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十余年,内心的感受可谓复杂,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没有任何归属感,虽然在乡亲们眼中你工作生活在首都,但首都的漂泊生活尽是心酸。
无依无靠、举目无亲,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
北漂族内心的世界几人能知?
每当你逢年过节回乡时,你都要打肿脸充胖子的买的好烟好酒在乡亲们面前感觉特有面儿,因为你是首都回去的,不能给首都人民丢人,每每这个时候都在内心深处鄙视自己。
电影《北漂鱼》在我们看惯了大制作、大卡司、大场面的“大”片的当下横空出世,笔者感觉来的正是时候,它在嬉笑间触碰了北漂族内心深处最柔弱的部分,让北漂族在影片的某一个画面情节中找到了迷失的自己。
《北漂鱼》讲述了北漂主人公余小宝隐瞒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在女儿面前描述自己已经做了导演,却不曾料到女儿竟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为了不在女儿面前露陷,他不得不想尽办法,求助自己的北漂朋友们,建一个临时“剧组”的故事。
当下的社会,一切都以利益为前提,人与人之间冷漠到了极点,这样的俗世,需要被拯救。
拯救我们的有文学、有艺术、有音乐,当然还有电影。
我们需要被好故事最麻醉,在短暂的时间内,去体会值得讲而世人也愿意听的东西,触碰内心的柔软。
我们需要被好诚意所驱使,在短暂的黑暗里,去洗白很多负面的负能量的垃圾,触及纯真的灵魂。
这些,电影《北漂鱼》都做到了,虽然它不是鸿篇巨著、它没有大牌云集,但它有一个好故事,有一个好的题材。
在我们被世俗蹂躏的不成人样的当下,它来的非常及时。
《北漂鱼》的基调略带文艺,悲剧意味蕴含其内,诙谐幽默贯穿始终;它反应当下真实底层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味,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梦想的“漂”一族定有触动;它真实反映影视圈乱象,实现梦想并非容易,虽然梦想遥不可及,温情笑里带泪,但为梦想的执着和家庭的温暖让人感动。
笑中带泪,让你在观影之后内心有些许对人生的思考。
《北漂鱼》以其接地气的小清新风格,在观众面前却呈现出极其强大的内核,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过往。
在中国电影繁花似锦的今天,我们应该多来一点小清新的耳濡目染。
《北漂鱼》虽然将视角放到北京,但却从深处挖掘出“漂”一族在大城市中为梦想打拼的喜怒哀乐,该片无关风月,就是静静的呈现出一幕幕北漂族的心酸与欢笑,把一位“北漂族”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嬉闹间传递着亲情、兄弟情,影片似乎也留给观众一些遐想,“让梦想服从现实,还是为了现实放弃梦想?
”
(文/小义大道)当北京唐家岭的那些刚毕业的学生开始以“蚁族”自居时,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什么才叫真正的艰辛。
因为他们至少有澡冲,有网上,有电脑玩,甚至还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床……如果没有去过北影厂的门口,没见过那浩浩荡荡的等戏的长龙,那就根本不会懂什么才是真正的“北漂”。
而电影《北漂鱼》,讲述的就是那些在或者曾经在北影厂门口蹲戏的群众演员的真实生存状况,刻画的也正是这些“蹲戏人”的群像谱!
对于《北漂鱼》这部电影,其实就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逃离德黑兰》一样,是一部讲给电影人自己的电影!
所以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未必会有太多共鸣——他们没有站过北影厂门口的大街,自然不能体会那种辛酸凄凉。
何况这部电影中也没有明星大腕,导演余治林就是用一群普普通通的演员去演自己和曾经的自己。
虽然可能很不自然,但却贵在真实!
比如在这部电影中,有爱吹牛逼自封导演的剧照师;有胡编八卦毫无职业道德底线的小报记者;有怀揣梦想不甘被潜规则的小明星;也有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剧头”;还有将演员玩弄于股掌之间的经纪人;更有不甘被控制生活在挣扎和纠结之中的大腕明星……这些情状,其实都是这个圈子中真实存在的现象。
无论赚钱多少,地位如何,“北漂”们共同的感受就是缺乏归属感!
