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未来学大会》,让人非常感动。
却又说不出里面的什么内容让我感动。
好像就在那里,却又触摸不到。
就像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人生,总在找一个归宿,我们的归宿是什么呢,我们能感觉到,却又说不出它的具体内容。
它好像不远,也不复杂,更不是遥不可及。
它仿佛就在那,触手可及,却怎么也抓不到,等不来。
想要的归宿感是什么呢,何时才能得到呢,年轻的时候,感觉就在不久的未来,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会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我能感觉到,却总又描绘不清,有钱,自由自在,不是怎样,总感觉词不达意。
让我想起十几岁的时候,向往自由,自由又是什么呢?
那时候想,看电视想看到几点看到几点,不用受家长老师的管制,长大就好了。
长大了呢,似乎是有了那时向往的自由,但似乎又并没有自由。
看似更美好的未来又向我招走,我走呀走呀,却越走越困惑。
曾经的向往的美好归宿似乎不远了,似乎再走那么几步就可以到达。
那应该是人生最惬意的时候,那应该是一种故乡般的感觉的地方。
但一路走啊走,越走越迷茫。
曾经向往的归宿,虽然说不清楚,但在脑海中是那么清晰,而现在却越来越模糊,眼前的路也越来越看不清楚。
年纪慢慢大了,开始回头看了,虽然我还算不上年纪老,但回头看的时候,却也能体会到那份心情,我们是否越来越爱回忆了,是不是因为不敢期待未来了。
能想像得到,一个上年纪的人眼中一生的归宿,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
像歌中唱的“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年轻就老了”,回忆中不管曾经是多么得辛苦或者那时多么期待未来。
但回忆中的时光就是自己一生的归宿。
自己还是孩子时,和父母一起去游乐场,和父母一起欢笑游戏。
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看着眼前“记忆中的小脚丫,肉嘟嘟的小嘴巴”可爱而天真的孩子,那就是要想的归宿。
你想要的归宿到底在哪,到底是什么样的,到底是什么时候。
我不知道,我说不清,我只能感觉到它。
它似乎永远只能存在于未来的憧憬与回忆中。
永远是那么美好,让人有一种回到故乡的放松感,让人幸福得会心地露出微笑,却又带着淡淡的伤感。
说回电影吧,以法国为代表的欧州动画片,艺术性就是要比美国动画片高。
片中的女主角也便是这样。
他一直在寻找归宿,归宿到底是什么?
年轻时有名气又美丽,中年时与孩子们的快乐时光,还是老年时轻松的时光。
是事业,是亲情,还是爱情。
对年轻时风光与美貌的留恋与追忆,年老时对孩子们的牵挂与追忆。
一路走来,一直在寻找归宿感,却一直未找到。
一生都在不停地转换着角色,奔波。
片中女主角最后找到了归宿,在虚幻的世界里,终于和自己牵挂已久的孩子相逢,而自己的孩子也实现了一生的梦想,一切美好而惬意。
其实,片子也很好了诠释了我们一直寻找的归宿,它让我们迷茫,想要追求,却不知往哪走,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是年轻,事业,和孩子的美好时光,还是退休后的安逸生活?
未来永远是迷茫,而美好的东西永远是在回忆中的,片中女主角出场时已是中年,曾经风光,年轻,漂亮,万人迷。
那只是追忆,女主角似乎怀念那时光,但曾经是女主角主动放弃了那样的生活。
在扫描的时候,她的经济人在讲过去的故事的时候,也是回忆,从经济人自己的角度来回忆,过往,美好,留恋,让人笑,又让人哭。
我们到底是已经错过了归宿,还是它还在前方?
再之后,影片这转,二十年后,女主角也是六旬的老妇,在动画的世界里,继续是对归宿的寻找,到底是什么呢,上年纪的她,自然是对儿女的牵挂,特别是对失聪失明的儿子的牵挂。
不断地寻找,不断地寻找。
于其说她在寻找她的儿子,更不如说,她是在寻找归宿感。
这世上,他还有亲人吗?
