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尔

Tár,她,Tár塔爾(台)

主演:凯特·布兰切特,诺米·梅兰特,尼娜·霍斯,马克·斯特朗,苏菲·考尔,朱利安·格洛弗,阿兰·柯德勒,西尔维娅·弗洛特,亚当·戈普尼克,米拉·博戈耶维奇,泽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德语,菲律宾语,法语年份:2022

《塔尔》剧照

塔尔 剧照 NO.1塔尔 剧照 NO.2塔尔 剧照 NO.3塔尔 剧照 NO.4塔尔 剧照 NO.5塔尔 剧照 NO.6塔尔 剧照 NO.13塔尔 剧照 NO.14塔尔 剧照 NO.15塔尔 剧照 NO.16塔尔 剧照 NO.17塔尔 剧照 NO.18塔尔 剧照 NO.19塔尔 剧照 NO.20

《塔尔》剧情介绍

塔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故事设定在古典音乐的世界,主人公莉迪亚·塔尔(凯特·布兰切特 饰)被视为现今在世最伟大的作曲家、指挥家之一,是EGOT大满贯得主,柏林爱乐乐团第一任女指挥。 她是乐界传奇,无时无刻不追求完美与掌控力,在专业上拥有偏执的精神,耀眼的光环下亦充斥着对欲望与权力的追逐。 距离一次重要交响乐录制仅有几天的时间,这将使她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一路相亲恋爱时代生锈警察局走出尘埃闪电阿加莎与伊什塔尔的诅咒狩猎季节绿皮车太平洋战争暴风刑警寂静之夜一四三第一神拳偶像大师闪耀色彩相对无言第二季预言者海诗行动女心理师之心迷水影警察有约使女的故事第五季卷款大作战疯狂电视台外出偷马亡魂出没东京大饭店狙击手·白乌鸦下半城风云极道追杀令小林家的龙女仆:情人节和温泉!

《塔尔》长篇影评

 1 ) 一整个硬不起来的隔靴搔痒的三小时

我看到了一个老白男的不甘,站在权力的金字塔顶太久,自己也被金字塔吞噬以至于丧失活力,当从前被压迫的女性、少数族裔以及lgbt都纷纷找到自己的战场,白男已经变成一个垂垂老矣的形象,他依然站在顶端,他的特权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只是他不站在舞台中心了,就像以前只有大音乐家才能在历史留名,可是现在最受欢迎的是流行歌星,可是后者所拥有的权力超过前者了吗?

没有,精明的老白男早就把该占的都占完了,所有的旧秩序由他统治,少数群体只是另辟蹊径而已,地球远比父权社会要大得多,旧的东西留在那里,没有被毁掉,反而是太稳定了,稳定到落灰,没人看了。

少数群体依然没有权力,但它有色彩,有人看就有色彩,终究,它能崛起不是因为统治者的慈悲,而是因为它助力了新生产力解放的需求,资本主义来了,信息革命来了,互联网来了,大众传媒来了,这些都是少数群体的舞台,凯特布兰切特拥有着的,正是让老白男们羡慕不已的资产——一副女性之躯。

她爹味起来就是大魔王,换一个真的白男爹味就会被万人嫌。

可是老白男也想释放,也想拥有色彩,他想让人知道在他老迈的孱弱的身躯内部藏着的精力四射的灵魂,还带着阴茎中心主义的丰沛,在贝多芬巴赫的铿锵节奏里怀念他的全盛时代,他的杀伐四方,他的旺盛性欲,此刻都借着大魔王的女体喷薄而出。

一整部电影我都觉得凯特演的就是个男人,塔尔这个女同人设也完全立不住,她就是在选后宫而已啊,直到结尾她跌落之后去了亚洲,她身上白人女性的标签才清晰呈现,也是因为亚洲还保留着“血性”——男人最爱的,尤其是让老白男怀念的——旧秩序在那里依然张力满满。

 2 ) 探讨 Cancel文化与性别无关、与为人有关

TÁR (A-) 首先,豆瓣的介绍写的是错的,这不是一部音乐人传记片,人物是虚构的,而且探讨的并非成就与拼搏,而是 Cancel文化,关于一个有名气、备受崇拜的名人是如何因为滥用职权和不当言行而陨落的。

类似因此跌下神坛的真实名人在这几年很多,大部分是男的,但也有女性。

本片则是从一个女性角色的视角出发,让人们了解,这类事儿不是只发生在男人身上。

滥用职权以及过度自我而导致名誉尽毁其实与性别无关,任何一个有名气、有权力的人都可能会面对。

#凯特·布兰切特# 今年应该会以本片再次冲刺奥斯卡,虽然我觉得这次表演其实没有超越她获过奥斯卡的《#蓝色茉莉#》,但这部中的角色其实更适合她,攻气十足,一个boss气质的女同,每次穿上西装都好帅气。

只是作为一个女同,Tar对有才华年轻女孩的偏好也为她惹来了麻烦。

你完全可以把这个角色换成一个男的,故事也成立,但用女性来塑造正是希望告诉观众,其实这类事并没有性别的区分,只看人们在名利和权势面前,是否能把控自己。

一方面Tar作为杰出女指挥家,是无数女性崇拜的对象,是女性的荣耀;但另一方面,她成名后对人的言行变得很冷酷、傲慢,甚至粗鲁,且当她手中拥有很多权力时,没有能公平地使用,最终导致她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坍塌。

这与我们之前看到的一些影艺学院女学生被男教师性侵的事件类似,不管是男是女,当权力在手时,都可能有不公平的现象出现。

Tar其实所代表的就是所有获得了荣誉、尊敬的成功人士,但随之而来的权力让他们高高在上,忘记了原本帮助他们成功的朋友和家人,更多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影片其实节奏不太好,前面半部真的很缓慢,甚至没太剪辑,经常出现很长时间的对谈段落,最开始的30分钟真的有点容易让人放弃。

比如有一段采访估计占了15分钟,简直忘记自己在看电影,还以为在看访谈节目。

后面剪辑有时也很突兀,特别体现在声响上,有时音乐戛然而止,有时突然从安静变吵闹,光线也常常突然从黑暗变得刺眼,似乎这样做特别是防止观众打瞌睡 。

但如果忍了下来没中断,看到后面还是会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触的。

特别是那种迅速跌落神坛后生活的强烈对比,令人叹息。

这个人的经历有点类似Ellen , Woody Allen,Kevin Spacey, Bryan Singer以及Amber Heards. 这些明星都是属于曾经红过,但后来因为一些行为而遭到唾弃,但没有坐牢,只是个人的事业受到了严重影响。

而这些人早在10年、20年前都不太可能会被Cancel, 而如今的时代,人们不再包容这些行为,特别是女性的觉醒让很多有权势者被揭发。

然而与此同时,本片似乎在说,作为女性,当你获得了同样的权势和荣誉,真的就可以比那些男性做得好吗?

这一切真的与性别有关吗?

