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Der Baader Meinhof Komplex,The Baader Meinhof Complex

主演:马蒂娜·格德克,莫里兹·布雷多,约翰娜·沃卡莱克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捷克语言:德语,英语,法语,瑞典语年份:2008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剧照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2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3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4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5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6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3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4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5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6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7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8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19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 剧照 NO.20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剧情介绍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了1970年代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由安德里亚斯·巴德尔(莫里兹·布雷多 Moritz Bleibtreu饰)和乌尔丽克·迈因霍夫(马蒂娜·戈黛特 Martina Gedeck饰)领导的德国无政府主义组织“红军支队”,从1972年开始一直从事极左的恐怖活动。在标榜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下,该组织试图创建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体制。然而他们正是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犯下了多起暗杀、爆炸攻击以及绑架的罪行,所谓的人性在嗜血成性的恐怖事件当中消失殆尽。 影片根据记者斯特凡·奥斯特80年代的畅销书改编而成,荣获2009年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66届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外语片提名,2009年第22届欧洲电影奖最佳男演员提名等多项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破晓徂徕山超脱一级病毒安德森坠落生不如死合奏实习医生风云第三季不死法医氪金玩家沙丘虫暴王的男人虎纹少女大有前途刀尖舞者愤怒管理第二季别开门直言真相第三季恶之花永冬悬案密码5:马可效应灵殇人生清理员辣妹神探卧虎悍将72小时夏至廊桥夺命头条座头市春风化雨乐斗之争霸江湖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长篇影评

 1 ) 两句话

1: Wirft man einen Stein, so ist das eine Strafbare Handlung; werden Tausend Steine geworfen, ist das eine politische Aktion. Zündet man ein Auto an, ist das eine Strafbare Handlung werden Hunderte von Autos angezündet, ist das eine politische Aktion. Protest ist, wenn ich sage :"Das und das passt wir nicht". Widerstand ist, wenn ich dafür sorge, dass das was mir nicht passt, nicht mehr langer geschieht. 2: "Wenn wir von Feind bekämpft werden, dann ist das gut. Denn es ist ein Beweis, das wir zwichen uns denn Feind eine klare Trennungslinie gezogen entgegentritt und uns in den schwärzesten Farben malt, dann ist das noch besser. Denn es zeugt davon, das wir nicht nur eine klare Trennungslinie gezogen haben, sordern dass unsere Arbeit auch glänyende Erfolge gezeitigt hat."--Mao Tse-tung...

 2 ) 不好意思,此文转载。

从《巴德尔和迈因霍夫》看恐怖组织红军旅兴衰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1日18:11 时代周报2008年末的罗马国际电影节,一部德国影片引起了极大的不满和抗议:首映式还没开始,就有1000多名大学生聚集,声讨该片。

在热闹的反对声和警察的疏散下,影片终于和观众们见面。

  事实上,早在德国本土上映前,这部片就因其浓重的历史敏感性而备受影坛关注。

作为德国2008年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被德国选送去参加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并获得提名。

然而,围绕着这部片的批评和争议始终没有停止。

在很多抗议者看来,这部讲述德国恐怖组织“红军旅”(Rote Armee Fraktion)兴衰史的片子,似乎太过于美化那些极端分子了。

  为什么一个恐怖组织的电影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

而在历史的背景下,这个恐怖组织又聚集着一群怎样的人?

  时代周报记者 马欢  短裙、长腿、皮夹克,还有刺激的追车大战,如果去看《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会发现这帮“红军旅”的性感武装丝毫不亚于年度时尚大片。

然而,正是这群年轻而狂热的人,让德国人至今心有余悸。

在长达28年的武装斗争中,他们组织了袭击、绑架和谋杀,导致34人丧生。

尽管“红军旅”在1998年就宣布解散,但对那个时代的恐惧和清算,至今尚未结束。

  从学生到恐怖分子  “红军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的联邦德国学潮。

当时,殖民主义以及冷战结束,西方工业化国家开始经历“二战”以后最大的“婴儿潮”时期(1946-1964年)。

这时期出生的德国青年一代,以反叛的方式逐渐爆发,他们走在反对种族歧视主义、妇女解放运动以及反帝国主义的最前线,他们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否定西方的民主,以及当时仍在发展的人权观念。

