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还算不错的电影,让我想起了三个值得一提的事儿:一,在法院时我曾系统整理过历史案卷,八十年代性犯罪的确很多,差不多能占到一半以上,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大量知青返城,无法安排工作,形成了大量流民,社会秩序一度相当混乱,也直接引发了八十年代初的那次严打;二是与人们刚经过那个压抑的时代,欲望忽然得到释放有关,三是那时经济犯罪少,类似流氓罪定罪量刑又过于宽泛,类似朱德的孙子和迟志强那样的,现在看都不算什么事儿的都杀了、判了。
二,在案卷中看到过,有一个强奸犯,他有一种病,叫阳强,不多说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兴趣的可以去问百度。
三,在呼格吉勒图案件中,一直不能理解从公安到检察院,再到法院,他们与呼格无怨无仇,为何放着那么明显的漏洞于不顾一定要置他于死地。
难道仅仅为了那个立功和破案率就连基本的人性都不要了吗?
一直想不通,不过看完这个电影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
本片摄影就令人眼前一亮,不愧为提名金马最佳摄影奖的影片。
把东北小乡村拍的相当唯美浪漫。
开头的公安进村,后面的小翠出嫁,还有最后队长去抓老流氓时候单车经过一片金色的原野,那风光都令人神往。
作为东京电影节的入围影片,导演在影像风格化和叙事上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
这对于一直被商业大片包围的国产艺术类型片来说更显得难能可贵。
因为在敏感年代发生的敏感事件。
结尾还是以老流氓被抓这一正义战胜邪恶收场。
但依然能看到导演的坚持。
在老流氓随着远去的列车消失后,大银幕黑屏,导演画外音出现,然后是片场打板的镜头和报板画外音。
熟悉片场拍摄工作的朋友很容易就看出这是剧组常见的补拍的场景。
导演用一种戏中戏的手法,算是把双结局都呈现在观众面前。
即保留了对艺术的坚持,又避免了资方压力和审查压力给出了“光明”的“结局”让我们能在院线看到这部相当风格化的类型片。
也算难能可贵了。
今天下午(8.23),被基友蛊惑曲参加了提前的放映会,大概就是提前放一放的,说实话,我后悔了,因为今天刚出门北京就下起了小雨,到达新中关影城的时候,雨下的更大了……当然这还是其次,其次是这部电影简直就是浪费时间。
关键情节如梗概所说,抓流氓。
但是,说句实话,我完完全全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抓流氓了,十分莫名其妙。
另外,主角蔡教练也很莫名其妙,我不太清楚她在文革中受了什么刺激,自己的孙女被强奸了,下一秒就眉开眼笑……另外本片的各种笑点也是莫名其妙,可能快比得上后会无期了吧……各种段子都是硬生生的插进去,十分无聊。
所以,整场看下来,尿点很足……关键是我完全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各种视角啊,镜头啊都是莫名其妙,切的十分生硬。
不太明白为什么楼上几位会给这么高的评价,果然我还是没有艺术细胞……:(还有那个流氓……莫名其妙最后开始(略)煽情,十分莫名其妙,我都替主演感到尴尬啊……
托了格瓦拉“新放映”的福,看了国产电影《东北偏北》,说实话,如果不是“新放映”我可能并不会走进电影观看。
我想肯定很多人跟我一样的想法,这个暑假档,该看的不该看的都看完了,接下来就等着看《刺客聂隐娘》和《烈日灼心》了,第三选择或许是张婉婷汤唯林青云的《三城记》(虽然我真的好难说服自己去成龙父母的故事)。
那《东北偏北》呢?
深受某些国产电影的毒害,或者说就算本人内心阴暗好了,先看《烈日灼心》的海报slogan:灭门大案、沉底七年、不法之徒、绝路狂飙。
《东北偏北》的slogan则是:全民抓流氓。
同样的类型同样的狂飙,会不会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其外,还有一部经典影片《西北偏北》在前面放着呢。
当2014年《白日焰火》在国内突破了亿元,加上同样为犯罪体裁的《烈日灼心》获得肯定,会不会有一大批打着“犯罪片”外衣电影加塞呢?
