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温暖的一部作品,法国电影如此发展还是很值得一看的,一味去模仿好莱坞感觉总有些不伦不类,很紧凑的情节,看片基本上可以做到一气呵成,片尾的结束设计非常的棒!
俗不俗套立刻就分显出来了。。。
【8.3】1、前面看起来有点气人,这男孩不知好歹,自作自受最后一幕才发现,孩子的坏都是很直接的,很纯粹的,在改变之后没有痕迹;而大人却不是,大人的坏包裹在一些善意里,更难被指责。
所以,孩子的坏与好泾渭分明,而大人的好与坏水乳交融,可以说每一个在社会中摸爬滚打的人,都不是什么绝对的好人,相反也是2、一个男孩,本来就是单亲,只有一个单亲父亲,但是这个父亲还不要他了,还把他的自行车🚲卖了,男孩最开始死活也不相信这个事实,非要到处找他爸爸。
中间还被一个贩毒的青年诱惑去抢钱,那个青年有个奶奶好像,所以都是不幸的人这是反映的社会问题,而不是单个个人的问题3、我就知道女主让男孩拿着钱一个人去买木炭(不提前买木炭,正好那天就附近的超市没有了木炭也是设计得很刻意),肯定会出事略值得一看
(写于2011-10-10)简短精干,朴实无华,反思现实,走亲子路线,是达内兄弟保有的一贯作风,聚焦弱势群体,透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客观理智以旁观者的态度审视社会病态的一面,毫不煽情毫不刻意,只有极其写实主义的自然风格,让人从中收获到最真实最给力的触动。
放眼如今争奇斗艳的电影市场而言,这样的类型片实属小众和冷门,但就像璞玉一样,虽说没有名家的精雕细琢,没有珠光宝气的耀眼夺目,但却有着自成一派独一无二的自然美。
今年在戛纳电影节上一石二鸟(奖项和口碑)的《单车少年》就是个典范。
当然,一些童鞋也发出过质疑和担忧,觉得达内兄弟在选择题材和表现形式上过于的单一,看着有些乏善可陈。
这样一种观点的涌现其实也反映了现在大多电影人的左右为难,一心一意坚持自个的风格,被批在原地踏步畏手畏脚缺乏创新,大胆努力的另辟蹊径,又被批没能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或坚定的毅力保持自己的风格,最后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卖力不讨好的下场。
依我看,最保险的方法就是在保有一定自我风格的基础上尝试突破,而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在维持拍片的常规套路下,不但加入了三段恰到好处以往少有的动人配乐,除了打亲情牌外,顺其对人性的弱点,对复杂人事从盲目到清醒的识辨和认知也进行了一定的呈现。
一个被寄托在育幼院叫西里尔的男孩,四处寻找着销声匿迹的父亲,无意间结识了开发廊的理发师莎曼珊,她不仅帮西里尔找回了有亲情象征意义的单车,还答应每周日可以收留他,在莎曼珊的帮助下,西里尔找到了落魄而有些冷漠的父亲,结果的不尽如人意心中唯一希望的破灭,让西里尔变得极端的任性和叛逆,他开始背着莎曼珊与不良少年同流合污,并在其指引下开始踏上了一条可怕的迷途,当西里尔将莎曼珊的关心和爱护抛之脑后,一意孤行投入黑暗境地时,现实的残酷和人情的冷漠,则彻底让西里尔清醒的意识到原来一直真心相待的人就在身边。
先来讲讲西里尔的沉迷,首先是对父亲包庇式的袒护和执着的寻找,否定一切父亲在别人口中有违以往正面形象的行为和举动,自我蒙蔽式的维护着父亲在自个心中的美好印象。
父亲在西里尔心中的定义其实已远远地超出了一层表面的亲属关系,而是在无依无靠孤立无援的社会中唯一的生活希望和情感寄托,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一种救命稻草般的精神依靠,当得知父亲无情的决定后,等同于西里尔生活美好面的彻底湮灭,自暴自弃愤世嫉俗也就会随之纷至沓来。
再个就是片中西里尔对不良少年深信不疑的听从和好感,当不良少年指导西里尔暴力行窃时,问他不为钱而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西里尔坚定的只说了三个字:“为了你。