  除此以外,东、西德的战后“消灭非纳粹化”运动的失败,也使当时的左翼青年感到愤怒。

在他们看来,“消灭非纳粹化”运动毫无作用可言。

更让他们感到不满的是,一方面,德国共产党自1956年起就被非法取缔;另一方面,前纳粹主义分子仍官居各大政府要职。

比如,联邦德国的第一任总理康拉德。

阿登纳就任用纳粹党的汉斯。

格洛布克作为首相秘书。

  接下来发生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加速了矛盾的激化。

1967年6月2日,在伊朗国王穆罕默德。

礼萨。

巴列维访问西柏林时,学生们的不满演变成了抗议。

当时,海外被流放的伊朗人得到了德国学生的广泛支持,当伊朗国王访问柏林歌剧院时,那里早已有一群学生在聚集抗议。

在歌剧院抗议期间,一名学生叫班诺欧。

诺所格首次参加抗议集会,然而,他却被警察开枪击中头部。

  开枪的警察卡尔。

海因兹。

库拉斯在审判中宣布无罪释放。

在渐渐认清国家和警察的残暴后,许多年轻的德国人对诺所格的死感到十分愤怒,更对政府感到失望。

这种失望,逐渐化为更多暴力行动。

  1968年,古德伦。

安司林和安德列亚斯。

巴德尔,以及随后加入的托尔瓦。

普罗和霍尔斯特。

旬赖,在法兰克福的两家百货公司纵火,以示对越南战争的抗议,这两场火灾造成了70万马克的损失。

2天后,也就是1968年4月2日,他们被捕,并被判刑3年囚禁于重刑犯监狱,相对于前面警察的无罪释放,这场审判在当时很多人看来出乎意料的严重。

  4名被告受审期间,还是记者身份的乌尔丽克。

迈因霍夫在当时著名的左翼政治刊物发表若干篇文章,对巴德尔等人表示同情。

她本人更在杂志上评论道:“如果一个人放火烧一辆车,那就是犯罪。

如果一个人放火烧成百上千辆车,那就是政治行动。

”  到了1970年,“红军旅”正式成立了。

在这个主要由大学生和年轻知识分子组成的团体中,他们自称是共产主义的“城市游击队”,反对越战,称美国和联邦德国推行帝国主义,憎恨资本主义和纳粹,梦想建造一个平等而没有剥削阶级的社会,当然,是用他们认同的那种极端方式来实现。

  同年,十几名“红军旅”成员在巴勒斯坦接受当地恐怖组织的军事训练,学习如何使用枪和炸弹。

返回西德后进行了一系列恐怖活动。

他们抢劫银行、纵火烧毁房屋、用炸弹袭击驻西德美军营地。

用暴力来实现所谓的理想,一场恐怖活动的序幕就此拉开。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红军旅”把攻击目标锁定在西德经济、金融和政界的高层人物身上,先后制造了多起血腥暴力事件。

在这些牺牲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长串的名人:西门子公司总裁贝库茨、德意志银行行长赫尔豪森等商界名流,也有德国联邦总检察长布巴克、德国托管局局长罗韦德尔等多名政界要人。

  尽管“红军旅”将自己标榜为不折不扣的反纳粹主义者,但正如英国《泰晤士报》评论的一样,“他们的伪装下,其实是另一个赤裸裸的希特勒”。

  恐怖的“德国之秋”  到了1977年,“红军旅”的恐怖行动达到了高峰。

在绑架及杀害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的那44天,他们制造了让后人毛骨悚然的“德国之秋”。

  这一行动起初是为了逼迫西德政府释放在押的同伙。

1972年,德国法院以多次投放炸弹的罪名将11名“红军旅”元老判刑,关押在斯图加特的斯塔姆海姆监狱。

“红军旅”第一代核心首领安德列亚斯。

巴德尔和古德伦。

安司林也在关押之列。

而另一名核心领袖迈因霍夫,因不堪审问折磨,于1976年在狱中上吊自杀。

  尽管作为“红军旅”的核心与智囊巴德尔等人在监狱里指挥着武装斗争,但在他们被关押的5年时间里,外头的“红军旅”中又形成了第二代领导核心。

如果说,巴德尔那一代的“红军旅”的宗旨是反资本主义,消灭社会不公正现象,消除纳粹给德国带来的阴影的话,那么,在1977年秋天之后,“红军旅”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初衷相差甚远。

他们的目的,仅是解救同伙而已。

为此,他们愿意不择手段。

  1977年9月5日,当时的西德电视新闻是这么记录的:“这条公路上发生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两辆奔驰被枪打成筛子状。

车旁边停放了四具尸体。

尸体被布遮盖着,看不见死者的面部。

”这一天,“红军旅”袭击了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的车队。

施莱尔的4名随从当场毙命,施莱尔也被绑架。

  对于“红军旅”来说,施莱尔是再合适不过的头号绑架对象了:他利用国家社会党发迹,在当时的联邦德国属于最有权势的大老板之一。

  虽然人质在“红军旅”手中,但西德政府对这种讹诈并没作太多理会。

当时的西德总理施密特担心,一旦释放这些恐怖分子,他们就会组织新的恐怖行动。

他在人质被绑架4个小时之后发表了电视讲话:“绑架者肯定会听到我的讲话。

他们也许正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但他们不要抱什么幻想。

恐怖主义是没有前途的。

”  随后的44天中,西德全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西德首都波恩的大街上,随处可见装甲车行驶,所有政府部门都围上了铁丝网,联邦刑侦局也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通缉行动:他们搜查了几千户住宅。

如果家里没有人,警察就破门而入。

警察们不仅散发了几百万份有被通缉者照片的传单,还公开了犯罪嫌疑人的声音。

议会也以从未有过的速度颁布了一项法律:禁止“红军旅”囚犯之间发生任何接触,也不允许他们与自己的律师交谈。

因为在政府看来,所有的恐怖活动都由这些在押的“红军旅”首领策划。

  就在警察几乎抓到了绑架者的时候,“红军旅”给西德政府寄去了施莱尔的录音带。

在这卷录音带里,施莱尔声音沙哑:“我在目前的处境下要问一下,到底还要发生什么事情才能促使联邦政府下决心呢?

