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莉莉娅,海报上的她目光呆滞,一脸迷茫。
左眼有着明显的淤青,嘴角还挂着伤痕。
在虚焦的背景前,她的头发在风中凌乱。
这是一张很吸引人的海报,她是谁?
为什么伤得这样重?
她究竟经历了什么?
海报虽不能讲清故事,却已让人莫名感到忧伤。
这部名为《永远的莉莉娅》的电影,是瑞典著名导演鲁卡斯•穆迪森的代表作品里,最让人感到揪心的一部。
电影一开始,剧烈晃动的主观镜头,就将我们带入到莉莉娅的世界。
伴随着创建于东德的战车乐队那冰冷、无情的重金属摇滚《MEIN HERZ BRENNT》(我的心在燃烧),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袭上心头。
摄影电影几乎全部场景采用自然光,而且将画面亮度调得极低,看不见一丝阳光,愁云惨淡的情绪不停地萦绕在观众心头。
不加修饰的色调,再加上手持摄影的不规则晃动,营造出一种纪录片式的粗砾而又真实的质感。
一座俄罗斯小城的肮脏与破败,被毫不掩饰地展现在屏幕上。
随风摆动的垃圾,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一些城市角落。
莉莉娅和莉莉娅相比,我们的十六岁简直太幸福了。
虽然我们有做不完的试卷,但至少我们不用为吃饭、睡觉操心。
而莉莉娅呢,她的母亲弃她而去,让她被迫还未成年就要开始独自谋生。
没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身体成了这个十六岁的小姑娘唯一可以出卖的本钱。
虽然她性格叛逆,顶撞老师,对周围邻居也经常出言不逊。
但她就像一朵带刺的玫瑰,散发着一股迷人的香气,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灵。
她很善良,会用挣来的钱给那个流浪的男孩买一个他最喜爱的篮球作为生日礼物。
她也很可爱,当终于有男友可以作为依靠时,她笑得是那样灿烂。
青春但是生活终究是残酷的,对于正值芳华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青春题材的电影里,主人公往往会经受多重情感的打击。
比如《一一》中正值青春期的少女婷婷在友情与爱情中迷失再比如《冷水浴》中男主人公要面对友情与爱情的双重背叛,还有家庭的破碎与学业的失意。
电影《冷水浴》海报在本片中,莉莉娅也同样要面对这一切,甚至更多。
母亲的弃她而去是亲情的背叛。
在莉莉娅还未失足的时候,闺蜜就诬陷她援交是友情的背叛。
男友把她卖给瑞典的皮条客是爱情的背叛。
在别的青春电影里,接踵而至的打击是为了让年轻人认清现实,在伤痛中成长。
而在这部电影里,一次次的伤害却在不断地摧残着莉莉娅的心理防线。
但莉莉娅是倔强的,她不肯轻易妥协,不肯向生活弯腰。
即便耳边布满小混混下流的谩骂,她也一定要在木椅上刻完自己想写的字以后,再大步流星的离开。
“Lilja 4-ever”(永远的莉莉娅)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宣言。
永远“永远的莉莉娅”这几个字作为电影情节出现,同时又作为电影片名,它究竟有什么寓意?
