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觉得就翻得很好啊,即生动又形象,虽然酱紫的调侃有些些残忍...对于情感,一个放任一个隐忍的发春二人组,实在四可爱的.外表纵然衰老,内心情怀却无异于少女.电影对此有细致入微的表达,陪衬的景观同音乐也算流畅讨好. 偶觉得酱紫随便发发又注定无疾而终的春,用一部近2小时的电影来描绘,还蛮浪费的,并且有些莫名奇妙.可四又有什么关系呢.电影竟然很好看,那么也就可以了. 片中的小提琴,原声出自英俊的JOSHUA BELL同学,他也算古典小提琴界的CLAYDERMAN了(不过四GAY版哦).
两位英国老戏骨的对戏,平淡的故事也回味无穷。
眺望海洋,摆弄花草,这就是两个老女孩的晚年生活。
突然有一天,一个小伙子闯进了她们的平静生活,这使她心潮澎湃,产生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爱。
理性上,她忍得住安分守己;感性上,她禁不住痴心妄想。
好在最后她明白了,退一步便是海阔天空。
无限无限无限的悲凉啊怨念。
你永远不会爱上我那被岁月摧残的模样,可我仍痴恋你年少稚嫩的容颜。
为什么光阴将我们隔得这样远,为什么岁月把我冲走得这么快。
大多数90后在青春期的时候应该都只想活到30岁吧。
似乎一旦跨过二十几岁,就与青少年眼中的年轻划出了一条战壕。
那个时候的我真的觉得活到30岁,然后就可以去死了。
今年我刚好30,一切都很美好,虽然工作有压力,但是经济独立,咬咬牙也可以买自己特别想要的东西;熬夜不回家没人管;自己好像是老来俏,总之越来越会收拾自己了,拿出以前的照片一比,虽然觉得是嫩,但也真的很土。
可也会担忧起35岁,毕竟作为🌈,现在都还没找到对象,以后就更加难找了。
孤独终老的概率和前面提到的“老来俏率”同步直线上升。
35岁如果没找到,那只能多赚点钱,留着50岁以后养老了。
虽然不会有孩子让你操心,但将来真的倒血霉,失能住进养老样,荷包不厚一点,真怕护工扇自己耳光。
不得不去想,该不该、要不要、愿不愿意活到60、70、80岁。
乐观一些,健健康康的单身到老,可总有需求,有钱一点,或许还可以买春。
要是没钱,恐怕就要像今天基友群发的视频里那样,老头子办卡去健身房和肌肉小伙搭讪。
我调侃为“办最贵的卡,摸最大的胸。
”昨天,如果不是换台时看到片头两位大咖在海边嬉戏的画面,我压根不会停留。
粗略的查了一下剧情梗概,我决定看完这部影片,看一看这种老牛吃嫩草式的单相思该如何收场?
果然,结局流畅、体面、自然。
发乎于情,止乎于礼。
不管是18岁还是30岁对于未来的担忧,也许都是把爱欲和性欲或者其他精彩的人生体验和所谓的“年轻”两个字牢牢锁住了。
长辈教育我们什么年纪该做什么样的事,被我们断章取义了。
不一定在该读书的年纪好好学习,但却认定,过了某一个年纪,有情欲就变成了乱伦和羞耻。
提到这个,我不得不提一位公关大佬,刘希平。
G圈都叫他刘姥姥,这是因为,虽然他已经满头白发,但在他的社交媒体里却全是和各种鲜肉好身材帅哥的合照。
过去我也觉得他是刘姥姥,觉得他老不休,怪色的。
到了今天,我慢慢发现,虽然很多人骂他,但或许他是很多愿意活到50、60、70的gay最后想成为的样子,或者自然而然会成为的样子(当然得非常优秀)。
靠自己的个人魅力结识晚辈,能和他们玩到一起,他们愿意请教你的人生建议,有人难说还真的crush你,但你却能清醒的分辨何为情、何为礼。
这是多好的人生。
感谢这部电影,还有这个世界上很多很多的电影和书。
让我不用花一生的时间就可以看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不再像过去那么单纯狭隘。
虽然不能说憧憬我的70、80、90岁,但我可以宣读那句誓言:无论贫穷富贵、健康疾病、单身有伴,我愿意坦然地走向我100岁的人生。
怎样开始这个故事呢?
