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修罗场”通常被用来形容残酷暴戾的场面,但其实佛经记载的修罗道居善道最下,并不属恶道。
轮回并非一世一结,路途无时不改,命运无处不变。
因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偈语才显得更为厚重和隽永。
电影《阿修罗》以老和尚的叙述为起始,将生灵涂炭、饿殍遍野时代背景直白呈现出来,紧接着一句极其重要的旁白出现:“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句话出自《大藏经·普贤行愿品》。
“业”为“造作”,佛教认为,人的身、口、意,即行为、语言、思维的活动都是在造业。
业力,是人的一切思想意识、言行活动综合而成的具有延续性的能够生起苦乐果报的力量。
业分为善业、恶业与无记业。
按照佛教伦理原则,人们所造的业,如同埋下的种子,或当世、或来世一旦条件成熟,总要受到报应,善业将得福报,恶业将得恶报。
业力的理论为整部作品埋下了隐性“必然”的伏笔,同时它也是生死轮回的推动力。
“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
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
习气不灭,落于魔道,虽欲除妄,倍加虚伪。
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楞严经》)现在是过去的果,现在又是未来的因。
佛教的生死轮回理论基于业力不灭,人死后各种业力寻求新的生命载体而延续轮回,因果皆由自造,并由自己承受。
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避免堕入恶道承受无尽苦痛。
而这部电影的名字和佛教的轮回概念又密不可分。
佛教的“六道轮回”,其“六道”分别为天神道、人间道、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需要澄清的是,虽然词语“修罗场”通常被用来形容残酷暴戾的场面,但其实佛经记载的修罗道居善道最下,并不属恶道。
据《法苑珠林·修罗部》所著:“修罗道者,生此一途偏多谄曲,或称兵斗乱兴师相伐,形容长大恒弊饥虚,体貌粗鄙每怀嗔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并出三头重安八臂。
跨山蹋海把日擎云。
天上求餐海中酿酒。
如斯之类悉为归依。
” “阿修罗者,以不能忍善,不能下意,谛听种种教化,其心不动,以憍慢故非善健儿,又非天,故名阿修罗。
”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阿修罗的几个特点:人生遭遇悲惨、命途多舛;形貌粗鄙(“修罗生女端正生男多丑”);生性善妒嗔恚(经常与帝释天聚众打斗,但往往遭受失败,以至身体残疾,待恢复完整后继续杀伐争斗到失败的循环。
)佛典中也不乏将“阿修罗”作为其余五道众生中几类的组合。
如《正法念处经》中将其划分为饿鬼道摄和畜生道摄两种。
《楞严经》中说阿修罗分摄四道:天道、人道、饿鬼道、畜生道,不同生身的阿修罗拥有不同的特点和形态。
我们可以如此猜想:阿修罗本身就是一个非善非恶,缺乏自身光环,介于善恶之间,具有强烈悲剧色彩的概念。
梳理了佛教中阿修罗的相关知识后,将其与电影中的小男孩阿修罗串联起来看,我们可以惊奇地发现无数相似之处。
阿修罗生长于饥馑之年,物质资源极度匮乏,有生无养,对生存的渴望将人的兽性唤醒,他凭借非凡的求生欲和生理优势,成为了狩猎人类而活的怪物。
在遇到老和尚和若狭之前,阿修罗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全然未开化,眼中只有食物没有生命。
他残忍、暴戾、好斗,身手敏捷。
我们不能以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评判这一阶段的阿修罗,因为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便没有存在于“人间道”。
没有温饱何谈教化、道德、人性?
