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的人
Ceux qui travaillent,没有工作的日子(台),Those Who Work
导演:安托尼·鲁斯巴克
主演:奥利维埃·古尔梅,Adèle Bochatay,Louka Minnella,Isaline Prévost,Delphine Bibet,Christophe Delesques,Simon Labarrière,Michel Voïta,Merlin Leuenberger,德克·洛弗特,Lalia Bron,Victor Polti
类型:电影地区:瑞士,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8
简介:法国新导演安托万·胡斯巴克的新片,是他的社会阶段三部曲第一部,讲一位失业中年大叔,找不到工作一步步抑郁到想自杀的故事,丧到触底。剧本和整体的叙事节奏很出色,像剧作和主题层面上史蒂芬·布塞和达内兄弟的混合体。详细 >
3.5
整体气氛很喜欢。“我们可以过没有父亲的生活,但拒绝改变生活方式”。但逻辑有点不太清晰,男主做了一件血腥的事,之后呢?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没有交代清楚,而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另外结尾有点烂俗了,如果换一个结局,我会给满分。
不是特别丧。看到妻子分房睡,儿子说可以过没有父亲的生活,但拒绝改变生活方式,还是挺同情男主的。小女儿像个天使,一直围绕在父亲身边。
又是一部关于中年危机的片子,前半个小时的文戏就很抓人,仅用几句台词就把非洲难民的惨,欧洲商人的黑刻画出来了。查了一下男主角是双A影帝,难怪表演的这么好。
2.5
其实那种真正内在的男性视角不多的,它和多数不自觉用男性视角作为全知视角的替代品不一样,这算其中一部。那些不善言辞的晃荡就是他们的心理空间。当儿子说出父亲可以不在只要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变,这个空间就垮塌了。那是非常悲剧性的时刻,说它象征了白人男性所主导的家庭和文明结构的危机也不为过(难民、全球贸易、核心家庭、政治正确的负担全在里面了)。只是导演最后竟然还是让这个已经被放逐和自我放逐的父亲重新回到生活的美梦中,少了一点胆量和想象力啊。
有点压抑
其實是現在很多華語電影都在寫都在拍的題材,這似乎也是全球化問題?上一代人的自我價值與新一代人的價值觀已經不同了。正如片中所展示的關係,舊一代的人價值觀是 公司、家人>個人;新一代的思維是個人>家人、其他。的確劇本寫得很不錯,帶小女兒參觀整個工作過程拍挺好的。最後一幕還留下了反思,同情這類人究竟這麼做是為了甚麼?反正都沒有人Care你有甚麼感受★★★☆
4.5,大叔演技有点好。
法语圈一直有写实一类导演。没想到它谈论的是集装箱贸易
一桩渎职引发的惨案,中年沦落人被事业与亲情花式霸凌。想起了公司里很多踩着风火轮上班的中年人,他们也不想工作,也想逃避,却发现无处可逃。不能回家,家里人甚至不如同事脸色好、懂事理,于是又做回了鸵鸟,欢快地一头扎进工作的坑里——「如果持枪合理,早就一枪子儿崩了自己」。
真的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年男人啊,情感是不能表露出来的。
张爱玲说,中年以后的男人,时常会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只看前30分钟就能五星,持续关注导演的社会阶段三部曲。
平淡写实的叙事,把一个供养家庭的男人的困境展现出来。男人的社化功能角色被定义为不会表达,任劳任怨工作养家,只到成为那个习惯不出现但必须支付账单的人。对他来说,失去工作不亚于只剩下死路了……
工作伦理+道德伦理
能让男主大叔几次裸身淋浴戏反映中年危机(大雾),导演的社会阶段三部曲开始真是有够丧啊。直接地说,“工作的人”与“失业的人”就是对立的社会组成部分,男主在成为后者的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依旧是家庭的支柱,冷色调风格下暗流涌动,若是描述表面并想以此剖开内心,可我好歹年轻,看完也不会那么抑郁,只是感到冷。
从小被教育成未来要做一个“工作的人”,最后发现自己成为了“被工作奴役之人”。越高,越累,越怕摔。这是没有退路的选择,被迫釜底抽薪,也只能继续苟活。
Olivier Gourmet太棒了!那句我可以过没有父亲的生活但是不能改变生活方式是全片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最终若是选择自杀其实更不现实,选择苟活才是真正生活
奇遇电影字幕组 ▏QY-278,看完这部电影想到前段时间的【送我上青云】,非常喜欢这个很丧的故事,对比之下,你就知道这个剧本写的有多优秀了,主题明确,力道十足,一点都不散,丧到触底也没有解决之道。剧本的完成度和电影整体的叙事节奏算是两个最大的优点,在剧作和主题层面上像是史蒂芬·布塞和达内兄弟的混合体,可惜导演的存在感比较弱,换成大导演可能就了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