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千言》用一棵菩提树的拔地而起象征男主的生命力,拉开正幕,非常魔幻现实。
那么我们东方人的思维很容易把树看做一种心灵力量的象征。
树,即象征着我们传统文化里的“性命”中的“性”。
比如说本性啊习性啊或者说元气啊魂魄啊七情六欲啊。
这应该是一种传统东方那种感触式的思维方式,不能真的归纳出是什么,“性”就是一种感觉,你你我我他他都可以感受的到。
(在西方NEW AGE那里,大概叫做“本源”?
)我们本身更善于使用这种感性的思维方式。
西方人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唯有当理性的思维沉默时,才能产生这种特别的知觉。
这要用一种直接的方式去体验,完全不经过概念性的提炼。
所以有必要用一种直观的落木纷纷的画面感来帮助其关闭理性思维去感触其中。
这就是为什么导演选了一棵起初葱翠的菩提树。
那从我们传统中国思维来说,这棵树(不管是不是菩提)也一样有深意。
木在五行的说法是:木曰曲直。
它同样是一种象征符号。
树苗是直线,长出来的叶子是曲线。
木神是春神,名字叫勾芒。
那“木”这种符号在中医里对应的是肝脏。
(没学中医以前我以为肝是木头做的,囧)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脏主调气,这种气,就是指人的情志了。
谈到情志会觉得bingo跑题跑回来了都对得上了……撇开剧情不说,如果这样一棵树,最后所有的树叶都掉光了,人会怎么样哪?
会死对不对。
这种死,应该指“性命”中“性”的死去,而“命”不会死。
再说一下,“命”是什么命这个字, 是没有经过简化的。
(个人经验,“解”字时一般要从繁体字解)命拆开看,就是口令。
如果只有“命”的活着是怎么样的呢。
他会整天的活在这样那样的口令里。
他不会再知道自己的本源本性想要怎么样了,他每天都会活在一种“我应该”里面,当没有达到这种“我应该”时,他会不断的感觉到羞愧,继续伤害本源。
直到伤无可伤。
这时候,命令的是谁呢?
他不是你,活着说不是你的本源,他是你的“我执”。
这种人,可能作为人很成功,很光鲜亮丽,非常精英,家国之栋梁。
可是问他,上次真正开心是什么时候。
上次吃到非常好吃的东西是什么。
他可能已经回答不上来了。
不会大悲大喜,不会特别情绪化,也不太容易被伤害到。
咦,怎么听起来好像也没什么不好……但是,这个人,他失去一种感觉,他不晓得自己要的幸福人生是什么。
他不再做出选择,只是不停的活在“我应该”里面。
哀莫大于心死,心空了,肉体却死也死不掉。
中医上说的足厥阴肝经病,比少阴病要严重,却反而不容易死,不容易肉体上的死。
这可能是一种,很荒芜的感受。
做着应该做的事,忙忙碌碌,却发现内心永远无法平静。
永远隐隐的不对劲。
我们就算没有陷入那种没“性”的状态,也常常会忽然回味过来,觉得自己太浮躁。
感叹一会儿还会摸出手机平板,刷着不知道在讲什么的社交软件,麻木,不知道为什么。
这个时候,我想,我们的树叶肯定在潇潇落下吧。
怎么去救那株菩提树呢?
电影里提示的是:平静下来,处理一些情感关系。
我们并不是说,肉体的(物质的)生活不重要,并不是非要否定我们大众的价值顺位,而是说,要把对心灵的肯定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
每当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我们要问问自己,我是麻木的按照“我执”要求的“我应该”怎么做来做呢还是我内心深处真的要这样去做?