因而虽处人世间,但“恶鬼”遍野,天地已然堕入恶道。
正如《楞严经》所著:“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
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本就不知晓轮回的意蕴,杀、盗、淫的恶业对他们来说只是随性而为,更何况人性未开化的阿修罗。
虽然剧情对老和尚着墨不多,但在整部作品中这个角色可谓至关重要。
在遇见他之后,小食人魔第一次拥有了名字,第一次发出了非动物嗥叫,而是语言的声音。
而这个声音正是佛教最具代表性的术语——“南无阿弥佗佛”,尽管他还做不到发音准确,尽管这句术语在常人看来十分常见,实则分量极重,诵读此语即谓“念佛”。
名字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南无阿弥佗佛”是佛教和善的种子,这安排都昭示了阿修罗日后可能经历的转变。
所有的转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善的种子已经存在,但阿修罗还依旧是那个肮脏暴戾、无恶不作的杀人魔。
参照佛教五戒十善的标准(五戒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十善囊括身、口、意三业。
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痴。
)杀戒是最重大的恶,加之被看做恶之根源的“三毒”:贪、嗔、痴,都可以在阿修罗身上看到它们的影子。
一个造恶业无数的人究竟能如何被改变呢?
此时,少女若狭出现了。
她仿佛人性、母性所有优美的具象化身,教会了阿修罗吃煮熟的食物,使用餐具,与人沟通,相互交流和信任,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温柔得如同春风化雨,埋在阿修罗心底的种子开始在若狭的浇灌下悄然发芽。
若狭对阿修罗的关爱,源于她内心对和平、安稳的向往,试图改变阿修罗的种种行为都是她对整个世界仍会向善的渴求的体现。
她胸怀憧憬和向往,只有世道转好,那些期待才有可能投射在现实中。
但对普通人来说,世间不存在完全无私的人性,但凡自己和自己所在乎的东西受到威胁,所有附着在优越感之上,有余力而为之的善行都只有遁形一条道路了,村民们是如此,若狭亦是如此,更何况若狭对阿修罗的态度本来就接近于高等生物对“宠物”的关怀。
虽综合分析其行为的两面性,但我们决不能用至善至美来苛求若狭,为心所限,是亘古未曾改变的人性弱点呀。
善的评判标准究竟是什么?
吃人者是恶,为粮食猎杀同类者就不恶吗?
不必为生计忧愁之人(天神道)因丧子之痛,被仇恨蒙蔽双眼,坠入杀戮的魔窟(修罗道);普通生民(人间道)因物质资料极度匮乏引发的极度生理不适,成为不具备文明人属性的野人(畜生道、饿鬼道);前一秒还居于道德制高点体面打趣死生的他们,下一秒就可以受利益驱使成为索命厉鬼(地狱道)。
轮回并非一世一结,路途无时不改,命运无处不变。
因此,“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句偈语才显得更为厚重和隽永。
看完片子顺便查了一下百科。
人道和天道为善道,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
男阿修罗于各道中,常常兴风做浪,好勇斗狠,于诸天中,不时攻打天王,以谋夺位。
女阿修罗貌美,时常迷惑众生,使难修行。
故此阿修罗虽然不用受苦,但死后堕落三恶道机会甚大,故渐列之为恶道。
六道为:一;天道、二;阿修罗、三;人道、四;畜牲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
如果按照剧中人物排位的话:1、天道是法师,可以普度众生,可以牺牲自我,超度别人。
2、阿修罗男主无疑3、人道是女主,在最后饿死仍然不去尝有可能是人肉的马肉,就预示了女主的结果,死亡是必然,但是能够不活在内疚的生活中,也是种解脱吧。
4、畜生道是女主的男友,生存在圈养的思维里而不自知,被迂腐的思想束缚,想象自己能够凭借努力摆脱困境,然而畜生就是活在人的圈子以外,即使再努力,也是徒劳。
5、饿鬼道是女主父亲为首的,由于饥饿和欲望,抛弃人性、善良的残忍人类,毫无道德感而言,为了生存没下限。
6、地狱道是村长,以人类的欲望为食物,永远让人在苦难中煎熬。
影片的结尾:“在你身上我获益良多,那就是不杀生就活不下去的人之本性,吃海鲜,吃野生生物,故人得以生存,即使背负起罪业,也不辜负这条上天赐予的生命,努力活下去。
世界因此而美。
”法师明白了,六道就是众生,就是实实在在的人,人的美丽在于生存和消亡,不论是完美的天道和邪恶的地狱,都是人的组成,都在闪烁的人性,活着,才是南无阿弥陀佛。
感觉若狭收留阿修罗也许是有点因为他曾经无意的帮了七郎虽然至此杀死了小太郎。
对于阿修罗的疏远也只是因为他伤了七郎,虽然他只是为了一种名叫占有欲的东西。
真是成也七郎败也七郎。
其实小孩子都是这样,被抢了心爱的东西大多都不会给好脸色看,何况又是有着一身武艺的阿修罗,怎么可能看着好不容易得到的温暖轻易的到了别人之手。
这种不被认同,有个人出现给了温暖,发生变故,至此看开,好像很多故事都是这么的叙述。
于是各种委屈、被误解、下大雨的天,总是可以戳中泪点。
作者想表达的若狭是个什么级别的善良不得而知,我反倒觉得这种善良是种钻牛角尖的善良。
有时的坚持也许只是无法撤退的义无反顾。
她深信着自己的属性是善良,那么自己就不能做出违背设定的事!
