𝟐𝟎𝟐𝟐年才第一次看艋舺,阮经天的表演真好,完全挑起了暴力美学之上严肃命题的大梁,让人相信在那华丽生猛的残忍岁月里真有这样一个后生如此活过爱过毁灭过,让人理解他同情他惋惜他,就算他是个二五仔——人类黑道叙事里最可恶的行为。
戏好不好看眼神。
他的眼神太出彩了,非常有冲击力又非常细腻,像闪电,像孤星,像盛着灯笼的夜,像水面上摇摇欲坠的春冰。
并且观众看得到他在不断进化。
前半段学生时代你帅我帅大家帅,后半段成人社会剧情突转,他的阴鸷和忧郁如尖刀淬火般来:山顶午夜抽烟那一场,《心事谁人知》歌声里那一场,坐文谦车子那一场,「都是为了你」那一场,还有著名的结尾回头竟是君那一场,这几个眼神可不都值十个金马。
他这角色名字叫和尚,编剧是懂黑色幽默的,给这个智商绝顶的浪子埋了一条隐忍的感情线:罗密欧朱丽叶的世仇模型加上江湖世界里弯爱直的双重禁断,苦涩得令人想起白居易的诗:「潜别离,暗相思,两心以外无人知」,他更惨,是此心以外再无人知。
然而,使和尚这个角色如此光彩夺目的,也正是这份不能触碰又无法埋葬的爱(官方角色介绍原话)。
那是他主动做出每一个选择、扭转每一个剧情走向的动机。
爱了不该爱的人,做出不该做的事,一身孤注把名和命都搭进去,最后依然梦幻泡影。
在这样见血见肉的设定面前,探讨「太子值不值得和尚爱」是没有意义的,这份情感正是因为牺牲、容忍和心疼才可贵。
观众看到的「不值得」,是编剧故意的破绽罢了。
𝐌𝐨𝐧𝐠𝐚最经典的台词,大概就是那句:「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曾经我以为我是风,遍体鳞伤时,才知道原来只是草。
」这是说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也是对少年人走黑道路的良心劝退金句。
这话当然是对的,但正如电影试图在「无情」的世界里放大「义气」的光辉,和尚这个充满力度的角色也让人看到了草芥的一种坚持,甚至让我想起另一段名言,沈从文写给爱而不得的心上人的话:易折的萑苇,一生中,每当一次风吹过时,皆低下头去,然而风过后,便又重新立起了。
只有你使它永远折服,永远不再作立起的希望。
是的他是草,但他的生命里有过风,且终于永远倒在他认定的这片风下,那比千千万万的草已经幸福了,不然你看他死时为啥是微笑的。
值了呗。
17岁的时候,小毕因为侯导的电影一炮而红,电影首映日之后的第二天,全台北的少年都攫取了小毕的精神,计划着自己的青春。
几十年之后人生起落尽收眼底,总结前半生的过往,《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降世,金马奖赞誉频频袭来。
在钮承泽已经很戏剧化的经历了前半生之后,《艋舺》的票房成功让他第一次以洪水猛兽的姿态席卷了大陆媒体,而某寡头媒体新闻节目则将更多的重点放在了豆导祖宗辈分的北京血统上。
大陆欢迎你。
台湾人和香港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珍惜比大陆人做的要好要从容,豆导生来痞气,但多面的性格让他言语之中也总时时流露出朗读念诵的虔诚。
“我的电影我主演完全是情非得已”(《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台词)的这种情况从《艋舺》就此结束,他修剪掉了自己的一头长发,走出来正式面对自己的过往。
《艋舺》基本可以算作台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唯独命运不同,该片得以公映,并创下了台湾有史以来的票房纪录。
豆导虽然命途多为波折,但他自语从未真正入过黑道,这部以讲述黑道故事的电影,更多的还是来自他对于那个时代的印象,还有他身边曾经出现过的道上的弟兄。
林小明是豆导年轻时的好朋友,那一年两个人对着天上的月亮各自发梦:一个说今后一定会成为大哥,手下兄弟无数,而另一个则立志成为编导演全能的电影工作者。
分道扬镳之后,两人各自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豪言壮语。
“情非”里面也有这样的一个大哥,豪车队伍在路边拦下了正在骑单车前行的钮老板。
电影中纪录了两个人几十年之后的再次相遇,之前几十年分离的空白在几杯酒过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两人相遇时,豆导正在经历事业艰难的时候,四处求钱,等人上门砸投资,而他的兄弟也终于做上了老大,手下兄弟千人,大家都叫他乌龟哥。
席间乌龟哥对豆子说,不管你是要租场地还是要人手,随时跟我讲,手下的兄弟任由你调遣。
后来,乌龟哥死了,媒体爆料为他带领一帮兄弟到夜总会寻仇,但在下楼梯的时候不慎失足撞破了脑袋,后因抢救无效毙命。
而真实原因他告诉豆子说是自己得了肝癌,那天他约了豆子到KTV打电动,不叫妹。
《艋舺》拍摄是在“乌龟哥”死后的事情了,但那一场百人血拼的戏还是他生前的手下前来助阵。
这样的情景放在现在基本可以算是弥足珍贵,因为豆导有讲说,过去台湾的黑道靠的是义气,而现在靠的是利益。
《艋舺》还在看剧本的时候,一句台词让豆导突然想起了以前发生过的事情,和尚对蚊子说,今天你要是不弄死他们,有一天你就会被他们弄死。
而这句话,就是林小明对他曾经说过的,那个时候他们一起看过天上的月亮。
