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时的局促不安,被求婚时候的举棋不定,和上司对话时的支支吾吾。
Bernie Webber看上去并不是一个说一不二,果敢坚决的男子汉。
当在食堂被嘲笑的时候,他也只是站起来走开而已。
大多数会和自己较劲的人,都不是太喜欢与人争论。
所以即使借船时面对Carl对上次营救失败的抱怨,他也没有为自己辩解。
Maske被要求去营救,他拒绝开36-500,而是要求开更为稳妥的36-383。
我并不知道这两个救援船的区别,但从他们的口气可以看出,显然后者更大,更安全。
但即便如此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没有开出警戒线,而被迫返回。
不过联想到Bernie出任务时候,好心渔民的提醒。
油头如Maske,是否真的是因为无法越过警戒线才返航的,就见仁见智了。
但这一要求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当发现第二艘遇险油轮的时候,Bernie只能开着更有风险的36-500前去营救了。
如果他们一行四人在途中遇难,那或许在接到任务时候就只是想转一圈回来,却要走了大船的Maske,是不是也是罪人之一呢。
当Miriam一遍一遍的说出“Please call them back”的时候,或许观众都在想,下令营救一定是个错误的决定,这个外地指挥官就是个棒槌。
但这个命令最终救了32条生命。
风浪巨大,罗盘丢失。
当连对上一次营救未能成功而耿耿于怀的Richard都要求返航的时候,Bernie却死心塌地的要进行到底。
我相信这里多少都有对于上次营救的愧疚。
油轮一分为二,没了船长,33个人各自为战,无法统一。
这时候Sybert站了出来。
手动转舵、人工瞭望,击鼓传话。
所有人齐心协力保住了生存的最后一点希望。
没有精诚团结办不到,没有思想统一办不到,但最重要的,没有Sybert办不到。
他讲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虽然并不能确定能够得救,但依然将能争取到的时间最大化了。
这一点像极了上一次营救失败的Bernie。
我无法保证成功,但我尽最大的努力。
也诚然,他获得了最后下船的荣誉。
这看似风险最大的行为,其实上是莫大的荣誉。
影片改编自2009年的一部小说,讲述了1952年2月海岸警卫队救援失事油轮的真实故事。
一艘名为SS Pendleton油轮在开往波士顿的航程中因风暴抛锚,船只开始渗水并有沉没的风险,而船上30位水手的命运危在旦夕。
雷·希伯特(卡西·阿弗莱克饰)作为当时船上职位最高的工作人员开始组织众人自救,与此同时,马萨诸塞州海岸警卫队派出了救援队开始海上搜救。
在队长伯尼·韦伯(克里斯·派恩饰)的带领下,四名警卫队成员开着一艘发动机都坏掉的木质救生船出发,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面对海浪的殊死搏斗……
其实只有经历过这部电影里的一切,才会懂得这部电影是多么的真实。
看到电影里Mr.Sybert冷静又熟练的组织船员们自救的一幕,心里突然为之一震。
当他坚持不让弃船,毅然决然砍断了救生艇的绳索时,我甚至觉得这不是电影。
因为,这一幕真的似曾相识。
直到电影最后,我才了解,原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也就说得通了。
因为,我有过差不多的经历。
记得我入学第一天,老师叫我们去泳池集合。
我被告知,想要学Oceanography海洋学,那我需要pass的第一课就是Sea Survival。
来自苏格兰的教授得话现在还回响在我耳边,never abandon the ship。
当时还不理解,但后来懂得了,在海上如果想要获救,那就是找到岸边,如果没有岸,那么能够救你的,真的就剩下你的船了。
而再熟练的水手,也会惧怕海上的暴风雪,在海上的温度往往比大陆还要低5、6度。
船上的黑人水手吓得不敢跳船的一幕,是经历过的人才能够体会。
不用说T2的油轮,我第一次跳船不过3米高的跳台,已经吓得半死了。
但是,不跳,就真的更没有活下去的希望。
他们能够获救,是因为他们听从了经验丰富的那个人的指挥,并且相互配合。
我第一次一个人放下救生艇时,它是倒扣在水面的,一个人拉住救生艇的绳索在水下将它翻过来,砸在了自己的身上,当时真的觉得自己要死了,还好有人拉了我一把,把我救了起来,如果只有一个人在海上是活不下去的。
当Mr.Sybert指挥船员们搁浅后,他说了一句,脚下踏实的感觉真好,不是么?
