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一向倾向于比较安静的片子,对于那种啰嗦的片子避之不及,不但怕话多,对背景音乐很多的也是颇有反感。
但凡事都有例外,目前为止只对两个人的啰嗦话语有耐心,甚至兴致盎然,候麦和杨德昌,因为这两位的作品对话很多,前者有哲学上的思辨和层层剥离的细腻,后者则有一吐为快的快感和犀利的过瘾。
而《谷子和鲻鱼》里的语言却有完全不同的景象,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片子的大部分几乎是由语言推动的。
如果说候麦式的对话需要经过大脑的思考才能得到思辨的愉悦,而本片则不用,语言本身具有巨大的能量,看似琐碎,但极具杀伤力。
首先是语言的多样性和特殊性,记得以前在学校开老乡会的时候,一群来自同一个地域的人在他乡对话,无论是说家乡话还是普通话,总感觉是异样的,甚至是弱势的,但关系不大,走出那个聚会,你又会和当地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短暂的异样感很快会被消解掉。
但是作为移民,尤其是一代二代移民,不管时间多久,来自家乡的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是无法抹除的。
我对法语和阿拉伯语一无所知,甚至都不能分辨它们,查了资料才知道,“它来自郊区,借用了阿拉伯语的句法,经过融合转变,在多种文化尤其是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影响”。
每次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碰在一起的时候,如果是刚认识的,他们会通过询问对方的方言来打开陌生的格局,有的时候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和尴尬。
而本片的几处外语,比如聚餐上那个男人学阿拉伯语,又比如大儿子的老婆的俄语,则是出于日常生活本身的需要,承载了不同文化的交织和碰撞。
最精彩的对话场景有两处,一处是贝吉到大儿子家时俄罗斯儿媳妇的哭诉,那种冗长的断断续续的抽搐式的夹杂着外乡口音的话语,一开始让人同情,接着是觉得唠叨,然后是烦躁,坐立不安,最后巴不得扭过头诅咒怎么还不结束,而我们的贝吉老头却一动不动,一言不发,活活气死你,但跳出此景的烦躁,贝吉的焦虑,无奈,愤怒在他看似毫无表情的内心中是呼之欲出的。
另一处是丽穆劝说母亲参加宴会的场景,让人觉得原来“苦口婆心”的话语是如此消耗能量。
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使得每个人具备独特表达的可能(这也是我偏好非职业演员的原因之一),然,更重要的是作为突尼斯的后裔导演本身对语言的敏感和独具匠心的眼光,加之和演员的深入交流和挖掘,才能激发出以身俱来的特质,从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句式,语调和节奏。
然而本片最大的创新则是镜头语言的独具创新,让我这个长镜头偏好者由心地称赞:原来除了长镜头,这种快速镜头竟然也是这么牛B!
首先是多人聚会的场景,如果换作是侯孝贤拍摄,肯定是中场镜头,让人物自己在镜头里自由发挥,毕竟大多是非职业演员。
而柯西胥竟然大胆运用大量的特写和快速切换,直逼说话时脸部的表情和动作,这样直接产生的近似逼问的效果直接落在人的心坎上,和前面提到的独特的语言形成了一种奇异的景观,让人无法回避;更重要的是,这种切换和人物的性格,说话的方式,语调,语速,和当时画面的气氛是极其贴切的,你很容易贴近人物,其内心世界直接穿透屏幕,进入观者的心里。
该快的时候干净利索,毫不迟疑,该慢的时候,长镜头也是耐心十足,这使得整个片子的节奏掌控游刃有余,其中的张力和近乎乐感的灵动自然涌现,穿梭自如。
看的时候想到自己家里每年春节请客的时候,很多人一起吃饭,其中有嬉戏,喧闹,也有暗流,争吵和不动声色的较量,那时候就在想,这样的场景放在电影里如何表现呢?
原来可以这样,有点茅塞顿开的感觉。
看来导演对于取景框的位置、摄影机的移动、镜头长度、图像切换都有精心的考量和设计,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带来的是犀利是如此与众不同,如果说杨德昌的犀利靠的是内容上的思辨,而本片的语言绝大多数是日常的琐碎的,表面上几乎看不出思辨的东西,正是镜头语言本身带来的力度和锋利的效果,使得它更接近电影本体上的美学价值。
这样的创新和才气弥足珍贵!