如同去年我们被小妞电影包围一样。
看完电影,发现对《东北偏北》的评断很矛盾,有着很绝妙精彩的地方,但是犹如间歇性的烟火,三星半。
导演张秉坚出生“富贵”,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78届,《东北偏北》的班底也可以说非常好,因为张导演美术系出身,整场的美术摄影非常漂亮,当老流浪躲在户外厕所从白天到黑夜的时候,夜幕降临像是画面被处理成油画风格,一度以为会以一张油画作为定格,没想到其实是一个正常的镜头。
美术风格会让人想到这部电影的监制、导演的同学霍建起,像他曾经的电影《暖》,色调漂亮,每一帧的配色都很讲究,这与现在的大柔光是完全不同的观影感受。
另外一位监制则是中国当下艺术片的推手——沈旸,从《白日焰火》柏林捧杯,到《路边野餐》洛迦诺获奖,让人臆想下这部电影的海外市场会如何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一份热帖,大致的意思现在的导演都是跨界的,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在哪里呢?
虽然现在导演门槛貌似很低(其实是无序),但我认为扎实的学院教育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东北偏北》中,除了前面所提到的美术与摄影,镜头语言也很突出,比如说电影到第90分钟,无数次在黑暗中出现过的老流氓终于正面出现在了屏幕上,兽医范大成依旧带着口罩,双目紧盯着屏幕,大、带一丝慌张、一些惊恐但更多的是凶狠,半拉子这位编外公安从前一刻误打罪犯时候的恶狠狠顿时吓尿瘫坐,紧接出现了牛眼特写!
三个镜头组合成蒙太奇很有冲击力,我在观众席里腿都软了。
我们在学电影知识的时候,蒙太奇总是处在最前面的那几章,但现在银幕上能用好这种基础电影语言的人还有多少呢?
【八卦时间:老流氓饰演者赖迦童在拍摄尔冬升导演的武侠巨制《三少爷的剑》时,尔冬升因为他深沉绵远的眼神特意多加了几场戏】。
但可惜的,如此吸睛的镜头之后,老流氓脱下了口罩,气场顿时弱了很多,然后开始透露出“变态”的原因,就更没意思了。
这里的“没意思’就是因为,在整部电影中,其实文革的时代背景表现的还是挺好的,淳朴的农场/无序的集体主义(追贼)/不专业的侦探人员,但老流氓的心理问题应该是16岁还跟母亲睡在一张床上吧。
因为初恋情人为了回城上了别人的炕,然后他就开始上别人的炕,说起来也可以通,但是前面90分钟如此戏弄公安,作案手法,这个原因作为造成心理状态的主要原因其实有些牵强。
但是导演还是让主人公开口说了,或许78届的学生中都有这样的一个情结。
电影的拍摄地时东北伊春市上甘岭卫国农场(瞧地名就知道这里是一个不知魏晋的世外桃源),导演喜欢汪峰2000年专辑《花火》中的《东北偏北》这首歌,在东北拍摄与主题曲,所以片名就如此任性的确定为了“东北偏北”(真的好任性哦,尤其是主题曲什么的)。
《东北偏北》除了拍摄地在东北,跟《西北偏北》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西北偏北”可以说是希区柯克最复杂的一部电影,一位广告公司经理被误认成一位特工,过程诡异,百口莫辩,因为这位特工即使有名字、有住所、有沾着头皮屑的梳子,但其实美国政府创造出来混淆视听的一个不存在的人,当加里格兰特沿着西北偏北方向想找到对方证实自己是自己的时候,可想而知一切是多么的荒谬与好玩。
那《东北偏北》呢?
这部电影改编自一个真实发生的案件,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吊诡”,老流氓强奸了300多位而没被抓,公安前几次开展追捕竟然都发现了他,但是老流氓是飞毛腿跑的飞快,十来年后偶尔原因被抓了,但是关在牢房里被警察遗忘了……。
这简直是比艺术创作还曲折的故事,东北的吊诡不比西北的荒谬委婉呢。
但大家认为看完这个剧透就不看电影了嘛,骚年,不要森破,试想一下,一部电影的2/3都是追老流氓,发现了,追,跑了,再发现,再追,再跑,还有第三第四次哦。
大家闭上眼睛冥想下:嗯?