他没有老公,片中也没有介绍她有父母,她的儿子与女儿是她世上唯一的亲人,特别是失聪失明的儿子,更让她的牵挂与依靠。
想想一个老人,无亲无靠,这时,她的孩子就是她的归宿。
片中活在虚幻世界的人虽然现实中都是很苦的,但精神世界里却非常快乐幸福。
也这说明了,我们一直寻找的归宿,只存在于精神世界里,现实是另一样的。
而片尾女主角终于找到了归宿感,也是在精神世界里,特别是他走马灯式了在精神世界里回忆了一生,一切似乎都非常得美好。
一直牵挂的儿子不但长大了,而且实现了他自己的梦想,而且眼睛能看到,耳朵能听到。
他们又回到了曾经的家。
一切那么得美好,虽然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美好。
但心中反倒充满了莫名的伤感,当她轻声地喊出一声亚伦的时候,眼中早已是热泪盈眶。
虽然我不明白我到底在伤心什么,到底在感动什么。
我说不出来。
或许是对人生的无奈。
它很戳我的点,About 真实和幻象Someone said 他更愿意认清楚现实,在痛苦和平淡中活着,也不愿意欺骗自己,活在谎言中而Rubin 选择在美妙的幻象中快乐的死去,尽管现实中的她如此不堪,肮脏,她仍旧选择欺骗,或者说选择幸福Who’s wrong?谁都没有错我很容易把幻象和网络世界联系起来,just like 近两个月以来,我几乎都是在网络世界里寻找快乐,right 寻找、发现,而现实世界在我眼中枯燥无味,甚至还有那么一丝想逃避我把自己和Rubin 联系起来合理吗我觉得不合理,我和她更多的是不相似她活在幻象中,她有自己的追求,不管是在幻象中还是在现实世界里,她的Aaron 而且那个幻象很完美,人们很容易就被欺瞒,又或者说,自己愿意去做,并且硬件也很高级,在自己的世界中非常舒适,一切都刚刚好我,没有人可以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了他自己对,我在改变,但是比较随意,应该不是比较应该是很现在我不愿意活在自我欺骗中,我也不愿意拥抱现实OK最起码我意识到了,总比没有意识到被暗中操控来的好好吧,我写不下去了
人们喝了安瓶后进入幻想的世界,逃避现实,失去自我,这些可以理解。
但是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之间的联系却充满了bug。
下面让我们来细说这些bug:1.电影中没有描述人们的幻想是脱离身体存在的,他们在幻想世界里不工作,不生活,不做饭,那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的身体怎么维持正常的生理机能2.这些喝了致幻剂的人们,他们的幻想是可以相互关联的吗?
如果关联,那迪伦这么容易就找到了女主,女主找儿子为什么就这么难?
如果不关联,那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形象,这些形象又出于个人幻想,那启不是他本人看到的自己和别人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那迪伦又怎么找到的女主?
3.女主重回现实后,发现儿子去了幻想世界,决定重回幻想世界找儿子!
真的让人觉得可笑,难道在现实世界找一个知道相貌的人,不比在幻想世界找一个不知道相貌的人简单吗?
【未来学大会】罗宾主演(阿甘正传中的Janny)豆瓣评分7.6,我会给更高的分数。
我们一直想要探索人生的真相,却常常自我麻痹。
慢慢的现实和幻想融为一体,离开万能幻觉世界是需要勇气的,同样,离开现实太久,我们会与本来的自己失去联系,无法回到现实,即使找到,也是幻想出的现实。
究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已经不具备分辨的能力,我们的遭遇,遇到的人事物,也是依照自己的喜好不断的加工,以主观世界幻想,成为我们自己的故事,也就是我们的人生。
可能我有点投射了,整部电影看得我很压抑,但同样也说明这是一部好电影。
压抑来自于电影最后仍是在主角的梦境中,也就映射为人生有些东西终究无法探究真相的绝望感,可能也有能理解主角选择的无奈让我能感知我们身上有同样的东西。
又似在胡言乱语,写了这么多有兴致看完的朋友,也真的感谢你~anyway,电影不错,喜欢想点东西的人会喜欢看。
对科技发展走向偏离的一种诘责,演员带来的娱乐被数据化,被标签化,被物化成为了人们逃离现实的精神食粮。
被困在精神世界的女主毅然选择回归现实找寻儿子,但不巧儿子正好又去了精神世界找她,当得知了精神世界形成的模样全在个人的大脑构成后,女主决定在精神世界里江现实世界线重走一遍,这个选择应该是想要说明现实再怎么操蛋还是值得过的吧,不过还是觉得这是部亲情占比重太大的奇幻片。
女儿Sarah成了新世界的嬉皮士,当吸进带有儿子的乌谢尔综合征胶囊时便有了翅膀,飞机在一旁爆炸,与爱人交合长出细密的树藤。
这是表达情感部分里印象比较深刻的,前面通过渐弱的声音刻画儿子日渐丧失的听力,两人很久未合体,但母子的连接却愈强,最后成为同一人。
也探讨了电影的未来,外面不断变幻,打开笼门是没有色彩的工作者:总吃抑郁药物的编剧、酗酒成瘾的前俄罗斯分镜大师、不能按时完成人物的动画师、爱上自己电脑角色的白痴,他们总有缺点,效率低下,没有色彩不够光鲜,但这是人的真实处所在,而不是电脑数据的尽善尽美,这与罗宾在真人部分所坚持的观点一样,也是她被人诟病的只有“人”存在的缺点。