她深信着那是人肉而不愿相信阿修罗的那句这是马肉你吃吧,不吃会死的话。
这是用死来明志,我是个不吃人肉的好姑娘吗?!
马不是生命?!!
只是吃人肉有违伦理罢了!
PS:若狭姑娘的的画风总觉得和阿修罗不是一个感觉啊!
大约他们从来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吧,若狭姑娘的温暖终究只是阿修罗变身“王宝强”的一个契机。
PSS:人是生来就很苦,还是只有童年很苦。
人生就是如此。
这是一个佛教故事舍身饲虎的推演。
这也是一个人性哲学的探寻。
画面,苍茫、阴暗,对比阳光明媚绿色生机盎然,画风凌厉老辣,设色素描,很见功力。
故事,是一个从畜生道到人道转身的一个过程,情节重口味,不太适合少年看。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以物质为基础,修养为准则的。
其实文明,也是为了人类这一群体的集体利益最大化。
当物质匮乏,我们同野兽畜生一样的面临饥饿而死,在这境况下,圣人,是会为精神的高度而殉身的;勇者,是会为了改变境况而带领大众抗争的;平俗大众,只会跟风;枭厉奸诈之人,是会不择手段以至于吃人的;而智者,当然是未雨绸缪,早就在盛世时就做好了准备,不会受此困窘。
在生存死亡面前,文明崩塌,标准已不在,在群体利益最大化这一群体生存法则下,早就已经无法用文明来衡量对错了。
我愿意成为一名智者,可惜我是跟风的人。
纯文艺、重口味、哲思片,商业片粉丝请绕行。
阿修罗:说它是天神,却没有天神的善行,和鬼蜮有相似之处。
说它是鬼蜮,可它具有神的威力神通。
说它是人,虽有人的七情六欲,但又具有天神、鬼蜮的威力恶性。
因此,它是一种非神、非鬼、非人,介于神、鬼、人之间的怪物。
在六道之中,阿修罗本性善良,也是善道之一,但因其常常带有嗔恨之心,执著争斗之意志,终非真正的善类。
这就是阿修罗,一种在佛界存在极大争议的存在,一种多元极端的融合体,就如同我们人类的存在......电影名为阿修罗,但想论述的绝对不仅是阿修罗本身,而是对阿修罗这种人性与兽性相互交织存在的讨论;且如果阿修罗代表着兽性的一面,那么影片中的阿修罗也不仅仅指其本身,当任何人被兽性控制了头脑的时候,它就化身成了阿修罗;而当阿修罗的心中涌现出人性的光辉的时候,他也就不再是阿修罗,而是成为了真正的人......人性,或者说是理性,与兽性,或者说是欲望,在每个人的体内都存在着。
同一时点,这个世界有的人被理性支配,有的人被欲望控制;在一个人的不同阶段,也有着理性与欲望交替控制的时候。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阿修罗......人的本性是兽性,我们夺走了来自大海的生命,来自山野的生命,甚至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夺走同类的生命,但就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够在残酷的环境中活了下来......我们的骨子里拥有兽性,我们需要它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将之去除掉......但是我们更加需要人性,需要理性来节制我们无限的欲望,不能如同修罗般拥有天神一般的神力却行着如同恶魔般的事迹了,就如同蜘蛛侠中说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但兽性和人性并非是不可调和的两者,当我们了解了两者必将同时存在的必要性时,我们就不会再像朱熹所说的“存天理,灭人欲”那般的极端,我们可以让人性和兽性相调和,相统一,方法其实很简单——理性的接受欲望的存在,只有接受它,才能控制它,才能共存!