豆导在片中已经不再是其他片子里只懂得戴墨镜装横的小角色了,在里面他叫灰狼哥,如果他点烟的话,旁边的手下是要给他递茶的。
灰狼哥带着十足的气场来到艋舺搞经济,老派大仔被他搅合的乱了阵脚,有利的形式在摆脱牵制的灰狼哥手里稳稳的攥着,直到亲生血脉浮出水面,一切功亏一篑。
蚊子和白猴都是影片中信奉兄弟情义上道的人,这一点反倒是成为了他们的致命弱点,以至于最后都随弱势群体被帮派一并淘汰掉,临死时抱着曾经的好兄弟,梦一般的浮生就此消失。
一边是用自己,一边是用赵又廷,豆导把台湾黑道几十年之后的拜金风格在《艋舺》里埋下了变化的种子。
电影里面讲的故事从来都可以因为作者的一句话而一笔勾销,但豆导这一次仿佛是要决定认真起来,把自己搅在一起的人生和电影拿出来说一说。
自从我大爱的庹宗华在康熙公开说过讨厌钮承泽以后,没原则的我也立刻表示对他不喜欢:长相贼眉鼠眼,拍的偶像剧故作文艺矫情,仗着自己是导演,总爱在戏里面加一些讨喜的角色给自己,要么允文允武一切尽在掌握,要么有情有义,世界换你微笑也在所不惜。
《情非得已》时还并不想承认对他有改观。
还不懂什么叫“mockumentary”,只觉得所谓的“伪纪录片”只是拍的不够“纪录”的台阶下。
一切到了《艋舺》才至此不同。
“我希望能够塑造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让台湾电影走出一条新路来。
”豆导在接受访问的时候说过这样的话,语气踏实肯定。
跳脱出曾经飞扬恣肆的小毕,钮承泽的话语里依然存有豪情。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只是草。
这句话算是《艋舺》的点睛之笔,说得很好。
生活历经起伏和跌宕的豆导讲出来,格外有说服力。
生活是什么?
意义是什么?
大部分人没有在想这个问题,所以小部分意识到这件事却又找不到答案的人显得分外迷惘。
“你为什么要做妓女?
” “那你又为什么要做兄弟?
” 小凝的侧脸线条柔美,但倔强的语气却比棱角分明的蚊子更有力量。
她比他要清楚,这个世界有多肮脏。
志龙的意义在艋舺,在他强悍的老爸。
是与生俱来的权利,是理所当然的传承,是以为可以不劳而获到永远。
和尚的意义是志龙,是不惜一切代价的守护,是混沌不明却又浓于血肉的深情。
阿伯的意义是无耻有理,俗辣王道。
他是连猪都不敢杀,但这个世界也并没有强迫他要出头。
只要可以活得久一点,然后一直这样混吃等死尬女人,他很乐意可以做一个孬种。
最诚实的是用爱拳头说话的白猴:“意义是三小,你爸只知道义气啦!
” 看到这里忽然如释重负,终于没在说道理,终于没让我一定要懂。
意义和义气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意义是让你找的到路在哪里,义气却是指,就算前面是悬崖,你都还是敢往下走。
台湾的导演调教演员都很有一套,像是李安,易智言,包括现在的钮承泽。
他们不会把演员当做一个桶是什么都往里面灌,他们只是看出你身上他们需要的部分,然后给你空间自己体悟。
就如同柏邦妮所说:他们塑造一个角色,通常只会给你一副骨架,剩下的那些血肉要靠演员自己长出来。
豆导选角一向眼光老道,从《情非得已》开始,他走的就是一种主角很亮眼有灵气。
配角不起眼但很有戏的路线。
《艋舺》的两个男主角,阮经天获得的压倒性好评体现了观众对他亮眼表现的激赏。
,台湾的偶像剧男演员是个最容易被归类的群体。
有些外表贵气,精英感强,出道以后就必须公子哥路线走到黑,挑战稍微草根一点的角色就立刻透出假来。
另外一些平和亲切的举手投足都能溢出台味,就算穿上龙袍也当不了太子。
渐渐喜欢阮经天的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发现了他进可攻,退可守,能够在草根味和精英感之间游刃有余的穿梭。
动作戏敢拼敢搏,拳拳到肉。
内心戏直截诚恳,真挚感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身段无比修长好看,一身白寥寥的的印花复古衬衫,其他人穿上一定是活脱脱的粉刷工,唯有小天仍能驾驭出时尚感。
别和我说外表不重要,其实它和演技一样,都是天赋,后天磨练出来的那些,再好,都少了一份流畅自然。
《艋舺》的配角大都发挥在水准以上,其中以歌手出身的王识贤和蔡昌宪最为惊喜。
前者的戏份不多,只出场时监狱里一个扭脖子的动作,文谦暴戾癫狂的疯狗个性已然窥一斑而见全豹。
蔡昌宪的白猴,人如其名,身量不高,面孔也没有什么特色,但咧着嘴巴笑起来就是有一股台南小孩淳朴又硬颈的味道。
豆导说《艋舺》想要表现的是80年代台湾黑道的风范与狠劲。
这一点上,连小天都有些雕琢,反而是蔡昌宪那带着那泥土气息的生猛和倔强打出了一口过瘾的热血来。
正港的古典流氓马如龙和俊美的贵族台客凤小岳都曾在去年大热的影片里大放异彩,这一次的角色更加贴近他们生活中的经历和性格,诠释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
值得一提的还有陈汉典,当初在康熙看见他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谐星虽然好笑但长得好不善良哦,没想到经过发掘可以贱得那么讨厌。
不过话说回来,《艋舺》角色的成功除了在于挑中的这些之外,更在于周杰伦最终的缺席。
尽管赵又廷的表演又无可避免的被拿来指摘一番,但我还是要说,庆幸最终是赵又廷吧!
