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伊藤计划三部曲里的《虐杀器官》,我想说这是一部很有创意的科幻动画剧场。
但是他在豆瓣上的评分很低,我想应该是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样的世界观,不能接受人的自由意志是那样脆弱那样容易被人操纵。
由于最近都在看心理学的作品,我了解到作者的这个世界观设定其实是有科学根据的。
所有的虐杀器官是指人的脑区里面确实保存有残暴的本能。
因为各个人类的物种在历史上都遭受过严重的饥荒,这时候残杀同伴或者对同胞见死不救可以增加我们存活下来的概率。
而这种本能在一定的语境下会被不知不觉的唤醒。
就好像屠杀平民的那些纳粹士兵,这里再科普一下,人在本能上是渴望关系的,所以残杀同类,在人类看来是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的,当人们在访问战败后的纳粹战俘时,他们都说虽然知道长沙平民很残忍,很不人道,但这是他们的工作。
语言上对工作的定义掩盖了行为的血腥味,包装上了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价值的外衣,于是他们就对残忍的行为熟视无睹。
电影更有趣的地方是人物设定,这里面的男主和大魔王可以说是一体两面,本质上都是在做残忍的工作。
男主站在国家的立场暗杀那些制造恐怖活动的政治人物,暗杀过程中为了保证行动的保密性,牵扯到的人,不管是平民还是小孩,全部格杀勿论。
行为其实非常血腥,但是电影在播这一段的时候,用的很明亮的色调,还有男主一直若无其事的在跟他的队友聊对家人的思念,你观看的时候直接被他们的语境带跑,完全没意识到这画面很令人不适。
男主的年代为了方便士兵行动他们的意识和认知都让心理医生调整过的,反正就是通过药物抑制和一些简单的概念诱导,使士兵相信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并且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他们被抹去了对痛觉的感受,身体被炸开两节还神情淡定地跟队友互通战况,眼里没有绝望,谈话带着微笑直到生命活动停止,整个画面看起来是说不出的阴深,他们俨然已经是超级战士,但已经人性无存了,没有了软肋也没有了怜悯。
男主也只是在战友枪杀了他心爱的女人时才意识到心疼。
人脑的决策就像一个会议厅,各个部分的念头都在发声,基因决定哪些念头得到重视的时候得到奖赏和快感。
成为超级士兵的原理是通过科技手段把杀人有关的意识无限放大,把怜悯懦弱恐惧抹杀掉,从而让人成为完美的兵器,拥有压倒性的力量。
但是虐杀器官里面,导演有意安排残忍的故事让我们意识到放弃人性走极端是会产生悲剧的。
电影要表达的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我们的意识里,本来大魔王要投降了,男主心爱的女人深明大义,本来都不用死,但是他背负的罪孽太多了,让他的女人死掉是上天在向他讨债。
在我们触不及防地看到女主被爆头的时候心理才明白出来混得迟早要还。
那么看完电影我们得到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让我们警惕自己内心的魔鬼,他跟随着基因来到和平的年代,实在没有必要在放出来见人,心情不好觉得绝望的时候不妨想一下这个年代都是乐于助人的人受欢迎,一定会有机会走出困境的
这种战争中终于还是发生了。
哈马斯朝以色列区域射火箭弹,以色列人往巴勒斯坦区域射导弹——不但炸毁了新冠医院,炸死了新冠医生,还——打电话通知。
没错,打电话通知,这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战争。
将巴勒斯坦人描绘成反LGBT的保守分子,通过一系列尊重差异的方法,进行攻击。
电话通知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就像拉康的例子“要钱还是要命”。
电话打完,你是要继续待在你的房子里,还是跑路,从而获得在这场“无害的战争”中的位置——反正没炸死你嘛!
美国国防部长支持以色列捍卫主权。
他也是个黑人,就在一年前这个国家还因为种族主义问题陷入分裂当中。
民主党支持的温和组织在暗中篡取运动的主导权和“尊重警察”,与此同时警察工会在系统的研究针对运动的战术。
或许他们支持的是这样的表演:你大可以上街游行,示威,你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是你不能伤害别人!
要尊重差异!
