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要说,本片的所有版本的简介都是垃圾。
对剧情期待有严重的误导作用。
尽管法国电影不大好做剧情介绍,但也不至于把一个注重心理刻画得电影介绍的像一部曲折的剧情片啊!
其次,这部电影延续了法国同类题材的风格,纯真,多彩,充满了疑问。
导演正是通过不同场景中对小主人公伊莎贝拉的刻画,展示了这种童真目光中的世界。
本片尽管采取了主观讲述的方式,却运用客观呈现的手法,很少用无聊的内心独白,而主要不把摄影机对准了孩子的表情和那双美丽眼睛上,极富默片的表现力。
主人公对门的莫名恐惧,恰如她对世界的感觉一样,未知带来的无措,轻信带来的尴尬,以及生命的逝去,似乎在逐渐蚕食她对世界的信心。
阿姨自杀,姐姐离去,小昆汀的嘲弄,以及父亲对狗狗的承诺,周围的人和事都是那么的难以理解和适应。
她是那么纯真,愿意相信大熊星座是动物园里最大的雄,愿意相信脸上的疤痕真可是符咒可以用少女半夜的尿来解除,也愿意相信地球是死掉的太阳。
当她躺在床上假想自己和姐姐的对话:“反正总有一天,太阳会消失,我们会生活在黑暗中。
”你会为小女孩那种细腻、敏感以及深邃感到震撼。
毫无疑问,导演选取了最恰当的情节,组合整个故事。
伊万的出现和出走,实现了女孩的自我拯救。
“出走”的部分只占情节的百分之十,却在有意无意中被夸大了。
大概是被宣传海报误导了,以为是部“路上”风格的片子,但实际导演要高明得多,这条路内化到了人物的内心。
你想更加了解女孩的内心吗?
请先从他的全名开始。
本片中的女孩叫作“伊莎贝拉”。
觉得是非常感人的片子了,一些小细节处理的很好,小女孩的敏感 坚韧 孤独 勇敢,与伊凡的相互慰籍真的很戳泪了。
小女孩家庭很好,其实父母都很爱她,但是谁真正了解过她内心的呢,她胆小脆弱,什么都往心里憋,在学校受了欺负也不曾回家说过一句,她只是把那些脆弱没头没脑的说给不正常的人听,萝丝和伊凡,她说她喜欢疯子,我想那是她内心得到慰籍的出口。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说得起衣食无忧,事实上一直都在敏感偏执里挣扎,小孩子其实心里想的很多。
昨天看了法国片《真爱满行囊Call Me Elizabeth》,我哭了两次。
第一次,是贝蒂她爸跟她说精神病人只是无法适应生活时的对话: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
为什么这样说?
我也无法适应生活。
因为你是个敏感的孩子,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影响,而且你的想象力很丰富。
你没发疯,不要怕,相信我。
第二次,是贝蒂在学校给人嘲笑,爸爸又拒绝给她赎回史尼克后,她悲惨着哭着,并且写下遗书,准备用玻璃碎片划破手腕的一刹那。
整出戏,由始至终都在极力渲染着贝蒂的孤独。
背景是人烟稀少的法国乡下,神秘的鬼屋,那扇会自己关上和打开的大门,贝蒂家阴森的大屋,只有一门之隔的疗养院,呼呼的大风,昏暗的天色。
故事开始,贝蒂身边的人便在陆续地退场:姐姐快乐地离开要去城里认识新朋友,虽然她说周末会回家陪贝蒂,但是自从她走了电影后面再也没出现过姐姐艾格妮的身影,估计是乐不思蜀了;双亲感情破裂并且妈妈在外面已经有了新的爱人,一家人,其实早就貌合神离,已经面临破碎的边缘,但她自己却又无能为力;长期面对孤独的环境,可家里的佣人也是一个精神有缺憾的人,无法给予贝蒂更多的安慰;曾一度带给贝蒂快乐和动力的伊凡,也因为要继续躲避警察的追捕而不得不把他送走;连学校的同学都利用自己制造笑柄;原本以为一直最疼自己的爸爸却不了解自己,宁愿给她盖一个游戏房也不愿去拯救她心之所系的小黑狗。
在种种压抑的因素影响下,小贝蒂彻底地崩溃了。
最后,她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一切了,便选择像奶奶一样割腕自杀。
天啊!