像剧中的“大圣”,在北京漂泊了多年之后终于厌倦了,漂不动了。
即便是在动物园装猩猩,他也觉得比在北影厂门口等戏要有意义得多。
而这还是他们在北京漂了多年已经算是小有成就了之后。
对于那些刚到北影厂门口蹲戏的外地人来说,显然要更苦难的多。
他们有的租住在地下室,有的睡10块一晚的通铺,还有不少人睡过地下通道和“蓝天宾馆”,甚至有年青人为了省钱,每天在麦当劳和网吧过夜——一分钱不花,找个空位倚着就睡!
和这些真正的北漂比起来,蚁族简直是生活在蜜罐里!
当然,《北漂鱼》这部电影并不是纪念苦痛而拍的,它主要体现的内涵是梦想——鲤鱼跃龙门的梦想!
就好像曾经在北影厂门口站街的王宝强,对于北影厂门口这些蹲戏人来说,无疑是最励志的传说。
也是支撑他们能够在艰辛的逆境中能够走下去的源动力。
而片中的主角剧照师“宝哥”也是一样,在一群同行和曾经一起蹲戏的兄弟们的帮助下,终于实现了“导演梦”,没有让自己的女儿失望和丢面子。
虽然这一切不过是一场戏,但是对于所有的北漂演员们来说,这何尝不是一出美丽的成人童话呢?
只有身为父母的人,才能明白剧中“宝哥”的苦衷,才能了解他为什么会骗自己的女儿并且不惜代价来演这样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戏。
而对于每一个漂过或者仍旧漂着的人来说,《北漂鱼》中的情节可能有些夸张,但是相信谁都会在这中间找到自己的身影。
特别是在影片最后那些北漂白领和来京务工人员的对白,虽然有借鉴《失恋33天》之嫌,但是却更加感人至深,不矫情,不做作,就像那首歌中所写的一样:我们在这活着也在这死去,北京,北京……所以,不看《北漂鱼》,你就不会懂什么才叫真正的北漂!
追梦,漂泊,生存,现实。
这四个词在整部电影里来回穿插,构成这部不华丽却足够真实的电影,小成本电影,没有华丽的镜头,没有大腕的云集,注定了这部电影成不了电影院线的座上宾,注定不会有太多人去买一张电影票看。
但这部电影却可以引起所有电影人的共鸣,让所有飘着的人觉得这就是演的自己,让所有经历过的人的可以进入场景来忆起往昔。
这就是成功,在心灵上引起人们的共鸣,可以传播一种正能量,这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成功。
追梦路上的坎坷,生活的竭迫,漂泊中的兄弟情义,女儿对父亲的期望,父亲不想让女儿失望。
虽然让人心酸,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意。
追梦路难,可回过头看却很满足,这是不曾为梦想所付出的努力的人不会体会的感觉。
影片主角刚出来时的那鱼缸里的小鱼,何时才会鲤鱼跃龙门,“我们飘着是为了什么?
