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日期: 2002-04-05(韩国)影片阵容: 导演 李延香,1964-04-13。
笔者只看过其导演的本作品… 女主 金艺芬,1926年生人。
根据查到的资料,本片应该是其唯一一部出演的影片,非专业演员。
男主 俞承豪, 1993-08-17。
本片是其电影首秀。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一句话形容剧情: 城里的外孙到乡下独居的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因为外婆是哑巴,所以大部分场景很安静。
可能忽略了的细节① 用手在胸前画圈的含义——对不起。
影片中外婆多次用到这一手势: 1.第一次见到外孙,想牵他的手回家,相宇甩开并举起另一只手作势欲打时,外婆看着自己的外孙,用手在胸前画圈。
2.相宇从小镇坐车回到乡村,等了很久终于等到外婆回来时,一脸委屈地问:“你怎么这么久?
”外婆用手在胸前画圈。
……相宇从外婆那里也学去了这一手势: 1.恶作剧阿哲,导致阿哲摔破了脸。
在路上碰见后,相宇没张口道歉,心虚地在胸前画圈之后跑开了。
2.影片最后,相宇急忙跑到车尾,对着外婆,用手在胸前画圈,挥手告别。
② 相宇要钱买电池时,外婆当时可能真的没钱。
相宇要钱时,外婆给相宇看自己空空如也的口袋。
后来翻箱倒柜的相宇也没能找到钱。
给相宇去买鸡的时候,是带着四捆菜干去以物易物。
去小镇上的集市卖了南瓜之后,才带外孙去吃了炸酱面。
后来,相宇在卖电池的小店驻足,外婆停下来看着他,相宇摇了摇头表示没事的时候,外婆知道相宇内心是很想买电池的。
虽然也有很大可能,是外婆不想让相宇整天捧着游戏机,没日没夜地玩而不给钱,但我更倾向于外婆在集市卖了蔬菜有了钱之后,把买电池的钱和游戏机放在了一起。
③ 相宇重新晒衣服时,刻意按着外婆的晾晒顺序。
小孩子的意气用事,赌气地不想让外婆知道自己帮忙收晒衣服。
④ 外婆买下了鞋店老板夸赞相宇穿着好看的鞋。
去集市卖一趟自己种的果蔬能赚多少钱呢?
外婆领外孙吃了炸酱面,在游戏机包装纸里藏了2000韩币,还有吗?
还有的,用来给相宇买鞋了。
只是小镇的鞋不入相宇的眼,在后来要去慧研家时,外婆把买的鞋摆到相宇脚边,相宇嫌弃地踢开,拖着已经不合脚的旧鞋出发了。
⑤ 外婆是走着从小镇回到乡村的。
在车站时,外婆换了两辆车,上第三辆车时,车上的乘客说:“奶奶,是这个车。
”外婆是不识字的,凭借观察车上是否有村里的熟悉面孔来判断是否是正确的班车。
当外婆在车外想把包裹递给车里的外孙,相宇一直拒绝,随即车开走了。
不识字的外婆已经打算一个人走回去,想把包裹给外孙减轻负担。
外婆的温情: 夜里外孙捂着屁股,四处张望寻找厕所,身后的外婆静静地推出夜壶;外孙趴着顾自玩游戏,外婆默默地清扫着外孙在房间滑旱冰留下的尘土;外孙对房间里爬出来的一直虫子分外惊恐,让外婆打死它,外婆最后只是将虫子扔出了窗外;外孙想吃鸡,外婆淋着雨买了活鸡回家,湿着身子生火炖鸡给外孙吃,最后自己病倒了;鞋店老板夸赞外孙穿着店里的鞋好看,外婆就买下了鞋子;外孙在炸酱面店大快朵颐时停下来看她,外婆摆摆手让外孙继续吃;看到外孙想买电池,偷偷把钱藏在游戏机的包装纸里;去看老友时,不忘问外孙想要吃什么,怕自己表达不清楚,特意把地上的饼干包装带上……7岁的相宇的举动可能也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缩影: 反感脏乱、年龄大的外婆,处处表现得不友好,却又在找厕所、不敢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没好气地求助;向外婆要钱买电池而不得时,报复性地踹碎陶罐、藏起鞋子、在墙上乱涂乱画来解气,偷了外婆的发簪想去换电池结果被店主教训,灰溜溜地迷路,被好心爷爷送到家后心怀愧疚;帮忙收衣服却因为还要赌气,制造没有帮忙的假象;想吃肯德基结果外婆端来炖鸡时,愤怒地摔了饭碗;嫌弃外婆脏乱,想在心仪的女孩面前保持形象,抛下外婆坐车回去,后来发现外婆是徒步回来的愧疚;理发的要求被外婆会错意的气愤;觉得外婆买的新鞋不好看而一脚踹开的嫌弃;在山路上摔跤受伤,见到外婆的委屈和求安慰……关于妈妈和外婆关系的分析: 故事一开始,字幕就给出了主要人物的年龄: 外婆77岁,妈妈32岁,相宇7岁。
那么,外婆在45岁高龄的时候怀了妈妈?
