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凡尼斯(乔治斯·科拉菲斯 Georges Corraface 饰)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
祖父通过类比香料的特性来教授凡尼斯关于生命、宇宙和地理的各种知识,年幼的凡尼斯还爱上了与他一起玩耍的土耳其女孩,姗美。
然而不久后,政治的暴乱破坏了美满的家庭,凡尼斯和父母因持有希腊国籍而被驱逐出镜,迁往雅典,身为土耳其公民的祖父则得以留下。
时光飞逝,不惑之年的凡尼斯已经成为了一名天文学教授,备受尊重,但他却觉得生活中充满迷茫,似乎总是缺少那么一点香料。
离开家乡的35年来,他依然渴望着回到儿时的故乡,渴望着再见到那个美好的女孩……本片根据编剧、导演Tassos Boulmetis的真实经历改编。
【from维基百科】希腊历史古时的希腊是由各城市组成的城邦治。
希腊曾经被其城邦马其顿领导。
在亚历山大三世的领导下,马其顿王国灭亡了波斯帝国,希腊文化随之传播到埃及、中东和中亚地区,史称希腊化时代。
希腊历史中政治与军事上重要的城邦为:雅典、马其顿、斯巴达和底比斯。
虽然在军事上希腊在公元前168年被罗马共和国完全征服,希腊文化却反过来征服了罗马人的生活。
作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希腊文化继续主宰着东地中海,直到帝国被分裂成两部分。
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本质上就是希腊化的。
东罗马抵御了几个世纪来自东西方的攻击,直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最终被沦陷,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821年,希腊人宣布独立为止。
1828年希腊独立战争结束后,希腊在1833年建立了君主政权。
在整个19世纪及20世纪初,希腊不断扩张领土,吸收奥斯曼帝国内讲希腊语的族群,直到1947年希腊的版图成了现在的样子。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腊曾被轴心国占领,二战后,希腊又经历了一次内战。
1949年内战结束后的希腊宣布加入北约组织。
1967年4月21日军人发动政变,之后又宣布废黜国王。
塞浦路斯问题最终导致了军人政权在1974年的垮台,其后公投通过废除君主制,共和国成立。
1977年大选结果左派势力增长但是并未使政局混乱,希腊政局自此安定。
1981年希腊正式加入欧洲共同体。
辣椒,热情中带有火爆,像太阳;金星,如女人一般甜蜜中带有苦涩,像肉桂;地球,承载生命,就像盐巴,食物中的必须。
希腊人向来专注于自然界的谜题,同时也执着于朴素深刻的哲理。
所以,主人公凡尼斯的童年,氤氲在外公不散的香料气息,和他关于天文的趣事里。
然而,凡事总有,民族的纷争和战事让凡尼斯举家迁移到了希腊,只剩下年迈慈祥的外公和两小无猜的小女朋友。
带着对香料挥之不去的记忆,凡尼斯在希腊逐渐长大,才明白当年外公的用心:食物因香料可口,而人生却往往充满了苦辣酸辛。
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有勇气接受那些注定不完美的结局,就像可敬可亲的外公永远不会来希腊和他相聚,还有长相厨艺俱佳的舅舅终究找不到一个会做饭的妻子,患有帕金森症的姑妈总是徘徊在治愈边缘,还有,留在希腊的美丽女友注定了只能为他人妻……何必去计较在意那些本就无法完美的结局。
生命中有太多的不完美,而外公告诉我们,那些看不见的,往往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影迷喜欢影片的结尾,离别十分,凡尼斯对迈向站台的女友说:“不要回头,因为我会看到你的泪水。
”
很多年前听到《伊斯坦堡》这首歌,还不知道伊斯坦堡在哪里,只觉得是一个童话般的地方。
后来看了帕慕克的小说,才知道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是一个很美很浪漫的地方。
