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63分。
演员颜值和演技:64分。
画面:60分。
服装道具:50分。
音乐和音效:60分。
综合评价:6.2分。
剧情方面:从小就是乖乖女,习惯服从家长,虽然得到了看似不错的留洋生活,但文化的不同注定与美国老公走不到一起。
从抗议游行到女主的一些政治和权益主张,从陈水扁到连战再到马英九。
作品主动将政治带入作品,且未加入明显的“台独”主张,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善意。
情来,感人,接地气,但并不是很吸引人,剧情水准中等偏上一些。
演员方面:人物外在形象很一般,面部表情还算细腻,动作比较自然,配音水准还是可以的。
画面上:画面效果制作上很一般,只相当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的水准。
对于景物的呈现也很一般。
服装道具:就是一些常服,没什么可以说的。
音乐与音效:音效比较逼真,ED还行。
所以综上所述,本剧推荐指数:三星半,可以一看。
小琪 (桂綸鎂 聲演) 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
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
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
流畅温馨,各种想象场景趣味性很强,历史变迁自然融入,生命轮回与家庭情感的调味也恰到好处然故事过于流畅也导致思维的震撼力、心理的触动力不够。
如果我再年轻个几岁,它的震撼力也许足够了吧,又或者成年人的配音能更引人入戏些(感觉都太过平静了,而且不同人太相似了),又或者是一个年轻单身母亲看这个作品儿时与现时的交叉让我联想到了岁月的童话,于是不禁将这两个作品比较了起来发现表现力、内涵深度等其实本作更佳,但岁月的童话的剧作却更有张力,节奏更好。
真正让我觉得岁月的童话更佳的,或许只是那一个情节设计:经过男主提醒,一直有些淡淡自卑的女主才意识到,小时候总是欺负自己的那个脏脏的男生,其实是喜欢自己――正因为这份喜欢,他才三番作弄、装模作样
二零一八年瑞士洛加诺电影节,欧洲首映。
导演坐在我的前排,谢幕时她转头,我们俩两双乌晶闪烁的眼睛相击。
今天准备重温一下,顺手搜了豆瓣评论,有点惊讶,有的豆友说剧情单薄,有的说导演太感性只讲自己,有咸味鸡汤的感觉。
或许是留学经历能让我对这部片有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共鸣。
随着主角的成长,越陷越深,影片结束我进洗手间啜泣了十多分钟,过了半个月我就回国了。
如今再回味,感慨普通女孩儿干干净净的成长其实就是这样,如果讲导演感悟太多导致影片显得剧情单薄鸡汤过咸,也是正常的,毕竟人到中年,很多俗事变得不再新奇,人生其实也不会有太多俗事跌宕起伏才是我们向往的真水无香与花好月圆。
坦然回忆坎坷,共鸣自然沉浮于双眼。
在我的感动中,在导演的影片里。
这是一部导演为自己而作的作品,所以同作为真水无香和花好月圆的向往者,值得一赏。
/出十
本来是想把今年所有参选奥斯卡的动画片都看看,一起写个观感的。
但是看完《幸福路上》,我触动很深。
这部电影的原型是2013年的一个同名动画短片,只有12分钟,当年大受好评,于是导演又花了5年时间,完成了现在的动画长片。
其实刚刚开始看到影片的画风,以及偏魔幻风格的想象桥段后,以为可能是一部低龄动画片,但是越往后看你会发现,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
整个故事讲述了小琪的成长经历,有着浓浓的政治色彩,不过关键的还是讲述了小琪在迷惘的人生中慢慢找到幸福的过程。
从小琪的个人角度,重历了台湾这几十年的历史,给人一种强烈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又把一些隐晦的话题,用天马星空的幻想表现出来,夸张却又直击人心。
看完电影,发现30多岁小琪的人生和我们的人生难道不是一样的吗?
那条幸福路难道不就是我们小时候生活的某某路吗?