就是追和跑能有多少种电影形式来表现呢?
在追捕过程中,依次脚印大师、蔡教授、功勋犬轮番上场,难道靠他?
难道是他?
难道最后是靠冠军猪吗?
有一次有幸与林旭东老师交流(林老师是第六代导演的推手,王兵与贾樟柯许多电影的剪辑师),我问林老师:您喜欢什么电影呢?
他的答案是大卫芬奇的《十二宫杀手》,因为他睡着了醒来还是不能猜到结局,他最不喜的就是那些一眼望到底的电影,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中国版的《杀手回忆》,我个人觉得其实并不是,难道因为有双侦探和犯罪题材,这就是中国版的某某某吗?
这对导演的劳动还是太抹杀了,这部电影的风格与杀人回忆还是有本质的不同,一部充满了沉重/诡异当然也是痛心,《东北偏北》虽然也是伤心的题材但是导演还是想尽量用喜剧的风格来表述,这里喜剧风格的成功不是因为情节不断的反转,而是人物塑造的成功。
一直到以上我都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最不喜欢的就是结尾,或许这也是学院派的缺点,最后在麦田中出现了打板的时候,哎,虽然我能理解,这难道是隐喻还有一个结局,但是这样的方式对于观众不太尊重,一下子就被打断了观影情绪,完全可以放在花絮或者彩蛋,用不破坏全片的形式来表现。
有真实事件为依据的电影,改编的也算不错的了。
不过从那条有些穿越的牛仔裤飘入画面,影片就开始滑向严重的脱线。
把打板儿的镜头减进去,根本就是对局座的挑衅——劳资就是想表现一桩没有结案的案子。
为此,导演还将两个机位打板儿的镜头都减进去,来把这种诚挚的恶意表达的更充分。
套用片中范兽医的台词,导演是想叫嚣:“其实耍你们,比干女人还过瘾呢!
”
如果按类型片归类的话,《东北偏北》算不上是悬疑片,也不能称之为喜剧片。
但就是这样一部充斥着“躲”与“藏”、“追赶”与“逃跑”混乱角色,且呈现了东北农村原生态自然风光的小清新片子,却在2014年和2015年分别被台湾金马奖与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提名。
不过说实话,这部既缺乏娱乐性又无深度的电影被提名本身已足矣,若想获奖,导演还需提升两个档次。
片中,“警察抓流氓”的剧情既单薄,又无趣,透露出了导演的敷衍了事与低趣味。
一个光着膀子四处夜袭寡妇、村姑的小兽医范大成,除了玩着自己那出屡试不爽的“成功得手”与“成功逃脱”戏法,还间接地玩弄了那帮怎么追都追不上自己的警察,并留给了县公安队长李占山发挥自以为是,却破案乏力的“查脚印之功”,为此,李占山还差点抓错了在饭店里装广东仔、爱偷窥女人洗澡的胡怀军。
如果说做无用功是李占山最擅长的伎俩,那么他不分男女地将村民们召集来“走土灰、查脚印”的戏法则凸显出了他更加娴熟的愚蠢。
所幸,在与李占山并行不悖的“脚印哲学”之湖里,还飘荡着行之有效的、不肯回城的中医老教授李滨的“中医理论”,且两种理论的较量流溢出了巨大的而又无奈的黑色幽默:“肾不实则无胆”的定论虽然没有帮助那帮公安局里的“折腾鬼”找出真凶,却成功地排除了假凶,果然是“中医确实能救人!
