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之前以为跟摔跤吧爸爸题材差不多,但是看了才发现不是,2个小时,感觉没多久就看完了,剧情还是蛮跌落起伏的,至少我没猜到剧中有几个地方有跌落,泪点较低的我,有两三个地方都眼泪花包起了,太爱教练的人设了,也很帅气,女主演技也很好,所以值得一看哈!
最后感谢毒蛇观影团给的福利,大爱你们。
为什么印度电影这么能直击人心啊 社会的发声者还在呼吁狼性,呼吁绝不相信诋毁你的人,呼吁一定要赢,呼吁努力,呼吁向上,呼吁绝不放弃我真觉得这个民族能干大事这样的阶段 曾经我们国家也有,也有呼吁你不要信命,不要听话,要努力,要不屈,要不信邪,要开出自己的花,现在好多嘲讽着小镇做题家,喊着要躺平的口号 怎么过都行 是啊 躺平真的很舒服。。
比如今天是国庆第四天 躺在床上啥也不干的时候 真的很开心 内心很平静 感觉就是人生了 以至于一直到晚上吃饭的时候还在想 工作确实给我了成就感 但我好像一想到就有点抑郁就有点疲惫 还是这么躺着快乐现在看完电影反而有种居安思危的警惕感 我们的对手在努力在拼搏啊 该卷还得卷,舒服是留给死人的我要活,要活500年!
下午开完会还不想改的报告 今天老娘一定把它给改完咯!!
回归说到电影,其实体育运动一直很在云端,但是蔻西最后的演讲竟然这么说道:父亲拯救不了热爱的农业,农业也救不了无奈的父亲,他不仅要与生活抗争,还要与贫穷抗争,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呢。
祖国万岁。
就这样把飘在云端的和踩在实地上的两个行业凝结在了一起,为农民发声。
很受感动你记住,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仅仅只是想要远远不够,你要学会拼命争取,只有付出一切,拼了命,别人才会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这个世界就是只有胜利者才有发言权。
2018印度剧情片《印度女孩》,豆瓣评分7.3,IMDb评分7.0,于2022年3月18日引进国内上映。
“爱拼才会赢”的电影版释义。
板球版的《摔跤吧!
爸爸》,剧情非常像,任何看过《摔跤吧!
爸爸》的观众再看本片都会联想到《摔跤吧!
爸爸》。
同样女性体育励志题材,同样有个支持女儿的爸爸,同样是不屈不挠的女儿。
只不过项目是板球,爸爸不是教练。
还有一个区别是,《摔跤吧!
爸爸》改编自真人真事,而《印度女孩》则非如此,这一点令人《印度女孩》剧情的可信度有所降低,毕竟在印度这个男权社会中女人从事男人运动是很艰难的。
但是《印度女孩》的剧情设计走的是真人真事的模式,尤其是高潮戏世界比赛的赛事日程,几乎会令观众以为看到的是真实的。
虽然本片故事不是真实的,但是励志基调不变,我想到了经典励志歌曲《爱拼才会赢》,现实中绝大多数人拼搏后并不会像女主这样心想事成,但是电影的戏剧化不会让拼搏成为泡影,因为那将使观众丧失现实中的信心,但是现实中只有拼搏才有希望,不拼搏就连希望都不会有。
板球这个运动对中国观众很陌生,可以说是棒球垒球运动的变形。
板球运动在印度电影中多有体现,不过专业以板球为题材的电影,本片是我看过的第一部。
本片是南印度电影,我们之前看过的多数印度电影是电影业发达的北印度电影,本片中的对白也不是我们常听到的那种印度语,而是泰米尔语。
泰米尔语不像印度语那么摇头晃脑。
本片有可能是国内引进的第一部南印度电影。
歌舞是印度电影的标配,本片有歌无舞,有多首穿插于剧情中的歌词与剧情有关的歌曲,上半段的插曲太多了,充时长,干扰了剧情的紧凑感。
中文片名起得太大了,就像《印度合伙人》一样(原名叫《护垫侠》),其实叫做《板球女孩》就可以了,中文片名不要动不动就”印度这印度那“的。
最近点映活动看了《印度女孩》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这戏实在让人泪点与笑点同在,运动与感动齐舞的震撼感受,总体来说,我能给五分好评。
同时也对印度的情况了解了更多。
而我对印度的印象,一直都是女性地位长期处于低下备受不公对待的社会氛围场景,电影里不乏设计了一些励志感人情节,例如在如此不公压抑的环境,充满正能量的女主角如何逆天翻盘,例如女主学习板球带着的那一群男学生们。
我也从中更能体会到了,当女主母亲在面对流言蜚语时候。
所感受的内心压抑与无比愤怒。
不过庆幸的是,女主的父亲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印度男人,他尊重妻子爱护女儿,虽然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还有小商店的老板,他是女主父亲的真心朋友,能敏锐察觉到女主父亲想轻生,想用自己的方式让女主父亲重新振作起来,但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印度贫民,又有多少能这样呢?
