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冠疫情”有太多的纪录片,它们远远好于这部电影。
在这里我想说的问题题目已经说了,“头重脚轻”,“刻意煽情”是我观看完电影后的直观感受。
头重脚轻电影开篇即是高潮,发现肺炎病例,金银滩医院接收入院治疗,随着病例人数的不断增加,医护工作者承受的压力与日俱增。
院长坐镇指挥、混乱的场景、医患冲突、第一批医疗队赶来救援,大量的患者需要得到救治,但是病床位依旧得不到方案解决,随之而来的是死亡病例不断攀升,甚至于医生、患者、还有他们的亲属一个个离去。
电影用了一半的时长再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节奏快,紧张感强,将观众很快带入到了情绪之中,所以我在还没到后面的时候,心里给这部电影预估的分数是8.5分左右。
因为,在我看来,电影的表现虽远远不及真实情况,但是在金银滩医院这部分,它做到了基本的还原,还有体现在这些演员上的表演细节。
比如长期戴防护服后脸上浮现的一道道凹痕,年轻医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诉说着思家之情,还有袁泉饰演的医生与周围邻里的关系,身为医生无能为力与绝望等等,这些诸多的小细节都演绎的很好。
但是但是,一到后半段,整个节奏一下子崩了。
刻意煽情我在这里要说的不是煽情戏不好,也不是主旋律的问题,而是整个电影节奏一下子缓慢了太多太多。
如果说前面是“激情澎湃,振奋人心”,后面就是“谈情说爱,悠哉游哉”。
欧豪和周也的戏份几乎占后面全部,并且贯穿全片。
当然,紧张的节奏过后当然需要慢节奏过渡,就像前面在紧张的抢救病人戏份后,会有个会议来缓和下节奏。
可是后半部分呢,除了些之前记录片的素材和偶尔的医院戏份,这时的整个重心就在欧豪和周也这条线上。
如果不看前半段,单看这后半段内容,我只会觉得这是疫情期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说到“感人”,这两位年轻演员的长时间表演给观众带来的“感动成度”真不及前面张子枫的2-3分钟。
所以整部电影看完后心里的分数直接从8.5降到了7分。
当然,整体的演员表演完成度还是很高的,尤其是病房里抢救的戏份,让我不禁感叹,我国的医疗戏明明可以拍的很好嘛,但是医疗剧就是没人拍。
就说这么多吧!
今天在思政课上,老师正好讲到了李克强总理去世(RIP),又提到了吴尊友,然后谈到了这部电影,就让我们重温了一遍,看时还是忍不住流泪😭可能是真正体验过疫情,才能感受到共鸣;可能只有真正感受过封城的压迫,网课的突如其来,才能明白外面的世界有多美好。
1⃣️当疫情来临的时候应该是2020年的寒假,此时的疫情才真正爆发,我记得当时过年的时候,一家人都在桌前讨论街上的哪些商店有关门了呀,整个城市都已经空了,同学们也都在议论纷纷,是不是可以不开学了呀(果真在开学前就报道说要开始准备上网课,网课长达三个月)。
每天看着新闻里不断的新增量,死亡量,心中一阵一阵的,家里也不断的引进大量的口罩、酒精、消毒液…但在当时的我看来觉得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我是一个喜欢不安宁的世界的人,觉得疫情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
2⃣️第一段疫情故事是在我要中考的寒假发生的,这一段是我刚上高三的时候发生的。
先讲讲高二暑假的意外连连吧:首先是我们高二暑假要上课,只放半个月的暑假,然后我们因为高温突然放了高温假,准备返校的时候又赶上新一波的疫情了,刚开学就上了一个月左右的网课。
虽然我是一个觉得疫情给我带来快感的人(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很自私,很有问题),但是有一个瞬间让我想让疫情停歇。
🌟就是我的妈妈作为社区的工作人员,她也要同样穿上防护服给居民做核酸,测体温,检查健康码,在我上学期间,她有一段时间都没有回过家,被单独隔离了,甚至工作通宵,这让我觉得即使是我妈妈这么微小的一个职位都这么忙,可见医护人员是怎么熬过来的。
现在来谈谈二刷电影带给我的感受吧:最近我有一直被一些事情和问题所困扰,但当我看见医护人员不怕牺牲,为了病人,为了履行医生的职责而奔赴前线,即使自己也有自己的家庭,仍然身为“我是一个医生”。
看到了他们的勇敢,看到了国家的沦陷,我就顿时觉得自己的问题是微不足道的。
我们不应该被这些小事而困扰许久,想想国家的伟大,想想那些人的不容易,我们的问题还值得困扰我们许久吗?