影片没有给出相关的信息,笔者比较认同外婆收养了妈妈的猜想。
妈妈是一个17岁时离家出走的单身妈妈,在15年后才第一次回到家乡,主要是为了托付外婆照顾相宇一段时间。
15年后第一次回来,只是给外婆带了一套内衣和保健品,外婆想留自己的女儿睡一晚,女儿拒绝了。
影片最后妈妈跟外婆说会常来看她,谁知道呢。
相对于相宇最后和外婆之间浓厚的感情,妈妈对外婆显得亲情寡淡。
也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外婆养大妈妈的那些年间的故事,留给观众的就是猜想了。
影片触动人心的台词: 外婆和小镇车站对面的老奶奶告别时,老奶奶说:“以后再来,因为膝盖,我不能去看你,再来。
死前再见一面。
”说得轻描淡写却分量很重。
相宇把外婆抛下,坐在车里的阿哲跟慧研解释外婆为什么没有上车:“她说她等会儿,她有事要做。
”其实外婆哪里有事要做,不过是明白了外孙的心思。
外婆带着外孙去探望曾经送相宇回家的老爷爷时,老爷爷说:“我没事,我太老了,净给人添麻烦。
”
九十分鐘的戲內對白不夠百句,場景亦只得數個地方,但沒有冷場。
鄉間的婆婆已老得不能說話,但仍然費盡心思來討好她的城市小霸王孫兒。
這位城市小霸王真是頑皮,對著七十多歲的婆婆也要作弄,但婆婆還是百般遷就,深愛著他。
《愛.回家》的節奏比較慢,但又不會另人覺得沉悶,看完後還令人有「唔夠喉」的感覺。
全片只得八十多分鐘,如果導演能在片末加多點筆墨、詳細點來說離別那幕會更好。
這片導演李廷香是韓國少有的女性導演,她的第一部片是《愛情倒後鏡》,愛看韓片的朋友相信已看過了,而《愛.回家》是她的第二部電影。
《愛.回家》在韓國非常受歡迎,更在韓國大鐘獎連奪數個大獎和被譽為韓國一百大經典的第二位,票房到現時仍是2002年之冠。
而這片最令多人談論的地方,亦是導演最厲害的地方,便是婆婆這個角色在戲內一句對白也沒有,但仍然能令觀眾印象深刻,尤其是她用手在胸前打圈那個動作。
筆者在網上看見不少戲迷在談論這個動作的意思,有人說是「對不起」的意思,但筆者反而覺得應該是「我愛你」或「我想念你」的意思,你又有何看法呢?
http://www.yiklung.net/blog/archives/2002/10/15/66/
又重温了这部电影,依然感动地泪流满面。
电影的故事很简单,一个年纪大了不能说话的外婆,一个暑假寄养在乡村外婆家的城市小男孩,各种温馨的,催泪的调皮捣蛋的场景,让我对这部电影印象很深。
电影中有一段是小孩子要吃零食,要吃肯德基,可是乡下根本没有肯德基,外婆不知道小孩子笔划的肯德基是不是自己印象中的土鸡,就下山到城镇上为外孙子买鸡,回来的时候大雨倾盆,外婆连雨具都没有,佝偻着腰一手提着鸡,一手扶着石头上山。
外孙看到外婆做出来的根本不是市场上卖的肯德基的炸鸡,而是水煮的土鸡就开始闹起来了:“我说的是肯德基,不是这个鸡,我要吃肯德基,肯德基!
