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齐回头后的调侃、阿健一把鼻涕 一把眼泪都是倔强和女粉丝数十年如一日的笃定和爱慕还是感动了我,愿我们都能和温拿乐队一样保有一颗简单澄澈的心。
如果说,你年少时的伙伴们在你中年乃至老年时还在你身旁,和你一起一直坚持着心中的音乐梦,你是不是觉得完满得有些不切实际呢?
而电影恰展现了这样一种情感,相识于微时的五人,因趣味相投组建了乐队,之后的辉煌、暂时别离和再聚首都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正是因为五个人都还记得当年looser 乐队组建的不易和体味过的甜蜜,大家才相约每五年再聚一次并发行一张唱片,极力去促成每一次的相会。
温拿乐队俨然成了那个时代的一页书签,每次演唱会都让大家去回顾那个美好的时代,那个不管不顾,一心追求心中所想,哪怕被所有人不看好也要憋着一股劲儿去证明自己的少年时代。
已经看完。。
总体来说《兄弟班》这部电影我觉得真心不错,尽管演技有些不尽人意,但是大体上还是很满意的。
不过本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发现一个细节上的问题,温拿四虎跟金毛狮王PK时,阿B在片中唱《让一切随风》这首歌曲时,当时的时间比这首歌的发行时间早了,这不合逻辑啊,导演陈友是不是搞错了。。。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是香港社会、经济、文化的大步转型的时代,港英政府从六十年代下半叶开始更加注重于城市的开放发展,而战后涌现的婴儿潮一代人逐渐的长大成人,并受到了不少来自于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而在后来的不少香港电影里成为了电影人的记忆里的荣光,如罗启锐导演的《岁月神偷》。
而成名于风靡全港的温拿乐队的鼓手陈友,在这乐队45周年之际,以十分真诚的方式将当年温拿乐队的成立前后、兄弟情义等,搬上了银幕,既有成名前后的欢笑泪水,也有耳熟能详的动听音乐。
影片主要选取了1968年、1973年这两个特别的年份为背景,在1968年时,因为受到披头士乐队访港而兴起的流行音乐狂潮的影响,从小就是街坊、又对音乐很感兴趣的阿力、阿友、阿伦、阿强及阿健走到了一起,在阿力家的出租屋上组乐队练习唱歌,尽管受到了来自于阿健的父亲及街坊邻居们的反对或不解,后来阿力因为家庭变故而退出后,他们又找来了处于人生低潮期的阿B,以Looser的名义参加全港歌唱比赛,一举成名后则变成了Wynners,但他们又面临着知名程度不一、资源分配不公等考验,兄弟五人还能否像成名前那般的开心愉快的在一起呢……影片很大程度的营造出六七十年代之交的时代感,狭小的生活空间,混住的人群,相信勤劳可以改善生活的街坊邻居,躁动的青年,试图安居乐业的父辈,英文流行曲的风靡,餐厅里本土华人的困境……而阿力、阿友等人想要玩音乐的最初时,除了阿力是想要追自己心目里的女神之外,其他几个则更多是出自于兴趣,及对阿力的信任跟从。
只是造化弄人的是,阿力因为家庭的变故不得不告别了自己的音乐梦,肩负起生活的重担,阿友、阿伦他们则在跌跌撞撞后一举成名。
影片并没有过度的粉饰他们的音乐梦想,而是十分真诚的讲述他们成立前后的起伏波澜,包括他们与父辈之间的冲突、和解,都充满着那个时代的特色。
比如阿健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原本阿友是想要趁着在前往加拿大深造前玩玩自己喜欢的音乐,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想要放弃留学而继续音乐梦想,这点即使是在现在来看依然是有点大逆不道的,于是正在搓麻将的父亲怒发冲冠;后来当Wynners扬名后,阿友的父亲也只是默默的在远处关注着,然后骑着摩托车回去继续自己的平淡生活。
影片就这样内敛的表现出了父子的和解,包括阿健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和解。
《兄弟班》并非是陈友作为过来人的对于温拿乐队的荣光再现,而是聚焦于乐队成立前后的喜怒哀乐,以很真挚的手法回忆起滴滴点点,有笑也有泪,夹杂着对于六七十年代之交的香港记忆。
这点对比当下华语青春片的普遍的过度包装,显得更加可贵。