”片中不只一次问自己,为了梦想,只是为了心中的梦想。
北漂的,谁没哭过,谁没痛过,谁没有跌倒过,我们只有爬起来,继续明天。
相信鲤鱼会跃龙门。
余治林导演说片中主角吃过的苦,他都曾有过体会,他一步步走来,有了现在的成就,把以前吃得苦拍成电影,给自己一个交代。
看过本片后,有一种冲动,我也要去那北京,去中国最大的舞台展示自己,吃所有北漂人吃过的苦,要不老了哪有故事讲出来。
北漂人。
北漂鱼。
为梦想。
为生存。
Maybach 20130728
以电影圈小人物为题材的喜剧,都绕不开《喜剧之王》,卑微的现实与虔诚的梦想两相碰撞,总是让人笑中带泪,《北漂鱼》又是如此,而且更卑微,更现实,也不再奢望所谓的追求和艺术,而是用哈哈镜式的夸张、变形的喜剧手法,演绎实实在在的北漂人生,并以此激励出一份默默向上游的生存信念。
《北漂鱼》展现的是主创团队最熟悉的一群人,主要人物大部分都是曾经在北影厂门口执着寻梦,一天为二三十块钱和一盒盒饭而奋斗的群演,他们的生活简单、贫困但并不乏味。
剧照师余小宝的女儿不请自来,和同学登上北京的火车上,一群北漂伙伴为了把“爸爸是导演”这个美丽的谎言维护下去,开始振作被现实摧残得所剩无几的斗志,竭尽所能只为维护一个北漂伙伴的尊严。
故事情节紧凑,一点一滴都真实可信,那些看似荒诞的细节,释放出的都是真情实感,那些坎坷人生中从无可奈何到奋力一搏的坚韧气质触人心灵,因此,即便全片几乎没有一个叫得响的明星,没有任何华丽的包装和营销,仍然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尽管全片满是北漂人的辛酸泪,但《北漂鱼》对影视圈的展示是善意且温暖的,片中的北漂们从未在现实的诱惑中丧失人性,包括财势强大对女演员图谋不轨的古董、拖欠酬金无耻赖帐的贾制片人,正处于离婚危机的孟导,虚荣拜金的当红明星范菲菲,曾经骗群演当苦力的群头老六,以及由穷大学生变成狠心白领的基金推销员,一心想挖丑闻出名的摄影记者,这些人物都有曾经底层打拼的经历,都有善良的本性,当影片用各种夸张和戏谑揭开他们的柔软的内心世界,银幕上暖意弥漫。
作为一部喜剧片,《北漂鱼》的喜剧桥段设计很见功底,每一个段子,每一个包袱都能和主题融为一体,这些从生存困境,行业怪象中提取的笑料都达到了应有的效果,让影片由始至终保持着生活的质感。
有句口号喊得好:革命分工不分贵贱,一个相声说得更好:画家和扫大街是一样一样一样的啊。
不过都只是说得好,在现实中,人和人绝不一样,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在起跑线上就赢了,还有些人含着吐坷垃出生,操劳一生也是两手空空,钱和势这两种事物,把这世上的人清晰的划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
不能否认能力、态度和机遇可以改变或决定一个人的“层分”,但那或许是另一种不切实际的口号,一天是北漂,半辈子都是北漂,身在底层的艰辛和温馨都永萦绕半生的记忆。
《北漂鱼》把镜头投向北京几百上千万北漂的生存境态,放大他们的生活,和他们一起品尝身为北漂的酸甜苦辣、人生悲喜剧,这样的创作,就像扎根于泥土一样,就着接不完的地气儿,迟早会喷发出蓬勃的活力。
文/满囤儿在等待观影《北漂鱼》前被人抓住临时采访了两句。
当回答对于本片的期待时,我说道希望本片能够有大量黑色幽默性质的自嘲。
因为就我个人在北京漂了几年的亲身体验而言,北漂一族最有特点的便是其敢于自嘲的精神。
这种自嘲精神可以支撑着他们忍受猪狗一般的生活状态长达数年甚至十数年,只为厚积薄发等待证明自己的那一个机会。
令我欣慰的是,随后播放的电影《北漂鱼》的确把握住了这一特点。
片中几位北漂的生活确实有够艰辛,甚至个别人的生活会令有洁癖的观众起鸡皮疙瘩,但是在故事发展到高潮时刻,所有人团结一心去完成同一个梦想的时候,那种人格魅力就不再被外表所禁锢。
《北漂鱼》在表现北漂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时,重点采取了两种典型手法以点带面和欲扬先抑。
在北京,各行各业中都有北漂,那如何才能凝练地用90分钟就把他们的生活给表现出来了?