我已经被恐怖分子关押了5个多星期。

”  随后,西德各大报纸上都刊登了“红军旅”为施莱尔拍的“催人泪下的照片”:他头发蓬乱,一脸倦容。

手里还拿着一块牌子:“红军旅”的俘虏。

  那边厢,“红军旅”的国际同伙们为了响应他们的行动,也给西德政府施加了巨大压力。

1977年10月13日,4名巴勒斯坦恐怖分子劫持了德国汉莎公司的兰茨胡特号飞机,机上载有87名乘客。

恐怖分子打死了机长,并威胁说如果不释放关押在斯塔姆海姆的“红军旅”人物,他们就要处死人质。

飞机降落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这就是轰动世界的“摩加迪沙机场劫机事件”。

  5天后,西德政府终于下定决心。

一支西德特种部队“边防军第9大队”成功冲进了飞机,制伏了恐怖分子。

几个小时之后,这一消息上了广播:“被恐怖分子绑架的86名人质被解救。

联邦内政部发言人证实了这一消息。

”  当晚,彻底失望的巴德尔和拉斯沛双双在牢房里用手枪自杀,女恐怖分子安司林也用电线悬在铁窗上自尽。

  一天之后,人们在一辆汽车的尾厢里发现了施莱尔的尸体,他被人从后脑打了一枪。

“德国之秋”结束了,巴德尔等人的自杀也标志着“红军旅”走向衰落。

尽管在随后的十几年,第二第三代的“红军旅”仍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活动,但早已没了当时的声势。

  1998年8月20日,在德国科隆的路透社公开发表了“红军旅”长达8页的自行解散报道:“28年前,也就是1970年5月14日,‘红军旅’在解放行动中组成,今天,我们终止这项计划,‘城市游击队’从此成为历史。

”报道还在结尾引用了罗莎。

卢森堡的一段话:“革命说:我曾在、我存在、我依然如此。

”  神秘消失的尸体  4名在监狱自杀的“红军旅”领袖,巴德尔、迈因霍夫、拉斯沛和安司林,他们的尸体并没有得到完整的保存,而是被当局保存起来,用于科学研究。

尽管,按照法律,未经当事人生前允许摘取器官是违法的。

  据传,科研人员对这些人的“杀人如麻”难以置信,很想知道杀人狂的大脑结构到底与平常人有何不同,进行过多次试验。

比如,将迈因霍夫的大脑与另一个连环杀人犯的大脑进行比较。

  据德国《明镜周刊》的报道,除了迈因霍夫的女儿经过争取后,获得当局批准,取回母亲的大脑安葬外,其余的大脑全部失踪。

负责对这批大脑进行研究的德国戴宾根大学神经病研究所所长迈耶曼说,他捉摸不透大脑为何失踪。

这一系列有关大脑的研究,可以反映德国当局对这些革命刽子手所抱有的一种近乎病态的痴迷。

BBC还曾报道,一组医学人员在未经当局同意的情况下制作了一个巴德尔的面具。

  不管怎么样,很少有人知道,当时政府到底对这些尸体做过什么,这一直是德国的一个谜。

德国有画家还以迈因霍夫的死为主题,做了15幅写实主义风格的灰泥浮雕画,引起很大反响。

  那一段扭曲的历史  时代周报记者马欢 实习生 肖素吟  这是德国一段扭曲的历史。

  电影根据记者斯蒂凡·奥斯特80年代畅销书改编,讲述20世纪70年代德国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旅”的兴衰史,片名就是该组织两个首领的名字。

在冷战的背景下,该组织成员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为由,犯下多起暗杀、爆炸、攻击以及绑架的罪行。

当时曾引起德国一部分年轻人的崇拜,把恐怖分子视为英雄。

  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充满了炸弹袭击、谋杀等恐怖主义的威胁,加上对渗透进内部敌人的恐惧,极大地动摇了德国脆弱的民主基础。

  深受纳粹影响的一部分激进的年轻人,在安德里亚斯·巴德、乌尔莉克·迈因霍夫和古德伦·艾斯林领导下,掀起一场战争,反对他们认为的新法西斯主义:美国支持扶植起来的西德政府,其中许多人历史上曾是纳粹分子。

这些年轻人的目标是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的社会,但是采用了不人道的手段,他们频繁制造恐怖和流血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完全丧失了人性。

他们反对西方对中东、越南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政策,他们解释社会、政治和司法战争,成立了“红军旅”。

他们偷盗汽车,抢劫银行,在百货公司纵火,劫持飞机,暗杀那些在社会上处于中心地位的焦点人物。

然而整个事件渐失去控制,并且以血腥恐怖结束,造成后果的严重性无法估量。

  电影最初强调的是飚车、身手矫捷的女人、政治雄辩和伪装,却惹来美化恐怖主义的非议。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扮演红军派关键人物的几个演员的演绎下—乌尔丽克。

迈因霍夫(玛天娜。

姬迪)、安德列亚斯。

巴德尔(莫里兹。

布雷多)和古德伦。

安司林(乔娜。

沃卡莱克)—电影剧本的瑕疵可以说是出乎意外的少。

  尤其是巴德尔,尽管他有着邪恶魅力,他被描述为一个肤浅的、重视外表的伪君子。

他以牺牲无数无辜的生命,来实现自己好莱坞式的亡命幻想,这样一个濒临精神病边缘的人并没有什么地方特别吸引人。

当理想主义幻灭,取而代之的是卑劣的指责和阴险的玩弄时,“红军旅”的成员毫无帅气可言。

  不管这部电影是不是对巴德尔的真实写照,他的团伙有多大争议,但是有一点很清楚的,那就是尽管导演埃德尔和编剧艾兴格对这些中产阶级地下斗士感到着迷,但是他们仍决心不让“红军旅”轻易过关。

  他们用公正的眼睛纪录着红军派血淋淋的恐怖袭击,类似纪录片的风格延伸着整部电影:埃德尔和艾兴格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其中的对话,也是尽可能地建立在真实的演讲文件或宣传文档;档案脚本和摄影提供了视觉美感的关键。

但是相对的,这其中就出现了某些相当沉闷的情节—迈因霍夫和安司林之间经常翻天覆地大吵大闹,针锋相对的言语也让受众难以消化。

  该影片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尽管通过研究并且按照真实故事导演,但却很难触动观众。