”没有温暖美好的家庭环境,没有父母细心的照料和陪伴,都在强制性的育幼院里生活过,当彼此间有类似的生活背景和人生遭遇的时候,往往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盲目而偏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甚至不惜为其走火入魔赴汤蹈火。
就像西里尔一样,冒着坐牢的风险咬牙一搏,换来的却是一场痛彻心扉的梦魇。
西里尔的沉迷反映了两点,一个是亲情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一大希望和动力;二是家庭环境和父母,当两者同时腐化变质后对孩子身心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后果。
另外虽说或许有时父母也会有自个的苦衷,迫于生计压力和家庭重负之类的,但至少对于孩子的责任是不容舍弃的。
达内兄弟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发出的质疑和批判,并未通过言语直截了当的表达出来,而是在崎岖坎坷的生活情境下,透过人物细腻生动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呈现出情感上的转变和心理波动,待观众去发觉去感知去反思其背后千疮百孔的现实面貌。
影片的最后有个有趣的情节设置,因被西里尔偷窃,受伤而引发报复心理的被害人小孩,弄伤西里尔,看着奄奄一息的他,叫来自个的老爸,父子同心为了息事宁人,破坏证据,扭曲事实,编造谎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原告”瞬间就变成了“被告”,那一刻人生善变而无常得相当讽刺。
当西里尔偷窃得手后,一往无前的沉迷终于迎来了有些痛心的清醒,不良少年和父亲怕惹祸上身受到牵连,为了明哲保身冷酷的与西里尔撇清关系划清界限,人性中自私自利薄情寡义的一面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唯独莎曼珊还愿意在西里尔的额上献上深情的一吻,即使西里尔辜负了自己的一片真心诚意,为了他情绪崩溃、坐立难安、身心俱疲,与男友翻脸,但莎曼珊还是用自个的善良和疼惜温暖了西里尔冰冷的心,让他学会了用体谅和宽容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莎曼珊这一角色的存在似乎喻示着即便生活充满了再多的黑暗与残酷,充满了种种的不易与不堪,也会有正面而美好的力量指引和捍卫着你,即使孤苦无依也会有真情实意慰藉着你的道理,这是达内兄弟对现实给予的一丝信心和希望,也是在他们以往电影中少有的积极乐观的一面。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电影。
对于主人公单车男孩Cyril来说,生活仿佛在一瞬间就颠覆了自己刚刚成形的小小的世界观。
以为会一直爱着自己的父亲突然把自己抛弃;象征爱与承诺的自行车被轻易的卖给别人。
在得知真相如此残酷的时候,Cyril终于忍无可忍地自残流泪。
大人们对我说的话都是对的吗?
Cyril对所有的事情都开始质疑了。
在认识小混混Wes后,Cyril迎来了人生中一次重大的转折点。
他向Wes学习怎样袭击人然后偷盗,他为了追随Wes刺伤了心疼他的理发师Samantha。
摆在Cyril眼前的路有两条——成长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年少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短暂而屈指可数的阅历令我们常常分辨不能。
也许仅仅一件事,就让我们重新为善恶下了定义,从此成为我们今后人生的一条基本准则。
一切为了爱而勇敢做的事情都是对的吗?
为了自己而做的事情哪些又称之为恶?
那些不为人知的邪恶带来的刺激感为何如此令人兴奋?