这个世界没有永远只有人性的人,也没有只有兽性的人,只是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针对某件事情,做出不同的选择罢了.....
2012年秋季上映的动画电影《阿修罗》是根据乔治秋山(本名:秋山勇二)的漫画所改编。
电影画面的3D辅以2D渲染效果以及影线再现手绘的技法,伴随激越壮阔的音乐,掀开烈焰乱卷的序幕,以及法师那低沉的男声娓娓道来,交代了那不是一个轻松的故事,那是一个置于日本十五世纪中期战火纷飞,饿殍遍野的背景之下沉重阴暗的故事。
人相食惨剧《阿修罗》的漫画原作距今已有四十几年,改编成剧场版的四十二年前的1970年,第一话就已经画出了吃人的场面,被当成“有害图书”而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并且还回收已经卖出去的刊载杂志。
1970年正好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二十五周年。
秋山记得,曾经阅读了日本作家边见庸所著的一本书《进食的人们》,该书里面提到了二战时期日本人居住在菲律宾棉兰老岛的情况。
棉兰老岛到二战爆发前为止拥有近二万人口的日本居民,是东南亚最大的日本人生活群。
1945年太平洋战争末期,驻扎棉兰老岛的日本兵大量战死,不光日本兵战死,当地的日本平民在食物匮乏以及极度饥饿的状态下,不是饿死、病死,就是同类相食。
吃人,不是为了享受生活的“美食”,而是为了生存的进食,啖同样生而为人的血肉,使得人性丧失殆尽。
生于战时而长于战后的秋山看到此番描写,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遂而影响他的漫画创作。
他画出正是这样的小孩子,名为阿修罗,在饥饿的状态下靠吃人来延续生命。
你的名字是阿修罗阿修罗是母亲在逃难途中生下来的。
应仁之乱的兵荒马乱始终威胁着老百姓,母亲怀着身孕,战争的环境之中,极端的饥饿把所有正常人的脑子搅得一塌糊涂。
死亡的阴影笼罩着母亲,母亲吞食尸体的肉,杀活人饮血,防备豺狼的袭击,好不容易把阿修罗生了下来。
因为饥饿感吞噬了理智的双眼,女人看到自己的孩子降生,母性的浮现,驱除兽性的阴霾,抱起孩子无限关爱喂起了奶,可惜,这点温存却只是暂时的……她本意是想把孩子带大,她带着孩子走了一地又过一地。
成千上万的家破人亡,人们似乎化身丧尸横行,受极度饥饿的驱动不能自拔,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母亲看到孩子的可爱小脸,她满脑子都是“我好饿”、“我太饿了”、“眼前是食物”、“食物就是肉”……终于,干枯扭曲的双手抓起了她怀胎十月生下的孩子,孩子哇哇大哭,底下是火堆……幼小的孩子被地狱烈火所焚烧,他生而为人,却不幸堕入畜生和饿鬼之道。
母亲烈火一摔的八年后,小孩子佝偻瘦弱,浑身血腥扑鼻,发如乱草,若怒即发冲天,嘴里锋利獠牙,伸出利爪,如恶狗一样扑上去咬断人的筋脉,血花四溅,大口剜食余温尚存的人肉。
提起高于他一身的斧头穿越荒山老林继续寻找人肉,遇到了法师。
“阿修罗”(Asura)是印度民间信仰的一种神族,表面看来好像是供奉仁义礼智信,但内里的猜疑心非常强烈。
日常喜欢争吵,歪曲事实,且欺骗他人,背后诽谤他人,后来称之为怒吼生命的象征,争执不断的世界。
阿修罗在佛教的论说为六道之一,集愤怒、哀叹、伤害、杀戮于一身。
眼前的吃人孩凭着野兽本能想吃法师,法师面前出现了三头六臂的阿修罗神像,他通过幼小身躯散发野性凌厉的杀气,感知体内那个灵魂是三头六臂的阿修罗。
而法师费了好大的劲儿暂时制服了吃人孩,给予吃人孩食物。
面对像只野兽的吃人孩,赐予他名为阿修罗。
(原作里阿修罗这个名字是母亲取的。
