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缩小,并不是什么新鲜的科幻创意了,毕竟我们都是看着多啦A梦长大的人。
且近来也有《蚁人》、《借物少女艾莉缇》等相似的电影。
不过话说回来,《缩小人生》虽然没有这两部好看,豆瓣也只有5.4分,但在我这里还是及格的,没有网友说的那么不堪。
影片的主演马特达蒙,主演过《拯救大兵瑞恩》《火星救援》《谍影重重》系列,绝对的好莱坞一线大卡司。
不过近些年来,作品有些差强人意,诟病最多的有我们最熟知的张艺谋导演的《长城》,还有去年的这部《缩小人生》了。
该片的官方剧情简介是这样的:讲述了一对中年夫妻为了节省开支,他们自愿加入缩身计划中把自己变小,结果只有丈夫变小了,妻子并没有,于是两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所以,如果你以为电影只是想通过对比不同的世界,折射小两口的中年危机,一部单纯而又有看点的喜剧爱情电影,那就大错特错了。
为何?
且听我慢慢道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故事。
面对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和人口增长,科学家研发出了2744:1的人体缩小术,只需若干小时,一个1.8米的大高个就可以转化为12.9厘米。
就这样过了十年,技术已然非常成熟,微身社区里面生活配套也日臻完善,甚至远远好于现实世界,越来越多人进入了微身世界。
保罗是美国普通的一个中年男人,奋斗半生,梦想是买一套自己的房子,但是夫妻两存款加起来就15万多,银行贷款又审批不下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对于那些选择了缩身的人儿来说,住豪宅、不用工作、有花不完的钱,男生的日常就是轰趴、打网球、按摩,女生的日常就是泡澡、美食、买买买。
比如有人买了一条钻石手环,一对钻石耳环,以及钻石项链,一共只花了83美元。
是的,金钱在缩小的世界里,被放大了1000倍,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别墅、游艇、富人生活都变得触手可得。
保罗心动了,他说服了妻子跟他一起进行缩身手术,他们变卖了所有的家产,跟亲朋好友告别...由于手术是男女分开进行的,在保罗不知情情况下,他老婆临阵退缩了,结果保罗一个人做了缩身手术。
这就是影片的前50分钟,科技感十足,妙趣横生,心里还纳闷,这么好看的电影,不像大家说的那么烂啊?
满怀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发展,会是荒诞又有趣的吧,毕竟尺寸不一,该如何解决婚后和谐性福,呵呵。
但事实证明想多了,保罗只跟妻子通了一下电话,骂咧两句,连面都没见,就签字离婚了,说好的两人之间矛盾越来越多呢?
就这样,保罗不仅婚姻失败了,且经过财产分割,保罗只享受了一年的富人生活,就从别墅搬进了公寓,外加理疗师执照过期,只好找了个电话客服的工作,过着消极避世的日子。
是的,十几年相濡以沫的爱情就是这么脆弱,脆弱的连导演都不想拍了,一笔代过。
影片至此,最精彩,最有看点的部分就结束了。
电影中后部分围绕保罗展开,讲述他在微身社区的各种生活经历,人生成长。
因为跟成人世界没有了关系,也就没有了大跟小这样有趣的视觉视效,开启了电影平庸之旅,作死之旅。
导演是很有野心的人,说白了就是贪,他想通过缩小人生来反映各种问题,但都只开了个头,然后无疾而终,看的观众莫名其妙的,花一部电影的钱,看了好几个故事。
最好的例子就是保罗跟她妻子的中年危机了,拍着拍着突然就没了。
当然,这样的例子,后面还有太多了。
酒吧里有人反对缩身技术,慷慨激昂,言辞激动,说不用工作不用缴税,就占用了社会公共资源,享受跟大人一样的权利义务,选民权什么的,太不公平了。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在微身社区里,保罗孤单寂寞冷,开始约会单身母亲,在酒吧挑逗少女,嗑药,烂醉,似乎剧情走向是保罗要开始沉沦了,然后没有然后了。
保罗的邻居杜赞,天才商人,洞悉人心高手。
他知道人们来到“小人国”,就是因为太懒了,不想工作又能一夜暴富,心存女人和派对,都是一群社会的低素质人群。
尽管,他们来到这里都实现了梦想,但带着暴发户的劣根性,追求奢侈品,于是杜赞就从事这种暴利的奢侈品走私,从大人世界走私。
所以你以为要抨击社会问题,人性问题,商业犯罪问题,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至此,影片时间过半,一个政治正确上完美到不能更完美人设出现了——女人、亚裔、残疾人、难民。