同样是本色演出,赵会把角色塑造成我们看到的蚊子,被动,迷惘,带着无辜的闯入者氛围。
而周杰伦只会和之前的那些赛车手,篮球员一样,把他演成又一个贴着标签的周杰伦。
从《情非得已》筹备时期《艋舺》的雏形已经出现,其中经历的波折和挫败如今说起来已可以云淡风轻姿态从容。
然而若不是心中仍旧卯着一股气在争取,钮承泽断不会迎来如今这样开阔疏朗的局面。
这让我想起今天同样扬眉吐气的陈德森导演,十年一剑终露锋芒,“不疯魔,不成活”的决心里不难看的出那份壮烈。
我仍然不敢确定台湾电影会否就此复苏,也不觉得后者合拍片的形式会让香港电影离死期远了一些。
但是心里仍然对豆,陈两位导演充满钦佩。
他们都被生活的砥砺抹去了棱角,清醒了眼光。
他们明明知道自己是草,却一直不自觉的带着风的态度在活。
题外话: 最近我很喜欢的两对娱乐圈情侣都传出了结婚或是要结婚的消息。
一个是陈建州,年轻的时候做过兄弟。
一个是陈小春,年轻的时候演过兄弟。
他们曾经都爱上过明艳动人的美女,像是张柏芝,像是大S。
但到最后,真正让浪子有勇气想要回家的,却都是爽朗温暖像向日葵一样的女生。
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结婚这件事,绝对需要至大勇气。
能够开口,已经是对对方的最高尊重。
所以,但愿他们能够幸福长久,才不算辜负这个漂亮的开头,以及那些被两位陈先生感动的在电脑前哭相难看各位观众。
f 9:24:45我的青春只混到 九降风 那个级别你的青春就混到 艋舺 这个级别了这是《艋舺》看到一半的时候给一哥们在QQ上的留言,我推荐他看看《艋舺》,我觉得他看这个片子应该会有我看《九降风》时候的感觉,所以我对《艋舺》并未有多少感同身受的东西,但却看到了一场对我来说很不错的“戏”。
我知道这样的事情都曾发生,也都很事实,也许我从一开始就一直不怎么喜欢这类型的东西,但看的时候还是想起上个学期他来我家,我去车站接他,在路上他还接到一电话,说他一哥们把人给捅了,捅的人和被捅的人跟他关系都还成。
后来他又说起来之前在家喝酒,还跟人打仗的事情。
其实《艋舺》里的事情,这不一直都在发生。
我朋友现在都上大学了,他以前说真没想到最后我能上大学,我还是唯一一个上了大学的。
他说我以前差点就毁了,跟街上那些地皮小流氓一样了。
事事不定,很多事情不是之前能遇见到了,从《艋舺》说起也是一样的,曾经最好的兄弟,已经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了,但最后还是落得这样一个结局,从一开始,就已经宣召出所有人物的命运,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原则,按着这个故事发展。
跟一小朋友说起《艋舺》,他问阮经天在里面演了坏人,我很装逼的说了句不是坏的,黑道哪有坏这一说,只有说谁比谁更强。
我也不了解,但换到影片里,既然已经都是污水,就看谁更黑,谁就能把谁染的更黑。
以前的时候,我们说起,很多人都是让《古惑仔》给带坏的,本身电影没有什么错,但让很多的小孩都很朝拜的去模仿起来,然后就形成那样的集体了,他们本身就有那个野心,让一个电影当作传播的途径,然后就彻底给挖掘出来了,形成了他们以后要走的方向,但能不能走下去是自己要做厄事情。
我小时候,一姐姐跟我说,弟弟,你看看《古惑仔》,人家问你你也说自己看过,那个时候我上小学,不爱看电影,也没听说过《古惑仔》是什么,再过一些日子,在电视上看到了谢霆锋演的《少年古惑仔》,那个时候谢霆锋刚唱完春晚,所以我知道这个人,就看了看,并没有什么意思,但我好歹也是知道了。
上了初中之后,已经开始有孩子拉帮结伙,有的开始以摔摔板凳,然个黄发作为自己的标志展示自己很坏了。
初中的学校分四个实验班,四个普通班,实验班的孩子都是整日学习的,普通班的基本都不考。
那个时候我发现我的小学同学原来都爱这口,各个都开始拉人,都开始有”江湖绰号“,开始在学校门口蹲点,拦截路上的学生,问人要几个钱。
也陆陆续续开始有人怕他们,不敢招惹他们,然后他们被退学,成了小流氓,泡在网吧,没钱了出来要,去买鲜艳廉价的衣服,自以为很潮的蹲在那里抽烟,身边站上几个姑娘,跟《艋舺》如出一辙,或者说《艋舺》与生活如出一辙。
而我朋友应该那个时候跟他们一样吧,只是都没想到不同的棋子有不同的命运,就有棋子将军了,翻身了,上了大学了,而有些就继续他们社会青年生活,打架,混社会,专属自己的一帮,在这个小城继续他们混沌的人生,可能这样就是一辈子。
有时会遇到一些纹身的男人在路边修修自行车,还有的卖卖衣服什么的,现在来说,满大街都是纹身,各种花色各种图案,而往上推十几二十年,也只有那些混社会的人去搞这些东西,而过了这么多年,他们大多也都只能混成这样,年轻气盛的样子不再,黝黑而有了肚腩,身上的纹身颜色变浅看的好像一些疤痕,记录的都是他们年轻时候的”辉煌“。
肯定不是每个人都这样,就好像阮经天在里面说以后的梦想,就是混社会,然后当老大,对,只要能爬到老大的地位上,你就能呼风唤雨,像凤小岳的爸爸一样,如果没爬上去,就只能像阮经天的爸爸一样,真的成了一个普通的小市民,告别江湖,只是要想金盆洗手都没有手可以洗了不是么?