)“人”是易被感知却又最难解读的存在,复杂在于不仅是自然人,而且还是社会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相互作用结成一种群体存在状态,便成了社会。
个人是社会的存在之中的一个组成分子,占据一定的位置,影响周围,周围与自身产生联系。
阿修罗长期远离人群,单独过活,他没有经历过与人产生联系关系,他是人的模样又是野兽的本质,阿修罗吃人破坏了人类的伦理道德以及社会秩序,是尸横遍野的修罗场生长的野兽,所以他还不是“人”。
法师在画面的火光之处,阿修罗在画面的阴暗之处,形成明暗对比,人与兽的对峙,阿修罗发出野兽的低吼,呈现金色的双眼闪烁着杀戮和野性的光芒。
法师拿起象征人类取食方式的碗,阿修罗以四肢支撑身子,像野兽一样恶狠狠地盯着法师,阿修罗在犹豫中接触了法师给的人间食物,阿修罗趴在地上对住碗里狼吞虎咽,阿修罗第一次吃下了人类的食粮。
法师说你的名字叫阿修罗,法师先让他学会念阿弥陀佛,阿修罗发出了声音,他模仿法师念南无阿弥陀佛,他还没有真正地掌握“人类的语言”,只是初步踏进幼儿的咿呀学语阶段边缘。
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
阿修罗还不具备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
听阿修罗含混不清的口齿,法师会心一笑,看着阿修罗笨拙地动动嘴唇,只是发音,法师合掌:“没关系,一直念诵下去就会明白的。
阿修罗,化身为人吧。
”化身为人的阿修罗阿修罗念了几声,他还不知道什么叫南无阿弥陀佛,他还不会思考。
他和法师分别后,看到一只乌鸦袭击一个奄奄一息的农民小孩三郎,阿修罗冲上去把乌鸦一口咬下,在农民七郎和其他孩子的瞠目结舌当中,乌鸦浑身是血飞跑了。
阿修罗低着头,像是野兽嗅着气味慢悠悠地跟在他们运三郎的背后,他们不知道阿修罗是为了什么跟他们一路的,只觉得那个小野兽真叫人害怕,那种情感叫“恐惧”。
七郎一众人受到地保的儿子小太郎凌辱,阿修罗不知道是因为见到恃强凌弱的场景刺激了他的愤怒本能,还是见到单纯一块人肉的猎食本能?
又或是遏制不住的兽性杀戮本能?
阿修罗依然是金色的野兽般眼瞳,充满暴戾之气,使人畏惧。
人们见到阿修罗猛地跳上来,把小太郎杀死了。
地保将失去儿子的悲痛转化成对阿修罗的仇恨,地保追杀阿修罗,在烈火和血溅之中使其坠到崖底。
美丽善良的村姑若狭抱起了倒在河边重伤昏迷的阿修罗,阿修罗在若狭的温暖怀抱里宛如回到婴孩时期还在母亲怀中的模样。
若狭就像这个黑暗世界里透进来的一束光线,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之光。
若狭悉心照料阿修罗,给他食物,教他说话,关爱他,保护他。
阿修罗在若狭面前,眼瞳渐渐褪去了野兽的金色,像是擦拭去一抹灰暗,重新获得属于人类的黑色眼瞳。
若狭给了阿修罗在这个世界里回归诞生之初的温暖。
阿修罗像一般的人类孩子一样,依赖着若狭,他找到了人类之爱的感觉,人性渐渐地在他身内发芽生长。
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之间的混杂,阿修罗从畜生饿鬼道游移到有情众生之间,若狭的温柔善良化作一缕清风拂过阿修罗本为野兽的灵魂,世间有情,是以渐渐为人,语言得人之思,情感得人之心。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为人之苦的救赎若狭有梦想,也有心爱的人。
若狭喜欢七郎,他们经常在一起幽会。
阿修罗发现若狭并不是把全部的爱给自己,感到寂寞,阿修罗从人性中产生了贪婪,产生了嫉妒,产生了嗔怒。
阿修罗在若狭的面前袭击了其爱人七郎,并弄伤七郎的手臂。
阿修罗控制自己兽性大发的进一步行动,只是挥起斧子对着地面发泄。
若狭失望地怒叱阿修罗:“我不认识你!
