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差的武侠片。
其实情节本来可以,但被导演拍坏了。
情节是讽刺武林人士,固步自封,尽练花架子。
一代宗师、天下第一高手,连个舞女都打不过。
真正的武术,是一招制敌。
男主只教了二个普通女人一分钟,就放倒高手无数。
然而坏就坏在,导演自己就不懂武术,拍的男主就是一个空心花架子。
说到这里,一定有水友要喷我了,毕竟《一代宗师》《师父》的反响还不错,但倭是2011年的,当时导演的武术认识还没那么高。
而且宗师和师父里,还有很多违背武学常理的地方,所以徐浩峰只是一个写实风格的导演,而不是一个写实的导演。
比如:他们是这样用大刀的。
单手用长柄,牛逼不?
后来导演没有指挥,让几个女人随便拿,反倒拿对了。
然后男主去看舞娘跳舞,说是测体力,敢情入侵的都是女兵。
那扭来扭去能测出体力?
连弹幕都受不了。
最离谱的是,整什么响声看影,一棍子打倒二个人,帘子都不带动一下,居然还有人认为这是真武学。
一个舞娘有这臂力?
于老爷子最冤了。
说好的一听响就调头用棍尾打,一根刀鞘1米5,前面伸了1米出来,调过头来有这么长,找谁说理去。
而且舞娘调头的速度也太快了吧?
想像的战斗画面切换交待不清,太突然,太生硬。
看影就更离谱了。
比如这人,明明就没影子进屋。
拍摄时,能把屋里灯光调暗一点么?
这就好比有个人告诉你,打架别整那些花架子,直接一拳封面门,包你打赢。
也不用日常锻炼,也不管出拳姿势和步法移动,更不提力量和速度,结果你就打赢了世界冠军。
导演逗我呢?
用更假的武学来讽刺假武学,整个主题都没了。
水牢一幕就更离谱了。
对戚家刀的说法就更错的没边了。
戚家刀其实就是苗刀,刀尖是尖的,刀身微弯,不是那种直直的T形头。
刀头一掌开刃就更离谱了。
这么长的刀,你不斩击,光靠刺啊?
自古兵器,只在尖头开刃的只有剑,还是清剑中的少数,不是汉唐的斩剑。
戚家刀是刀柄根部一尺可以不开刃,用双手握,像西方双手剑一样用法。
于老爷子也被坑得不轻。
双枪并在一起用,还空着只手,这是在干嘛?
接着导演急忙交待,原来他们只是试探,马上就能一击必杀了。
然后让两人自行练功。。。
你就告诉我那蹦来蹦去的,能试探出什么吧!
男主拿把刀只有刺、点,削撩斩什么的全不会(噢,对了,没开刃),于老爷子就没用过双枪,连个完整的招式都没使过。
虽然说能看对方反应、步伐、出手速度、下盘稳不稳什么的,但双方根本没给到压力啊,这要是都能看出对方根底,只能说是菜鸡互啄了。
于老爷子真得是冤。
男主是军队出身,风格本应该简洁刚烈,居然也试探揣摩,莫非平日都是这么跟倭寇打仗的?
前戏做足后,最后可算是交手了。
一招分胜负是没毛病。
男主依然化身短枪兵,来了一招中平枪。
但让于老爷子双枪磕刀是啥意思?
男主长刀后面不开刃,于老爷子闯进这个位置,怎么都赢了。
左枪一封,右枪直刺就完事了,非得把人家兵器打落,专门羞辱男主的么?
导演你知道打落双手刀比单手刀难多少么?