这是所有在海上经历了风浪后的人才会懂得的踏实。
狂风暴雨里的船,会让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一种双脚不能着地的不安,而更可怕的是,这种不安何时才会终止。
而Bernie冲破沙坝的乱流时,他的小船一次次被浪拍打入海中,那种每一次都可能会死亡,而就算活下来还要面对下一个风浪的感受就好比让你用只装了一颗子弹的左轮手枪一次次瞄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却不知何时才会死。
海难的电影看过许多,但是能让我觉得如此真实的,只有这一部。
有时电影只是重现生活,更是让人去有机会体会你所没有经历过的一切。
所以,在看这部电影时,不要去挑剔场面的设计和人物感情的刻画,在我看来已经非常完美了。
但是也希望其他人,一辈子不要有这样的经历,与大海相比,我们真的太过于渺小。
看完本片我内心是很震撼和澎湃的。
思绪涌动却不知该从何说起。
对于灾难片真的是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其中又以海难片为甚。
从《泰坦尼克号》到《少年派》《海洋深处》《完美风暴》(这部我有深刻印象,但是一开始想不起这片名了,搜了好久,还下了看了好多片段才想起来)。
海难片给我的最大震撼就是大风大浪,再坚固的船也都是一叶扁舟。
海洋的巨大力量实在太让人敬畏了。
但是更让我感动的就是在灾难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在绝境中仍然凭借自己的智慧,更多的是求生的意志,做着搏斗。
这样的力量,能给我们日常生活的艰苦一点启迪。
具体到本片,还有对生命的尊重,对职业的尊重。
爱情与公职,两方都坚持了自己的立场,这点很不错。
再来花痴下整个演员阵容,都是高颜值,化身克里斯派恩小迷妹,之前一部大烂片自毁形象真是没救了… 而且灾难片还普遍视效很棒!
里面有段驾艇的,男生就是对这种机械没有抵抗力,高超的驾驶技巧,抓住转瞬即逝的时机加速转向,这种肾上腺素爆发的感觉令人着迷。
还有影片正片结束后,当年的真实剪报和照片当背景感觉超好,我还扫了好几眼!
本片根据1952年的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美国海岸卫队对彭德尔顿号海南船员的救援行动,特效点赞,喜欢看特效的值得电影院,有3d推荐3d,这部片在巴黎上映时候并没有3d楼主没看到所以有点可惜。
打分我给7/10或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一定要冒这么大风险这么大风浪去救人,但是救援这种事必须得在第一时间进行,晚一秒就意味着可能所有人都要完蛋,就像结尾刚救到所有人船就沉了一样,可能有点戏剧化来抓这个时间点用来制造紧张气氛,毕竟船沉下时会产生巨大吸力一船人都跑不了,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时间就是生命用在这里一点也不为过,所以电影也是用finest hours来命的名很不错,要真等到风暴过去了,那所有人都歇菜了。
这部戏海浪的特效做的太棒了,从小在海边长大的楼主在台风天下海游过泳..囧..所以深知大海的力量,即便人类发展出现在这样发达的科技,但是在大自然面前依旧非常渺小!
主角面对这么大的风浪依旧选择破浪去救人也是艺高人胆大,但是楼主我认为这有点太英雄主义了,毕竟他手里握着的是四个肯定能活着的人,他在进入风暴之前就有的选择,他可以选带着四个人肯定能活着的人活者返回,或者可以选去冒险再添上四条人命。
当然最后救到人了是好事,但是现实中不是所以事情都像电影,也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产生奇迹,所以特别是三个同伴都信任你的时候,把命都交到你手上你更应该仔细慎重更慎重的考虑!
这部戏还告诉我们什么了呢?
一定要掌握些真本事!