”说着还把碗扔到了地上,背过身去和外婆怄气。
外婆口不能言,想比划些什么又忍住了,目光看着外孙的后脑勺,眼神里藏了些困窘,愧疚,无奈以及不知所措。
当时在想这小孩子也太不懂事了,外婆这么大年纪了,下山一趟都很不容易,更何况为了外孙想吃一顿鸡,不知花掉了她多少积蓄。
可是,我们小时候又何尝没干过这些伤害老人的事情,嫌弃老人做饭不好吃,做事慢吞吞,同她说话总是讲不清楚,我们也曾埋怨过。
这一幕,特别的有共鸣,小孩子无意间说出的话是最伤人的。
外孙在外婆那里只度过了一个暑假,后来小孩子懂得了老人的心意,慢慢迁就,慢慢适应,有个场景非常感动,老人眼神不好,不能很快穿针引线,外孙就在旁边默默给外婆递穿好线的针,这个场景非常和睦。
分别的时候,外孙教会外婆几行字,说:“外婆你不会打电话,要是你想我,就给我写信。
我看到信就会过来看你。
”外婆点点头一个人缓缓地,沉默地走向一个人的回家之路,背影十分令人想哭。
这是一部好电影,里面外婆的扮演者全程一句话都没有,可是眼神表达了太多内容,非常有戏。
我看到了天底下的外婆对于外孙的关心,疼爱与包容。
我也想起我的外婆了。
正如电影结束时屏幕上打出的字,献给所有的外婆!
还可以再加上一句话,献给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
有关冷暖温情的韩国生活片总能在我心底留下有形有状的印迹,看过要回味,回味时又会沉浸其中。
我一直是电影画面里生活细节的忠实粉丝,不仅在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就连瓶瓶罐罐儿的小道具都能激起我心底无限遐想。
尤其在无法张扬青春,设法要隐藏鱼尾纹的当下回首。
像《爱.回家》这样的生活艺术片,在日韩电影界已作为颂扬民族文化的一股通俗叙事风存在于主流或非主流的映画环境中,其性格忽略票房的压力,无视电影语言的实验目的,也不在乎得奖与否,单纯为叙述清楚电影人的思想,映照观看者的记忆而作。
也有着孜孜不倦探索并继承其风格的影视人,充满热情地不断呈现着一部部只为记录努力生活的人们的影视作品。
韩国女导演李廷香应属这类影视人,从银幕长篇处女作《爱情倒后镜》到《爱.回家》,再到今年将要上映的《今天》,作品并不太多,但从她选材与拍摄角度都可明显感受到她迷恋生活寄情于普通人的执导风格。
又稍区别于凛冽残酷的电影新浪潮,无论温暖,还是冰冷,力求客观贴近现实的原则决定了她的电影画面多了更多自然随和的韵味。
可以说,电影《爱.回家》传达的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亲情,其实也不够确切,就像总结一段生活,很难说它是成长中一堂教育课,还是记忆库里刻录下的甜蜜,总归包含着各色各异的酸甜苦辣。
就像坐上火车,再换成公共汽车,最后盘绕一圈圈的山路,与妈妈一同走向外婆家的记忆。
那回外婆家的路,被踩进去的是妈妈感受到安全的甜蜜,又一定是妈妈被生活折腰需疗伤的复杂心情。
而在妈妈露头现尾的短少镜头中,不考虑外婆与外孙之间的故事,完全展现了韩国同样存在的社会问题,十七岁离家,成家又离婚,饱尝单身妈妈的艰难,又失业无力带孩子,甚至连给老母亲买双鞋子的能力都没有。
看到这些,无法不长吁短叹。
幸好这些不是电影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可是在罗列外婆无私亲情的点滴故事中,时刻刺激眼球的依然是“贫穷”与“老无所依的悲戚”。
当然,我是放大了故事的灰色色彩。
若放松心情体会祖孙两代人的温情,这部电影又调转车头,驶向了充满幽默与平凡的快乐生活。
有些细节简直像住在我童年回忆中的秘密,长了翅膀,飞进了编导李廷香敏感的耳朵里,又从她的笔下生花,成形。
我倒没有相宇那么调皮任性,相反还很会察言观色对大人拍马屁。
但一样视奶奶、外婆为敌人,若爱唠叨,就多加一分讨厌;视爷爷、外公为银行,不给钱买冰棒,就往酒瓶子里灌水。
总总矛盾与斗争,却从未做过输家,欺负他们的招数也在不断成熟。
而在入学,或不得不离开他们的时候,心存无限依恋。
像相宇留给外婆的那两张贺卡所诉说的稚嫩亲情,外婆要捎信来,记住“我生病了!