资本主义收编的方式并不是单纯的异化——仿佛把人变成没有思想的机器(或者像只要唤醒人们,就能获得解放一样的启蒙思想,这两种想法不过是一体两面)——正是因为差异,语言才得以作为一种形式发挥作用,尽管似乎改变形式就能改变语言的整体,但是这只不过是将他者作为变量而考虑和引入。
所以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着被商品化的风险,也并不是所有的运动都有着财阀撑腰,但是资本对此总是来者不拒,一旦运动放弃了从生产关系上对社会予以变革的立场,那么无疑是在削弱自身的力量(除非是不得已的策略),成为任人摆布的木偶。
1. 人类在富足的环境下选择良心,接受谴责,责难犯罪和——恐怖袭击;2. 利他主义从个人来说,是善举,对于族群来说,是毁灭。
——在与其他族群绝断、缺乏生存物资的前提下;1-b. 恐怖袭击往往是受贫穷和战乱所困扰的国家的恐怖分子对富足、独权的发达国家一种发泄不满的方式,虽然目的和行为方式有很多,在这里不做详论;3. 虐杀器官的本质是语言的诅咒,类似于本作中主要行使制裁手段的国家对士兵使用的一种机器化的感情与意识进而对行为的操纵,其方法是粮食危机的散布;4. 经济圈国家有着稳定的经济结构和守法的公民,他们逐渐一点点地牺牲着自由来获取其他安定的自由,比如:用隐私换取物质生活的满足;2>4-b-5. 为了更好地行使利他主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与对本国有着威胁的国家进行经济甚至军事制裁,二是保证本国内的经济能力;3>5-b-6. 虐杀器官的应用不仅仅是为了抹杀恐怖袭击的发生可能性,而是更进一步对于仅仅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抹杀;3>6-b. 本着法制,行使制裁国家将虐杀器官的实施定为犯罪,本着个人,他们应允了这种犯罪,也许他们不想再牺牲自由去获取什么,也许他们现在责难或者漠不关心,然而或许有一天他们也会像当时在战场上那个士兵一样,开始接受虐杀器官的侵入。
fin. 这是一种无法计算概率的可能性,因此也无法判定Sheperd的公开自述对未来的展望是消极还是积极。
剧中 反派这样说 自己察觉到屠杀之前有一种氛围 后来总结出一种文法 屠杀的文法 能诱导一个群体互相残杀反派又说 这根源是原始社会时 遇到旱灾这类情况食物不足 人类社会就会为了掩盖良心而产生的这种文法 进行屠杀以保存自己但反派没有否认 人类也是存在爱 无私奉献 帮助别人的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 互帮互助能让人类更好的生活这种情况难道就没有文法吗(就像后一部和谐里面的日本社会 充满了互助关爱的气氛)这不巧了吗 剧里的美帝已经发展出远超现实的科技 从队员琐碎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出 其生活物资相当充足(吃不完的汉堡披萨)这不正是食物充足的情况吗 与其想着怎么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自相残杀 不如让全世界人都吃饱喝足 利用文法让全世界互相关爱 这不好吗?
然而剧里剧外的美帝 从不会将科技分享出去 去援助落后国家 仍停留在殖民主义 攫取其他国家利益以奉己身 一旦有不听话的就干涉内政乃至出兵镇压最好其他国家都打成废墟 就不会对美帝本土造成威胁和平的文法 你在哪里?
