切出圣人气质,要吐了。。
当然日本也有很多优秀的战争电影,对于过去的历史做出一定的反思……虽然一时间想也想不起来。
《硫磺岛家书》就不错,虽然是西洋人拍的…………也许我的国籍和文化背景,注定不能理解这部电影,不过那又如何呢,根本不需要理解。
我尽量摒弃“国恨利益关系”去思考里面主战派的一个观点:“本土决战才是战斗的开始,如果我们投入2000万神风特工队,那么我们一定可以胜利。
”支持主战派从上层官员到下层民众,都认为为国牺牲是英雄好汉,求和妥协是懦夫叛徒。
值得注意的是,其实主和派只不过是认为日本在战场上输了,为了避免更多无谓的牺牲才选择妥协,而不是他们反对战争。
我上网查了一下,二战时期日本有7000多万人口,也就是说如果主战派的观点要实行,有将近30%的人口都要开赴一线,这还不算后勤和后方军需供给链的人。
我想,肯定不是所有日本人都希望成为神风,有热血沸腾的爱国青年,也有被迫去当炮灰的懦夫叛徒。
那么,为什么一部人就可以像主战派那样,轻易代表千千万万的人做决定,并且是事关这千万人自身生死的决定???
直到昨天看了《克拉克森的农场》,我突然发现即使我没有他有钱,但我也可以有和他一样绝妙的想法解决上面那个问题,真是个天才。
这个想法就是发明一个传送机器,叫英雄懦夫选择舱。
这个舱只能进入舱内后控制,且每次只能进入一个人。
然后进去的人面前有两个按钮,一个叫战争无畏超级英钮,一个叫妥协懦弱胆小懦夫。
当你按下英雄键,你就会被传送到神风英雄竞技场;当你按下懦夫钮,就到胆小懦夫沙发室。
竞技场里面每人一个红裤衩和一根狼牙棒,进去就开打,用最原始的方式厮杀。
在沙发室里,你会有一台电视24小时直播竞技场。
每当遇到需要打仗的时候,交战双方的所有人都排队挨个进选择舱里自由选择是成为英雄,还是懦夫。
然后选择成为懦夫的人就在沙发室里看着英雄们在竞技场厮杀。
交战双方人数会公平匹配,比如一方有100个英雄,另一方只有10个,那么竞技场会自动生成90个匹配平均战斗力的虚拟英雄帮助人数落后方,当然虚拟英雄也会胆怯受伤死亡完全仿照现实人体。
最后赢得一方可以提出他们的要求,如果对方的懦夫同意,战争结束,如果懦夫不同意,就继续打。
最后直到失败方的懦夫同意胜利方的英雄提出的条件。
万一全打死了,就再排一次队,要是没人选择当英雄,大家就开始和谈。
如果这个发明实现了,请给我这个有天才想法的人留一个永久懦夫沙发外加10箱快乐水。
关于这部电影,个人觉得有点难评价,起初是把它看作“日本815投降纪实”的严肃题材,并带着审视态度去观看;当然也晓得但凡涉及政治、立场、价值观之类的话,都很受争议。
2015年8月日本终战70周年公映了这部新版的《日本最长的一天》;这是翻拍自1967年冈本喜八的同名影片,黑白原版片源各大在线视频网不难找到,只是片长有点吃不消。
本片以2小时10分钟的篇幅讲述二战史上:日本政府在1945年8月15日向盟军投降前一天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与其视为“历史”,更确切应该叫做“秘史”。
又从拍摄阵容、格局来说,或许能喻作日本的《建国大业》制作,除了不爽好几个非常跳跃的剪辑段落,整体品质算不上差。
但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可能感觉偏沉闷,毕竟它的意图是力求还原一段鲜为人知的真相。
可惜看完之后,会不自觉地把《日本最长的一天》与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对比,相同点显然都描写两个法西斯帝国的最后时刻,不过制片的态度截然相反。
所以我认为:这部《日本最长的一天》拍得既圆滑尤其缺乏诚意。
德国的《帝国的毁灭》可以把最后十二夜的希特勒刻意丑化未必完全真实,但是《日本最长的一天》却几乎只把日本昭和天皇的形象格外美化。
无论日本民族对天皇持有敬畏也罢,既身为侵略战争发动国一方,又摆出一副善行品格,这点我比较难理解。
又及,其他军官角色一身“热血”、“忠心”的光环加护,显示日本军国主义的盲目性,同时也麻痹到无法自省的地步。