恐怕连正常生活都过不上,他们哪里还有闲心思管别人呢。
最后,我感觉美中不足的一点点是女主父亲的肤色,他是偏白的高种姓,在电影中饰演一个农民角色,多少与现实是有点存在违和,而女主跟女主母亲的角色,是与人物背景比较对口的。
印度女孩 (2018)7.22018 / 印度 / 剧情 运动 / 阿鲁拉贾·卡马拉吉 / 艾西瓦娅·拉杰什 萨嘉拉吉“别拦我,我要跑到飞!
”
上一次看这么精彩/励志电影也印度的神作《摔跤吧爸爸》,这次的内容有点不同,在拍摄手法上花了重本,视觉效果比之前的都要好,故事也很感人,讲述平凡女孩寇西对自己的热爱坚持不懈,无畏精神,寇西爸爸的格局,三观,尊重支持寇西的决定,都体现了满满的父爱,震撼人心好影片,值得一看。
影片中重复了三次#只有渴望是不够的,必须拼命去争取,别人才提知道你的欲望多强烈。
《摔跤吧!
爸爸》板球版。
只不过《印女》把矛盾更多集中于女性不能打板球,从而突出印度的女权低下;同时穿插展现作为农民的父亲是如何从受人敬仰变为贫穷落魄,体现了印度的农业农民困境。
两个主旨互相结合、呼应,尤其最后将寇西在赛场上的处境,与父母在家乡面临的困境相对应,进一步激化现实矛盾,共鸣十分强烈,使情绪一下涌到最大化。
片中直接展现了印度各类人群对于女性尝试板球的各色态度,会让我们产生共鸣、难过、不忿,也带领我们看到女主一次又一次打破重重阻碍,性别、出身、地域……跟着她一次又一次体验“打脸”的爽感。
尤其看到每次女主一个人气场强大地走在最前方,一群男性跟在后面时,虽略带刻意,却也振奋人心。
当然不可否认电影还是有某些瑕疵,比如前半段爸爸的喊口号与妈妈的态度转变都有些突兀,这可能与剪掉了26min有关系;同时这部影片的音乐运用的恰到好处,尤其是每次比赛的配乐特别振奋人心,但听多了会觉得有些累。
同时,今天看片后结合前段时间看冬奥会的相关报道,我也意识到,梦想的实现前期是需要很多金钱的堆砌,经历越大的困难便能收获越大的成功。
因此,去努力赚钱吧!
不要惧怕困难勇敢向前冲吧!
PS:女主着印度传统盛装时真美!!
在印度这样一个重男轻女重灾地,能有这种大女主电影似乎是十分罕见的。
但无论是《摔跤吧爸爸》,还是这部讲述女孩打板球的《印度女孩》,都脱离不了一个中心人物——女主的父亲。
《摔》里的父亲是个摔跤手,他没有儿子,只好培养女儿。
《印》里的父亲是个板球爱好者,如果他有儿子,他一定会无条件支持儿子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放任女儿在乡野里跟表兄一起浪费好几年天赋。
这两部电影的动机似乎都是源自父亲的诉求:“生不出儿子呀,但是又很想让孩子继承自己的意志,那我就支持女儿去学吧,哪怕遇到再大的挫折,我也不放弃!