她就是陈玉兰,因为组织抗议越南政府修建水坝,啷当入狱,还被强行缩身。
后来,陈和她的伙伴18人偷偷装在电视机盒偷渡到美国,由于运输环境问题,导致只有她一人幸存,还失去了一条腿,引起各国政府广泛讨论。
所以你以为要开始讲伦理、人权、难民、移民问题了,然后没有然后了。
后来机缘巧合,保罗认识了做清洁工的陈玉兰,而且执意要修理陈玉兰的假肢,还TM给修坏了。
于是不得不替陈玉兰完成她的清洁工作,正是如此让保罗发现了,缩身社区一样有工人阶级,一样有贫民窟,一样有人没饭吃,一样有人没钱看病,于是陈和保罗成了圣父圣母,无偿自发帮助照顾大家。
于是电影似乎要讲述社会阶级、贫富差异问题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陈玉兰这个角色很不讨喜,对贫民窟的所有人都很好,就是对保罗吆喝来吆喝去的,指使他干清洁的活,连跟朋友聊下天都不行,样子凶巴巴,说话fffff的,有点无理取闹。
于是,邻居杜赞看不下去了,决定帮保罗脱身,借口说需要保罗帮忙,非去挪威一趟不可。
陈一听,老泪纵横,她是女主,她需要出镜,她也想去挪威,就莫名其妙4人出发去挪威了。
哦喔,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
在船上,保罗跟陈发生了羞羞的事情,这爱情来的猝不及防,杜赞惊呆了,我也惊呆了。
但是很快就有更让人惊呆的事情发生了。
保罗一觉醒来,发现船上来了两个客人,缩身术的创始人乔根和他老婆。
6个人聊的很嗨,聊到了气候变暖,南极冰融化,更是断定了很快世界将末日,于是乔根在地下深处建造了人类最后诺亚方舟,号召了一群追寻者一起到地下隐居,躲避世界末日8000年,为人类留种子。
保罗被成功洗脑,决定跟随乔根到地下隐居,做人类的英雄,当然也可能是怕死而已。
杜赞和陈都认为保罗疯了,但是又说服不了保罗,就任由保罗选择。
就这样,在地底大门即将永久封闭之际,保罗随便问了一下,知道需要徒步11个小时才能到下面,这也要走太久了吧,想想还是算了吧,最终临阵退缩,跟大伙重新回到微身社区。
电影想表达的内容太多了,我能说清楚已经不容易了。
回头梳理,这些看似面面俱到的观点,实则如蜻蜓点水般带过,停留在隔靴搔痒的表面阶段,显得肤浅杂乱无章。
这就是被大伙最诟病的地方,为政治正确而正确。
zzzq,政治正确对好莱坞的侵蚀,无异于洪水猛兽,从近来的《水形物语》《黑豹》就能看出来了,相比较我们国内的“广电总局”算小巫见大巫了。
影片覆盖广,有很多东西可以写。
正是如此,反而不知道该写什么了,那就不写了吧,跟影片一样,问题很多,思考也很多,但我不说,你自由发挥去吧。
最后引用李诞在《宇宙超度指南》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大部分人都有一个经不起推敲的幻觉,认为只要换换环境,自己的人生就会有起色”
《缩小人生》这部电影以一个独特的概念吸引观众:通过科技将人类缩小到迷你尺寸,以解决人口过剩和资源短缺的问题。
然而,这个有趣的前提并没有转化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反而沦为了一部充满逻辑漏洞和平庸剧情的电影。
1️⃣剧情分析电影的剧情发展缺乏深度和连贯性。
主角决定缩小的原因显得牵强,而他之后的经历也未能充分展开,导致观众难以产生共鸣。
电影试图探讨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和阶级差异,也因为缺乏深入的探讨而显得肤浅2️⃣角色评价角色的塑造同样令人失望。
主角的性格转变缺乏说服力,而配角则更像是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的工具人。
缺乏深度的角色使得观众难以投入情感,进一步削弱了电影的吸引力。
3️⃣导演和演员表现导演在构建一个可信的迷你世界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最终呈现的效果却不尽人意。
视觉效果虽然华丽,却掩盖不了剧情的空洞。
演员的表现也未能挽救这部电影,即使是一些知名演员,也未能赋予角色应有的生命力。
4️⃣总体评价《缩小人生》拥有一个充满潜力的设定,但电影却未能充分利用这一点。
它试图触及一些重要的社会议题,但最终却沦为了一部充满陈词滥调和缺乏深度的科幻片。
对于期待一部深刻社会评论或引人入胜故事的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失望。
《缩小人生》蚁人寻梦记!