从影片中看到,日本内阁商议决定投降是基于自身的“利益立场”出发,包括受到两枚原子弹和各处大空袭的促使;然而最重要戏幕集中在年轻军官畑中带领的“反投降”政变“宫城事件”上,继后是军人权力最高代表陆军大臣阿南惟几的切腹自尽。
可见战争责任几乎都卸在军人身上,所谓的战争反思态度十分模糊。
这部电影是乏味的平铺叙事方式,因此提早了解电影里出现角色职位,最简单是记服装颜色,有助于观影快速入戏。
皇室:戴眼镜的 * 天皇:昭和(本木雅弘 饰演)海军部:白色军服 * 海军大臣:米内光政 * 军令部:丰田副武陆军部:绿色军服 * 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役所广司 饰演) * 陆军大将:东条英机 * 陆军少佐:畑中健二:战末期“宫城事件”的主谋者之一近卫师:负责天皇宫城护卫东部军官区:东日本地区防卫部队内阁:黑色西服 * 总理大臣:铃木贯太郎(山崎努 饰演) * 内阁书籍官长:迫水久常(堤真一 饰演) 温馨提醒,戸田恵梨香和莲佛美沙子仅酱油几个镜头(不到5分钟),所以不要抱看偶像的期望了。
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来看,日本这个国家在二战最后投降而不是继续所谓的“玉碎”,都会觉得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然而真实的人和故事往往十分感性。
影片中展现是一个从军国主义的感性角度看待的这段历史,影片从这个角度对“终战”始末进行了还原。
请不要会错意,我认为本片在还原历史这一点上,既不“客观”也不“忠实”更不“老实”。
如要要比喻的话,它更像是日本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的招魂幡,仔细感受一下,幡下亡魂的阵阵阴风就会吹拂你的脸颊,受害者与加害者的鲜血也会在你脚下汇流成河。
影片从美、英、中发布的《波兹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立刻无条件投降”开始。
采用了分段叙事将故事分割成更易于叙事的段落,也能强化影片想传达的信息。
和1967年的同名老片一样,片中的人们各有纠葛,但都是效忠天皇陛下与为国殚精竭虑的正人君子,即使东条的形象也只是稍显固执而已。
本片找来本木雅弘饰演裕仁也是颇具心思,礼仪师的奏鸣曲中暖男大叔为原本相貌不甚雅观甚至有些猥琐的天皇陛下加分不少,温柔的声线更是让银幕前的人都对他是位仁慈心怀天下(日本)苍生的君主信以为真。
裕仁的仁在影片中体现得十分充裕,他是一个喜欢海洋生物学、对日本特有的植物如数家珍、对民众受苦而万分煎熬的人,一个被战争被时代所裹挟而身不由己的人。
诚然,世界上又有几人超脱,几人不被环境和他人所影响,但是将他身为君主的责任无限的淡化而不停突出其无奈则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个客观的叙事方式。
影片在粉饰和掩饰上的功力绝对得益于日本人善于纠结细节的特点与深厚造诣。
67年的老片中的一段就充分体现了这点,当时日本首相铃木贯太郎在针对《波兹坦公告》的记者招待会上使用了“默杀”这一用语作为回应。
67版就抓住这个略显暧昧的词语,企图衍生出日本的投降意愿因为表达含蓄与翻译不准确而曲解,最终被原子弹“误炸”。
15版影片运用了同样逻辑的悲剧叙事,总结来说就是一个开明君主与一群正直臣下领导的国家最终在强硬的外界武力下过于踌躇与矜持而增加了本国与本民族的痛苦,而最后君主冒着自己被“当作”始作俑者而挺身而出终止战争的故事。
影片故事讲完后,我们来看看招魂幡下的黑历史。
在军国主义者看来,终战之前日本并未可轻言战败,当时还有700万的海外部队。
他们眼中的黑夜恐怕要从关东军的一夕覆灭和两枚原子弹开始。
但事实是日本民族的黑夜从明治维新打出攘夷旗号到奉行大东亚共荣的纲领就已经开始了。