多年以前看过,跟现在很多观众一样,看不懂。
这次看完了原著再二刷,感受不同。
电影精简了对话强化了主线,把书里一些难以描述的内容画面化,而且叙述顺序也不同,电影是以时间线开始的,最开始的一幕即是成为导火索的萨拉热窝核爆事件。
书里则是格鲁吉亚的任务(原著只说是欧洲国家)。
然后倒叙谢帕顿被起诉画面一闪,继续格鲁吉亚的故事动画化把没有去过的格鲁吉亚战火,捷克风情以及印巴边境的残酷和维多利亚湖畔的利益具象化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剧里设定的肌肉仓的出现,还有在湖里游泳的画面。
肌肉仓
游泳模式
谢帕顿自不用说,全剧最具东亚人外貌特征的还有保罗
改动1,亚历克斯在格鲁吉亚事件被影响,领便当,原著是两年后受不了自杀,这个改动感觉更合理,体现了语言影响的可怕性。
威廉姆斯怒怼美国中情局把海外当成自己后花园的这段保留
改动2,皮钦语不是由约翰而是由露西亚来说,更符合语言老师的身份,我看原著后面出现这个好像跟讲的其他对话没有相关性,很有割裂感。
“曾经在奴隶劳动合法的时代,庄园主完全不在乎奴隶使用哪一种语言。
黑人奴隶从非洲各地被诱拐到一处,他们种族各异、语言不通、习性不合,一开始相互之间没办法沟通,只能不停地劳作。
不过这个状态没有持续很长时间,奴隶们开始留意主开奴隶们开始留意主人的语言一一英语,逐渐学会一些只言片语。
由于他们的英语是后来摸索学会的,与地道的英语比起来,不仅语法上毫无音法而且规则死板,不会使用融合变换语序等文学技巧进行自由的对话。
第一代黑奴的语言被称为‘皮钦语’。
”这些 黑奴的下一代在皮钦语的母语环境下长大成人,与同样以皮钦语为母语的孩子们接触的时候,他们的语言里出现了更加生动活泼、更接近自然语言的语法,这是呆板生硬的皮钦语所不具备的。
孩子们发明了他们父辈没有使用过的语法。
他们的带言虽说是以英语为基础的,却不是纯正英语环境的人使用的语言。
新生代的他们只不过是从鹦鹉学舌的父辈那里听到一些笨拙的对话,从英语衍生发展出新的语言。
这就是混合语。
酒吧老板关于自由的叙述也保留,好评牺牲一种自由,得到另一种自由。
我们一定程序上出卖了自己的隐私,得以免遭核袭击、客机撞人大楼、地铁里放置化学武器,能安全地活着。
自由是个平衡的问题。
纯粹的、独立存在的自由压相就不存在。
这个意义上说,自由也许和爱相似。
爱本身也不独立存在,只在我们人类的相互关系中才有栖息之地。
“劳动剥夺了个人的自由,作为回报,能给他带来收人,于是可以买各种商品。
过去一个人必须耕地、收割、外出捕猎,现在我们可以把时间省下来交给农户,吃收上来的蔬菜、切好的肉类,甚而连烹调好的食品都随手可得。
我们放弃了某种自由,获得了某种方便。
”
改动3 音乐与语言的关系也被提前,不过也是个好改动,没有违和感集中营的犹太人无论多么疲惫不堪,多么身陷绝望,只要听到咚、咚的鼓乐节奏他们的身体就不由自主地动起来。
音乐与视觉不同能直接触及灵魂。
音乐强奸心灵。
给音乐赋予意义的,是那些发腔作势的无用贵族。
声音可以将意义支到一边去。
”在我们使用的语言底层潜藏的东西。
从我们的日常语言中提取的,对“意义”嗤之以鼻的精华层。
:意义并不是语言的全部,更确切地说,意义只不过是语言的一部分。
有一种叫做音乐的语言,叫做节奏的语言存在,这种语言可以被用来交流,却无法被我们明确地感觉或把握,如同咒语般,然而这个层面的语言确实存在。
印巴边境这段,书里紧张感跟画面感没有电影那么强烈。
改动4,押送犯人书里是火车,电影里是飞机,明显飞机更有场面感了
书里没有描绘的H画面,还有比书里更血腥的场景电影里都有,视觉跟听觉的大享受,精简了很多对话的电影。
这么低的评分,看来很多人没有看懂,这部作品不夸张的说是开宗立派的,他应用了大量软科学最新成果,而不是以往的硬科学,比如进化心理学的模块理论,群体心理学等等,主题上他从根本上揭穿了西方国家的以暴制暴、筑起高墙的安全观是行不通的。
就电影本身剧情有那么一点散,有些地方不连贯,最大问题是情绪积累和最终指向的问题,这个我比较觉得是导演的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这个本子的科学背景太反常规,太不真实,大众都无法接受,同时电影时间太短,没办法做预先的铺陈,以至于大多数没有了解背景的观众,根本没法看懂。
当然伊藤计划在这部作品略略有一点用力过猛,想讲的东西多了一点点。
只能说这部作品太超前,可是科幻作品的伟大不就是超前吗?
最震撼的,只有一个:主角在印巴交战区活捉约翰。
运输囚犯的飞机被击落。
主角一路杀到飞机里,发现队友下半身已经被炸断了,但是队友依然继续战斗,继续心平气和地跟主角对话,直到他眼睛里最后一丝光亮消失。
被痛觉调制后的战士,完全成了杀戮机器——没有感情,没有知觉。
哪怕自己的半个身子炸成碎肉,肠子流出一地,依然跟事不关己一般。
而主角在接受一大段心理治疗以后,心理医生问他:那么,你现在可以向儿童开枪了吧?