当人类都缩小成12cm高,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
其实影片有着很好的创意框架,将人类缩小可以降低生活成本、减轻生活压力,并有很多随之而来的自然资源的分配、伦理道德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结果影片却拍成了男主一人的中年危机,而且几个主要事件的推进完全都是随机发生的,没有应有的铺垫,感觉特别不伦不类!
3分。
ps:马特·达蒙现在的演技这么尴尬吗?!
刚看到这个豆瓣评分5.4分的时候,还是有点犹豫的,但是马特达蒙作为主角,主观上还是略微提升了一下预期的评分。
下午标记完想看,晚上就能看了,这点很开心。
开始实验室(开头的配乐挺好听https://music.163.com/song?id=5114005&userid=98966791)的那个装置,我以为是个火化炉,结果是个“微波炉”(后面陈玉兰照顾的那个生病妇女的丈夫就是因为操作人员没取下金牙,头爆炸了,这特么不是微波炉是啥,好吧,这只是个吐槽点)。
总之,在药剂和“微波炉”的双重作用下,实验成功了,可以缩小动物了。
看到这里联想到刘慈欣短篇小说集《时间移民》里面的《微纪元》篇,把人类缩小,减少能源消耗、环境污染,保护地球,从科幻的角度来讲,是个大胆又棒的题材,我理解不了5.4分是怎么来的。
接下来是缩小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了,有一批人通过缩小技术去了隔离的“乐园”,男主保罗在“小朋友”的劝说及生活的压力下(换个大房子,不堪重负啊,贷款被拒了),参观了“乐园”,乐园仿佛是个天堂,人们可以过上奢侈的生活,而代价在正常社会几乎微不足道。
保罗夫妇动心了,变卖家产,准备缩小手术。
有一个场景很有意思,在酒吧举办离别酒会快结束的时候,有个陌生人来问保罗:你们缩小后还是正常人么?
还有普通的投票权么?
你们只是寄生在正常的社会上。
这个问题很犀利啊,微型社会与真实社会的关系与冲突。
这算是一个亮点。
在保罗成功的不可逆的通过“微波炉”浓缩完身体后,他老婆退缩了。
普通人在面对微型化面前的心理冲突显得很真实。
在只有享乐和接线员无聊生活中,保罗迷失了,他不知道微型人活着的意义。
直到碰到了陈玉兰,通过陈玉兰,接触到了乐园的另一面,所谓的乐园里还有贫民窟,还有饥饿与严重病痛,恶劣的卫生医疗环境。
乐园只是另一个社会而已,依然有阶级与贫穷。
在自身艰难的情况下,陈玉兰依旧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别人。
后面到了挪威的伊甸园(最初的微型人社区),伊甸园里人们在研究员的领导下(他已经变成伊甸园里的精神领袖了,这里面又涉及到社会学和宗教层面的问题)将进入地底生活,这又是一个很赞的设想,通过地下的诺亚方舟来对抗世界末日的大洪水。
关于情节的内容赘述完了,回顾一下整个电影:微型化设想,正常人与微型的冲突,微型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类的生存发展方向。
电影的科幻元素十足,带来大量关于社会与人类的思考,简直不能更赞了。
