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賴勇衡《高達:革命性改變》(Le Redoutable) 的導演米修.哈薩拿維斯(Michel Hazanavicius)在一次座談會上說,他並不對尚盧.高達 (Jean-Luc Godard)着迷,其實並非想拍一齣有關高達的電影。
[1]Godard is not GOD-ard,高達並非高達雲端的電影之神。
[2]不論他多有才華和抱負,都只是個普通人。
這把一個享負盛名的大導演、無數影迷的偶像拉下神壇的想法,成了一齣喜劇的好題材。
《革命性改變》改編自高達第二任妻子安妮.維雅嬋絲基(Anne Wiazemsky)的自傳《一年之後》(Un an après),講述1967-68年間高達在藝術及政治上轉型的困境,以及他和維雅嬋絲基的愛情故事。
我們或許可以這樣理解這部電影:(一)這電影不是為高達而拍,維雅嬋絲基才是電影的中心,她主導了叙事觀點;或(二)影片裡的高達沉溺於自己的政治和藝術事業難題,對妻子和朋友變得冷酷無情,哈薩拿維斯正是要對這個「以高達為中心的高達」保持批判的距離,並從中產生笑話。
《革命性改變》跟哈薩拿維斯叫好叫座的前作《星光夢裡人》(The Artist)同是有關電影的電影,男主角一樣要面對時代轉變及電影藝術轉型期的困頓。
電影風格表面看來大相逕庭,《革》彩色有聲的,反覆利用間離效果;《星》黑白無聲,大部份篇幅都是默片,最後迎接有聲歌舞片的興起。
事實上,兩者的手法相似,是導演賣弄小聰明的方程式:故事談及哪個時期及哪個類型的電影,便利用那個時期及那個類型的電影語言來戲仿。
哈薩拿維斯拍這些「關於電影的電影」,目標觀眾顯然是藝術電影或電影節圈子的小眾市場。
沒有看過高達作品的觀眾看《革命性改變》,大概只會看到一個不懂愛人、被慣壞了的大孩子,不會看出導演借用或戲仿高達當時期的電影風格,趣味會大打折扣。
對於高達的忠實影迷來說,面對導演把年近九十仍銳意實驗創新的電影藝術家「當佢死咗咁嚟拍」,感到不是味兒──尤其當他們看到高達試圖(為情?
)自殺的虛構情節 [繼續閱讀......]
这是我看的第N部路易•加瑞尔的片子。
他在上一部作品《圣罗兰传》里饰演伊芙的同性情人——一个拥有迷人眼神、散发着强大荷尔蒙的美男子。
两位男主角流连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在放荡不羁中将自己燃烧殆尽。
在这一部作品里,主人公戈达尔头发稀疏,五官棱角分明,黑框眼镜内镶嵌着两颗无神的眼睛。
在看到人物的第一张正面特写时,我几乎以为这就是戈达尔本人。
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原来是路易·加瑞尔。
让他来演戈达尔,是个相当聪明的选择,因为演员和人物原型有相同的眼神。
加瑞尔对于人物性格的演绎,与之前的几部作品太过于不同。
毕竟戈达尔本人也是超级与众不同的,如何从细微之处表现思想上的锐利、不随大流的心态以及一闪即逝的敏感,是很考验人,然而他都做到了。
就人物而言,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性往往也预示着在种种场合的叛逆。
影片聚焦了戈达尔这种性格中更多负面的部分,他陷入热烈的讨论中,就会选择性地忽视身边的妻子。
他被激进的思想捆绑,一心想着抛弃过去,乃至否认自己的作品,一意孤行跟同行和观众决裂。
在海滩度假时,对妻子的热情也不管不顾。
这种性格真的很讨人厌。
与女主角的美丽、真诚相比,戈达尔看上去自私自利又愚蠢。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戈达尔是一个如此令人生厌之人,那为何女孩在一开始对他投怀送抱?
所以至少在价值判断上,我感觉作者对戈达尔的态度是客观不足,偏见有余。
五月风暴时期,戈达尔和他的妻子在校园、游行队伍、首映礼现场以及海边探讨问题,耳鬓厮磨。
人们热切争论革命思想,人人都渴求反叛。
戈达尔是其中一名战士,只不过他更加不拘一格、更偏激。
一个人挑战全世界,甚至连妻子也无法理解他。
这是深切的孤独。
戈达尔行走于孤独之中,在结局错失了美好的爱情。
可惜了,影片呈现了这种孤独的结果,但是却鲜少交代戈达尔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他战斗在各个场合,和各种人争论,我们看到他的狼狈,看到他的傲慢,但是在人群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他到底在想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有没有软弱的时候?