不止一次年少的我们都徘徊在爱恨、对错、善恶之间。
Cyril袭击并偷窃得到了很多钱,他准备把这些钱交给穷困潦倒的父亲,却遭到了父亲的严厉拒绝。
他和Wes商量,却遭到了Wes残酷的孤立和抛弃。
无疑,Cycil应该对Samantha的接纳和不离不弃报以感激,但是我想他同样应该对Wes的抛弃报以感激。
因为正是Wes的抛弃,才让Cyril离开了恶的、爱憎不分的、损人利己的道路,回到善的、爱与宽容的、替别人考虑的道路上。
在电影开始时,Cyril独自一人在大街上奔走,寻访父亲的下落。
虽然人来人往,但是Cyril是那么的显眼,因为他的身上、表情上都流露出爱、勇敢、毅力与坚强。
影片最后小Cyril从地上爬起来,拍拍身上的灰尘默默不语地走向自行车。
他依然是那么的突出,因为他的身上不仅流露着爱、勇敢、毅力与坚强,还闪耀着宽容、牵挂、承担。
我们欣慰的看到,在生活的折磨下,Cyril挣扎着成长了。
感谢上帝,爱、善与勇敢最终和他相伴。
如果要评选戛纳影展最钟爱的几位导演,比利时的达内兄弟肯定名列榜单之上,他们的作品几乎每次都从戛纳影展评委手中捧得一个重要奖项,更曾两次摘下桂冠金棕榈奖,不仅是戛纳影展的常胜军,也是双金棕榈奖俱乐部的五名成员之一。
非电影科班出身的达内兄弟以拍纪录片起家,在正式拍摄电影长片之前,曾经以社会低阶层人物为主题,拍摄多达六十部的纪录片。
在进入电影长片时代后,达内兄弟仍旧延续过往的风格,透过紧贴的跟拍镜头,近距离观察某个置身社会低阶层的人物,带领着观众一步步走进影片人物所经历的困境。
达内兄弟的作品没有复杂的拍摄手法、没有宏观的哲学议题,也没有众位电影大师热爱使用、需要进一步解析和诠释的象征性事物。
除了运用得炉火纯青、具有标志性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外,他们的作品总是很简单、很朴素、很直白。
然而这样的作品却倍受戛纳影展和欧洲观众的青睐,除了因为与众不同的纪录片式写实主义风格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达内兄弟的作品抱持着不批判、不讽刺的人文关怀态度,带领着观众去看、去理解某个社会问题之余,进一步打动观众的心,让大家想去关心、想去帮助、想去改变。
换言之,达内兄弟的作品已经超越艺术表现的领域,俨然成为一个社会观察、社会研究和社会改造的工具。
■《单车少年》(The Kid With A Bike)是达内兄弟最新的作品,拿下2011年戛纳影展评审团大奖。
从议题上来看,这部作品可说是达内兄弟夺得2005年金棕榈奖的作品《孩子》的延续。
在《孩子》里,影片讲述一个以偷窃为生的青年狠心卖掉自己亲生骨肉的故事,《单车少年》则讲述的是一个遭父亲狠心遗弃的11岁男孩西里尔的故事。
尽管影片的观察视角从遗弃者转移到被遗弃者身上,但达内兄弟固有的关怀和理解风格却是始终不变的。
《单车少年》的整体色调是明亮的,剧情走向也是残酷中带有美好,然而结局的安排却让人产生无限唏嘘的辛酸感受。
在现实而残酷的世界里,当受害人不惜一切代价都要保护自己的儿子时,没有父亲的西里尔却只能默默地承受迎面而来的伤害,放开被父亲遗弃所带来的挫败与愤怒之际,他也放掉了保护自己、声张自我的能力,有些伤,深入骨。
对于西里尔的父亲抛弃孩子的行为,《单车少年》与达内兄弟的其他作品一样,没有任何批判或谴责,只是透过镜头静静地述说,有些人,就是无法当个好父亲,与其不停地责怪这些人,不如细细凝视那些遭到遗弃的孩子,让这些孩子的经历说出自己的痛苦,当所有人感受到这份痛苦后,兴许能在里头找到理解和出路。
面对父亲的遗弃,就像大部分人在面对巨大的心理创伤时一般,西里尔先后历经了否认、愤怒、交涉、消沉和接受等过程,而且因为年幼,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他既无法理解,也无法排解,于是愤怒的情绪只能导向自己,结果便是用种种行动伤害自己、损毁生命,任由周围的堕落与危险迎面撞来。
在此之中,别扭性格与失足行为随之产生,唯有包容和耐心才能为他张开保护的伞翼,让他从悬崖边上安全地降落到平坦的地面。