学生时代,我们不是也一样,学习拼音,上台讲故事,一样被老师罚站,一样在大扫除时打来打去。
也曾因为好友的离开感到悲伤,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而头疼。
毕业之后,因为工作而烦恼,为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而迷惘。
你成为了你理想的人吗?
你的故事,有什么留下?
我想念小时候,那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即使每天有做不完的作业。
我想念小时候,那种和爸妈在一起的生活,即使每天有没完没了的唠叨。
当初的我现在好吗?
我又是谁,我却说不清楚。
每每这个时候,我会想起稻香里面的歌词:还记得你说家是唯一的城堡,随着稻香河流继续奔跑,微微笑,小时候的梦我知道,不要哭,让萤火虫带着你逃跑,乡间的歌谣,永远的依靠,回家吧,回到最初的美好……回家吧,虽然梦想我们不一定能实现,但我们的人生却不是灰白的,我们有能力将它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就像阿嫲说的:“你相信是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死什么。
幸福要用心去看!
”
小琪 (桂綸鎂 聲演) 生於蔣介石逝世當天,成長過程正是台灣社會經歷最劇烈轉變的時期。
小琪六歲那年舉家搬到新北市幸福路,為了滿足父母期望,她力爭上游,但也許幸福本來就沒有捷徑。
她一步步走上當初沒預期的路,到美國工作、結婚,走到人生的瓶頸,因外婆去世,重返老家,回首童年過程中,慢慢思索自己走過的路:「長大了,我有成為理想中的大人嗎?
」
林淑琪自小是一个敏感的小孩,她很容易悲伤,也很容易快乐,她会做恐怖的噩梦,惊惧不安,又能在阿嬷的引导鼓励下变得勇敢,摆脱烦恼。
渐渐地,随着长大,她发现幸福看似很容易实现,却并非想象的那样。
她得到期盼已久的电子手表,却不是她渴望的红色;她为劳工权益呼喊,她爸工伤住院厂子才赔了一万;她面试记者,老板只问她政治色彩和对猫的态度;她憧憬的美国,对她无端歧视;她渴望的婚姻,丈夫和她各种理念不合...她在追逐幸福的路上奔跑,迷茫、失落、惊慌,哭了痛了累了,回到家里歇息,才发现,原来幸福就在家中,不在路上...
闻天祥老师曾经说过:“看电影有一种很幸福的经验,你坐在电影院里面,聚精会神看一部电影,然后你惊讶地察觉到,这个导演好像剽窃了你的生命一样,你突然有一种被理解的那种感觉,你在这里感到振奋或是救赎,有时候是一种淋漓尽致。
对我来讲,好的电影是不断清洗我的脑袋跟心灵。
”对我来说,《幸福路上》就是这样的电影。
《幸福路上》剧中有段不到几秒钟画面:幼时女主角坐在火车踏板(不是座椅)吃便当。
小时候和妈妈搭台铁自强号回高雄外婆家的记忆突然涌现。
我甚至都忘记曾经做过这件事。
《幸福路上》一个小细节却开启了我早已锈蚀的回忆。
其实不只踏板吃便当,我明明不是主角林淑琪,她的生命经验却莫名和我重叠。
同样总是意识流幻想卡通情节出现在生活、跟同学说要当一辈子朋友长大却不再联络、父母期盼自己当医生强迫高中选念自然组、对父母争执彼此政治立场不同等等。
《幸福路上》的精采在于,它捕捉近代台湾人从小至大的生命经验。
它不像某些电影搭建今日消失场景让角色在里面逛逛街,还原(其实是创造)你根本不存在的虚假意识青春。
《幸福路上》仿佛像是90年代台湾新电影核心宗旨,追随写实电影潮流。
我没想扯国族意识或是复杂后殖民。
你无法否认,台湾新电影离我们越来越远。
银幕上映的电影即便高喊着台湾正港本土味,却都不是我们市井小民的故事。
美型的人物、浮夸的笑点、故事的煽情、为符合三幕剧做出的高潮迭起等等,这真的是“台湾”吗?