比如主角听声辨浪这本事太厉害了,简直就跟开了挂一样任凭浪打来总能找到破浪点继续前进。
再比如彭德尔顿号里的机械师,彭德尔顿号航程中遇到风暴,船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被海浪和风暴扯成两半,后半段还有动力,于是所有船员在船上机械师的带领下稳定船体继续航行,最后将船体卡上暗礁成功等到了救援船的到来,真的是技术啊,最后所有人成功获救绝对少不了机械师一份功劳,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他。
船员的团队协作也好塞雷,有些时候当一群人拧成一股绳,这力量真的很可怕,才使他们在这样的大自然下成功活下来。
再来说说道德绑架。
首先主角不惜四条命要去救人,这是道德绑架。
再说后面救援船22个人已经是极限,最后载了36个人(包括救援四人组),还口口声声要不所有人一起回去要不所有人一起死,这也是道德绑架。
虽然他们穿过巨浪时候就基本已经通过了风暴,到后面救人时候在风暴边缘就没有那么大的风浪,但是也不是意味着就没浪了,这样带着这么多人真的是有可能全死掉..不知道真实事件里有没有那个胖子,反正可怜了胖子了,胖子的死合情合理,毕竟救援船不大。
不深了说了,就将这么多..这里提一下安第斯山坠机空难事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一查。
也许因为楼主昨天熬夜准备考试,也许因为看电影之前刚去游了个泳,反正漫长的感情线楼主在电影院里睡着了..个人认为这部戏的感情描述不是很出彩,甚至有点累赘的感觉,反正我不喜欢女主。
看了结尾的历史照片,演员挑的都很像。
女主虽然有点胖,但是还是比较有味道那种,然而我依旧不喜欢,因为有种强行被加入剧情的感觉,说到这里我不清楚这部电影到底是为了歌颂美国的英雄主义还是为了歌颂爱情的力量,反正楼主觉得没有这段爱情,说到底主角还是得出去救援的。
而主角能成功带着一群船员回来也不是因为他们俩的爱情,凭的是实打实的技术,说真的在生活中掌握一个真技术真的是很有用的!
结尾小镇停电我就能猜到肯定女主最后会用车灯当灯塔接男主回来..这里是剧情需要,反正我不信灯塔这种关节设施没有备用电源..总之硬生生营造出来的男主的希望这样的气氛并没有感动到我..而且最后男主都快冻死了,浑身湿透吹着暴风雪的冷风,视线都看不清人了,走路都走不稳了,我也不知道女主是怎么想的,在这种情况下没立刻带男主回车上回屋子里,非要在大海边抱着男主那么半天,也不知道把大衣脱给人家穿..说到底现在的电影都不加一段爱情线就不舒服,我觉得这部电影完全可以做成拯救大兵瑞恩那种不添加感情线的好片,所以感情线减分。
50年代的美国,海岸线上的小镇,一个有些腼腆的海岸警卫队队员和一位古典气质的美丽姑娘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电话联系之后,终于见了面。
影片的这个开头根本不像是一部灾难片,却恰恰戳中了我的审美。
影片的剧情其实是很普通的灾难片,改编自真实故事又令其有了几分纪录片一般的真实感。
没有大动作场面,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只有与滔天巨浪搏斗的两拨船员。
关于海上风暴的部分很有代入感,令人紧张得喘不过气。
人在大海面前的渺小一览无余,但也正是如此,四位救援队员的所作所为才显得无比伟大。
故事没有什么说教意味,非常纯粹地讲述了一个简单而动人的故事,正如演员在采访时说的,这样的电影仿佛不是这个时代的电影,倒像是上个世纪典型的工业化影视作品。
即便如此,演员们还是被这样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所吸引,并且愿意用自己的表演为人们还原这些凡人英雄的所作所为。
这是演员的荣幸,拥有这样的演员也是我们的荣幸。
有的时候电影的确不需要去费尽心思地雕琢拍摄技巧,思索深度的哲学问题,或者揭露与讨论社会现象;我们生活的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个个动人的真实的故事,将这些故事用电影的手法展现出来,就已经足够吸引人了。
有人说爱情线在电影里显得多余,我觉得正是男女主的这条暗线,让惊心动魄的救援主线多了几分柔情和浪漫的情怀,这种情愫配合上那个时代背景,更突显几分复古的魅力。