但影片的结局却也指出来,虽然有社会福利院、有沙曼莎这样的善良人士伸出援手,对于像西里尔这样遭遇的孩子,伤害是被深深地刻画在心里,必须有更多的关怀才能使之愈合。
无论成因是什么,有些社会问题就存在那里,需要人们去看、去听、去关心、去理解、然后去改变。
透过《孩子》和《单车少年》这两部影片,达内兄弟指出来,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不仅会陷入堕落之中、成为社会的负担,还会将伤害带给下一代;而一个失去保护和关怀的孩子,则容易受到堕落的吸引,最终成长为一个缺乏责任感的父亲,将伤害不断延续下去。
在这当中,社会问题就像一个痼疾,一个纠缠难解的圆环,很难找到最初开始的点。
我们虽然无法找到问题开始的起点,但也正因为如此,只要在这个圆环中的任一处切入,将伤害就此愈结在当下,这个恶性的循环便能就此打破。
■就剧情和议题来说,《单车少年》只是《孩子》的延续,并没有太多超越前作的地方,然而在跟拍镜头的运用上,达内兄弟在《单车少年》里展现了更上一层楼的表现。
在影片中,西里尔骑着单车不断地在生活中来回冲撞,试图在当中找回逝去的父爱,在处理这些动态画面时,除了一贯的紧贴人物、配合人物动线的镜头调度之外,达内兄弟还将动态跟拍、定点转动和固定镜头结合起来,烘托出一个11岁孩子被遗弃在人海中的慌乱心情。
当西里尔骑着单车时,常常是从正面的动态跟拍开始,镜头紧贴着西里尔一段距离后,在转弯处便突然停止移动,只让镜头随着西里尔的大角度转弯而转动,最终镜头则固定在西里尔渐行渐远的背影上头。
在这个过程之中,透过最初的正面跟拍镜头,观众被深深地带入到西里尔的环境中,深切地感受到他莽撞焦急的心情,但在急转弯后,镜头不再向前移动,观众也被滞留在原地,只能透过固定镜头张望西里尔那远离的瘦小背影,在心里为这个年幼的孩子感到担忧和唏嘘。
在《单车少年》中,达内兄弟罕见地使用了配乐,对于配乐的处理上头,我个人觉得是减分多过加分,贴近现实的记录片跟拍手法已经很足以将观众带入影片的情景中,再用cut in方式数次重复切入带有惊恐氛围的贝多芬乐段,不仅未能进一步带动观众的担忧情绪,反倒是产生了吓人一跳的突兀感觉。
(剧透慎入)小主人公希利对父爱的执着,经历了4次死亡才终于消散,从而转头看到珊曼莎一直以来给予的、毫不起眼的、慷慨而坚定的爱。
第一次死亡是见到父亲不告而别后空荡荡的屋子;第二次死亡是看到父亲卖自己单车的启示;第三次死亡是听到父亲亲口说“不要再来见我”;第四次死亡是自己把偷来的钱给父亲,父亲回应:快点走,不要害我入狱。
四次死亡才换来一次醒悟,这就很像《西藏生死书》里那首名叫《人生五章》的哲理诗所揭示的道理:人总是反复经历同一种困境,直到你看清它,承认它,并知道自己有能力改变它。
导演始终还是温柔的。
最后安排给希利一次“假死”,貌似是让他洗刷掉所有因执着而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当希利从昏厥中醒来,再次踏上单车的时候,我相信,在导演心中,他已经是一个全新的男孩了。
电影中,成年人的世界和孩子的世界形成了强烈对比。
孩子的世界执拗、直白、爆裂,但也有诚实和真挚。
成年人的世界懦弱、虚伪、冷漠,但也有包容和责任。
孩子的世界让我想起希腊诸神,成年人的世界让我看到偷吃智慧之果的、真实的我们。
电影配乐同样很值得玩味。
配乐貌似只在希利经历上述四次情感死亡的时候出现过,而且只是非常低沉而短促的几个声调,像极了挽歌和悲鸣。
但在片尾,挽歌之后有轻快的钢琴渐入,同电影剧情发展形成呼应,暴露出导演冷峻的叙事之下,温煦如春阳的柔软内心
电影不长,一个半小时,讲述的故事也不复杂。
从电影开始到故事发展了10分钟,我依然猜不出这部电影到底讲的是什么内容(很多电影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果)。
但是看完电影后,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主人翁西里尔被自己的父亲抛弃了,一个女的理发师收养了自己,西里尔周末就和这位理发师一起度过。
