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然看三个男演员在一台车里面对话看了快两个小时,Jesus Christ !
好吧,我再稍稍入戏一点。
这讲的是两个天文学家和一个工程师发现外星文明的事情。
我还以为剧情是一开始他们以为发现了外星文明,后来发现原来是地球上隐藏的文明。
结果不是!
就是这么“硬核”!
我想起高中时候有一次,跟一个爱好天文的朋友一起出去吃饭,他跟我大谈特谈宇宙奥秘,我听着贼惭愧,因为我根本没有像这种这么硬核、这么深奥的爱好……再贬低自己的话我就不说了哈,反正就是没有。
如果要我比较这部电影和那次跟朋友的对话的话,那我宁愿再来十次那样的对话也不要看这部电影。
虽然这部电影拍得很真实,对,我也沉浸其中了,但它毕竟不是真的,看完之后就会冒很多问号,哎,我这看了个啥?
我一直期待的更丰富的剧情,没有。
那就像在看三个人在湖边钓鱼聊天,钓完了走一样。
当然,很多人懂钓鱼,很少人懂天文,这会让人觉得这两件事有区别。
也就是说,这部片模拟了一件所有东西都在常理之中的事情,这挺没意思的。
因为连我一个外行人都会觉得“嗯,是这样”,而不是“啊,原来是这样”。
不知道天文爱好者看到这部片,会兴奋吗?
演技一般,但是剧本非常精彩,题材也算新颖,最后还加入美国英雄主义,可以说是近年来少有的让人眼前一亮的科幻片,而且寓意深刻,扣人心弦。
这种若隐若现的故事情节,更加吊人胃口,吸引人一直看下去。
不过感觉最后拼命保住的数据已经没用了,大BOSS最后都现身了,所谓第一批数据又有啥用啊。。。。
多少年前,我总是抬头仰望星空。
向往它的无垠和广袤。
多少年后,我忘记了曾经的悸动。
颠沛在生活的框架。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随便点开这部电影,在角色僵硬的对话和瞪眼睛中嚼着排骨,疑惑于导演为什么要给这么平淡的对话配这么宏大的bgm。
中间开始随着高潮接触的逼近,这部电影开始真正吸引了我,一些术语的讲解让我回忆起了多年前翻看的科学杂志,接着从角色的眼睛中,我苏醒了曾经对星空的向往,对仰望的痴迷。
如同被带入了这部电影,我随着角色一起倒计时,一起深呼吸,一起绝望,一起希望。
在蓝色的光幕之下,主角的背影深深打动了我。
就像看到了自已曾经希望的自己,顿时感慨万千。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拾了我快消失的星空。
可以理解科幻电影中一些常识性别扭,比如可笑的代码、低水平的顶级专家、还有科学家自己写的程序也有个超炫的UI界面,这些都让人习以为常也不会影响观看,但本片高潮部分的“断电导致数据存储不完”这个情节推动理由实在让我无法接受,先不说那段二进制代码只有不到2kb,就算要保存整段高清音频,以平均100mb/s的速度,20分钟可以保存120gb的数据,怎么都够了吧,如果只需要保存那张图更简单,拿手机拍个照就行了,他们竟然没人去做。
这个让我觉得别扭的地方直接导致我快进跳过高潮,直接看到几个科学家一脸憧憬的看向星空。
是个有趣的电影,能用十元钱拍出一千元的题材,本身是不容易的。
但是,最近我想到一个问题,因为和这个电影有关系,所以就拿上来分享。
1外星人来地球的动机是什么?