我很庆幸我身在中国这样伟大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国家,思政老师问了我们这样一个问题:“你们知道疫情的时候为了给那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治病国家花了多少钱吗?
八百多万。
”顿时让我想到美国当时疫情尸体堆成山的可怕局面,中国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仅是国家领导的一步步带领,更是全国人民的努力。
每一次上思政课都很热泪盈眶,爱国之心在不断激起。
很感谢遇见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了在疫情灾难下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团结一心。
看到了新生命的迸发,看到了生命的逝去。
🕯️
武汉抗疫期间我就想日后出电影该是多好的题材啊。
导演该是多有创作源泉啊。
看完觉得《中国医生》真差点。
1.开头太套路,电视报道引出疫情。
疫情的恐怖,是未知,是失控,电视报道不恐怖,来个医生的不重视表现反衬那多好啊。
2.援鄂医疗队那么好的题材,短时间集结武汉,世界奇迹一般。
电影里就一个镜头,中国医生啊,支援很好的感动题材啊,为何不深入,直接把医疗系统的崩溃渲染到极致,然后镜头一转,援鄂医疗队到场,我靠英雄出场啊。
3.张涵予一个院长,既然普通话不会说,对着全院的人还是方言,啥年代了院长蹩脚普通话也会说吧,这人设有点不切实际吧。
方言近年银幕特流行,但是也不是都能用的。
4.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
医务人员的刻画不够,光医务人员的脸就出现了很多次,还有没有其他侧面表现的办法?
劳累晕倒,衣服湿了啊,家人不理解啊,都可以的啊。
个人觉得想表现太多了,以至于深入的太少了。
疫情医护们确实有太多不容易的地方,我们观众是真的不懂他们的艰辛,电影拍出来的不能的不能全是我们观众知道的啊。
中国医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一般,致敬中国医生!
首先我没看,也不会看。
一看片名,就觉得胃部不适……一提起医生,然后中国,肠胃更是翻江倒海……让我想起了那个泛滥的《孤勇者》各种正派风小视频mv剪辑…………………不知道我的表达是否正确。
反正这个导演以后的任何东西我不会再看了,贬低这种舔狗的导演,无论他之前多么牛………再憋一眼这片名,几十年憋屈委屈心酸没地方去……………不过有一说一,西医在国内那股子作风,那点名号,要不是没日没夜的外科医生,单纯的仪器检验化验人员,还保有单纯学术思维刚毕业的学生在支撑,早就该滚蛋了。
临床内科那不思进取不学无术专横跋扈断章取义的作风,那手段搞钱内心阴险临床一塌糊涂的作风,先不说医德,人德都欠缺9.9999成,真是作践糟蹋那四个字“xx仁心”如果片名改为别的,抗疫使者,武汉往事什么的,可能会好点…………其他个别特么赞。
医务人员看的真是生气,边看边吐槽吧:1,院长为什么不能说普通话?
这个说话的语气有点模仿邓工。
不知道为什么。
2,院长有点太高大上了。
为什么不反映院领导打压反馈问题的医生,导致感染泛滥的情况?
不是依据事实拍摄的吗?
3,广州的医院就要说粤语吗?
有朋友就是本地人,在广州的医院工作,他说他们那儿也都是说普通话,只有碰到本地老人才会说粤语。
4,哪儿来的外来的专家说你们医院这个不行那个不行。
北京上海的专家去县医院做手术也不会这样装逼。
还他妈让人离开icu。
这完全就不是一个医生该说的话!