在与理发师的磨合过程中,我们的小主人翁遇到了坏人,也曾经一度被迷惑,到了故事的最后,主人翁与理发师融洽的生活在一起。
电影的名称叫《单车少年》,我估计是因为主人翁西里尔非常喜欢骑单车,而且单车是他的父亲送给他的。
整部电影的感觉,就是讲一个挺短,挺简单的故事。
但是在看完电影的时候,还是会有点小感动。
或许这就达到了这部电影的目的了吧。
横移跟随和摇晃镜头所释放的能量密度是不对等的。
相对固态的镜头摇动总是把落幅对准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比利时的街道、十字路口,直至小男孩希利被这些敞开的空间所吞没。
当父亲因为害怕被希利偷来的赃款所牵扯而赶走希利后,小男孩再次骑上了自行车,镜头以希利移动同样的速率框住男孩,带着男孩非理性的莽撞,对规则的藐视,在夜里以骑车这种习以为常的“仪式”将能量全然释放。
我们会记起卡拉克斯,记起《坏血》少年因流动的爱意而奔跑,记起《新桥恋人》的流浪汉在漫天烟火下肆意地横行,记起法国第一次新浪潮在街上晃荡的幽灵。
达内兄弟的手持并非是制造奇景的手段,而是更加贴近角色,眼眸,表情,肢体,我们仿佛能与之共同呼吸,没有喧宾夺主,是隐忍与克制,浮于皮表的情绪被剔除了,在每一次镜头的呼吸下,是超越比利时语境限制下的一次共鸣。
它是手册不会太过青睐的电影,其并没有代码的预知性和内在性,但它唤醒的是在语法被搁置后,在社会关系中找不到所谓对照被埋藏的情感,是瓦解,是符号系统的漏洞。
而不是一切不假思索的戏仿,不是一种品读游戏规则而所带来的快感,不是符号的游行。
拟像以重复的细节解构真实,令观众怀疑起《单车少年》里的单车,《孩子》里的夹克,《罗塞塔》里的鞋子,但它们并不是被做以一条链条,一个符号,在比利时电影的空间下它们即是它们本身,达内兄弟没有篡夺整个生产空间,生产这一过程并没有在细节的堆积、循环中拼贴出了异样。
罗塞塔的鞋子即是鞋子,是她每天下班踏进泥泞的临时住所前必须更换的鞋子,是比利时每一个和罗塞塔一般的少女所共同拥有的鞋子。
达内兄弟的电影不用去解读,也不必把东亚语境的价值观强置于每个游离失所的比利时人之上,单是观阅角色,关于他/她的眼眸,表情,肢体就足够让人心底涓流不息。
单车男孩讲述了一个被父亲抛弃的男孩西里尔的一段儿时经历,影片的导演是法国的达内兄弟,达内兄弟擅长用记实记录的手法表现人物的经历与人生轨迹,不同于其他导演复杂的叙事手法与渲染,达内兄弟的电影更加真实简单,是一种纪录片的手法去表现电影的人事物。
一、影片画面景别的组成(中景叙事、特写重情)1、这部电影采用人物交流来展现故事发展,所以在交代人物交流中更多的采用了中景。
这一景别主要主要表现人物上半身的行为动作,构图的重点更多的是人物半身形体关系、情绪交流、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所以在整部电影中中景占了很大比重。
片中以西里尔的视角为叙事模式与父亲,养母萨曼塔,坏小子之间的交往过程中普遍采用这种景别。
给观众更真实,更有距离感的体验。
也更加符合导演所惯用的“跟人物走”的记录理念。
此外,中景在画面构成中也考虑了环境,大篇幅的使用也不会因此失去环境存在感。
2、除了叙事使用的中景之外,特写镜头是穿插于故事核心中的另外一种镜头语言。
特写镜头的画面极具造型渗透力和表情性质,能传达叙事情节,从而影响观众的心理。
通过人物面部表情的表达,能够揭示人物形象更深刻的部分,反映人物更丰富的情感。
片中西里尔的内心与情绪变化更多的就是靠特写面部表情与眼神来表现。
那种带着恐惧、不舍、坚韧与无助的表情,都是通过特写准确生动的刻画出来的。
在整个画面中细节在视觉上就达到一种强调突出作用,还因为主人公的不同变化起到影片节点的作用,体现出西里尔这个孩子简单而又最真实的内心世界,对观众的心理暗示作用明显,让人感觉自己身处其中,视角完全跟随于这个孩子。
影片以中景及特写这两个景别为主,中景着重讲故事,特写表现第一人称西里尔的内心情感与外在行为的变化,虽然没有复杂的镜头语言,但仅仅这两种镜头的交织就足以将我们带入西里尔的世界。