缩小人生 Downsizing 获奖情况第74届威尼斯电影节 (2017)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亚历山大·佩恩第75届金球奖 (2018)电影类 最佳女配角(提名)周洪第24届美国演员工会奖 (2018)电影奖 最佳女配角(提名)周洪第22届美国艺术指导工会奖 (2018)电影奖 最佳当代电影艺术指导(提名)第16届美国视觉效果协会奖 (2018)最佳电影辅助视觉效果(提名)第89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2017)年度佳片第23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 (2018)最佳女配角(提名)周洪第22届金卫星奖 (2018)电影部门 最佳美术指导(提名)这样一部电影,居然只有5.4分,简直不可思议,以后对豆瓣的评分可以有选择性的参考。
非常喜欢这部圣诞上映的片子。
导演佩恩在2017的年末以一个缩小人生尺度的概念大开脑洞。
该片沾了一些科幻片灾难片的元素,却并不想就纯技术层面探讨人口与环境危机。
佩恩擅长将尖锐的社会讽刺融入喜剧中,绵里藏针地抨击社会万象。
全片以生态和人口问题开篇,讲述科学家发明出将人体缩小至五英寸高的技术,以应对地球能源粮食的短缺以及日益庞大的垃圾处理等等生态问题。
此处导演借男主病重的妈妈之口,抛出了第一个伦理批判,科学家聚焦于宏大的环境问题(集体和长远的维度)却不能开发出能治病(眼前的个人的尺度)的新药。
影片跳转到十年之后,技术已经成熟,地产商们从科学家们的救市方案中看到了利益点,开发了一整片看似楚门世界的微缩乐土。
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们忙不迭地将自己送进一列单行的迷幻乐园快车,另一头是象征着精英主义的微缩版豪宅生活,是付费购买了下半场人生后的集体狂欢。
现世的中年焦虑似乎都可以落点于穷这一个字上,而将自己的人生打包压缩,便可在另一半世界仍然以正常物质尺度运转的时候进行兑现,相应成倍地放大了在微缩世界的购买力。
男主和昔日好友叙旧,被安利了微缩世界的精英生活戳完中产阶级的疲软之后,导演继续戳婚姻这个巨大泡泡。
男主和妻子去微缩地产乐园参观之后动了心,郑重地和家人告了别,将物件置卖,和房产告别,并仪式化地将婚戒取下,放进进入乐园唯一需要携带的手提箱。
这里的设定是,下半场微缩人生乐园需要的一切物质(包含人际关系)都是提前购买的套装。
金钱可以购买到舒适的社区,上层的人际圈以及出行交通等一切所需。
进入微缩手术之前需要将所有身体以外的物件摘除,否则手术过程中像是戒指或者是牙齿头发都会产生爆炸挤压人体的可能。
于是,婚戒作为夫妻签署缩小合同后唯一一个象征性的物件,被庄重地带入乐园。
然后是一系列警世寓言版的手术室画面,男主和同一批手术对象们经历了剃发拔牙等一系列医学上的自我告别仪式,赤条条地躺在病床上,回应了影片开篇时的小白鼠实验画面。
仪器操作结束,医务人员将微缩后的马特达蒙用不锈钢铲子铲到微缩版病床,并由微缩版医务人员推往休息室。
此处显然会有反转。
马特达蒙没有等到妻子从女士手术室出来,而是在电话中得知了妻子临时反悔并背叛了约定。
为了妻子的豪宅梦踏上这趟没有回程票的列车,却惨遭变数,变成需要孤身一人来面对新的社会和人际关系。
生老病死贫穷富贵显然不是唯一能衡量婚姻脆弱与否的准绳,是否能携手面对未知,和习惯的人生轨迹告别,迅速地检测出婚姻的忠诚和每个人的真正的价值观。
在这里,导演并没有滥用镜头来打婚姻的脸,而是冷幽默地给你看婚姻的分崩离析之猝不及防。
影片的前半段以一个类科幻的乌托邦设定,打开了微缩社会的大门。
佩恩的野心显然不止于批评中产阶级的疲软。
手术后咆哮崩溃的马特达蒙走进乐园,抬头看了一眼高墙,对自己回不去的熟悉的世界进行了悲哀地注目。
之后的影片后半段,才是该片不同与普通科幻片之处。
导演没有聚焦在马特达蒙的个人婚姻悲哀太久,而是继续以他之眼,开始了在这个极小尺度社会之中开启了主人公的旅程。
将社会微缩之后会发生什么?