电影里阮经天一直是个明眼人,把很多事情都看清了,电影这点铺垫的不错,但阮经天这个人本身在电影里并不特别的立体,只是很多事展现他的性格,但并没有把人给演出来,可见他演的挺好,只是导演并没有好好用好他的戏份,只让他在电影里制造出了能者的气氛,但“和尚”这个人并没有表现出本身的城府完全都成了空的。
当然牺牲了阮经天还有个主角可以塑造,至少赵又廷导演表现的不错,整个人物从开场到结尾都表现的很饱满,而且赵又廷演的真的不赖,阮经天虽然迷倒众生,但赵又廷却真的演出了蚊子的性格,在各种矛盾中游离,用一个信念去开破,唯一的执着一直坚信到最后,有点傻气,并不聪明,但不会让人觉得呆。
赵又廷演出了大多数人的状态,就是一开始并没有想要什么就稀里糊涂的介入,然后好像卷入了风暴已经没法退出,有时候胆怯不敢面对但又不得不做可能不为自己,但却是为了别人,混出一个义气,找到一个活着的价值。
不想让人欺负,一定要懂得站起来。
钮承泽足足用了二十分钟做引子展示故事的缘起和人物的性格,最大的笔墨放在赵又廷身上,也应该是让很多感受过的人回忆从前的日子吧。
能成为阮经天的人肯定很少,但当过赵又廷的人一定不少。
倒是中间很委婉的一段是柯家燕的出现,不是说她有多好,是因为她的出现,赵又廷的对手戏更好的衬托出来了。
让一直高悬的情调沉了一会,虽然她不是一泓清泉让人整个焕然心静,但灯红酒绿的世界带上耳机之后,一样不再喧嚣。
而且也仅仅是一台WALKMAN,就直接让观众很自然的往那个时代去想,故事环境就更靠拢的实现了。
就好像《九降风》里放的那一端《原来你什么都不要》一样,小小的事情,不由自主的就会跟着进去。
《艋舺》的后面的进度基本就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文谦的出现也没有带出新一个高潮已经转入结尾。
不过这样很好的一点是终于让五个人的性格开始四分五裂有个单独的性格出来,告别了从前懵懂的时代,这些小混混开始长大成人,好像阮经天在饭桌上说的那样,未来我们都有各自的地盘,合久必分也开始展示出来,所谓兄弟情义开始分化。
我们都有过青葱岁月,但过去之后,你不是你,我不是我。
好像刚才说的朋友一样,被捅和捅人的都是他认识的,差不多应该都是认识的,从小一起混着长起来的,时间改变一个人自然改变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从前不分你我是因为我们还不动你和我,到后来明白了自然是你追求你的,我祝福你追求的到,但你的追求是抢我的,你都来抢了,我为什么要拱手送给你。
写之前跟自己说尽量不去剧透什么,但慢慢发现不是剧透不剧透的问题,是这样的事情都在发生,我不剧透,但若对号入座到某些人的身上就自然成了剧透了,因为结局都是一样的,发展也是差不多的。
我们是不是可以又很俗套但又很经典的用《无间道》那句来说明呢?
而真正同年同月同日死的是否又真的最兄弟呢?
《艋舺》的开头和结尾都还不错,人物也有赵又廷这样一个完整的,只是中间有点平淡,有欺负的戏拍的小波小浪,没有掀起来,显得平庸了,而且最后灰狼那里本来有场好戏可以发现却突然没了,然后就到了结尾处了。
我说我的青春就混到了《九降风》的境界,带着点痞气,爱耍爱闹。
而说哥们到了《艋舺》的境界是因为他自己也这样过,看这样的东西也许会看到一个小小的自己在演戏。
然后会观望下从前跟自己一起玩的人现在都怎样了,是不是《艋舺》以后发展出来的结局呢?