伊斯坦布尔就是伊斯坦堡,《香料帝国》中的故事开始的地方,土耳其,夹在欧亚当中的那一小块陆地,融合了欧洲和亚洲的两种风情,却散发着它神秘而自由的气息。
这个关于香料的故事,就发生在伊斯坦布尔,这个曾是土耳其首都,如今令无数旅游者魂牵梦绕的国度,在影片中一一展现了它的魅力。
影片中的男主角外公是一个卖香料的杂货店老板,对本国的香料有着情有独钟的非凡喜爱,并教会了外孙用透过香料去看待整个世界,会有非同一般的发现。
对小小的男主角而言,香料就是他的整个世界,他的童年、他的爱情甚至他对祖国的怀念,就是小小的一撮粉组成了他的回忆。
无法想象没有香料的日子,多么平凡乏味,香料是食物的记忆,是食物的回味,也是食物不可或缺的一道味觉。
没有香料,食物只是普通的食物,加了香料,食物散发出无法言喻的美妙和趣味,它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爱情本身。
爱情的味道就是肉桂,加了肉桂的肉丸能滋生爱情的萌芽,小小的男主角父母争执的时候,母亲只用了一颗加了肉桂的肉丸,就令父亲陶醉在爱情的香气中不能自拔,而在异国他乡流离的时候,一张从家乡带来肉桂气息的明信片,同时唤醒了男主角的回忆和对爱情最熟悉的滋味,难以言喻又令人牵挂。
香料太神奇,但却是土耳其人民的魂,香料即能代表一个民族,一个小男孩对故土怀念的全部。
影片通过香料,表现了土耳其人民对祖国的热爱,没有一个国家的人那么爱自己国家的食物,对自己的食物情有独钟又矢志不渝,我相信没有那份热爱,电影无法表现出香料如此的美妙和独一无二。
影片尽显了土耳其民族的文化和独一无二的饮食特色,让我们享受文化之旅的同时,感受土耳其美食的独特风味和那神秘缭绕的国度的香料之魂。
这是一部关于“错过”的电影,使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你现在想做的事没有去做,以后你也不会去做!
所以我们老是错过,老是后悔。
男主角儿时敢扒火车去看爷爷,成年后却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儿时被坦克拦下的心理阴影)而未能成行,见到爷爷时已天人两隔,多麽叫人遗憾呀!
拥有一半希腊血统的凡尼斯的童年世界充满了各式各色的香料味道,外公经营的香料店是味道的宝库,内敛的小茴香、热情的肉桂不同的香料就像不同的梦想,不断的洋溢成长的惊奇和欢乐。
童年就像是阁楼上的旧阳光,温暖金黄色的好像永不生长。
但是现实中一场土耳其和希腊间撕裂族群的战争斩断了少年幻想的一切。
生长于伊斯坦堡的凡尼斯被迫举家迁往国籍上的故乡-雅典,硬生生地与外公和心爱的珊美离别,只因为在政治戳记上他们属于不同种族。
离开了栗色卷发的小小美女,离开了那个拥有白色灯塔,蓝色海面,红色阳伞和黄色提箱的回忆,面对陌生的雅典,凡尼斯一家人并没有回到故乡的感觉,周遭不信任的眼光,让一家人更觉得身份错乱,荒谬嬉闹中带着伤感。
成长中的凡尼斯选择躲进厨房,实践外公的香料哲学,用食物的味道在记忆上郑家一道道的枷锁,使得对外公来访的期待和对珊美的思念,随着时间流逝,渐渐尘封进凡尼斯心思的底层。
多年之后,凡尼斯成为知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在远走他乡的前夕,一通电话又勾起对于「故乡」伊斯坦堡的思念。
凡尼斯知道,分离的时候不要回头,因为回忆就是回忆,回忆不是用来重温的,回忆仅仅是用来纪念的,当他再次面对离别,他选择了不回头,他选择了永远的离别。
初恋不是用来旧情复燃,初恋跟童年一样,只是用来怀念。
最后凡尼斯回到了童年的阁楼,早每个角落里寻找记忆的香料,是童年的记忆,是国家的记忆,是爱情的记忆。
就像是外公说的那样:辣椒热情如火,就像是太阳。
盐巴具有生命就像是地球,金星是女人所以是肉桂,而水星,充满了热力。
最后凡尼斯在胡椒粉颜色的宇宙中微笑,因为他知道生命不能没有香料,就像不能没有太阳;生活和食物一样,都要加油添醋才完美。
相聚入席,开胃菜--主菜--甜点,然后曲终人散。
如果说爷爷一直不愿意来是因为离不开自己的故乡或者因为疾病,那么孙子为什么一直都不愿意回去看看呢?