”“我想你!”这几个字。
因为要离别,把生命中最脆弱的两份情“爱”与“死亡”,放进了刚刚滋生的牵挂中,生动地演绎了出来。
其他的细节,如小相宇帮外婆认针穿线;相宇上厕所,外婆在旁等他免害怕;外婆帮他剪发,到底惹他不痛快(小时剪发,很少能让孩子满意高兴的);偷外婆的发簪,想换钱买电池;外婆炖整鸡,蘸盐吃法等等,太多让人一眼便能认出回忆之路的画面。
虽然平淡,不说出来,却有一种未完全分享快乐的遗憾。
而在电影开头至结尾的平凡生活中,相宇令人讨厌的行为举止,非但没有削弱角色的魅力,反而突破了一些做作粉饰的“和谐”刻画方式。
无论生活多么困苦,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论调同样影响着韩国的家庭。
相宇的妈妈为生活奔波,没有精力教育孩子,但她却要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要求。
电子游戏机、旱冰鞋、匹萨汉堡等等对照着孩子粗鲁自私的行为,最为深刻的表现在相宇常挂嘴上的脏脏的口头禅,从不对外婆与妈妈用敬语的无教养状,整个拍摄风格传递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毫无疑问,外婆的形象是全剧最大的亮点。
在本片拍摄地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婆婆金艺芬,在自家院子里被导演发现时,她不过是位正安享晚年的普通老人,据说老人一辈子只看过一部电影,便是自己演绎的《爱.回家》。
对于她真实生动的演绎只能归功于岁月留在老婆婆人生路上的痕迹。
而剧中,外婆聋哑却肩负大爱无言的文化精魂,恰也是岁月流逝的背影中,留在韩国人心中越来越珍视的瑰宝。
2002年,“韩国国民弟弟”俞承浩在拍摄《爱.回家》时八九岁,岁月如梭,一晃已成美少年,且在2010年被韩国影迷推举为最有潜力的明星。
话说凭借《爱.回家》闯荡出平坦星路,亦无异议。
当年电影无意一鸣惊人,结果票房口碑皆大欢喜。
除了剧本感动观众,导演拍摄风格得到认同,老婆婆与小俞承浩的精彩表演绝对是大功臣。
或许记不清太多的故事剧情,却很难忘记聋哑的外婆与调皮捣蛋的小相宇。
外婆在高二时离开我,那是2007年。
在那以后我不敢回忆她。
户口簿上外婆的名字是周淑端。
你平时欺负外婆就算了,你居然不给外婆拿包裹,而外婆是走路回来的,外婆佝偻着腰这得走了多久啊,你知道那一刻我多想抽死你吗?
你又知道这一刻我多想抽死我自己吗?
外婆为什么在你病重的时候我不陪你,我躲着躲着你,躲着你痛苦的呻吟声,为什么我没有好好照顾你,这一别就是永远,让我一辈子都活在遗憾里面,为什么不早一点拥有手机,让我为你拍一张照片,为什么我和你的一张合影都没有,好遗憾真的好遗憾,我以前老是做梦梦见我长大了工作了有钱了带你去吃好吃的,带你出去玩,逛街。
但是懂事永远是懂得晚,等我想明白过来,你就离我而去了。
我也是一样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对你一点也不好,而你始终包容我。
如果我有一天不再颓废的生活下去,那我一定是为了你。
我想在你的坟墓前跟你说,外婆我不是以前那个我了,我长大了。
外婆对不起,我今年25岁,如果可以,我愿意只活到30岁,我用我以后的生命换你回来,让我孝顺你几年好吗?
一个月也行,但是那不可能,一别就是永远。
我上不了天堂,我不配。
为什么遗憾那么多。
那么多。
为什么我永远不懂事。
你给我缝的内裤都哪里去了,让我再穿着好吗?