原来,心理“治疗”,也可以让一个人变成毫不犹豫向孩子开枪的冷血屠夫。
科学没有让士兵成为百打不死的美国队长,只是让他们变成了任何感情都没有了的机器。。。
——————————————————————————————杀人狂杀人的动机是满足自己的特殊嗜好和心理需要,他们是【带着感情去杀戮】········现代战争通过民族仇恨和各种动员,让士兵有一个崇高的道德目标去杀人,他们也是【带着感情去杀戮】··········而这些未来士兵呢?
只是按照训练和程序,各种神经控制下的人肉机器人········就像电脑编程的自动铡刀,把所有塞进自己刀下的东西统统砍了·············而对面的士兵,也是这样的机器化的人,即使中弹,只要脑部完好,身体碎成破烂,依然战斗不止···············——————————————————————片子里那个可怕的战争············
很典型的高逼格但是商业化程度低的作品。
创作者有很好的创意点,有想表达的主旨,人设也算带感。
然而,故事跟节奏一塌糊涂。
1.点子很潮的科幻作品,一定要把观众的理解障碍考虑在内。
主线清晰,不能凌乱,表达有序,一次给一点信息,尽量降低理解门槛。
但是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概念是怎么表达的呢——通过BOSS和男主的对白来表达。
这个处理手法可以说是很low了。
可能是因为想表达的概念太绚丽,对创作者的故事表达产生了障碍。
他的故事叙述有点凌乱,可能是不知道该把重点放在故事上还是概念上。
(也或者他的节奏感跟电影表达能力一直都是这么差。
)2.作为单纯的故事,最主要的闪光点还是要放在情节和情感的冲击力上,放在主角认同感的营造上,这是票房跟群众基础;这些东西都过关了,再来考虑表达主旨;等表达主旨也过关了,再去考虑炫酷的概念设定。
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优先顺序。
尽管很俗气,但是一个人基础(基本的故事表达能力和情感渲染能力)都没有合格,就去考虑概念表达,是不是太好高骛远了呢。
3.题外话:关于“语言”的幻想虽然荒谬,但还挺带感的。
一直没太留意语言学,觉得无趣,不过语言的诞生对人类来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了,应该要有点啥狂想。
「虐殺には、文法がある。
言葉なんて、意味はない。
意味なんてのは、その上で取り澄まして役に立たない貴族のようなものだ。
音は意味をバイパスすることができる。
」其实,跟深层语法无关,跟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无关,约翰的初衷不过是源于最原始的狩猎采集时代的对食物不足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这恐惧足以诱使任何个体群体进行杀戮。
从这个角度看,国家间的战争、约翰的杀戮与最后上尉的选择是没有分别的。
「ある自由を放棄して、ある自由を得る」有人放弃隐私自由换取安全(福柯的dynamic normalization),有人愿付出肉体自由换取思想自由,人们都选择放弃不伤害他人带来的灵魂自由,为了生存。
但是这就成一个悖论:为了更好地生存,我们选择遮蔽一部分所谓的良心,那么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呢?
21317再更新:结合某些自由派的逻辑谈谈。
将所有国家平等化看待从中寻找共情无疑是最淫荡的。
它首先磨平了一切身份,从而来达成某种多元,因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互动似乎就赋予了国家一种人格性——或曰人道性。
在此资本主义的系统消失,某个国家所采取的某种姿态都使其获得了一种身份,从而为帝国的再形成提供了土壤。
两个世界并非是隔离开来的。
在露琪亚对于如何处置约翰的想法中,我们得以看见和平的世界是如何寄生于战争的世界之上的:的确,约翰想把能够正常购物、消费的世界与战争的世界隔离开来,但露琪亚的想法更为露骨——哪怕是正在进行这样的行动的约翰,也不能被暗杀,而是要审判——否则就“像”和平的人们吃掉了战争中的人们一样。
这仅仅是“像”吗?
齐泽克在这一点上已经强调过很多次。
美国不允许特务机构对审讯对象采取非人道措施——除非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
这样的淫荡的补充难道不恰恰显露出资本主义正是一台收割着战乱地区/无产阶级的机器的事实?