问自己的心,很重要。
心,君主之官。
如果有什么可以“命”自己的话,让自己的心来,好不好,不要让我执来一次次麻木的抉择。
把自己内心真正的快乐,去置换掉现在所看重的“他人的认可”。
所以有的时候,人得很自私的活着。
我去年看黑塞的《悉达多》时,挺不明白,一条静静流淌的河,有什么好看,有什么好听的呢。
当时的我,很焦虑,每天都觉得自己做的不够好。
或许是工作上或许是家庭上或许是学习上。
当我痛下决心改变这些生活方式时,我自己也改变了。
可能因为我敢去fuck them all。
可能因为我真的害怕我的树死掉、我的河不再流淌。
这倒有点像佛家说的互参:)电影的结尾,男主小助手最后变成了之前压制他的可恶的老板的样子。
人啊,有的时候,不是你不想变成什么样就不会成什么样,环境非常非常重要。
千万不要指望心灵救赎可以百分百有效。
看到开头猜到结尾电影的典范——临终千言。
喜剧效果做到没有效果的典型——临终千言。
靠着制服诱惑加了数分的电影——临终千言。
当我听到本班唯一的男生看到制服诱惑那段稍稍抬头发表一句:“哇,这是猫女吗?
”这句话时,我是彻底无语。
淡定地看完了我早就猜到的结局。
其实也不是不搞笑,其实也是有人笑的上气不接下气。
秘书的表演是在是太过了,杰克一句话没说就把自己的老底一件一件地供出来了。
而且杰克完全有条件有里有像自己的妻子解释清楚。
为了剧情而剧情的电影容易落入俗套。
那个神一样的祈祷地点和那个神一样的大家也没能说出什么道理来,没能成功地为主题升华。
搞得那个菩提树像个道具一样,与什么白杨树啊梧桐树啊没什么两样。
外国人想拍出亚洲地区的神秘感,想诠释出哪怕一点的禅意都很困难,不论是电影还是小说都显得如此惨白无力。
但是好歹也算是拍出来了一些东西,亚洲人更倾向于自己内心的理解:我心里有触动,我好像懂了,但是我说不出来。
大致就是这样的心理活动。
就跟做菜一样,加盐少许,糖适量。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导演想要表现的不就是内心脱离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多关注关爱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么,不就是一个字——爱么,但是电影最后的爱竟然变成了所谓的施舍!
杰克和老婆之间的爱需要一栋更加温暖的房子,杰克与业余作家之间的爱需要一张几百万的支票,杰克和卖咖啡的小哥之间的爱需要一张甲壳虫白金唱片,杰克和秘书之间的爱需要一个新的地位和办公室。
有了房子,支票,地位和健康的身体,才成就了这部喜剧片,没有了支票房子地位和健康,是不是就是悲剧片了?
其实这些大家都懂,只不过不愿去想更不愿去相信罢了。
电影么,不就是激励激励已在生活中绝望挣扎的人,骗骗大家这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其实就是一方游泳池。
沉默是金!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这其中有很多荒诞的、可笑的,而且还有很多发人深省的内容。
尤其是剧本对于那些习惯用语言去撒谎,骗取一丁点小利益的人的讽刺,以及他不能说话后的某种转变,的确是很令人欣赏的。
当然,这部电影首先是一部喜剧,喜剧就要拍摄得好玩才成。
在剧本和布莱恩·罗宾斯的影片中,他们也的确把好笑当作第一要务来对待。
这些很有才华的电影人们,贡献了一部很不错的喜剧。
一位老师推荐看的,因为是一部心灵成长的片子。
看了前半段的时候实在是觉得很好笑。
因为男主跟我的那位很相似。
甚至连幼年经历也是相同的。
只是一部很轻松地轻喜剧。
越到后面越发觉得有意思。
看着树上的叶子一片片掉落,和男主的变化。
从不信到惊讶,到无奈的遵守,到愤怒,到发泄,最终开始反思。
觉得这个过程是跟自己一样的。
只有痛到快要死才会静下心反思而重生。
心平气和面对一切(甚至是死亡),所有问题都需要自己去面对解决,任何人无法帮助。
即使厉害如辛加大师。
尤其是她对父亲的墓碑说出 i forgive you的时候很有感触。