或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莉莉娅的一种愿望。
永远的快乐,永远的幸福,永远不用再被生活搞得焦头烂额。
或许它是莉莉娅对于命运的一语檄文。
永不妥协,永不放弃,让那些嘲笑过她的人感到惭愧。
但是流浪男孩的一句台词却揭示了这段文字的另一层含义。
莉莉娅被骗到瑞典以后,流浪男孩感到绝望,他选择了自杀。
他死之后,化作天使来到了莉莉娅的梦中。
在梦里他告诉了莉莉娅自己死后的感受。
他虽然年纪不大,但作为天使,他说了一段非常有哲理的话。
“死亡是永恒的,但生只是片刻”看到这里,不禁让人联想起片名所谓的“永远”是否指的就是死亡。
圣母像电影里的莉莉娅居无定所,她一共打包过三次行李。
每一次打包行李,她都会把房间里的圣母像小心翼翼地包好。
宗教是她在困窘生活中唯一的精神支柱,是她的信仰。
但信仰也让她变得逆来顺受,虽然一直愤怒着,但是可能因为年轻,也可能因为胆怯,她一直躲在信仰背后默默承受着一切。
终于,客人们对于她身体的蹂躏让她再也无法忍受,她摔碎了圣母像选择反抗。
她逃出了被囚禁的房间,但是来到外面的世界,她却再一次陷入迷茫。
她是通过伪造的护照来到的瑞典,求助警察她可能会被遣送回国,再次回到那个让她感到绝望的国家。
她只能在街上漫无目的地奔跑,想逃跑却不知逃往哪里。
影片的最后,承接了一开始的镜头。
莉莉娅满脸伤痕,无望的跑着。
却没有目的地,更没有未来,她想到了自杀……对于莉莉娅来说,这“狗日的青春”仿佛就像是牢笼,找不到出口,更无法挣脱。
哀莫大于心死,死亡成了唯一的解脱。
莉莉娅对于人世间再也没有留恋。
她变为无忧无虑的天使,和流浪男孩在楼顶上,在夕阳的余晖里不断回味着幸福的时光。
在所有的字幕滚动结束后,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段文字。
可能这才是导演拍摄这部电影的初衷吧。
真心希望世界上少一些阴霾,让所有人的青春里都多一些阳光。
莉莉亚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被浇灭,逐渐走向绝望。
假如,这其中任何一环对其真,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也不至于忍受如此大的摧残。
太糟心了。
片子下载很久了,一直躺在盘里。
昨天下午突然不舒服,晚上和朋友喝茶聊天,早早回来,洗漱完就上床,翻电影看,点开《永远的莉莉亚》。
看到五分之四时看不下去了,关了电脑。
今天下午跑步回来又续看。
故事背景是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莉莉亚和母亲居住在贫民区,千疮百孔,一片破败的楼宇,残败的景象。
音乐昂扬,让人想起东欧一度的地下音乐。
莉莉亚开心,因为她即将随母亲去美国,她迫不及待地与好友分享。
“这里一切都很烂”,莉莉亚再也不想留在这里了。
她装好了行李,特别将墙上的圣像画也包裹起来。
只等出发。
莉莉亚的父亲是缺席的,她与玩伴沃洛佳去附近废弃的军事大楼时说出了自己的身世。
她母亲曾经在军事大楼里煮饭,认识了来此驻扎的一名军人。
母亲怀上莉莉亚后,军人走了,没有再来消息,就像我们熟知的世界其他角落发生的故事那样。
母亲一个人艰辛养育莉莉亚,考虑到失业,考虑到经济衰败后就业机会的急速下降,困难可想而知。
有父亲也好不到那里去,沃洛佳的父亲也曾是军人,但现在整日滥饮,随时发疯打骂沃洛佳,甚至将他赶出家门,死活不问。
进一步追问,父亲也有着象征意义,即政治以其权力掌握资源,蹂躏或玩弄民众后任意抛弃。
莉莉亚和沃洛佳在废墟中拾得曾经的会议报告,上面有高亢的宣誓,有表面的忠诚。
他们的墙后,是一面红色,列宁在中间伸出头来。
母亲能去美国,因为认识了一个移民过去的俄罗斯人。
移民中年男并不想带莉莉亚去,从神态和行动中可以判断,他不过是想找一个满足他肉体需求的女人。
显然,莉莉亚是个累赘。
美利坚之梦碎了。
母亲无情地抛弃了女儿,狠心地上车走了。
莉莉亚伤心追出,瘫跪泥淖。
她往后生活的泥淖也就开始了。
母亲可能也有无奈,但还是绝情,去了美国后不再寄钱,也无音讯,并告知社会福利局,解除与女儿的关系,放弃监护人资格。
想起《无人知晓》中,母亲突然离去与消失,任由四个孩子自生自灭。
莉莉亚只得接受现实,抗争过后,接受舅妈的监护。
舅妈将她赶出原来的房子,理由是没钱再支付房租。
莉莉亚去了更残破的、窄逼的居室,上一个租户老头子刚死去,空出来这间。
药品、污渍、废弃物,充斥其间。
莉莉亚住了下来,勉强度日,偶尔收留流落废墟间的沃洛佳。
但手头的钱花光了,舅妈也没有按时来补充食物和用品。
她最终是在自己原来居住的家找到舅妈的,原来舅妈赶走她不过是为了鸠占鹊巢。
舅妈抱膝坐沙发上看电视,对面前的莉莉亚视若无物。
没钱?