才十岁的小孩子,却要承受这么多她根本无法负荷的精神重担。
换作是我,我也不担保会作出比贝蒂理智多少的决定来。
我觉得贝蒂肯定在想老天爷是不是故意在整她。
不然她这么一个可爱善良的小女孩,却总是无法得到别人的关爱,不要说她自己,连我都很难理解。
你看她班上来了个胎记男,大家看见他第一个反应都是惊恐状,避之则吉的,更加别提和他做好朋友了。
但是贝蒂却那么勇敢而小心翼翼地主动和他说话,并且还相信了胎记男的谎言把自己的尿液给他,为的只是帮他解除胎记的魔咒;还有那条叫史尼克的黑狗,怎么看,都是一只其丑无比又给人抛弃的流浪狗,但是贝蒂却一再地恳请爸爸去把它买下,好让它逃脱给人屠宰的命运;最明显的,就是她那么无微不至地照顾从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伊凡,并且把他当作最好的朋友来对待。
她分明就是属于那种九型人格里付出型的典例啊!
她对别人的目光都是平等的,也从来没有歧视过任何一个人。
她仅仅希望别人也能够关心她,和她做好朋友而已。
她确实太孤独了。
她爸爸的话是对的。
他的女儿,是一个敏感而且想象力丰富的人。
这种人,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因为她的敏感,她能感受到很多别人忽略的东西,也因为她的感性,她因此受到情绪的影响会更大。
另外她那丰富的想象力,又经常会让她生出许多疑幻疑真的猜测,并深深地植根在她的意识中而无法自拔。
这种人容易走向极端,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贝蒂会年纪轻轻就选择了自杀。
她想不开。
相反她的爸爸,则是一个成熟淡定,善于揣摩别人心理的疗养院医生的角色。
他知道他病人的问题出在哪里,他知道自己女儿的问题出在哪里,当然他也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
但是由于长期理性的工作经历的关系,他已经逐渐变得麻木了。
他对妻子失去了爱,对工作失去了激情,对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也失去了最切实的关怀。
他那苍白的面孔,无奈的笑容,落泊的背影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其实他也是孤独的,只是他有足够的理智不让这孤独毁灭自己而已。
说回电影本身。
现在的小孩子真的越来越懂得演戏了。
整出戏差不多有三分一的时间,摄影师都把镜头对准女主角小贝蒂的眼睛。
她那眼睛绝对不比赵薇的小,而且她那眼神,无时无刻都在透露着一股隐忍的孤独和疑惑,既天真无邪又充满了小孩子不应有的抑郁。
我真的一看她眼睛就马上能感受到她的心情,实在要为小演员喝彩。
电影的其他部分,因为没有太多的了解,就不多说了。
如果你有经历过童年这种苍凉和孤独的话,看这部电影,你会有很多感受的。
很少接触法国电影,近几年来看过唯一的法国电影应该就是这届奥斯卡获奖的美丽人生了。
因为要学法语的缘故,曾经从公司那里拷来很多法国电影,今天是看的其中的第一部。
既然贝蒂喜欢别人叫她伊丽莎白,那我们就叫她伊丽莎白吧。
当看到伊万、伊丽莎白和大狗安尼克从大到小地走在山间,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表达的美好,以及最纯真而没有任何企图的信赖,真爱。
大人总是忽略孩子的孤独,而孩子也总是不能理解大人的苦恼,但是伊丽莎白总是尽力地去理解、去帮助她的爸爸。
而她的爸爸却错误地认为伊丽莎白想要那个大狗狗的意图,她只是想救安尼克,并不是大人认为的她只是想要一个玩乐的工具。
古老而阴暗的城堡是她的家,姐姐离去时开心的告别是她伤心后的欣慰,妈妈的离开是她不能理解却在尽力解决的事,尽力帮助有胎记的小男孩却使她成了全班同学的笑柄。。。
伊丽莎白的那双盈盈的大眼中,满是孤独和失望。