钮承泽在后面说了一段话,很好: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只是草。
都想作风,一吹吹一大片草,发现人都只能作草,带着走的是跳不出的江湖。
早晨起来看围脖,有人说《艋舺》的开头像《美国往事》,所以从床上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来下这个电影,两个多小时也是够长的电影了,虽然相比《美国往事》差一截,那毕竟是高峰,不是说攀就能攀的,但钮承泽对这个电影真的下了不少的功夫,剧本上有不少问题也可能是后期剪没了,所有有些地方摸不着头脑,但钮承泽真的拍的不错。
而电影也有不少模仿的东西,跳舞那段一看就是模仿了《低俗小说》,柯家燕最后那段又很像《南京南京》,还有结尾处又有《九降风》的痕迹……当然这些都只是模仿,并没有说不好,既然看电影的时候想到了,那就一并记下来吧。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事情,初中的时候在校门口碰上一个学校里同级的小混混,他说,我借你五毛钱。
我给他了,然后笑笑走了。
我可以不给他,但我给他还笑了笑的原因是他跟的人是我姐夫,只是他不知道,所以我给他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赏给他一样,那个时候小啊,所以突然觉得有点凤小岳那种感觉,哈哈,无聊一笔,只是回忆罢了。
■入评理由:一部浪漫的青春偶像动作片。
如果《海角七号》的成功只是个意外,那《艋舺》的大卖就是一次针对性制作。
■片名:《艋舺》 ■导演:钮承泽 ■演员:赵又廷、阮经天 ■上映日期:2010年2月5日(台湾地区) ■读家:木卫二 ■推荐指数:★★★★★☆ ■一句话点评:五个混黑道的少年和他们的惨烈青春,80年代的“本省文化”和怀旧氛围气息尤其迷人。
和不少人一样,我特烦《艋舺》里的搂搂抱抱哭哭啼啼,破坏气氛不说,还容易打断人物情绪。
所以,编剧简直是在故意卖腐,迎合腐女们的心思。
由国产大片批判风潮所带动的网络次文化愈发有影响力,借助《赤壁》等影片里发扬光大,想到这些,我反倒理解了《艋舺》的苦衷,既然你们能说爱看,我就显摆给你们看—— 有基佬嫌疑的兄弟情就是导演想要,电影完好贯彻并实现了他的意图,想怎么托文戏说都没得讲。
钮承泽显然太有感情,进而暴露了自身性格缺陷。
他在掏心肺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里那个哭啊,我朋友死活受不了。
《艋舺》的开头和结尾都是男人的哭,想看面无表情、死硬耍酷黑帮片的还是主动闪身吧。
你要骂哭鼻子滚蛋也大可不必,片中人物会用他们赤裸裸的成长之痛,解释有些东西是再怎么哭也换不回来的。
《艋舺》不是教育片,它是个商业片,如果想到钮承泽的起点是偶像剧,他的演员人生也不成功时,我们是否能对《艋舺》多一些宽容。
影片段落分明,相当抓人。
一定要比较的话,前半段会拍得更好一些,一只鸡腿不仅让蚊子入了伙,也让他愿意为老大拼上性命。
蚊子用好奇懵懂的眼光去打量这些混混、黑帮分子还有艋舺的一切,前半段无论介绍人物出场还是街头慢拍打斗,尽显漫画夸张风格,堵街群殴一段尤其典型,你追我堵,你来我往,滑稽有趣。
五个人走出校园上山习武后,对头那边文谦和灰狼也开始步步紧逼,电影逐渐转为写实风格,血光频现、暴力狰狞。
在一片随着死亡而绽放的樱花中,悲剧的兄弟情感被表现得凄美又浪漫。
处理打斗时,《艋舺》受益于《老男孩》的动作指导,往往追求一镜直落的真实感,节奏感明显,紧凑又充满张力,不排斥血腥。
片中经常可以看到穿越一整片建筑物的镜头运用,而电影从来没有离开过庙口和艋舺地区。
那里既有灯红酒绿的玩乐场所,更有烧香拜佛的寺庙,白天人流熙来攘往,鱼龙混杂,而人一多难免有矛盾,世代不变。
变通与否,传统族群的秩序维护和年轻一代的友情义气就在这种背景下迎来生死考验,恰如上世纪80年代末的台湾局势。
从伤口里飞洒出来鲜血和子弹穿过身体的瞬间,少年的意气轻狂换来了成长的撕心裂肺,这个安于现状的艋舺怕是无法经受住外来冲击了。
父辈人物角色的引入让《艋舺》拥有了历史厚重,年轻人不想走上一辈走过的老路,然而他们又不自觉地落入了反目的陷阱。
蚊子寻找一个远在日本却并不存在的父亲,和尚想着上位又想要替父亲讨个说法,父辈恩怨并没有因为今时今日的和平假象而真正了结,痼疾隐患总要发作一下。
处理蚊子这个角色时,钮承泽似乎偏爱用对妓女的态度来反映他在为人处事上的一些致命缺陷,包括他的冲动贸然和一根筋精神,其实都绑在了这个女人身上。
不过太多情字反而削弱了电影的行进节奏,婆妈败事,于剧情的帮助其实少之又少。
《艋舺》的成功在于观赏效果足够,亦有太多的抒情空间,任由发挥。
不足之处是偶像剧的阴影无处不在,特写、号哭和一些刻意为之的男人情感,导致他无法放开手脚搞得再“黑”一些。
不过就前作之后对钮承泽的期望值来看,那《艋舺》当真是成功出彩了。
这么拍下去,有品质有互动,台湾电影大有希望可言。