少年,永远不会明白,当有一天你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会多么的遗憾和痛苦,痛苦于自己的不懂事,痛苦于你没有机会再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待。
你只有失去了才会明白。
我突然想起来,那年妈妈有一个三星翻盖,里面有一张很模糊的外婆的照片,那张照片哪里去了呢。
回忆起很多事,越想越残忍。
我忘记什么时候了,曾经看到有一个活动,叫做“活下去的十个理由”,我特别清楚的记得易在上面写了点什么,那时候她还是个雌雄未辨的怪小孩。
我记得她说,要给奶奶买花雨伞,要为奶奶学很多种语言,用世界各地的话叫她奶奶。
我看了这些有说不出的感觉,那时候我觉得她在很细致的感受一些东西。
嗯,后来我们之间的事你也许也知道了。
以上是题外话,只说明我写这篇东西的一个原因。
每个行走在人生道路上的人从来都不是孤立无援的,若说这有力支撑,是父母,是兄弟姐妹,当然,还有我们的外婆。
我说,所有亲属当中,我最爱我的外婆,比父母还要爱。
我一直有愧于不善表达自己的感情,我甚至不明白我对外婆的爱从何而来。
我偷偷觉得,这是200%的母爱。
每个人可能遇到不同性格的母亲,有急躁有温婉有善解人意,可能偶尔让你暴躁让你无法理解让你大发雷霆,外婆却是那个永远会等在村口树下张望你的人,是会在过年的时候费尽心思做一桌好菜的人,是会把自己的积蓄偷偷塞给你用作零花钱的人。
不同的家庭在这一刻得到了共鸣。
我的外公,很多年以前就去世了。
现在,外婆身体健康是我的心愿。
我时刻在懊悔自己的不善表达,会埋怨自己在外婆面前过于愚笨,我不会说贴心的话,不会做好吃的饭菜,没有能力赚大把的钱。
我会做的,只是在外婆无聊时陪她说话,在她空闲时陪她搓麻推牌九。
我真是一个木讷的人。
但是我爱你,外婆。
在电脑特技和暴力横行的电影市场里,关于外婆的故事可以算是一种另类,并且有点像童话故事。
但是,在电影里童话是可以存在的。
《爱,回家》这部片子娓娓讲述平凡、朴素、单纯的生活,没有虚构的痕迹,同时也不陷入幼稚的煽情,它奉献的是爽朗的笑声和温馨的感动,这就是该片所追求的效果。
李贞香导演意在拍摄能充分体现生命意义的电影。
该片仅88分钟,故事简单,不太多的对白,却令人感动。
其实,观众亦预知男孩最后必然被外婆感化,但导演拍得毫不煽情,亦不大放催泪弹,反而拍出真实的细节感,如做家乡鸡、等巴士、剪头发、穿针线等朴素的情节,让新时代的都市人看到刻苦的纯朴、真情,实在令不少观众感动。
送完妈妈,外婆在前面一步三回头地走,孙子在后面不情愿地跟;外婆淋雨买鸡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孙子盖被子,下雨了,天凉了,而自己都被雨淋透了。
外婆总是问孙子想吃什么,做一切孙子喜欢的事……一直以来都是外婆问我们要什么,而我们从来没有说要给予什么。
去了集市,外婆过了很久才回来,之前我就猜到外婆是自己走回来的。
看着外婆拄着拐杖,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中出现时,心又揪了一下……外婆的手势代表着道歉,这是我从chee-lyong救了孙子之后,他跟人家道歉时也用了这个动作。
外婆什么都没有做错,但是孙子不高兴了,她不停的跟他道歉,外婆啊……人心应该淳朴善良,chee-lyong不计前嫌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救了孙子。
最爱我们的人,往往是我们最忽视的人。
他们不在意我们的回报,从来不计较我们对他们的伤害。
这部片子让我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感觉,它不仅让我感动,引发我的思考,并且我觉得它很独特。
从头至尾,情节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但是心里却是有很多颗雨点打在上面,激起的涟漪久久不能平静。
回家的路也许是陡峭的,也许是让人望而生畏的,但是这一段路每天都被老人用自己的双脚丈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什么时候,我们能自己去亲自走一走,量一量?
老人需要我们的关心注意,需要我们的理解支持。
祝全天下所有的外婆身体健康,幸福快乐!
杰克登上泰坦尼克号的护栏,对身旁的露丝轻描淡写地一笑:You junp,I jump !
整个大西洋上的冰山就此融化,至死不渝的爱于是春暖花开。
梁朝伟在汽笛拉响的一刻问张曼玉:“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
”我们真的看见花样年华所有的欺骗和背叛在一瞬间远远退去,只剩下感人肺腑的爱在一群恍惚的身影间荡漾。
即使是不能视物的塞玛尔,也能在临刑前对自己的儿子说出她在世界上最后的想说的话:“记得包好吃剩的面包,还有整理床铺。
”那句话让爱像一道光一样刺破黑暗,让我们明白,爱,是可以用生命来表达的。
《守望灯塔》里银儿问普尤:——那我该说什么呢?