除了海浪还是海浪,呼啸着拍打礁石,潮退时心也像被洗刷了一样明净,这本是个平常的早晨,可意外落水昏在岸上的波兰青年Andrea进入了Janet的视界,也进入了Ursula的世界。
她们请人抬他回家,给他看病,供他吃喝,还为他花大手笔买衣服,偶然发现了他的音乐才能,望着Andrea,Ursula的眼睛清透地像泉水,微上扬的嘴角含着无数的赞美之词,鼓红的手掌藏着她愈发不可收拾的爱恋。
这本是再平常不过的剧情,多才多艺的小伙儿吸引无数年轻女孩的爱慕的眼光,可在这里Janet和Ursula都是年逾六十的老人,面对Andrea--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Ursula的情感总是穿着长辈的关爱的外套。
或许是我太爱深究潜台词,我认为姐妹俩的名字都有着深刻的意义,Ursula的涵义是“无畏的人”,Janet是“少女”,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种无畏的爱,跨越年龄,跨越国界,无关反馈,无关结果。
Ursula和Janet住在一起,在这个没有男人住的房子里,当需要男性角色的时候Janet和女仆都会跳出来,也难怪Ursula会还有爱的渴望,她内心还是少女,还渴望有爱情,哪怕只是独角戏。
她是个无畏的人,作为对比,当Janet知道她喜欢Andrea的时候,她从一个常人的角度提醒Andrea是个男孩,这样的感情投入是没有结果的,Ursula点点头,她何尝不知,可她却按着她的心走,为他做很多他不知道意义的小事,每次跟他在一起她就非常快乐,每一个举动我都能会心一笑,因为那不陌生,清纯的爱可以一生存在,只要心是纯洁的,所有的举动都会那么可爱:她捡起Andrea刚剪落地的头发藏在身后,她在他的早餐盘里放上一朵小野花,她颤抖着手慢慢靠近靠在她腿上的Andrea金黄的头发,她半夜爬起来走进他的房间凝视,她藏起那个年轻女孩给Andrea的信,她在他面前像个做了错事的女孩,他不耐烦地一个眼神就能让Ursula羞地低着头打毛衣。
整个故事很简单,却很流畅,年轻人看会想到自己的老年,老年人看会想到自己年轻的时候,于是这种能够激荡人心几十年的感觉感动了无数女性,当然包括我。
我想我获得了勇气:等的勇气和敢爱的勇气。
曾看到一篇日志说“总会有个他在等你”,虽信却总是不够耐心,害怕错过,东张西望一场空。
可就算到了Ursula那个年龄,只要不丧失勇气,我一样也可以爱,所以就等等等等,最后再加上Ursula果断放弃的勇气,在前面是堵墙的时候转身离去,那段美好的情感,心动和心碎都留给自己。
醒来时,发现只是场梦,但那又如何,那份心意有过就是最好不过的,哪怕是支离破碎的梦。
当Ursula和Janet转身远离音乐大堂时,也并不那么糟糕。
海鸥在飞翔,海在歌唱。
一天一天,太阳不知不觉又落山,她也渐渐老去了。