咱就说#cate blanchett# 本人,也是杰出女星,但这些年都待人谦逊,个人口碑就非常好。

Power and Fame虽然可以改变一个人,但主要还是看为人,是否能不在其中迷失自我。

鉴于本片谈到的内容很符合目前美国娱乐界的文化特色,还是很有希望在颁奖季获得青睐的。

 3 ) Lydia Tár & Linda Tarr,伪装的强势和自我的毁灭(内含全片细节分析和剧本品读,正在缓慢更新)

这是一个基于Lydia Tár和Linda Tarr双重自我的对Lydia的剖析,剖析完了之后会在后面放上全片(我看出来的)每一个细节,还有剧本与画面的细节对照。

全篇分析建立的基础:这是一个塔尔视角的电影。

我们所不知道的、电影所模糊的一切,是塔尔自己不愿意回忆或者不愿意提及的。

我们看到的一切是塔尔的态度。

在正式的影评开始之前,我想先点明塔尔身份的两面性:Lydia Tár,电影里的天才明星指挥家,公开出柜的女同性恋,行事出格但潇洒,住在极其豪华的大公寓里,家里收藏了众多DG的黑胶(对不起关注点偏了,但DG的黑胶真的贵所以有必要一说),还有个小公寓用来创作;同样是Lydia Tár,和哥哥Antony在波士顿长大,住在工人家庭的小房子里,父亲是移民美国的匈牙利人,塔尔本人算是二代东欧移民,母亲是聋哑人,而在她上学期间父亲便早早离世,使得她早早开始postgraduate的学习进程,也早早踏入古典乐界开始挣钱。

你怎么能指责她攫取权力和她庞大的野心与欲望呢?

若非如此,她终了一生都走不到她现在所达到的、一半的高度,收入恐怕更会寥寥无几,以至甚至可能要靠哥哥接济(考虑到古典乐现在窄小的受众...嗯)。

这个故事觉得眼熟吗?

底层爬上来的孩子一步步攫取权力,又被权力所腐化,最后走向自我毁灭。

我觉得Tár表现的并非真实的自我。

——凯特·布兰切特电影里Tár的哥哥称呼她Linda,随后才意识到自己口误,重新称呼她为Lydia。

这里折射出一件导演不曾言明但确切发生的事情:塔尔改过名。

墙上的奖状上的名字是LindaLydia Tár,一个看上去就很优雅、上流、古典乐、还很女同的名字,并非是塔尔的本名。

她的本名是Linda Tarr,一个平平无奇的美国名字。

一个符合她出身的名字。

Originally a medieval short form of Germanic names containing the element lind meaning "soft, flexible, tender" (Proto-Germanic *linþaz). It also coincides with the Spanish and Portuguese word linda meaning "beautiful". In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 this name experienced a spike in popularity beginning in the 1930s, peaking in the late 1940s, and declining shortly after that. It was the most popular name for girl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47 to 1952.最初是中世纪日耳曼语名称的缩写形式,包含元素lind,意为“柔软的,灵活的,温柔的”(原日耳曼语*linþaz)。

它还与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中的linda相吻合,意思是“美丽的”。

Behind the names告诉我们,Linda在塔尔那一辈的美国女孩里仍然挺受欢迎;关于这个名字的形容词是,女性化,古典,成熟,普通,朝气蓬勃,文雅,美丽,温柔。

这些都不是Lydia Tár。

Lydia Tár是古典音乐界只差一步就能封神的大师,表面上极为强大,高傲,刚愎自用,中性化,去性别化的思考方式和谈吐方式,永不示弱,野心赤裸裸的写在脸上。

Lydia Tár和Linda Tarr,其实是截然不同的两个自我。

塔尔选择以Lydia Tár的形象示人,这是她创造出的另一个自我,出格的、离经叛道的、野心勃勃的自我。

但是Linda Tarr也是她,真正的她。

Lydia的出现,是为了保护Linda。

Linda并不足够强大去抵抗这一路向上爬的恶意和阻力,所以她被塔尔小心锁起来,只用Lydia的形式示人。

她以为外在形象足够强大,就足以融入父权的社会。

A two-year-old Tár holding a toy accordion, and a ten-year-old black-eyed Tar holding a hockey stick.She opens the closet, slides late-80's outfits to one side, and squats down to find SIX SHOE BOXES covered in colored paper, labeled in Magic Marker in the block letter style of an eight-year-old child:"Sundries," "Cash," Passport, "My IRA," "Jewelry," and finally, "Little Toys"She smiles then looks up to a SHELF with 53 carefully labeled VHS's of each and every CBS Young People's Concerts.这是剧本里提到塔尔回家时看到六个小盒子时的反应。

六个小盒子,Lydia正好挡住了JeweleryLydia的微微一笑证明她并不讨厌自己女性化的一面(这六个盒子非常女性化,尤其是珠宝拿个盒子),也并不讨厌Linda Tarr,不讨厌自己的出身。

她会在大受打击后回到家里,其实已经证明她改名并非是因为痛恨Linda Tarr这个名字和出身。

但她还是挡住了Jewelry的小盒子,证明她仍然没接受那个小女孩的,脆弱的自我。

但,这两个自我都真切的存在于她身上。

Linda Tarr是脆弱的、需要被保护的,但又是顽强到不足以被碾灭的。

我认为,对于Lydia Tár而言,Linda Tarr的存在就是我们在全片中一直隐约感知到的“她的良知”。

塔尔敏感脆弱的一面其实都是Linda的外显,换句话说,她从未真的无情。

那么,她为什么会走偏到这条路上来呢?

我个人觉得是如下原因:1.塔尔在成长过程中,并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爱过。

2.塔尔的成长环境完全由父权把控。

3.塔尔不知道什么是“爱”,但她渴求爱,这种渴求让她行之偏差;年轻激情的爱的理解让她疯狂和各种人上床,从年轻人身上汲取自己没有的活力,试图利用性填满爱的空虚。

4.塔尔本人有严重的自我毁灭倾向。

5.权力腐化了她。

手握权力而远离大众,只会越发觉得自己的至高无上,而无视自己所有的虚弱和脆弱。

首先,我们来谈谈第一点:她从未被人以一种合适且理解的方式彻底爱过。

塔尔的成长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小时候在家里的部分,第二部分是她在古典乐界学习和打拼的部分。

塔尔的妈妈是聋哑人,就算再怎么支持女儿的音乐事业和天赋,也很难真的理解女儿;塔尔有恐音症,应该从小就是个奇怪的小孩儿;塔尔是lesbian,但家庭对她的期望应该是成为一个温柔的、健康的、朝气蓬勃的普通女性,与家里阶级所匹配的异性恋女性,而非高高在上的古典乐大师,这二者必然冲突;何况塔尔其实并不讨厌自己的出身,她的改名必然伴随着一定程度上和家庭的冲突和决裂。

电影刚开头的时候,助理问塔尔要不要回去看母亲,她发了信息。

塔尔说,next trip。

家庭关系从中可见一斑。

塔尔决定不去看母亲我并不觉得这里是塔尔对家人冷漠;我更倾向于认为她的改名和她的冷漠都别有原因。

如果她对家人冷漠无情,她不会在一切over后回到家里,也不会跟哥哥打招呼。

考虑到电影完全出自塔尔的视角,我们所不知道的都是塔尔不愿意回忆或者逃避的东西,那么与原生家庭的故事是塔尔所逃避、从不提起的,而并非是她所鄙夷的(如果她只是为了融入上流社会她应该是鄙夷自己出身的)。

第二部分则是在古典乐界的成长过程。

那可是古典乐界,老白男们把控的古典乐界。

你看她与Davis的对话,哪怕她已经看上去非常憔悴,言语间也隐约有脆弱透出,Davis也永远只是侃侃而谈过去的音乐家们的故事,告诉她那些冷酷的结局,将自己洗白得一干二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

塔尔怎么能从这么一个世界中得到真正的关怀和爱呢?