她的小手安慰着伊万,她靠自己的力量解救安尼克,她的红绿球球的头绳,她扑在萝丝的怀里,这个最后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姑娘,只是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得到一些陪伴。
看过很多片子讲儿童时期的孤单,但这部片子里伊丽莎白的孤单却是最真切的,它叙述的这种孤独只属于童年,而且只属于法国式的童年。
一个十岁的红衣小女孩,牵着一条年迈的大狗,带着一个精神病人,向着往日只敢小心翼翼窥视的鬼屋前进――那里,也许会是他们的新家。
蓝天澄澈,和风浅淡,这一行奇怪的队伍,穿过广阔的绿草地,幽冷的森林,经过水光粼粼的湖泊,停留在一片草坡上睡上一晚,第二天再在阳光温暖斑驳的光辉下悠悠醒来――伊凡对我憨憨,快乐,懵懂,木讷,温暖的笑。
大狗对我憨憨,快乐,兴奋,友好,温暖的吐舌头,小声的汪汪叫。
真好。
这是第二天了,走,城堡就在不远处,我们继续出发。
这是电影临近末尾的片段,我觉得这是电影里最温情与酸楚,最打动我与亮色的画面――在此之前,我们看到,女主贝蒂的灰暗生活是那么孤独冷落得令人心碎。
在电影的一开始,姐妹两探险鬼屋,当鬼屋的门自己打开时,姐姐艾妮格就害怕得立马抛下贝蒂回家,之后我们看到,艾妮格理所当然的又抛下贝蒂跟母亲来到城里去结识新的朋友,表面和睦的家庭时有暴怒的争吵,母亲有了一段新的感情,打算与父亲分居――她也离开了贝蒂,然后学校里,善良的贝蒂愿意接触的全班都避之不及的一半脸带有胎记的男孩昆汀又利用她善良和天真捉弄欺负她,使她在全班面前出糗(当时全班同学唱着取笑贝蒂的歌谣时,我看见贝蒂明亮动人的大眼睛里蒙上一层说不出的哀色与惊恐),最关心自己的父亲宁可一厢情愿的给自己一个并不十分想要的游戏室,也不愿给自己买一只即将被屠宰的年迈大狗……一个小女孩的人生,为什么会变得那么沉重?
直到遇到伊凡。
那天天阴,贝蒂在距家一墙之隔的精神疗养院附近的灌木丛里捡到一个逃出来的精神病人伊凡。
(年轻,大概二十出头,有点小帅)彼时,身为精神病医师的父亲正在附近锁门,伊凡衣衫单薄的瑟缩在草丛中,抬着一双三分惊恐七分迷蒙的眼睛虚弱而可怜巴巴的看着贝蒂。
“医生的女儿”他说。
贝蒂迟疑的看着他,而他的父亲,一个精神病医生正俞走俞近。
“跟我来。
”贝蒂说。
她带着伊凡躲到家里的小木屋里――她决定保护他,就像养了一只兔子。
是的,贝蒂养了一只兔子叫伊凡,她每天偷偷的到小木屋里给伊凡送吃的,当然伊凡不可能像兔子一样只吃萝卜,他还需要面包,小女孩想方设法从大人眼皮子底下送食物的场景有趣极了,然后为了不让伊凡憋三急而而与他约定敲门七下的暗号让他自己开门,天冷了,她偷爸爸的毛衣给伊凡穿(当然精神病人伊凡反着穿了),贝蒂教他说自己的名字,和她玩耍,和他倾诉,说话。
每日短暂的相处,是最快乐的时光。
伊凡真是一只好兔子啊,虽然他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可是他会温和的笑,给她拥抱,予她渐次在人生中流失的温暖。
这真是一段美好的感情。
这是不是她十岁人生中仅剩的温情?
在学校里,她对昆汀说:“我的人生里从此多了一个人。
”(彼时,大家都不愿和昆汀说话,歧视脸上有胎记的他,只有贝蒂愿意,只有贝蒂,可是后来……)我的人生中从此多了一个人。
姐姐走了,妈妈走了,父亲爱他却也整日忧愁且不理解她――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个一个缺失,可是,这一刻,我的生命中多了一个人。
他会静静的听我说话,会对我温暖的笑,他十足的信任我,什么都听我的,他对我非常非常好,而且,他不会想要离开我。
所以,在很久很久之后,有人问我,你的初恋是几岁时,我说,十岁。
(原版小说里的情节)可是,也许整体偏阴暗的电影这一段温暖太过刺眼,也许是老天还要再捉弄一下这个女孩,又或者只是现实太残酷。
父亲要把藏匿伊凡的小木屋清空,改成游戏室,那真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现在,伊凡也必须要离开她了!