随着影片的播放,观看的热情也在慢慢冷却,而且最后“红军旅”革命热情堕落为沉闷的幻灭,这些都使电影显得冗长、残酷。

  他们都是知识分子  也许很难想象,如此残暴的“红军旅”成员,大都出身于富裕家庭,以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为主体。

在最初的17个核心成员中,包括十个大学生、两名律师、两名记者、一名医生、一名摄影师,只有一名体力劳动者。

尽管他们家境良好,大都受过高等教育,但政治理念十分极端。

在“红军旅”影响最盛时,法国哲学家萨特甚至曾亲赴监狱看望巴德尔,引来世界关注。

  领导人乌尔丽克。

迈因霍夫,如果仅仅看表面,很多人会认为她是个“相当漂亮的女人”,但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这个腼腆的美女的名言是:“阶级斗争的发展将要贯彻游击队思想……一个社会主义战士的死重于泰山,一个资本家的死轻于鸿毛。

”  迈因霍夫在26岁时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但不久之后,她就离开了丈夫,并辞去了报社的工作。

很难想象,两位孩子的母亲在这时已经将自己的绝大多数时间,用来策划并参与绑架、暗杀等恐怖活动了。

  在评论“红军旅”时,德国前外长,曾经的西德学生运动积极分子菲舍尔说:“暴力,哪怕是有限的暴力,也是错误的。

”  安德列亚斯·巴德尔 Andreas Baader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团伙取名自两个首领的名字,其一就是安德列亚斯·巴德尔。

巴德尔热衷惊险刺激而潜在暴力的事物,这使他投身到左翼学生运动中。

1968年,他与女友安司林在法兰克福一家百货商店纵火被判刑收监。

1970年5月,在还是记者的迈因霍夫协助下,他逃离了监禁,所谓的“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就诞生了。

  1972年6月1日,巴德尔与成员杨-卡尔·拉斯沛和霍格·麦斯被逮捕。

在被监禁的4年中,他受到审讯并被判犯有包括谋杀在内的多宗罪状,这是德国历史上最漫长和昂贵的审判。

1977年10月18日清晨,巴德尔与安司林和战友杨-卡尔·拉斯沛在斯塔姆海姆监狱集体自杀。

那一天被称为“死亡之夜”。

  乌尔丽克·迈因霍夫  Ulrike Meinhof  迈因霍夫的父母早逝,乌尔丽克和妹妹由母亲的好朋友雷娜特·里梅克照顾。

里梅克是一名忠实的社会主义者,对她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迈因霍夫后来嫁给了一份左翼学生报的出版商赖纳,几年后成为该报主编。

1962年,两个女儿出生,她与赖纳分道扬镳,并倾向于极端激进的学生运动。

尽管“红军旅”取其名字来命名,但正如设想的一样,迈因霍夫并非该团伙的第二把手(巴德尔和女友安司林领导着整个团伙)。

1972年6月5日,她被逮捕。

  被监禁的4年中,其他成员对她的置之不顾使她越来越消沉。

1976年5月9日,迈因霍夫在斯塔姆海姆监狱上吊自杀(尽管有人质疑这一官方说法)。

  古德伦·安司林  Gudrun Ensslin  与许多人的猜想相反,正是古德伦·安司林,而非迈因霍夫,真正稳坐“红军旅”的第二把交椅。

在20世纪60年代,古德伦是一名政治思想活跃的学生。

1967年6月2日的柏林示威游行中,古德伦就在学生班诺欧。

诺所格被杀的现场。

  示威结束后,她来到“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在当地的办公室,歇斯底里地嘶叫着:“法西斯国家就是要把我们全杀了啊!

以暴制暴才是唯一的出路。

”  1970年5月,“红军旅”的恐怖活动达到顶峰。

1972年6月7日,安司林在汉堡被逮捕,她受审并被判刑。

关于她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她在监狱上吊自杀,另一种则说她被谋杀。

 3 ) 极左组织是怎么变成恐怖组织的?

德国的极左恐怖组织“红军支队”,从1972年开始,就一直在从事着暴力活动。

他们和柬埔寨的红色高棉一样,都是极左思潮的狂热分子。

他们是怎么走上极端道路的?

起初他们只是反对越战,可是在示威活动中,警察在大街上用警棍暴打示威的民众,甚至有人在大街上开枪杀死共产主义者。

这就激起了这个极左团体的愤怒。

民众依照宪法享有示威游行的自由。

可是一旦政府以暴力剥夺了民众的言论自由,导致的结果,就是招致极左团体以暴制暴的恐怖活动,逼他们走上了用枪支和炸药去搞恐怖活动。

他们用自制的炸药去炸百货大楼,去炸帮政府说话的报社,暗杀和绑架政府的要人,在慕尼黑奥运会劫持以色列的运动员,去中东地区接受恐怖组织的训练,甚至请他们出马劫持民航客机。

也许他们的初衷只是想唤醒无动于衷的民众,可是他们滥杀无辜的行为,反而使自己的人性消失殆尽。

政府要秩序,民众要自由。

威权政府以暴力来对待民怨,只会激起更剧烈的民怨。

恐怖组织以暴力来对抗暴力,也只会走向人性的反面。

 4 ) 以革命的名义

与日本纪实电影《通往浅间山庄之路》一样,德国在2008年也拍摄了一部《巴德尔与迈因霍夫集团》,描述的是德国本土(西德)左翼激进份子RAF集团,即“红军派”成长到覆灭的纪实电影。