Davis急着庆幸自己全身而退其次,是塔尔的成长过程中的父权环境。

古典乐界现状已不必赘述,塔尔被父权个体引领也保护(师从伯恩斯坦),自然会成为这一逻辑和规则的下一个维护者。

(如果想具体知道她怎么成了维护者可以移步另一篇影评的分析,电影里没有直接描述她对父权个体维护的部分)我个人认为,她想让基金会也扶助男学生的原因在于:她已经快要封神了,at her peak。

在这个古典音乐界里,在她成为一颗恒星之后,性别的强存在感于她是藩篱,是阻碍,而非特色或者助力。

她在试图摆脱自己被性别界定的身份;在这方面的表现上来看,塔尔是厌女的,但她的厌女由大社会塑造而成。

除去她对自身身份的厌恶之外,塔尔很讨厌老白男,其实。

Where ANDRIS DAVIS, 82, is known and still feels like a big deal. The walls adorned with framed B&W photos of famous dead people. Other than Marlene Deitrich, nearly all are white males of classical music. Among the Furtwängler and Karajan, Tár hates the place, and pokes at a salad while listening to old man stories, hoping she never becomes such a creature. (82岁的安德里斯 •戴维斯(ANDRIS DAVIS)在这里至今为人所知。

墙上装饰着黑白照片,照片上都是死去的名人。

除了 Marlene Deitrich,几乎所有人都是古典音乐的白人男性。

在他们中间,富特文格勒和卡拉扬,塔尔讨厌这个地方,一边听着老人的故事,一边拨弄着沙拉,希望她永远不要变成这样的生物。

)如上是剧本里的原话。

塔尔讨厌这个“几乎所有照片都是古典音乐界白人男性”的地方。

再考虑到先前电影刚开场时塔尔接受采访时顺畅地一口说出的女指挥的名字和对她们生平的了解(虽然塔尔坚持说我觉得现在性别歧视的事情在进步),我个人认为塔尔的女性意识其实是全然觉醒,只是被她强行压制的。

对女性指挥家的了解、对女性乐手的关注,怎么不算是女性意识觉醒的表现呢?

我一向觉得男性很少会关注到本行业内的女性,更别说一口说出她们的名字。

第三点,是塔尔对“爱”的渴求,对年轻肉体的趋之若鹜,对性能填满爱的错误期望,最后竟至于行差踏错。

Kirsta, Francesca, Olga,还有那个名叫Whitney的女观众,都很年轻。

(在此我们不讨论悖德的问题了,plz)Kirsta自杀的时候才25岁,Olga看上去也就是二十岁上下的年龄,Francesca就算比Kirsta年纪大也大不了太多。

而塔尔,很显然,她早已步入中年。

吸引她的女性都是年轻人,我想这并非巧合。

当然唯一的例外是她的妻子Sharon,这个可以留待Sharon的分析部分再说。

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和年轻人上床,对于塔尔来说,是一种攫取活力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嘛,总的来说比较干柴烈火......在塔尔内心深处,Linda没有得到过关怀或爱,所以自然会渴求爱。

但是她不知道正确的爱是什么样子,或者以何种形式表达。

她以为性就能填满爱的空虚,但这一切并无可能。

塔尔谈论马五That interpretation was very true for Mahler later in life, after the professional bottom dropped out and Alma had abandoned him for Gropius. But, as I said before, we are dealing with time. And this piece was notborn into aching tragedy, it was born into young love.这一段话其实是塔尔的自我投射。

她从爱的角度来理解马勒第五交响曲,其本质不过是她自己的投射。

她说马五诞生于年轻的爱而非悲剧,但马五这首交响曲本就是悲剧,她反复排练的第一乐章名叫葬礼,她指责马勒的妻子离开了马勒,是因为她觉得马勒的爱没得到回应,就好像她自己从来没被人爱过一样。

而年轻之爱,其是否暗指的正是她对年轻肉体的着迷呢?

她对于马五的“自我投射”,是否暗示的正是她后来自己的低谷,和Sharon带着孩子离开她的结局?

第四点塔尔的自我毁灭倾向。

我是说,塔尔走到最后身败名裂这一步,并非是她无能为力惊慌失措下走投无路被人逼到这个结局;正相反,我认为她本人至少要为这个结局负80%的责任。

我认为,这是她想要的结局。

在进行分析之前,我又要说本篇影评成立的前提:这是一部纯粹的塔尔视角的电影。

但,很奇怪的部分是,我们并未从塔尔视角看到她真正意义上的,在公众面前对控诉声浪的回击。

回击是否有效这件事我们另当别论,但这种“回击”其实从未出现过。

这是非常奇怪的;尤其是,当你把这部电影看作一部metoo施害者传记的时候。

Oh,罗曼·波兰斯基拍了《我控诉》来声讨人们对他的谴责(天可怜见的他可是被送上法庭还被真的被驱逐出境的);凯文史派西急急忙忙出了柜还对着公众哭诉自己有多少不得已;韦恩斯坦忙着运作公关试图把整件事压下去......而Tár呢,她在干什么?

她没怎么配合自己的律师取证(呃在我看来简直蠢到家了),视频被恶意剪辑放出去的时候她也没有找人做出任何合理的反驳,她好像总是被事件的浪潮裹挟着前行,却没有对这些东西做出任何反击。

(除了在董事会上再三声明自己是无辜的的部分...不过这种不是对公众的“反击”在我看来只能叫辩护,不能与前面metoo干倒的几位做的洗白自己的事情相提并论)Tár当然有自我美化的成分;谁不会在做错事的时候自我美化以显得自己没那么错呢?

但是她从未试图自我洗白。

她放任整件事发生,把她推到一个无能为力身败名裂的位置上。

如CB本人所说,She want to tear it apart; she's willing. She's the architect of the end of her career.这就是Lydia的自毁倾向:她一手助推了自己的毁灭。

至于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倾向,我认为原因是这个:她知道她的所作所为是错的,尤其是在kirsta自杀之后,她格外清晰的意识到这种所作所为的错误,但她已经在这条路上走得太远,以至于无法回头承认自己是错的;但是Linda,或者换句话来说,那个被她保护的很好的真实的自我,觉得这是错的。

作为Tár潜意识里存在的重要一部分,Linda Tarr其实在期盼这个自我毁灭的结局,所有的错误都得到应有的惩罚。

第五点,权力。

权力已经有很多人谈过了,很多影评也写过了,大家也各自有各自的体会,赘述就不必要了。

这里,只有一个问题是真的需要问的:Lydia Tár真的是,电影里的the most powerful person吗?

我不这么觉得,而且很显然,CB和Nina Hoss也不这么觉得。

Sharon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person in the orchestra.Cate BlanchettSharon is the one who is more powerful and leads the relationship.Nina Hoss这里,就即将进入下一个人物的分析:Sharon Goodnow.柏林爱乐乐团首席小提琴手,Tár的妻子,DG掌门人的妹妹,同时也被大量的观众视为Tár的猎物之一从而被完全忽略的角色。

但她是电影里出现的那么多与Tár上床的人里唯一一个40岁以上的;成功和塔尔结了婚还领养了孩子;从塔尔手里带走了孩子;她说的话和她的离开都成了击溃塔尔的最后一根稻草。

她的身份和如此种种无不昭示着一件事:Sharon并不是大部分人所以为一个贤妻良母式的花瓶,哪怕她的确是个king maker.Let's talk about Sharon, then.让我copy一下我自己发在讨论区的帖子:1.Sharon家族是DG的掌控家族(根据电影设定),而塔尔的唱片全是DG出的;

这里是对于Sharon姐姐的描述,也点名了Sharon出身的家族2.Sharon可以替塔尔传达她自己不能表述的具体的意思(比如告诉小提琴手怎么拉琴才是塔尔想要的效果),离开Sharon,塔尔对乐团的指导力度都会下降;

Sharon替Tár传达她的意思并且给出示范3.塔尔来到柏林爱乐乐团之前,Sharon就已经是乐团的乐手(大约也已经是首席小提琴?