还有反乌托邦,两大阶层,丰富的精神世界外是自我欺瞒的行尸走肉与极少数的控制身体的人成对立,前者毕生无法成为后者,而后者改变只需要小小的一瓶致幻剂。
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多,整体悲悯但并不绝望,动画部分我很喜欢,怪诞无厘头,因为一切事物的呈现仅仅是罗宾本人的精神状态,所以一切又解释的通。
但观点表达也存在这种断断续续,而且不太喜欢的地方结尾,仅仅把落脚点放在了儿子身上(可能因为儿子象征的自由?
我没看太懂,但我太喜欢这个风格了,5⭐加满🤪最后,我非常吃“早在没见你之前就爱你”的设定2333就像是杜拉斯的小说,残缺的、充满直觉的,望他们能再相见。
想看动漫却发现是科幻片,现实和动画的交错,界限模糊,关于科技的想象,自我被消磨,人的意识被放大,转变成虚拟世界的图像,一切太真实又太美好,让人们可以逃避现实社会的一切窘境做个美梦,你所看到的反映的是你的思想。
从虚拟人物刚开始实验期间,是一个演员的没落,在被贬低被告知你没得选择的时候,她的确因为儿子的病情恶化而同意成为实验品,成为一种商品,别人可以用她的样貌随意构造她的举止,当他的经纪人在巨大仪器上方静静讲述他的故事和他对她的认知和态度的时候,她的表情越来越悲伤,人生充满了许多选择,经纪人是会利用她的恐惧来控制她赚钱,但是他也爱着她,并不是把她作为商品。
技术越来越成熟,开始大规模的体验,一个区域被划分为动画区,进入后现实场景都变成动画,五彩缤纷,充满了各色各样的人,光怪陆离,从她接触了食物水开始,她有了深层意识控制的幻觉,多重梦境交叠,一个不清楚真实面貌的陌生人帮助了她,他自称是做她虚拟形象影片的动画师,但是他莫名其妙的消失,让人感觉他也是她的幻觉意象,神奇的是她在醒来被医生诊断为致幻剂后遗症,反叛队伍出现了她的女儿,而她生病的儿子不知去向,经过二十年的冰封沉睡后醒来,那个陌生人等了她20年,她们亲密过,他把唯一的恢复药片送给了她。
她一直想寻找儿子,在多重幻境中看见,在抛弃梦幻世界后寻找,她看到过真相,每个人真实的样子,衣衫褴褛,风尘仆仆,沉默着,眼神里都是绝望和空洞,没有灵魂的样子。
但是从医生那得知儿子为了找她也进入了动画世界,每个人都不能找到自己想找到的人,因为样子变了,可以自己定义,而且也减少了沟通。
从现实世界的那个风筝开始,到动画世界的风筝结束,一切看似重复发生,这是她选择的精神世界,也是当代人无奈的逃避表现。
如果是我,我看到真实世界或者无望的场面,我也会选择逃避吧,用了试剂,把自己幻想的样子变成属于自己的世界和乐园,不必在意真假,也不必找寻自我追求,因为这样很轻松,甚至不需要思考,我的想法就是一切的主宰,我沉浸在独属于自己的世界,等待慢慢变老。
这样捷径虚假又美好,让人觉得即使是陷阱也想掉下去尝试。
世界可以允许多种多样的存在,却不应该剥夺那些想要看见真实的眼睛。
记录台词,纯听写。
电影产业第一次“革新”时:The whole structure will be gone. "The structure around the actor, the agents, the managers, all the trapeze, the trailers, the drugs, coke, the depression, the breakups, the lovers, the sexual kinks, the broken contracts, the terrible legitimization of tasteless scripts, the post-failure blues, the skipping out on PR, the begging for forgiveness. All that can be gone."第二次“革新”时:Pretty soon the whole structure won't exist. "The script writer who need his anti-depressants, the ex-Russian storyboard artists with drinking problem, the animators are always behind deadline, and those idiots who falling in love with their computer characters, special effects people, they can all go and fuck themselves. Movies are old news, a remnant of the last millennium."近来越发深刻的认知到,“进化”从来不代表更好。
有时它是时代趋势,有时它是生命法则,有时它只是对所处环境的不断适应,只有很少时它是由人类集体主观能动性所决定的。
于是,“变好”这一伪命题,无非也是自我欺骗罢。
正如结局中集体hallucinating fantasies,少数抱着miserable truth等死。
可悲可叹。
如其中的一幕:被所迷恋的拖着前行,头脑浑浑噩噩,脚下的冰面留下血痕却不觉,然而这血痕竟也未存在许久,便只是混着碎裂的冰面一道了无痕迹罢了。
//我觉得虽然robin wright虽然好,但是女主的设定难道不是美国甜心型的么?!