”“脚印哲学”与“中医理论”无济于事的发挥,其实是导演自鸣得意的有意而为,否则接下来的剧情与更加牵强的破案思想——“衣服卷原理”就无法得到演绎与施展。
范大成第一次逃跑时携带的被卷成实卷衣服的景象作为铺垫,不但扳回了男主角李占山的智力,同时也使得案情在一年后水落石出,更给予了电影剧情的完整。
但当强奸犯范大成躺在草垛上对着被自己关在木笼中的李占山愤恨地说出“我喜欢她,但她为了回城,却上了别人的炕”这个比“衣服卷原理”更加牵强的作案动机时,我想,这部片子确实可以在被描述成“平庸”的二字前加一个“so”了。
作为同一类型的犯罪片,韩国导演奉俊昊的《杀人回忆》与之剧情相似,皆讲的是强奸犯四处流窜、作奸犯科之事,但后者不但害了命,且真凶未归案,显得更暗黑些。
但无论文艺环境是否放得开,导演都不应该呈现出过多的角色胡闹的镜头与旅游宣传片似的乡村原风景,毕竟他拍的可是剧情片。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今年,国内有两部仿《杀人回忆》的电影:一部是《东北偏北》,来自老派的张秉坚。
年纪上,他跟第五代导演都差不多了,但《东北偏北》才是他第二部作品。
一部是刚入围了2016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的《黑处有什么》,王一淳的处女作,在此之前,她没有任何执导经验,影片却是不少影评人的年度选择。
两位导演的自身背景,相差很大。
然而,他们却选择了近似的强奸犯罪题材。
对创作者来说,被套上“仿《杀人回忆》”的断论,可能有些冒失和无奈。
但对广大影迷来说,看到找凶手和强奸犯的故事,很难不会联想到这部近邻佳作。
《东北偏北》的一个本土化,当然是把强奸犯,就地译释成了(老)流氓。
它的原型故事是发生在北京东南边的“双桥老流氓”案件,大概是跟首都挨得太近,拍出来影响不好,所以,电影整个儿被挪到了东北偏远地带的林场,是比东北还要向北的地方,天高皇帝远,想抓个嫌犯,自然不容易。
作为中国特色词汇,“流氓”指向了恶劣下流的行为,但跟人民公安办案却没有必然联系。
若是在现在,它还有些调侃的暧昧意味。
在严打阶段,往往成为杀一儆百的冤案。
以这样一个词来贯穿整部电影,《东北偏北》也多出了模糊不明的空间。
这本该是一部以惊悚或悬疑为主导的片子,《东北偏北》却拍得喜庆又文艺。
譬如无人可用之际,电影就让一个老太太跑出来抓流氓了。
大白天也就罢了,三更半夜,她跟着一堆人蹲点,还到处乱跑。
要知道,李滨老太太今年都86岁了。
或许你要说,这才是黑色讽刺,连老太太都跑出去抓流氓了,但用在电影里,它就是让人紧张不起来,整体氛围就像是在闹着玩,发动人民群众的背后,有一种斩不掉的革命主义浪漫情怀。
如此怪异荒诞的气质,也跟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有关。
以《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记得少年那首歌1969》为例,电影经常会被认为,它们包含了对青春时代的自我反思。
可是,在很多地方,你会看到创作者无比热爱那个时代,双眼一闭世界红,再来一次还是泪流满面。
同理,在《东北偏北》的制服或自行车身上,那些美术置景的时代还原,它们似乎并没有融合到故事当中。
起到的作用,还没有一双回力鞋来得多,与强奸案关系不大。
再者,回力鞋这种细节,怎么着都还是会让人想到《杀人回忆》的“NICE鞋”。
这些零零碎碎的内容还包括:老太太是个中医,冒出来了淫羊藿,队长那方面还不行。
实际上,无论《东北偏北》还是《黑处有什么》,他们的根源都是五千年的性压抑。
你也可以认为是体制之殇,但是,根源都在压抑上——体制或时局,压住了民众。
《东北偏北》在最后倒打了一耙,把问题归于一代知青的伤痛。
但所有原委,全部通过嫌犯自己讲出来,未免太过含糊草率。
再者,就算是知青返城的问题,那也不能用来报复社会啊。
这个可怜,不等于可以报复。
所以,找不到凶手是妙笔。
找到了凶手,却没有给出足够合理的原因,就难免成为败笔,无可推诿。
当然,《东北偏北》的摄影不错,能把人引回那段特殊历史时期。
下雪的吊桥,漆黑的林地,东北的时代风貌,往好的地方想,怎么着也是老导演的个人情结。
但是,这种自然美,无形中也削弱了电影的力度,也让观众的注意力失去了焦点。
它到底想讲什么?
是群众无意识的一拥而上,还是饱受巨兽蹂躏的无辜知青?