【北青报 http://bjyouth.ynet.com/article.jsp?oid=63454046】
高中班里有个猛男,他跟我说话的时候会脸红,凭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我觉得他对我好像有点意思。
毕业后,他去了日本,我们偶尔会在QQ上聊天。
有一天,我们说起高中生活,然后他说起他关系很好的一个兄弟,突然,他变得很激动,说:“你们女人不能理解我们男人之间的友情,我们现在想对方想得能哭起来。
”由于这句话,当时我在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凭我有限的人生经验,我认为他们之间不可能仅限于友情这么简单。
那天他在QQ上告诉了我他在东京的地址,让我写信给他。
我答应着,却下笔不能,之后我们永远地失去了联系。
我高中的时候,是个严重的中二病患者。
并且,那个时候我正在经历某些女性在青春期可能会经历的特殊阶段——Lesbian求索期,也就是说由于生理上的熟以及心理上对男性的不信任感,将情感施放于某个同性身上的阶段——我跟一个漂亮姑娘交往很密切,但是迫于家庭、社会、交集圈以及自身的压力,后来我们两个白瞎拉到了。
由于中二病的原因,我陶醉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同时也希望她也跟我一样痛苦。
认为自己是因为这段纠结扭曲的感情而存在,只差一个悲剧的结局来写完这首情歌,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她能因为痛恨我的背叛而来到我的学校,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目光中用小刀刺穿我的身体,然后我在虚脱中用眼神原谅了她,然后满意地死掉。
但真实的结果是分手后我和她永远地失去了联系。
和尚对李志龙究竟是什么感情,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所以《江湖告急》才是最正点的,直接挑明了“二当家对老大一定是爱情”这个黑帮片最常见的事实。
适时的死亡是最完美的,一来很美,二来避免了以后的人生中将要面对的种种操蛋的事情。
理想主义者满意地挂了,猪头全部都活了下来。
说几点正经的:1 片子做得很精致很完整。
2 再精致再完美,也局限于“青春片”这个范畴,在大格局上没有深刻的东西;另外还有个可能就是,本来一个挺肤浅幼稚的本子在后来被改得很细很精良。
3 剪辑很有灵性,但有两处细节处理得不够流畅:男主角第一次参与街头混战以及后来和尚被袭击,画面完全重复显得累赘。
也或者导演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也未可知。
4 幸亏主演的3个帅哥我之前一个也不认识,没有影响我的观影感受。
兄弟和女人都是浮云,只有鸡腿才是永恒的。
看《艋舺》是因为钮承泽开始关注钮承泽,原因更简单是因为当初看这这个名字我喜欢影片打着“made in taiwan"的记号,背景是80年代,有点复古的色彩,有点混乱的画面。
印象最深刻的是出现很多次的人字拖木屐,我好奇穿那样的鞋打架会不会很不方便。
这些元素加在一起按理说会混成给人有点压抑的深色调,但是整个电影看下来却不会太沉重,这应该跟几个年轻养眼的演员分不开。
有人说monga是“黑帮片”或者“青春片”,但我觉得这两个词来形容《艋舺》都不够恰当,五个青春少年关于“友情、成长、背叛”故事的背后,是一个立体的社会,这个社会里,有上一代角头大哥和外来势力的碰撞和争斗,使得整个故事极具纵深感,跳脱出一般青春片或黑帮片在剧情上的干涩和单薄。
之前接触到的台湾电影给我的印象都是很青春(哎哟,我不喜欢这个有点做作的词,但又想不出其他词代替……),蓝天、白云、连天的草地或者大海,加上年轻俊美的男女猪脚,仿佛看着电影呼吸到的空气都变新鲜了一点。
但是monga就用五个男生和旧时台北的小巷让我跳出了这个印象。
《艋》给我的感觉和《海角七号》一样惊艳,虽然是风格完全不同的电影。
但有一样是相同的,就是都很台湾本土化,我喜欢影片中人们口中重重的台普,那种方言重视给人感觉很有人情味,也表现力十足。
黑帮电影里面习惯在反派里面放一个好人,导演钮承泽就把这个好人留给自己演了不错,这个外省大哥、蚊子的生父,我喜欢!
40岁的男人和20岁的确有差别!
阮经天,因为这个角色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本来以为他只可以演偶像剧,哄哄花痴小女生,原来他还蛮有演技不过,我看完还是不愿相信他演的和尚怎么可以是个GAY,是GAY的话怎么又可以那么MAN!
赵又廷,第一次看他演的戏之前因为颁奖典礼事件对他颇有意见,不过!
看完monga马上让我变花痴了一下下 看来我和小S 的口味越来越像了……再有,那个和蚊子谈恋爱的妓女,我很喜欢的柯佳燕演的外形那么干净清纯的女生演胎记丑妓女还是很有反差效果的哦,差点忘记陈汉典!!!