比起日本版大多在表面略过,流水式的拍摄手法,德国版对RAF集团则把镜头调整到了室内,更多的展现在左翼激进份子的动机表现,和从对话接触上去认识和反思恐怖主义。

续俄国革丵命之后,德国在二十年代的十一月革丵命推丵翻了威廉二世,建立魏玛共和国。

不断壮大的德国共产丵党直至国会纵火案时才被纳粹取缔。

二战后东边的苏占区德国共产丵党与社会民丵主党组合,而西边的德共直到冷战加剧的1956年,才被联邦德国以阻止苏共渗透的理由取缔,1968年再度恢复。

这些足以证明德国的土壤在革丵命浪潮中同样保持着高涨的积极性。

六十年代的德国青年成长在一个社会背景复杂的年代,他们埋怨自己的父辈没有在第三帝国统治下争取抗争和默不作声的软弱(可以从小说《朗读者》中体现出来),同时夹杂两次世界大战被美国打败的复杂情绪,使得他们需要寻求洗脱纳粹笼罩德国的阴影,并独立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立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左翼风潮席卷全球的年代,美国那场不得人心的越战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声望严重削弱,而苏联主导的匈牙利事件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也引起很大争议,同一时间的在玻利维亚打游击战的切·格瓦拉被CIA处死、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遇刺都引起了当时社会青年极大的反响。

那个时代的特色,年轻人以重塑社会体制为己任走在一起,关心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各种不公、压迫和反抗。

所谓“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从黑人、妇女权益运动、每日工作8小时,社会福利体系,左派的持续推动不能说没有巨大作用。

但停留在街头的抗争和纯粹的宣言和主张,已经不能满足个别极左份子激进的目的,因此他们认为需要制造一些轰动性的事件来吸引政丵府对他们声音的注意,于是这帮人就成了“革丵命家”,不择手段的制造恐怖来寻求社会进步(用他们的语言叫做“解放”),RAF集团(Red Army Faction,红军派)就是属于这类性质的恐怖分子,以革丵命的名义。

RAF集团在长达28年(1970年5月14日——1998年4月20日)的武装斗争中,先后刺杀了包括先后刺杀了德意志银行行长,大众汽车公司总裁,西门子公司总裁,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飞机机长等34人,致伤数百人。

而在其组织首领巴德尔和迈因霍夫1972年被联邦政丵府捕获关押施坦海姆监狱之后,其余党仍可组织发动1977年9至10月,绑架及杀害雇主联合会主席施莱尔,被后来称之为的“德意志之秋事件”。

和许多声噪一时的恐怖分子一样,RAF集团形成与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

他们当中大都出身富裕,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和知识分子,RAF集团的首领之一尤里克·迈因霍夫亲身过学生运动,发表不少尖锐抨击的联邦政丵府的言论,在电影中表现的一个细节:RAF抢劫几家银行以获得活动经费,但是为了消除外界对他们行动的质疑,他们研究后发表对外宣称,表明他们抢得是资产阶级的“不义之财”,“替人民夺回被资本主义掠夺的财产”,这是“以革丵命的名义征用”。

而他们恐怖行动中提出的要求,例如要求当局“停止对第三世界斗争的诽谤”。

这些都显得耐人寻味。

舆论斗争上不让步不屈服于当局的RAF集团正是依靠鼓吹他们熟悉的革丵命理论调子为自己的行动辩护,在进行一连串令人发指的的恐怖事件后仍意外的赢得公众的欢呼。

与日本阿拉伯赤军为中东斗争参与恐怖袭击一样,RAF集团也与中东伊斯兰激进分子建立了团结关系,使得1972年的慕尼黑惨丵案中,巴勒斯坦人民解放武装组织劫持人质提出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释放巴德尔与迈因霍夫等人。

RAF集团引起的轰动,使得当时法国哲学家萨特都亲赴监狱看望巴德尔,成为一时话题。

萨特在见完这批人后说道:“这个小组对左翼很危险。

它对左翼没有好处。

人们必须去区别左翼和红色旅。

”这个细节没有出现在电影中显得有些遗憾。

 5 ) 挺有意思的

一部不那么有名的的的德国片在评论上引出各种争论……挺有意思的。

过去的历史造就了今天的我们,从肉身到社会。

对于我们来说那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也必然那么影响历史。

谁也无法确定他们所做的一切是让历史变得更好了或者更坏……这可真是个可悲的结论。

于是剩下的就只能陈述事实,以现在的眼光……以现在的眼光?

什么是现在的眼光?

……又一个可悲的虚无主义者的调调。

扯远了。

电影提供一种可能,给人一种想象,去探究世界的真相。

人与生俱来对社会有一种怀疑,因为我们是这么的不“自然”。

好的电影应该是留下观者的想象,而不是解释……从这角度很认可这部影片,至少留下了空间去想。

其实,我们习惯以今天的对错去判定昨天的对错。

没准以对错为标准本身就是错的……变成了哲学问题,又一个虚无主义者。

导演是电视剧出身,镜头语言工整。

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也许是最适合不过的,里面的内容才是重点。

想办法让故事变得吸引人就好了。

 6 ) 屁

以真实事件改编。

历史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人的生命与尊严对于极左狂人们来说,根本屁都不如,即使是他们自己的。

 7 ) 德国人都是他妈的疯子

历史背景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单纯以影片来说,反对美国人越战,反对德国的集权制。

的确这是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单靠大众舆论的谴责,太过薄弱,但是靠这种暴力组织,又是太盲目了,到最后,无论左翼组织做出多么暴力的事,政府也没有同意释放这些政治犯。

这是70年代的事,放在现如今,集权,恐怖主义,仍然很猖獗,甚至越演越烈,虽然最后政府胜利,但这只是表面的问题,如果没有进行深刻的反思,并有所行动的话,这个世界不知会变成什么样。