你是个畜生!
”阿修罗感到了悲伤,离开若狭,一边重复若狭的愤怒言语“畜生”一边拎着斧子远走村庄,阿修罗追悔莫及,愤怒之中又感到憎恨,跪倒在地上大哭的时候,又和法师再度见面了。
阿修罗化身为人的过程却感到了人世之苦,他觉得人就是残暴,虽然是人,也像野兽一样吃人……阿修罗只是发泄情绪,发泄对这个世界的愤怒和怨恨。
法师不缓不急地教导阿修罗,语言简单,却蕴含着极为宏大的道理。
人是有心,有心了才会觉得人世之苦,像六道轮回循环往复,阿修罗生而为人却地狱道中成长,堕入畜生和恶鬼道;阿修罗从畜生化为人又因为一时的迷惑和愤怒感到苦,他差点要回到畜生道,是苦于太过执迷。
法师阻止阿修罗重新兽化,砍下手臂,要递给阿修罗,就像释迦牟尼佛那样,割肉喂鹰,舍身饲虎。
毫无保留的慈悲,以心传心,循循善诱使阿修罗放下嗔恨执着,找回人性。
极为讽刺的是,阿修罗得了人性,村民们却在大旱灾受饥饿折磨中变成了行尸走肉。
地保一句杀死阿修罗就可以得到大米,失去了理智的村民随波逐流,举起火把一簇而上要去杀死阿修罗换取粮食。
阿修罗是为了若狭去杀了地保家的马,阿修罗带马肉给若狭,若狭误以为是人肉,她在那次阿修罗袭击七郎之后对阿修罗失去了信任,若狭坚持自己的意志,她不吃人,不去损害他人盗窃食物来填饱自己的肚子,但是又因为饥饿在每分每秒流失自己的生命力。
若狭的父亲完全被饥饿冲昏了脑袋,抢到阿修罗带来的肉大口吞下。
阿修罗看着快要断气依然坚持意志的若狭,无能为力,阿修罗因人而哭,因哭而悲,悲伤凝聚成人间之情。
承载仇恨的阿修罗终于砍杀了横行霸道,鱼肉百姓的地保。
阿修罗在清冷的空气里,晶莹的雪花中断憎爱故。
人性,在若有若无之间;兽性,在畜生和人徘徊。
如人也罢,如兽也罢,得到了修罗之道里的大彻大悟。
正是古人所言,"无量劫来稀有难逢一日"。
青灯古佛,抚摸手中的木雕,过去的悲欢离合,安如此刻阿修罗的人世救赎与皈依佛门。
当若狭静悄悄地躺在木板上与阿修罗擦肩而过,他没有停留,泪水却早已流满整张脸蛋。
谁没有青春,谁没有在青春中留下一个或多个让你悸动的瞬间?