马特达蒙看到了不同种族、肤色、语言、阶层因地理尺度的缩小而能够聚集在一起的狂欢派对。
他在邻居杜尚家里遇到了来自社会两极的人,纸醉金迷的富豪们和名人们,还有在杜尚家里打扫的前越南政治犯身份的清洁女工。
极端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在这里碰撞,不管是抛弃自己爱安静的性格束缚,参与了派对狂欢,还是第二天醒来错愕地跟着越南裔女工回家,并不是影片的巨大BUG。
导演安排男主挣脱了前半生被一个正常社会定义了的自带的偏见和限制,在因为被前妻抛弃后丧失了物质之后,开始去思考自己是谁。
没有了家庭,没有了物质对应的社会阶层,没有了自己矫正师的工作之后,赤条条的微缩人生该如何过的问题。
杜尚的扮演者,精通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英语的昆汀御用男演员-克里斯托弗,以61岁出演倜傥的老花花公子,片中没有太多需要刻意发挥的空间。
但是他那张表情丰富的脸,在马特达蒙需要靠衰和丧撑完全场的同时,为影片加了不少浑然天成的喜剧效果。
男主的邻居-塞尔维亚的老花花公子杜尚导演用一个越南裔难民身份的女主将一个困惑的赤条条的男主从精英粉饰的微缩乐园拽入微缩贫民窟。
以前大概是只从电视上看到过的难民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垂直的监狱样式的贫民窟上演着。
导演的野心在此处显露了出来,在同一个时空,科学家们研究着人类的环境问题,为地球末路而忧心忡忡,而贫民们难民们想的是每天的生计和如何能体面地死去。
导演并没有表明自己的政治立场,而是在天灾人祸的2017年末,以微缩的概念把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群的困境,浓缩在一处,并以戏剧的方式呈现,是高明的,是以观察者的视角,戏谑的对左右两派的警示。
马特达蒙跟着女主在贫民窟派发食物,导演并没有过多着墨于施与恩惠之后的男主的内心的除了震撼以外的良好的自我感受,而是穿插了弄坏了女主的义肢的喜剧桥段。
一个强势的说蹩脚口音的越南裔难民的女主身份,很容易受到政治正确的攻击。
然而生活在绝大多数时候,不就是错愕地给你一鞭吗?
男主的中年焦虑和失婚的痛苦在看到另一个阶层的女主用义肢顽强蹦跶之时被已然忘却。
女主并没有被塑造成高大上的圣母,也并没有用刻板印象来戳少数族裔的爱国情怀。
导演用女主的特殊身份带出了社会的另一面,并让男主在错愕中去理解,去平视。
影片最后设置的一个冲突,来自于男主跟着杜尚去到科学家们设立的第一批微缩人村庄去参观科学家们最新技术-科学家们语言地球将要灭亡,他们在地下开挖了一个不需要阳光照射的全人工化世外桃源,并以为人类献身的口吻号召大家移民人类最后的诺亚方舟。
刚刚建立起忧患意识想要找寻新的人生意义的男主,感受到了人类的宏大使命的感召,下定决心加入。
享乐主义的杜尚和经历过重生的女主认为他疯了,认为末日只是科学家们搞出的实验室焦虑。
男主抛下他们,带着英雄情结进入地下隧道。
然而在最后一秒隧道入口将要炸毁之前,男主回望入口,飞也似的逃离。
导演借男主之口,说出了男主在最后一刻的抉择,他是他自己,他并没有跟着一众科学家做出了救世的抉择,而是他作为软弱的人类的代表的最真实的抉择。
男主在最后一刻认识到自己是谁,认识到意义的虚无,意义需要在此刻而不是未来来铸就。
女主和杜尚在隧道口等待男主的回头,在男主仓皇逃出后,隧道口的大门永久的关上,镜头切换为正常世界的尺度,所谓的大门在真实世界其实只是小小的一块木板。
镜头在不同的尺度之间转换了好几次,似乎在提醒观众,庞大的救世议题在另一群人眼中,不足为道。
世界就是这么荒诞又真实地在运转。
可以说女主的难民设定只是一个影子。
男主在缩小人生这个设定中,经历了数次抉择,和对于抉择前的不同世界的回望。
世界之大,看不清也道不明,但男主看清了自己,看清了人性之弱,看到了世界之大,压缩的是高度,可是他看到了很多横向人生的可能性。
2017年末的好片,奇幻的剧本,现实的人生。
很失望,可能你们不懂我的失望,这不仅仅是我对烂片的愤怒,这部电影更是对我以前美好幻想的践踏!