贝蒂说:“你根本不理解我。
”父亲确实不理解她,尽管他作为医师,他知道自己的女儿敏感成熟,可是,他也仅仅是知道而已――我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可是我并不打算为此而更好的理解你,我,并不算以此更加靠近你,互相取暖,或者,为你做点什么。
知道,但是装作不知道,我明白你是怎样的敏感善良,可是那又怎么样呢?
因此,阻止不了父亲的贝蒂只能收拾行李,写好出行笔记,打发伊凡走了。
“你一定要走的很远很远,然后好好生活下去。
”贝蒂说着将自己的发绳给了他,伊凡似懂非懂,踌躇前进。
回家后,那一晚,贝蒂拿着破碎的全家福上的玻璃碎片想要自杀。
当碎玻璃划开柔嫩纤白的手腕,我们得知道贝蒂同样割腕自杀的奶奶,以及她在伊凡手腕上发现的,割腕的伤口(伊凡也曾割腕)。
我要死了,可是没有留恋了,世界上太多的美好已经来不及经历,我要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了。
多么绝望?
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已经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幸而伊凡突然出现在了窗下向她招手。
他没有走远!
贝蒂开心下楼抱紧伊凡,继而她回去收拾行李,她要带伊凡去新的家――那个森林深处的鬼屋――那个,伊凡新的家。
在出发之前,她和伊凡一起偷了那只即将被宰的可怜老狗,继而一幼一病一狗就出发了。
(别去想此时,没有生活能力的这一行弱势群体未来的日子怎么活下去,你只需知道,此刻,她们正迎向短暂的光明。
)蓝天白云碧水绿草,红衣女孩的温暖明亮,那么鲜明。
我是在b站看的,当时这一段有许多弹幕说:她父亲真可怜啊,妻子跑了,病人跑了,女儿也跑了……看到这里时,对于她父亲我也不由得莫大的同情,可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一个婚姻的终结,一件事情的结果,一定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她父亲自己也是有自己的责任的。
不过,我觉得,这份苦果太沉重了。
对贝蒂,对父亲,都是。
终于,当贝蒂来到鬼屋,发现那里不如自己曾经想的那么可怕时,她开心极了,心里已经开始勾勒伊凡生活在这里的美好画面了,如果真的成功了,以后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守着城堡的精神病人,又是很无限遐想的故事。
可是,故事和现实总是冲突。
父亲和母亲以及姐姐一起找上城堡,让贝蒂回去。
贝蒂愣了愣神的功夫,伊凡已经不见了,大概是害怕精神病医生的贝蒂父亲。
贝蒂后来在屋顶上找到了伊凡,却差点失足落了下去,幸好,伊凡救了她――伊凡抱着小女孩,一步一步,走向昔日他最害怕的女孩的父亲。
他将女儿还给他。
电影结束。
这里和小说不同的结尾我想说一下,电影里的角色多了一个精神病女佣可以偶尔来帮佣,也稍稍给了贝蒂并不完全的温情,并在父母和警察差点发现伊凡时神助攻,使得在父亲决心清理小木屋前都没有发现伊凡,而且为此多出的“精神病人只是不适应现在生活的台词”也提供了伊凡和小女孩继续生活的可能性――让轻度患者伊凡以帮佣的身份继续存活在贝蒂的生命里。
我情愿是这样。
可是小说里,没有女佣萝丝,精神病患者不可能生活在一个正常的家庭里,即使女孩的父亲是医生也不行。
小说里伊凡单枪匹马为贝蒂偷来大狗,教训昆汀,最后被昆汀用重物差点打死,头上血流如注,意识到自己毫无办法的贝蒂只得妥协,向父亲暴露伊凡来救伊凡――而告诉父亲,就意味着,与伊凡分开。
她不想伊凡与伊凡分开,可是,她更不想他死。
后来,伊凡活了下去,却也被永远的抓住到精神病院,曾躲多次试图再逃出来找她却不断的被抓回去。
最后,跳楼,死了。
所以,相较而言,电影的结局算是很美好了。
虽然对昆汀的交代不明不白。
我喜欢电影的结局。
因而电影整体也变得治愈。
她的笑容生涩而凝重。
她说,叫我贝蒂。
那一年她只有十岁,在丛林里,她跟不上姐姐的步伐而只能在身后无助地叫喊,请等等我。
可是没有人因此而停下。
姐姐因为开学而离开家中,离开贝蒂,整理行囊的心情是迫不及待的。
夜晚一个人睡的大床,少了另一个人的温暖,贝蒂轻轻呢喃,你知道吗,她不只是我的姐姐,她更是我最好的朋友。