他也是从一根毛都不懂的小医生成长起来的。
5,上层唱高调。
领导一如既往的病人至上。
这根本不是应对危机的措施。
到那个时候就是能救的就救,有并发症的就是直接放弃了。
根本没有资源去救那些复杂的病人了。
6,这个事情不应该拍成电影,而且纪录片。
电影里存在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人物都需要成长,而纪录片不存在来的都是最有经验的医生。
7,电影也只是电影。
好多东西想升华,但是却有违常识。
对病例的解剖有必要都要征得家属同意吗?
灾难面前,只需要政府的一纸文件就可以了。
最后总结就是:病人是sb,底层医生是sb,中层医生很辛苦,院长很负责,上层跟nb!
原本是抱着绝对期待的心情来看的,因为这个题材的电影,很容易出现神作,药神那个级别的。
可惜,但是看完以后,真的很差很差。
首先,一部好的电影,剧本!
故事!
这部电影在讲什么?
故事是什么?
剧本在特么说什么?
除了套了这个壳子,空有一个形式,丢掉了一切应该注意的东西,只注重形式上的“正”,那么方向一开始就歪了,你只会越来越南辕北辙。
所有人看了后相信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这特么是一部电影?
这究竟是纪录片还是电影?
就算是纪录片,也是一部质量极差的纪录片。
而且你想拍纪录片就拍纪录片好了,拍什么电影呢?
其二,每个故事片段,就是那种一惊一乍的配乐带起来的,意义不明,目的不明,丝毫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就算想拍真实性,那你的真实性呢?
尴尬就是你所谓的真实嘛?
其三,演员阵容奇葩,一堆熟脸,无论演技好坏,往里硬凑,白瞎了几个戏骨。
最主要是这些熟脸有吊用啊,他能演的比一些有演技但是没有资源的演员好么?
放在里面让大家发现这货我见过,有什么用啊,甚至会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偏移。
深刻怀疑是一些垃圾演员纯粹混脸熟,恰烂钱,想用主旋律电影提高演员知名度。
又是垃圾资本的运作。
其四,医护人员的精神品质,做医生的崇高丝毫没有表达出来,医生那种人性和神性的力量在电影里如同鸿毛般轻浮,画面显现的仅仅是现象上的医生的辛苦,但其中愿意付出的缘由,所谓的精神,在哪?
旁边一个孩子甚至说:“我长大不想当医生了。
”这就是这个破电影带给新一代的意义嘛?
其五,照着时间线平铺直叙,小学生流水账;重点不明,忽这忽那。
其六,台词极差,他妈的正常人现实谁特么这样说话,做这种行为?
艺术源于生活,完全脱离生活,拍这样的电影意义何在?
为了交作业吗?
或者是吃人血馒头?
用这样壮烈的事迹和题材,赚人民大众的钱?
有人说抵制这部电影,我起初看到这样的影评以为是言语过激了,又是什么别有企图的恶评。
结果亲眼观看后,我觉得确实,应该抵制!
我们的国家,要是没有较好的文化宣传形式,不仅对大众无法造成正能量宣传作用,还只会剥夺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反向遏制良好作品的显现,最终陷入死循环。
最后,再次求求那些文化领域的所谓专家们,你们的分级制度的研究结果呢?
这么多年了,中国电影市场越来越大,电影受众越来越广,进电影院的孩子越来越多,你觉得他们是什么场面都能看都想看的吗?