因为缩小人类这个想法,我在小时候就幻想过,一粒米粒就够一群人吃很久等等很多有趣的想法。
终于这个电影出来了,我激动不已,我小时候的想法被拍成电影了!
虽然没有第一时间看,但一直惦记着,终于有空看完了这部电影,但!
这拍得特么什么鬼!
直接剧透吧,没什么好看的。
整部电影就是-人类发明了缩小术-主角缩小了-主角离婚了-主角找女人了-主角去party了(耗时耗力拍了个这么长的party神经病)-主角看上越南妹了(神特么越南妹)-主角黏着越南妹了(马特你堕落了呀)-主角fuck越南妹了(饥不择食?
)-世界要末日了(神特么突然的世界末日说)-主角要进避难所了(拔D无情?
)-主角又出来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主角回贫民窟和越南妹幸福的一起做慈善了(结局了看不出主角的喜悦,马特你被绑架了就眨眨眼)这拍的啥啊?
这么好的题材导演你是没东西拍吗?
你是拍着拍着突然对越南人产生了兴趣了吗?
这电影前中后有个啥联系啊?
导演你想说啥啊?
实在不知道拍什么看看别人的【格列佛游记】嘛,多拍下有趣对比场景,弄个喜剧片也好啊。
但导演偏要装深沉,前期探讨下人类缩小会引发的社会问题,中期又专注于中老年人的感情问题,然后又对越南妹产生浓厚兴趣,最后再对地球环境呼吁。
哎呀乱七八糟的啊啊啊啊不想说了。
我就觉得是个让人深思的好电影,虽然情节不太精彩,但引人深思,你可以说这个片情节平淡没有波澜,也可以说没有想象中的好,但也不能把这部电影说的感觉是个失败品,说什么用政治正确来吸取关注,我不认同,里面的平民窟的人是显示贫富差距的记实,事实存在的事实怎么就成了电影政治正确的工具,电影的另一个方面不就是宣传和揭露吗,怎么在大多影评写的,这片就成个烂片了,我不认同有些影评写的东西
这是一段剧中科学家对大自然的一段描述,这位科学家发现了人类缩小的奥秘,将身高一米八左右的人缩小到一两厘米左右,为了让人类不会灭绝,以下就是在片尾左右,这位科学家对自然风景的描写,这段台词深深的打动了我,“真让人觉得渺小,对吧?
大自然是个如此有耐心的雕刻师,每天一点一点的,精心打磨好几千年,形成了如此宏伟的美景。
”
缩小人生 (2017)5.62017 / 美国 / 剧情 喜剧 科幻 / 亚历山大·佩恩 / 马特·达蒙 克里斯托弗·瓦尔兹
一星给演员/大佬们在线的演技,一星给剧本以及他本来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恕我真的不能给更多了。
前半段的设定不错,也埋了些(我以为的)伏笔,但从中段开始走向就变得很迷,如同脱缰野马一般,且居然还不是一路泥石流到底,中途偶有些瞬间让我觉得“啊 原来是想讲这个方向”,然后立刻急转直下,最后只剩下一脸懵逼。
老实说,这片子可能更适合拍电视剧,而不是电影,毕竟可以延伸开探讨的方向太多了。
阴谋类的,可以从那22万5千分之一的失败率上做文章;人文类的,可以从前妻阵前倒戈上着手;社科类的,或是探讨经济,或是政治,或是阶层,都是挺好的切入点;再或者,什么越南女的经历啊(想我刚看到她出场还天真地以为会有什么反转),邻居的生意啊,城外的贫民窟 啊,都可以挖掘嘛,只要讲的够深入。
然而贪多嚼不烂,处处挖坑的结果就是哪个都没填上,这就很尴尬了。
两星全部给这个设定。
开始以为会讲缩小世界与大人世界的冲突;后面以为会讲虽然人变小了,但是人性是不会变的还是会取巧,投机,享乐,善良也不会变;再后来开了新地图,小人世界也有贫民窟,以为要敲碎大家乌托邦式的幻想了;后来发现还不是,片子开始讲一些更大的东西,他们缩小进入地下,要为世界做贡献,但也不是。
导演告诉我,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所以撕破缩小这个内核,这就是一个一直在逃跑的中年男人,因为房子逃跑到一个房子便宜又好的地方,因为约会女性的拒绝跑到爬梯喝的酩酊大醉,应为不想照顾假肢被他搞坏的女人想跑去挪威,有歪打正着,听说时间要毁灭所以要去地下,到最后轮到他要深化主题的时候,他问另一个要进入地下的人要走多久,别人告诉他十一个小时,他立刻就后悔了,再一次逃跑了,然后告诉女主是自己想明白了,自己就是自己,两人深情相拥。