当自己放下了,原谅了他人才是重生的开始。
不过结尾也相当有意思,跟班成为了他,有僵尸另一个轮回。
联想到如何与别人相处及对待别人的方式将影响别人的轮回。
从对待别人的方式开始种下善因。
俗套,怕是这几年在影评中最多出现的两个字吧,貌似也只有这两个字,才最能“深藏功与名”的表现自己的“阅历”,才最能表现,于每一年成千上万部电影中,这样一部电影工业流水线的标准产物,难入法眼。
于是,在看完这部完全靠老牌演员的个人秀才能勉强镇住场的电影后,开始莫名其妙的怀念90年代,因为那时的自己还不懂这个那个的纷繁的大道理,还不会挑剔剧情有无深度,还满心童趣天真以至于电视上偶然放上一部毫无制作的科幻片就能满足得欢天喜地。
但那个时候,看电影真心不累。
然后到了今天,不知道是见识广了还是品味高了,人再也难从电影中获得专属自己的快乐。
科幻片只有空幻的想象叫乏味,动作片只有刺激的场面叫无脑,恐怖片必须得有超越剧情片的故事框架,悬疑片一定要展现伦理片般发人深省的人性启示,喜剧片一般变成泡沫剧,青春剧则是仅靠荷尔蒙思考的不成熟人士的专属,所以每个人看电影前一定要去IMDB看评分、看完后来豆瓣看评论,然后脑中某些被电影勾起的尚未成型的微妙感受,最终被大众严苛的要求打散,个人快乐变成“低笑点”,更不要提还要绞尽脑汁的抬高自身素养,展现深沉、深刻令人几近扼腕喟叹的高端“观影艺术”。。。
因而,遍观天下电影,喂有文艺片值得一看。。。
“四民有务,各得志为乐”貌似极不恰当。。。
那就“片儿有好恶,各得乐足矣”。。。
已经忘了,电影最初是为了什么?
娱乐而已。。。
不就是个玩嘛所以一时间,想知道,还有人会不加一句评论来看电影吗?
像这部挺有想象力的电影,我看的挺开心,看完也没说什么。
>_<。
前不久闲来无事翻出来电脑里留存许久的一部电影,重新翻看倒是与当时的感受有所不同了。
电影的名字叫《A Thousand Words》,中文译名《临终千言》。
如果去搜索这部电影以及相关介绍,会发现大家对其评价并不高,甚至还有比较苛刻的语言评其一无是处。
如果你是资深的影评人或者对电影的剧情要求极高的话,建议你还是不要去看了,免得失望。
如果只是闲来无事图个消遣,那不妨一看。
记得自己之前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大的感受,也只是觉得平平无奇,看过一遍也就有个印象而已。
此次翻出来再看,也许是经历得多了,看到最后竟觉得有些感动。
故事的情节比较老套,艾迪·墨菲饰演了一个习惯于用花言巧语伪装自己的心虚与欺骗的文学著作出版人Jack,说话不带任何转机几乎已经成了他为人处事甚至工作上的作风,他对周围人都很苛刻,虽然让人恨得牙痒痒的,却又对他无可奈何。
机缘巧合下,Jack认识了新世纪的印度宗教领袖辛加博士。
某一天,杰克家的后花园里凭空长出了一棵神奇的菩提树,树上正好挂着1000片绿莹莹的树叶。
一开始还不以为然的杰克很快就惊恐地发现他每说出一个字,就会从菩提树上掉落一片树叶,一旦叶子全部掉光,就意味着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为了活下去,Jack只能停止说话的日子,靠手势来交流。
由于不能开口说话,期间发生了很多笑话。
Jack试图做些好些阻止树叶的掉落,可是一切都是徒劳无功,自己深爱的人也理他而去。
酒醉的某一天晚上,Jack疯狂的说话直至树上仅剩最后的17片树叶,意识到自己可能死去的Jack决定要把最后的话送给自己身边的人。
后来他去了敬老院看望了失忆的的母亲,母亲把Jack当成了他的父亲,对他说她有多么深爱着Jack,可是Jack总是很生气并憎恨着他的父亲。
最后Jack来到父亲的墓地,回想着过去,说出了最后三个字,原谅你。
看完整部电影,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现在的生活紧张忙碌,我是不是走得太快却不记得去关心周遭在乎我的人。
所以看到之前的笑料笑不出来,却在最后Jack去看望母亲的那幕觉得暖心。
下面奉上我比较喜欢的话和大家分享。