管我鸟事,我也没有,我还有病,我需要这房子。
你要吃的,可以学你妈,到城里去,张开双腿(暗指莉莉亚母亲是在出卖自己的身体)。
莉莉亚的一条路又给堵上了,又经受了亲人的欺骗。
她去学校,得来的是老师的讽刺性评价。
电停了,又没有食物,她想变卖租屋内的物品,可惜破铜烂铁无人问津。
她才十六岁,没有工作能力,以影片中破败的经济环境,也不可能提供通常的工作机会。
为了活下去,她去了好友之前带他去的色情歌舞厅。
那次带她去,好友进行了一次性交易,但事后为躲避父亲的追问,好友出卖了莉莉亚,说是莉莉亚干的,钱是莉莉亚借给她的。
莉莉亚也因此在居住区被人指骂,包括后来被一群混混强暴。
在混混们看来,莉莉亚就是个婊子,对她干什么都不为过,这是莫泊桑他老大哥在许多年前写过的老故事了。
莉莉亚靠自己的身体赚来钱,虽然要忍受客人的有时的暴虐,但还是开心,因为有钱了,可以买好吃的,可以自由支配。
她还完成了自己对沃洛佳的许诺,送给他一颗篮球。
沃洛佳喜欢莉莉亚,但他只是个孩子,莉莉亚只把他当朋友。
他们也确实是朋友,也没什么可骗的。
原本以为莉莉亚就这样生活下去,哪知突然跑出来一个白马王子。
在歌舞厅,白马王子就看见了莉莉亚,等莉莉亚完成一笔交易,痛苦地在寒风中暴走时,男子伸出温暖的手,很彬彬有礼地邀请载她一程。
他们一块儿玩,一块儿打游戏,男子还说要带他去瑞典生活,那里工作遍地都是,生活幸福着呢。
莉莉亚相信世间还是有爱的,老天眷顾,也不枉她常面对圣像祈祷。
但沃洛佳告诉她,这是假的,那个白马男是骗她的。
一边凉快去,你就是嫉妒。
沉浸于爱情中的莉莉亚不理会沃洛佳的直觉。
瑞典就在前方了,莉莉亚不忘及时打电话告诉那位好女友,就是出卖她的那个朋友,她要去瑞典了,这里一切都烂透了,再见。
人大概在绝望中容易产生幻想吧,突然有了一线生机,莉莉亚怎么能不高兴呢,况且白马男那么帅那么温柔,在瑞典还有好工作。
办了假护照,白马男找了个祖母生病了必须留下来照顾两天的借口,让莉莉亚一个人去瑞典。
事实证明,白马男相当黑。
他不过是个皮条客、人贩子,应该是经营此多年了,莉莉亚一个少女哪是他的对手啊。
以其丰富的经验,以爱情之名睡了莉莉亚,然后将莉莉亚卖给那边的皮条客。
出国了,噩梦开始了。
她的护照被收走了,她被锁在空荡荡的房间内。
那边的皮条客整日价带着莉莉亚出去卖淫,莉莉亚不听话就会挨打,还被威胁报警会被抓。
看到这一段真的恶心了,镜头不停晃动,不同的男人在莉莉亚的身体上抽动。
少女的遭遇像暴风雨一样叫人难以直视。
如果在俄罗斯,莉莉亚还有选择,多久出去做一次,跟谁做,有一定的自由,或曰身体还是属于自己的。
但这里,显然有限的自由也被取消了。
莉莉亚走后,沃洛佳孤单影只,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吞药自杀。
在诗人导演的安排下,他进了天堂,长处翅膀成了天使,这时候来瑞典安慰女友。
沃洛佳让她活下去,后来又提醒她,皮条客忘记锁门了,你快逃啊。
莉莉亚逃了出来,但是没有经验的她不知道走向哪里。
她害怕,她畏惧,她不想再回魔窟。
她不顾沃洛佳劝她珍惜生命。
莉莉亚从天桥上跳了下去。
莉莉亚一次次希望,又一次次被浇灭,逐渐走向绝望。
假如,这其中任何一环对其真,有一个人愿意帮助她,也不至于忍受如此大的摧残。
比如,老师安慰了她,舅妈不骗她,白马男真的将她当女友或压根儿就是露水情缘。
没有,都没有。
不禁让人想起那些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其中好些都是母亲跑了,父亲也滥饮或不再回家。
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呢?