我最近想到了一个细节。
因为相对论的原因,时间在不同强度引力场里的流逝速度是不同的。
这个现象已经被科学界证实。
那么问题来了。
黑洞附近的文明比远离黑洞的文明进化要慢很多。
结果是:黑洞文明拿到了永生,却失去了进化速度。
这可能就是外星人来地球的动机之一。
窃取或者说收割人类进化果实和各种财富。
不理解的同学可以想象一下生产杯子的问题,同样生产一个杯子,地球上和黑洞附近耗费的时间是差很多的,具象化这个问题,地球生产一个杯子要一天,黑洞附近生产杯子也要一天,但是黑洞附近的一天是地球的千年,地球一千年能把生产杯子变成工业机器人大批量生产,就是黑洞吭哧吭哧生产出一个杯子的时间,地球已经造出来数不清的杯子了。
而且不是一个杯子的问题,所有生产、研发、进化都存在这样的时间差。
积累下来,黑洞文明落后的程度就非常大了,堪称宇宙级龟兔赛跑,约等于冻结状态。
2讨论完动机,我们再讨论一下这种可能的概率问题。
众所周知,太阳系是另外一个星系爆炸后的产物,我们地球所有周期表中铁以上的元素都来自恒星爆炸之类的现象,那么,原来恒星的核心在哪里?
有一种说法是太阳系里存在一个小型黑洞。
这个前提成立的话,再加上太阳系距离是可以实现星际航行的这个条件,上诉黑洞文明存在的概率就不是天方夜谭了。
而且,就算现在的物种进化树,人类也不是这棵进化树上的终极产物,犬类和牛都比我们进化的更充分一些,但是,从结果看人类进化的方向是最优的。
那么,就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在太阳系未知黑洞附近,存在着一种人类史前文明。
这个文明,或者在地球,或者在火星、金星上诞生,但是,他们在条件成熟之后,选择一种利益最大化的太阳系分工模式:让自己的种群活在黑洞高引力慢时间的时空里,让低引力的地球负责他们的供养。
3一个可怕的推论:如果这个故事背景成立,那么,所有发现外星人痕迹的人类,都面临被灭口。
4尾声,到现在为止,所有证明外星人存在的证据都被否认。
5关于黑洞文明的土著问题,有网友提出了这个问题,虽然不是很礼貌,但是还算有趣: 胡扯!
现在黑洞边缘的文明还在猿人时代呢!
哪来的宇宙飞船!
难道跳过来的不成,跳过来也抓到动物园去供人观赏去了!
这位网友说的是黑洞土著文明。
黑洞的土著文明的确是没有竞争力的,大概率会被殖民同化。
如同美国的印第安人命运,美国是白人的美国、黑人的美国……各种移民的美国,但是肯定不是印第安人的美国。
黑洞文明的星球大概如此。
6今天有了另外一个脑洞。
如果把这个问题各个元素放大,会出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让我们用意念来到宇宙大爆炸的最初时空,刚才不是说黑洞一天等于地球一千年吗?
这个映射关系是个变量,黑洞和地球的时间对应关系和彼此的引力有一定的关联。
好了,我们吃瓜挑了个大的——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这个时空应该是我们这个宇宙引力最大的时候了吧?
不同意可以举手哈。
然后,问题来了,现在宇宙大爆炸模型和我们设想的情况不一样。
现在的宇宙大爆炸模型网上到处都有,大概意思就是几分之几秒的极其短暂的时间内,诞生了夸克、电子、质子、中子等等物质,然后在多少多少年之后产生了星系巴拉巴拉……详情大家可以百度一下,不具体引用。
能看出哪里有问题吗?
大家关注一下宇宙大爆炸的时间轴线的变化,它不是恒定不变的。
而所有宇宙模型的时间轴是固定不变的。
引力越大,时空越扭曲,爆炸之前的那一刻,时间几乎是停止的。
然后,我们放慢爆炸的过程,爆炸从一个质量极大的点开始,往四外放射,这个时候,被炸得远的物质有一个变化,引力在急剧变小,时空在急剧变得平缓。
整体看,时间从爆炸核心到爆炸物边缘在从慢到平缓的变化。
这就是和我们经常看到的宇宙大爆炸的模型相矛盾的地方。
根据目前的科学数据,我们观测到宇宙的寿命大概是一百多亿年,我们这个地球这里是过了一百多亿年,那么引力最大的宇宙核心呢?
那里的时间怎么算?
是不是要考虑引力的变化?
我瞎想的结论来了。
全面考虑的结果是,时间像一个可伸缩的尺子,在高引力的场里边变短,在低引力的场里变长,我们这里的一百多亿年,在宇宙的核心不过就是爆炸的一瞬。
这是一个比较烧脑的问题,因为缺少具体数据,所以很容易陷入混沌。
7拉格朗日点。
宇宙中心是没什么线索的,但是银河系中心、太阳、地球都是在的。
引力和时空的关系,在拉格朗日点里是什么状况?