这样吧,你们要是想不出合适的有关于分级制度的办法,我给你们一个建议:看电影实名制,把成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开,不仅针对电影,针对所有文化产品和场景。
如果不是这些演职员,说是网大我也信。
片子摆明了要做宏大叙事,这种叙事方式最大的问题就是,个人命运在其面前会显得卑微而渺小,很容易把电影拍成集体意识的宣传片,导演显然想要more than that。
要撑起个人命运,就要让人物变得高,大,全,可电影毕竟是有主体的叙事结构,强行在二三十分钟的支线里,试图塑造这样一个高大全的形象,还不能喧宾夺主,就一定会使人物扁平化,脸谱化,外化出来就是支线剧情的凑数感与游离感,反映到整部电影上就是零乱,拼贴,与跳跃。
观众的情绪不是递进的,而是被镜头带着追赶的,这种情绪变化一次两次,可以调动观众,四次五次,带来的就是观影的疲惫。
总的来说,就是一部看着很累,看完食之无味的电影。
两星吧,五星给医生,负三星给电影。
《中国医生》是一部由刘伟强执导,张涵予和袁泉主演的抗疫题材纪录片,讲述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国医生在武汉和全国各地与病毒抗争的故事。
这部纪录片的最大优点是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医生的专业和勇敢,以及中国人民的团结和互助。
纪录片中的许多场景都令人感动,例如医生在医院和方舱医院中救治患者的画面,医生在隔离和防护中坚持工作的过程,以及最后医生在疫情得到控制后与家人团聚的感人一幕。
纪录片也探讨了一些深刻的主题,例如生命的尊严和价值,医患之间的信任和理解,以及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纪录片的演员也都表现出色,特别是张涵予和袁泉,他们塑造了一对令人敬佩的银幕夫妻。
他们之间的化学反应是纪录片的灵魂,他们展现了医生的爱情和牵挂。
纪录片的配乐也很出色,由陈永健作曲,其中最著名的歌曲是《中国医生》,这首歌已经成为了一首经典。
纪录片也有一些缺点,例如情节有些简单和平淡,对一些细节和背景也有些忽略和缺乏。
纪录片也有些过于正面和理想化,有些场景可以更加真实和多元。
但总体来说,这些缺点并不影响纪录片的整体质量和感染力。
总之,《中国医生》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纪录片,它不仅是一部抗疫纪录片,也是一部社会写照。
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中国医生的精神和中国人民的力量。
这部纪录片让我感激,也让我敬仰。
一是对 ICU 呼吸重症医生的工作内容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产生了更深的敬意。
首先心要细,呼吸节律改变,电解质紊乱,血气分析异常,能尽早发现,不过现在监护室普遍经常查,不难。
心脏要足够大,重症是病的很重,就像过鬼门关,跟阎王抢人,不放弃希望,不惧怕疾病。
沟通能力要强,患者家属要能谈好,不但要交代清楚疾病的风险(这很重要)也要给家属一定的信心,但不能给予保证。
插管,心肺复苏,是对脑力与体力的双重考验。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很重要,希望医生们有一副钢铁般的身体,可以去做她们想做的任何事。
二是对整个疫情对湖北人的心理冲击比较有共鸣,医护的苦真不是一般人能扛住的。
我们湖北人对全国所有援助过湖北的医护都抱有感激之心,反正我是非常感激的。
看了这部电影,只想感慨医护人员们的艰辛,尤其是在疫情爆发期间,希望患者就医时能理解他们的不容易,每个医护人员都希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真心希望医患关系能够有所缓和!
现在疫情缓和了很多,我们都能在家休息了,但是医护人员还在岗位带病上班,甚至一边输液一边工作,真心希望能多体谅体谅他们!!!
不愧是刘伟强,非常擅长调动观众情绪。大量手持摄影加快切,力求尽可能还原那个特殊的时期。没有过度浪漫主义,医务人员们都有自己的个性,朱亚文和袁泉的角色让人印象深刻,加上骂骂咧咧的张涵予,让人相信每个医护都是真实的鲜活的人物。
有挺多槽点的,但是还是赚取了我的眼泪。女医生哭着不吃饭被教育,旁边医生解释她父亲也病了并且没有床位..袁泉得知小卖部老板去世后,翻看没来得及读取的他发的微信时.......有太多的无能为力T T
张定宇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不会说四川话。张涵予是因为名字像吗?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叙事,完全是一个将近两个小时的预告片。
和儿子一起看。我们总要不断面对十字路口,这时就需要正确的方向和坚定的信念。
沾了题材的光 看了个片段大杂烩😅
这是电影?
流水账,倪虹洁
里面那些医疗场面都挺逼真……但是有些剧情可以说是极脱线啊!完全没有存在必要!