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个故事,有最真挚的感情打动了我。
似乎是无论年龄多少,而依然保有的一颗至纯至真的心。
我相信这个故事的存在,我相信年逾花甲的老太太可以爱上那么健康阳光的小伙子,只是因为她爱上了他,正如十八岁的她也会爱上他一样。
她的爱情来得太晚了,在他出现之前,她无忧无虑,一生中已经过去的六十年她都有姐姐的陪伴,未曾有人打动她温暖的心房,她的心那样完好的保有少女的天真。
是的,当她坐在床头自责自己愚蠢时,姐姐说她只是太天真了。
她是幸福的,甚至是最幸福的,当看见她在偷偷写英文小纸条,拣起男孩的头发珍藏起来的时候,你发觉她只是一个小女孩。
长长的白发,皱皱的面颊,依然挡不住迟来的青春,在她的脸上留下绯红的一瞬。
这是我看过Judi Dench演的第四部影片,她似乎总以与姐姐相依为伴的老小姐的形象出现,她的眼神常常流露出的是一种天真。
就好像她会把"tonight we will have chicken for supper" 说成 "Puppy dog for supper".这是一部画面感很好的影片,有很多让人过目难忘的场景。
当Andrea离开,Usula蜷缩着躺在Andrea曾经睡过的床上,月光洒下来,窗帘在微风的吹拂下伴她入眠;还有她在演奏会现场的那一段回忆,她想起自己与少年走在海边,少年拣起贝壳送给她;波光粼粼的海边,他们相依坐在岩石上,少年把头靠在她的腿上,而她害羞且迟疑的用手轻轻抚摸少年的头发。
她爱他,所以爱他的头发,在他剪发的时候目不转睛地凝望;在少年离去之后独自站在海边的瞭望台上,摊开手心,让海风带走那捋头发。
这一切很美,也是每一个恋爱中的女孩都会做的事情。
所以,我写这一篇,就算是送给那位六十年在海边等爱的女孩。
爱情来得太晚,但还是来了。
之后,才觉得悲伤,那是因为爱情来得时候带来太多甜蜜。
灿烂黄昏是生命的背景,长路尽头,开满了郁金香与满天星。
孤独的老人,一生的等待。
孑然一身,踽踽独行,年华老去,青春不再,梦想冲蚀,激情消磨,花开花谢,日出日落,就这么过一生,就这么静静的来静静的去,就这么什么都没给予什么都没获得。
其实总有一种情感在心中封存,总有一种希望似乎已成绝望,似乎已被遗忘,但它还在,它从未离开,它等待,它现身。
于是悄然无声地,在某个微妙的时刻,它还是倾泻开来,在这看来已经和爱情绝缘的年纪,在这仿佛和幸福擦肩而过永不相遇的年纪。
我无法体会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感受,爱情在生命的沉淀之中变得朦胧复杂,变得微妙迷幻。
甜蜜?
惊惶?
怀疑?
亦或是无动于衷?
到底哪一种占得更多?
和你相遇时,你刚上路,而我已然就要走完。
注定是没有结果,注定是要归于寂静的冲动罢了,但又何妨?