),而塔尔在柏林爱乐的上位没少借助Sharon的家族和手段还有乐团规则;

Tár刚来到乐团的时候向Sharon询问的问题4.Sharon生气指责塔尔的点根本不是塔尔出轨,而是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塔尔居然一句都不告诉她(那一段吵架我觉得各种微妙,Sharon有一种“我们共同面对就不会是什么大事但你居然不信任我”的态度);而且Sharon说的是你该像以前一样来询问我的意见,这是规则。

一时之间不知道是Sharon控制欲更强(塔尔做的事情都要告诉她+问她的意见),还是塔尔控制欲更强,这很难评。

Sharon说“这是规则”5.面临濒临崩溃的塔尔,Sharon可以非常冷静理智地逼问她、指责她做错了什么事,十分有逻辑,相反塔尔完全被怒气冲昏头脑6.Sharon完全预判了塔尔会去接孩子的举动,所以在塔尔刚接到的时候就赶到带走了孩子,哪怕塔尔抓着她的衣袖说pls don't do this也没有用

Sharon不顾Tár的求恳带走孩子7.Sharon身上有一种如同大海一样的平静,不是一无所知那种平静,而是观察到了很多细节,什么都知道,但是一声不吭也不问塔尔的平静(而且考虑到Sharon的家族,她不可能对塔尔的所作所为和受到的指控一无所知)列举如上种种细节之后,我们再来看Sharon这个人物和她们的关系。

Sharon在乐团的职务&身份首先,Sharon,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

一个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有另一个称呼:乐团首席。

乐团首席,在整个乐团里几乎可以与指挥平起平坐的人;演出出场时,乐团首席都是在整个乐团成员上场之后,才走上舞台;演出前,她还要负责给乐队调音;每次演出,她都得以坐在离指挥最近的位置;指挥在上场和退场时,还要跟她握手。

乐团首席又被视为乐团的“副指挥”。

乐团首席负责整个乐团的音准和调音(当然,这不是走形式),为整个小提琴声部指定指法、弓法,还要负责小提琴的独奏段落,所以理论上来说乐团首席应该是整个乐团小提琴拉得最好的。

小提琴首席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是,指挥和乐团之间的交流媒介。

在演出之前,乐团首席需要与指挥和乐队进行详尽的沟通,以确保整个乐队成员对指挥的理解相统一,乐队音乐表达的感觉相一致。

在演出期间,坐在第一排的乐团首席需要迅速捕捉到指挥的情绪,并且用自己的肢体语言配合指挥,把信息传递给每一个乐队成员,让整个乐队的演奏步调一致。

相比指挥而言,乐团首席与乐团乐手的关系更紧密,兼具权威性和亲和力。

所以,Sharon is a better politician.也是真真正正的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the room。

与塔尔不同,Sharon是真正在整个乐团制度下缓慢成长起来、靠自己给自己挣来一席之地、是乐团的“一份子”,无论有没有塔尔都是乐团的决策者;她是King maker,塔尔走到这个位置仰赖于她的帮助。

(未完待续,持续更新中)

 4 ) 《Tár》中的四层社会议题

《塔尔》很早以前就是我的年度期待。

电影上线当天就强忍着困意第一时间看罢。

有惊喜也有失望。

是那种极高级又高冷的作品。

镜头与剧情的设计显得十分繁复,在纪录片、传记片与文艺片质感间横跳。

初看,整体是典雅的,每一段单拿出来是极富张力的调度与表演,惊艳的镜头与打光,却拼凑出失衡之玄虚质感。

它带给我的感觉很奇异,尽管初看观感不是多么享受,还是吸引我一步步深入了解。

而在半年后的今天,如果你问我去年对我影响最大的电影,《塔尔》绝对当仁不让。

尽管它并不是完美的,但导演的态度,演员的表演,远远超脱于去年上映的任何一部电影。

它的表达方式非常有趣,是极具德国电影气质的冷峻。

大篇幅的专业对白,我也是观后查询资料才慢慢看懂,但它并不影响电影的主体。

前期是多个一气呵成的长镜头,初步塑造世界观,展现角色魅力;中期你可能会觉得叙述视角有点诡异,是的,这份“诡异”是导演故意营造的。

一些刻意回避的细节,恰好构成了微妙的Tár第一视角叙述效果。

每一个电影里没有明显写出的,只留下蛛丝马迹的情节,都是Tár在逃避的心魔。

而电影表面的冷峻,恰好与Tár外在的威严形成了互文。

整部电影就像一座冰山,肉眼可见的只是一角,所有的精彩都掩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之下。

怪也怪Todd Field太高估了观众,在这样不断做减法的表达与极其膨胀的信息量里,其实作为我这样的观众看第一遍能捋清脉络就已经相当不错了。

如果对该命题不感兴趣,很容易就会给这部电影刻下“烂片”的标签。

它的主题要分很多个层次来谈。

第一层,最表象也是最“专业”的一项:是在讲古典艺术、观念在现代社会里格格不入的处境。

这一点是这部电影剧作的基础,也是将Lydia Tár设定成指挥家的原因。

古典音乐的门槛将浮躁的大多数人拒之门外,而大多数古典音乐从事者的高傲姿态又使他们更加边缘化。

在这样的体系里,古典音乐展示给社会的不是艺术,人们只需要造一个“神”来崇拜。

这个重任恰巧就到了Tár的肩头。

人们习惯把这位“神”看作完美的,不仅仅在专业上完美,更需要在人格上完美。

而她并不是,也不可能是。

这便是矛盾的根源。

开场Tár授课的长镜头,其实就借Tár之口展示了导演对这个命题的态度:艺术与人格应该分开看。

Tár问学生怎么看待巴赫。

学生回答:“巴赫不是生育了二十个孩子吗”。

塔尔是这样说的:“我不理解他的生殖能力和他的B小调有什么关系。

”但现代的Cancel文化则与深植Tár的古典思想格格不入。

Cancel文化讲究的是“一棒子打死”,讲究人德合一。

而这两种观念之间的分歧是无法消解的。

还是在这一幕,又引出了第二层议题:对身份政治的探讨。

如果你仔细看这个镜头里的对白,你会发现Tár对身份政治的看法十分通透。

她懂得利用它,也懂得这是一柄双刃剑。

“我作为一个中产阶级女同性恋……”这样的“自嘲”巧妙的规避了可能迎来的来自“身份”上的抨击,她的“身份”其实在当代身份政治体系下是占尽优势的,但也正是她“背离”了属于自己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她的倒台。

我个人非常认同导演在这个环节里透露的立场:“如果你让自己的认知和审美受限于被区分的这么精密的政治立场,如果巴赫的才气都无法打破他的性别、生育观、价值观和性取向架构起的藩篱,那你的才能肯定也会被某一类人否定。

”这一幕也是我心目中Tár最富魅力的一刻。

我和导演在价值观上可以达成一致,这也是我沉浸于这部电影的最主要驱力。

还是在这一幕,第三层议题其实也浮出水面:权力命题。

这一命题比起前两个命题,显然着墨更多,它贯穿了电影的始终。

说到权力,便不得不提角色的设定之妙。

在古典音乐体系里,指挥的地位非同寻常。

它是一个具有“统治力”的职位,在表演曲目的十几分钟里,指挥几乎掌管了时间,它是一个乐团的生命。

这样的职位正是使Tár的野心、控制欲膨胀的原因。

她理所应当地成为性剥削者,也正是因为权力的膨胀。

导演选用“女性”的性别来诠释这个人物,一方面是想要表达权力的腐蚀不分性别,一方面则牵扯到最后一层议题。

是的,最后一层议题,也是最易被误解的议题,便是女性主义。

其实我很诧异Todd Field居然能站在如此中立的角度来诉说这样一个故事,不带有半点“老白男”的酸腐气。

而这样的剧本却还被批判成“简单的性转男权”。

Tár的确是带有男性表征的,但在男权社会里,她想要寻求最高的地位也只有被同化这一条途径。

这是社会的症结,而不应该被随意的划作Tár的人格缺陷。

从一开始采访长镜头里她谈吐间对女性从业者的关心,到她需要服药调节的过度敏感的神经,和Olga相处时不经意流露出的脆弱,以及结尾跌落神坛后的癫狂…每一个细节都昭示了她为自己精心打造的“完美”躯壳下裹挟着一颗伤痕累累,病态的心。

就像她自己说的:“(一个女性实行)性剥削怎么可以和(一个男性是)纳粹分子相提并论?