地球和月球太阳是有几个拉格朗日点的,刚才去搜索了一下这个问题,知乎上有,而且举了一个例子,黑洞和附近中子星如果有拉格朗日点会怎样影响时间?
一些网友回答,在那里引力场消失了,当然时间没有时间膨胀了。
如果,我们把一种可以独立进化的生物,分别放在拉格朗日点和地球,它们会发生什么?
看到最后出来一句—for dad隐隐感觉这就是一个真实故事政府政治问题不能公开的秘密,通过一部独立电影拍了出来?
艺术永远来源于生活…细思极恐男主角最后说:“还有几小时就到明天了,世界将要醒来了,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
”但一切都没有变by the way,一路在看的时候我隐隐觉得络腮胡和司机大哥是一对gay…中间有一段mike突然醒来发现他们不在了,喝了一口茶又觉得不对,导演是不是想暗示点什么?
难以形容,简单至此的剧本,超一流的演员演技,超一流的拍摄,超一流的BGM(居然有人觉得这片子的BGM不好,不可思议)剧情无可挑剔,真正需要的是耐心去观看,去理解前50分钟的剧情,因为这50分钟,对“没有”人生经历的人而言就跟看自己的人生一样漫长。
片尾4个小红帽,超人战队式站位造型,再来个“FOR DAD”,有儿女的都能明白那种看到成长带来的骄傲感,可以让人有泪花的。
而对人类而言,这种程度的降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事实上,有能力来地球,也愿意来地球,还没一到就把人类轰成渣,对人类而言,和耶稣再临已经没什么区别。
降临时的交响乐高潮足以洗耳到性高潮
并不是以科学家为主角这就叫科幻电影了,这绝对是被国产剧教坏了。
但是作为小成本电影来说,完成度还不错,前一个小时让我一直在脑补失宠皇后和新晋贵妃之间勾心斗角的后宫故事,后来还有姐妹情深的大团圆结局。
感觉找一个情感观察类的节目组来,这点素材够他们做三期的。
还蛮喜欢这种把现实中的事件拓展而成的电影的,只不过故事的高潮竟然放在极速收纳和狂野飙车,真是太奇怪了。
是看了评论才去下载的片来看,本以为小成本会有什么出彩的地方,结果看下去很晦涩,前面几乎铺垫了50分钟,对于几个男人的身份背景不知所云,只是感受到了满满的基味(中东男看到多了个男的一直闷闷不乐,然后另外两个白人看人、讲话的时候都是一股基味,I like your sexy ass,对你有意思的感觉,PS:眼镜男像不像Westlife里面的shane),还有后面没有电池,要跑路了,居然不舍得那些装备,拿了电池再回来捡啊,结尾自己都说过几个小时人们才会醒来呢!
把这两点处理好,应该可以进小成本佳品行列了。
还可以一看的原因就是觉得音乐还不错,有代入感!
为了这部片子特意注册了豆瓣账号。
首先说,这绝对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而且绝大对数人肯定觉得无比枯燥,或许都没能看到他们把车停下来就起身走人了。
作为一个自身天文爱好者,这个故事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影片描述的场景,就是我们的日常。
一两个人,一片旷野,头顶浩瀚星空,这时候你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在漫漫长夜中,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的全身僵硬。
更无聊的是,还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任何带光源的设备,而你所面对的,是各种光谱、曲线、直方图……这些东西外行人觉得枯燥无比,但是这群人却能二三十年始终如一,或许这二三十年一无所获,但却列在其中!