岁月已经教会我不畏怯不迷惘,教会我不患得患失,教会我享受当下,教会我珍惜幸福。
不管怎样,这已经是我能把握的唯一幸福。
于是,我会像十五六岁的懵懂女孩那样全身心去爱你;于是,你会日日夜夜出现在我的梦里;于是,我会看着你在海里嬉戏,独自感到甜蜜;于是,我会攥着你给我的贝壳暗自欣喜;于是,我会小心翼翼地教你念着我的名字;于是,我会在你的小提琴声中热泪盈眶。
终究是转瞬即逝的,终究是弃我而去的,我无力抓住,也不想抓住,那不属于我。
在这一切都在枯萎凋零的时节等来了梦想,绽放了青春,已经足够。
我只恬然坐在生命尽头,看着你远去。
我很幸福。
给我最深感触的恰恰是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两位老姐妹依旧像往常一样在海边漫步,Ursulla甚至蹦跳着,去迎接波浪,迎接黄昏。
灿烂黄昏是生命的背景,那一片金黄之中我走向死亡,我满脸微笑,我的生命已经被幸福浇灌,我安详而满足。
涛声阵阵,沙鸥翔集,遥远的地平线处一篇模糊地幽蓝,梦中,开满了薰衣草与紫罗兰。
P.s 记得还是端午节假期看的片子,本来是打算好好写一篇的,但一直没时间,拖到现在确实已经把写作激情拖没了,尤其是今天又看了[Seraphine],更把对这部片子的印象冲淡了些,因此只能随便写两句了,对此深表遗憾。
我记得珍妮特在发现厄休拉晚上跑到安德力亚的房间后,第二天两人的对话,厄休拉在伤心的痛苦,说自己傻,单纯,然后珍妮特加了一句,“还幼稚”,是否在一般人看来,这样的情感就要被讽刺为幼稚呢。
“别怕青春消逝就不信单纯的美梦”,似乎这样励志的话语经常被用来鼓舞人,但是我们到底是要正视时光的流逝,还是阿Q一样认为一切都还来得及,这是否是自欺欺人。
所谓内心坚定,并且保留激情,是否也如镜花水月一般,可望而不可触摸。
如夏日的晚风,轻轻柔柔,吹过,美好便驻足过。
爱的苏醒,不分时间地点,她只会在不经意的时候,来到你面前,冲你微微一笑,如清风,如明月,之后拂袖而去。
有些人,一辈子可能都不一定遇到爱情,有些人,可能在行将就土之际突然遇到爱情。
就像厄休拉在70多岁的年龄,遇到了20对岁的安德拉。
在救治安德拉的过程中,她发现了自己对这位少年的感情,她惊恐、矛盾、不安,在情绪的纠缠中,如刚绽放的小女孩一样,对喜欢之人的爱,胆怯又热烈。
她教他英文、她在他床前静坐为他织毛袜,她给他吃饭;他喜欢小提琴,她边叫村上会拉小提琴的人给他拉小提琴,她给他买新衣服,托人带他去村上的舞会,她吃醋于年轻漂亮的女邻居。
无论是女孩,还是女人,只要遇到爱,女人永远都是女孩,永远心存美好。
最后,安德拉去了纽约,成了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但这是两个姐妹的成全,让安德拉的才能被女邻居发现。
你安好,我悄然退出。
我想这就是美好爱情的所在,在影片的最后,在舞会上,安德拉被很多人召唤,很多社会要人要见安德拉,安德拉被一个人拉着去见社会要人,姐姐抬手要叫安德拉时,妹妹按下了姐姐的手,离开舞会。
爱,不一定是得到,而是成全。
之后,我们不再遇见,各自安好。
Ladies in Lavender翻译成等爱的女孩极好。
时日如同拍击翻卷着海岸的浪花平淡而亲近地重复着,她和姐姐安稳寂寞地生活着,生活着。
侍弄花草、编织琐细、靠着壁炉阅读、偶尔也会你来我往地拌几句小嘴。
应对台风是她们生活中最大的事。
不知不觉她已不再肌肤胜雪秋波荡漾,灰白的头发萧瑟地贴合着岁月揉皱的脸庞,深陷的眼睛没有了神采却仍有光芒。
被海浪吹来的少年俊朗清新似曾相识,她凝视着他,甜蜜惊慌羞怯不知所措,只想为他奉上整个世界的爱与美好。
精心准备的食物,倾心定制的衣服,贴满整个屋子的单词卡片……无数次正面侧面白天深夜的凝视窥视。
少年站在院子的石阶上拉小提琴,远处海天蔚蓝微风徐徐,院里薰衣草轻柔地摇曳芬芳。