这很值得人们的深思。

 8 ) 真理在镜子的另一端 之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

观看本片让人觉得平实中又是充满了力量影片刚开始几个年轻人似乎只是对于某些理想过于狂热而周围的人对这种狂热也是忽视没有足够的重视而正是这种似乎只是比其他犯罪分子多了一份狂热的几个人竟然将这种狂热燃烧到了极致这种狂热如野火一般在各个不同的地方燃烧甚至几个领导人在监狱里时外面的火焰也不曾停止甚至没有人能控制它而对于组织RAF来说这团火更是越烧越远从开始简单的理想目标到最后他们自己内部也开始自己怀疑自己的初衷就像你知道镜子的另一端就是真理 事实但当你伸手要去触摸它时 摸到的却是冰冷坚硬的 现实

 9 ) 犯罪纪实片·历史反思

看了影片《巴德尔和迈因霍夫》发现,原来在法国68年之前,德国的学生就已经走上街头了。

影片是根据阿斯特的纪实文学作品改编而来,讲述了德国臭名昭著的恐怖组织“红军支队”的兴衰史。

该组织成员以德国“国家道德腐败”的名义进行“革命”。

他们最开始是因为政治主张和诉求没有合法的组织平台,虽然当时的德国也有很多新的左派政党建立,但其性质和目标已经远远区分于原来的德国共产党,于是搞得这些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必须自己动手。

虽然后来看,他们的城市游击战概念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乐观的,可以扭转当时联邦共和国和西柏林政治气氛的观点之上的有效举动。

并且整个过程中,恐怖已经从单纯的手段,变得越来越像是目的本身。

就像他们所扬言的:烧毁一辆汽车是犯罪,烧毁一百辆汽车是政治行动。

而这种政治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和恐怖本身的界限已经模棱两可。

确实,整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德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着类似的“革命运动”组织: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派、法国直接行动,美国天气预报员,日本赤军等等。

而那几年,也根本就是属于狂热的民族主义者、爱国愤青、理想主义者、朋克青年、反叛的学生、性自由的人们的。

直至80年代,西方世界又重新进入到强调后物质生活的时期,于是一直到今天,才有可能反思当时的那段历史,而这种反思,也正是德国人拿手的,而这种拿手的表现,正是影片中的失控和控制并存。

所谓失控,就是从火力指数来看,影片绝对可以被看成一部一级犯罪纪实片,摇滚乐背景也下意识成为了影像中“革命”的催化剂,而这都在成功达成一部犯罪纪实片的基础上,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当然,从人物刻画和叙事流畅性上来讲,影片并不十分上乘。

当然这种并不十分注重人物刻画和故事流畅的拍摄效果,可能本身就是导演有意为之的控制所在。

毕竟,一个导演如何在一个传媒右倾的环境中,进行如此的影片创作,并且尽可能的避开民众所谓的担心:关于影片是否会有美化日耳曼恐怖主义的倾向。

于是必须有所控制,尽量中立。

正如导演尤利•埃德尔自己所讲:“影片的目的是使人们更清楚的面对历史现实。

从而自己必须要做的,就是对影片进行冷静的判断。

”而这种判断的结果,正是一定程度上,淡化人物刻画和叙事的流畅性。

比如影片中拼凑杂烩的大量当时的新闻纪录片;还有影片中的几个主人公,如果继续表现他们的“理想和叛逆”也还是有空间的。

正如维基百科讲:“迈因霍夫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本身专业领域独特思想的知识分子。

”从这一点出发,并同他后来的“革命”行为,本身都还可以继续展开,但是过分的展开本身,就已经不是一种接近中立的立场了。

所以必须有所控制,失控的话,也许会像巴德尔和迈因霍夫一样,在他们逆风而上的同时,最初的梦想也会使他们彻底走向梦想的反面。

 10 ) 逆风而上Against The Wind

“红军战线RAF”的城市游击战概念并不是建立在一个乐观的,可以扭转当前联邦共和国和西柏林政治气氛的观点之上的"The Red Army Faction's Urban Guerilla Concept is not based on an optimistic view of the prevailing circumstance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and West Berlin—The Urban Guerrilla Concept authored by R.A.F co-founder Ulrike Meinhof (April 1971)(乌莱克 迈因霍夫,红色战线RAF创始者,“城市游击战概念”作者。

1971年4月。

)如果不知道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的时代背景,观众很有可能把这部电影看作是一部二流的犯罪片。

红军战线RAF或者左派激进分子这些词语在大多数中国年轻人的头脑里也许会联想到中国共产党的长征或者文化大革命。

事实是这是发生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甚至整个西方世界的“革命运动”的组织和成员的名词。

“红军战线”RAF在西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和个别的,比如意大利红色旅、德国红军派、法国直接行动,美国天气预报员,日本赤军等等。

而为什么这些组织都在在60年代末出现,70年代盛极一时,最终在90年代初开始暝灭也是有引人深思和反省的历史原因的。

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发生在西德,我只简单分析一下电影中“红军战线RAF”形成的历史原因。

如果要仔细回顾整个60年代的政治组织和激进运动的话,我要写上几年了。

自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整个世界分化成“自由世界”和“共产阵营”两大集团,分别以美国和苏联为首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政治,军事和思想价值的斗争。

虽然没有世界大战的硝烟,白热化和激烈的斗争毫不逊色于任何真刀实枪的枪林弹雨,今天我们把那段时期叫做“冷战”。

直到1990年柏林围墙的倒塌和1991年苏联的解体,“冷战”才悄然落下了帷幕。

德国在二战结束后被美苏分割而治,以柏林墙为界,墙以西,是美国为首的西方“自由世界”西德,而墙以东,则是苏联势力领导的“社会主义”东德。

“红军战线“之所以在西德,在60年代末出现,历史原因有以下几点: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为了巩固本身的利益,在政治上不惜和纳粹分子合作,对左派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进行疯狂压制。