这种政治脸怎么称得上是经纪人所说的”天使之颜“?!
//本片在探讨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同时,最可贵的是将女性的个人史提升至与形而上同样的地位来探讨,这便改变了反乌托邦情节由来已久的一种冷冰冰的”反人性观“,亦即未来世界仅在意人的生殖而对情感进行封存不用,每每都在提示人自身的动物性与无可奈何的生殖。
即使是设定了”可以不通过性生殖便可繁衍“的某种技术,但也因其存在的必要性令人无法不产生莫名的厌恶感。
仿佛不能引起读者的这种厌恶,那么情节对于乌托邦的思考与讽刺便不能成立一样。
但片中的女主角女性未来生活,并不与今天形成天壤之别。
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影片并不希望化学药品会改变人之伦理,或言,影片希望在伦理被科学损毁得一干二净之时,亲情与人伦会依然存在并依然是可贵的,是人类幸福的来源。
未来学大会没有哪个人是绝对的对错,各自有各自的追求和热情。
在2013年的电影里,提出的利用对人的扫描进行数据化保存和建模,让真实演员从此不必登上台前而是消失于幕后。
所有的电影都由数据制造。
这是十分超前的概念,但我认为这也很可能是一种未来的电影发展趋势。
说到拍摄手法,即使是在电影从真人转向动画的情节,我也一直把这个当作真人电影在看。
在我看来画面顶多是加了点奇幻和滤镜效果。
这更像是对VR在未来世界发展的一种隐喻,只不过是用药品代替了机器,体现科技的运用。
幻想世界里的革命有着非常强烈的政治或者说是人类进化形态发展的暗示-在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里,科技的介入如何让人类生活的更好?
更为平等?
但这种虚假的脑中情景真的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自由吗?
我甚至想把这个电影看作是一个哲学轻科幻的类型片,也许加一点悬疑因素。
一是女主角在面对新科技时对合同的理解。
受到这种新科技的冲击,对数据形象的存在她存疑,我思故我在似乎已经不存在了,别人有了你的数据,“在”就是他思,根据他人的思想去塑造新的人。
这种“在”和演员本身的职业概念没有什么冲突,不过是更加可控,且不需要被真人的各种因素影响。
二是女主追求的其实是一种小我。
她做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大家都因各种利益来责怪她罢了。
她始终关心的是她的儿子,他好不好他还在不在?