两个孤独善良的姐妹,她们以为会和他生活很久,她们以为这是上天赐予的儿子、爱人,她们烧掉了那张会带走他的纸条,但他最终还是乘着梦想飞走了。
她们去伦敦听他的演奏会,他是如此闪耀非凡光芒四射,细腻绝美的音乐感动了所有人。
再相见百感交集,眼前的明星已不是家里那个少年,这一次她们坚定的转身离开。
那间卧室挂着他的照片,还有回忆。
等待,是一个人的浪漫与悲情。
等待那些来过或没来过的爱情,是最纯真也最寂寞的事。
多么希望那些纯真的心灵有爱呵护,那些等待的女孩不会老去,那些在残酷的现实中兀自清澄的人们不被辜负伤害。
短评都在说怎么怎么美好如何如何细腻,我是真没瞧出来美好细腻在哪儿…半夜三更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在你房里站你身后颤抖着摸你头发,是我我得吓死,第二天马不停蹄立马闪人…
原声又是Joshua Bell叔叔拉的
片名是咋翻译的~忧伤而唯美的电影,并没有感受到老对少强烈的爱,可能实在难以引起共鸣吧。海边的景色真是不错。德国女人简直就是个狐狸精一样的存在。
没啥好说的 俩最喜欢的老戏骨凑一块 不给五星过不去
不可思议却又顺理成章的爱情,音乐真好听
Judi Dench真的演出了少女春心萌动时的娇羞。Ursula贴小纸片教Andrew学英语的一段太可爱了~
我倒没有觉得Judi Dench这是花痴,但她真的演得很花痴;Maggie Smith 显得很憔悴。然后Daniel Brühl的音乐线和感情线都比较牵强(他似乎跟我一样喜欢跟老人家对戏)。配乐好。
#🍋观影#大概想表达老年人也有爱的权力,但这个剧情太勉强。少年更爱姐姐,而不是奶奶。奶奶爱少年,可能就是爱上了有春心的自己。她连钢琴都不会弹,她爱音乐少年干啥。朱迪•丹奇表现一般,就是在演。主要是男主傻傻的,一点不吸引人,不像音乐天才,有点像大厂码农。姐姐这个角色没什么大用,想制造戏剧冲突。却使超凡的爱落入俗套,还整个老头来表白(挑逗)……真是败笔。
前面蛮可爱的。
故事背景似乎是战争时期,受伤的波兰少年顺洋流漂到一个小岛,一对老姐妹将他救回家悉心照料,年轻的肉体,俊美的容颜,精妙的小提琴技艺,所有美好特质吸引妹妹暗生情愫,哪怕她已是几近入土的老人。但谁能谴责这份爱呢?无关年龄,性别,国家,在充满flower and music的世界,人人有权热爱更有责任保护美好的事物。而该影片的高超之处还在后面,倘若导演顺着这禁忌之爱拍下去,以至挑明摊开最后无法收场,那它充其量算下流的爱情伦理片,事实上,妹妹从未把这份感情摆在明面上去说,发乎情止乎礼,我对你的爱只与自己有关,面对美好的事物,爱过,保护过,却不据为己有,更不摧残破坏,天高海阔,任你翱翔,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祝福你有更好的未来,这是珍爱美好事物者最好的做法,对比当时德国希特勒政府对艺术的态度,高下立判。
凤凰掉进了鸡窝吧,但感情真挚
离奇的故事,Judi Dench 和 Maggie Smith,两个“无处不在”的老太太,还是挺好玩的。
两个人觉得编字典没劲所以换到这部结果一个人睡着了一个人下楼散步了又剩我一个)这电影的译名???
演员阵容强大。70岁老头子爱上20岁少女司空见惯,大概还会赞扬他热情不减;为毛性别相个反就有争议呢?
出奇的平淡 倒是小提琴曲&钢琴曲深入我心 .....
理解不了,这爱也来得太迟了。
含蓄淡雅的电影。她们等待这份爱已经一辈子,而当他到来之时,岁月已经穿凿出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在背后狰狞着嘲笑。
很有爱的老太太。羞涩清纯绝不亚于小女孩。难怪片名叫等爱的女孩,而不是孤独的老太太了。- -
时间是否夺走了我们爱的热情?
除去某些地方的做作,动人的温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