在我爱上一个人的时候。
——你应该说你爱。
我们当然也可以对别人说我爱你,这已经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年代。
你可以在坐在KFC里大口大口地吞咽鸡肉地时候朝对面同样啃着薯片地小女友扔下这么一句话;也可以在母亲节抱着妈妈的脖子说我爱你,然后任凭你送给她的那束系着漂亮丝带的康乃馨慢慢凋谢。
爱和谎言可以轻易从每个人嘴巴里冒出来,就像吹一长串肥皂泡泡。
于是五光十色的肥皂泡飘满整个天空,我们看着跳着笑着,以为自己身在爱的天堂。
所以我们看《爱回家》的时候才会如此地感动。
77岁的外婆又老又脏,背驮的厉害,最重要的是她不会说话,那么她又怎么能表达出她的爱呢?
她做到了,她让所有的肥皂泡全部破灭,爱闪出最真实的色彩。
外婆从来没有走出过那座山村,也没有见过她的外孙相宇,相宇的妈妈17岁时和相宇的父亲走出深山,生下相宇后两人分手,单身的妈妈为了找工作的方便,把相宇送回了自己很久以前离开的地方。
小相宇不懂得去体会山里安静流淌的时光,他迷恋着山外飘满肥皂泡的世界,他只喜欢电子游戏和旱冰鞋,机器人和巧克力饼。
他讨厌这个贫穷的山村,讨厌又老又哑的外婆,生活在单亲家庭的相宇比其他孩子更加自私与任性。
所以他才会在第一次见到外婆的时候就叫她臭哑巴,往外婆唯一的破鞋子里尿尿,会在外婆熟睡的时候偷她的发簪去换游戏机的电池。
看到这些所有人的心都会狠狠地抽动,在相宇地的任性中仿佛看见了自己也曾有过的残忍。
但是外婆不会在意相宇的轻视,她总在想方设法地讨好这个任性地小外孙。
相宇晚上上厕所地时候,她就光着脚穿着单薄的衣衫蹲在茅屋边守着,她的白发在冰冷的夜风中颤动。
自以为领会了小孙子想吃的肯得基的意思,她冒着雨走了很远买来了一只鸡,她顾不得换衣服,马不停蹄地炖好给相宇吃,相宇醒过来发现是“泡在水里的鸡”,生气地把饭推到地上,那一刻外婆脸上期待的表情瞬间冻结,我们看到一个老人的不知所措,她手忙脚乱地捡起地上的饭,手忙脚乱地向生气的外孙解释,却丝毫看不到她有任何的气愤。
外婆在整个影片中不断向外孙做着对不起的手势,她也许会责怪自己,为什么自己会让外孙这么厌恶,为什么自己不会做肯得基给外孙吃,为什么为外孙理的发会让他大发雷霆。
她也想融入外孙的世界,所以她趁着相宇睡觉的时候摆弄他的积木玩具,可是不通窍门的她最后也只能无奈的把玩具码放整齐。
好在最后外婆无私伟大的爱终于小心翼翼地打开了让爱回家的那扇门,相宇逐渐被外婆的亲情所打动,学会帮助外婆拖运东西,也会在外婆生病的时候照顾外婆。
在一次失败了的“约会”之后,往回走的相宇看到口袋里装着外婆省下来给他买游戏机电池的钱,抬起头看见外婆正焦急地寻找着自己,一直在与妈妈顶撞中长大的相宇终于明白什么是爱,眼泪砄碮,漫过尘封已久的心灵。
而这时候相宇回汉城的日子也即将到来。
“外婆,这个字是’生病了’,这是’我想你’”.”因为你不能用电话讲话,所以你要给我写信””外婆,你生病的话就发个空信过来,我会知道是你,我会马上赶过来……”相宇说完已经泣不成声,外婆也在偷偷地抹着眼睛。
我们看到前言万语都比不上的爱浓浓地充满整个破旧地小屋,我们终于可以幸福地流泪。
影片地最后,外婆一个人步履蹒跚地走向她小屋,但她从此不会再孤单,外孙相宇爱的卡片将会像天使一样挥着翅膀不断向这里飞过来。
这是美好故事应该有的结局。
哪里有爱,哪里就是家。
快丢掉手里的牛奶和汉堡,离开那些虚伪的城市,去找回家的路。
刚刚在明珠台看了这部戏,好像有魔力一样,一开始看的一分钟里,我的眼泪马上就掉下来了。
我没有从头开始看,切入点正好看到小男孩拒绝外婆水煮鸡腿那个情节。
哭得一塌糊涂。
于是,眼泪和抽泣陪伴我走到了字幕出现的一刻。
很感动,好像很久没看过那么感动的电影了吧。
我跟大头说,我一定看不下去的,因为不忍心看,明知道自己会很丢脸地号啕大哭,可是,我还是希望看到孙子能够明白外婆的无怨付出,而深感惭愧,于是我强忍泪水,一直坚持到最后。
导演选角的功力真是令人折服,如果外婆的角色是一个健康而且又点像传统韩剧里那些唠叨而且带有刻薄嘴脸的老太太,估计就没有这样的催泪弹效果了。
她总是卷缩着身子,身形并不是嶙峋类的,也正因为她这个身形,更凸现她亲切的形象。
白到有点发银的头发散乱地飘在农村灰尘夹杂的空气里,有点迷蒙的眼神,是经历了很多,看破了很多,还是从未经历太多,未被污染的淳朴心情?