康熙里头一天被小S欺负的汉典在戏里还是逃不了被欺负的命运啊原本他给我的印象是癫癫废废的,但起码也很好人但是狗仔的确给他演的很惹人厌,死法也挺惨惹人厌的狗仔在片中肯定让人忘不了,那就说明汉典的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最后,电影里头蚊子和小凝听的那首英文歌超级有FEEL,推荐推荐叫做《Making love out of nothing at all 》原版是1983年的Air Supply唱的,在《史密斯夫妇》里面也有听过不过在monga里头是丑丑的李玖哲唱的,但是你不得不承认李玖哲版本更适合monga的气氛看完电影才懂得monga是周杰伦向钮承泽提出故事构想,赵又廷在片中饰演的“蚊子”一角,原本也是为 周董量身订作,但因周妈妈不希望儿子演出黑帮题材电影,双方合作破局。
万幸万幸!好险贼眉鼠眼的周杰伦没有演蚊子,不然这个角色肯定不是现在这种感觉赵又廷横看竖看都比他周杰伦阳光、健康、正面(其实就是比他帅啦),这个角色给他没错啦
“我叫周以文,绰号蚊子,在17岁那一年搬到艋舺,因为一根鸡腿,踏入黑道。
1987,我们一起走进大人的世界,并且,一去不回。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只是草。
”“你以为你混的是黑道,其实你混的也是友情,是义气。
”“意义是三小,我只知道义气。
”——摘自电影《艋舺》十七岁,青春与朝气的年纪,却在那个叛逆而躁动的年代,轰轰烈烈的消逝。
无人敢惹的太子帮,庙口最有势力的年轻一代,拖着夹脚拖鞋昂着头颅盛气凌人的学校霸王,也只不过是混乱的唱着卡拉OK,跳着流行disco的一群孩子,也许只有在墙头上吹风、在野外玩溜溜球、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低低的弹着吉他的他们,才是真正的十七岁,才是应该属于他们的十七岁。
可是他们只是艋舺这个鱼龙混杂的内港里的一株草,十七岁那年的风,吹得他们遍体鳞伤……那个年代的台湾故事,我不懂,电影里展现的,像是一幅巨大的油画,铺展开来,若你懂,便看的明白,若不懂,也能身临其境;又像是一部彩色默片,碾过你似曾相识却又仿佛相距很远的少年时代,有些人揭着自己的伤疤,有些人惊骇的做着对比,无论如何,听到的都是自己思想的声音。
可他们不是,他们是那个年代的主角,他们是那个悲剧的牺牲品,慌乱过后寂静的商铺小道,流光的鲜血和泪水,墙上即将脱落的电影海报,他们哭着,他们笑了,“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信誓旦旦的歃血为盟,血样的樱花拂过青春的脸庞,梦中溜溜球的光芒还在滚动,而他们,最终是否找到了意义。
意义是三小....记忆里,蚊子的意外加入,太子帮的成立,山上集训的点点滴滴,狗仔孩的死,文谦的出狱,massa和geta的死,灰狼的阴谋,帮派的终结,和尚的“叛变”到最后的兄弟相残,一幕幕看似突兀的编排其实在跌宕起伏中向观众展示了那个混乱的年代剧情却又真实的故事;“今天你不弄死他们,有一天就会被他们弄死”。
青春是漂泊的,青春是动荡的,青春是无奈的,青春是在叛逆与叛乱当中一去不复返的,青春至此,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昨天,明天就已经不再了...意义是三小....对于阿伯和白猴来说,一个吃饱饭,泡泡妞,闲余时间和白猴打打闹闹,打起架来拿白猴做挡箭牌,有人罩着不被欺负就好,关于意义,也许没有想过也不会去想。
一个从被人欺负到去欺负别人,“意义是三小,爷只知道义气”,为了义气,他提早结束了自己的青春。
他们是街头小混混的两个代表,一个外表喧闹实质软弱,一个只懂义气敢打敢拼,青春的美,在于有一帮好兄弟,青春的痛,在于即使痛过了,也永远不知道原因。
蚊子是剧中的主角,是整个故事的讲述者,从小被欺负到大的他,总是在问“意义是三小?
”从彷徨到明白,从明白到无奈,从无奈再到彷徨,也许到最后才能真正的明白,十七岁的那年,他们走向大人们的世界,到底是错还是对。
蚊子是最纯真的一个人,所以他才会整天问这样打打杀杀有什么意义,所以他才会如此愤怒的要报仇,因为geta给了他他不曾感受过的父爱,所以他才会哭着说“你以为你混的是黑道,其实你混的也是友情,是义气。
”,所以他才会手足无措的面对小凝,和她一起听歌,在她的天花板上画满樱花……十七岁的青春,梦开始与结束的地方,一片绚烂。
“因为从小和志龙一起长大,和尚眼里只有志龙,在我看来,他对义气的定义是……外人难以理解”。
和尚与志龙,从头到尾不曾分割的二人,蚊子用“难以理解”来形容和尚来混帮派的理由。
其实影片看完,每个人心中,都会了然。
志龙不会做试题,和尚就帮他答卷;志龙走在太子帮的最前面,和尚永远在距离最近的后面;志龙看到蚊子被追哈哈的笑,和尚看到志龙笑自己也会开心;和尚的梦想是做大哥,而志龙却是大哥的大哥;志龙和女人相拥在舞池,和尚只会落寞的看着他们,和蚊子干杯;志龙的女朋友对志龙发脾气,和尚会在一旁烦躁地骂“干,番婆。
” ;志龙因其女朋友被狗仔孩搞要封死他,和尚怕他弄出人命拼命阻止然后说“我来”;志龙被geta骂和尚出来顶罪被打个半死;geta死后志龙为避风头躲起来喝醉,和尚会找到他然后拥他入怀,抱着他说“是我,没事了,没事了”;和尚必须选择干掉两个帮派老大中的一个,而他选择了geta——志龙的爸爸。
有人说和尚是为了报自己的父仇,殊不知,为何要走到这一步,只是为了要保住志龙;于是和尚听从了文谦,“背叛”了他的兄弟,即使牺牲Geta,白猴,蚊子,都要保住志龙。