又想到,经济不景气时,底层人的生活将暗无天日,破败不堪,更容易导致互相斗。
莉莉亚说,这一切都烂透了。
或许太残酷了,或许是对纪录片式白描手法的的补偿,导演在末尾安排莉莉亚升华为天使,和沃洛佳一起玩得很痛快。
也算是扮演了上帝角色,对莉莉亚一直的祈祷做出了回应。
永恒了,也失去了生命。
太糟心了,不建议你看。
2019年2月12日 晚
这个世界太烂了,太肮脏了。
还是做天使👼,可以像个孩子一样无忧无虑活着。
干净纯粹。
若。
只有死才是解脱,那该是何等的绝望。
被母亲抛弃,朋友抛弃,姨母嫌弃抛弃,好不容易一点光,被男朋友欺骗,抛弃,堕入另一个深渊。
我不能以上帝视角来,评论。
毕竟莉莉亚是莉莉亚,任何人都不是。
虽然生活很烂,这一切很烂。
可死亡是永恒的,生命是片刻的,放弃就没有了,连他都不在了,不死又如何。
重来。
拒绝他,留在沃洛佳身边,他是朋友,是这世界唯一在乎自己的人。
虽然世界很烂,生活很烂。
至少我们拥有彼此。
活着太累了,做天使👼吧。
这个世界,你们不该流落至此颠沛流离。
没有假设,不会抱错,依旧只能在这个世界发霉腐烂的角落里挣扎。
在观看《永远的莉亚》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绝对称不上惬意,在一百多分钟的时间里,我随片中的主人公一同梦碎,一同绝望,我似乎身临其境的亲眼目睹了一个时常露出无邪微笑的十六岁少女生命的凋零。
当莉亚在长凳上刻下“永远的莉亚”时,这句悼词一般的短句,是否已经预示了她悲剧性的命运。
上天对莉亚是那么的残酷,这个俄罗斯小城的姑娘几乎经历了一个少女所可能遭受的一切不幸。
出生时,父亲就抛下她和母亲离去,而视她为多余的母亲与美国男友远赴美国,将她遗弃;冷酷的姑妈将她驱逐出住处,霸占她的房产;懦弱的“朋友”为求自保污蔑她为妓女;而当她已成社会意义上的孤儿时,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从事她起初不齿的妓女职业。
当一个看上去心地善良的帅气小伙走入她的生活时,我以为一段爱情将温暖她的心扉,可是残酷的现实是她被人贩欺骗,贩至瑞典,当她在俄罗斯成为一名妓女时,她至少还有做与不做的自由,可是此时,她彻底成为了冷酷人贩的赚钱工具,不断的被带到一个又一个男人的面前,麻木的经受着他们的摧残,一个少女的不幸令人心酸。
最终,筋疲力尽的她选择了从天桥跳下,以一种惨烈的方式成为了“永远”。
这是一部看着让人揪心的电影,导演用一种近乎记录片的拍摄方式展现了一个女孩在生活中的挣扎。
片中另一个人物是那个有些早熟的小男孩,与莉亚一样,他孤独无助,于是他成为了同样孤独的莉亚的惟一朋友,只有莉亚与他在一起时才能体会到一点快乐和温馨。
莉亚和小男孩的故事就是一个个美好梦想被社会残酷粉碎的故事,起初莉亚怀着同母亲去美国的美好梦想,但是迎来的确是被母亲留在家乡,此时的莉亚仍然在心中怀有母亲将会有一天回来,接她去美国的梦想,所以不断的去邮箱查看是否有母亲的来信。
终于,当她不得不面对母亲抛弃她的现实时,梦碎的她来到酒吧,成为了妓女。
接着是那个面善心恶的男孩的出现,她又在心中涌起了爱情的梦,充满了对在瑞典展开新生活的美好憧憬,但是,她所面对的却是成为人贩赚钱的性工具的绝望。
在绝望中,她的梦里不断出现了那个小男孩,而事实上那个男孩在她前往瑞典的那天,无力面对接下来的孤独生活而绝望的吞药自杀。
在影片的最后阶段,导演近乎残忍的展示了一个女孩的悲惨生活,她的目光日渐无神,她的脸色日渐苍白,她的心灵日渐疲惫,终于,她彻底认识到“生活真的很烂”,在陌生的瑞典街头无助的一阵狂奔后,她选择了死亡。
在结尾,这部影片呈现了少有的一丝亮色,在一阵梦境中,女孩回到了过去,她识破了人贩的骗局,她留下与世上惟一在乎她的小男孩嘻笑打闹,最终,在天堂的阳光下,她和小男孩都成为了带着翅膀的天使,面露出灿烂笑容,却令我看了无限伤感。
莉亚本是一个普通的正处青春期的少女,带着那个年纪特有的梦想,她也同样的单纯、善良,虽然带着那个年龄惯有的叛逆,但是她不是露出的无邪微笑令人感到美好,她对孤独的小男孩的关心也十分纯真。