我们没有理由要求导演和编剧务必将人物的过去交代清楚,但我在看完影片后的感觉是,对戈达尔没有同情。
即便他是主人公,我依然对他没有好感。
不管怎样,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还是有点不够全面了。
影片对于战斗精神,对于“革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戈达尔正好是典型的研究切入点,成为了他们表达、吐槽的工具。
导演啊,编剧啊,你们真敢玩,不怕戈达尔来你们家查水表吗,哈哈!
女主角纯天然的脸庞和身体真好看。
喜欢开头的长镜头,女主起床,一丝不挂,拿着抱枕遮住身体来到厨房和戈达尔共进早餐。
两人都没有说话,脸上带着笑意,他们接吻、拥抱、在面包上抹黄油,收音机播放着关于“敬畏号”的消息。
法国人拍片子用很简单的镜头语言,干净简洁,不加修饰。
简即是多,不加修饰即是美好。
戈达尔的第一位太太是安娜·卡里娜,女神级别的,他们合作的《法外之徒》、《随心所欲》太经典了,特别是《随心所欲》完全就是戈达尔对女神的赞歌,众多的安娜·卡里娜的脸部特写,抽烟、跳舞、站街都拍的纯洁、诱惑、以及美。
戈达尔的第二位太太是安妮·维亚泽姆斯基,他们结婚那年,戈达尔37岁,安妮19岁,好吧,这是全世界不安份男人找女人的共同喜好。
影片《敬畏》就是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自传体小说为基础改编的电影,拍的就是戈达尔的第二段婚姻。
《敬畏》拍的很好看,反正是我最近刷片里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不只是描述他的婚姻,还刻画了戈达尔对自己的一场革命。
37岁的戈达尔已有世界级的声誉,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种电影的风格,但他却要走出他的舒适区,去进行对自身的改造,比如他走上街头去参加“5月风暴”,比如他公开表示“自己以前的电影就是一坨屎”。
又比如他敢于无畏的演说自己的任何观点,“今日的犹太人就是昨日的纳粹” 这种唯“政治正确”为处事标准的人有几个敢说?
真的,戈达尔很牛逼,有多少人能功成名后去这样的颠覆自己,搞得众叛亲离也在所不惜。
看《敬畏》真的很明白戈达尔为何能拍出《精疲力尽》、《蔑视》等等杰作,那些随心所欲的镜头、随心所欲的对白,随心所欲的结局,以及对商业化的藐视,如果没有他的个性特征几乎是不可能的。
《敬畏》的精彩还在于电影本身非常有趣,有对戈达尔本人的各种深刻揭露,还有各种对于电影究竟是什么的各种探讨。
比如夫妻俩人在家里全裸着谈论“电影中的裸戏”那场戏,有趣极了。
影片里戈达尔在婚姻里对太太的嫉妒与吃醋虽然有点可爱,但是是真愚蠢和偏执,所以他毁了他们的婚姻。
男人的野心、压力,愤世嫉俗,对爱人的忽视,这些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和最爱的人争论真的无意义,那些残忍、刻薄、无情的对话更是对婚姻来说就是毒药。
好吧,我对这部片已说的太多,这也许是真爱的表现
一开始没有预设地看这部电影,Louis Garrel饰戈达尔扮演得惟妙惟肖,如出一辙。
从爱人的角度阐释自我和自由的形式,用戈达尔的电影拍戈达尔,用演员的使命拍摄和传达敬畏。
这部像是《中国姑娘》的外传,延续章回剪辑、对色彩和肌体之美的不遗余力的刻画,但继续对政治艺术的讨论难度不小,并拉进现实维度的观照。
《中国姑娘》开启戈达尔政治电影的走向。
戈达尔认为,电影的唯爱主题是情感的独裁,无法产生真正的革命。
对年轻人的喜爱与宽容,让戈达尔对革命真义有更深的理解,也多一分苦衷,至少戈达尔不会利用他们,但也因此未建立起群众基础,甚至失却爱的基础。
轻蔑与敬畏之间,有时只有一线之隔。
有一种革命者的孤独,是用政治拒绝了全世界。
安妮·维亚泽姆斯基或因年幼,涉世未深,看向戈达尔的眼神里是不解和不舍参半,敬畏之上,爱慕未满,她需要的是能带她打开眼界,又支持她成为更好的人,而不是做个总是去照顾对方心情,却很难共鸣和直面问题的乖巧花瓶,被丈夫推着行程和思想的傀儡妻子,妄谈革命。
虽被革命的形式所执迷,也逃不过被爱情中的人性所困惑,这也是后期戈达尔电影始终围绕的两个主题。
所幸,电影提供了比演讲更适合戈达尔发声的表达方式。
看《艺术家》的导演通过一部《敬畏》来表达对戈达尔的戏谑,一开始还不觉得有什么,越看到后面,尤其(或者说或许)是看了豆瓣影评后,对这部片子的厌恶有增无减。
卖弄小聪明,投机取巧,就像一个三十岁的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的半吊子用它所学到的半吊子水平去嘲讽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前辈。