”女性的悲哀尽显于此。

而这一句也有力佐证了她女权主义者的身份。

综上所述,Tár的矛盾与复杂赋予了这部电影灵魂。

而这个角色之所以优秀,更离不开演员的诠释。

Cate Blanchett俨然已经迈入了这个星球上最优秀演员的行列。

她的表演气场全开,从生活中的谈笑风趣到指挥台上的潇洒自如;每一分病态的偏执与自负,每一个身份下该有的反应,她的处理无比准确;又行云流水,不着痕迹。

人物间暗流涌动。

配角的戏份虽少,但绝不是缺失的。

庞大的留白使得琢磨角色间的关系更加饶有趣味。

篇幅所限,这里便不谈。

码了这么多字,也仅仅写出了这部电影的冰山一角;从剧情切入、人物切入的剖析,还有待电影爱好者们一起来挖掘。

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杰作。

至少是一部在当下社会里有意义的电影。

 5 ) 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实在无法讨厌塔尔

(含剧透)我不确定塔尔是否指挥了自己的毁灭,对于很多事塔尔有重要责任,但对事态发展又是无能为力的,比如对于她上课内容的曲解,确实对于音乐(在演出者手中)超越作曲家身份的各种可能和探索,塔尔是正确的,但是对跟学生以及普世盛行的(作曲家)身份标签和由此产生的情感排斥又不够尊重,导致对于学生和不能认识到这点的普通大众,塔尔是可恶的。

到后面网络上出现对上课内容断章取义对她不利的视频,塔尔都不屑于去回应。

在她的想象里,她的正义是对音乐的,何罪之有!

而现实对她的审视严酷的多。

塔尔艺术上很成功,但是对工作与生活控制的无力导致全面崩盘的情况,比如她不能满足助手的预期导致助手离去,预示着工作节奏的失控;跟自杀学生之间不清不楚的关系,影片中表现得很少,却可能是她幻听的根源,而她又没有吸取教训,继续想跟音乐新人抱有发生关系的幻想,最终导致家人对她的离弃。

她的对控制的执念和疯狂导致了最后在公众面前出丑,彻底葬送了在主流古典场合的工作机会,被取消了。

塔尔的毁灭是否性别使然我不清楚,男性在她的位置上是否会冲动,这是一个问题;冲动后是否能被公众接受又是一个问题,也许这个世界对男性犯错更有容忍度,而女性就不行,这是一个大问题,也是影片提供的一个很好很具体的一个角度。

塔尔有她的罪有应得,然而,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典乐,我对塔尔恨不起来!

她虽然是个虚构人物,但在音乐方面的观点是那么深刻、正确,对于音乐的理解和热爱是那么纯粹,超出很多我听过的真实世界乐手和从业人员。

作为一个音乐家she simply rocks,because music matters to her,which cannot be said about many classical musicians working today!

她的执着对于音乐爱好者像是一个现实中很少能满足的梦。

她在电影中的失败是一个悲剧,不仅是个人的,也是音乐的。

有意思的是影片里有不少对现实中古典音乐家的评价,MTT一定会感觉被冒犯到了。

😆

 6 ) 控制时间的右手

#Cine Lumiere#Special Screenings 影片的完成度还可以,但故事太弱,还有这种片长塑造的内核令人心疼。

影片以塔尔为主视角叙事,角色上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是以女主表男性,二是对她人的剥削。

第二点上看是以Olga,Francesca和Krista加梦境,邮件和直播补全了一个完整的剥削故事,但是对这部分的批判是完全缺失的,影片就随着女主的自我走向了一个奇怪的方向。

而第一点的判性放在整部作品中的占比则是少的令人费解,只有蜻蜓点水侧面讽刺了一下社会问题。

女主整部影片的表演其实是不算出彩的,同类型的角色太多了,应该是属于驾轻就熟。

视觉上,正反打非常不喜欢,不论是景别的切换还是正反打的时机都太差了。

片中还出现大量的跳轴,不适感很强。

本以为几场横移会有惊喜,也并没有。

在朱莉亚的长镜头不错,也是我视觉上唯二比较喜欢的部分,不过变焦切的时机也同样很差。

剩下另一部分还不错的是结尾处困境构图,镜子的无限延伸和门框的重叠展现的困境,不过结合剧情的结尾更是像一个老白男在自我感动。

 7 ) 浅滩里的鳄鱼

二刷之后,觉得此片实在是很值得写一篇长评。

我很喜欢的一位评论家说过,评论应该出于对杰作的回报之情。

这部电影很严肃,并且说不定是近三年来我们能够看到的电影里最严肃的一部,所以让我们回报以严肃吧。

莉迪亚·塔尔,古典音乐界的巨星,离成为恒星只有一步之遥的天才,轻易跨越流行与古典、理论与艺术的界限,对身份政治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和“伟大”毫无关联,但她对热衷于此的年轻人的态度可以说得上是宽容。

追捧她的人太多,真心假意都有,而莉迪亚的眼里心里似乎只有神圣的音乐殿堂,对众人的毁誉不置一词。

她敬重指挥这个行当,无论是指挥柏林爱乐还是东南亚无名小城里的学生乐团,她都竭尽全力、严阵以待,当她的激情在台上尽兴挥洒的时候,没有人能把自己的目光从她身上移开。

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爱孩子的监护人,尽管陪伴养女的时间不多,但却是对方最为信任依赖的人。

莉迪亚·塔尔,全球顶尖乐团里的大独裁者,曾在有伴侣的情况下,疑似与女学生发展过不正当关系,又与之决裂,且曾对众多乐团表示此女精神不稳定,不适合担任指挥,毁人前程。

此后女学生绝望自杀,塔尔陷入不为人知的内疚恐慌之中。

尽管有此种前情,塔尔还是不可自拔地喜欢上了乐团新来的年轻大提琴手,并利用自己的手腕为她铺平了通往柏林爱乐乐团助理指挥的道路,挤走了多年兢兢业业的老人塞巴斯蒂安,乐团其他成员敢怒不敢言。

塔尔还是一位相当恶毒的上司,她的助理一直尽心处理她的一切生活琐事,为她保守有关自杀女生的秘密。

她鼓励助理去尝试指挥,又开出“助理指挥候选人”的空头支票笼络她,让后者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继续工作,最后一无所得,终于辞职。

塔尔听到辞职消息之后的第一反应是:“她就是个两面派小**”。

她的谎话和控制欲把自己搞得众叛亲离,最后她亲手毁掉了自己的事业:冲上指挥台殴打一个她向来看不起的同行。

认为其中只有一个塔尔是真的,而另一个塔尔是污蔑\洗白的结果,抱着这样的态度,观众自然能够远离不安和困惑,获得更为轻松的观影体验,于是一切也就与自己的生活无关了。

但是,影片制作者向观众索求的,是成年人强健的脑筋,它要能够承受那些与自己的臆想不符合的真实,能够思考这种差异意味着什么,并且勇于去承认,比起广阔而复杂的生活,自己的观点是相当简陋的,无论它有怎样前卫时尚的理论为之背书。

性别理论、后殖民理论重要吗?

重要的,可是它们不能处理自身框架之外的问题。

巴赫的B小调、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这些理论解释不了它们的伟大,也解释不了塔尔对杰作纯粹而激烈的爱意,她的人生经历这样大的变故,但它没有变……何等坚韧不拔的爱!