导演采用的方式就是集中于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北漂群体。
《北漂鱼》选取的便是一群电影圈里的北漂。
电影圈里的北漂比其它行业的北漂更具代表性,因为他们的流动性更大、收入更加不稳定、接触的人群更复杂、得到机会后的飞跃也更高。
在选定这个群体之后,导演非常细致地对几个角色进行了选取,以免视角单一狭隘。
主角那几位职务、性格、选择各有不同的朋友们,成为了大家审视北漂群体的样本。
他们有勤奋型、有聪颖型、有天赋型、有外貌型、有诡计型,但都是靠着自己的本事,艰苦地漂着的人儿。
这样一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让我们通过一个主人公连带数个朋友,就看出了庞大北漂群体中所存在的各种现象和心理。
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北漂鱼》导演余治林比较中规中矩,尤其偏爱传统的欲扬先抑的方式。
片中出现的几位北漂,刚出场时的生活状态都相当惨淡,可以说很容易就能引发观众“哀其不幸”的同情。
随后走入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会发现他们在经历了数年的北漂生活后,都多多少少产生消极的情绪,于是便自然生发出“怒其不争”的慨叹。
不过这些都是铺垫,在当余小宝的女儿要来北京,大家亟需帮助老友渡过难关的时候,大家最终都伸出援手,贡献微薄之力,也要实现梦想的劲儿头,让我们真切体会到了北漂一族表面之下的精气神。
如果只是写这些北漂的奋起,那就励志得有些理想化浪漫化。
《北漂鱼》里还有另外一个群体,就是以大明星范菲菲、狗仔娱记、群头老六、贾主任、老板、金融才子和疑似做“卖肉”生意的美女二房东为代表的一群非主角好友的角色们。
他们由于不是主角小宝的好友,因此他们在影片的初期,展现的都是社会身份。
比起小宝的朋友们,算得上是事业有成,貌似已经脱离北漂,过上了不愁吃穿的好生活。
他们在和小宝的接触中,总会表现出一些令人反感的行为。
也就是,在初期,观众会觉得这些角色类似于“反派”。
可是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余小宝发现这些因为不慷慨解囊或者有些不良习惯而令观众略有反感的人,也都同样有着艰辛的北漂经历。
这些角色立即变得不令人反感了,甚至有了亲切感。
这便是欲扬先抑的效果。
正在经历北漂的鱼儿,以及那些看似跃过龙门的曾经北漂的鱼儿,大家其实都在走着相同的道路,经受着相同的考验,做出着相同的牺牲,以及收获着相同的回报。
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他们都敢于自嘲。
他们的自嘲就是《北漂鱼》中所描述的那样,可以在平时忍受自己的“不如意”和“很得意”,但是却在关键的时候,必须直视自己的伤口。
作为一个两次北漂,至今仍然挣扎、浮沉在北京,所谓的影视圈的小小从业者,在观看《北漂鱼》的时候,有无数次感同身受的体验,而这所有的体验,都几乎在影片后段,那个曾经的无良群头,愤而自己拍了自己一板砖之后的慷慨陈词之中,化成一股辛酸,消逝风中。
仅从那一段看似杂乱无章的碎镜头,一个个熟悉到不行的地名,几乎就能亲自感受到编剧和导演对这部影片倾注的所有心血,以及回忆。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北京,从事与影视相关的北漂至少有上百万人,这其中当然也不乏已经漂到了金字塔顶端,甚至买下了房子、车子,在北京安下家,结束北漂境遇的成功者。
但是绝大多数,仍旧是怀揣着一个伟大的梦想,混迹在北京东南西北各个角落之中,卑微生存着的人们,就象影片中的余小宝和他的同伴们一样。
我相信,《北漂鱼》的导演余治林在影片创作之初就已经把自己全身心地投射到小宝这个人物身上了,所以其中的种种境遇和桥段,都有着真情实感,毫不做作。
当然,这是影片最打动人的部分。
不过我现在要说的却是影片的另一部分——故事。
《北漂鱼》的故事是标准的“强盗电影”体例,一群各有特长的人,为了同一个目的集合在一起,历尽种种困难,最终达成目标。