有勇气,但又不是青年志士的血气方刚,更像是一个市侩小民在街头发发牢骚碎碎念;有本事,但也谈不上娴熟出色的技术输出,更像是一个电影技术教学课堂,跟艺术家一样,罗列已有,中规中矩,没有突破没有超出;有聪明,但又没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观点输出,看完了片子就好像是听一个会说话的朋友念叨了一个下午的流水账,但这位朋友归根结底要表达的东西似乎也就只是发发牢骚,走出门可能就忘了这回事。
里面所呈现出来的戈达尔的形象甚至比导演本人都更有输出,这或许是戈达尔的功劳,因为戈达尔的个人魅力太强烈了。
而louis的表演也值得表扬,后来才发现这是他,包含五月革命内容的片子他还真是不落下。
louis一直都是有灵性的,在我看来。
但anne的角色不知道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她的身份除了所谓戈达尔的妻子这样看似举足轻重的角色之外,完全可以被任何其他角色取代。
看上去就是一个情绪化的有事不说闷在心里的普普通通的寻常女朋友,这种人物出现在现实生活已经不讨喜了,当然,批评这个角色跟现实生活没有什么大关系。
在电影里,当以更理性的方式看待时,这个角色没有存在的作用和必要性,连推动情节发展这样简单的任务都不曾有过。
当一部电影里只有一个人物在输出,其他都是陪衬的时候,我个人认为这不是好的电影。
当一部电影有过分的炫技的嫌疑时,便已然给人一种不真诚的观感。
这在当今乐坛选秀也是层出不穷的。
但这也很矛盾,一首歌四五分钟,一部电影最长两小时,如果你想得到人们的关注,炫技是否也无可厚非呢。
毕竟观众越来越难抓住了,这个时代让所有事情都变化得很快,尤其是人心。
但也可能是人反过来作用了时代,然后把错误归结到时代身上,时代也很委屈。
尽管我本人认为不论各行各业各种方式,能够长期吸引人的方式都是真诚,真实。
但其实从这部电影里能看到的也是一个警告。
片中的戈达尔在激进时期所说的言论,对自己言论的自信和坚持,对他人的蔑视和无礼等等,我们无法说对错,但我们确实抱有一定的态度。
他很真实,又或者说,他假装得很真实,但这种真实是否来源于他自己,他自己又是什么,或许片中的他也没有想明白。
真实难道就真的是真实吗,这是我要表达的意思。
时间地点,人的成长和变化,人的经历,场景,思想,甚至气候等等的变化都会让真实有所不同。
一旦这种真实被后来的自己推翻了,那在前段已经输出的被人所推崇的真实是否也需要由后来的自己化身敌人粗暴革命呢。
就不要在这里纠结什么还可以温柔改革的无聊问题了。
这又来到了之前和美术系的朋友争执的问题:对待艺术要包容还是挑剔。
如果我能对影片中戈达尔表现出的气质感到鼓舞和共鸣的话,那很明显我是挑剔的批评家,一个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卫士,一个拒绝平庸和平常的脾气不好的怪人。
到底是包容使艺术进步还是挑剔使艺术进步呢。
好像这是一个无法辩论的命题。
朋友并不赞同我对另一个共同认识的人做出的艺术的评价。
那个人之前把学校的废弃车辆涂成白色写上问号,我认为这是非常垃圾的手法。
原谅我如此偏激的语气,我真的不喜欢。
我也当面跟那个人说过,我认为这是非常差劲的如果非要说是艺术的东西的话。
要么融入,让人隐晦地发现,要么别出心裁到令人欢呼,我认为这些车应该这么处理,如果单纯地想引起注意的话。
而把他们涂白写上问号,就像一种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说这是艺术,我更倾向于是一种消费。
对,他们更像广告和商业性质的纪录片,消费完了就抛了,引发讨论然后呢,没有然后。
而所谓的引发讨论,引发了什么呢,所谓的讨论呢,所谓的关注呢。
如果我们想要平庸的艺术,那这已经达到了,这可以说是了。
但如果我们想要有突破,或者说,有更进一步的结果,那做到这一步是不够的,或者说,想到这一步是不够的。
什么才是艺术,这他妈的谁知道。
谁都不敢也不能瞎说。
你想扣个帽子,扣什么都行。
但如果你真的想做出点什么,你确实得有行动,得做,但与其做出这样的东西,不如先想,想到几乎要放弃了,或许才是起步阶段。
我个人认为,咱们只说艺术,不是其他方面,也不是,也不止,好吧我也不知道怎么界定这个范围,挑剔出精华,但也有可能是错误的精华,跟真实一个道理。
包容出多样性和可能性,也有可能出精华,但那是平庸大众的“精华”里偶尔出现一两个天生丽质难自弃罢了。
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不过这一切也需要我再好好研究完戈达尔的各种人物传记才能有七成底气地评判关于戈达尔的电影的好坏吧,做人要谦逊,也要自知。
怎样能看懂本片?