那里有亲切的爷爷和相亲相爱的青梅竹马啊!
仅仅因为父亲说了是爷爷自己不愿意来的那些话,就割舍掉至亲至爱的感情吗?
我怀着相当纠结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仍然觉得无法理解主角的人生价值观,很讨厌又是另一个《天堂电影院》版本:都是一大把年纪了才接到说某某至亲去世的电话,然后回到故乡,想起那些人那些事,唏嘘不已,也无能为力。
我讨厌这样被动的人生(结果自己也是只会说不会做= =)当然其他都堪称完美,画面,音乐,人物,香料的主题,香料!
最喜欢刚开始描写伊斯坦布尔的场景,黎明中远方静诣的古堡,鸟群飞徙,一个大胡子男人拉开嗓子朝向远方吟唱,然后镜头缓缓拉开,伴随着神秘的民族音乐,一个童话般的城市出现在我们眼前…………伊斯坦布尔,雅典,爱琴海……等着我,我一定会来看看的> <
曾经瞥见过一段文字。
如果追寻味蕾的绽放,那么不可以错过土耳其。
土耳其的滋味浓郁,很容易沉醉其中。
它说,土耳其人爱好肉食和甜食,最好只带味觉丢掉身材。
海报的色泽和上面沉默的调料充满了蛊惑的味道,两者叠加在一起充满神秘,凭视觉就可以感受到红色炙烈的口感和棕土色浓厚的嗅感。
对于视觉以外的感官,我心存敬畏。
或者是视觉太容易,或者这太容易已经让人疲惫,小王子说,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看不到的,于是我很是觊觎“香水”的嗅觉,“春光乍泄”的听觉,“香料帝国”的味觉。
类似的叙事风格还有独自在家,这是一个成年的小男孩再回首自己的年少。
同样是孩子的视角,那些动荡和残酷的现实和政治,真实的与他们平行成长——虽然处于同一个时空,那些大人才关心的烦心事儿回荡在孩子耳畔,但他们从没听见。
事后查了关于土耳其和希腊的战争,这些仍然说不清的史事带着当事者的视觉,就像孩子眼中的父母:他们争执的都是些重要却无聊的历史。
可以不断看到生活片段的重复,她曾经做过的事情这次换作了他,被抱起点燃圣烛的少年如今去扶助一位老者燃圣烛,他们曾经的行为方式也被他无意识的重复。
看她的女儿再次起舞,有没有她当年的妙曼和妖娆。
生活是一种继承,在这种无意识的重复和模仿中,渐渐成就出了传统。
政治和宗教同时角力在地域划分上,不可避免的搅动当地人的生活,不知道被祖国驱逐出境是什么感受,受益于古希腊文明的君士坦丁堡终于和希腊人肃清了渊源。
被土耳其驱逐的母语为土耳其语的希腊裔,被希腊接纳却仍被视为土耳其人。
想起生活在津巴布韦的殖民者后裔,在这片野性的黑色大陆上世界被严格的划分为黑白两界,他们在当地对自己的血统有着强烈的优越感,但在他们的祖国,他们被视为殖民地的次等产物。
他们不属于非洲,同样也不属于英国。
这些心灵漂流者,终日泊不进港。
画风真实与奇幻结合,拍摄土耳其景色的长景充满穆斯林的色调和风情,并伴有微微的怀旧感。
配乐隐隐有忧伤。
剧情上众多不同角色对于细节的重复,增加了紧凑感。
人生中有两种旅人,一种是看着地图,一种是看着镜子,看着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我在伊斯坦布尔的朋友Aysee,她是第一个告诉我“希腊人恨土耳其人”这件事的人。
“恨”其实是一个情绪很强烈的词,倒不如说希腊人不太喜欢土耳其人比较贴切。
当然,这些情绪在年轻一代身上已经不再那么明显,就比如今天你在街上遇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你问她恨不恨日本人,她可能会回答为什么要恨?