总之就是导演根本没认真练过,也来拍武侠片,因为自身水平不行,拍不出效果,只能把高手强行拉低来凑戏。
在后面的宗师、师父里,虽然画面很好,但打斗依然有一些不合理的地方,懂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
倒不是说导演不行,只能说写实武侠真的不好拍。
有突破性和吸引力的是片中的武侠世界观,有了这点,足以成就一部好片。
其余的武术场面及交锋模式,并未如某些评论所说的有太吸引人或突破性。
回到通俗的问题:可看性。
可看性作为电影交流基础,并非不无必要;影片前半段展开时节奏不错,非常吸引人,进入中间过程则有点拖沓。
从演员的选择、摄影,即能看出是部用心的片子。
业余说很可笑。
近几年华语电影中少有的带突破性的片子。
严重剧透,慎入。
另外一篇《光谈主题:有脸面有文化的武学高手出入境检查以及其它》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23153/“不是给她们饭了吗?
”“知恩图报,她们这是在报答咱们那。
”裘下山后在田间练武一段,实为发泄情欲,镜头最后落在裘低头。
戚的贴身侍卫(宋洋饰演)和裘夫人在门内用绳子测试光影角度,侍卫拉线时线扯到了裘夫人的身体身上,音乐帮衬着勾了一下,线拉扯过夫人的身体,个人感觉相当淫乱。
按捺不住起身跳舞的那武士演的有味(下次能让他做个配角不?
)武士们押着3个波西米亚女人入牢时,受“这种做法太没文化了吧”的鼓动转身抓阄,“三长两短,谁也别埋怨,这是老天的意思”……“老天的意思”……徐导幽默了。
“三个五个,怎么会这样,咱们怎么就忘了数数人数!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这种搭配应该不算是文化不高吧!
”“不必了,我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你是一个塔塔,在我们的风俗里,女人为男人冒了险,这个男人就是她的塔塔。
”裘夫人护卫从裘冬月身边走过前,裘把裘夫人的帽子甩到了外面。
这个细节蛮精的。
“靠近儿,靠近儿”“活了这么大,也让你尝尝高手的味道”“高手的事,很难懂”(个人感觉这句话念的还不够有味,不够冷啊)“老爷,家里进倭寇的,快去看看吧。
”“进就进了吧。
”裘夫人和男侍拥抱,久滞的镜头后接裘的全景,胡须露在外面,最后画面落于裘的双枪。
最后一场打擂,四大门的三门主进门,第一个动作是三人一起合力关门。
6月24日北京MOMA百老汇电影中心大银幕观看后记录:裘冬月受伤后,被郄老门下抬着经过一片竹子和一面墙,他说:“家,不回”。
这个地方就是裘夫人曾经驻足抬头的地方。
裘夫人的侍者曾经问裘夫人“怎么了?
”裘夫人很淡的笑了一下“没事儿”。
裘夫人很帅气的在宋洋(不知道角色名字,用演员名字代称)面前划了一刀,宋洋的左侧领口留下了 一处刀痕,裘夫人问:你叫什么名字。
宋洋说:你打倒几个,我就见你几面。
在宋洋回到船里之后,郄老来迎战,回切到宋洋时,他正在用脸庞抚摸领口的刀痕,很淡很轻的一个动作,意味深长。
最后他和吉普赛女人骑马离开,刀痕依然存在,即便他换装,也没有换了那间有刀口的衣服。
他对裘夫人的思念,如果不注意这两个细节,根本从电影中看不出来。
这就是所谓的硬派武侠中的儿女情长。
那年,我蹭过一次他的课。
打铃之后,全体学生入定,徐老湿也小碎步走上讲台,整整衣袖,提提裤带,矜持而又透着放荡。
他的小嘴抿着,不知是中午吃酱油炒饭导致唾液过多,还是昨晚充分的备课让他觉得这节课的结构已经了然于胸。
话不多。
直入主题——“好,开始上课!
”——天呐!
多么的儒雅!
欧!
他小心摸索着自己的公文袋,从中掏出一张DVD,直插DVD机,动作稳健,又不失妩媚。
我听到了周围那些同学吞口水的声音。
就是他!
武林中的最后一个大师——徐浩峰!
他深谙象征技法和形意绝学,一些最微小的动作也让他表演出了全国武术大赛第一名的水准!
后排座位的小子按徐老湿的意思把教室里的灯熄灭,小银幕上的光像是一支蓝色的蜡烛发出来的,整个授课空间的气氛不亚于东方不败在茅厕手淫的神秘!