1988年,温拿乐队歌曲的《千载不变》入选“香港十大中文金曲”,2006年,温拿乐队“Never say goodbye”演唱会开了10场。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如何“千载不变”,也不太了解不说永远之前,是如何相遇并说“Hello”的。
终于,2018年7月20日,历时两年剧本创作,乐队成员之一陈友执导的电影《兄弟班》将带我们回溯那段青春岁月,这是一部陈家乐、于湉、王梓轩、林耀声、邓加乐、吴鹤谦演出,任达华、惠英红、金燕玲、廖启智等一众实力派戏骨特别主演的热血青春喜剧电影。
六七十年代的香港,廉政公署还没有成立(1974年成立),黑白两道鱼龙混杂。
这是旧香港的最后时光,很多年轻人都找不到方向,不管是进入黑社会还是警察署,干的都是类似的勾当。
惠英红饰演的阿力的妈妈看到这种现象,一再强调宁可让孩子“打鼓”,也好过让孩子“打架”。
于是我们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古惑仔的一个青春群像,他们在阁楼、在天台,或许是为了吸引心爱的女儿的一个注视的目光,或许只是一个纯粹的爱好,更或者是为了不跟父母一样过着日常反复平庸的生活。
电影《兄弟班》的时间跨度从五虎由七十年代踏足乐坛至八十年代中登上红馆舞台,记录了音乐兴盛的时代,那些兄弟间的真挚友情,一起奋斗、一起成长的青春时,这些都是令人动容并向往的。
正如钟镇涛所说:“我们温拿乐队是存在时间最长的乐队,国外不敢说,但在中国肯定是。
”他希望《兄弟班》的上映能够激励青年人投入到更热血的逐梦岁月中去。
海边烧烤摊堂口老大阿力在母亲包租婆的支持下,带着他的兄弟阿健、阿强开始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同街区的阿友、阿伦、阿B也被坑蒙拐骗拉进团队,他们在斗殴和训练中增长友谊,父母们的集体反对、路人、邻居们的嘲笑更是激起了他们的好胜心。
这种反对和嘲笑,在任达华饰演的阿健爸爸将音响店所有音响搬出来比拼谁的声音更大时达到了顶峰,然而也在那一刻,事情有了转机。
“那些被嘲笑过的梦想,总有一天会让你闪闪发光”,年轻就要不一样,父辈走过的路也不一定要重复。
这个转机蕴藏在危机之中,火灾让他们失去了排练场地,阿力也退出乐队下海经商。
就在看起来毫无起色的时候,遇到了新的主唱。
就是一股“青春不服输”的姿态,也有一颗“无兄弟不乐队”的劲头,他们以最初的“Loosers”乐队,参加香港的业余歌唱大赛,得到冠军奖后得以参加无线电视台音乐节目“StarShow”的演出,一上电视,之前所有的反对和嘲笑全都变成了赞扬和吹捧。
然而“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也有谁的青春一帆风顺,当乐队刚刚踏上正轨,乐队主唱阿伦,也就是谭咏麟的原型去了新加坡读书,乐队宣告解散。
直到阿伦无法忍受新加坡学校的校规,回到香港安分守己地工作,温拿兄弟再次重组,一发不可收。
1973年,温拿乐队正式成立,参与并创造着粤语流行音乐的历史。
每一代人都会年华老去,但每一代人都有过青春年少。
《兄弟班》再现了温拿乐队的热血青春岁月,一定会激励现在更多的年轻人勇敢地追逐梦想。
因为成长的路上有梦想相伴,就永远年轻,永远沸腾。
自古英雄出少年的故事,从来就是最能打动人人的故事之一。
即将上映的《兄弟班》讲述了默默无名的温拿乐队是如何在歌唱比赛中脱颖而出,一举成名,并经历短暂分开又最终合体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的每一个年轻人都具有香港黄金时代的少年英雄的特质。
梦想,太容易在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了,它大多起源于天赋和喜好,比如说乐队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搞音乐的理由。
无论是天生的好嗓子和明星脸,还是一腔音乐热忱、与世界为敌的叛逆作用力,亦或是想改变世界的勇气——这些都会支撑这些天生热血的少年去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决定。
而梦想的坚持却不仅仅是一腔热血能支撑的,不然就不会有那么多逐梦青年中途退出并泯身于时代洪流之中了。
比如电影中的组建乐队的核心人物阿力为了给家还债,早早离开了乐团,并告诉兄弟们,梦想不能当饭吃。