国仇家怨,时过境迁,时间给了每个人都意想不到的答案。
再者,任何的恨里面可能都隐含着爱,日本人称西安为“不朽之都”,NHK拍《丝绸之路》,全片浓郁的追思情绪甚至超越CCTV版本。
希腊和土耳其也一样,国仇家怨四百年过后,伊斯坦布尔仍是希腊人最常去旅行的地方,有不少人带着老照片到伊城的小街小巷去,试图找到自己或自己父辈曾经住过的房子。
每年夏天,希腊也针对土耳其推出独有的签证,允许他们到临近土耳其的爱琴海离岛度假,每次签证时长为一周。
1453年5月29日,在博斯普鲁斯翱翔的海鸥见证下,威尼斯守军和希腊人由于不敌土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沦陷。
历经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拉丁帝国的这座伟大都城,最终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成为突厥帝国近四百多年的首都。
“君士坦丁堡”这个名称来自于希腊语Κωνσταντινούπολη这个各位大概有所了解,但事实上今时今日“伊斯坦布尔”也并非土人所创,而是同样来自于希腊语στην Πόλη,意思是“进城”。
这么多年,从帝国首都到当今土耳其第一大城市,她孤傲的身影一直伫立在爱琴海的一侧,而另一侧则是希腊人永恒的都城,爱琴海除伊斯坦布尔外第二大的城市,也是欧洲文明起源的地方——雅典。
而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也同样围绕着这两座城市而展开。
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后,奥斯曼帝国也从此逐渐征服整个希腊。
奥斯曼帝国末期,王朝四分五裂,1821年,希腊人发起独立战争,正式宣布希腊独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奥斯曼帝国成为协约国的瓜分对象。
风水轮流转,此时的希腊政府怀着建立“大希腊”的野心,开始积极参与对奥斯曼帝国的入侵。
发展到这里,就要不得不请出土耳其近代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土耳其当今的国父——穆斯塔法·凱末爾·阿塔图克。
如果你到过伊斯坦布尔,大概就能记得,伊斯坦布尔最大的机场Istanbul Atatürk Airport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正是他,组建国民军,自任总司,并在萨卡里亚河战役中,大败希腊国王亲自率领的近10万大军。
有趣的是,阿塔图克先生,这位土耳其历史上第一位总统,事实上诞生于希腊的第二大城市塞萨洛尼基,这座城市在希腊北部,比雅典更靠近伊斯坦布尔。
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到独立再到反攻奥斯曼帝国,土耳其人和希腊人在认同和排斥中度过了漫长的四百年。
近代土耳其和希腊,由于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宗教信仰及文化背景不同等原因,同样冲突不断。
时至今日,希腊和土耳其仍旧因爱琴海诸岛的归属及塞浦路斯的问题而关系紧张。
隶属于欧盟成员国的塞浦路斯,与朝鲜半岛一样被瓜分成两半,南部隶属于希腊,北部属于土耳其。
土耳其至今不承认塞浦路斯政权,我的塞浦路斯朋友贝丝,之前从欧洲直飞土耳其曾经被拒绝入境,因为她“来自于一个不存在的国家”。
写到这里,你大概也就不难理解两个民族由来已久的矛盾和冲突。
除了这些,土耳其和希腊几十年前曾经发生的“遣返原籍”事件,也是近代矛盾争端的主要来源之一。
2003年,希腊导演Tassos Boulmetis根据自身童年经历所编导的电影《香料共和国》在希腊上映,引起极大反响,迅速成为当年也是希腊电影历史上最卖座电影。
2005年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名扬海外。
有趣的是,这部大部分篇章都在描写伊斯坦布尔的电影,却没有在土耳其上映。