放映的这个短片是这样的:一个来自外太空的外星小矮人费力登上月球,它成功了。
它在月球安了家,有小屋子,小凳子,还有小桌子。
它每天都有散步的习惯,每次散步它都会注视地球好一会,然后才会回家。
这天,它又出门散步了,这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地球太空人一脚踩下来!
将这个小外星矮子嵌在脚印之中。
外星小矮子,它被地球大个子踩死了!!!
教室启灯,大家先是沉默了一会,随后将各自掉落的下巴找到安上了。
徐老湿也抬起头,扶一下眼镜。
张嘴说:“同学们,这个电影很简单,你们能看懂这个短片,就能理解《红楼梦》了。
”!
多么让人振奋的评论!
我深知!
今夜我属于徐老湿!
我的电影思维被他一语开化!
正是——老牛耕地地不摧,大侠点石石成金。
啊!
“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下了半日毛毛细雨,南京老城的春色仍遥遥无期,在更寒冷的北方,一队锦衣卫骑着快马,忍受着鼻耳的冻痛,将名将戚继光的死讯带进了京城……”本片原作小说《大明末世南京城》这样开篇。
东南抗击沿海倭寇,北部建藩威慑蒙古的一代名将戚继光在罢免三年后,老死家中。
“十五日后,地方官员的正式报本呈上礼部,礼部例行公事般地写下了十五行悼文,下发戚继光家族,对其一生功绩没有提及。
这十五行平淡的词句,在福建浙江广为流传,令戚继光旧部唏嘘不已。
”握有40万军权,功高盖主,戚继光难免神宗猜忌。
考虑到同代的武将的遭遇,同样具有重塑明朝武备力量宏愿的另一位名将俞大猷,屡被参劾并受到申斥,难酬壮志。
甚至有明一朝,武官的境遇竟是越来越险恶。
黄仁宇在名作《万历十五年》这样写道:“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
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入了成熟的阶段,他们的社会地位上升到历史上的最高点;换句话说,也就是武官的社会地位下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文武分流是整个影片的庙堂背景。
当主角,戚继光的贴身护卫,每每以“测试”解释他的怪诞行为,“测试”异族女子的体能,竟是考察人种,警惕其侵犯大明,确实,若有 “常理”也就不会有倭寇的“奇迹”。
此种处理引得全场观众窃笑不已,现在是天下太平,菲律宾在南海再怎么得瑟,怎么敢动中国!?
曾经的贴身护卫和左指挥使的愿望只是想让改良的倭刀能流入民间,留下戚家军的痕迹。
庙堂已远……按两百年的规矩,谁能打过乌衣巷的四大门,谁就能在江湖站稳脚跟。
看网友的反应,以为巷口的打斗气氛出了问题,原来导演交代的很清楚,那是个规矩,不是拼命,只是点到为止。
比武形式感极强,按导演的说法,那是每一个动作都和祖师同在。
以比武始,以比武终,这不是一部拼命的电影(这深深地伤害了一部分观众)。
四大门是已经江湖化的地方豪族豢养的武装力量。
裘冬月更是一掷千金,归隐上山下山,临死都不忘行个善。
四大门一坐,开个“方桌”会议,俨然的地方门阀。
地方豪族豢养家臣,资助民团,这才是历史上江湖的结构。
局面已定,戚家军的刀被判为倭刀,倭寇就此进城。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所展示的戚继光改良的倭刀,并不是历史上《纪效新书》中类似苗刀的制式,用法也有区别。
此刀真正的身份是藏在形意门中的唐刀,导演借裘冬月之口点出倭刀的刀法来历,展示一段因果。
倭刀号称改造唐刀,青出于蓝,实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日本刀法失传,成全了喜峰口。
汉文化藕断丝连,深不可测,中日流转,笔者也难掩感慨。
戚继光死后不到70年,明朝为满族人所灭。
汉文化本是文武合一,气韵生动。
影片标为“武侠”实在是被“小看”,甚至定为“武道”都不足以指出其内在气质,当然更不是说什么旧瓶装新酒,用武侠的外衣讲一个高尚的故事(是故事不是热闹,导演总是强调高尚!