我偏向后者的思考角度,在那个没有太多物质诱惑的小乡下,婆婆从出生到老去,用了整整八十多年的时间,对着同一个环境,同一种人,她的世界里,可能没有太多纷扰,却更显珍贵。
我还未老,不能彻底了解老人家的心情,面对这么一个无礼的小孙子,她显然并没有考虑过太多,即使被唤作“白痴”,她也不觉得是什么侮辱,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亲情,只有亲人。
这么样的婆婆,我实在是打从心底里喜欢,不是因为她外表可怜,也不是因为同情,更不是替她不值,只是喜欢,喜欢她的重情。
说太多外婆了,忽略了小孙子,他的表演也是很到位的,我从头到尾就不感觉他可恶,因为我们身边不就是有很多这样的孩子吗?
回想起来,我自己小时候,也是那样的横蛮着。
我甚至觉得很多都市的孩子,是不可能像小男孩一样,最后还懂得教外婆写信,还懂得给外婆盖被子,我甚至认为,那只是导演一厢情愿地把这个小霸王的世界美化了。
曾经有人痛恨那些一take过,没有删减的长镜头,影片的最后,一直把外婆从山脚下陡峭石头路一磕一磕驻着拐杖走回家的情景,用了一个电影学院学生惯用的长镜头表现出来,我也曾经不喜欢这种所谓的偷懒模式,可是,当我看到那一幕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到,很多影片的深刻含义,并不是用什么technique就可以分析清楚的,我们的感情,才是带动所有影片感情回旋的重要枢纽。
我只是记得,我希望那个镜头不要停止,就好像,我们对亲人付出的爱一样,不可以停止。
就是那么一幕,我知道了把爱带回家,深藏心坎的珍贵。
我又写了一篇不像影评的影评,被感情左右的人,是永远无法理性分析一切的。
我亲爱的外婆,我爱你!
讲祖孙情的电影看多了都觉得差不多
感动的点在于饰演奶奶的老演员看起来就沧桑得让人充满同情与回忆。故事的转变还是有点过于戏剧化。不过不失为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影片。
大二下暑假,省外的室友第一天就走了,他告诉我们排了很长时间的队,路上堵车,司机把火都关了。我在第三天走的,当时连队都没排,先到的我姐的城市玩了三天。下火车后遇见我姐,我姐告诉我把胡子刮刮,背包洗洗,走路不要鞋底擦地。第一天我姐请我吃的日式料理,找的旅馆里有吊篮,睡了半小时觉得没有床舒服;第二天去了方特,感受了VR和🎢;第三天把旅馆退掉,我姐请我吃的快餐,我给自己点了份披萨和一杯冷咖啡。后来在汽车站等了半小时候车,最后在车上以及脚着地到家时,我反复在想:参加变形计回来了。楼下的刁民邻居把空调外机安在了我家窗户下边,他说我们整个楼道没有好人。回去农村老家,人们问我成家了吗。继朱之文家门被踹之后,我很想逃离。我十分不喜欢,甚至厌恶着农村的穷山恶水出刁民。
老人家扮相棒。小崽子卖萌,真心不好看,配乐很多余
韩国版《海蒂和爷爷》?可是海蒂多可爱啊~这还不算cheesy么,姥姥就是不光要穷还要土还要哑还要驼背。。。外孙就是无限度地任性又忽然变好。拍亲情的片儿连真诚都没有,我不感动也不需要feel guilty吧
让小孩气死了,一度不忍心看了。不过韩剧真是赚人眼泪啊
这个小屁孩竟然直到电影快结束都是一个死德行?!?!跟《海蒂与爷爷》中的疯老头相比,还是默默承受的外婆更能戳中亚洲人的心啊。#也是一个苦戏
一老一小演技了得,总的来说就是拍一个小2B和他老外婆的乡村生活。
一欠揍孩子加一本色出演老太太,看了一半多,着实没耐心继续看下去。孩子的乖张也太做作了,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后面会大转变。没什么情节也没什么细节,评分那么高,感动的人那么多,应该都不是为电影本身吧?