但是,她偏偏不幸的面对着这个社会最丑陋的一面,而她的年龄还无法使她应对这些残酷,社会的残酷不断将她挤压,以至于最终彻底将她毁灭,她经历了最残酷的青春,然后,生命戛然而止,令我看后心情久久无法平静。
《永远的莉亚》就是这样一部残酷的电影,它残忍的将现实以最残酷的方式呈现,但是,它不会让你看后消沉,它展示的是现实的一面,展示的是最弱势孤独的群体。
而在目睹了这一出悲剧后,我想大多数人都会从心底涌现出一丝同情,在这个世界,还有多少如莉亚这样不幸的少女在倍受摧残,她们的生活愈见灰暗,她们的生命日渐凋零,她们势单力薄无力抗争,惟有忍受,而经受不住这种梦想被丑陋吞噬的少女们则只有带着悲哀与不甘,走入另一个世界去寻求安宁,而我们的社会不会为一些柔弱少女的死所改变,她们的死大多数不为人所知,即使知道,这个社会上的人也往往会带着不屑的语气说,“看,这些脆弱的人”,“看,这些自杀的懦夫”。
仿佛,我们的社会没有一丝值得反思的地方,那些少女只是弱肉强食的社会的祭品。
让我们对莉亚,对那个小男孩这样的孩子们多些爱吧,难道他们就只能在天堂里才能自由的奔跑,幸福的生活?
莉亚带着身体和心灵的痛楚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地球仍在运转,生活仍在继续,我知道,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不会因被它碾碎的两个年轻生命而停止前进......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070831.html
电影结束,眼前的映像有些朦胧。
安静的夜晚,辗转难眠。
一个具有浓郁的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以一个16岁少女的人生经历,历经磨难,呈现出在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下层小人物的人文景观。
冷酷的街道,冷酷的楼房,冷酷的人,冷酷的感情,镜头里的每一个景象都是冰冷的。
很多手摇镜头,一些变化焦距,直至人物脸部的特写,这些导演都试图用一种冷静的方式去处理这样一个被生活折磨的故事。
我能想象莉莉娅,以一只受伤小猫的姿态出现,安静的穿过一道又一道黑暗的大门,来到窗前,弯下身,直到一个优雅的弧度,小心的舔舐自己的伤口。
留在我眼前是一个美丽的剪影。
一股浓稠的悲伤溢满了所有。
窗外的初秋残留着夏天的尾巴,和那个悲伤的城市,拥有同一片天空。
天使莉莉娅和他的同伴沃罗亚,曾仰望着这片天空,让他们能逃离痛苦,天真的以为,另一片土地上有另一片的天空,没有灰色,没有雨水。
莉莉娅从被母亲抛弃,解救沃罗亚,和沃罗亚相依为命,再到抛弃沃罗亚,这一系列巧妙的剧情安排,使得莉莉娅对整个社会的绝望,痛恨,也反映出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
导演卢卡斯用一把利剑,准确的刺到了俄罗斯社会里黑洞的心脏。
在莉莉娅心中有个天堂,那就是 美国。
历经长时间的折磨,莉莉娅明白自己永远永远不能逃离痛苦的宿命之后,看到天使送她圣诞礼物“美国”时,瞳孔里没有一丝喜悦。
“风很大,有雾,很冷,这里一点都不好。
”对莉莉娅和沃罗亚赋予天使的形象,其实电影开始早有交代,莉莉娅一直随身携带的宗教油画正是对莉莉娅和沃罗亚两人人物关系的暗示。
沃罗亚变成天使之后守候在莉莉娅身旁。
这样的用一些超现实手法出现在现实主义电影里并不多见。
这些在莉莉娅绝望的关头出现的“天使”,可以解读为莉莉娅对待生命的乐观态度。
每一次都是这些乐观的想法,挺过了一个有一个难关。
心里的沃罗亚天使在保护着自己。
成为了天使的沃罗亚对莉莉娅说:“你能永远死去,但只能短暂的活着。
” 开始她和沃罗亚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莉莉娅向往生存,而沃罗亚向往死亡,直到两个被抛弃的人相依为命时,成为了彼此的支撑点时,生活才能继续。
莉莉娅的离开破坏了平衡,所以沃罗亚毫不犹豫的选择死亡。