二、影片中镜头的使用以及映像图式(动静结合)1、影片的视点从剧中人物的主观视点展开。
所看到的完全是一个孩子的视角,没有导演的自我添加,没有观影者的相似性想象,这是一个孩子在用自己的经历讲故事。
2、构成镜头主体的人物位置,以西里尔所处环境为核心,她在镜头中位置始终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西里尔独特的自我经历,在影片中,大部分的交流与追逐场景,所以前后排列与对面排列占据了大部分幅面。
西里尔的位置不是刻意而为,而是镜头追随西里尔的方式,是一种记录他生活的最真实最自然的形态,所以观众的视点始终聚焦在西里尔的身上,不会被其他视点所吸引开来。
3、这部电影采用了更多的动作镜头,而在关系镜头与渲染镜头的使用上比较少见。
也是有这个片子的记录特性所决定的。
动作镜头强调加强故事的连贯性,更加强调人物在影片中的作用。
环境描写也随之变少,也使整个电影没有刻意的间隔与停歇。
动作镜头在视觉表达上具有可看性。
镜头排列中对叙事基础(对话)、叙事重点(动作细节)、叙事渲染(动作方式)都有强化作用。
影片中交流对话是最主要的行为方式,言谈举止就知道了西里尔的经历与故事,在细节上更是描写内心的重点。
从片头开始,站在楼下不断地按着门铃,敲门到骑车找父亲再到给父亲送钱被父亲拒绝,这一系列的人物动作,就已经很生动的表现了西里尔对父亲的爱,是一种无言的付出。
影片中动作镜头也很注重动与静的配合。
性格激烈的西里尔好动、狂躁。
安静的西里尔孤独、寂寞,对任何事情的抗拒。
运动镜头不仅仅为我们讲述这个故事,也随着镜头一步步进入西里尔的生活与内心。
抗拒的西里尔永远在奔跑,安静的西里尔总是那么的抗拒。
直到得到关怀与经历了挫折。
三、影片的构图与摄影机运动(奔跑与飞驰的单车)1、《单车少年》属于纪实构图风格,以故事的发展带动构图的进行。
以人物心理情绪变化改变构图形式,带来节奏的变化,突出故事的戏剧性变化。
2、男孩的单车是故事的线索之一,正是这架单车,让整个影片的节奏变化不一,也让整个影片动了起来。
不断地骑车运动始终穿插着画面当中,但很多都是有倾斜角度的运动轨迹,它代表着内心激烈的西里尔。
奔跑时也是带有对角线方向的跑动,由此将画面分割开来,形成视觉冲击,打破平静故事的平衡,反映人物内心的变化过程。
当心情不错的西里尔骑着单车的时候,则是悠然的,平行与画面的骑行,画面就是通过骑行角度的不同展现了男孩的心情与态度。
通过构图的巧妙设计就掌握了人物的内心,也是导演讲这个故事的亮点。
脑海中永远是骑车飞奔的西里尔。
最不能忽视的就是构图与运动带来的差异性。
3、影片中的运动使影片的节奏形成。
运动的镜头是主要的拍摄手法。
导演大量的使用手持拍摄,造成的不稳定感使故事更加真实,表现方式也更加丰富。
而当人物运动,摄影机固定的时候,节奏随之变慢,就将整个影片节奏控制下来。
4、大量移镜头的使用。
为了配合快速运动的单车,横移与客观性镜头的跟拍组合成一组连贯的镜头。
除了速度与手持跟拍以外,与画面构图的结合才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影像故事。
而结尾的横移加长镜头的组合,平稳而带有柔和的感觉。
这样速度的变化其实就让影片有了特殊的味道。
5、片中长镜头的运用。
片子很多地方对西里尔使用了长镜头的跟拍,多是快速的跟随他奔跑或是街上单车的骑行。
快速,景别也有变化,丰富了这个人物运动时的画面感。
而长镜头也是对人物心理描写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让观众很容易就理解了这个男孩内心的狂躁与内心想法。
影片的不断深入,西里尔也在一直改变,越来越慢、越来越稳定的镜头表现,也是对这个男孩最重要的刻画了。
四、声音表现西里尔的内心世界(以孩子的逻辑与认知理解世界)1、跟拍与更多的对话交流镜头带来的是环境声与人声充满与整个影片。
言语的断续与连接是最简单的展示情绪的方式。
爆发与沉默相对,西里尔所展示出的爆发力更多的体现在前面部分,这与对父亲对单车的爱有很大的关系。