但是,其中也不乏槽点。
1. 做拍摄或观测,我们绝对不会选择月圆之夜,除非带了妹子2. 前期工作远比他演的繁重,三脚架(赤道仪)需要各种调试,尤其对极轴,影片中戳那就用是我们梦寐以求但至今无法实现的3. 讨厌一切光源,更别说镜筒里面的光了,纯粹是为了影视效果4. 镜筒子是里面最便宜的物件,影片中用的是个牛反或者施卡,大概150mm,这种型号的,我一个人拎四个能健步如飞,轻的一逼5. 影片中的赤道仪goto速度和跟踪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十几万的设备远达不到,而且,通轴导星,到达这种分辨率那是牛的一逼6. 牛反镜一般是定焦的,调焦在这种东西上面基本没用
故事对一个热爱天文和SETI计划的孩子没有抵抗力,部分剧情有点拖沓,真的期待片尾那一幕,有生之年。
挺有意思的小成本作品,拍得太拖沓了,1.5倍数放完。
死于片长。核心内容40分钟足够,其余绝大部分都在自我陶醉。片尾的“献给父亲”或许说明了问题。
煽情
九十分钟刚刚好,稍显冗长,各种意味深长的镜头多了就起反作用了。
以为是科幻片,结果来来去去就是三个人在对话,看了半小时后还是无缘无尽的跟科幻无关的对话,果断换片。
简直是全方位展示男性胡须之美。
科幻的部分非常好看,可惜只占1/5左右吧,其余都是又臭又长又没逻辑的无厘头文戏。老老实实拍个短片不好吗?bug太多实在影响观感,看在是小成本的面子上多给一星了
这玩意儿发到《科幻世界》应该会被退稿
冗长,嘴炮,差评
情感煽情着墨过多,节奏熬人将近过半才进正题,设备突然没电给整乐了尤其一件件往车里搬、装不下、没钥匙、打不着车、又舍不得扔 哈哈哈哈无法判定是催节奏还是失败的英式幽默,结尾高光挺震撼但四位pose可否少搞一点
别说批话了,返回的阿雷西博信息里面的星球资料显示他们的星系也是九大行星?还是指发送信息的位置在地球???
好喜欢这种散发理科之美的科幻小品,配乐如宇宙般浩瀚,只是导演似乎不知道该怎么收尾,吞吞吐吐的~
证明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唯一是一个危险又迷人的课题,本片的低成本高质量的确难得,但是两个小时的片长显然多余,导演对节奏的掌控不够稍显拖沓,要是能挨过前面剧情的铺陈,后面的故事就会变得有趣了,还有本片为了调动观众情绪过分依赖音乐,对于小高潮和高潮的配置有些本末倒置,总的来说还是个瑕不掩瑜的有趣电影
不是为了太空理想,是为了出名
优缺点都很明显,但我太喜爱接触类影片了,尤其是本片,极其硬核。电影的缺点是小成本制作和时长拿捏的不稳,几个主角的冲突和“接触”的高潮放在同一个时间段会更有戏剧张力,但本片先解决矛盾再一致对外非常理性,符合科学家的身份。优点就太多了,也是小成本限制,配乐就极其出色,大部分情绪是靠音乐铺垫起来的,其次就是非常基础和硬核的科学背景,二进制信息和无线电的使用是寻找外星信息最重要的技术,本片都诠释的很好;还有三人组的新友谊建立和旧过往的纠葛,又为了同样对探索未知的乐趣成了战友,让人会心一笑。最后是影片主题,人类对存在的探索,以及第三类接触将改变所有的一切,探寻存在的意义是哲学、也是科学永恒的追求,虽然我认为任何地外生命都提供不了任何答案,但这探寻本身就是存在的意义。
也学只有真天文爱好者看得带劲吧。一部电影一部车3个演员,这帮人既然打算一整夜要耗在野外作业就没规划备用电源?或者备个发电机什么的。那个望远镜就真的塞不进车里带走吗?就算带不走,先丢在那里待会开车回来拿也没有问题啊,至于那么纠结还必须丢弃?前面节奏那么拖沓就为了后面这段生死时速的节奏吗?还有最后用破坏钳开锁,这把破坏钳还特地在前面做了铺垫,以至于一开始出现破坏钳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恐怖片。(2021·4·30 6.6/0.1万)【IMDb5.9/0.3万,预算7千美元】
人少,剧情紧凑,高潮点很有感觉,前面铺垫太长,太多刻画情绪的镜头,总体还是很不错
外星人就在头顶上方,比卫星还近
还行啊,除了啰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