或者是中途离开的阿伦,带着女朋友一起去新加坡读书,把在大火中付之一炬的练习室远远甩在身后。
剩下的三个少年,执拗地在海边礁石上煮泡面,对他们的离开无动于衷。
其中,剧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非常值得研究,那就是鼓手阿 B (导演陈友就是他的原型)。
但是相比于其他热血青年,他的脑门上自始至终都没有挂过“梦想”这两个字。
按照原定的计划,他本应该听家里的话直接出国读书,他的闷闷的性格也看似与乐队毫无瓜葛,但他恰恰就成为在乐队中坚持最久的人之一。
而支撑他走下去的就是对“兄弟“这一概念的认知:在组建初期,他跟兄弟经历了一场斗殴,其中阿健为他挡了一记拳头,他站在角落里看着眼前的一切,才开始明白原来兄弟的概念是非常原始而纯粹的——我可以为你做任何事,甚至连命都可以不要。
之后无论是乐队面临解散也好,活不下去也罢,他都没有一丝一毫要离开的意愿,甚至为此跟家人反目也在所不辞。
这便是人物的张力了。
人生只道是平常,离别之后大家的际遇也不相同。
阿健在香港开了一家小餐馆,阿 B在剧组里面跑龙套, 阿友又回到了酒吧走穴。
剩下的两个人在娱乐圈顺风顺水地发展——这样看来,五个人已经再没有交集的可能,观众也不免在心底问这些跌落谷底的人“值得吗“。
可令人暖心的是,几年之后, winners又做回彼此间“最熟最真“的人。
阿伦作为破冰者,重复了曾经他们几个人还是穷小子时的对话: “我收工后就马上回来!
“ 在那个群星辈出的璀璨年代,温拿俨然已经成为同辈的标杆后辈的榜样,温拿精神已经深深烙进了歌迷们的心中。
少年的心是纯净的。
在名与利的道场上,这些共同经历过苦难和绝望的年轻人,终究是做不得那些世故的成年人。
作为一名港乐迷,好久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港产片了,一开始看海报以为会不怎么样,结果充满惊喜!
对于90后从小听港台音乐的我来说,对于温拿其实也就听过几首歌,但不少广州人都是从小看TVB、香港电影、听港乐长大,所以对于谭校长、阿B、彭建新、陈友其实还蛮熟悉的,而我爸爸喜欢校长,妈妈喜欢张国荣,所以他们的歌也算是从小听到大吧!
哈哈在电影里听到情怀满满的插曲,觉得好赞!
电影是根据温拿乐队的故事改编,而导演更是温拿成员之一,陈友!
以前看过很多香港电影,陈友多数都是配角,回忆中他蛮搞笑的,想不到还是一名导演,而我觉得这次执导还不错喔,反正对于喜欢港乐、喜欢主演、喜欢港产片的朋友来说,这是值得去看的一部电影!
故事说的还算流畅,而且也感受到了青春热血,为了梦想你可以去到几尽?
但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兄弟情!
真想不到原来温拿他们认识了这么久,从年少到年迈,即使中间有了隔阂,但一个拥抱便释怀,他们的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彼此之间的兄弟情真的令人感动,虽然我不是他们的粉丝,但最后我都睇到眼湿湿啊!
主演们可能大家也有点陌生,最熟悉的可能就是王梓轩和陈家乐了!
个人十分喜欢陈家乐,帅啊!!!
哈哈自从看完TVB的《逆缘》便喜欢上它,第一次在大荧幕看他表演,还不错喔其次就是令人惊喜的配角,像惠英红、任达华、廖启智、金燕玲等都是实力演员啊!
演技冇得顶!
而且还有牛局长、武德训...哈哈哈出戏了看香港音乐颁奖典礼长大的我,睇到入边蛋哥主持颁奖礼,真的是惊喜了,也是一个彩蛋吧!
最后想说夹band真係一条几难行噶路,乐坛哪有多少个温拿?
有多少个五月天?
即使是beyond也解散了!
所以对于谭校长、阿B的单飞,其实也是无可奈何~
电影真的很走心了,无论是剧情,场景还是演员。
剧情根据真实的温拿乐队故事改编,感觉把我们都拉到了当时的那个年代,但是又跟现在的时代不脱节。
因为同样的在乐坛,在影视圈,每天都有人在努力为了梦想前进,为了能红拼搏,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人还在等机遇有的人已经红得发紫了,但就像陈友导演说的:老天都是公平的,十几年以后大家都是一样的嘛电影里有很多笑点,看起来很高冷又神神叨叨实际上总是能给乐队出点子守着约定的帅气阿B,佛系的阿友莫名的很萌但也有泪点~看到阿健一个人弹着吉他唱歌,开的餐厅最终只能被收购,默默的流了泪,梦想的实现真的那么难么?