可是那只是年幼的贝蒂自己心里所想罢了。
姐姐的离开,父母的感情破裂,使得贝蒂脸上的笑容愈加阴霾。
森林尽头城堡的门,院子后通往圣路易疗养院的们,阁楼上那道永远虚掩的门,它们总是在你靠近时缓缓打开,唯有走进去,才能真正知道门的背后究竟是什么。
然而现在一切都是未知,种快乐不一定得快乐,就如同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贝蒂的善良,是在看见水缸里死去的青蛙会无声地难过,是在看见即将被宰杀的小狗时无奈地心痛。
如此心无城府的她却在坦诚地对待被冷落的昆汀时,被赤裸裸地狠狠伤害了一回。
还有什么是真正可以信赖的呢。
母亲说,我会好好地爱护你的父亲,那么她就真的会了吗。
父亲说,我是真的喜欢那些病人,那么他就真的是吗。
姐姐说,我会回来看你的,那么她就真的会回来吗。
昆汀说,告诉你一个秘密,结果还不是一次无情的嘲弄。
年幼的贝蒂从来就更明白死亡的意义。
那不是归去,而是重生。
她会很认真地思考,地球是真的会灭亡吗。
而更直接的是,死亡于她而言,就是手臂上那道深深浅浅的疤痕。
直到她遇见了伊凡,那个从疗养院里逃出来的大男孩,因内心的创痛而对陌生人格外地戒备。
于是生活开始呈现出一点光亮,小木屋锁住的不是被囚禁的人生,而是被展开的幸福。
传递到你手中的毛衣,它沾染了我的温度。
在狭窄的木屋中他们彼此惺惺相惜。
伊凡,只有这样一个被界定为“不会伤害人的疯子”的大男孩,才真正得坦诚相待。
他们都是害怕孤独的人。
在伊凡外出时,贝蒂会对着黑夜默念:你要回来。
在贝蒂不在的时候,伊凡也会恐惧地蜷缩起自己的身体。
他们只是握着彼此的手,静静温暖。
而最后当伊凡不得不离开这个危险之地时,贝蒂赠与的是一只电筒。
它很普通,却意味着将自己的全部都相赠。
如此害怕黑暗的女孩,宁愿自己深夜奔跑在无人的丛林中,也要将光明和希望带给他。
贝蒂的屋宅很大,远远超过了一家三口所需的空间。
贝蒂的父亲很富有,要把木屋修葺成游戏房送给她。
而贝蒂所需要的,不过就是一个结实的怀抱,一个在她穿着新裙子翩翩起舞时真正为她高兴的人。
孩子脆弱的神经,谁又真的明白。
她对他说,请叫我伊丽莎白,我会很高兴你是第一个这样叫我的人。
表情依旧认真而凝重。
她不过就是想要长大。
只是成人的世界,就好似门背后那一片未知的黑暗。
父亲最终说,一切都过去了。
我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或许一切才刚刚开始。
生命的意义,只有穿越了生死才能真正被碰见。
最开始是姐姐让我看这部电影,她说里面的小女孩很像我,她说她每次看的时候都像是看到我一样。
然后电影开始。
看到开头小贝蒂便是在她姐姐身后飞快地迈着小小的步伐,像是害怕拉大了与姐姐的距离,所以紧紧跟着。
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片子接下来要演什么,但当时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
除了我们小时候发型很相似之外,我仿佛看到了小的时候的我紧紧地跟着姐姐的身后跳来跳去,我是那么喜欢她,所以老是和她吵架打架,并且一定要把她弄哭为止。
贝蒂有些沮丧的无助地向萝丝倾诉,“姐姐对她来说不只是姐姐,而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朋友”。
可是姐姐没有任何感情的离开是贝蒂受到了第一次打击。
妈妈有些蛮不在乎的语气和匆忙要离开的神情让贝蒂只能向有精神障碍的保姆倾诉,可是从后面也很明显可以看出保姆萝丝更加懂贝蒂。
这似乎让人更加仔细思考贝蒂后来说的“我就要疯了”。
确实正常的爸爸妈妈和同学都无法理解她,而只有怪异的萝丝和不说话的伊万能“听”懂小贝蒂内心的想法。
小孩有时候真是拥有着和疯子一样的魔力。
我从小就一直觉得疯子的眼中肯定是有个特别神奇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东西是与我们不同的。
其实你不知道到底是我们的视野中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他们的是真实的,或许他们眼中我们才是疯子。
孩童时,人们都有着纯净的眼神,极其善良的心地!