这绝不同于中产对艺术品优雅的玩赏态度,塔尔在这一意义上区别于所有保守庸俗的刻板中产。

是的,有不少学生嘲笑塔尔那种陶醉姿态过于做作,解构一切、嘲弄一切的方式会让年轻人显得老成犀利,可是,然后呢?

从未被杰作打动、征服和改变过的人生,多可悲啊。

说回塔尔。

电影一开场,就是匿名的直播镜头对准沉睡的塔尔,类似的场面在电影里出现了三次,前两次塔尔都显得对它毫无防备,第三次,塔尔发现了,有那么片刻她显得无所适从,随后继续讲课。

躲在镜头后面的人对她的生活细节津津乐道,谈论中又是不屑又是艳羡。

塔尔从自己声名的顶端往下坠落,一路上,没有一个人试图接住她,正如在她滥用自己权力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提醒她“你这样是不对的”。

更多的人在吸她的血。

伴侣莎伦指责塔尔,在女儿之外,她和其他所有人的关系都是相互利用。

这话对又不对,应当说,除了女儿之外,她其他的人际关系里都有利用的成分,但哪里全是如此呢。

她对退休老师隐秘的关怀是假的吗?

她对年轻的大提奥尔加的赞赏是假的吗?

塔尔这个活人,怎么可能一丝真情都没有呢?

你看导演的镜头多冷峻:他给我们看塔尔这头狮子如何残忍地撕碎比她孱弱的猎物,又给我们看她怎样被不动声色地、礼貌地请出中产精英的生活圈。

在这之前,不也是同样的一群人在追捧她的成就吗?

没有人对她讲一句重话。

身边所有人都在说“是的,我当然相信你”“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来还你清白”“这场闹剧一定会结束的”,可是你知道她已经在一寸寸地、不可挽回地滑下去。

狮子残忍,而群狼卑劣。

但是,塔尔就是塔尔啊。

她像那条从电影游进了河流的鳄鱼,她活下来了,而且会一直活下去,在世界不知名的角落里,一次又一次地举起指挥棒,在上场前紧张地深呼吸,无论台下坐着的是谁。

这里头有一种感人至深的肃穆,这是和性别、民族、阶级无关的,人的尊严。

在这种时候,人比起神明也并不逊色。

 8 ) Tar

This is such a great piece of movie making. It would be one of those that will stay with me for a long time. It is great on many levels, stylish, intricate, nuanced, with attention to details and an intention to stay objective.The storyThe movie is a fictional account of an alpha female, Lydia Tar, the principle conductor at Berlin Philharmonic, with impeccable pedigrees - Curtis, Harvard, and U Vienna, protégée of Bernstein, conducted at Cleveland, Chicago, Philadelphia, Boston, and New York, before landing in Berlin. It is a biography, a character study, a life carefully put in front of you, with the predictable downfall. By the end of the movie, Lydia Tar as a character truly comes to life. It is also a study of power - the structure of it, the dynamics, the appeal, the human cost to obtain it and maintain it, and the movie uses classical music as the medium for illustration. Like any power structure, this one is also a pyramid, with Lydia seemingly currently sitting on top of the food chain. Throughout the movie, we got glimpses of how she got the power, how she maintained it, and how she uses it and enjoys using it. The director is clever in giving us pieces of this character but by bit, and we have to put it together, figure it out ourselves, and form our own opinions about her. We got a peek of her humble beginning near the end of the movie, when she goes back to her old house in NJ, her pedigree being stated in the opening scenes in Adam Gopnik’s interview from New Yorker, and her numerous acts - choosing solo players for performances, calling shots on who gets to be the conductors, etc. She knows the politics and plays it well when she needs to, but most of the time she is just blunt and simply too impatient. We are quite familiar with male figures with power behaving in this way, and this one simply is a female. In essence there is no difference - the sheer nature of power determines it already, it chooses people with certain traits, and it corrupts, albeit to different extent. I always feel, to get the power, one has to sell a piece of the soul, sometimes the more one is willing to sell, the more powerful one becomes. This may be cynical, but look at Lydia, she started as someone truly engrossed and passionate about music, and still is, yet she is this calculating, cold and manipulative figure. That is why I think although this is a great movie, I just do not love it, because it is too cold for me for comfort, and the only saving grace is Lydia’s tenderness and care toward her daughter, Petra.The movie has a clever way of giving us pieces of the information one at a time, we get to see her from many different angles, from many people’s viewpoints, including her own. The filmmaker does not judge, he simply tells, he shows, and let you decide on your own.The acting

The role is custom-made for Cate Blanchett. I am a huge fan of her work, and I think she is brilliant in this movie. The total control of all the facial and body movements, the many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 the almost primal force that drives her (I think the boxing scenes are quite telling), the paranoia, the fear, the command and absolute control when she is with the orchestra or students or audiences, the coldness and calculating behaviors, all fitting with alphas. One thing that is the saving grace for her is her tenderness toward their daughter, Petra. She will bully the kid who bullies Petra, she will hold Petra’s feet until she falls asleep, she writes music and named the piece “Petra”, it is comforting to know there is still a soft spot in her heart.The supporting cast is also awesome. Her partner, Sharon, played by Nina Hoss, was brilliant. Her reactions when things happen tell all about their relationship. One thing cynical about it is that Sharon was not mad about Krista, or Lydia’s flirtatious or even more offending episodes with younger females, but more about she was brushed aside, becomes irrelevant, not like in the beginning whereas Tar needed her to navigate the political scenes to move up the ladder. Francesca, her assistant, and Olga, the genius young cello player, who is played by a real life cellist, and - not a Russian! She is British-German! These two are in vast contrast, to Lydia, and to each other. They were really great performances. Sabastian is also great.Me-too and gender politicsWhat happened between Krista and Lydia was never clearly stated. We can guess from scraps here and there. We saw the emails in which Lydia went out of her way to sabotage Krista’s future (talking about coincidence, a female professor in my profession, a goddess and an established authority, was sued by her trainee for similar reasons, and this professor recently moved to a different institution- take a guess). We saw the gift “challenge” but I really can not figure out why Lydia was so spooked by it. We saw Lydia’s coldness. We saw the consequences. Was it Lydia’s fault? Was Krista unstable to begin with? Was she becoming dangerous? All these were not answered, so it was vague. I think this is intentional. All these stories have two sides, and as audiences, we may get very close to the truth, but probably never the entire truth.From Olga, and the way Lydia approached her, we can tell that this is not the first time, not the second time, probably happens more often, and rumors may be true. Sharon has to accept it as part of the deal.As for the gender politics, Lydia certainly downplays it, yet it is simmering in the background. When alpha women get power, they behave just like powerful men. Power corrupts, and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Cancel cultureThe scene that gets everyone taking is the master class Lydia gave at Juliad. The clash between her and the student is fascinating to watch. Again, the director does not take sides, and you decide what you think. I also think there is more of a generational gap than cancel culture on play here. It was a very well thought out scene, the body languages, the expressions, the change in the conversation, it is executed really well.Social mediaAnother generational gap thing is the presence of social media, it becomes part of the story, the texting with live videos, the YouTube videos, etc. In today’s world, it becomes a reality, especially for people in powerful positions, they can not ignore it.MetaphorsThe movie uses a lot of metaphors. Time, Lydia talks about stopping and starting time as she conducts, yet it feels delusional; her time was up in the end, she just does not have a clue yet. The noises, the dreams, some of them were disturbing and startling, and can feel a bit too much digression at times, but they do serve a purpose. These are her inner fear and struggle, maybe also conscience.The endingThe lowest of the low to someone like Lydia, yet she is not completely gone- a fighter like her may come back.