以至于在最后她选择重新回到幻想世界中去的时候,她的形象转变成她日思夜想的儿子,用儿子的视野来看待她的一生并去度过这一生。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梦中梦,因为“儿子”在梦中做了和她在现实中一样的选择-服用了药品。
在最后一个镜头中她以“儿子”的身份与儿子再次相遇了。
这种执念让她至少完成了个人的圆满。
还有一点。
女主在抗拒扫描时,她的经纪人多次疏导她,他说到了“爱”以至于让女主角敞开心扉去接受机器的镜头捕捉以及扫描。
在女主深陷幻想世界的时候,有一个人物“迪伦”一直在帮她。
我在想这个人是不是经纪人在幻想世界中人格的映射,比较在这个世界所有人的形象都是可变的。
他甚至有一种陪伴的、可以舍弃自我的爱意-不留后路的把回到现实中的药给了女主。
虽然这个人物只是出场了一下,但他十分重要。
我在看完电影之后才发现其实我很早就看过类似的博主推荐,但我一直都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存在,仿佛被我屏蔽了一样。
不知道这片算不算是大众,但我喜欢它,它值得被推荐。
真人部分惊艳 动画差太多
想说太多又什么都说不好,几个亮点:经纪人说故事、人间乐园画风、风筝打飞机(不过这个桥段重复了就没那么有意思。。。)话说从锤头鲨般的眼间距看出儿子是美版生人勿进的娘炮正太,发现现在演员都快窜到1米9了…片里还是个小孩。。。这片几几年拍的啊。。。
我真的已经很久很久很久没看过这么作的片了。每一分钟都在期待它结束,又想看看它装逼是不是又能装出啥新花样,结果就是硬生生浪费了我2小时日你吗。这些角色的反应可以再不自然一点,台词可以再傻逼些,作得想一巴掌打飞这堆假人。动画做的也没啥可说的,风格一般。不过是一个早就没啥新鲜的主题,到底有啥可宝贝的,玄玄乎乎,屁都没讲清楚。垃圾
原著已经很混乱了,电影改的更乱,剧情进展完全没有适当的铺垫,尤其从动画部分开始突兀又跳跃
点子很好(似乎是改编于科幻小说),可惜形式大于内容
导演在《和巴什跳华尔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故事越发的晦涩,调门也越发低沉,和原作比有大改动,现在不比七八十年代,还玩梦幻乌托邦与现实贫民窟的双重世界就毫无新意了,是一部玩弄概念,拼凑情节的真人与动画结合片
再一次证明戛纳电影是不能看的电影,一堆无聊的细节用枯燥的方式拍出来剪出来,这种电影就是在浪费时间。
虽然对这个隽永的调性不置可否,但剧情的飞跃和主题的广袤震撼到我了,准备看原著
前半集比较有趣,其实讲了电影史的终结过程。
实话实说,这电影可能真的很NB,但很难再看第二遍了。。。只有顶礼膜拜的份了。
两星半,动画部分的想象力值得称赞,然而主题可以这样任意跳跃我是无法接受的。
动画部分很出彩,但我还是看得想睡觉,感觉致幻原理更接近DMT
还不错。
震撼……
一直变幻的主题使电影变成一场意识流,绝妙的想象力和寓言式表达将电影、科技、医学、伦理和人生的各个方面的加以囊括。你可以不喜欢这部电影,但不得不佩服导演或者原著作者的思想的宽泛。有点遗憾的是这部电影的真人部分略弱。
元宇宙的平行世界——前半段现实世界我以为是这样的:对电影创作未来的预言警示与对好莱坞的批判、亲情关系城堡的维护……刚开始进入全动画区的部分真的很让人耳目一新,包括罗宾骑着导弹发射就很《奇爱博士》,反资本主义的虚伪与暴动都是完全合乎观影逻辑的,谁知道画风一变,公主沉迷于幻象世界,那么主线是啥呢?公主沉迷于幻象世界,等待王子吻醒她?在光怪陆离的幻象世界沉迷于什么?最后想着还有一个残疾需要照顾的儿子,回到残酷的阶级分化的现实世界,儿子去了,再遁入幻象~就很拉胯啊
20_71。动画部分,鲜明地说明了什么叫把一切不可能变可能。
这片子可真是够飞的,看到一半还算理解,然后从中间开始就不知所云了,动画很有意思,但可惜放电影里面很MV很不高级,看来看去总感觉是为了省钱,还什么所谓的两个世界,这都哪跟哪儿啊,女主够苦逼的,将来好莱坞要是真这样,谁还去看电影啊,拿着人家数字形象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优点:有想法的改编,没一门心思“还原”原著;缺点:对真-幻关系的讨论有亮点,但基本上是原作的功劳,编剧自己添加的伐木累故事属实平庸,说充满哲思的相当一部分应该都不思吧,与此同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过于简单化以至于使这种批判沦为姿态丧失有效性。还改不了非要给真实找一个“保证”的基础主义毛病,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没有改变,掌握表象之后的所谓真实当然没有任何反抗-生成的可能。
毫无新意 麦拉蒙挺有意思哈哈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