看到贝蒂望着伊万怜爱的眼神,和对即将被屠杀的狼狗史力克心疼的表情,我脑海中也出现了一个善良,倔强,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童年的我。
孩子,在面对孤独,这个被大人都看作是难以克服的恶魔时,其实习惯用善良和倔强来对付它!
就像片中贝蒂的出走,她带着伊万,救出了史力克,他们睡在森林里。
她甚至走进了原先自己害怕的鬼屋!
影片结束时,贝蒂轻轻地说道:"为了让我们更亲近,请叫我伊丽莎白。
”
一家人貌合神离,姐姐冲破枷锁终于可以逃离,而妹妹贝蒂因为年幼,也因为天性的温柔与善解人意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人到中年的父母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谁也不愿意妥协,爸爸想在郊区继续经营疗养院,而妈妈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忍受不了乡村的空虚寂寞,毅然决定离开。
胖女佣是最常陪伴贝蒂的人,但遭受过精神刺激,所以时有冲动的行为,她是唯一能部分体会贝蒂内心的人。
贝蒂温暖了所有人唯独冷落了自己,当她告诉爸爸自己的感受时,爸爸因为心事敷衍了贝蒂。
最后的结局是一条狗,一个伊凡,一个贝蒂的逃亡,让观众看了会觉得很释怀,终于可怜的人们能够互相慰藉,但我想说的是,希望世上能少一个这样可怜的孩子,每个人都应该先爱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否则会被伤害得遍体凌伤,每个人都应该勇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遵从本心去做,方能自救,渡人的事真的不用去考虑。
主人公是一个叫贝蒂的小女孩她和父母,姐姐一起生活在圣路易疗养院附近,家里有一个叫萝丝的女佣。
整个电影围绕贝蒂的一举一动而展开。
先是贝蒂的姐姐离开了她,然后妈妈离开了家,从疗养院逃跑被贝蒂遇到的伊凡成为了贝蒂朋友,贝蒂把伊凡安顿在一个满杂物的小木屋里,贝蒂会偷偷从家里给伊凡带面包,咖啡,把爸爸的毛衣带给伊凡,她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伊凡,然而有一天爸爸要把小木屋清理干净变成游戏屋,于是贝蒂给伊凡准备了经费和用品告诉伊凡逃跑的路线,她把伊凡送到路口,把手电筒留给了伊凡,她觉得伊凡更需要。
即使是一个人回家的路上很黑,又有大风。
她和伊凡分别了。
她一直想要养的狗狗爸爸也没有答应她,所以那只狗狗会即将被宰杀,在学校里认识一个男生觉得结交了一个好朋友,但是却被戏弄。
贝蒂很难过,她决定自杀,她走到窗台上看到了伊凡向她挥舞手电筒,伊凡救了她贝蒂决定和伊凡一起逃走,,她还去救了狗狗(一个即将被宰杀的狗狗),他们三个一起来到了她和姐姐去过的鬼屋,但是最后还是被家人找到,伊凡想要跳楼,贝蒂说,来吧,我们要回家了,伊凡把手给了贝蒂。
突然贝蒂差一点滑下屋顶,伊凡握住了贝蒂。
后来爸爸和贝蒂说:一切都过去了,贝蒂说:我希望我们的关系可以更近。
今天我又一次看到了Je m'appelle Elisabeth上次我一语未发,今天我终于想说点什么了。
小女孩懂得用最平常的心去看待一个精神病人。
事实上她不知道那是个精神病人, 其实那本来就不是个精神病人, 只是别人先入为主的把他圈在那个群体里。
他不伤害别人, 他害怕任何人, 小女孩用她最平常的心挽救了一颗最善良的心。
我也曾这样做过, 弱势群体最需要的是我们的关心和体量, 只要你一直相信他们,并给最最正常最最合理的分析, 他们就会好的,因为我现实当中碰到的一些人我就是这样对他们的,而且,他们的确是好了。。。。。。
如果你是一个心理医生,那么你已经失去了当心理医生的权利, 丢掉你的名片,让你自己做个正常人,再去救治所有真正需要你救治的人。
你不可以有时间的限定,也不可以想方设法在短时间内认识一个人, 因为不论谁都只是平常人, 把你的病人当作朋友一样来交往,你才可能有一天发现, 原来你的心理素质还不及你的病人。。。。。。
一个敏感的人,要不就是被骗太多次了,所以人都有后怕,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她的逻辑判断与推理非常的好,不要给他们制造假像,用这种愚蠢的方法对待他们,只会让人嘲笑,原来医生也这么幼稚,你只可以等待,等待他们来问你,然后你告诉他们事实,因为你如果说谎了,总有一天他们是会发现的,那么,他们再也不会相信你了,你如何做一个医生?