西德在1956年取消了共产党的合法性,同时,在西德政府的成员中,不仅大部分的政府官员是右派组织或政党的成员,甚至很多前纳粹份子也担当了西德政府的要员。

(西德第一任联邦总理Konrad Adenauer,竟然保留了前纳粹总理秘书Hans Globke的职位),而在地方层面,纳粹势力更是被西德政府有所保护地,见缝插针般地涌进政府机构。

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左翼青年的政治主张和诉求没有合法的组织平台,虽然很多新的左派政党在此时建立,但他们的性质和目标已经区分于原来的德国共产党,在很多左翼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心里已经和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大相径庭。

另外,作为思想和新闻的喉舌---电台和报纸都被掌控在具有浓烈保守主义思想的大资本家手中,无时无刻地对左翼青年的思想和运动进行控制和攻击。

到了60年代末,西德政坛基本上被社会民主党(SPD)和基督教民主联合党(CDU)的“大联合”联盟所占领(占据了联邦议会95%的议席),前纳粹党员Kurt Georg Kiesinger成为西德联邦总理。

西德的政坛完全笼罩在“Pro-Nato”, “pro-Capitalist”的氛围中,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对社会民主党用“政治方便”的手法,与右翼势力同流合污的丑恶行径不仅讨厌而且心生恐惧。

可以这么说,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在西德比美国还要登峰造极,美国在60年代初基本不再有形式上的麦卡锡主义活动,而在西德,这种影响持续得更久。

(在1972年,西德甚至通过了一项法律,Berufsverbot法,禁止激进份子或有“可疑倾向”的人士任职政府部门)有压迫就有反抗!

压迫有多深,反抗有多高!

我以为,这是以后几十年左翼激进运动为什么在西德狂飙突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2.全球范围的民族独立运动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与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斗争日趋激烈和白热化。

古巴革命,卡斯特罗和切格瓦拉的南美社会主义革命斗争事迹在西方,特别是西德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中广为传播,切格瓦拉成了游击战士的代名词,以他的头像为标志的暴力革命形象风靡所有左翼青年。

与欧洲密切相关的阿尔及利亚反法独立革命运动也如火如荼,同样,以游击战争的方式引起欧洲人民的强烈关注,最终摆脱法国殖民,成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甚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一种反抗束缚,反抗不平等,反抗资本主义社会体制的欲望在现实世界中已经成为实际的,每天看得到进展的现实。

这在很大程度上,鼓励了被压制的西德左翼青年,让他们在绝望的自身环境中看到了可能,看到了希望。

3.西方知识份子和青年学生为主的妇女解放运动,无政府运动以及美国民权运动,反种族歧视运动在欧美的影响。

这些意识形态的萌发和当时的文化艺术活动密切相关,因为电视的普及,区域不再是阻止思想和艺术交流的主要障碍,美国的大兵在西欧驻军的同时通过流行文化,也带入了大量的非主流政治意识。

欧美因为越战而产生的反战运动, 包括文化领域的嬉皮运动促进了西方青年的反社会,和反资本主义的热潮。

披头士带有浓厚反叛意识的流行歌曲成为革命的下意识的催化剂,为西方激进青年组织起了煽风点火的作用。

(美国的左翼激进组织Weatherman,就是从60年代美国流行歌手Bob Dylan的歌曲中找到了他们组织的名称和含义。

)4.苏联对匈牙利的入侵和共产主义内部分化,反斯大林主义的出现加速了西方左翼青年寻求一条新的政治路线和斗争方式的需求。

所有上述的历史条件都是红军战线最终在1969前后形成的原因。

他们并不是简单的暴力份子, 比如说创始人之一的迈因霍夫本身就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专栏作家和“具有本身专业领域独特思想的知识分子”(维基百科语)。

电影中的女主角,Gudrun Ensslin在关于反伊朗皇后游行冲突中被警察开枪打死示威者的演说中这样说道:他们(指政府和警察)将会把我们都扼杀. 你要知道我们在反抗什么样的猪?

他们是奥斯威辛(大屠杀)的一类. 你怎么可能和制造大屠杀的人讲理?

他们武装到牙齿而我们束手空拳,我们一定要武装起来。

电影中被暗杀的Rudi Dutschke,也是一位著名的知识分子,在他被暗杀之前,反共,反学生运动的主流报纸Bild-Zeitung曾经在头版发表文章,题目就叫:"Stop Dutschke now!" (暗喻:现在就杀了他),也因为他的被暗杀,红军战线的创立者迈因霍夫宣示:烧毁一辆汽车是犯罪,烧毁一百辆汽车是政治行动!

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 和前不久的电影“摔跤王“一样令我感动,感动我的是正如本文开头引用的迈因霍夫的话一样, 也就像Steve McQueen的辛辛那提小子一样,也就像60年代伟大的美国歌星Bob Seger所唱的那首歌一样, 逆风而上!