故事讲述男孩凡尼斯与家人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他的祖父拥有一家香料店,在那里,凡尼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60年代,凡尼斯的父亲因为持有希腊国籍,被土耳其当局遣返,凡尼斯和母亲随同父亲迁往雅典,而身为土耳其公民(希腊裔,但因为生在伊斯坦布尔所以拿土耳其护照,凡尼斯和他母亲也是土耳其护照)的祖父则选择留在伊斯坦布尔。
从男孩长到少年,再到少年到中年,故乡伊斯坦布尔,记忆中的祖父和儿时的玩伴,成为丹尼斯心中挥之不去的哀伤。
这部电影很形象描述了当时希腊公民被迫离开伊斯坦布尔的情况,当时离开的人,被通知只允许携带一个行李箱,其他留在伊斯坦布尔的财产则充公归土耳其国家所有。
其实当时被赶走的不只是希腊人,也还有亚美尼亚等其他非突厥民族的人。
不少在希腊生活的土耳其人,也不得不返回土耳其,这个“遣返原籍”事件因为与中国几乎无关,所以也没有出现在我们世界历史的书本中。
但当年的这次生离,造成了很多希腊人从此与伊斯坦布尔永隔。
片中最动容的就是凡尼斯父亲说过的那段话:“你祖父压根儿就不想离开伊斯坦布尔,我们谁都不想离开,说什么都不想。
伊斯坦布尔是城上之城,它是全世界最美的城市。
美妙的音乐、灿烂的夕阳,还有和我们分不开的闲话家常,在我们被通知滚蛋那晚,移民官在我耳边说,只要我改信伊斯兰教,我们就能留下来,不会有人再伤害我们。
你想知道这些年来我挥之不去的梦魇吗?
那就是我没有当场拒绝,我迟疑了足足五秒钟,愿上帝原谅我,那是我这辈子最难熬的五秒钟,希腊还是停留在想象中比较美,想象中比搬来之后实际所见更美。
愿上帝原谅我。
”我昨天问我的希腊朋友,我说伊斯坦布尔和雅典,你更希望住在哪里;他说:“伊斯坦布尔是一个适合去旅行的时候,去待一个星期可以,让我住在那里我受不了,看看那些交通,你可能塞在一条路上三个小时都动弹不了,还有那些拥挤的人群,这些我都受不了。
而且在雅典生活,我觉得会比伊斯坦布尔更安全,在雅典,凌晨一两点走在街上你不会觉得有危险,但在伊斯坦布尔有些街区还是很危险的。
”我跟他说我的意思是如果伊斯坦布尔和雅典都是空城,现今的这一切都不存在,你要从中选一个你觉得比较美的城市住下来,你会选哪个。
他回答说:“这样的话,我会选伊斯坦布尔。
”雅典当然还是很美,让我搬来这里住上一年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四百年下来,好像过往的那些希腊人们把最好的东西都留在了伊斯坦布尔。
事实上我在伊斯坦布尔最喜欢的两个地方,曾经都是希腊人的街区,一个是Cihangir,另一个是Galata,这个街区是典型的希腊人街区,就在欧洲新区İstiklal大街的两端,İstiklal大街——这条伊斯坦布尔目前最标志性的主购物大街,同样也是希腊人的杰作,希腊驻伊斯坦布尔的大使馆也就在这条主街上,常常看见就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唏嘘感来。
Cihangir和Galata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变,就沿用希腊人原来的称呼:Galata在希腊语中是“卖牛奶的人“的意思,尽管现在的Galata早已经没有卖牛奶的男人;而Cihangir是伊城现在最著名的艺术家区域,也是房价最高的地方之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奥尔罕·帕慕克,其工作室就在Cihangir。
土耳其人和希腊人的爱怨情仇仍然在继续,这两个民族的兴衰史其实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伊斯坦布尔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沦陷而没落,从维京人口中的“伟大之城”变成当代土耳其第一大城市,甚至连首都也都不再是。
雅典,这个亚历山大大帝王朝的首都,尽管仍旧是希腊的首都,但登上报纸头条时却总是伴随着“国家破产”、“经济崩盘”的字眼。
传说,亚历山大东征前曾就东征一事征求过智者的意见,智者说“你看,云总是从西边来。
”但亚历山大仍旧执意东征,脚步虽然最远抵达印度,但王朝最终却被东罗马帝国所灭。
我希腊的朋友打趣说:“要是他当时不往东,往西边去,东罗马帝国甚至都不会存在。