这样单薄且充斥着解释性台词的文本,最后能够落实成这样,实属不易,前2/3真的非常有压迫感,从正片开始的第一瞬就拉着观众入戏,让观众体会到“战场”是多么的残酷,英雄也因此而伟大,后1/3可以说画风突转,上价值和煽情都非常直给,但是还是有很多地方忍不住眼泪,总的来说放低要求,值得一看
“不打疫苗,就别来上班了”,不想马后炮的评价这魔幻三年,但确实苦了爆发时期武汉的医务工作者,需要致敬。至于影片本身,刘伟强拿着优质资源拍了一部定位极其尴尬的电影,作为记录历史性事件的影片,有一点真实的影像资料,但这不是纪录片。作为剧情片,只有大背景,又没有什么故事性,都是一个个精挑细选的典型拼凑的沙盘。从剧本到剪辑,整个内容就是一盘散沙,好在有个用来拉主线的“政治任务”作为主题。演员方面都尽职尽责了,但是语言(方言)就略显尴尬,部分对白对不上嘴型,甚至还对不上字幕。港片就非要把粤语配成普通话上映,到这反而把普通话配成蹩脚的粤语,张涵予的武汉话就更怪了,真不知道咋想的。这种影片也只适合当时的环境看,现在看啥也不是。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卧槽 !!出乎意料的好
今日首映。带着复杂的心情看完。我不敢打五星,因为我觉得电影远远无法表达出当时武汉所经历的。演员们都不错,特别喜欢朱亚文和张涵予,当然还有袁泉。好像又能把人带回到当时的武汉。张子枫饰演的女孩接过父母的遗物时,忍不住想起当时追灵车上热搜的女孩。希望她现在已经走出那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中国真的好强大。
看了今天零点的首映场,感觉有点类似于纪录片中穿插着几个小故事的场景,感觉还好,可能泪点比较高基本没哭,不过有几个场景确实还是很感人,袁泉独自吃饭听小卖部老板语音……张子枫说,没有爸妈的小孩怎么办,还有看一些穿插的新闻镜头的时候。整体来说故事还是比较完整,可以看看。演员表演也基本没啥问题,四字和荷尔蒙带给了本来有点压抑悲伤主题一些快乐。不过有点出戏的就是张涵予动不动骂人的设定感觉不像医生而像军人一样……
电影本身来说,两个小时下来几乎没有角色成长弧线,没有角色的戏剧冲突,没有主线叙事三要素,所有的感动点、故事升格依赖背景音乐,到泪点了音乐响起来告诉你这段该感动了,到角色宣誓了音乐响起来这段该激昂了,里面的人几乎都很笃定,不沮丧、不低落、不挣扎,偶尔有人出现这类情绪都特别唐突,没有前后铺垫只为剧情需要。电影里看不到的则是“记忆共同体”之外的故事,被关押的“造谣者”,被排挤的“吹哨人”,歌功颂德的万家宴,哄抬物价的送菜人……就连强制隔离也被美化成识大体的“集体意识”。电影不是印钞机,电影是灯塔。
从电影角度来说难看的稀碎,仅有一点点好感来源于对医护工作者的敬意,以及部分演员的演技,疫情期间看个新闻我都能哭,这电影愣是让我全程冷漠脸看完也是本事。有的情节刻意的令人抠地,看完我快抠出一个方舱医院。
我们需要的并不是这样一部歌颂痛苦的片子。想让我们记住什么呢?疫情三年带给我们的那些痛苦的回忆吗?我觉得拍一部这样的电影,还不如实实在在的拍一部真正的武汉纪录片。
像Ai拍的,没人味儿,看不下去
关于医疗层面物理呈现这一块是比很多作品都要丰富多样全面,可视喉镜气管插管等等都有比较大概的解释。但是最重要的精神层面的描写却几乎流于毫不节制的煽情。那个医生质问护士的名场面简直不要太搞笑,接触病患的第一道线就是护理人员,这样拉踩可有意思?还中国医生呢,别拉那些好医生下水了。整个发现脉络也被温情化清洁化。线索断裂,节奏差。很想知道曾经出演过集结号的张涵予怎么还会接着出演中国机长中国医生?
真实的改编还是震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