一笑)。
仔细思量这酒和瓶子本是一体,也就称不上酒瓶不酒瓶。
这更像是一趟旅程,芳草杂树,金戈铁马,追寻汉文化中的久已失落的文武的精神。
真没什么特别感觉的电影,也许就是导演要给的感觉?
影院不少次出现笑场肯定不是导演所为的效果,而是观众力图从中获取点什么的结果。
文学性和电影性被相互干扰着,众多缺乏塑造的人物和不干不湿的性格动机也扯着叙事的后腿。
作为首次指导影片的作者,只是在一种形式上有那么一点点不同于一般武侠影视题材的表现方式,仅此而已。
八月时因在时光网上看到一张剧照而对本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那种色调氛围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甚至更早时让我爱上古装功夫电影的岁月。
欢乐无限的故事 拿到当下也不突兀的情节转折 看出看不出的各种故事深意。
《倭寇》开始的画面,是雨落残荷,不知道导演是否喜欢红楼那个桥段,林妹妹要“留得残荷听雨声”,只是落在开头,有些不明所以。
或者导演有禅宗意境,那又是别样趣味,只是与影片脱太远,意境不谐。
《倭寇》的直白,恰恰正是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道具、人名、言语。
四个老头围着桌子躺在竹躺椅上,旁边是三个异族女子在喝酒,在放肆的笑。
渐渐地,老头们的话题转成了那些异族女人。
现实生活之中没有这样围着桌子的躺椅,这是艺术,是导演的高调。
佘小姐的那把椅子,高得离谱了,如同她的人一样,处处离谱。
佘小姐本身便不接地气,充满幻想,又难忍寂寞,要在世俗中打闹,却处处不满于现实,终于落得郁郁寡欢,这时候她的遭遇不仅不令人厌恶,反而有些同情的意味生出。
如果徐克的武侠是一本精彩的杂志,徐浩峰的武侠则是教科书。
如果徐克的武侠是三国演义,徐浩峰的武侠则是三国志。
遗憾的是,徐浩峰经纶满腹,储备有足够写名著的学识,却没有写出名著来的文笔。
徐克在武侠上的学识,正宗学问或许远远不及徐浩峰,但是他的文笔足够好,文采飞扬。
徐浩峰是学者,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场景,都有据可查,有真正的历史来源。
那些在观众看来搞笑的比划,正是曾经存在过的武林,真正的样子。
真实往往未必好看。
徐克是艺术家,天马行空,充满想象力,他电影里的大侠,大多飞来飞去,脱离地球引力,至物理常识于不顾,多为真实武术世界不存在的事情,恰恰如此,才好看。
作为大多数观众,真实与否不重要,好不好看才是重点。
《倭寇的踪迹》从动作设计,到故事情节,都有很高的立意,整个电影充满了导演的孤独气质,导演通过裘大侠之口说:高手的事情,很难说得清楚的。
确实很难说得清楚。
很多打斗场景,换我做导演,恨不得加上字幕旁白告诉观众:此处,比武的两人为何蹦来蹦去,不直接开打,那是在找对手的破绽,要么不出手,在兵器相碰的一瞬间,必须决出胜负,所以在此之前,更多的是准备,而不是盲然出击。
如此等等,显得《倭寇的踪迹》很是格格不入,因为它跟我们熟知的武侠世界实在是太不一样,当然,熟知的未必就是真实的。
另外,这是导演第一部电影,技巧上的生硬也是正常的。
这并不是说徐浩峰眼高手低,理论转成实战都是很难的。
尽管观众更多的是需要艺术家。
私下觉得徐浩峰在练好文采后,必定大有作为,因为他的肚子里足够有货。
总有部分人是需要学者的。
一个导演的处女作能拍成这样,已经是很了不得了,希望还能看到徐浩峰导演的片子。
“你是我的塔塔!