对于阿修罗,对于一个只有着吃人、生存记忆的阿修罗来说,善良真诚、至死不吃人肉、坚守人道的若狭就是那个改变他一生的人。
她就是他的青春,她就是他的所有。
是她唤醒了他身为人的痛苦,让他知道自己还是一个人,而不是野兽。
老和尚曾说:谁都会有着魔的时候,暴露自己的兽性,所以必须与隐藏在自己身体中的野兽抗争,不恨人,但恨己。
人是动物,是因为人有和动物一样的需求。
人又不是动物,是因为人有能够自我控制心和自我遵守的道。
阿修罗说:“我没有心,所以不苦,我是野兽。
”人有心,为遵守道而与内心的野兽斗争,所以人生而苦。
“苦”便成为人的证明。
有人曾这样评论余华的小说《活着》:“当我们知道苦难是生命的常态,烦恼痛苦总相伴人生时,我们便没有必要自怨自艾。
而我在《活着》中看到了不同于曹文轩笔下的苦难,那是伴随着福贵的一生、连结着身体一部分的东西,甚至比吃的用的还重要。
余华灵巧地转动着笔尖,一次又一次将福贵的生活推进巷口拐角。
当你以为他将会重新开始生活时,命运这时却跳起了舞。
我时常在想,上帝若是为你关上了门必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因此我便常常在遇到麻烦时等着好运的来临,当做是生活给我的补偿。
直到我尾随着福贵,走在那条洒满了盐的路上,触碰到他那几乎僵直的脊背,我才明白所谓生命的常态便是那些突然间就横在面前的碎石子。
它害你摔了一跤流了血却提醒着你,你还活着。
”那么,在那个饿殍万里的世界,在那个饿到能食子的世界,活着本身就应该受到尊敬。
喝尿、吃屎、砍自己手臂上的肉、吃草、啃石头、吃人肉,与原本的亲戚好友结仇、为了一点米气势汹汹杀人,所有能吃的食物,种种荒诞不羁的事情,目的无非是为了不辜负上天给予的一条生命。
人呀,只有在那种极端的环境才会感概生命的可贵,而吃饱喝足、有空调吹、有钱水花花地用才会产生抑郁,才会觉得生命是最卑贱的事物。
影片的结尾:“在你身上我获益良多,那就是不杀生就活不下去的人之本性,吃海鲜,吃野生生物,故人得以生存,即使背负起罪业,也不辜负这条上天赐予的生命,努力活下去。
世界因此而美。
”
纯粹动画制作5星,但就最后主旨来说,总有些外道的感觉。
背负罪恶生存,世界因此而美。。。
就算挣扎求生,还是没有摆脱各种苦,造如此多业,转世投胎恐怕难逃三恶道了。
东方国度淫浸佛教多年,佛教更多的变成了一种文化,无论是么时代,追求真理的只是少数人,大众不过是追随潮流。
这部片子看起来像一部佛教宣传片,其实佛教在这里更适合被称作作者的表达工具与载体,作品真正承载的是作者自己的见解。
作者传达出来的想法很震撼,即使我不认同。
--后来我到时光网找到了一些写得比较到位的影评,意识到自己以前对老和尚最后的“生命因此而如此美丽”感叹确实误解了。
这部片子的主旨确实不是外道---人们背负罪恶努力求生,即使曾在兽性和人性以及佛性中徘徊彷徨,最终还是能够找回迷失的本心--徘徊而不沉沦,迷途犹能知返,这样的世界因而美丽。
时值乱世 战火纷飞 饿殍遍野在这片焦土上 该赖何生存 我答不上来只是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一路走下去这种地方 生在如此苦难深重之地 人亦是修罗人类若没有食物 一样互相残杀 不是你吃我就是我吃你人皆有兽性 但人与野兽有着根本的不同 就是人拥有心 人有心 所以做了越多畜生的事情 人的心就越痛苦不杀生就活不下去是人的本性 吃海鲜 吃野生动物 顾人得以生存即使背负起罪业 也不辜负上天赐予的生命 努力活下去 世界因此而美 同时也丑陋着
很多人会觉得阿修罗对若狭的感情有点不可理喻,也有人将其理解为“男女之爱”,其实阿修罗在若狭身上追求的一直是自己缺失的母爱。
片子里有个镜头明显地暗示了这种感情,当阿修罗被若狭救起时,一个小婴儿哺乳时的镜头一闪而过,随后阿修罗以同样的姿势躺在阴暗的房间里,对面是美丽的若狭。
这样的场景唤起了阿修罗记忆中对于母亲的回忆和想象。
也就是从这一刻开始,阿修罗展现出了一丝人性,他对着若狭艰涩地说自己叫做:阿修罗。
这一幕,让我泪如雨下。
阿修罗遇见若狭之后的样子让我想起了我家的阿福。
阿福是我上个月在车站旁捡到的一只小白猫,捡到的时候她正呆在猫袋子里,旁边放着一小袋猫粮,一看就是被人遗弃的。
阿福刚到我家的时候,一直躲在沙发底下不敢出来不敢发声,害怕周遭的一切,跟阿修罗最初遇见若狭的时候很像。
我也不打扰它,留给它足够的食物和水让它慢慢适应。
一周以后它开始期待我下班,我不在的时候开始寻找我的身影,现在它每晚都要挨着我抱着我的胳膊入睡,高兴的时候还会轻轻咬我。
我总能在阿福身上看到小孩子的影子,它撒娇时的样子,闯了货之后害怕的眼神,躲在被子里偷偷看我工作时候的好奇,都像极了一个咿呀学语的小孩子。
可是它毕竟还不是人,它表达喜爱的方式不是对我说“我爱你”,而是给我捉老鼠,还有轻轻地咬我。
这让我觉得欢喜,它在用一种野兽的方式表达对我的爱。
当我看到,阿修罗伸手举着马肉哭着说“这不是人肉这不是人肉啊!