近年来,有多部名导的传记片,有拍希区柯克的有拍爱森斯坦森的但评分都不怎么高,都在四五分左右。
唯独这一部戈达尔的片子杀出重围逃出了各路影评人和挑剔观众的慧眼达到了7.0分。
不得不说实至名归。
戈达尔是法国新浪潮运动的领军人物,与他同时代的有特吕弗、让·雷诺这些大师;但和他们不同的是戈达尔当年成名的时候只有二十多岁,那时候他就拍出了《精疲力尽》、《狂人皮埃尔》、《蔑视》这样轰动影坛的作品。
可以说他是个天纵奇才,他的电影不仅能够俘获当时的戛纳电影节评委而且在大众里面也是口口相传,是因为他能够抓住电影的本质。
当时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在电影理论领域有广泛的应用,此理论的核心无非是欲望的本质是“性和权力”而戈达尔是第一个说电影就是政治的人。
他寄希望于电影的不是刺探人心而是真正的从现实层面影响世界进而改变人。
而本片没有一处是理论的说教,都讲戈达尔那些惊世骇俗甚至常人难以理解的理论和思想融于他实际的生活当中。
片中的戈达尔年龄在36岁到37岁之间,但导演却启用了一个看上去30都不到的演员来饰演而这种落差导致的违和感却在观影过程中慢慢消逝,直至最后让人认可了这一选择,实在是让人佩服。
本片的女主角是模特出道曾在《女性瘾者》中与希亚拉博夫合作有过让人过目难忘的出彩表现,她在片中饰演戈达尔的娇妻安妮,当时安妮只有19岁,她是戈达尔《中国姑娘》中的女主角。
戈达尔说他之前拍的片子都是狗屎。
拍完《中国姑娘》之后戈达尔的电影生涯和生活都发生了变化,前者遭遇了滑铁卢后者他和安妮结了婚,这个小他几乎一倍岁数的青年女郎成了他的妻子。
同时戈达尔也开始关注学生运动,也就是当时法国正在发生的“五月革命”。
有评论人指责他的新片没什么价值而中国方面也说他拍的是部垃圾。
戈达尔是毛泽东的崇拜者,这句话就好像毛泽东亲口对他说的一样。
因此他和安妮取消了去中国旅行的计划。
戈达尔开始频繁的参加学生运动和反对戛纳电影节在电影宫举办,期间他一共摔坏了四副眼镜。
他在学生大会上说:“现在的犹太人就是当年的纳粹”这种毫无逻辑的话引起学生的激愤。
有人骂他的电影是消费品他也不还口,他反而对安妮说自己喜欢这些孩子,他们朝气蓬勃说的一切好像都是对的,即使是错的也没关系。
“我喜欢年轻人,讨厌老人,莫扎特在35岁死是对的,我就快37岁了,我讨厌自己。
”他觉得电影是政治所以他在进行政治运动的时候也是在做和拍电影一样的事情。
但事实显然不是这样的,他本人变得越来越讨厌自己而在潜意识里他是想向安妮证明自己还可以像年轻人一样“运动”。
但是他唯一像年轻人的地方只是变得像个16岁孩子一样幼稚和任性。
导演却在用婚姻来结构大师。
很显然影片的主线仍然是戈达尔和安妮的婚姻生活,很多的矛盾和思想的碰撞也是从这个基础发出来的。
片中最有创意的一场戏是在一辆行驶的甲壳虫汽车里面六个人(包括安妮和戈达尔和其他四个朋友)的群戏。
而此段的配乐更是亮点,全片的一首配乐还有插曲都是高级别的,给电影增色不少。
而到了最后两人的婚姻走到尽头,高潮竟然是戈达尔因为安妮说不爱他了(意思要离开他)而选择吞噬安眠药自杀。
他当然没有死,但你此时却清晰的看到了这个才华横溢的男人的真正痴情,但这只是你的想法,安妮还是和他分开了,因为她觉得这种行为太暴力了。
是不是有点普通小女孩的幼稚?