 9 ) Hmm

When the film first came out, I anticipated having issues with it, so I initially refrained from watching. However, now that I've finally seen it, I found myself loving almost every aspect and thoroughly enjoying the experience. That said, upon reflection, I feel there is a crucial missing piece: the portrayal of the female lead. While women can certainly be power-hungry and capable of abuse, I struggle to envision a female villain engaging in power abuse in the same manner as depicted, mirroring male counterparts. The film falters for me because the director seems to have constructed the character from his own perspective and imagination of how women in power might behave, rather than a more nuanced or authentic portrayal. This causes the narrative to crumble for me. Nevertheless, the filmmaking and performances are truly masterful.

 10 ) 电影 | 影评 翻译 | 《电影手册》794期:评《塔尔》(托德·菲尔德)

原文出自:《电影手册》794期-2023年1月刊原文标题:她生命中的马勒【Les Mahler de sa vie】原文作者:Guillaume Orignac 译文首发:公众号“远洋孤岛”

《塔尔》 托德·菲尔德(图源《电影手册》正文) 译文如下:这是一部从结尾开始的电影,并如此重复了两次。

第一个场景是手机屏幕拍摄的视频,画面上是一位在飞机上小憩的女人,伴随手机上一段神秘的短信对话;第二个场景则是对准了这个女人的脸,她即将走上舞台讲授一堂大师课。

在这两个图像之间,已经出现过一个长时间的(倒放的)片头字幕,而这样的字幕通常出现在影片结尾。

主角的命运似乎从电影一开始就已注定:它想告诉我们,接下来的一切其实都已发生过,这是一种迷人而狡猾的方式,通过强加情节的确定性,来解决虚构作品的不确定性问题。

然而,这种时间的颠倒使导演托德·菲尔德冒了极大的风险,他不只是拍摄其角色,而是往角色的生命之棺【cercueil existentiel】一下又一下敲入钉子,直到窒息。

然而,菲尔德感兴趣的并不是宿命论的论述,而是观察一个生命【existence】如何与世界脱轨的方式。

《塔尔》是一部干净利落的侦探片,探讨了一个角色的消失【effacement】。

因此,电影围绕片尾字幕展开,仿佛是想提醒我们两次:首先,部分画面将始终保留神秘感,使整部电影渗透出一种源于隐藏符号构成的偏执恐惧感;其次,这些画面都将耐心地勾勒出一个女人的形象。

这位女人就是国际著名指挥家莉迪亚·塔尔,她热爱人与音乐,并认为自己可以通过右臂(她指挥节奏的手臂)的挥动来控制二者。

在电影开头的大师课上,她向采访她的记者强调:“由我启动时钟”【译者注:电影台词“I start clock”】。

随后的故事讲述了这位指挥家如何失去对这只手臂的控制,进而失去对节奏乃至生活的控制。

这个坠落【chute】的故事以关于“取消文化”的黑暗惊悚片形式展开,从而证明了这部电影精准地展现了当代世界的古典音乐。

这种情况下,电影面临的风险在于,它可能被当作一部关于当代问题的电影。

然而托德·菲尔德并未回避这一主题,他为对话场景注入了关于相关文化的尖锐辩论,从而迅速摆脱潜在的沉闷感。

他对角色的罪责并没有表现得模棱两可,甚至展示了她冷酷威胁一个小孩的有害行为。

莉迪亚·塔尔的罪责首先在于她被权力侵蚀——无论是在争取权力、保有权力,还是使用权力的方式上。

这部电影并不突出情节的颠簸(叙事的戏剧冲突被刻意排除在镜头之外),而是强调这种行为对她个人和职业生涯的致命后果。

因此,我们需要从别处去寻找电影的多义性。

首先是这个女性的肖像,她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像一只冷酷无情的猫科动物,她的身体会随着时间逐渐崩溃。

苍白的脸色和带有黑眼圈的妆容,以及摄影中毫不遮掩的粗犷棱角,使得这位女演员赋予角色一种国际巨星的光环。

矛盾的是,她二十年来充满表现力的表演积累了强大的存在感,而这种力量恰恰要服务于莉迪亚·塔尔的冰冷表演。

布兰切特无需过多表现,因为她的艺术肌肉——曾为展现其天才而蓄力已久——早已是绷紧状态,仿佛我们能够想象到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专注来不断提升艺术水平,但当我们见到她时已无需任何证明。

现在只剩下表面的效果,演员的表演——她刻意的微笑、应景的情感和压抑的愤怒——已经和角色融为一体。

这个角色只向世界和观众呈现了她的社交面具。

直到最后,我们都对莉迪亚·塔尔依然了解甚少:她是施害者还是受害者,是孤独还是有爱,是天才还是勤奋,是征服的帝国还是乖戾的孤岛?

我们对此无从得知,因为托德·菲尔德将其焦点停留在图像表面,成功拍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惧感。

他故意选择不让我们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仿佛那里没有任何值得挖掘的东西。

没有童年的秘密(在一个短暂的片段中仅稍作提及),也没有真实的情感(她似乎正是缺乏这些)。

唯一的生平细节是在一段对话和一个场景的转折中简单提及的:名字从琳达·塔尔(Linda Tar)改成利迪娅·塔尔(Lydia Tar)。

这使我们看到另一个现实:塔尔是一个为投身音乐世界而重新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且她只懂得不断运动。

她身体的不断运动是通过健身场景展现的;她的职业生涯在纽约和柏林间的工作场所间不断运动;她的欲望也在不断运动,似乎是从一个年轻女人转向另一个年轻女人,而此时她的妻儿正在熟睡。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音乐的运动,她声称自己掌控着节奏。

她在整个故事中的职业目标,是通过演奏第五交响曲来完结马勒系列作品的演绎。

而就像年轻按摩师白色浴袍上印的数字“5”一般,第五交响曲最终注定失败,而她将呕出内心深处早已被遗忘的沼泽。

我们可能会认为,现实的回归揭下了莉迪亚·塔尔的社交面具,最后一次隐晦而讽刺的运动透露出她身份的某些线索。

电影似乎将以一个惯常的说教收尾:人们不可能不经历内心压抑的痛苦就摆脱自己。

但是,电影直到最后都保持着模棱两可的状态。

首先,《塔尔》始终没有向我们解释影像的来源:谁在拍摄莉迪亚?

谁闯入她家,并放置了那些带有令人不安的符号的物品?

通过始终保持叙事的神秘性,影片从未对这些困扰她的符号的幻想性质作出解释。

真正动摇这个角色的东西,隐藏在她摔倒【/坠落】过程的表象之下:这并不是一个单纯关于取消文化的问题,而是她逐渐被声音符号所控制,最终失去对节奏的感知。

塔尔经常抨击这个世界充满了被奴役的“机器人”,但最终她自己也不得不头戴耳机,通过机器指示的节奏来指挥乐队。

可是,她本质上是否也一直是一台失控的机器呢?

托德·菲尔德同样拒绝对此给出明确的回答,他更愿意选择继续陪伴这个角色走向自我消亡,而这种消亡的痛苦表现为她的失眠。

因为,正是对睡眠的拒绝藏匿着这位女性形而上的焦虑——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她无法忍受自身赤裸而毫无意义的存在。

PS:①《电影手册》794期评分表中手册编辑对《塔尔》的评分(四星制):

②本文作者Guillaume Orignac在AlloCiné法媒平台上给出四星(五星制):

《塔尔》短评

#BJIFF2023# 结合《会心一曲》看效果更佳,两部电影的主题高度相似,但对部分议题(如性别、家庭等)的探讨各有不同。塔尔属于是女强人类型,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是雷厉风行,但这样的风格并非总是好事。想把性别身份和职业生涯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本就是一个不公平的世界。

8分钟前
  • AlanX
  • 还行

开始奥斯卡补片,好莱坞终于也开始扛着红旗反红旗,拍摄LGBTQ在身份政治中的“不正确”了。三个小时真的没必要,拮据聱牙各种掉书袋,信息密度感觉像看了五个小时,观影体验还不如《斯宾塞》(暴论)。大魔王演塔尔其实和麦克多蒙德演无依之地差不多,难度很高的角色刚好碰到合适的演员,如果真的赢过杨紫琼拿小金人好像也没啥问题

13分钟前
  • 牛奶很忙
  • 还行

笨蛋!是权力!