Against the wind It seems like yesterdayBut it was long agoJaney was lovely, she was the queen of my nightsThere in the darkness with the radio playlng lowAnd the secrets that we sharedThe mountains that we movedCaught like a wildfire out of controlTill there was nothing left to burn and nothing left to proveAnd I remember what she said to meHow she swore that it never would endI remember how she held me oh so tightWish I didnt know now what I didnt know thenAgainst the windWe were runnin against the windWe were young and strong, we were runninAgainst the windAnd the years rolled slowly pastAnd I found myself aloneSurrounded bv stranners I thought were my friendsI found myself further and further from my homeAnd I guess I lost my wayThere were oh so many roadsI was living to run and running to liveNever worried about paying or even how much I owedMoving eight miles a minute for months at a timeBreaking all of the rules that would bendI began to find myself searchinSearching for shelter again and againAgainst the windA little something against the windI found myself seeking shelter against the windWell those drifters days are past me nowIve got so much more to think aboutDeadlines and commitmentsWhat to leave in, what to leave outAgainst the windIm still runnin against the windWell Im older now and stillAgainst the wind如果没有了那种逆风而上的意识,你已经成为了框架里的一件物品。

人民网报道,1月14日,希腊警方称,希腊左翼恐怖组织“革命斗争”(Revolutionary Struggle)称对最近发生在雅典的两起袭击防爆警察事件负责。

这是沉寂多年的欧洲左翼恐怖组织的最新动态。

这个消息使我想起红军阵线在1998年宣告正式解散时引用无产阶级领袖罗莎卢森堡的话作为结束语:“革命說:我曾在、我存在、我依然如此。

《巴德尔和迈因霍夫集团》短评

开头的暴乱很震撼,除此之外一般

9分钟前
  • moby永远叫moby
  • 推荐

無政府主義與恐怖主義有時就只有一線之隔。

14分钟前
  • 女尸
  • 推荐

暴力滋生暴力,没有穷尽

18分钟前
  • wandering
  • 还行

这片子看得难受。

22分钟前
  • solo
  • 较差

一群NC小朋友。从片尾曲看出导演对他们是同情态度,可真是毫不值得同情

23分钟前
  • Edward
  • 较差

不了解那段历史

26分钟前
  • 丹fan
  • 较差

Beatnik revolutionists?

29分钟前
  • Siglinde
  • 力荐

你的激情只是新鲜粪便上散发的热气

34分钟前
  • 锟斤拷
  • 还行

德语片的经典吧算是~

39分钟前
  • momo
  • 推荐

社运课上老K放的。

44分钟前
  • anfieldworker
  • 推荐

7,电影拍得很凌厉,节奏非常好。记录片转场加强了电影真实性和厚重感。一群嬉皮士搞革命果然没有前途

49分钟前
  • мая
  • 推荐

还是属于德国两千世代类型片的拍摄范式 情节推进快 暴力场面真实 色调阴冷 与好莱坞不同的是 德国电影一直试图将严肃主题通俗化 尤其是对思潮与立场的讨论 本片是将60-80年代欧洲极左做了一个梳理 与《丽塔传奇》相呼应 本片更侧重于女记者从中间偏左派到被裹挟进浪潮中的过程表现 但德国这一脉类型片的问题也很明显 全视角令观众无法真正带入 过于客观的摄影机 也带来了流水账似的叙事效率低下 本应作为主角的女记者几次大的心理动机都交代不够 她死后 行动以更暴戾的方式进行 暗示了她在位时守住了自己的理性立场 但这在极左中也必悲剧的结局 两千年后回溯这一时期的电影虽多 可基本都难成大器 说到底他们还是像温室里偶然跌落的花朵 夹带着荷尔蒙的躁动 付出生命的代价 却还是在搭建完好的戏台上“表演”革命罢了

54分钟前
  • 贵久
  • 还行

打着政治历史题材的幌子,投艺术电影的机,倒暴力情色的把。

55分钟前
  • 尔东陈
  • 较差

前十几分钟暴乱部分拍得很好可以学习一下。硬朗,革命和恐怖如何解读。meinhof的思想加上baader的行动,也许就只是一群完全跑偏和没脑子的的疯子们,以人民的名义伤害人命,最终也只能在风中化成灰了。[资本主义就是好,还有公审还有独立大房子还有电视还能见律师还能传信

56分钟前
  • sleepwalker
  • 推荐

那个黎明刚刚来临的东方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西方世界每个个体

1小时前
  • 望天的枝桠
  • 还行

心智成熟需要好多岁

1小时前
  • Wakan
  • 还行

一涉及意识形态,嗯,评论区阴阳怪气的2B的劣根性就又藏不住了,呵呵

1小时前
  • @大月半子
  • 还行

电影总体流畅,前面部分看着挺爽,不是特别了解历史背景的情况下总体看下来不明觉厉……那个时代那些人,挺沙雕,挺帅,挺有热情和信仰,让人感觉既是真心胸怀天下又是真的吃饱了撑得慌……

1小时前
  • 小马阿SIR
  • 还行

不是传统电影,弱情节,弱人物。处理成纪录片可能会好一点,如果要作为故事电影来展示,不是非常恰当。除去纪念意义,其他的地方不是非常优秀,但是完成度很高。但让丹尼斯·维伦纽瓦来处理这个作品,可能会很惊艳,这应该是他喜欢的故事和风格,场景也很适应让他展示。电影之外的:对“恐怖组织”燃起兴趣……觉得在这种组织里,有些东西的边界很模糊。如何区分虔诚信仰和病态狂热?如何区分善与恶?而且这种组织,用来做设定很炫酷……像是地理大发现时代可以用来做《海贼王》的设定一样,21世纪的恐怖主义其实也可以用来做某种设定。少年少女们喜欢纯粹之恶,以及狂热崇高的信念,看那么多人觉得反社会连环杀手炫酷就知道了。不过要真敢用恐怖主义做设定,出来的作品肯定会被和谐……

1小时前
  • 神秘人
  • 还行

并没有发掘极左恐怖主义产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只是简单的记录时间,电影显得杂乱。只是最后看到几个头目绝望的自杀,深表欣慰!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也是他们绝望的选择!!好!!!!布尔什维克去死!!!!

1小时前
  • DEAD MAN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