所以,心理医生最重要的素质是善良,不骗人。
但是,呵呵,医生也只是个人,看过天若有情吗?
那个心理医生好像还得求助别人吧?
只有受过苦难的人才会知道什么样的苦难都不算是苦难,什么样的幸福都无所谓是幸福。
一个心理医生最好一开始先尝试一下被人当作精神病人的滋味 还有就是怎样走出这样一个圈子, 因为不能将心比心的人,永远不知道别人的世界是怎样的, 那么,你就很难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拂平那些受苦难的人们。
不知所云
为推动剧情,多少有些刻意,但众多巧合之下,却不失一颗赤子童真之心。
美丽心灵 儿童 疯人院
出逃疗养院的小伙子伊凡、一只徘徊于生死边缘的狗,以及总是被不安与争吵所围绕的童年,这一切元素都与Betty的敏感以及早熟相辅相成,仿佛也是电影世界里所有法国小孩的特征;一部充满童真的影片,但与此同时却又带有一些沉重的阴暗元素,但总体上依旧指向积极向上的未来。三星半。
法国小孩总是过分敏感和成熟
如果没有女孩和患者是同一个人的解读的话,整个片子悬疑感渲染的莫名其妙
儿童的孤寂,精神病患者的单纯,淡淡哀婉的风格。真是好。
有至亲在身边,孤独依旧无药可救。总想伸手抓住什么,哪怕圈养住的是一个精神病患。也许他们才能有着同样的敏感,明白我们缺乏的不过是一个眼神的交流、微笑或者深深的拥抱。
我极爱有钢琴伴奏的叙事方式。成长中的孤独与疏离、欺骗,似乎每个人都会有,为什么还是觉得自己是特别的而无望的。
parce que tu es très sensible. 我不怎么喜欢关注早熟儿童的片子。。
片子已经看了很多遍,十分想看原著小说。小说中偏差也不太多,只是伊凡死掉了,即使是开放性结尾也希望能够幸福的在一起。OST也很棒,结尾的音乐在“我真的长大了”也出现一次,这样的感觉真正无法描述,太好了。
小女主的发型很好!:).。
Benjamin Ramon...............帅死了
一部讲述孤独的故事片,每个人都有孤独和不被理解的一面,贝蒂害怕的那一扇门一间屋,想要一只小动物,害怕父母吵架分开等等这些不正是很多人童年时候担心害怕的?
爸爸。。。我觉得我快发疯了,我也无法适应生活。小小的行囊,满满的爱
这个片子好边缘好二
淡淡的诠释着一个10岁小女孩的孤单,看着看着竟然流泪了,感受到了那份孤单。又或许是因为自己也很孤单吧!很喜欢这张海报,一个伴,一只狗...
看到最后15分钟,想起了飞跃疯人院.看的时候哈气连连,连续走神.
随便把陌生疯子男人收留在家还跟他离家出走这种事实在太可怕了,不能因为电影的美化而鼓励这种随意的爱心泛滥。现实社会容不下这样天真无邪小女孩的爱心泛滥,看得我好焦虑,千万要远离陌生人啊!!!
小时候总想带着最心爱的东西勇闯天涯,但其实也就是走到离家不远的地方玩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