虽然看上去在这部影片里,这一群人的特长和能力实在有限,而他们所达成的目标对于旁人而言,无疑又渺小、荒诞得可笑,但是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反差,所以才更加显示出其中情感的真挚。
同时影片虽然写实,却又不少荒诞到令人不敢相信的桥段。
比如无良群头居然把一群临演以拍戏的名义,骗到工地上搬砖;又比如一身功夫的武打明星,只能沦落到动物园扮演母猩猩,来换取一日三餐所需。
荒诞却透出辛酸。
为了圆一个善意的谎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倒霉蛋们,搭建起一个临时的剧组。
以拍电影的荒诞来对抗现实的更加荒诞。
虽然受到资金等各个方面的限制,影片没能在荒诞的部分更加展开,多少显得有点不够来劲儿,尤其是结尾处明显可以感觉已经欲振乏力了,但是那种北漂的辛酸,还有强撑着面子也要在女儿面前做出一个导演梦的理想,还是足以令人动容。
最后再说说那个令我差点落泪的镜头吧。
当大银幕上依次展示出,诸如“通州八通线城铁桥下烧烤摊”、“黄村”、“苹果园”等等远离北京市区,却留下我们这些北漂多少回忆的脏乱差、苍蝇小馆子时,当我看到小宝和他的伙伴们尽管如此,依旧坚持着自己不死的电影梦,继续挣扎求存,力争上游,同时不忘帮助他人时,泪水确实在眼眶里打着转,因为我想到了自己,这么多年在北京一直漂着,为的究竟是什么?
或许什么也不为吧,只是因为在这里漂着,才能证明自己曾经活过!
反映北漂生活电视剧挺多,如《蚁族的奋斗》、《爱要有你才完美》,电影方面就比较少,近期上映《北漂鱼》算是一部。
《北漂鱼》虽然没有大牌明星,但胜在反应当下和真实,以喜剧的形式“还原”北漂一族的异乡打拼生活,影片粗砺的生活质感看得人五味杂陈,笑中带泪。
电影是娱乐产品,但电影创作也要关照生活,在《北漂鱼》中看到主创们这种努力,从生活中抓取鲜活的素材,从自身经历中截取让人产生共鸣的片段。
在电影中我们看到高楼大厦霓虹闪烁的都市另一面,租住蜗居、过着捉襟见肘日子,但依然怀揣梦想的小人物在奔波忙碌。
《北漂鱼》通过一心相当导演的剧照师的余小宝、被土大款相中影视圈新人李晶晶、克扣剧组伙食费制片力哥、经常被打的娱记大鹏、以及亦正亦邪的群头老六等一组小人物的群像,展现飘在北京的打工一族酸甜苦辣生活,经常搬家、做小买卖被城管追、吃高架桥小的街边摊、当群众演员结果被拉去做苦力……电影中主要人物身处的影视圈是造梦的地方,而影像中呈现的一切似乎有点残酷,但那就是真实的生活。
生活永远比戏剧精彩,来自生活的创作最容易打动人,我看的那一场结束后,观众给了电影尊重的掌声,是给主创的,更是给那些过着努力在都市里奋斗的小人物。
当然,电影没有一苦到底,还是通过一些生活化的喜剧桥段和温情的大结局,让观众笑中带泪。
电影中一些情节会戳中一部分观众的泪点,比如:余小宝借了一天的钱,身心疲惫,但回到家租住的房子又漏水把屋子里的物品都给淹了;余小宝女儿在拍摄现场见到导演爸爸的欢愉和知道爸爸不是导演懂事抱住余小宝的情节。
电影中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喜剧段落,如:制片主任躲避余小宝讨薪,两个人街头追逐戏充满笑料;土大款追小明星的遭遇也让观众爆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
在电影叙事结构方面,《北漂鱼》也有一些讨巧的设计,体现创作者的用心。
电影开始时余小宝的女儿在火车上碰到一个不着调的人,在结尾时候又有一个呼应,小悬念一直贯穿始终。
关于余小宝同住姑娘的身份以及他和大明星过往,电影在最后都抖了个包袱,你看到的和真实的可能不一样。
最具意味的是余小宝室内被水淹,那条从鱼缸跑出掉在地上的鱼,空间广阔了,但未必能活得自如。
《北漂鱼》电影主题立意上选取了一个具有群众基础的角度,影片插曲、电影海报等都让人有带入感。
在大都市里打工的群体是影院观众里重要的一支力量,这是一部给他们拍的电影,同时也是给这个“漂时代”的电影。
忘了从哪里看到这样一位父亲的讲述,“我的梦想,就是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
”显然,父亲的责任大过天!