他们用从白种人手中解放亚细亚其他民族为口号,用残暴侵略来夺取其他民族的资源乃至生命的行径,早已将日本拖下了深渊。
长达几十年的黑夜终于在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之后,随着二战的结束迎来了黎明。
只可惜战后接管的美国人又亲手为这个黎明笼罩上了层层重雾。
不光是在日本,美国国内敢于对对日政策与天皇战争责任提出不同意见的学者也同样收到打压。
David Bergamini着的Japan's Imperial Conspiracy (1971)中收录了大量的力证,可作者却从此遭到围攻。
不过美国已经在变了,曾着Hirohito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Japan (2004)的学者Herbert P.Bix在去年又在纽约时报的论坛版上发表了一篇名为《裕仁:幕后操纵者而不是傀儡》的文章。
不过日本还在有毒的迷雾中徘徊,战后又七十年过去了,还拍出这样的主流影片就是明证。
日本宫内厅编纂《昭和天皇实录》花费了整整二十四年,直到去年九月才得以完成。
了解历史的人知道帝王的实录其实是记录性的史书,照理在现代特别是有计算机帮助编辑的时代不应该花费这么久编纂。
日本政府与史官想必也是为这位天皇如何定性而头疼。
同样是Herbert P.Bix教授,当时还收到邀请为这部实录做评论,不过日本人附加了不能讨论裕仁在二战中的角色与责任作为条件,气得教授立马拒绝,并发表了头先提到的文章。
日本作为国家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于日本政坛中的左翼右翼,这都是一个终极问题。
“成为正常国家”这根胡萝卜就像是雾霾中挂出的一根胡萝卜,政治人物依靠嗅觉只能找到这条出路。
最近的安保法案就是一次新的“正常化”尝试。
虽然成为日本正常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军国主义化,不过右翼的安倍政府依赖的是怎样的思潮来推动法案就再明显不过了。
庆幸的是,七十年的反战文化终究还是会浇灌出光明之花。
席卷日本的百万人反安保法案的抗议行动,包括一万五千多名学者教授参与,包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等八十七所大学结成“百所大学声援活动”。
京都大学的声明写到:『战争,始于防卫的借口。
战争,瞬间便失去掌控。
精神,不应是被操控的对象。
生命,不应是被摆布的棋子。
大海,不应被军事基地侵占。
天空,不应被战斗机的噪音污染。
我们愿活在以催生新知为荣的『特殊』国度,而不愿活在将流血当作奉献的『普通』国家。
为了维护和创造生存的场所、思考的自由,我们必须首先阻止权力的跋扈。
』 日本的真正黎明将在这些声音传达到每个民众的心中之后悄然到来。
这是本人第一次豆瓣写影评,以前是在BTV节目档案里看到关于1967版的视频提起兴趣,这次的2015版是很有兴致的看完了,看完之后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日本是个很矛盾的国家,历史上便是如此,他的传统文化思想深植与生活方方面面,但在现代社会中有曾经机具西化思想与开阔眼界,但又因为时间的流逝近年来越发变得死气沉沉,想想历史上的日本受过良好教育的上层武士对于天皇的忠诚是具有明显东方儒家文化烙印,可是由于社会阶层的固化,下层中的下克上思想却从来没有消止过,而这种矛盾因为军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放大下变得格外显眼。
民族主义是个好思想,任何国家民族如果没有民族主义,没有对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里很容易在政治上被别国消解,但是民族主义也有弊端,当民族精神过于膨胀变成种族主义,甚至纳粹主义或者军国主义那就等于变成那石头砸自己的脚。