”这一点在《摔》里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女儿们一开始并不喜欢摔跤,而是被父亲逼着去锻炼的。
她们有过赌气,有过反抗,她们不理解为什么她们的父亲要逼着她们去学摔跤。
在父权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下,读书然后嫁人,这似乎才是正常的。
剪短发、跟男孩子在泥地里打滚、有攻击性、天天跑步摔跤这类行径如同异类,她们经受着这些非议,只是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拿到冠军。
尽管此类行径在女权主义者(本人)眼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但她们做这些并非出于真心,而是被父权逼迫着去做的。
这一点就很有趣。
导演(父亲演员本人)认为,女性反抗父权社会的力量,还得从父权中借力。
这一点也表明了,该片,或者说父权的矛盾性。
父权的继承需要女性,无论是孕育下一代,还是下一代本身,但是父权的核心在于厌女:他们需要女性,却又蔑视女性。
而在《印度女孩》中,这些女儿们的形象成为了女主母亲——一个在父权社会长大、将父权体系的规则渗透到骨子里的女人。
她知道女儿若不遵从父系规则读书结婚生子,第一个饱受非议的就是她自己,以及她的丈夫,其次才是女儿本身。
人们会议论这个女孩子的母父,会戳他们脊梁骨。
所以在影片一开始,她是保守的、内敛的。
爱情是女人的宗教,她信仰她的丈夫,这点体现在她跟村妇讲述如何对他一见钟情,以及后来被他说服不再反对女儿学板球,还有最后女儿打国际赛事的时候她没有看电视,而是凝视着她的丈夫(这一点让我非常不适)。
在其中的某一天,她爆发了,她大声斥骂那些说闲话的人,也斥骂失败后郁郁寡欢的女儿。
那一晚,她不是一个妻子,而是一个真正的母亲,一个跟女儿和解的母亲。
女儿在此之后重新振作——这一点或许是导演意识到女主的成功离不开她的母亲,或许是他意识到女主需要完整性这个因素——总之她们和好了。
现在我们回到2003年,那个女主凝视着父亲的夜晚。
那晚印度队输了,她的父亲哭了。
她想为父亲做点什么,所以她想学板球。
又来了,熟悉的套路,女性的启蒙永远是一个男性。
OK我们暂且不提这个。
为什么是2003年?
为什么是女主12岁的时候?
因为她还没被父权社会思想侵蚀,天真的小孩子想干什么干什么。
有很多事情,女孩在小时候都敢做(打架、跑步、甚至骑猪),但长大之后受到社会驯化,就渐渐丧失了那种本能和勇敢。
所以女主在12岁的时候,一脸无所谓地向体育老师提出想学板球,然后无所畏惧地独自闯进男子学校,跟一群男生打板球。
电影里也印证了这一点,当她18岁,完成成人礼之时,她的母亲便开始阻止她了。
现实中,每一个长大的孩子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到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只不过针对女孩的规则更多而已。
她们被迫接受性别歧视,被迫要求穿高跟鞋化妆,被迫保持身材,被迫优雅,被迫结婚生子……这一切被迫具现化在电影里,就成了女主被她的母亲抽打被拖回家。
那些男孩子站在旁边,看着这一切。
他们很清楚这个社会的规则对女性的不公平,但他们并不想做什么。
那个唯一一个为女主做过一些事的男人,只是基于性缘欲望的附带品罢了。
而在女主彷徨的时候,好家伙,经典的男性说教又来了。
她曾经的队友们,曾经看着她被母亲拖走无动于衷的人,此刻又站出来说了一堆冠冕堂皇的说辞。
果不其然,女主又被说服了,于是重新加入队伍。
我就笑笑哈。
在女主进入国家队预备训练营之后,身边的男人都消失了,只有女教练和女队员们。
这可怎么办呢?
果不其然,此刻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男性角色,他代替了无能的教练,发现了女主的天赋,并在女主崩溃的边缘又进行了一场经典的男性说教(不愿再)。
而在另一方面,旱灾导致女主父亲失去了粮食、钱财、合作伙伴甚至在村里的威望。
这一切仿佛在暗示,当一个男性选择支持女性的时候,他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或者说,当一个男性站在女性立场的时候,他的世界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这一切,不是更加验证了父权的厌女症吗?