是避开审查的另一种结局,还是自我阉割所导致的精气不足?
《东北偏北》留下了太多问号,而观众期待的,本来应该是一连串的惊叹号。
可以想见,本该在9月初上映的电影,被不明因素推到了12月中,个中原由估计也在创作者的判断和预见当中。
所以,它把结尾变成了妥协。
为了审查,为了龙标,也为了市场。
我无意去说这种选择有多不好,毕竟一部电影,有时候也不是导演一个人说了算。
但顾此失彼的道理,大家都懂。
更何况不只珠玉在前,还有追赶的后浪。
刊于《北京青年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说真的,不懂就不懂吧,人云亦云,说什么中国版<杀人回忆>,各位老弟,那是杀人 打闷棍,这是强奸,用这部电影的台词就是"案件性质都定义错了!
"这个故事的原型绝对是十八里飞毛腿双桥老流氓,可惜剧本改的不咋样,台词张力几乎为零,故事节奏性也差不多为零——最明显就是最后凶手出现时,表演镜头到位了,一开口我就"???
"...韩国悬疑电影不乏好剧本,但你要拿这部和他们比,那我是觉得这个对比有点蠢。
据说《东北偏北》的故事灵感来源于真实的案件,那是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双桥老流氓”案。
看过相关案件资料,发现真实案件比电影来得更为曲折离奇,也更具有荒诞农村犯罪的意味。
影片从开始到中段,情节比较紧凑,虽然讲的是犯罪,但颇有几分黑色幽默的意思。
然而到了后段,就显得平淡无奇,有些事件和情绪没有好好的渲染和发挥,草草了事,比如小翠的结局。
没有刑侦知识的公安队长,劳改下放的老教授,这样一对破案搭档,可谓“秀才遇到兵”,他们在破案当中不断产生的碰撞、磨合,本指望会有新鲜而妙趣横生的种种情节,但是似乎都过于轻描淡写,流于一般。
罪犯最终落网的结局,显得有些敷衍仓促,甚至于他的犯罪动机,也没什么说服力,让人不太理解。
不过摄影挺出色的,影片是在东北的一个林场拍摄,天空、林海、草甸,秋天的昏黄萧瑟,冬天的茫茫雪白,挺美的。
这部影片下载电脑里很长时间了,昨天晚上看了一下,看完了超级不喜欢。
其实看一些短评也知道,这大概是一个《杀人回忆》式的故事。
可能因为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看的过程中越感觉越像,在节奏把控、叙事结构方面相似度非常高。
东北某处林场发生连环强奸案,受害者群体出于保护自己的需要,讳莫如深,导致警方长期将案件定性为流氓猥亵案。
在路上冲女人吹口哨,戏台子下趁着人多拧女人屁股...这些都是比较常见的流氓。
占不到什么便宜,但同时也没有什么风险,旧社会很多光棍喜欢干这个,比如阿Q。
顶天了,也就是被和尚打一顿。
但是晚上摸黑入室,冒这么大风险,稍有点社会经验的成年人也不能相信案犯就为了剪一条辫子。
居然发生了数起案件以后才通过女警趁小翠家里没人套话得知确实是强奸案,创作者的安排太过低幼,想了最简单的方式来完成结构职能。
好在有一个细节还是兼顾到了,谁都知道强奸案远远比流氓案严重,特意强调了一下,没有人支援是因为拨乱反正缺人手。
就这样,经过了追击失败、装扮成女人(两次)伏击失败、抓错了人等,李占山被撤职,开始卖起了豆腐(超级像《杀人回忆》最后那段)。
最后因为理发店小妹特殊的叠毛巾技巧,注意到了范兽医,一举抓获。
其实悬疑侦探片都用了这种套路,利用案犯犯罪过程中的疏漏顺藤摸瓜。
我认为这部影片在很多细节上都有问题,说一个枪支的问题。
当时枪支非常泛滥,连华东地区村里的民兵都有枪。
影片的背景是东北林区,估计还得防狼,枪支肯定更多。
第一次追捕范兽医的时候,警察居然连枪都不带,硬生生地跟范兽医比起了马拉松,最后让他顺利逃脱。
此后的数次行动,显然没有吸取教训。
不管是警察还是民兵,武器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以棍棒为主。
影片一直都在强调蔡教练的中医技能,其实根本没发挥什么作用。
受害者及其家属、公安干警都不会感谢蔡教练的中医技能,估计只有李队长的太太欠蔡教练一面锦旗。
作为一个育种专家,蔡教练给种猪喂春药这件事也很值得商榷。
笔者农村出身,上小学时观摩过配种(那时候有的同学家里有配种站,有时候会邀请要好的同学去参观,相当于进动物园了)。
正值壮年的种猪根本用不着吃药,凶猛地吓人。
老年种猪,你还让它吃药,怎么讲,这是育种专家该干的事吗?