军国主义的日本如此,纳粹主义的德国如此,文革时的中国如此,今天民粹的台湾也是如此。
日本对于战争的观念和世界大多数国家都不同,一般人认为战争导致了很多本国和他国的人民失去生命,失去家园,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反思战争,对今天的和平生活要珍惜。
因为是我们对于战争的无知与人性的贪婪,自私导致了世界大战,但是日本人的想法是战争导致了很多国内士兵于无辜民众失去生命,失去家园,造成巨大且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反思战争,对今天的和平生活要珍惜。
因为我们“皇军”打了败仗所以被敌人打到家门口,如果我们大胜打赢了我们敌人,那么我们人民就不会受到伤害。
所以日本人不是反思战争,而是郁闷自己打了败仗。
这是东方国家对日本与西方国家对德国的最大不同。
这方面我不想评论,因为世界压根就没有普世价值,你不能拿西方人观念强加到东方社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情况,换言之我也希望是清末中国做列强而不是被欺负,但是既然有列强就必然有被掠夺的弱国们,而弱国都是不愿意自己是若国。
说了半天的无关剧情的话,谈回到电影,电影对天皇的个人美化太过头了,天皇本人没那么帅,且日本天皇掌握实权,不是片中那般无辜,电影的色彩,画面风格,摄影角度都还是不错的,至少还挺和我胃口,但是在叙事上就真的很一般了,两小时的片长节奏上把握的不好,对于下层少装军官对上层内阁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表现不够,对于“起义军官的铺垫也略显不足”,由于人物众多,各种人物的铺垫与特点也没有足够表现,镜头剪辑上略微昏乱,一组镜头总是没头没尾的出现,然后没头没尾的消失,单看每一组镜头都是很赏心悦目,但是剪辑上情节过度的不够导致放在一起显得有些突兀。
相对于67年版差的还是不少。
做个结尾吧,日本国内对于战争的态度与我们不同导致电影必然是不和中国人胃口的,电影中演员的表演都不错,画面也很养眼,但是剪辑与叙事节奏的把握上略为不够好,但是冲着这演员整容,还是可以看看的。
典型的美化战争,从电影角度来看确实拍的不错,但是全片从开始到最后,都在美化天皇,美化战争,战争头子裕仁直接成了“关心民众,不忍苍生受苦”的和平使者,而日本的战败只是时运不济,纵使电影拍摄多么好,也掩盖不了电影罔顾史实,美化侵略的险恶用心,我以为,电影对日本人的影响与国剧抗日的夸张对国人的误导影响有过之而不及,甚至更加危险。
先说优点,细节刻画的不错,不管是当时的器物,随处可见的标语,来自于一些场景,已经带有话剧似的过场,都符合日本电影的特点。
人物也有出彩的地方,比如有厌恶战争,虽然不敢和士兵正面冲突,但是默默抵抗的广播剧职员和首相官邸的警卫,有已经陷入疯狂,最后走向末路的叛乱军官,有大智若愚,甚至有些狡黠的铃木首相,比如还能享受到婚礼,没有感受到战争残酷的,阿南的女儿,作为书记长官的迫水面对一群士兵只能落荒而逃的窘迫,还有虽然出场只有几次,为了多出来的一幅字大发雷霆的东条英机。
再说不足,老版没看过,但跟原著相比,很多冲突淡化了,有些人物也边缘化。
比如花了大量功夫在描写内阁争论、广播稿出炉上,导致最后玉音盘的争夺过于平淡。
比如侍从长临机不乱的镇静没有体现,几个侍从没了主意的在台阶上讨论,集体讨论时反倒是女官更加勇敢。
最后说说整体感受,无疑这部电影试图将人物都刻画的有血有肉,包括神一样的天皇,但是浅尝辄止,最后只让人感觉虚伪,阿南切腹前会整理天皇送给他的衣服和小儿子的遗像,叛乱军官自杀前还想着给儿子写遗书,天皇不仅体恤下属,还一直忧国忧民的样子,三句不离为了人民……可就是这群明君贤臣,慈父孝子给中国带来深重苦难。
都说在洗白侵略者,可我觉得这部电影恰恰揭示了一些东西,有个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下属向阿南汇报陆军省分成两派,阿南说是“和平派和抗战派?