支持儿子是多么天经地义的事,一旦支持女儿,好家伙,又是旱灾,又是饥荒,又是破产,又是自杀的——整个天都来跟你作对了。
而这所有的一切,从古至今的一切的苦难,女性一直在默默接受着。
女性能被允许出门,能被允许读书,能被允许穿裤子,能被允许做一些跟男人一样的事,这些事的历史只有一百年出头而已。
女性一直被关在房间里绣花,生孩子,她们的智慧早已渗透了房间,她们是人类,是高等人类,她们能孕育希望。
而女主的成功除了努力,似乎更大程度来源于她的天赋,这点在电影里也表现得很明显。
当她做出标志性的动作,标志性的手势,观众们就知道——这是她的杀手锏,这也是她从观看男孩子们的训练中学习到的。
观众们会恍然大悟,噢,原来这是那个男生教给她的技巧,她把它带到了世界面前,然后靠这招获胜了(不愿再)。
似乎大部分的电影都会强调天赋。
并不是被蜘蛛咬一口就可以变异,也并不存在击中身体就能飞天遁地的外星能量,穷人出生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
这些天赋型主角的塑造除了满足观众的幻想,还有什么别的寓意吗?
“将一个人奉为圣人其实是一种切割和疏远,暗含的意思是,作为普通人的我无须像您那样行事。
称赞其实只是伪装的借口罢了。
”(出自《陌生人溺水》)赐予惊奇队长毁天灭地的超能力,让寇熙热爱一项她在此之前并不熟悉的运动,以及有明明一副好身手却要穿紧身服彰显身材的冷酷女杀手,她们对于现实女性,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在同为父权社会的当下,没有超能力,没有天赋,也没有机会学习杀人技巧的我们这些普通女性,能去哪里找我们的方向呢?
在学习、职场、社会都存在严重性别歧视的当下,单靠努力就可以像女主一样改变命运吗?
科技越是发达,越是能展现我们的局限性。
我们能在几天之内获得千里之外的物品,也能在瞬间看到地球另一端的战场。
但对于女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自己以及其他女性的命运。
在奶酪开始消失的时候就得警觉了,姐妹们。
否则我们的生存空间只会越来越小。
小到只剩一个铁笼,和一根锁链。
女性、贫困、励志、追梦,相比于《摔跤吧,爸爸》,同样的元素,这次导演的野心更大,把内容引向了另一组更沉郁的基调:贫困、阶级,以及农民问题。
据统计,中国的农村人口截至2020年已减少至5.1亿人,占总人口36.11%。
中国仍在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
那么印度呢?
——农民超过9亿,占总人口66%!
农业构成了印度产业的基石,农民更是最常见的社会身份。
女主角蔻茜正是来自泰米尔邦的一个农民家庭。
作为家中独女,蔻茜本应务家、务农,然后在成年礼后结婚生子,成为下一位折于烟火的“印度妈妈”。
偏偏她有一个爱看板球的父亲,偏偏她更偏爱父亲。
女主角很早就萌发了与传统印度女性形象决裂的反叛精神。
即便没有爱上板球,她也厌恶她的母亲,一位恪守妇道、面朝黄土的妇人。
故事的前半段其实堪称“老套”,仍然是贫困父亲全力托举天才少女,挤入男性领地的故事。
精彩其实在后半段。
随着蔻茜进入国家队集训,电影基本告别了性别议题,一路往批判社会不平等的方向疾驰。
蔻茜发现,国家队不以实力论短长,而以阶级论高低:板球协会主席的女儿理所应当是队长,高种姓女生晋级无忧,而来自泰米尔邦的蔻茜连讲泰米尔语都是过错。
这种窝囊的日子重创了蔻茜的板球梦想,她开始消沉,放任。
另一边,父母唯有贷款卖地才能勉强供起蔻茜的训练费。
此外,一场旱灾就能轻易带走农民所有心血。
村子里农民接连喝药自杀,银行步步紧逼还债,政府还在打消极牌。
资本家与贫困扼住了农民的喉咙。
蔻茜成为了一个希望的象征:农民的孩子能冲破阶级藩篱,站上国际舞台吗?