而戈达尔又不是真的就如同一个小心眼的丈夫一样吃了好多醋,这种处理又再次将我们被人物不羁(不合逻辑)的思想带跑的节奏又拉回到现实之中。
就这样把一个戈达尔这样复杂思想的导演让普通的观众也了解了。
而最后戈达尔的那句话:我确实是让很多人都失望了,有些人感觉我背叛了他们,但你知道吗?
最后这一切都不重要,这就是敬畏号上的生活。
简直是点睛之笔。
革命从来不是抽象的东西,但艺术却是高度概括性的存在。
艺术家真的能逃过政治化的命运吗?
或者说政治化后的艺术是不是只能成为一种propaganda?
看完Le Redoutable,我不禁想起这个话题。
不是什么新颖的题目,但在这部影片里,则成了一切的始与终。
“不选择政治,也是一种政治化的态度,”电影中的戈达尔如是说,一语击中要害。
要么选择政治,要么选择电影,要么用创作取代革命,要么用革命取代创作,这在如今是多么可笑的观点,在六十年代的巴黎,甚至世界,却是那么强有力的表达。
无论合理与否,那是一种态势,一种急于改变一切的热忱。
每个人都被卷入,没有局外人,要么左脚穿鞋,要么右脚穿鞋,可最终我们渴望的或许不过是赤脚。
我喜欢这个关于革命的比喻,幽默,顽皮又不过分傲慢。
戈达尔个人艺术生命的转折点是以一种大多数艺术人难以理解的方式进行的,他想要使艺术成为真正革命性的东西,不为任何阶层说话,不代表任何一派,因此他才那么欣赏发动运动的学生身上的那股子年轻的热情。
“值得赞美的是学生运动,是运动,不是学生,”这句话由戈达尔说出来,恰如其分。
最终他自己杀死了那个从前的戈达尔,却忠于了自己,虽然这个站在“敬畏者”号上的自己显得尖酸、刻薄、冷漠而且愚蠢。
但是深彻地了解自己的愚蠢难道不是一种智慧吗?
然而,戈达尔绞尽脑汁想要摆脱的阶级身份却是他无法抗拒的,在那个凡事都需要划分阵营的年代,你不可能做一个旁观者,你的生活不是拍电影,没有人会为你念旁白,被误解似乎是正当的,也应该习以为常,电影中每次戈达尔眼镜摔碎都是他在革命中尴尬身份的暗示。
他所热爱的学生们鄙视他,觉得他是敌人,而戈达尔自己既无法认同以前自己所属的那个肤浅愚昧傲慢无知的中产阶层,却也根本不理解工人阶级为何物,他成了被孤立的人,成了那个真正“赤脚”的人。
他的革命注定不同寻常,因为他即背离了原先的群体,也无法适应新的集体。
他终究还是一个浮浅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罢了。
他把自己置于两者的夹缝之间,既不能往前,也不能后退。
这样的身份尴尬性似乎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最容易形成的状态,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托马斯·曼《魔山》中的汉斯·卡斯托尔普多多少少都有与这部影片中塑造的戈达尔相似的地方。
而我们也都知道,戈达尔对自己艺术的改造注定是会失败的。
这种改造是杜绝私欲的,要求人成为一个圣人,去关切那些苦难中的人民,人民不获救,所有人都没有资格享乐,更不容许逃避和自我麻痹。
回想中国当时的现实,所谓权力斗争不过存在于权力内部,而那些无数被鼓动的人,则更多的是相信了、迷醉在了这个“成为一个真正高尚的、不愚昧肤浅、不自私自利的人”理想里。
戈达尔在寻求摆脱一种对主流政治的媚俗的同时,却被另一种激进的构想吸引了。
当时谁也不知道革命会不会成功,有的人敢于以行动呼应他们内心真实信仰的更好的可能,有些人却也因此备受伤害,但更多的人对此嗤之以鼻。
结果是这场革命忽视了人性的幽微之处,忽视了绝对民主带来的暴力和对知识的践踏,但它行进过程中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那种不满足于现状的的反叛者的勇气却值得敬畏。
这也便是影片最后一幕戈达尔拍摄《东风》所表达的观点。
无论是艺术还是社会,在“敬畏者”号上,便意味着永远执着于改变和挑战现有的格局,为了更好。
这是出于好的意图和正当的目的,无论事实证明它是对是错,是有效还是无效,都不能掩埋运动本身所揭示的东西。
而当我们回到艺术本身,或许摆脱政治性是可能的,因为惠特曼、T.S.艾略特、庞德,甚至艾伦·金斯堡都这样做了,用纯自由的文本,不让语境代替语境。
但是他们本身却无可避免地卷入政治中,即使政治不认同他们,他们也无法回避,这同样也可以用来解读Le Redoutable中的戈达尔。
片中还有几个亮点值得提及。
戈达尔、安妮一行人乘车从康城返回巴黎途中的争吵配上欢乐的背景音乐,讽刺效果一流,戈达尔在革命中身份的尴尬性再次凸显。
而戈达尔回到巴黎后,突然的反色调的处理和背景中不断卡顿在最后几个音的肖邦夜曲,则像是一场冰冷的自我透视,使狂热瞬间冻结沉淀,效果类似于自我审视。
我对本片的理解是,导演想从戈达尔身边最亲近的人的角度,用略黑色喜剧的手法来表现一个天才在革命浪潮中寻求突破自我的挣扎以及对艺术的探索的传记故事。
而种种看似滑稽的自相矛盾无所适从则是在这种探索中必然要经历的,毕竟他是在开拓而不是走别人走过的路。
最后的孤立和性格的转变是在探索中迷失的悲剧性副产物。