父亲的梦想就是女儿的未来,女儿的一切!
因此,做了父亲的男人,也最能理解此种激昂的内涵。
说它激昂,因父爱的存在,足以鼓舞一个或年轻或柔弱的男人为了女儿追求所有的梦想,即便这个梦想很难成功,路途很遥远!
影片《北漂鱼》,便是通过这样的故事设置,为观众展现了一个本身就心怀电影梦想的父亲,为了年幼女儿的承诺,而敢于突破自我、挑战自我的故事。
尽管这背后充满了善意的谎言,和难以逾越的辛酸,但曲折的过程,加黑色幽默的桥段,却让人们领略了一个极为真实,就像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平民老爸的梦想事件。
余小宝,是一个为了追逐电影梦想的大龄北漂,和许多同行人一样,在这个繁华的北京,他过着的是“穷到只有梦想”的生活。
但在远在家的妻子女儿面前,他却隐瞒了自己拮据苦闷的生活现状,说自己已然位居京城的导演之位。
假期来了,女儿带着几个同学突然坐上北京的火车“看望导演爸爸”,让刚刚才当上剧照师的余小宝猝不及防。
为了不让女儿在同学们的眼里变成“骗子”,余小宝则踏上了“导演速成”的道路。
一众同为北漂的朋友,或制片、或群头、或三流演员……皆各显神通,助力余小宝在女儿到来前成功做成一位拥有属于自己的剧组的导演。
北漂,这个记载了一代甚至几代人辛酸创业路和艰苦梦想途的词汇,再次成为这部影片的主打!
而“北漂鱼”的片名选择,更体现出影片由内自外散发出的对“鱼跃龙门”的美好期待!
记得曾看过这样一篇报道:在北京广安胡同广安天陶菜市场内,一个40岁的摊主每天在摊上摆放着一本新华字典,一堆纸,一支笔。
顾客一走,他就拿起这三样,在纸上写写画画。
三年来,几乎没有中断过,成了这个菜市场的一景。
积累下来的成果是儿子的成长记录和家史。
他叫姚启中,来自安徽临泉,北漂已经12年,对于他的这份坚持,他说是为了激励自己,也是为了激励儿子,“知穷而后勇”。
而这位姚北漂的这份坚持,最终换了的不仅仅是美联社记者的感动和报道,还有就是九零后儿子的真实励志故事,和健康成长。
《北漂鱼》没有大手笔的投入,没有帅哥靓妹的一线明星阵容,没有视听显赫的3D特效,更没有惊天动地的战斗大场面……它有的却是尽管细节处粗糙,却真情实感的频频流露。
它是大银幕上难得一见的很接地气的轻喜剧。
影片笑点、泪点俱全,人情味儿和梦想都有。
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勇气。
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1234567892134568792134567983215468793124657823145679823147891456715487891546879213546987123546897132465123546789321456789321546897132544546645645756465465+51+532616516515616532565435165468451561561651654156465123156156451516
《北漂鱼》:值得推荐的小成本悲喜剧这些年来国产大片经常让人失望,反观许多中等成本电影反而凭借诚恳的故事、精良的制作、精准的市场判断力、适合的情怀出奇制胜,《致青春》、《北西》、《合伙人》,乃至即将上映的《小时代》等均是如此。
而很多小成本电影,由于缺乏阵容、投资,缺乏了精良的制作,市场反应往往差强人意,最终很多小成本电影持续的走了山寨恶搞路线,仅凭故事取胜者,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生活的好片子寥寥无几,《北漂鱼》恰是这种表象粗糙,故事用心,有局部戳中泪点,让人眼前一亮的小成本电影。
故事讲述大龄北漂余小宝对女儿谎称自己当上导演不料女儿突然要来看望,为了不让谎言穿帮,余小宝求助一帮北漂好友,由此引发爆笑连连的故事。
导演借用大龄北漂的余小宝视角,描述了一个北漂的群体形象,制片、群头、那些北影厂门口等待机会的群众演员,在街头和地铁上的说唱歌手,挤着大通铺的进城民工们,还有马戏团小丑,娱乐记者,街头小贩,扫大街的清洁工,甚至还包括了破产之后二次创业的前大款……以及那些北京通州取得影像,构建了真实的底层大众世界。
《北漂鱼》有一个还算不错的故事,还有众多很有个性的角色,贪小便宜的生活制片、三流小演员、前戏剧团台柱子、群头……群像不错,各路人马的各种荒诞幽默,构成一部低成本喜剧的必需品。
可贵的是影片不仅靠搞笑取胜,导演很明显还有一些自己拍摄电影的辛酸与经历表达。
说实话这样的喜剧小片,有良好的态度,放在近期低成本喜剧里,应算上佳!