最后被志龙误会,也只能忍着眼泪说:“我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 ……两个青春,一份爱情,如果我们两个都要下地狱,那也让我先掉下去然后接着你。
也许并不像蚊子所说,和尚放弃了前途光明的学业而混的黑道,是友情,是义气,而是一份奢侈的幻想,一份与你生命交叉的愿望,一份不要求回报的爱情,一句永远不能说出口的“我爱你”。
所以最后他笑了,死在志龙的手里,无怨无悔……很多人问志龙是否知道和尚的爱,我想和尚之于志龙,就像是心脏在跳动,一切顺理成章,一切理所当然,我在前面骄横跋扈,因为我知道他永远在我后面;我敢带着太子帮耀武扬威的做庙口老大,因为我知道他永远当我是大哥的大哥;我看看他,他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我有危险的时候他会出来保护我,我无助的时候他会出来安慰我……志龙从小到大习惯了和尚的保护,习惯了所有人的宠溺,所以他是最脆弱的一个,最想逃避的一个,那间黑暗的娱乐室是他逃避的地方,吉他是他逃避的途径,而这些,偏偏和尚都知道。
自己最信任的兄弟杀了自己的父亲,所以他会崩溃,看到和尚再一次向蚊子举枪的时候他砍了和尚。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殊不知志龙哭着刺向和尚的每一刀,其实都是在割自己的心,当心脏不再跳动,泪水与感情,也已经流尽……意义究竟是三小……影片从始至终由欢乐一步步走向悲哀,一个时代的结束,一份年华的离去,一番沉痛的诠释,一抹寂静的哀伤。
画卷从5个少年坐在墙头青涩地微笑展开,到最后回到原点结束,似乎他们都没变,一样湛蓝的天,雪白的云,发黄的书包,洗旧的校服,他们只是坐在那里,开始并结束了原本美丽的青春……
一个混爱情,一个混亲情,一个混友情,一个混交情,一个混激情。
虽然看不到背景,但是听到时代的车轮,风声渐劲。。。
不同的时代,一样的青春,不变的孤独和残酷。
“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向哪个方向倒,年轻的时候也我曾经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我才知道原来我们都是草。
”“你看看我们坝子,他那个脑袋,他他妈的每天不睡都在想啊,想组织要怎么发展。
”
艋舺里的青春是一种美丽的武器,一把玻璃做的剑。
铮亮、挺拔、尖锐,透明、生硬、脆弱。
它在空中飞舞时划出雪白的锋芒,但终于如水银般散落一地无从拾起,如同少年受伤破碎的心。
17岁那年,我因为一只鸡腿,进入了黑社会,蚊子说。
我不觉得。
我觉得他是因为和尚坐在校园的墙头的时候,那只伸向他的手,和那嘴角扬起的无敌的笑容。
生命中有些时刻是如此的充满宿命感,一定格,就成为一个神圣的仪式。
这个片段让我想起色戒里,站在学校剧场里的王佳芝,听到楼上一声“王佳芝!
”,她仰头望向那声呼唤,也迎向无可逆转的命运。
其实我不太相信蚊子这个角色,他太好了,做不了坏事。
从头到尾他只不过打了几下欺负过自己的小混混。
而他对待妓女小凝的那份温柔和纯情,恐怕连一般的好孩子都做不到。
其他几个少年都是陪衬,只有和尚,光彩夺目。
他有刀锋一样的凶狠眼神,也有春风一样的迷人笑容;他有死不低头的倔强,也有深不见底的深情;他有运筹帷幄的聪慧和远见,也有只为爱你的愚笨和单纯。
他可以迷倒所有的女人,可他爱的,偏偏是个永远不会爱上自己的男人。
原来这就是高僧口中的“兄弟命”!
我觉得,这是史上最man的gay。
这个和尚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和尚:天资聪颖、英勇无敌、赤胆忠心、敢斗天战地,却甘心败在另一个男人手里。
不是因为那个人比他更优秀,而是因为他认定了他。
对了,那是悟空和尚。
写到这里,不禁一身冷汗:难道悟空他...?也罢,就让女人们绝望而死吧。
美少年gay了,美猴王还会远吗?
爛就一個字。
青春不青春,教育不教育,唯美不唯美,义气不义气
赵又廷爱阮经天,阮经天爱凤小岳,柯佳燕是饭后甜点。画面很日本,陈珊妮的配乐很牛逼,文艺又商业,暴力又不会太过血腥。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马如龙演的真好。
点只有一个,年轻时混的哥全是被你们惯坏的!
我决定以后还是做一个凹凸曼比较安全。有些偶像剧都比这好看呢,真JB能装
还真够无聊
一贯的钮承泽风格,友情义气以及残酷青春,似乎他本人对饰演“万能型”的大哥大很热衷。因为看得不认真,所以竟没看出和尚对太子的基情。浪费咗一干靓仔。
嗷~~好看。鳳小岳講話好機車;豆導說没多少居然自己演那麼多;阮經天演得真棒,陳漢典也是;3帥好BL;柯家嬿有奶哦~~~~~~
兄弟。。
养眼而已
对比之下,赵又廷在love的表现简直弱暴了啊~~
据说是台湾版古惑仔,看了之后觉得比古惑仔更有深度,各种义气与私欲的纠缠,和尚最后的举动是背叛吗?太子值得吗?蚊子真的那么天真吗?每个人都有私心,青春年少,谁他妈没冲动过!!
腐电影!
YPP说片里最俗辣的那个长的分外像7抹 哗众取宠
豆导很努力的营造男性荷尔蒙,最后还是有浓厚奶油味和基味。看到一半就猜到结局的片子,真的很没意思。打着兄弟情义的纯商业片,叫好的人都是煞笔。
哪有传说中的好
Monga.2010.CN.REPACK.DVDRip.XviD-PMCG
这是一部青春偶像热血文艺动作黑帮同志年代片。笑点泪点兼备,满足各种需要,值得一看
很用力的电影,但是,总是感觉有些长了
你以为你混的是黑道,你混的其实也是友情,是义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