所谓的写实根本不写实。
为何我带不进自己的生命?
《幸福路上》这样的动画电影却做到了。
随着林淑琪回想,我重新经历被遗忘的回忆。
原来我不只没成为想成为的大人,更成为遗忘过去的大人。
谢谢你《幸福路上》,谢谢你让我回想自己,谢谢你剽窃我的生命经验。
我们每个人都和主人公小琪一样,从小时候的畅想未来,到10年寒窗苦读,再到放飞自我的大学生活,最终步入工作单位,过着和自己想象中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幸福路上 (2017)7.72017 / 中国台湾 / 动画 / 宋欣颖 / 桂纶镁 魏德圣大多数人都会痛苦迷茫,为了生存不得不麻木地接受现在的一切,小琪也是,再次回到童年的幸福路时,幸福路早已物是人非。
童年的小伙伴也没有一个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
想变成有钱人的许圣恩去世了,想去美国找爸爸的庄贝蒂也明白了所谓的爸爸其实永远都找不到。
成长就是这样,撕碎所有的幻想,现实血淋淋地摆在我们面前,我们也只能面对。
虽然现实这样不堪,但是生活从来没有欺骗过我们,小时候的温暖是父母给予的,长大后,失去荫蔽的我们独自面对,才觉得这个世界变了。
你相信什么,你的人生就会是什么,这是小琪的阿嬷一直想传递给小琪的,也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
人生虽然并不完美,但还是容得下每个人小小的幸福。
不管外界怎么样,家永远是避风的港湾,人的痛苦其实归根结底来源于贪,欲望遮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对拥有的东西视而不见。
小琪虽然事业,婚姻不顺,但是还有爱她的父母,以及上天赐给她的宝宝。
相比小琪,童年密友贝蒂的际遇其实更加让人同情,但是贝蒂却看地很透彻很简单,抓住了人生的幸福。
相信可以幸福,你的人生就会幸福。
我觉得这是导演想传达给观众的。
至于政治背景,我觉得导演只是想让故事更加真实,并没有什么倾向。
毕竟人就是活在政治中的。
互相割裂不了。
总之,希望这部电影能被更多观众看到。
什么是幸福?
就是吃饱睡饱就很幸福,那个幸福啊
对,不然对不起这只鸡的牺牲!
可是从什么时候起,吃饱喝饱都不再让我们感到幸福了?
小琪每次迷茫的时候都会想到阿嬷,一个白发苍苍,皮肤黝黑却精神奕奕的老人,总是说你就是想太多啦,能吃饱睡饱就很幸福啦。
但是为什么小琪还是觉得自己不幸福,走在寸土寸金的美国,在异国他乡终于过上了父母心中期待的“幸福”生活,成为了乡里乡亲眼中金光闪闪的美国人。
我们是不是将幸福定义的太高啦!
才总是成为不了自己想成为的那种大人。
我和小琪一样迷茫,幸福究竟是什么?
阿姆会说,每天吃饱喝饱就很幸福啦,是啊,他们那一代的人,也许经历过战争、离别,也许体验过饥饿、寒冷,总之就是有一段每天都在考虑生存的生活深深的刻在了记忆里,于是在他们的眼中,幸福当然就是吃的饱喝的饱;爸妈会说,只要你过得好我们就很幸福啦,对啦,爸妈那一代的人也许因为家庭条件,也许因为教育环境的限制,没有办法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面对工业化浸染的工厂制,他们更多的是成为一颗社会的螺丝钉,一颗有用而无用的运作零件,整日奔走在生存与生活之间,于是他们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价值附在了儿女身上,为生活与工作安排一个意义,为日复一日的“碌碌无为”定下一个伟大的目标。
那么我们呢?