15分钟前
  • 真绪
  • 还行

恕我直言,这座小金人是cate的。

17分钟前
  • 蓖麻籽
  • 推荐

凯特整个人会发光,讲德语和指挥和弹琴都有模有样。//大量音乐相关专有名词,首映场没英语字幕,还有德语part,看得我叫一个吭哧憋堵。但抛开这所有不谈,还是可以感受到主创的不成熟之处,很多跳接没有头绪,很多该出效果的搞笑的点没有到位,很像闲笔。借了人物色彩厚度的光,又有大魔王演技加成,实在不应是现在的完成度。

18分钟前
  • 许多熊
  • 推荐

建议不看预告片对这个电影零预期去看 你会在每一次困惑之后收获惊喜 最惊艳的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却塑造了如此真实的一个人 Tar身上没有任何符号化的部分 一个如此冷漠 又对音乐有着如此热情的人 一个试图关怀他人 却会很快失去耐性给对方造成伤害的人 她也不是男权或者女权主义者 却的的确确踩到了很多红线 用她作为一个女性 却拥有着男性般权力的身份 从神坛滑稽得跌入谷底 这是给布兰切特量身定做的电影 Tar在教学音乐的时候 也是布兰切特在教授表演

21分钟前
  • 希希莉娅 ☕︎︎
  • 力荐

伯恩斯坦看了也要翻白眼的程度。。。加一星给凯特,她怎么那么会演男的!而且长得像 基努里维斯。。

24分钟前
  • 拉赫玛尼诺妇
  • 较差

有点微妙,但虚构世界里塔尔这点“人品问题”算啥啊?什么自我毁灭?就这???

25分钟前
  • 囍弗斯
  • 还行

30分钟前
  • 削恩·王
  • 力荐

【X】意图让人精疲力尽,但实则寡淡如水。

31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开头三个大组合段内充斥着各种人名与专用名词,这俗套到好似采访前的堆积介绍写法与电影伊始制作服装的景象一起制造高深感和人物的超格调,布兰切特的表演同样如此,古典音乐艺术内的想象式人物构建,时刻竭力彰显“演技”的存在,倒是也相辅成了一种口味——看我多厉害的外向彰显形描绘。如果说前半段建立的内层叙事是将传统权力结构内男性迫害的事件更换为更为复杂的同性之间,有着难得的视角与去除性别后的根本发生逻辑剖析野望,可长时长并未带来所期盼的深入,只是简单性别转换后的偷懒剧作,更重要的是,在意图突破性别身份政治的单维度探讨后,又忽视了左翼神圣三位一体中的种族-阶级两极,但这恰恰是抹平后的重心。极力呈现梦魇段落与现实遇害的方法,不说落后10年,5年绝对有,不知道迈克尔·哈内克看到将近60岁的模仿者会有什么感想。

34分钟前
  • 云雾敛
  • 较差

片中她和朋友的对话中她讽刺了叔本华,而她没有意识到她既是叔本华,一个极端的个体。她被人讨厌因为她无法放置在被评判的容器系统里。没有人喜欢她。

38分钟前
  • 12
  • 推荐

#venezia79 3.5 今年威尼斯过半回头看 这部已经是完成度最高的了 影片最后15分钟在我这里把分扣成了这样 其他的话题我没发言权 但把柏林拍的这么干净 最后15分钟刻板印象加殖民者凝视 真的挺恶心的 好在全片最后一幕收住了 我是笑出声了 虽然这部电影重点不在这里 但所谓的发达国家的居民住在老旧的公寓楼里死在屎尿里,发展中国家年轻人努力充满希望 也是很讽刺

39分钟前
  • 烁烁君
  • 还行

观看《塔尔》就像是阅读两个半小时的推特shitstorm:没有任何一秒是在真正讨论问题的。菲尔德这部虚假的电影对权力、取消文化、身份议题和古典音乐所提出的意见好像直接取材于报刊文章的评论区,再佐之以布兰切特大错特错的表演,一个怪物便从此诞生。菲尔德向女主角身上抛去了诸多光环和诸多狗屎,让她的行事彻底离开尘世的逻辑和束缚。这个人物的成与败都是这个时代对于权势人物的想象,充满了欲言又止的伪吊诡和真怯懦。至于她对艺术那本真的爱,well,从本片对古典音乐世界假模假式的展现来看,应该不是导演的关注重点。《塔尔》的艺术大概就像她的马勒一样,没有丝毫真挚可言。

4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较差

#SIFF2023 大光明影城 看得并不轻松。艺术家品格是否应该与作品相分割?塔尔认为应该,而自己却断送于此,流落最通俗同样是音乐的娱乐舞台。从最初粉丝的挑弄,到三次蓝色高跟鞋,轻易替换成员却装作虚伪质问,看似不经意实则是安排的大提琴手,吃素与吃肉的对比,失去颜面的谎言,噪音的追溯,洁癖,妻子的控诉都指向了塔尔隐藏着的权力控制。另外小助理和大提琴手的暗线,均是通过视频在线对话暗示的,隐藏的非常巧妙。最后的按摩却变成了权利的外化,对性的挑选,赤裸裸地将塔尔无意做的日常展示。关于镜面(厕所,手机,窗户)的设置,极小道具的推动,极致的表演,加上让人流泪的音乐才能,构成了探索的迷宫,学术而又值得玩味。无所谓性别,赋予人的权利与控制欲望才是问题。

43分钟前
  • 光影尘迹
  • 力荐

“可以说是literally的女拳”。来之前被人宣传说女王这次雄起了!结果一看,其实是父权的故事发生在Heroin身上而已。其实说到底还是权力的压迫。 #威尼斯记

44分钟前
  • walkerja
  • 还行

短视频大片拼凑

45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非常意外,反而是这届奥斯卡的痛苦补片过程中最喜欢的一部。这当然不只是一个套着铁T外皮与性向与性别无关的白男片,反而是直指性别与性向议题核心关于“权力系统和制度如何异化个体”的寓言片。这个寓言不仅能套在性别和性向议题上,更能套在家庭关系上,甚至可以套在地缘政治上。无论是讨论性别议题或性少数都会来到“权力不对等”的终极总结上,然而又如何清晰明确的表达这个主题,《塔尔》显然做的要比战斗檄文式的《前程似锦的女孩》或加强受害者叙事光环爽文叙事式的《她说》都要好。本质上这还是一个“小白兔”扳倒“大魔王”(大师)的故事,只不过视角颠倒了一下,所谓的“扳倒”润物细无声,只言片语效果却雷霆万钧,就像这几年metoo浪潮兴起。塔尔误打误撞进入涂鸦楼的桥段梦回《毕业会考》和《拆弹部队》

47分钟前
  • 大海绵
  • 力荐

如同一沓全是古典圈八卦拼凑起来的三流小报。但是看到终于有人把古典这个圈子的那点东西拍成电影还是有些不一样的感觉。能接下这片子说明CB是越来越屑了,不过塑造这种性转+卡拉扬式的人物恐怕也只有CB正中下怀欣然接受。

49分钟前
  • herugrim
  • 较差

凯特演技护体,硬生生把如此平庸的剧本拉过及格线

54分钟前
  • 冬子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