1. Quite your mind until there are no thoughts, then you can see your true nature. 沉淀净化你的心,然后你能看到心灵的本质。
2. If you can hear me, what you are listening to is not the sound of my voice. IT is the sound of my inner voice, the one inside my head. 如果你能听到我,并不是我的声音,而是我内心的声音。
3. I can always count on Jack. 我可以依赖Jack.4. Life if not worth living without family.没有家人便失去生活的价值。
立意挺好的一部电影,主角从一个言不由衷的碎嘴子,因为受到教会的启示而感悟到真我的力量,进而成为一个虔诚的人,其实对于当下的浮躁社会中的虚伪人性具有很好的反讽和警示意味。
本片的选角没的说,除了艾迪墨菲,还真想不出谁还能在一部片子中同时饰演好轻挑浮夸的话唠又沉稳炼达的信徒。
感觉这种边界非常不好拿捏的角色现在经常出现在国内电影中(《回到明天)、麻花系列电影等),但是就角色的拿捏来说,其它演员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本片中艾迪墨菲可能没有将电影带到足够好的高度,但凭借他的演出,起码确保了这部影片的下限,不至于流俗,这也是观众能够看完全片,不觉得扭捏不腻歪的一个基本保证。
可惜的是好的寓意还是倒在了批量生产的工业流水线上,制作还是简单的把影片定性为喜剧电影,而缺少对这个主题的深度挖掘,没有就着人性虚伪与真实而深入的探讨。
当然,这么设置还是服从于“喜剧”电影这样的基本设定,以至于中间夫妻间误会、与去世父亲的隔阂,都处理的相对简单。
但是谁会去计较这些呢?
也许这部电影就像艾迪墨菲在前头想要插队时对同乘人员的谎言,我只是想要尽快登上那damn飞机,shut up,asshole!
先谈谈影名,电影名中的“千”和剧情内容很巧妙地衔接在一起,比较有新意。
男主每说一个字,就会掉落一片树叶,而当一千片树叶落完,男主的生命也将结束。
再谈谈内容,让我感触比较深的是仅剩下最后几片树叶时,他开始反思自己,用行动回报他的亲人朋友和帮助过他的人。
与此同时,男主对他们所说的话语精炼、真诚且很有分量,有触动到我。
最后谈谈结构,剧情很简单,中间过程的铺垫较为平淡,树出现的形式让我觉得有些鸡肋和突兀,中间过程到高潮部分和结尾部分的理想式结局的承接也有些突然,缺少了层层推进的感觉。
以上仅个人想法
完整剧透大嘴巴的图书商找上著名宗教领袖,代理五页的书。
出言不逊,满口胡诌的他发现:家后院生出一棵菩提——说一句话掉一片叶子,枯荣连接着健康。
不能滔滔不绝,他惜字如金。
然后,失去客户、失去工作、失去家庭……一系列曲折后,潘然醒悟,表达爱意和宽恕。
终,死树逢春,枝繁叶茂,赢回一切。
墨菲的表演谈不上好谈不上坏,本色演出的味道。
罗哩罗嗦叽里呱啦像是RAP的台词如机关枪一样放出,让人想起史瑞克里那个毛驴,其实我更喜欢他那个造型。
女主的扮演者我一直非常欣赏,名字不知道,反正只觉得她:着睡衣圆润如玉,着制服热辣伶俐,赞。
男秘,有点用力过度,忽略。
宗教领袖是印度人吗?
一定是!
继续忽略。
所有其他配角,统一忽略。
影片的破题没有问题。
问题是主旨在“爱”和“宽恕”之间摇摆。
当然知道,导演想将两者融合起来,但这种融合不稳固,隐隐割裂开来。
中心思想不明确,减一星。
结局现实:用钱贿赂小店员,用钱支持业余写手,用大房子勾回娇妻和孩子。
现实没有错,但作为“虔诚”的喜剧片,现实得有点过,出版一本书就能继续挥金如土了,让无数的屌丝情何以堪?
施舍的意味大过馈赠,再减一星。
所有演员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发力在台词,台词显得过分奇怪;发力在表情,表情显得过分夸张。
呜呼,老墨菲已经快要撑不起一部鸡肋片了,一个半小时的影片依然太长。
开片制作人的名单在脑中回闪:Nicolas Cage,丫的,是那个继续在不停拍大烂片的掉头发眼神忧郁男么?