之所以要推荐《北漂鱼》,主要是因为这几点:基调略带文艺,但悲喜剧风格,悲剧意味蕴含其内,诙谐幽默贯穿始终;反应当下真实底层生活,具有鲜明的现实意味,前往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寻找梦想和机会的朋友定有触动;真实反映影视圈乱象,充分的情节和细节的铺陈;梦想遥不可及,温情笑里带泪,为梦想的执着和家庭的温暖而感动;不是口水电影,接地气,能带来思考、笑声和泪水,应该给掌声;它的出现给小成本喜剧电影带来一些思考,到底是持续山寨恶搞路线,还是回归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
看过很多大片时不时的看到这样的小制作电影,换个心情还是不错的,其实,有时候看电影就这么简单,虽然在一些制作细节上有瑕疵,但故事情节能吸引人,没有绚目的视听特效,没有名角大牌,可就是感觉那么真,那么自然,那么贴心,特有的朴素挺感人,这点对于一个小成本电影来说,足够了。
题材不错。
表现这种北漂的群体可以去拍纪录片嘛 拍啥子电影嘛。。那么烂
本来给两星的,为了那些北漂的人,再加一星
家里的电影院开张前的试播电影,刚开始的时候还有10几个人,看到一半只剩我跟我女票了...
有过经历,有种共鸣
预告片比电影好看。
如果只是为了打动北漂的人,那这片子真的没有什么上院线的价值,不明白是如何上的。为朋友捧个场去看,总之觉得很粗糙。希望票房收本吧
山寨‘’钢的琴‘’。也就‘北漂’这个词值得关注。
如果这是纪录片?不评价了。看了中国合伙人都能像SB一样觉得有正能量了那就静下心来看看这部电影吧。梦想,不是帮别人做的。结尾彩蛋
清理硬盘所看。说实在的片子真心粗糙,基本没有什么优点,甚至如此粗糙的片子还用黄段子做笑点。叙事剪辑都很凌乱,导演能力太差,不过至少主线故事简简单单的算是说明白了。有过北漂的人看片尾应该感触很深。但是作为一部电影来说,导演诚意有了,能力不足。
我比较势利眼,特别怕没名气的导演加上没名气的小明星这种阵容。不过给两星主要是因为原本是以为这是部励志片儿,结果看完之后完全没有了去大城市闯荡的勇气。还有就是人物的各种口音除了河北话听起来都是那么的不舒服。
诚意是有的,但一部影片不是光靠这个的。
剧情演技BUG数不清不说,光那镜头的切法我就受不了。要不是因为吃的太撑懒得动我早离席了hing【。
又要和朋友一起约着看电影了。突然想起来看了这部,两个人包了全场,情侣座,噗
三星给 “北漂” 这个点……
题材可以,演的太糙了,那么多人都想去北京,那么多人都在北京漂过,但真正留下的有多少,梦想这东西到最后都被现实吞噬掉了
别忘记有梦想
有点钢的琴的感觉。。
还不错、来北京奋斗的人应该感触很深。
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