提到克里斯派恩,绝大多数观众都知道他的《星际迷航》,借着超英电影的热潮,他在《神奇女侠》系列饰演的Steve也广为人知。
前两年看了《赴汤蹈火》,去年看了他的《法外之王》,还有今年的《怒海救援》,他这几年的作品都在尝试改变英俊面孔以及好莱坞大IP带来的刻板偏见,没有继续演插科打诨的动作大片,也没有走向另一个极端,饰演夸张的角色来折磨自己。
上述几部电影里他都给人一种沉稳,成熟的感觉,逐渐斑白的须发也加深了这种感觉。
我一直很喜欢这种具有内敛气质的演员,他的演技谈不上惊艳,但也绝对稳定准确。
这部电影在我的300余部电影库里躺了几年,这几天想起来,也是因为最近忽然地又想看一看派和本福《赴汤蹈火》里那样的对手戏,以及《神奇女侠1984》观影后对派的作品再次产生补片兴趣。
也期待他在日后能有更多类似的写实的作品。
一句话来说,这样一部老题材的救援片,要怎样出彩,真的不容易,而《怒海救援》至少在及格的基础上,还是有一些闪光点,让人在震撼之余,也记住了。
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这样有了“真实”而撼动人心的基础,但发挥的空间也无形中受到了限制(想想那个年代,那个区域,那个人群,可能与现在有点遥远了)。
刚开始的“相亲”见面貌似有点儿多此一举,但引出了女主,绝对起到了很好的铺垫,至于女主在舞会的求婚,与男主的犹疑不决,以及引出结婚要报备的铺陈,也就水到渠成了。
男主本身的光环点,其实不太容易找,而且救援过程中,也明显因为丢了指南针而陷入有点靠运气的迷云,以及最后安全回家的桥段,也都充满了运气的成分。
正好小镇断电,大家到码头空盼,居然只有当女主亮了车灯,大家一起才亮了车灯,看来海警们渔民们都有点笨。
反而是,断船在风浪中搁浅的戏,比陆地上的要出彩,这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
与船同命的临时船长,在祈祷派与逃亡派的争执之际,脱颖而出。
有条不紊地指挥着一船的人,开着半艘船,在滔滔巨浪之中寻找着一线生机,最终的结局是成功搁浅,救援小艇奇迹般地准时抵达,才有了完满结局。
当然最最最精彩的,就是救援小艇出滩的场景,与风斗,与浪斗,与天斗,巅入浪尖,崩破浪墙,驭浪与无形,真的是其乐无穷!
男主凭借着出神入化的掌舵神技,完成了这一场怒海救援!
PS:在南洋小岛的电影院里,因为空调温度太低,两眼看着这冬天里的惊奇救援,想着那冰冷的海浪与漫天的雪,居然真切地感受到了冬天,与一丝的温暖!
无聊看看电影频道,刷到这部佳作。
剧情不一 一阐述,一开始我还觉得夸张,一艘大船被大浪劈成两半,船尾还能航行。
结果看完后,还真的是真实事件改编,因为电影给我的感觉不太像乱编的故事。
所以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
四名救援队队员真的值得钦佩,简直是拿生命来救援,成功就是奇迹,失败就是牺牲。
向所有救援一线的人致敬。
这部片子拍的还可以的,人家可是真实故事用命换来的呢。
真实故事应该更慌张紧张。
看完了让人满是希望,虽然基本上是两条线但还是希望他们多一点交集啊……九死一生的任务,大家内心都是慌乱的,但韦伯是个遵守规定的人绝不踩界,所以电影我觉得韦伯很自卑,对自己一直没什么信心,工作也好,恋爱也好。
但也可能是因为一年前的事故导致的,风浪太大那也没有办法,韦伯或多或少还是有些自责的。
被截成两段的油轮戏份很精彩,大家众说纷纭,不认可你挑衅你,但最后因为那个小小的不被人重视的人却成功的等到了韦伯的救援,而韦伯也努力驶过了沙洲,突破了自己遵守规定的底线,带着超载的这么多人回到了小镇。
这些都离不开韦伯的判断以及同船战友的信任及帮助。
不过总觉得拍电影的话剧情还是弱了点啊。
断断续续用了好几天的时间,终于看完了这部表面貌似枯燥的电影。
但越到影片的结尾,越不忍割舍,根据1952年,真人真事所拍摄的电影.柏尼韦伯船长和他的3名小伙伴,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救下了32名船员。
影片中有大爱,职责,担当,简单却长久爱情,有太多太多的正能量。
在影片临近结尾的时候,小镇停电了,镇上的居民,用自已的汽车,为迷途的海员们点亮了灯塔。
让爱在光线中延伸。。。
7/10,类型杂糅的一次非常有趣的尝试,剧本有神作潜力,然而细节处理的不够好。齐薇格、弗里曼、克里斯·洛克、艾克哈特、艾莉森·珍妮……喜剧天赋怎么都这么强,一个比一个会演!