后面爆发点与沉默不语更多的是内心孤独落寞与信任问题的斗争。
导演用最没有变化的环境人声表现着这个孩子对人、事、物的态度。
孩子则用自己的行为逻辑表达一切。
这才是这部影片最真实的视角。
2、配乐的使用。
达内兄弟很少在电影中使用配乐,但是在这部电影中却突破常规,加入了一段有着小高潮感觉的音乐。
在配乐的使用上面,篇幅不大,共有四个时间节点中加入了配乐。
分别是找不到父亲无助的躺在孤儿院的床上、听到父亲亲口对自己说不要再找自己、父亲拒绝了他偷来的钱还有结尾与萨曼塔骑车。
很显然都是在情绪爆发点使用的这段配乐。
配乐虽没有过多的含义,但却有着强化情绪表现力的作用。
配乐的出现,让观众吃惊,甚至是让观众突然从故事里起了波折。
但对主人公来说,这四个时间节点,则是这段儿时经历中最重要的部分,让他懂得了很多,长大了很多。
从无助到幸福,他的经历还有对自己的改变都是令人吃惊的,也让很发人深省。
五、色彩对影片的突出色彩在影片中的大部分都是自然而朴实。
但对核心人物西里尔来说,始终是那件红色的衣服。
在每一个画面中都很刺眼,不仅仅他是故事的核心,而是每一次的矛盾冲突都是以他为故事点。
红色是激烈、激情的代表。
而西里尔内心也是这样的红色也是这样的突出。
冲突与矛盾就是围绕那一种红色来描写。
随着故事的发展,最后倒在树下的西里尔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尘土,骑上自己的单车远去。
仿佛这时候红色都停止了流动。
有的是一种淡淡的忧伤,也是他内心平静的表现。
他完成了救赎,完成了对别人表示的歉意。
红色不再激情似火,而更加单纯。
《单车少年》如此的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的成长经历,也许对很多人来讲这是不可思议的,不可理解的。
他的想法看起来是那么简单,但是他却是那么的执着,这一切都不是一个成年人能理解的了的。
因为这是一个孩子,西里尔的视角,这是他的内心他的故事。
导演阻止了一切成人思想对孩子经历的影响,毫无添加个人因素在里面。
在我看来,也许这对每个人来说都算是一种回忆,一种回味。
当你回忆自己童年的时候,现在想想也有很多事是你现在理解不了的行为。
那时的孩子,单纯,简单的内心就是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当你看这部电影时,回忆你的过去,你就可以得到一个与西里尔一样的答案——童年的故事。
之前我不明白什么叫没有一个镜头浪费的电影,这部电影给我做出了解释。
男孩西里尔被父亲安置在儿童福利院,父亲本来说一个月就来接他,结果他发现父亲卖了车子和他的自行车离他而去。
就在西里尔不顾一切寻找父亲的时候,一个原先的邻居萨曼莎出现了。
她帮忙买回了西里尔的单车,并且愿意每周末带西里尔回家,然后收养他。
可惜西里尔不是个顺从的孩子,用我妈妈常说的话形容就是“哎呦,愁死我了”。
萨曼莎和西里尔一起去找他爸爸,好不容易父子相见,西里尔这个时候表现的和大多数孩子一样,对父亲的依赖和讨好,在他幼小的眼中显露无疑,这在平常事看不到的,在儿童福利院时他的眼里只有愤怒和不信任。
而爸爸则不耐烦的想让西里尔离开,后来最后竟然跟他说,你走吧,跟着萨曼莎会比跟着他幸福,还跟萨曼莎解释了一通,全是不想负责任的话,如果我妈看到这又会说“哎呦,愁死我了”。
西里尔很是为此伤心,萨曼莎也是在那时坚定了收留他的愿望。
可是事情并没有想象发展的顺利,西里尔又碰到了不良少年,也许同龄人对西里尔那么好过,不良少年几个小小的花招就将西里尔招致麾下,让西里尔帮忙打劫报刊店老板,西里尔竟然说他什么也不想要,就只是为了他去打劫,因为他对他好。
看来没有得到过别人信任的人在突然得到信任后真的会义无反顾的用尽自己的力气。
可惜在得知他被报刊店老板还有儿子看到脸的时候,不良少年绝情的将西里尔赶下了车。
西里尔拿着钱不知去哪,突然想到父亲就是因为缺钱才把自己放在儿童福利院,于是拿着钱去找父亲,没想到父亲却也像看到瘟神一样将他赶了出去,并说:“你会害我坐牢的!