我们是没办法只靠吃饱喝饱就获得幸福的,不是不认同,而是做不到,在我们之中越来越多的人甚至舍掉吃饱喝饱也要追求和满足自己所谓的“幸福”,也没办法像爸妈那样,生一个孩子然后将自己的期待放在他身上,那么对于我们而言,幸福究竟是什么?
电影的最后,小琪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生活被赋予一个新的目标,一家人快快乐乐期待和抚养着一个新的生命。
啊,爸妈永远都是最好的,可我还是想给爸妈靠。
可是在我看来,小琪最后不过是在逃避而已,她始终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不喜欢数学物理化学,不喜欢做着枯燥无味的工作,不喜欢变得和父母一样。
明白自己不喜欢什么真的很容易,放弃也真的很容易。
要看自己想要什么喽,对任何东西太过迷恋,最终都会成为它的工具。
所以有人说这部电影格局不大,它仅仅描述了一个小女孩的前半生跟着妈妈来到幸福路,拼搏努力送她去读书补习。
唯一特别的是她出生在伟人逝世的那天,伴随着学生运动,她第一次生出反叛之心,不想要听从父母的安排学医,而是学文,然后顺顺利利的找不到工作。
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后,四处奔波,莫名其妙支撑起这个家庭,但是她也是幸运,意外搭上表哥的好运,去往美国工作,然后结婚,过上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不过最后还是绕回到了原点。
除了这些,这部电影本来就是导演献给自己家人以及生长的土地,所以关于幸福这个问题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但是关于这个问题有人给出过答案,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出的关于人类的需要层次理论。
阿姆是生存,爸爸妈妈是“自我实现”(这个自我实现其实是在他们的儿女身上),而小琪和我们一样,她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找不到自我价值,找不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定位。
找到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最值得做整部影片最让我感到快乐的事,爸爸妈妈带着小琪搬到幸福路,一家人为之打拼,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朝气蓬勃努力生活的样子。
恶妻孽女,哈哈哈后来小琪长大,父母也不再感觉自己被需要,她在异国他乡被排挤,工作也不过是成为美国的一颗金光闪闪的螺丝钉。
直到最后她决定回家,好像才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虽然很仓促,也很勉强,但最后还是给出了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似乎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
好吧,我也什么都不会很难又很容易想到,幸福并不是成就自己,而是通过自己的存在成就他人,需要与被需要比我们想象中的力量还要大。
片頭即結局的隱喻:當小琪伸手想和白馬王子一起走,卻被電車車門永隔而哀怨時,她沒注意到,電車的軌跡和白馬的步伐,其實是同一個方向。換言之,這條小棋曾經不願坐上的人生選擇(庸俗、齊頭、同父母輩),其實遠比她幻想過的那條(菁英、領先、僅限洋面)更快抵達著她的幸福未來,只待她的睜眼察覺。
勉强3星,基本是套用《我在伊朗长大》的叙事风格,个人化视角观察台湾四十年的社会变迁,顺便夹带些意识形态的东东。
基本锁定金马55的最佳动画长片,许久未看到这样温馨质感的华语家庭动画电影,之前看过许多台语片,对这种日常对话还是觉得很亲切。幸福就是好好的生活,用心的眼光看待未来,并且相信你想要的未来。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浮现出自己现在生活状态和未来想法的缩影,对于社会的变迁也有所涉及,五脏俱全