”“什么是塔塔?
”“你有没有听过哈、哈、哈?
”“什么哈哈哈?
”“哈哈哈,就是,哈库拉玛塔塔,what a wonderful phra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内容纯属扯淡,让我们言归正传。
在上一篇分析里,我们说到了物件在徐浩峰电影中比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章,我们说说徐浩峰电影里,做为旁观者的女人。
在徐浩峰的处女作中,物件甚至在某些意义上成为了主角:面临失传的抗倭刀的仅剩持有者,为开宗立派,挑战四大门派,却被四大门派以“倭寇”身份百般刁难,抗倭刀便是引发千层波浪的石子。
不过,石子却被旁观者们那些张口闭口“我想干点别的”“错了错了错了”的异域女子们用 “塔塔”抢走了所有人的风头。
徐浩峰在批评《色戒》的时候曾说,我们看电影的乐趣,是通过人物的行为揣测任务的内心,而不是让人物像罪犯一样地向我们交待清楚。
从徐浩峰的影评里,满是对气氛和意味异常严苛的要求。
因此,闷骚如李安老杜等都曾受到过徐浩峰“最后一下没憋住”的批评。
武侠片更时常被徐浩峰搬上台面。
对日本与中国的古装电影均涉猎广泛的徐浩峰对武侠有着不一样的见解。
与日本的剑戟片不同,我们的武侠电影是以架空的历史观和没有经济基础的悬空人构成的,也就是说,武侠片中的侠客无论有多么逆天的技能,他们都是从高阶层到低阶层人民,乃至于电影与小说作者投射自身趣味的工具,于是才有了在徐浩峰口中充满了调情暗示的《卧虎藏龙》。
从徐浩峰自己的电影里,也可以看出他对武侠电影的奇特趣味:开宗立派、门派争斗、寻找自我等,到了徐浩峰这里,全无其他武侠电影的庄重与严肃(虽然不少都在细节和台词上没忍住穿了帮,比如带着洗发水映前贴片广告的《英雄》),倒更像是黑色幽默。
主要角色说着在其他武侠电影中貌似总是出现的话,这些话配上难以猜测的走向和行为更难猜测的角色行为,便生出一副别样的荒诞感。
这份荒诞感在这部《倭寇的踪迹》(以下简称《倭寇》)中是“踪迹”最深的。
这其中,少不了做为旁观者的三个异域舞女的帮衬。
在《倭寇》里,三人总是成群结队,注视着“倭寇”的比武,注视着四大帮派徒劳可笑地冲向门帘后用一根棍子打翻各路高手的“倭寇”。
她们目睹,并引导观众见证了四大帮派所谓秩序之下的荒诞。
在所有观众都知道门帘后使那根棍子的“倭寇”其实只是个体力充沛的舞女时,四大帮派和民间“第一高手”的运筹帷幄与机关算尽都带着一副看坂本跳篝火舞的一本正经瞎扯淡既视感。
在这其中,三个舞女便承担着角色本身和观众的双重身份。
最有代表性的便是当观众开始疑惑四大帮派为何不从后包抄“倭寇”时,三人就大喊“都错了!
都错了!