如果本质就想讲一个一直在逃缩的人不如用一种更直接的设定,如果扣上了拯救世界的话题那不如找好一个立意点深挖一下,况且,缩小人生这样的设定拍成这样感觉更多的是可惜,最后什么都没讲到。
最后,男主挺善良的。
挺好。
其实特别无聊的片子 开头格局铺的挺大 感觉会很有戏 从商品社会 乌托邦式 反乌托邦 反反乌托邦 嬉皮士的环境转变 但是越往后越往小了收越流于不知所云的平淡 所以应该给2星 但是亚裔女配的表演实在可以加1星!(另 8种炮儿 ni打过几种?:).。
这简直就像是把题材不同又互不相干的五、六部电影依次塞进了同一个135分钟里面。知道的明白这是玩崩了,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故事接龙呢。就差把我看出精神分裂了……
对fuck的论述挺精辟的
oh how strangely the story unfolds...
周洪(Hong Chau)的这个角色只要是个功底不错的演员都能演得非常出彩,装有义肢的残疾人和那亚洲味浓厚的英语,光是这两项外形和语言就足够一个演员受的了,加上细腻的表情变化、角色本身的政治性和角色怀有的乐观积极的美国精神,今年奥斯卡提名不是梦。
刷时间看看 就挺讽刺的
没有那么差,感觉故事没有讲好。其实越南阿姨演得不错。
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前半程的心理纠结与整个缩小的全过程,如果耐心放到对整个缩小世代的社会场景生态描写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或许会更能把后半段的水准提到平衡的角度上,但是导演可能想表现的太多导致越跑越偏,一下子就索然无味了。
前40分钟叹为观止,概念建立,手术过程,妻子背叛。我本来以为后面会有什么奇妙的剧情,结果莫名就成了缩小世界的内部问题,失去了两个世界的交流沟通。同样的社会结构和同样的社会问题,一切回到了原点,还失去大半人生。然后就变成了残废的移民还在关爱老弱病残弱势群体,并且以男主在极端环保主义者处受到洗礼但选择了女主作为结尾…我能感受到电影想表达的掌控人生和劝人向善的意思,但这主要得益于油腻中年人马特·达蒙的精湛演技,而绝不是我对这部电影的期望女主更不是【6.0】
缩小只是噱头,实则在讲呆萌的中年危机,不过太拖沓,走向也很迷,浪费了一个好题材,BGM不错。
多好的科幻脑洞啊……硬生生拍成了人生爱情故事,然后还是个渣片……虎头蛇尾都是客气的评论,应该说是扶不起的阿斗才对…编剧和导演接锅吧……可恶至极!
无论生活在何处,都可以在墙上挂上梵高的仿制品。让生活越变越糟的,就是逃避。
活好当下,每一个救市方案都是先往上爬再往下走。
社会主义越南女青年影响下的美国进步白左
观影心情:科幻喜剧—楚门的世界—纪念白求恩—爱上野蛮女清洁工—诺亚方舟,画风变得让人满头问号。越南女人问:What kind of fuck you give me?马特:It was a love fuck. 我:这电影 totally fucked up了
逃避人生,不如与它和解。
其实挺喜欢的,两个小时的电影也不可能hold住电影想讨论的东西。周洪拿个提名没问题吧。
1.显微镜拿来,今天我一定要找到你的丁丁!2.高仿版马特·达蒙去演了《黑镜》第4季第1集,然后马特·达蒙去演了一部高仿版《黑镜》。3.马特·达蒙在《雷神3》里当了一回洛基,这次又当了一回蚁人。.
看了,觉得不看会更好:)
WTF?谁说这是一部喜剧搞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