”很多我们现在看起来对世界产生巨变的事,其实最初都只是一个小小的想法而已。
我希腊的朋友,她总是觉得说美国人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他们的语言都是伪造的,来自于拉丁语和希腊语拼拼凑凑(虽然我们在谈论这个的时候说的就是英语)。
她说她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常常觉得有些希腊语的词汇在英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照的。
“让人民变得愚蠢,政府就更好控制他们,英语诞生的时候实际上就压缩了人们的视野,很多其他语种已经到达的地方他们都没有,英语其实是很贫瘠的语言。
因为这样,政府统治起人民来就更容易。
可惜现在的希腊人一心都觉得这些英语文化很了不起,他们都忘了希腊语才是世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我相信这样的事情也一定同样发生在中国。
”“Freedom”这个词语诞生于希腊,来源自希腊语“ελευθερία”,意思是一个人到了一个他觉得喜欢得不得了的地方。
“这个地方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思想境界,就好像一个人,通过领悟到了他生命的意义”。
"Ocean"这个词语也来自于希腊语“Ωκεανός”,意为“一大片蓝色”,“Ω”意为惊讶。
最初创造这个词语的人,大概也是被爱琴海那一大片深蓝所惊讶和震撼。
常常我站在雅典的街头,望着远处,就会觉得时间真是宏伟的东西,千百年间,她到底改变了多少人们执意认为会是永恒的事?
土耳其和希腊的爱恨情仇其实在时间长河中都不过是沧海一粟,再过几百年,或是几千年前,又会有什么民族站上世界的舞台,又会有什么令人感动的生死离别会发生?
等到那个时候,爱琴海两端的伊斯坦布尔和雅典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没有人知道答案。
当年幼的凡尼斯在外公的教导下,仔细辨别肉桂、茴香和芥末这些香料的味道时,他不会想到,几年之后,这些历久弥香的味道,会成为他和故国,和年迈的外公的唯一纽带。
自那时起,直至人到中年,那些味道,一直盈满心间,积淀为浓浓的乡愁,在黑暗中漫溢开来,常常氤湿了双眼,怎么也挥之不去。
一、故乡的异乡人 凡尼斯的父亲是居住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希腊人,他的母亲是土裔人。
年幼的他,跟着开香料店的外公学习辨别香料,逐渐迷上了美食,并结识了喜爱的女孩珊美。
在一次家庭宴会上,珊美问凡尼斯,做肉丸,加什么香料味道最好。
凡尼斯说,我告诉你,但你要为我跳一支舞。
于是,凡尼斯用肉桂换来了珊美的一支舞。
他托着小腮帮看着美丽可爱的珊美优雅地舞蹈,幻想着以后可以天天和她在一起。
好景不长,1959年,希腊和土耳其陷入矛盾,土耳其开始驱逐希腊人。
小小的凡尼斯,不得不跟着父母告别外公,远走希腊。
在火车站,珊美赶来送他,并对他说,我很快就会去看你,你给我做一道菜,我给你跳一支舞。
来到希腊的凡尼斯,极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他无心上学,总是想着珊美。
一次,他收到珊美的明信片,说她和凡尼斯的外公过几天就要来希腊看他,并让他做好菜等她。
欣喜若狂的凡尼斯每天夜里都偷偷钻进厨房,一个人专注地学习做菜。
在珊美要来的前天晚上,他终于做好了他人生的第一道菜,放在桌子上等着珊美。
可是,第二天,外公和珊美并没有来。
从那以后,她一直没有来。
苦苦等待的凡尼斯,只好天天躲在厨房里做菜。
他把做好的菜带给学校的女孩们,看着她们吃,想象着她们就是珊美。
在父母的禁止下,他甚至跑到妓女们的住处,为她们当免费厨师,只是为了能够亲自做菜。
菜肴,成了联系他和珊美的唯一纽带。
越过政治、宗教和种族的防线,他用一种种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来表达对珊美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
可是,哪里才是他的家乡呢?