最后,莉莉娅也选择了死亡,就在她砸烂“愿景的油画”之后。
莉莉娅逃离痛苦之后,发觉,不知要该去何方。
当她看到死亡的时候,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归宿。
两个天使永远永远离开了那里,身后已经是一片即将沉没的罪恶之城。
丹格.拉塞莱特,1983年5月19日出生于立陶宛的考斯纳市。
其父被判处终生监禁之后,14岁时,其母与一美国男子相爱,随即迁往美国,并书信至当局政府放弃了与丹格之间的关系。
16岁时,丹格与一俄罗斯人相爱,此人宣称可以为丹格寻找一份在国外的采集浆果的工作,丹格就告别祖母出国。
此男子为其制造了假的护照,于1999年9月17日抵达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市。
此后,丹格被带到布尔勒夫的阿勒夫,被锁在公寓并且强制扒 光 衣服,声称她的护照价值2万欧元,需要她通过从事性工作进行偿还。
从事卖淫几个月月之后,丹格从窗口逃出。
但是她担心被警方逮捕遣返,即使遇到警察也未向警察求助,反而是搭车仓皇逃亡瑞典的南部港口城市马尔默(导演的故乡)。
一个马其顿游客为她提供了暂时住处。
2000年1月6日,马其顿人和他的朋友轮---奸了丹格。
2000年1月7日,丹格从马尔默一坐桥上跳下。
瑞典警方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急救。
住院期间丹格没有苏醒,1月10日,瑞典方面宣布其死亡。
此后瑞典警方从其身上未发现任何身份证件。
但是通过一个电话号码得到线索,最终发现了她在阿勒夫的住处,在其中发现3封准备寄望立陶宛的遗书,从而得知其身世。
在住处当中,瑞典警方又发现了一对年仅13岁的捷克姐妹,瑞典警方将这对姐妹解救。
但是遗憾地是瑞典警方并未获知关于将其拐骗的俄罗斯人的具体信息。
2002年,出生于马尔默的电影大师鲁卡斯.穆迪森将丹格化身为莉莉亚,拍摄了名片《永远的莉莉亚》,获得当年瑞典金甲虫奖的最佳导演,并且提名当年欧洲电影奖。
2006年1月23日,瑞典皇后希尔维亚亲自公布了关于丹格的各种资料。
可爱善良的莉莉娅。
莉莉娅用援交的钱买了一个篮球,送给她救回来的无家可归的朋友做生日礼物。
小弟说,我从来没有得到过这么好的东西。
后来篮球被弟弟他爸爸用剪刀戳破了,弟弟沮丧地说,我会补好它的。
接下来的镜头里,无论弟弟到哪里都带着那个瘪掉的篮球,死的时候也带在身边。
电影中圣母与圣子像反复出现。
开始是莉莉娅以为自己会跟母亲一起移民美国时收拾行李的时候取下擦拭;一次是以为要和男友移民瑞典的时候取下收进行李;最后一次是莉莉娅被男友卖给皮条客,在囚禁中绝望地砸碎了圣母圣子像,之后跳桥自杀。
……我的主啊,因你的名而荣耀。
这是你的疆域,你会完美。
在世上就像在天堂。
赐给我们每日的食物。
原谅我们的罪,就像我们原谅别人对我们犯的。
并且让我们远离诱惑,让我们远离邪恶。
为你的疆域、力量和荣耀,永远,阿门。
想看:1.《16岁妓女的俄语文学史》2.“小时候读俄国作家的小说,每当读到妓女从良和主角相爱都有种莫名的喜悦,也侧面给了我读下去的动力,很奇怪。
”而我恰恰相反,我不愿意看到罗佳因为索妮娅的纯洁而忏悔,我希望他一条路走到黑。
人们忏悔往往是因为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在混乱的时代,没有人可以定义正确。
很奇怪,妓女从良是无可置疑的美好的走向,但是在一群妓女里偏偏出了一个善良正直的姑娘,总让我感到人们的偏见。
16岁少女是一个文学符号,象征纯洁,所以她做妓女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纯洁,她出卖肉体过活一定不会影响她的灵魂,她生活在阴沟里也不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这是非常有力的符号,大文豪与小写手都爱不释手。
正是因为人们对心灵纯洁妓女的美好期待,让我更加可怜她们,逼她们沦落风尘的是谁?