然而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其实不只在于他实现过什么完成过什么,更在于他敢于突破、敢于探索、敢于在众人的嘲讽中仍然坚持坚信自己的观点、敢于否定自己杀死自己,即使最后可能没有成功。
电影里最后"杀死"戈达尔的并不是导演或者这部电影,而是戈达尔自己,这其实是最令人敬畏的地方。
从这些角度来看,我觉得这部电影是一部严肃但非典型的致敬片,而不是一部哗众取宠只知吐槽挖苦的讽刺喜剧。
(又是因为短评下不下了只好写在长评区了,算不上影评,几句碎碎念而已) 1. 好像不踩两脚这个片子显不出自己看过戈达尔哈我自己带着并不高的预期,看完倒是有点喜欢上这片子了,它拍出了长久以来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直观印象:革命在他那还就是请客吃饭,就是一边喝着咖啡抽着烟,一边跟漂亮姑娘吹出的牛逼。
同时它也拍出了我对戈达尔的一个终极疑问:假如疙瘩觉得别人都是傻逼,那有没有可能他自己也是个傻逼尼?
或者客气点说,他也有犯傻逼的地方和时候?
2. 这片子有简化、矮化、庸俗化的倾向吗?
就算有,那又怎样呢?
耍一耍疙瘩当年玩过的小伎俩,那又如何呢?
渎神了?
不管戈达尔自己乐不乐意、承不承认,他已经被摆在神坛上供起来很久了,用(至少那个时期)戈达尔会用的语气说,他戈达尔的命怎么就不能革了?
3. 看到(路易·加瑞尔扮演的)戈达尔一脸疑惑地抱怨中国那边居然讨厌《中国姑娘》,说我拍得一坨翔,天知道我笑得有多开心4. 我特别好奇,疙瘩本人宅在瑞士的家里,有没有看过这片子呢?
这片子以后要是能出戈达尔的评论音轨,那绝对无敌。
5. 我原以为斯塔西·马汀的肉体是全片唯一的精华,看完之后要改口说那只是最精华的部分而已了。
我的天哪她也太好看了,不禁遐想在大银幕上观看这么标致的肉体是什么效果——IMAX最好,对了,高达对IMAX会作何评论?
好奇 again。
《敬畏》是由戈达尔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两本传记《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2012)和《一年后》(Un An après,2015)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两人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赏识、到政治理念上不和而关系崩裂的过程。
米歇尔·阿扎纳维西于斯曾凭借《艺术家》获奥斯卡最佳导演。
我身处多伦多,在最大的北美观影盛会的多伦多电影节之地,有幸采访到了阿扎纳维西本人。
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大制作导演,擅长拍喜剧片和家庭片题材,拍摄技法上他很高的造诣对70年代电影改革时期致敬。
Michel Hazanavicius《敬畏》是由戈达尔妻子安妮·维亚泽姆斯基的两本传记《勤学的一年》(Une Année Studieuse,2012)和《一年后》(Un An après,2015)改编而成,讲述的是两人从相识相知、到互相赏识、到政治理念上不和而关系崩裂的过程。
新浪潮奠基人导演让-吕克·戈达尔在安妮眼中一定是又爱又恨的,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在世人眼里是神秘而令人向往:胡兰成与张爱玲、徐志摩与陆小曼,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尽管这一对对有情人都未能走向美满,但他们的结合是在过程中塑造了美好的果实了。
19岁的维亚泽姆斯基凭借名导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初登大银幕。
第二年,她旋即在戈达尔的《中国女人》中出演,影片反映了1960年代法国资产阶级出生的年轻人如何以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践行革命,她还出演过戈达尔的《周末》和《一加一》。
而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两人戏外的关系。
(可惜的是,2017年10月5日,安妮·维亚泽姆斯基因癌症不治,在巴黎去世,终年70岁。
)用戈达尔的拍摄手法去拍摄戈达尔是本片很有趣的亮点了,唯一和戈达尔自演自导的影片不同的是真实性的剧情(出自其前妻女性视角的)和绚丽的彩色画面。
从技巧旁白、对着镜头说话、到生存哲理和精神危机的主观探索、着重人的情绪和心理上都有着惟妙惟肖的致敬。
1968年五月风暴事件爆发,法国群众在政治理念上的盲目本能和冲动、以及人们对当时二战后物质富裕导致的精神空虚困惑,正好致使当年戛纳电影节暂停。
17年《敬畏》又在戛纳电影节首映,有种重返故地的意味,揶揄之下也是面向60年后的第70届戛纳电影节最好的献礼了,回顾这半个世纪的变化与发展,我们离那一批老新浪潮电影大师们并未走远。
《敬畏》五月风暴问:影片标题《敬畏》的含义是什么?