”,引出四大帮派说出自己行得正坐得直,一切以正面进攻为宗旨的豪言壮语,正衬出他们栽赃抗倭刀持有者宋洋从而维护己方权威的小人行径。
在久攻不下之际,舞女与帮派的士兵们跳起了舞蹈唱起了歌儿,涣散的军心在歌声里显得更加刺眼,这才有了接下来三人被关进地牢,并骗的官兵们自相残杀并作出“文化不高”的事情。
到最后,渴望铁甲盔甲的官兵头子又一次因为抓了假倭寇愿望落空时,舞女们送的西洋铁甲衣也狠狠打了“宁要铁衣不要纸盔”的头子的脸。
在《倭寇》中,宋洋与四大帮派大部分时候一方在明一方在暗,正是有以上细节的存在,四大帮派与第一高手的狼狈与腐朽才会如此惹眼。
其实,旁观者视角的投射在徐浩峰之后的两部导演作品中也时有出现:拉弓的女子的意乱情迷正对比出柳白猿的心态变化,小宋佳的角色又更进一步,在前半段做为陈识(也就是廖凡)的假妻子,从陈的行为的旁观者,到帮忙者,到最后完成了成为陈的牵绊的进阶。
旁观者在徐浩峰的电影里,也有改变走向的机会,这就是下回的内容了。
综上所述,套用徐浩峰在《放逐》的影评中对妓女一角的定义,做为旁观者与间接参与者,三个舞女在其中的角色就像是味精,加少了无味,加多了腻味。
三人的咋咋呼呼与主要角色的故作深沉,看似不协调,却让《倭寇》的气质彻底有别于其他的武侠电影,成为一部充盈徐个人趣味的邪典电影。
(下一章:《徐氏武侠志3:面包》)
看不懂门道,也看不出热闹,技术宅死穴。
非常有趣的电影,里面对“武林传统”“权威体系”“同行评议”“老人ZZ”的各种讽刺隐喻相当的辛辣,武打招式看似儿戏实则实用,演员“端着”的念白和走位很有独立小电影的范,顺便体会了下徐浩峰大人“喜欢睡异族姑娘”的情结。看得出《绣春刀》里丁修的长刀设计灵感来源于此,涨了不少戚家军的姿势!
有意无形
当然有些地方是无法与成熟的导演相比的,但充满徐氏色彩的小宇宙,却恰恰是中国某些农民导演永远无法有的。有个词,叫活力,很适合他。这样的国产片应该鼓励,所谓百花齐放嘛是不是。
记得全球首映场,人走空了,剩我一个在片方旁边不好意思动
武戏有待圆融,文戏还有很大提高的空间。
耳目一新的动作片
Excuse me?
科学武打,改变武打。
好吧,也许徐浩锋真的是武术大师,虽然他的电影在武侠片中的确是前所未有,让人大开眼界,但饶恕我实在是没这个鉴赏能力,什么如影如形,什么灯影,哎,还有最后那场决战,这个戏里没有狭义的概念,所以我说是武术片,还捎带讲了点人性欲望什么的
“你是想用累死的方式把我們淹死嗎。”這是脫力武俠。那把倭刀我也想要,但是太長了,平時應該可以當扁擔挑水賣梨馱行李甚麼的。
傻逼
很新鲜。小伙特别精神。
每一帧动作,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逻辑,都让我蛋碎。分分钟都是无限的槽点,欲喷无力了已经。
“这是一个测试。”
如今再看此片,会发现徐老师真爱“你如果能打过X个XXX就承认你是个XXX”的游戏规则啊
应该是四星半,前半段有点生硬,后面渐入佳境,给我极大地观影快感,而且长了不少武林知识,所以五星奉上给徐老师,和其之前的作品一脉相承的幽默感,荒诞感和反讽,故意的出戏也许有点硬,但习惯之后也不失趣味,剧本写得很好,戏剧结构扎实,一头一尾的决斗相互呼应,形式上有古典电影感,赞!
这片实在是与众不同,就像很严肃的扯淡。野心非常大,与大家习惯的武侠片完全不同,以至于它注定很多人喜欢不来。有些地方真是很好,包括导演之前小说里传达的一些东西,有些也确实很怪,好人动邪念,塔塔什么的。片子虽然没立起来,不过兴许对将来的武侠片有些启发。总感觉有点邪典的味道,哈哈
真正了解一下冷兵器,要是真有魔幻武侠人类都免去造原子弹之苦呀
抛却传统武侠电影浪漫化,超现实的美学技法,直接面对基本的武学要领,在写实之外还深得古典主义戏剧的神髓。而在剑戟片,极简范儿的混搭下,还是不动声色的冷幽默,硬喜感,一步步试探性的戳动你的恶趣味神经,严肃,正经但又荒诞,冷峻的画面质感与中近景的分镜使得影片更为风格化,故事也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