”,下属答到:“是希望你成为首领的政变派和连你一起打倒的激进派”,阿南听到默默无语。
事实上,无论是鸽派还是鹰派,到了最后心心念的也压根不是民众亦或者普通士兵的生死,(只有天皇反复提及),想到的只是国体,皇室的存续,对于侵略战争却只记得的是“冲冲冲”和钓鱼喝酒之类的美好回忆。
东条英机一段所谓狭义和广义忠诚论,则阐明了这帮满嘴忠君的人的真实想法,上级(包括天皇)和我想的一样固然没问题,要是不一样,就通过各种极端手段来使得按我所想的去行事就好了。
这是日本上下一步步走向毁灭的不归路的真正原因。
事实上,这一日根本没有结束,而是一直持续到了现在。
断断续续看完。讲的是日本投降前最后一天的政治变局。轴心国里被硬生生打到无条件投降的也只有日本。不得不佩服美国人,凭着一本《菊与刀》,玩转了日本的天皇体制,用最小的代价降服了日本。
看似克制冷静,实则寡淡无味。
说是在为日本侵略者洗地,但是这帮明君贤臣却没有一个人为这场侵略真正感到悔恨,不管是所谓主和亦或是主战。另外,片中对细节的表现还是很到位的,东条英机虽然出场不多但刻画的不错。
电影拍的很好。帝国的命运其实就是性格,一群人的性格注定了国家的命运,注定必败!日本如果让苏联占领了,那现在日本基本就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1. 远不如1967年那个版本,全靠役所广司、山崎努撑场面,其它角色的塑造都比较弱。1967版本差不多当时日本顶尖的演员全都出现了,而且各个精彩。2. 天皇这次露脸了,而且还着陆军军服。3. 那个片子气氛营造,节奏感都好的不行。4.日本电影60年代,应该是黄金年代吧。
日本立场全部对调版《首尔之春》,纵使视角已经尽力客观,还是难免暧昧的态度。日本可能是个我永远无法完全理解的国家,有些东西永远植根在日本人的心中,无论多么地左,考虑的都是自己的伤亡,很难找出例外,即便是大家最熟知的那几位。
制作精良,群像的刻画算很成功的。连续看完山本和联合舰队一系列之后再来看,对局势的摇摆有了更好的理解。敢于展露自己的一场惨败,是完整的现代国家该有的气度。只是阿南的和煦笑容跟2011版山本几乎一样,略感纳罕。
优缺点明显。几方冲突拍得挺有水平,利落不煽情,主要人物都拍得有自己动机,是非常立体的。/缺点是天皇给摘得一干二净,那你干脆别拍天皇好吗?从天皇的拍法再看其他内容,于较高水平的故事讲述之外,总觉得哪不对劲,仔细一看确如其他评论所说,“贤相明君慈父义士”,对哦,那怎么就最长的一天了呢?/确实不像是“反战”,而是在“反思战败”。看似有情怀,反而格局小了。/很多片子可以少用三观套,或可以架空历史,但这个题材决定了它无法脱离这种评价体系啊。
刚刚看完了《日本的天空下》,再看本片同样的在日本即将战败前夕的时间背景,但本片是描写政府及军方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政治斗争,更能让人了解当时的日本,虽然有美化军国主义成分,但还算客观和还愿史实,特别是少壮派主战军官的叛乱描写!
没意思,拍的这么索然无味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战争涉及每个人的命运,剧中人物内心的不苟且不妥协,这样民族意志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演员还好,剧情实在没什么意思。大概是不喜欢裕仁天皇这种小人的缘故,有功夫看看老版吧。。
电影的角度来说,各个方面很好,剧情紧凑不拖沓,人物刻画也很深刻。但是作为中国人,表示,你们活该!
东条英机的复原真乃力度千钧,阿南惟几的忠诚让人泪洒东海。关于玉音讲稿的词语推敲令人印象深刻,安冈强调的“义命之所传”有着得体投降的愿望,告诫后来的政治家要有主宰民族命运的灵魂,不要做时运所迫的二流角色,然而最后还是被否决,暗示着日本地位在后世的低落和民族的迷茫。
可悲的是,剧里谈笑风生地提到中国山西,提到长沙会战,提到常德,然而在本土被重创下又渴望着保全国民不愿生灵涂炭,又恶心,又不得不承认视角的差异;虽然之后也被糟蹋了很多年,但与中国的苦难相比远远不够
松坂桃李还可以
8/10.恨裕仁竟然善终。
比起老版差太多了,和原田真人导演的另一部历史片关原之战一个毛病
充满了莫名的喜感。。。
日本就输在这「维护国体」上了,阿难也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