在土耳其,当他还不懂什么是政治时,就被驱逐;而在希腊,当地人却把他当成外地人。
在哪里,他都是自己故乡的异乡人。
而他不知道的是,此时的珊美,已经成了别人的新娘,再也不可能来看他了。
二、看地图的人和看镜子的人 凡尼斯的舅舅就要结婚,对年过半百、整天开着轮船四处漂泊的他来说,这应该是一种美好的归宿。
但凡尼斯却认为舅母配不上舅舅,在教舅母做订婚菜时,故意把添加的香料弄错,致使一场婚事告吹。
凡尼斯的舅舅对他说,他老了,想有一个家,不想再漂泊。
从很早开始,他就看着镜子,一个人独自看着。
他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看地图的人和看镜子的人,看地图的人将要远行,而看镜子的人准备回家。
可是家在何处?
他们这一家人,早就失落了完整的家。
舅舅常年航行在海上,周游世界,却无处安身。
外公在土耳其,他和父母在希腊。
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家,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几乎每年,外公总会来信说,他就要来看他们,可是,每次到最后,总是没有来成。
凡尼斯的父亲说,他根本不想来,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谁也舍不得离开那里,哪怕一会,也没有人忍心离开。
但父亲和凡尼斯都知道,不是外公不想来,而是他根本来不了。
他年纪大了,体弱多病,而横亘在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的,是那么遥远而绵长的距离,他害怕,他担心,怕自己承受不住如此巨大的重聚和分离。
外公曾经说,天文学的一切,都包括在美食里。
在每一种美食里,都有一种天文学。
或许是受外公这句话影响,凡尼斯在中年时,成了大学的天文学教授。
此时的他,才渐渐领会到外公这句话的涵义:每一种美食,都是一个单独的宇宙。
而饮食思源,只要没有忘记家乡的美食,没有忘记那些藏在香料里面的故事,不管身在何处,不管隔着多么遥远的距离,都不会真正无家可归。
三、为了告别的聚会 当初的凡尼斯,如今已是两鬓斑白的中年人。
现在,外公终于要来了。
令他没想到的是,外公刚下飞机,就得了重病,被送进了医院。
时间已过去了三四十年,那时候的很多亲人,都不在了,那时候的很多景物,已经破败不堪。
三四十年,才见外公一面,而且还是最后一面。
在外公的病榻上,他握着外公满布皱纹的手,泣不成声地说:“外公,我是凡尼斯,我来了。
”他知道,这次,一见面就注定成为永决。
在外公的葬礼上,他意外地邂逅了幼时的恋人珊美。
二目相对,似有千言万语,却无话可说。
如今的珊美,已经和他年幼的玩伴小军医有了一个女儿,并且已经离婚。
珊美问她,为什么这么多年都不回土耳其。
凡尼斯说,他害怕再次离别,就像他的外公一样,他怕自己无法承受。
在庆祝珊美女儿的生日聚会上,他亲手做了一个蛋糕。
珊美说,甜点是每个童话故事的结尾。
他知道,他和她,已经缘尽。
在送珊美离开火车站的那一刻,他从背后朝她喊:珊美,不要回头,一直往前走。
就这样,时隔三四十年再见面,又成了最后一次。
而她女儿转身时对他的回眸一笑,多么像当年送他离去时珊美的灿然笑容啊。
他知道,这一笑,已经替珊美还清了一切。
在那么多年的期盼之后,他见到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二个人:外公和珊美。
可是,外公转眼就撒手人寰,而珊美,已经和她的丈夫复婚,再次离开了他。