算了算了,如果没有那段制服秀,本该再减一星的。
全片只需要注意一段台词:Words? Can't you show her that you love her? Make peace,show them that you love them will be truthful.是的,爱的表达不一定要靠语言,语言多谎言,且更容易被忽略。
俗语云:多说不如多做。
好好的切入点给糟蹋了。
可惜。
以上。
说一句话就掉一片叶子,叶子掉光,树死人亡。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描述现实生活的电影有着一个超越现实的神奇设定,那么这部电影它一定是想要以一种极端的效果来讲一个非常浅显易懂却又很容易被人们在生活中忽略的简单道理。
果不其然,这部电影就是如此。
电影有一个好却烂俗的立意,即少言多听,坦诚相待;有一个好的切入点,男主角杰克说一个单词树就掉一片叶子,叶子掉光了我们的主人公也就翘辫子了,这就迫使杰克,一个平日里能言善道的出版商要三缄其口。
这两点就足以将这部片子划入到典型的美国喜剧的范畴内了。
不能说话当然给杰克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咖啡,无法与客户谈生意,无法与妻子交流感情,最终导致他丢了工作于家庭。
在看到这的时候我想大多数人都可以猜得到结局了,无非是杰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真真正正的开始聆听别人,更重要的是聆听自己的内心。
然后用仅剩的几片树叶告诉了以往那些被他忽视的人他真正的感受。
有感谢,有赞许,还有那份深深地爱与宽容。
作为一部喜剧片,结尾必然是那棵决定着杰克命运的树获得了重生,当然杰克也是。
于是影片就有了一个所有喜剧片通用的结局:置死地而后生,皆大欢喜于是这部片子又一次告诉了我们,电影如果只有一个看似不错的切入点是远远不够滴,如果想要把一个浅显的道理讲得缱绻动听,要么就回归质朴,将人们在生活中以往的种种细节无限放大到人们面前以情动人,要么就剑走偏锋,在自己本就跑偏的道路上越跑越远。
毕竟在这个人心愈发麻痹的世界里,要想打动人心,似乎就只有极端的小清新和极端的重口味可以做到了。
二者最大的差别是我们的生活的似乎只能朝着重口的方向一路走去却无法再回到原先那简单而质朴的年代。
很好的片子啊,为啥评分这么低
值得一看。你忙忙碌碌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艾迪墨菲脑残粉~
又看一遍,我总觉得这片是2000年的,哭了,我看的时候也在克制自己不要说话,哈哈
……
很差,不但没笑点,也没意义
挺有意思的电影,就是Murphy太瘦啦!
我觉得挺好,没有评论得这么差。首先创意蛮好,大家在喋喋不休一些并非重要的事情,有时很没礼貌有时很没感情,也许只有在无法说话的时候才能看清生命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可以讲的最后十几个单词,love,forgive,forever,thanks,掉完了死过一次了,才能找到新的人生。每个人都需要一棵树。
立意不错,看开头就能知道结尾的剧情,如果是我的话,我可能第一步就是先看看叶子掉光到底会怎样,看来我不太惜命= =
生命之树轻松写实搞笑版
Eddie Murphy的灵气不再那么旺盛,虽然剧本Ok但是也拯救不了这无味的片子...
搞笑的部分明显弱了,这种靠一个人talkshow风格的喜剧已经不流行了呀。倒是片尾还是蛮温馨的。男主其实哪里错了,是个爱家的孝子啊。干嘛折腾成这样。
中场开幕后顺叙50+的Eddie body好似仲劲过tom cruise. &#34;need&#34; is a tricky word.Think about it more like this, &#34;want&#34; or &#34;love&#34; are better words. Three Swedish switched witches watch three Swiss Swatch watch switches. Which Swedish switched witch watch which Swiss Swatch watch switch?
看的急死了
挺好玩的喜剧,eddie表演的绝了。虽然有套路赶但很适合消遣
Thank you. I love you mom.I forgive you.
沉默是金。艾迪莫菲的脸部表情:)
大家都为房子发愁么 哈哈哈哈哈 不过我觉得这个如果能当成1个悬疑剧拍更有意思
加航净放些没意思的电影给你练听力,早知还不如重温freaky Friday好了
挺好的故事~有很美的画面,很美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