一路来,有艰难有机遇有快乐有误会,好在温拿乐队的大家都记得约定,五年都要聚在一起开演唱会。
阿B不舍得离开舞台,因为未来的事谁也说不准啊~最后结尾看到温拿五虎的这些年一直举办的演唱会,看到一直追随他们的粉丝,听到他们的感言,伴着《千载不变》一直泪流不止~大家都是一辈子的好兄弟啊
这部电影应该让所有逐梦演艺圈的少男少女们都看看,真是太现实了。
没想到“温拿五虎”的传记,男主角不是阿伦(谭咏麟),也不是阿B(钟镇涛),而是被说最没有星味儿的阿健(彭健新)——因为要讲的不是传统主角的故事。
影片前半段是讲6个大男孩儿(温拿五虎+大哥)是怎样出于对音乐的热爱而不顾家人反对抛家舍业地组了个乐队并经过努力唱出名的。
很励志吧?
但这片儿好就好在没有拍成一个简单的励志剧。
你以为乐队红了你就能功成名就实现理想了吗?
答案是“不一定”!
我们看过的很多励志文章、小说、影视剧甚至综艺节目等都告诉我们,只要全身心投入地去努力并坚持不懈,“不忘初心”,终有一天你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比如成为大明星。
可事实上呢?
拿温拿五虎来说,能玩儿乐队的多少都有点儿理想主义,但其实这6个人中最热爱音乐的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就是阿健。
他是第一个为了音乐跟家人决裂的,他是一直坚持做乐队的几个留守者中的一个(大哥跑路了,阿伦跟女朋友去了新加坡读书),后来,在乐队“背景墙”散伙后他是三人中唯一一个还在玩儿音乐的人,以至于自己的餐厅经营不善关张了。
那么,他实现理想了吗?
对于乐队,每个人都不可或缺,他们当初能抢占一个像样的演出舞台,靠的是五个人的才华,但成名后大众就只记住了英俊的主唱阿伦和阿B,其余三人则沦为了玩儿乐器的工作人员——就算服饰一样,在舞台上永远是背景,电视镜头里都见不到一个清晰的正脸儿。
所以结果是你们的乐队红了,也出了大明星,但你的明星梦没有实现。
是因为你不够努力吗?
可外观条件和观众缘这些是你努力得来的吗?
——做明星真的是有门槛儿的!
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应该说温拿乐队能重聚还演出了一年又一年是全靠大明星的兄弟情,如果没有阿伦和阿B回来帮衬,“背景墙”三人的音乐人梦也早在40年前就结束了。
明星万众瞩目,所以有那么多热血少年在做着明星梦并为之努力奋斗着,可是付出了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实现理想吗?
有些人该醒醒了。
暑假的星期天下午,带着刚下英语课的女儿和学校发的电影票,看了这部电影。
这个下午小学生专场一共有两部电影上映,除了这部之外,还有一部国产卡通片。
女儿不愿久等,执意要看场次靠前的《兄弟班》。
原以为是和《我们的少年时代》一样当红小鲜肉扎堆的青春偶像剧,思忖着如何熬过100分钟的时间,在一群小学生和带着小学生的家长之间睡着了也尽量不要打呼噜。
没想到的确是青春偶像剧——却是父母青春的那个年代,在不用上山下乡的香港。
不知道小学生专场放映这部电影是否合适,以他们的年纪,距离情怀还太过遥远。
对于一个成立45年的乐队来说,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讲述,而电影却只局限在青春与叛逆、理想与坚持,加上近几年怀旧港片常用的色调,一切都太过平庸。
电影两星,另一星送给片尾集体出场的温拿五虎。
陈友导演,他一定是嫉妒阿伦和b哥的美貌,所以找了两个不好看的演员来演他们。
一、选角不好温拿的五个年轻演员最重要的是要瘦,瘦的像非洲饥民才像六十年代围村的band仔。