在电影预告中,您运用其他很多形容词去评价戈达尔这个人,比如:无法分类的、反传统的、有毒的、革命性的,为何选择敬畏的?
米歇尔:因为《敬畏》(Le Redoutable)在法语中的含义时而褒时而贬。
这个标题和我小时候电影标题很相似,类似于让-保罗·贝尔蒙的电影,比如《夺命太阳下》(Le Magnifique)、《野岛真情》(le Sauvage)、《不巧得了一枚共和国勋章 》(Le guignolo)、《危情谍影》(le Professionnel)等。
为了形成反讽效果,我取了这个标题。
问:为何选择戈达尔作为拍摄题材?
他对你的电影有很大影响吗?
米歇尔 :我是对戈达尔第一任妻子安娜撰写的书着迷的,她是《中国女人》的主演。
我受到书所动容,拍摄了《敬畏》讲述安娜与戈达尔的故事。
我没太去了解戈达尔的生平,是书让我去叙述这部电影。
书展现了戈达尔左倾政治倾向、毛主义,和法国知识青年的生存状态。
现在这个年代要信奉毛主义是很难的,成为毛主义也不现实的。
我不可能做时代错误的过程,我更少去叙说其政治倾向,保持距离,也就是说更少地的在按照历史进行绝对参考。
书是一部非常女性主义的作品,以一个恋人的视角,我怀疑所有这一切都带来了...她爱上了他的事实,找到一个电影、政治和爱情间的平衡。
我们更少地用评判的眼光看待整个过程我们对他保持同情心 。
很多人在五月风暴中也革命,但他们没有变成毛主义,也比较谨慎;戈达尔却变得极其严肃,成为革命的崇拜者,认为以前的电影作品不值一提,对朋友极其恼怒,他完全改变了电影的作风,他摧毁了周围的一切。
这也是安娜离开的原因。
现实中的二人问: 让-吕克·戈达尔有欣赏过本片子吗?
您是否有咨询让-吕克·戈达尔本人去拍摄本片?
米歇尔:完全没有。
当然很多人问起这个问题。
现在让-吕克·戈达尔独居于瑞士,我告知了他并把电影副本发给了他。
他以前想看电影剧本,我发给过他。
然后我提议他看下剪辑,建议他等影片在瑞士放映的时候来看一下。
问:电影在除了传记式的记录戈达尔关键转型期之外,电影技巧上是有效仿的,是出于什么动机采用这样的手法?
米歇尔:因为这也是一种讲述戈达尔的方式。
戈达尔创新了很多电影表现方式,他的电影展现很有自由度。
我们对戈达尔电影的印象大部分是停留在60年代,我很喜欢那个时代,因此我创造的是我们记忆中戈达尔电影的样式:会有黑白画面电影、题词、拿摄像机的人、字幕从一幕中出来等等这些形式的表现,用同样形式的电影表现向他致敬。
《敬畏》中的戈达尔和维亚泽姆斯基问:电影中的反讽意义是?
米歇尔:因为首先戈达尔本人就是个非常搞笑的人物,也是个一个不太守规矩的人。
我觉得用遵守常规表现很奇怪,也该工不守陈规和复杂的方式表现。
因此有讽刺意味,把它置于一些复杂的情况下等等。
问:能谈下演员的选择?
米歇尔:路易·加瑞尔(饰 让-吕克·戈达尔 Jean-Luc Godard)是很优秀的演员,他父亲导演菲利普·加莱尔是横跨法国“新浪潮”与“后新浪潮”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特殊人物。
路易小时候就做了喜剧表演,因此他的魅力与戈达尔紧密连接, 人们很喜路易·加瑞尔在其他电影中小有疯狂的表演。
问:下部电影计划?