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导演第三部片子,如果说上一部片子《躲闪》已经独具风采让人惊异奇葩的话,那么本片已足以让人看到其大师的苗头。
从《躲闪》的相对狭小的青少年空间跳到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老人,小孩,青少年,工人,渔民,酒吧,旅馆,餐馆,政府机构,政客,失业人员,银行职员,夫妻关系,子女关系,老板与职员,丈夫与情人.....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导演关注的移民社会呈现出丰富多彩,也使本片具备了应有的厚度。
而这种跳跃并没有很多年轻导演容易犯的因为求大而失控的毛病,或者流于表面的肤浅,相反的是导演对一切显示出了掌控和自信,多条线索彼此关联,互相呼应,层次分明,齐头并进,丝丝入扣,从一个人物牵出诸多人物,而同时赋予了每个人物各自的境况,遭遇,焦虑与困境。
这样,使得影片的主题探讨呈现出多样性,移民问题,就业问题,文化冲突,情感纠纷,政治的,文化的,现实的,理想的....有如一部协奏曲的多重声部,各种矛盾交叉登场,最后汇集一处,一齐迸发。
前面的分析显得有点“冰冷”,仅仅这些冰冷的东西是不足以让我为之动容的,真正牵动我的当然是作品背后的东西。
让一个年过六旬的老人承担如此的重担,失业,贫穷,情感,亲情,诸多的危机压在一个消瘦的肩膀上,我几乎要埋怨导演的“残酷”了。
而贝吉面对这一切表现出来的坚韧、克制、自尊,让人早已超出了钦佩这个字眼。
此刻的自己有点感冒,头有点晕,盖着毯子,躺在沙发上,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只是平静地看着,听着,这种冷静旁观的视角曾经被朋友视为一种冷漠,但自己心里明白,处于这种旁观的视角才能尽力避免矫情和煽情,才能把自己放得很低,才能达到所谓的”众生平等“和感同身受。
外面的风很冷,能让我和丽穆一起坐在你的小摩托车后面吗?
穿过码头,街道,和你一起去政府部门,一起去银行,一起面对各种压力,面对那些悠闲的老头对你的品头论足。
当然,当你在爱人的床边哭泣的时候,我理所当然地退到屏幕外面,无声地看着,假如你抽烟的话,我愿意为你点上一支。
你和丽穆的忘年交即让人欣慰,又让人羡慕,不,不应该羡慕,这或许是你在移民国家辛苦工作三十五年来少有的温存。
而当宴会终于开起,客人们纷纷到来,那些曾经怀疑过你的市政官员,银行主管,还有那些老伙伴都向你祝贺时,你只是穿着整齐,很绅士地不动声色地站着,连一丝笑容都少表露,好像那些全力以赴的东西都是举手可得的。
好酷啊,估计有不少人要佩服你了。
然而你一向的谨慎还是预言了那些不幸的到来。
看着你心急如焚地骑着摩托车,在清冷的夜空中满世界找你那个混帐儿子时,我只能把毯子裹得更紧一些,更紧一些,连去拿开水的勇气都没有了。
餐厅里的客人已经开始抱怨了,眼看你的“宏伟”计划就要泡汤了,那个混帐儿子在哪里,让人抓狂,却无计可施。
我像回到了小学考场上,下课铃马上就要响了,还有最后的大题没做,可能是10分,20分啊,做不出来就完完了,时间在一分一秒地飞逝,而我却束手无策。
当丽穆穿着红色的裙子上台起舞时,我完全惊呆了,肚皮抖动得让人惊艳,完全不可思议!
现场出现了转机,那些焦急等待古斯古斯的客人们像被上了迷药,可爱的丽穆,我都不知道如何称赞你,是的,先前你的美和勇气是我所不熟悉的,我无法确认这种东西是怎样一种美,但这个时候,我完全被你折服了。
而此刻,贝吉却在地狱里煎熬,拼命地追着摩托车,三个小混混的嘲笑声响彻整个夜空。
当语言丧失其功能之后,连智慧和理智都沉默时,我们还剩下什么?