”,我在想下次阿福再给我送小老鼠的时候我一定要表现地高兴一些,不能伤了它的心。
我常常能感觉到阿福是没有安全感的。
我不知道她心里是不是也有了一个洞,我尝试着去填补它。
阿修罗的心里有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填补的洞。
我们从未曾拥有,所以我们拼命攫取,得到之后也日日夜夜恐惧失去。
因为比没有得到更痛苦的,是拥有之后的再度失去。
还好阿修罗活了下来,背负着罪孽活了下来。
没有辜负上天赐予的这条生命。
另外,在日语中,若狭(わかさ)的发音同母亲(おかさん)的发音非常相似。
当我觉得自己的天灵盖已经飞了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看了一部好电影。
答辩
阿修罗长大以后长的像傻根
若狭的画风(尤其那双眼睛,很low)和其他人格格不入。若为阿修罗疗伤时,阿理应会本能地攻击人类,也不可能很快就信任若,电影却一笔带过。若和阿羁绊很深,阿出走后电影却没有一个若想起阿的镜头,如此无情和若之前的形象完全不符。故事讲了半天,法师就明白了人要赖杀生以生存这个道理?
什么跟什么啊!
就题材而言这故事还真传统,元素/流向/说教味都很复古."理"多只能看看就算,生物性和伦理混合的东西硬要单极化总没好事.另,赋予獠牙并改编为和尚授名阿修罗,岂不是首先就将主角鬼神化了吗.制作"不自然"可概.叙事和人物塑造总差口气,后段有改善,但论点又突然被替换了.僵动态不搭美术风格.多人配乐格调冲突
别别扭扭
“人有理智,但是,谁都会有着魔的时候,暴露自己的兽性,所以必须与隐藏在自己身体中的野兽抗争。不恨人,但恨己,恨心中的野兽。”如此说来,人更像是社会概念,而非生物分类。
太说教了,矫情还
大头陀断臂饲虎。阿修罗清泪两行。
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片!
我常常覺得人啊又能忍,然後呢又很殘忍
绝对暗黑漫画
好一般
还好吧,饥荒面前谈人性有点可悲了。这个主题中国也可以拍的,那些年那么多的饥荒。看完让我对中午剩饭有了一点愧疚,都怪厨师手艺太差!
比2星半低一点。
“人的本性就是通过吃掉其他生命而活下去,背负着罪恶,在有限的生命中拼命地活下去,正因为如此,这个世界才如此美丽。”有时候觉得人因为有爱而互相理解、支持着活下去,所以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但有时又觉得人终究无法对所有都互相理解,甚至互相仇恨,因为懒惰、贪婪、嫉妒,就像是一种兽性。
日本人还真喜欢搞这种宗教电影动画……= =
真不好看,画风配乐故事都无感。
命题过大论证过于草率:人总是要吃肉活下去的。
不知深意,宣扬佛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