要她们既出卖肉体又保存灵魂的是谁?
看过:【夸克】一开始我总在想:因为有理由,所以就可以学坏吗?
那被殖民的那些国家他们经济不够发达,国力不够强盛,那他们就可以自甘堕落吗?
然而,莉莉娅被娜塔莎劝说后去了地下场所,但真正自甘堕落的不是没有监护人的莉莉娅,而是看似乖巧娜塔莎。
瓦洛佳这个小孩,我认为他和莉莉娅是一种共情关系,他们没有爱情,他们都想要一个家。
面对一群人的起哄谩骂嬉笑,瓦洛佳选择离开,代表他的态度是逃避糟糕的现实,这也呼应了前文他想轻生。
而莉莉娅坚持留下来,她听着他们的话,但是却在椅子上刻下反抗的标记。
所以,她不做明明白白的坏事,就不应该定义为社会的反面。
奇怪!
奇怪!
为什么苏联不宣传毒品的危害?
为什么知道卖淫不对却不知道吸毒不对?
好难过,莉莉娅还是卖身了,如果妈妈对她负责,就算穷苦她也不会卖身。
当莉莉娅卖身时,镜头对准她的脸,声音却是嫖客的喘息。
一个被展示的妓女不能发出声音,他们都看得见她的痛苦但他们对此装聋作哑,所以妓女没有声音。
我不想看了,这个安德烈一定会欺骗莉莉娅。
莉莉娅被迫卖身,被小混混强奸,瓦洛佳的篮球也破了。
这个地方真是糟透了。
我一直支持无论如何不应该背叛自己的祖国,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能力改变祖国,也找不到可以改变祖国的方向,那他怎么办?
留下还是离开?
《罪与罚》中加依洛夫开枪自尽,遗言却是「我上美国去了。
」其实,留在祖国和上美国都是一种结局对吗?
留在祖国等肉体被折磨死,去美国放弃自己的精神而死,而精神消亡了肉体也不存在。
美国显然不只是优渥的环境,更多的是政治意义和精神意义的逃避。
母亲抛弃莉莉娅去美国,莉莉娅抛弃瓦洛佳去瑞典,莉莉娅面临的是更惨烈的未来,那母亲是不是也过得并不幸福。
她已经对自己无能为力,所以她只能放弃莉莉娅的监护权。
瓦洛佳死了,莉莉娅最后也会死去吗?
不,瓦洛佳早就想死了,是莉莉娅救了他。
莉莉娅从来没有想过轻生,她一直都在努力生存,哪怕苟活也不放弃生命。
瓦洛佳最后依旧选择逃避,那莉莉娅还是会刻下「Лилия,4-ever」。
而我在想,莉莉娅是勇敢的姑娘,她可不可以破罐子破摔,杀死那个买她的男人呢?
杀了他就要坐牢,怎么报复安德烈?
怎么破局?
这个转场让我好难过,好不容易发出声音,好不容易反抗一次,她的的尖叫却被车笛声遮掩。
莉莉娅被卖到瑞典后,连痛苦的面容都不能被记录,只剩下嫖客恶心的嘴脸。
因为莉莉娅彻底不能把控自己的人生了。
既然生活已经绝望了,到底怎么才能破局?
最后,莉莉娅死了。
因为生是瞬间,死是永恒,所以这是《永远的莉莉娅》。
我恨自己在想看时写的评论,我现在无比想看见莉莉娅有一个好结局,我不想看到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么死掉了。
但我想法依旧,对一个不知底细的人展现虚弱的一面,这会成为刺向自己的刀。
有人爱写救风尘,但我一直期待莉莉娅跑起来,希望莉莉娅离开这里,希望莉莉娅靠自己得到新生。
有一点,在影片介绍继父时提到他是哪里人,我不懂电影的原文,是瑞典语或者俄语?