身体,这是我们能拿出来拼命的仅有的武器了,不,它甚至连武器都不能算,只是无能的,可怜的,悲剧性的躯壳。
此刻,时间被凝固了,被拉长了,原来所谓的时间机器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一边是肚皮舞的欢娱,一边是救命稻草的残喘。
柯西胥,对于这种冰火两重天似的炼狱,我的左手是由衷的佩服,完全出乎意料的奇思构想,完全是从不可能到可能的巨变,而我的右手,却是按耐不住的痛,几乎要恳求你停手,放贝吉一码,放过这些在人世间为了一点小小的梦想而苦苦挣扎的人们。
但是我知道你是不会轻易停止的,因为你知道,当你把人世间最暗的底色亮出来的时候,那种悲天悯人也就在血与泪之间涌现出来了。
谷子送到了,贝吉倒下了。
一场英勇却无用的战斗结束了。
今夜,我愿意成为突尼斯后裔的一分子,为乌托邦的消失而哭泣。
jude_chen 2008-12-2 上海
看了《谷子和鲫鱼》,有种无法表述的感觉。
这应该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电影,它反映世俗生活中的艰辛、快乐、冲突,因为对普通人现实境遇的关注,也突现出普通人的尊严的电影。
在我并不短的观影过程中,我比较排斥三类电影,一类是胡编乱造,可以称为“臆造狂”的电影,怎样痛快怎样来,完全不顾现实生活的逻辑。
二类是太快脱衣上床。
虽然本人也不是道德卫士,对床戏也一点不反感,但一见面,几句话下来,就眉目传情,脱衣上床,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相距太远。
三类是哲理性的闷片。
大量严肃的文艺电影,把太多的哲理放到电影中,结果造成了不知所云的大闷片,看这样的电影无疑是对注意力集中程度的考验。
而这一部电影,虽然节奏舒缓,但由于对人物命运的尊重与关注,始终调动着我的情绪。
这是一部极严肃有分寸感的电影。
它既不是讲哲学、也不是想逗我笑,而是老老实实写一群人的生活,甚至到了让有些人觉得饶舌的程度。
我不想具体谈论这部电影的情节,因为情节无法取代这部电影的真正容量。
我只提几个场景,赛门与工头的对话、赛门送鱼到女儿女婿家、赛门前妻家的家庭聚会、几个老头在小旅馆前的谈论、赛门女儿的肚皮舞救场、赛门儿媳那一通对丈夫哭诉,真是精彩之极。
当赛门女儿为救场而跳肚皮舞时,我们看着艳舞,心里却想着不停追着摩托的赛门,为他着急、担忧,希望奇迹出现。
那真是一种奇妙的效果。
电影《谷子和鲻鱼》,讲的是在法国的北非阿拉伯移民的故事。
移民,离开了故乡(父母)的人,那种客人的感觉永远无法消除,也永远无法被当地所认可和接受。
这种流放,在父亲身上更加明显,离开了原来的妻儿,也没有在情人这里得到认同。
他想回自己房间,他想回到故乡。
还好(继)女儿和他非常亲近,一直支持他。
这可能也是二代移民的文化回归,想找回自己的父亲,确定自己的身份。
忙碌了一生的父亲,像那艘漂泊一生、没人要的破船,想要有一个港口可以停泊。
把一艘破旧的船装修成餐馆,这可能也是他的死亡焦虑。
因被解雇而触发,被无情丢弃,又在无法和情人做爱后加重,觉得自己没用,只是个客人。
他想要重生。
他和(继)女儿在法国各个部门之间徒劳地寻求认可,最后孤注一掷地邀请这些部门的权贵,来品尝他们家乡的美食:古斯古斯。
当一切看来很完美时,准备好的古斯古斯却意外地丢失了。
面对不耐烦的权贵们,继女跳起了性感的肚皮舞,父亲去寻找古斯古斯。。。
作为观众,知道找不回来了,除非出现奇迹。
父亲徒劳地奔跑。
继女徒劳地跳舞。
最后,我担心父亲和继女会不会累死。
都停不下来。
为什么?