为了偿还所有这些思念的苦和债,他去博斯普鲁斯做了天文学系的客座教授。
在这里,他再一次亲近了儿时的家乡。
外公的香料店早就荒废了,尘埃满天。
他慢慢地走进去,俯身捡起散落在地板上的陈年香料。
在这座充满记忆的香料之城,他把拾起的各种残料掺和在一起,轻轻地吹起,散落成一个美丽的宇宙图像。
美食,和天文,终于合二为一,无家可归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穿过记忆的手掌,所有失去的和未得到的,都再次找回。
没钱就别拍电影!!!不带每个场景都用绿屏的。剧本差。
哦,土耳其,哦,香料
对故乡的思念要是化成嗅觉和对青梅竹马的爱恋,漂泊他乡多年,重返故里,只是味道就洋溢着熟悉和亲切,在温馨的家里,亲人都在,再无他求。单从影片角度讲,叙述线过多,但每条都没有叙述完整,网状结构铺陈,应以线状结构收尾,这样故事才讲得好。头重脚轻了。香料和星系有关联的概念非常动人。
乍看之下架构与天堂电影院相似,带出的主题似乎又是和童年回忆脱不了干系的乡愁,中间交融着的是希腊与土耳其的民族情仇与纠葛,但越往后看却渐渐明朗,淡淡的忧伤不仅源于土耳其的希腊人身份认同上的失落,这代代相传的旧疾也许会发生在任何一个到过拜占庭的人身上,因为这城上之城的魅力无从消磨取代
顔色真的太漂亮了..............................................
感觉孩子眼中大人的世界,青年上妓院,意难忘三角恋,这种剧情和电影的风格呈现很欧洲电影,算是符合刻板印象?这部多了希腊与土耳其国家的政治纠葛和对小家庭的影响。看完这电影甚至有点谈不上喜欢讨厌一样,平淡又带着点狗血,电影的内容不能给我带来多少感触。
13/04/20
细碎凌乱,看了半天人物和人物关系都没厘清。
冲着吃的去的,我太肤浅,没感觉
明明和《天堂电影院》一个基调,怎么拍得这么难看,全程皱眉头。虽然能理解是上个世纪,但是扑面而来的辱女味道还是让人恶心。对白密得让人无聊。
土耳其的希腊裔移民历经文化同化和政治背叛后,找寻不到自我身份。开胃菜主菜甜点三个篇章割裂这个移民家庭的年代史,美食与魔幻的香料寄托无处乡愁,癫痫姑妈和从未出现的外祖父让魔幻色彩渲染温情,结尾的vanis终于回到了伊斯坦堡却发现故土活在想象里。看地图的人是要离开,看着镜子的人是要回家。
凡尼斯就一辈子光棍嘛
当我以为男主要成为料理大厨做出一道道土耳其大菜时,电影却止步于轻描淡写,或许这香料只是男主人生中至关重要的调味品吧。
超喜欢那个爸爸,还有男孩做的茄子。音乐很美。
凡尼斯外公的喪禮上,忽然下起傾盆大雨,眾人紛紛開傘,而所有的黑傘中,只有一支是紅傘,那就像印在胸口上的硃砂痣,忽然隱隱作痛起來。有與親密的人分離過的地方才是故鄉啊...
小视角,大格局;有亲情,有爱情,有家国之情。
画面很美 片子的节奏像圆舞曲一样 悠扬 土耳其与希腊间的一些问题让一直生活在ISTANBUL的居民搬到ATHENS 但搬不走对故乡里爱 所有的味道和记忆即使都跟以前一样 又不一样 如台词说的 有些东西看得见有些看不见
说是香料共和国,其实还是在讲人生,但并没有我所期待的那么有意思。一则是好的元素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二则是剧情实在太套路了些,又讲得凌乱不堪,但我记住了肉丸里要加肉桂,会使人两情相悦。
高中标在手机里的电影 如果高中就看了说不定感觉还好点儿
没有想象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