一直没敢看 最后还是下决心看了 外婆 看了实在是难过,刚开始的时候 简直就像把那个小孩的头拧下来,但是后来有一个哭点就是因为那个孩子,人类的感情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吧。
眼泪那是哗哗的流啊 ಥ_ಥ 太过感动让我无语凝噎。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就是我外婆,发誓要好好对她。
聪明的综艺人早就发现,与其采用演员按照剧本拍摄一部这样的电影。不如直接用真人秀综艺的形式来展现城乡、老少、代际之间的冲突和感情交流,后者相比前者更真实、更具延展性也更能引爆话题,当然也更具商业价值。在这方面,90分钟的电影反而显得做作和刻意为之。
海蒂命题 场景调度和镜头设计非常简洁但是有效 功底很扎实 ....我怎么感觉自己这说话越来越像乐夏一帮摇滚傍身一叶障目的乐评文艺工作者 在零星碎片的认知里不断暴露着自己视野的狭隘 故步自封的死循环画地为牢并奉若公理 美其名曰 这是一种观点这是一种态度 扭头就双标着认知范畴之外甚至挂着鄙视链 抓着一个片面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哗众取宠 额 我还没到那份儿上吧 因为我没众可以取 嗯 面对无知承认无知走出无知 虽然矫枉过正不可取 但作为起手威胁式有效 当然这又成了另一个故事 它叫做狼来了 ..
看完后的第1反应就是非常好奇扮演外婆的金艺芬奶奶是否还在世,无论是豆瓣简介还是百度百科都没有提及,搜索引擎显示的结果里很多人似乎也在询问,最近的报道也是2012年,扮演外孙的俞承豪已经长大,回来看了老奶奶。倘若金奶奶还在世的话,得94岁高龄了呢,希望她能健康长寿。因为年代感再加上农村背景以及非专业演员表演,确实透着股伊朗电影的味道,非常质朴。光看简介觉得不就是变形计类的内容吗?怎么会如此高的评分,看到最后教外婆怎么写信表达生病、思念时,顿时感慨万千,即便我从小随父母长大,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关系相对疏远,却依然被这种至真的亲情所触动。帮外婆穿针眼那段特别真实,我小时候母亲也常让我穿,甚至一下子穿好很多针头进行备用。国产短片《啥是佩奇》里也有类似本片炸鸡的误会,同样感人至深,若拍成长片兴许也会不俗。
人物性格反差非常大的一对组合,小屁孩真的是欠打,各种场景都是非常让人烦心,如此没有教养的人看得我非常冒火。外婆却又是各种的逆来顺受,一切都以照顾外孙的情感为第一。所有的冲突都建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上,非常难受的观影。不好看!整个片就是一直不停的想去揍那个小孩。
这个片要么一星要么五星....不是我没人性,全片只想炖了小崽子。而且,不管你信不信吧,时间过久点,老人家真去世寄信,这小崽子绝壁没有多大感觉
看到这满头白发梳着发髻,弓着腰,拄着拐杖的小老太太,就想到我太姥——那个孩提时轻轻拍打后背,哄我入睡,亲近拥我入怀,抱我如同抱着小猫的人。还能找得到吗,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痛哭时,轻轻摸着你的头,抹去你脸上的泪珠,对你说,乖,不哭的人? 抱紧眼前人。
电影中的外婆让我想起了家里的外婆,感觉电影中的每个情节我都经历过,撒娇,贪玩,任性,更重要的是:还有外婆的无言的关爱。
这么高的评分有点夸张了吧。打着亲情牌多给一星
没有被感动到,不应该鼓励任性的孩子继续去促发博爱的祖母这样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