阿伦要大大的眼睛和嘟嘟的小脸,阿b要高高的个子和酷酷的神态,阿健要笑眯眯的很和善的样子,阿友要高高的古灵精怪的,阿强随便找一个就行(对不起强哥)叻哥这个角色选的确实不错。
二、故事温拿的故事很传奇,很感人,拍出来一定好看,但是陈友拍的确很奇怪。
以阿健为主角或者阿b为主角都可以。
很多故事可以写,比如他们是如何练歌。
阿健的爸爸不同意他们夹band,逼阿健去做打字员,结果阿健做了一个月的杂工。
有一次阿伦去找阿叻,碰见阿健的爸爸以为他又来打band,直接把阿伦最喜欢的衣服撕破了。
叻哥劝阿健离家出走,阿健在大年初三收拾行李去酒吧唱歌。
叻哥的妈妈生病,叻哥离开乐队去做生意,挣了很多钱。
叻哥生意破产找阿伦借钱,阿伦拿出准备买房子的钱(他们家本来住政府公屋),后来阿伦的妈妈很担心的问叻哥能不能还。
阿b去台湾拍戏,四兄弟沉寂了一段时间。
阿伦带阿健去台湾拍戏,带他去上各种节目。
阿健有一次被邀请上节目唱歌,后来被唱片公司看中出唱片,他很开心,直到后来他才知道这一切都是阿伦在背后帮他求了各种人。
阿b介绍陈友进入电影圈。
单飞后,太过优秀的阿伦被嫉妒被造谣,宣布不再领奖,叻哥帮他怼媒体。
伤痕累累的阿伦和温拿开了演唱会共写千载不变。
阿b破产,兄弟们帮忙。
直到有一天温拿再一次聚餐,阿伦习惯性的买单发现阿b已经买单了,兄弟一个眼神就知道他已经回来了。
还有黄霑的故事,太多素材可以讲。
三、人物电影里就是人物性格太不鲜明,而且阿健的性格不是那样的。
阿健是大哥哥,脾气很好,天天被欺负都纵容着他们。
阿伦鬼马精灵永远开心永远不会累。
阿b很温柔不爱说话,可以沉浸在音乐里一连好多天。
陈友有很多出其不意的点子。
他们见到一起就是叽叽喳喳的,而不是互相妒忌。
期待将来叻哥或者志伟做导演,拍一个更好的温拿的故事吧。
这么低调的片名 快看完才知道是温拿 确实不容易 很多乐队都是这样 确实很难 只有乐队里真的有人出人头地之后还会想着兄弟的才会再出来 不容易
拍纪录片吧,太无聊了
温拿乐队传记?觉得香港只有beyond乐队有资格拍传记。这乐队看了看明显是抄皇后乐队,这电影也是《波西米亚狂想曲》的感觉,但又比不上。
一部被海报毁了第一印象的电影,非常好的一部传记,从为理想而奋斗的各种割舍,各种难关,再坚持坚持再坚持下,有梦想终会实现到最后成功的分崩离析,以及几年后重新开始,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实,反映当下,以及友谊的见证,团结一起,薪火相传。
精神病吧
温拿乐队成名记。中规中矩,亮点不足,五个主演也不太行。
一直听过温拿乐队的名字,没想到这部电影是讲他们的故事,能坚持这么久确实不容易,挺感动的,希望能一直唱下去。
人生有几多个十年,羡慕这样的兄弟情。
就是莫名被戳中笑点。。大概也因为旁边有一起开怀大笑的朋友们。。
对温拿完全没了解。只能是当做普通的平庸传记片了。。。
看到了几个广州本土的演员,不错。各位演员和原型是真的一点都不像啊,尤其是谭咏麟。
可能我不是年代的,不是听他们的歌大的,所以没有被戳中,没有被电到。
我对港产片的情怀要比对「温拿」的情怀更大一些lor =P
5,卖情怀的片子,但还是与预期略有差距。整体比较老套,选角也比较一般。
人物转变稍微有点生硬。
很有意思的情怀电影,剧情、音乐和摄影的配合很用功。热血不停奔,永不说再见。团结为本,薪火相传。最后演唱会的桥段导演有给自己加戏哦。
怀旧电影1星,1星是送给温拿5虎和谭咏麟+钟镇涛+任达华+惠英红等港星的感情分!
啊!我的眼睛
没有经历过 无感啊~~
推荐朋友于湉主演的电影《兄弟班》!尽管港片现在没有特别大的流量,也不是很热,但是我依然推荐大家可以去看看,故事很温暖❤️拍得很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