幸运的是,新来的男教练敢对特权说不。
撕掉特权名单,蔻茜的自信又回来了。
她顺利地进入国家队名单,代表印度出征2018世界杯。
印度电影一贯喜欢“大喜大悲”的对比。
在蔻茜满怀喜悦踏上国际舞台之际,家却没了。
银行把房子搬空了,蔻茜父母只能在一抔黄土边抱头痛哭。
板球、旱灾,掏空了他们所有家底。
贫困布下了天罗地网,但夫妇两偏要要撕开个口子,蔻茜这下成了唯一的希望——赢了,就能有丰厚的奖金。
夺冠过程不必细说,自然是热血沸腾。
最后,蔻茜成为了比赛MVP,获得了银行50万卢布的奖金,滑稽的是,恰恰是银行推平了她的家。
面对镜头,她向全世界发出了叩问:为什么让人吃饱饭的农民反而最受鄙夷?
9亿的农民是被社会遗忘了吗?
讽刺的是,电影似乎提供了一个很美好的结局:蔻茜获得了印度政府数百万卢布的奖励。
但农民问题呢?
电影就此哑言,进入了欢快的片尾曲。
蔻茜的叩问仍在我脑海中回荡,但在电影中却就这样拂去了,有些怅然若失。
当然,电影的缺点很明显。
首先,剪辑不流畅,甚至有断裂感。
画面与音乐有时戛然而止,女主的成长节奏也有些头重脚轻。
其次,导演野心太大了,这个电影的体量其实装不下这么多元素。
性别,贫困,阶级,世纪三大难题同时出现,又选择以轻松、励志电影作为载体,导演显然应付不过来。
有人生在罗马,有人深陷沼泽。
这部电影不应止于励志(特别点名一些宣发机构,一直打“励志片”旗号,那也太肤浅了)。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比《摔跤吧爸爸》差太多。
结构太松散,叙述不紧凑,铺垫不充分。
故事虽简单却做的不精致。
尤其最后的点题:女孩得到世界冠军以后,说的是关于印度的农业问题。
这个转折有点尴尬,作品想把主题从一个女孩的奋斗引向对印度农民农村关注度的升华,想法很新颖的(不是老套的单纯表达父爱和励志),这种思考格局很大,但没有衔接好,真实而不有效。
作品真应该引起我们思考的却是:在面对女儿“叛逆”选择的时候,作为一个父亲敢不敢会不会能不能做出充分理解和信任,当所有的人都不看她的时候,父亲坚定的支持和无私的奉献,就成了女儿最大的情感动力。
怎样准确判断子女真正可能成才的天赋和优势,然后帮助她们在逆境中树立强大的信心,最后去战胜自己,证明自己?
这才是我们做父亲应该思考的……
(7/10)不足的地方:音乐:我知道印度是挺多配乐和很多舞蹈在影片中出现的,但是都充当了一定的作用,在这么影片中有些泛滥使用了,还会莫名其妙的中止,开头和结尾的音乐真是炸裂了,也太庸常,仅渲染感情,没有深意内容:没有脱离常有题材,不怎么新颖好的地方:剪辑:在介绍女主开始板球之旅时,吊着观众胃口,有个警官视角(内聚焦叙事)限制观众了解事件发生的后续,有了一个“悬置”,这样一种方法是很新颖的人物:母亲一开始是不同意女主打球的,做了一个社会背景交代(女生不能和男生接触太亲密,或者说一起玩,在这里影片有一定程度描绘男性对于女性的歧视,所以是带着点女权主义的)母亲不管教女儿被村里人嚼舌根,承受外界的压力,有一个爆发点,女主受挫,母亲骂醒了她,所以这个铺垫点使用得挺好的没有一帆风顺的成功之路,而是经过不断的挫折点,隐含阶级差距,农业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大概在印度这是打破农村封建传统的故事了。正能量,貌似通过运动改变阶级越来越成为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真的是有点吵。
虽然略刻意,虽然有套路,但仍然动人。PS,印度歌曲总是那么好听。20220327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看了点映,超燃,有笑有泪,温情感人。不局限于鸡汤励志,关于平权的呐喊和抗争格外动人。在印度,女生想像男生一样从事对抗性强的体育运动是不被大众认可的。女主蔻茜的成功离不开父亲不顾一切的支持,离不开教练的信任,离不开母亲被打动后说出“面对目标要拼了命地去抢”的鼓励。她无疑是幸运的。希望这种幸运会逐渐成为平常。
个人觉得还是有7分的虽然情节有些老套看似励志影片的背后,也是对社会弊病的探讨我觉得激动的热血的不说但是这个好爸爸是真的好开赛前那一刻,真的心酸了音乐和内容展现也很印度了还是可以的
印度已经拍了太多类似的题材
每次看这种励志的运动电影,还是会热泪盈眶。贫穷中的梦想,热爱与奋进,哪怕粗糙,哪怕鸡汤,也自有蓬勃不息的力量。好的作品要给人希望和力量,而不是像《小丑》《新蝙蝠侠》那些垃圾一样,告诉你世界烂透了,无药可救了。
强行励志,好尬好尬
印度体育电影,从摔跤爸爸开始太过于照搬模式,缺乏新意
一个农民的坚持,的确值得肯定,但是女儿的成功不能掩盖父亲老好人且不实行技术改革的古板造成的失败
剧情比摔跤更流畅了,起承转合在我追了王濛之后更加能理解运动员的人生起起伏伏,天才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永不放弃的坚持+巧妙的战术+稳定的心态=传奇女运动员!