另外,我们豆友真是太厉害啦😅
概念比较好,拍的不怎么样,内部逻辑都不通,风格直接抄袭了几个经典日本动画。
@@@@@(2017-02-03)虐殺器官(虐杀器官)(Genocidal Organ)(语言生成器官,语言影响意识,工作麻醉人类,杀戮文法屏蔽良心、诱导价值判断。近未来,恐怖分子在萨拉热窝引爆自制核弹,美国大幅度加强社会监控;五角大楼,DARPA,CIA。单方面屠杀少年兵。痛觉抑制,AR辅助射击,单兵空降系统。诱导贫穷国家发生内战,使其无暇输出恐怖主义,从而保卫美国本土的安全。女主神出鬼没的,死亡flag也立得好明显。)
日本人改编美漫总是还欠缺些火候,也许这就是本土文化产业留下的纰漏痕迹,剧情可看性让你昏昏欲睡
喜欢伊藤计划改编的我,是有多爱说教啊
勉强4星,有点以前看浦泽直树的怪物的感觉,都是对战争创伤发起的道德审判,可惜概念大于故事,篇幅太短无法深入更多的被这个概念牵连的人和事,比怪物差了一个级别,新颖的着陆飞行器是亮点,射杀场面的描绘很写实,无任何渲染,以表现士兵的麻木冷静。
反战反得很荒诞,中间两个地方我已经陷入迷思到底是顺从科技的便利,像爬山虎那样提前适应它的便捷,还是像黄毛男所谓“捍卫披萨,和吃完汉堡把纸袋丢进垃圾桶的权利”。本质是日式养胃的中二,但又从头到尾践行着各国之间的证治斗争、暗杀,聊卡夫卡,二战和帝国主义霸权,弱小的角色几乎都被毙掉了。和平主义者的下场是被另一种和平主义者正当的利己心毁灭。前面说的还有一处迷思,同伴被轰掉手臂也无痛觉,轻快地接话后没有尾声。当人们无法拥有激昂的情绪,PTSD的上限是自爆,假象的和平、健康都没有意义。
半吊子政治水平,完全没有叙事功底,一盘散沙,又臭又长,一分烂爆
为了自由世界的安全,不惜将其他世界变成虐杀的地狱么?
没有悲哀,没有怜悯。看这片子无数次让我浑身一冷,所以城堡应该坍塌,城堡里的人应该变成外面的人,那么然后呢?
中二少年的深刻。
反恐,失去一定的隐私自由,脑神经处理过的战士,语言激发人类的残虐本性…分5-6次才好不容易看完
没看过原作,但感觉还行,主要是科幻+动画是本人难以拒绝的题材。
没看完
983+//石川界人 。。。
既视感有点像攻壳的科幻。药物跟纳米机器控制神经痛感,人造肌肉等生物科技,幻想现实的设定也是独立完整的。武装直升机类似攻壳里的细腰蜂,光学迷彩一样,眼膜捕捉类似于军用义眼。剧本语言产生心灵控制的意思我也能明白,因为语言就是人脑的命令程序。并且我也认为人脑还有其他基础指令尚未被理解,就像语言有国别产生听不懂,音乐就可以对所有人产生情感催化。但这剧本不是很立得住,其实这跟攻壳主题往往故作晦涩又有种相似。剧本刻画太绕,即便主角跟反派主角大段心灵独白也没看明白。总之总是火车冲向二条轨道,一条人少,一条人多,你救哪个这类的伪大义谜题。痴线,打打杀杀不好玩吗。尽整那些没用的。
75分。
海报有游戏的感觉。希望片中的支付方式早日普及,出门购物无需带现金,刷指纹就可以了。超市自助购物,无需收银员,无需排队。真方便呀,连手机都不用带。很写实的风格,尤其是场景、建筑、道具,光感不错。就算解决了关键人物,下一个接手人还是会马上出现。到底我们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就算不相信神,地狱依然存在。期待此动画改编成FPS游戏。人类只看得到自己想看的东西。
对于很多自以为懂的人,建议有了更深的对人性、对社会、对世界的了解之后再来评论,还在秉持着意识形态教育的框架下做出肤浅的评论,这本身就是没有深刻理解现实与理念交互的核心矛盾,其实,很多评论已经表明了他们自身的立场何为。
Gyakusatsu.kikan.2017.1080p.BluRay.DD5.1.x264-Geek
烂片一部。。。不看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