但是英语是Russia,中文是苏联。
嗯,看一部电影都能看出来英美和中国对这个地区的印象。
不过,到底原文是什么?
最后,你还是放弃了,放弃了这一切都很烂的世界。
影片讲述着一个女孩16岁的经历,被人抛弃,生活无助,看到的全部是生活的负面。
之后,放弃被收容,自我堕落。
后来,他成为天使了,令她羡慕,再后来,她也成为天使了。。
这种不知是要强还是堕落的人都去了天堂。。
不知去天堂是否真的这么简单。。
你曾看见你自己吗,莉莉亚。
在一声声嘲笑里收紧坚润洁白的骨头笑起来,月光般轻巧。
童话的开头总缺少尾巴,莉莉亚。
流浪狗般的孩子最终不拥有家。
剩下的那个男孩啊,许诺永不互相倾轧。
玫瑰的花心是一个空洞,莉莉亚。
你为之抗辩,能抵过谎言吗。
和你一样的海拔是淤泥和鼠妇,那里放不出一朵鲜花。
你怎样变得毫无热情,莉莉亚。
阴恶的蛛网缚你在原地,水涨起来,没过你头顶。
莉莉亚,你曾想呼告吗?
可幸福的人,他们看不见你。
湖水走散了,而你不具翅膀。
叛逆期少女一错再错。。。可悲啊
太不真实。
又是一部似曾相识的电影…实际上对我更大的纪念意义是,为了把它存到d盘,我磁盘清理了一下,然后…我的照片文件电影神马的全部消失!!之后的杯具是大概只有一半的东西数据恢复过来…唉!
被世界遗弃的孩子。有些地方的配乐真的很下档次。★★☆
生是一瞬,死是永恒。。人。。首先得学会的是自救。。生活难啊,能有多难?难就难在大部分的时候。。你别无选择。。。
这是一张能让我仅一眼就认出的脸。一想起这类电影,就无法克制对拍照的厌恶。
紀實片兒 操蛋
生硬。这种片子大陆也可以拍的。参见离自己20km的新闻案例: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H1IKTT00520KPK7.html
让我想起玛蒂尔达问里昂的话“是生命本就残酷,还是只有童年如此?”
莉莉亞,那個歷史時代的悲劇。
绵长寒冬 永无尽头 多余之子 亲弃家无 身在炼狱 身体可以感受世间一切 风与街道都可以是你的 实际上却一无所有 死是永恒的 生只是片刻 绝望的她其实正向往更美好的生活 在物质不均衡的现实下 不计其数的骗局会一直发生 Lilja和Andrei从相遇到简单玩耍 我也不设防地以为会好转起来 好崩溃 Lilja在飞机上露出微笑 而Volodya已经在楼道服药自尽 自从Andrei提议去瑞典 所有事就越发奇怪了 最后她到一个偏黑的房屋开始连续被交易 哎 跨语言的反驳部分很好 尚有一丝意志 最喜欢的是所有超现实的部分 一起死去在天堂相见打篮球吧 一切还可以重来 还能成为一个热心笑着有活力的人 想到了오아시스里的表现 Oksana Akinshina和Sandra Hüller有些神似 神态都太令人心碎
难以想像如此被遗弃的残酷命运竟有这样美丽的微笑。那个操蛋的世界,唯有天堂是温暖的。
小人物的悲催生活,死后长出翅膀来自我安慰?据说导演Lukas Moodysson十七岁就出了诗集,本职是诗人,但近年来拍了不少电影。其实只是让我想起了战车啊.....
一副灾难深重,永无翻身之日的样子。
小年青就这么毁了
配乐狂暴有力,青春在此处是狂躁而糜烂的,怀抱着不合时宜的梦想,和燃着明灭微弱的希望。撕毁的再拼合,唾弃的再去翻找。残缺的脆弱的叛逆的,温情也只是几秒来的薄弱又短暂。然而最终也走向毁灭,绝望不仅仅是把你逼入绝境,直到肉体死亡的那一刻为止。画面极具感官冲击。
小男孩戴起了天使翅膀,那一阵不禁想到了柏林苍穹下……而莉莉娅和小男孩又像是雾中风景的两姐弟……而看这部片的时候我就在听战车……
去你妈隔壁
21年想看的23才看了。
剧情太单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