2.5
片尾很好听:新的枝芽 来自旧的伤疤。然鹅,主题稍显复杂,要么隐射国家政治为主,要么专心讲自己是谁的故事,交织在一起要讲清楚故事需要更融合点的方式
讲了一个外f如何爱上美国 嫌弃中华文化的故事。比大陆电视动画还要粗糙的制作 是唯一能把你代入到三十年前意境中的东西
这个社会真复杂,但我们可以把人生,过得简单一点,也就幸福一点
故事凌亂,空有情懷
以为美国就是天堂,这种曾经的两岸共同想象看了让人心酸。野心很大,从75年到现在的岛史都提到了,想做动画版《活着》?可惜轻易地落脚在回归乡土,实在太幼稚了……
大概很符合對台灣電影小清新的刻板印象吧?以大zz背景開頭(國語政策、蔣逝世、總統民選)但最終還是回歸家庭內部,兩者銜接得比較勉強。比較動人的地方是國語政策與急速的現代化造成父親的失勢(覺得父親的形象在那個年代的台灣還不夠父權,稍嫌太溫柔體貼了一點)。美國大兵與台灣女性(應該分別是越戰士兵與酒吧女?)生下的金髮碧眼台灣人是比較少見於台灣電影的設置,也許只有在自己承認受到迪士尼影響大的動畫可以呈現出這個面向吧。以小琪的家庭出身來看,桂綸鎂的口音太外省了,魏德聖的台灣口音一出現這個對比顯得更強烈。整體來說雖然關於台美關係的想像很局限,但不得不說就是反映了現狀吧,由於不滿意原生家庭、在台灣的低收入而前往美國,但是在美國又不適應而回到台灣,最終導向台式溫情。
个人的成长史,伴随着对台湾社会变迁的回顾。对小琪来说,外婆代表了记忆中美好的部分,而和父母的关系除了表现家庭也象征她与这个问题多多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小琪在美国过得不如意,她能回台湾吗,这里还是她的家吗?一个普通人的烦恼与幸福,一个永远的家。
台湾也终于像日本,香港一样有了一部这样的关于自己的动画,不知道大陆什么时候会有。处于人生重大抉择的时刻看到这样一部电影,很难不感同身受。我很不赞同有些评论里批评其太过明显的政治论调,我看这种看法只是内地人的政治病又犯了。展现和回顾一个时代,难免捎带上当时的一个背景,以及当下的种种问题。
用一个女孩儿的视角写台湾 写童年 家庭 青春…但是想表达的太多就会很难上升到一个高度的 可能是文化差异 我感受不到任何一个点…
只看影片前三分之二,估计我能给5分。谁年少时候没有荒唐过呢?谁小时候的愿望就实现了呢?然而看到了主角去参加学运荒废了四年学业,看到了庄贝蒂重新走上了自己妈妈的老路,看到了作者莫名其妙的离婚,最终选择了回台北啃老。这就是阿婆告诉你的内心想要的生活吗?觉得台湾人都在有意回避问题:讲了那么多美国,那么多高山族,讲了蒋中正阿扁李登辉,然而就是避而不谈大陆。关起门来过小子,眼界超不过幸福路,可能这就是台湾人眼中的幸福
最后我们大家都没有实现梦想欸,没关系啦,过好当下的每一天就是幸福了啊,有饭吃就很好了啊。去了美国也没有过上人生胜利组的生活,还离婚当了单亲妈妈,没关系啦,爸爸说你是最心肝宝贝的女儿啊,妈妈说不管你想怎么样,她都会支持你的啊~
特別的台式動畫風格,片尾也好聽,敗筆就是政治意識形態太明顯............還不只提到一兩次...不愛。
要讲的事太多,时间过程太长,历史及政治的意含很多,感觉,导演试图在不到二小时的时间,把她的经历过的人生和社會事件全部放进去,而且是要「史诗」式的,但是,杂枝又太多。而它的时空是特定的,就是台湾一九七四年之后的时空;虽然在国外得奖,但我不禁要问,外国人懂吗?恐怕台湾很多80后的年轻人都似懂非懂,懂不懂是一个问题,他们会有兴趣去回顾这段过程吗?
又来信仪威秀,看动画片,浓浓台湾腔调,浓浓政治味,on happiness road ~road to happiness ~
魏德聖配音的表哥分明就是照著魏德聖的樣子畫的 除了囊括台灣這些年所有焦慮的問題 也集齊了本人近年來最密集的幾個淚點 如果不是坐在同事和媒體中間估計已經淚流滿面 現在正陷入深深的guilty難以自拔
故事也就是借助动画形式还算能看,流水账式的纪录方式并无新意,跨界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