如果不考虑男权女权方面处理的不妥当这一点,就是十分完美的励志片。虽然电影时长近2h,但剧情不拖沓,煽情戏份和励志戏份比例刚刚好。女性角色的选角上没有什么大问题,女主颜值忽高忽低但是全程演技在线。最后吐槽一下男性角色造型都一个样?千篇一律的络腮胡杂乱的黑发我都分不清哪个是哪个?运动电影角色造型处理的清爽整洁一点不好吗??
太吵了!不知道影院的音响是不是有点问题,还是印度歌舞片都这样[捂脸]其他在戏剧悬念和多线叙事上做得很到位,但抛出来的问题没有得到政策性的解决,只靠一个运动员解决自己一家的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和韩国那种“靠电影改变国家”的感觉还是有比较大出入的,而且真没料到农业这条才是“主线”,说明前面的铺垫明显是不够的,想表达的东西太多,就显得很杂乱,不如摔跤吧爸爸。#看的居然是删减版
深度和立意在摔跤吧爸爸之上,除了男女平权还有父辈对土地的坚守和印度的种性制度。但整体节奏有点问题,表演也略显浮夸,减分不少
倒不如说叙事节奏不错,如果单纯以一部体育题材的电影来看算合格的,但是动不动BGM就要铺太满影院听起来实在是有点嘈杂了,甚至于矛盾冲突和一些关键剧情都要用大量的慢镜头快切+带感的BGM带过,使得有些本该严肃的地方却被冲淡了情绪,而导演想要的又挺多,女性地位、自我实现、层级矛盾、又想夹杂其中传达给观众,但是又不深刻,点到为止都是口号,看起来就有些怪怪的。
对印度贫苦人民的热血引导。
真没觉得多惊艳
我们用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却用游戏的态度对待现实我们吃美食的时候有人会想到称赞厨师但是谁能想到种植这些食物的农民如果一个国家的农民没有立足之地那不仅仅是他们的失败也是每个饿了要吃饭人的失败我们有一支11人的队伍参加比赛为国争光但有没有这样一支队伍去拯救农民的生活?祖国万岁。赢了的人才有资格说话如果你想要一样东西,就要拼了命去争,这样别人才知道你的愿望有多强烈。
节奏飞快,结构混乱,印度最爱的跳舞都没了,音乐确还一样的多
剪辑和逆光。
抱着对励志感人剧情的期待和同题材《摔跤吧爸爸》的印象,坐地铁到半小时路程的影院,因为排片很少,很多影院没有。以为这部小众影片会好看,结果失望了。虽然没有什么歌舞了,但电影配乐太多太满且声音很大,印度语又听不习惯;剪辑也混乱,故事线不清楚。想表达的比摔跤更多却没处理好;可能板球本身不如摔跤吸引人,又没有背景知识,大量的比赛镜头就显得很煎熬。时长还一如其他印度片一样冗长。看来不是所有运动片都适合运动迷之外的人观看。票房不高热度低有它的道理。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