米歇尔:我计划做一个家庭喜剧电影, 很棒的,像Pixar。
我喜欢做个人的电影,喜剧很受欢迎,不无聊,有趣。
政治就像一双鞋 一只左边一只右边 但你还是想光脚走路;拉屎和放屁会让肚子舒服;“电影为什么要跟生活相同?为什么观众总想要在电影中寻找快乐?”一个资产阶级艺术家已厌倦取悦中产阶级愚众;不管是精疲力尽还是蔑视都是在消费社会的自我消费,戈达尔讽刺资产却在积资,终究是价值观的悖论。
2.5 高達本人似乎不喜歡這部片子,我也看一半就睡到不醒人事,我比較想看高達和Anna Karina的故事!模仿《已婚女人》的片段好不自然,乳白色的色調倒挺像《中國姑娘》。
😔
感觉这导演不光不把戈达尔当回事,更不把自己当回事,呵呵也挺好的
很自我陶醉的讽刺喜剧,一方面以模仿和重建戈达尔电影美学的形式风格作为目标,另一方面又将戈达尔塑造成为一个怒怼全世界、自恃清高、目中无人、满嘴跑火车、口号满天飞的愣头青式傻瓜,编导在充斥着自我意淫般的小聪明小花招使唤中高潮连连,但同时却让影片沦为一具毫无灵魂的行尸走肉。(48)
一直在战斗 跟别人斗 跟自己斗
用戈达尔拍戈达尔反正我是没感觉高级起来戈达尔看了估计想弄死你高级黑锁了。但片中的一些观点我是认同的。
在毁容的路上越走越远
对这位导演核心观点的重塑。还行。爱情,革命,就该像男女主角一样赤裸裸,但是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看评论褒贬不一 可能因为我不“崇拜”戈达尔 所以我还挺喜欢的…戏仿到形式的每一个分支:字幕卡 跳切 正负片 心口不一 自反性 最后还有神来一笔之自杀 反而把戈达尔拍的很可爱很真实(或许是我太爱加瑞尔了)戈达尔不是我的电影之神 同时我也不认为有什么必要把谁推上神殿 他的片子由于间离效果我都得分好几次才能看完 这是我的问题也是他的问题。艺术政治化就会遇上传播效力打折 人也总是很难离开自己的阶级为所有人发声。
本届戛纳个人最佳。手法复杂多样,花式间离让人目瞪口呆。戈达尔、伍迪艾伦都成为哈扎纳维希乌斯的食材,包裹在一个爱情的外壳里,简直外香里嫩。路易·加莱尔奉献了顶级表演,把戈达尔这个智商超高情商超低的怪咖表现得淋漓尽致。结尾对电影制作探讨极深刻,也是一次历史回望。
7.1/10
劣质伪粉PPT。娱乐可以是破坏式的,比如巨蟒或者梅尔布鲁克斯,也可以是迷恋式的比如爱乐之城,但是这个电影两头不沾,它是—唯利是图式、无视历史式的低劣,对不起我不能接受,而且越想越生气(看完中国姑娘之后尤甚)。戈达尔为什么第二年会上街,为什么会成立小组,这些都不重要,对吗?
Elle est trop jeune, trop bourgeoise. 她眼里的他charmant, libre. 但此时的他觉得自己已经37岁了,都超过35岁了!!! 他也只是觉得自己是她反抗家庭很好的人选吧,但他也不知道quand, comment就这样发生了。"Oui, mon amour, marrions-nous." 看完只觉得两个人短暂相遇后,他们的人生阶段和状态就越行越远了。
不了解戈达尔和他的电影还真看得没太大兴趣。电影里的戈达尔完全就是个混蛋啊,愚蠢、自大、无礼、傲慢,面对大学生时又显得懦弱,快四十岁了还非常愤青,这也是导致他与安妮爱情破裂的原因。最后一幕,作为一个导演,居然和剧组一起讨论怎么拍电影,然后还服从了多数人的意见,真是搞笑啊。
还原度非常高,可惜对当年的人物事件不太了解,造成了观影障碍
一點都笑不出來。如果終極目的是為了黑高達黑徹底。那讓二流導演用充斥小聰明的技法去諧仿嘲笑高達,確實是夠侮辱人了。笑他其實庸俗假掰,結果這電影本身更加淺薄。我並不那麼喜歡高達,但拍出這種東西的Michel Hazanavicius才是糟透了
感觉在看恶搞喜剧
我只喜欢Stacy Martin!
疙瘩会看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