还有一个,众人追捕的时候,蔡教练居然也跟着去了,而且她还没落后多少。
可见其他几个年纪轻轻的警察是什么速度,这种速度追不上范兽医也就不足为奇了。
彩凤遇险那段,也非常奇怪。
当地多次发生类似案件,她一个很漂亮的大姑娘居然还敢一个人住在荒无人烟的房子里(而且是随便叫对方都不怕的地方,可见有多空旷)。
巧合的是,之后就有人来通知彩凤她姐生孩子的消息,吓跑了范兽医。
这种安排,纯粹靠巧合推动,也太随意不走心了吧。
影片的人设有问题,李占山简直让人讨厌。
真得,最后看到他就非常窝火,非常希望酷似冯绍峰的范兽医消灭他。
另外,为了满足结构职能,安排的斗法太低幼。
能起到职能作用,推动故事发展,但是看起来非常让人生气。
围捕那场,简直不敢相信这样范兽医也能跑了?
吃饭去了,就这。
看开篇第一幕以为要搞个大的,谁知道是点了个哑的,简介警察和中医合作,基本没看出来有什么合作,抓流氓的悬疑感和搞笑感我不知道电影要呈现什么,最后兽医凶手的独白真的太幽默了,跟妈妈睡一个被窝被返城知青女友抛弃,又一个被女人伤害的强奸犯。东北取景挺美,建议团队去拍旅游宣传片
给质量和创意打三星。还有一星,是因为这个角度,并不好表达。
这电影很高明地告诉我们,知识分子不着调、警察都是莽夫、人民都盲从……都抓不到强奸犯
半吊子导演编剧,瞎了好题材ps 强奸犯台词功力不错啊,有点像陈坤哈哈
这是什么表演啊
摄影再好也咩用啊,其它都太差了。
别有风味,结尾也很聪明,看过杀人回忆,但是并没有觉得比这部一定好上很多,好吧,我为我们自己的华语电影喝彩,再加上一星。
为什么从《西北偏北》改到这名字,档次瞬间低了这么多?
瞎掰胡扯
能看得出导演的野心,拍摄水准上也算是可圈可点,然而叙事节奏、主题阐述都有很大问题。很接近《杀人回忆》的感觉,但是诸如最后蔡教练直接被耐克男呛声这种桥段显然并不高明,很多东西只能流于表面,老流氓自己的犯罪动机阐述也让人不适。不过结局打了审查部门一大嘴巴,还是很爽的。
好片
摄影和后期给一分
很多人根本没看懂吧,怪不得分这么低。回力的底耐克的面。老流氓继续逍遥法外。
很美的東北秋天/初冬的鄉村景色。故事主題很明確,其中又不乏幽默和人情。
唯一值得看的是蔡教练
后文革时代的背景设定很好,但故事就像是片中人物一样硬不起来。
@柏林中国电影节 能看出来导演真的很用心,可是故事欠了很多东西的感觉,想打死剪辑
感觉看过这个案子。警犬怕的那人是兽医。
东北发生的真实案例改编,虽然电影想搞笑但这个强奸猥亵的这种性质的案件,让人觉得喜剧不起来,有点模仿杀人回忆的感觉,还可以吧
中国版的《杀人回忆》,减少了些许宿命感和无奈感,添加了一些诙谐。但总体水平在国产电影内属于比较好的水平。最后的结尾、各种追逐戏、那个年代东北农村的画面都是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