”,看到这我妈又要说了“哎呦,愁死我了”。
而萨曼莎也因为西里尔和不良少年交往头痛不已,为了阻止他和不良少年见面,萨曼莎没少费心,可惜西里尔因缺少关心,根本不把萨曼莎的警告放在眼里。
萨曼莎为了寻找深夜未归的西里尔和男朋友吵翻了,男友问她是要自己还是要西里尔,萨曼莎竟然想也不想就选择了西里尔。
为了阻止西里尔去见少年,萨曼莎和西里尔扭打在地上,西里尔用修指甲的刀子扎伤了萨曼莎。
即使是这样,萨曼莎也没有想放弃西里尔。
看到这我也忍不住要说了“哎呦,愁死我了”,这个萨曼莎简直就是仙女姐姐下凡啊。
故事就是这样,再简单不过,说白了还是一个古老欧洲童话,不听话的小孩子受够了苦,没有人爱,遇上了一个仙女姐姐,愿意疼她,爱他,可是因为太久没有尝到被爱的滋味,孩子似乎不领情,又碰上了坏人,在吃了亏之后才明白仙女的用心,回到仙女身边。
故事不复杂,但是能把简单的故事讲得平心静气却是需要本事的。
所谓没有一个镜头浪费就是意味着不会有什么为了镜头而镜头的镜头。
所有你看到的画面都是为了故事发展,可能在场景转换的时候会有一些慌神,但那绝对不是故弄玄虚,因为在下一秒钟你就能找到画面出现的原因。
男孩在电影里的眼神十分出彩,让人想起了《四百下》里的小男主角。
电影里三次出现的配乐也是叫人觉得意外的地方,突然却不突兀。
虽然这是部出色的电影,但是有时候太完美也会让人觉得无趣,可能是这部电影唯一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吧?
这才是不动声色的煽情
达内兄从来都在告诉其他导演:我们是如何把一个简单的故事表达得饱满的。不变的题材,不变的省略性叙事,不变的手提摄影和中近景,人物和场景的伏笔以及细节处理都恰到好处。同时,影片中的角色从来没有绝对的善恶。当所有导演都在试图所谓的突破时,唯独有达内兄弟坚守阵地而从不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
理髮店女人說,別難過,要是事情跟你想的不一樣的話。
看的第一部达内兄弟的电影。真实的不像话,尤其是小男孩的表现,根本不像在演戏,你会觉得那就是他自己。这是个有着光明结尾的故事,而我希望那是所有美好的现实。
不知道讲什么
同題材來講普通。
果然名不虚传得好看啊。
看达内的时候好没耐心啊,这是怎么了,好几处还是煽死我了
结尾很震撼,一扫之前的沉闷。★★★☆
隐忍的叙事和适当的感情,让人感觉到真实。
野蛮任性的熊孩子,是不是想全世界都围着你转。
就是看的眼疲劳
关于找爸爸的傻逼题材,中国孩子,尤其现在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且不说《雾中的风景》中,一位不负责到极点的妈妈(孩子没爹就可见端详)欺骗孩子,说两个孩子的爹在国外,结果两位未成年踏上不归路,女孩最后被强暴。中国孩子绝对没那么2,自立能力比传闻中的强大的多,跟谁都可以过,跟亲戚
嘎納獎認可的影片關於人情關於成長關於小男孩騎車尋父的故事。黨媽的爲何不要自己的女兒曾有部電影裏這麽說因爲女兒長大就會走自己走過的老路犯自己犯過的錯。而這部片子裏爹一而再抛棄送上門的兒子顯然是要推卸這樣份責任。有點音樂有點煽情。
1.5,大量低脂情感
看不进去
看电影的时候脑中一直想起Rolling Stones唱的那首温情的as tears go by
橫衝直撞在叛逆中蘇醒的男孩~簡潔乾淨冷靜克制是個好電影~
大量带有生活质感的长镜头,只诉不控的平凡生活。
大闷片啊啊。电影也分几种,情节离奇但带给人刺激效果的是好片,故事朴素自然给人予共鸣的也是好片,而本片,故事确实真实自然,但实在没有什么观影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