如此另类不走寻常路的女权电影实在罕见!滑稽的故事走向,打破与戏中戏的次元壁,藏在最后的主题竟然是女权主义,让人意外却合情合理,女主的确在潜意识寻求电视剧中男主角的庇护,编剧实在神了!最后摩根弗里曼的一番话让我感动哭得稀里哗啦的:“你不需要那个演员,你不需要那个假医生,你不需要任何男人,你不需要任何人。你知道为什么吗?你有自己就够了。”
6.3分。讨厌贝蒂这个角色,太奇怪了。。
随便看看还不错…
Renée第一次金球封后之作,也是第一次被世人瞩目的作品,风格特别难以定义,惊悚励志还加黑色幽默,而且还很女权主义,话说Renée那会还有些可爱的婴儿肥,依然是日后大大咧咧的“傻大姐”(而且很美),可是人家是有真演技的哦,Freeman与Renée的配戏也很默契,还有那首片尾曲《Piazza》至今记忆犹新,那可是我循环过N遍的励志歌曲。
不知所云(女主很容易演这类角色....)
不管是贝蒂,还是两父子都有美好情愫,但还好都醒了,虽然扯淡,但我也想追星成功
就很一般
①道长说他从来不看喜剧,我心有戚戚,从碟片时代开始就极少买喜剧电影,也不是嫌弃,只是多数标榜「喜剧」的电影看完之后,常觉内心虚空,但也有例外,本片就是很好的范例;②全然不在乎旁人的看法,活在自己假想世界的人是幸福的,前提是,没有人来戳破她的海市蜃楼——你可以认为这样的故事设定是喜剧,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谐谑或荒谬,无论从剧情设定,还是人物发展走向来看,它都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喜剧类型片,这反而是吸引我的地方,人性和世界的不可知,更让人觉得好玩;③蕾妮·齐薇格演活了贝蒂这个角色,另一个亮点是演摩根弗里曼的怪咖儿子。3.5星
这个剧情说天真吧但又很惊悚 说惊悚吧但又很浪漫 说浪漫吧但又很离奇说离奇吧但又很合理就是 怎么说呢 这是个非常不常见又很熟悉的故事
21/8/15:金棕榈最佳编剧~离谱!
我要有这么哥傻娘们媳妇我也出轨,整个影片之荒谬不亚于唐人街探案3
贝蒂是堪萨斯州一个小镇上的餐厅女招待,有一个满身陋习的丈夫德尔,她同时还是一个忠实的肥皂剧影迷,因为只有在这里她才能找到梦中的白马王子——肥皂剧里的医生戴维拉维尔,她憧憬着剧中医生和护士那样完美幸福的生活。
有意思,《Que Sera, Sera 》
不错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莫名其妙就是爱这个女主做作的金发做作的英语做作的微笑
傻白甜女主,这个最佳编剧拿的有点?
看摩根弗里曼春情荡漾简直像目睹圣诞老人打飞机。
Renee 的表演风格让我想起一个人。这个人的英文名恰好也叫Rene?刘若英。她们受惊的眼神,楚楚可怜的神情,傻乎乎时的蛮劲,人生与戏融为一体。幻想与梦想的距离最近,癫狂与不自醒的美妙。是个好故事,一群大明星。观影过程就像电影一样抽风,把被子套头上,在床上画圆周...齐薇格比BJ单身日记里的身材不知道要好多少,弗里曼比肖申克救赎不知要酷多少(人最后还杀出血路呢~)摩根·弗里曼真是什么都能演啊。还不错的喜剧,太美啦!
2009.08.31Zellweger这姑娘说起话来可真是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