因为停下来就会死。
这个死亡焦虑,不仅仅是生命的死亡,很多时候更是价值的死亡、身份的死亡、存在感的死亡。。。
电影还有一个名字:种子的秘密。
种子有自己的基因,有适合自己的土壤和空气。
一旦离开了,种子还能生根发芽吗?
长出来的,是淮南的橘,还是淮北的枳?
有没有想到内卷?
当我们过度认同了西方的文化,我们自己好像成了客人,而不是主人。
我们好像累死累活也不能感觉到被认可,又不敢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好像就真的死了。
我们生活在别处。
没觉得有各位影评人说得那么好。
拍摄的手法带着比较明显的DV风格。
不是反感这种“生活化”影像,可能我的欣赏口味比较偏重于老式的沉稳画面,一个镜头是一个镜头。
一遇到“动态”的,就有点心烦。
故事并不太复杂,注重细节,叙事很有耐心。
这是优点。
有时想来,生活中一件很不起眼,或者平时可以捂着盖着装没看见的小事,不知道什么时候爆发起来,就是一个定时炸弹。
这家儿子的婚姻危机便是如此。
表面上没人提及,大家一团和气,但关键时刻,就是这个隐蔽的危机带走了开店的主菜,搞得全家出糗。
可见中国的老话还是有道理的。
家里都没摆平,还谈什么开拓事业?
看之前当然是有点政治挂帅,疑心是反映阿拉伯移民受歧视的剧情。
现在看完倒有些惊喜:本片还真没沉溺于这种“政治正确”,而是平平常常地讲普通人普通事。
即使贷款的那段有点“那个”了,后来也被扳回来了:在怨天尤人之前,还是先把自己该解决的事情解决好。
自从《阿黛尔的生活》以极具争议的同性题材,破天荒的拿下金棕榈后,就成了不折不扣炙手可热的香饽饽,捧在各路大神的怀里不停琢磨和期待,时不时的就会冒出各个版本的预告片和花样百出的海报剧照,铺天盖地到让人应接不暇,关于影片的各种幕后花絮和八卦更是不绝于耳,因此也让我开始去试着了解已有大师范的阿布戴·柯西胥,决定从其代表作《谷子和鲻鱼》开始下手,之前之所以会错过这部片子,主要还是随着年龄的增大,内心越来越浮躁懒散很难静下来坚持去欣赏一部一百五十分钟的电影,一旦超过两小时就会有点望而怯步,直到最近看完才懊悔自己昔日怎么会让一部这么经典的佳作,轻易的从指缝中悄然无息的溜走。
影片聚焦着一个生活在法国的“特殊家庭”,年过半百执拗顽固的赛门在码头工作,不料因进度的原因和上司争论不休,愤怒而被动的赛门一边面对着令人沮丧灰心的失业,一边还得面对“一锅粥”的家庭关系,前妻没有好脸色的追讨生活费,儿女们也为各自的家庭问题伤透脑筋,岌岌可危的工作,忙着照顾孙女的女儿,不负责的好色儿子,女强男弱的细节争执,每个人都自顾自的,没有谁站在赛门的立场和心态上考虑过,除了善解人意的丽姆。
平时赛门和旅店老板娘生活在一起,而丽姆就是老板娘的女儿,就在一切看似都陷入僵局的时候,赛门和丽姆决定自主创业,在废弃的船上开个特色餐厅,眼看就要雨过天晴大伙开始齐心协力之时,命运却又开了个伤不起的玩笑。
“食”从具象上来说,是味觉和视觉的直观体验,满足生理上的本能需求,各式各样巧夺天工的美味佳肴,可以造成最表面的吸引力和诱惑力,而抽象上来看,“食”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也是很多导演屡试不爽的切入点和倾向的题材,“食”经常会和“家庭”扯上密切的关系,大多能表现其某种本质上的意义,特别是在聚焦寻常百姓家庭里短时,一般都离不开“食”的辅助,大多可以成为难得的凝聚点和转折点,要么就是一种励志上的有感启发和鲜活动力,有着积极乐观的强烈效应。
如片名《谷子和鲻鱼》,一种俗名叫“古斯古斯”,用米和鱼做成的传统食物,在片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阿布戴·柯西胥也是利用了“食”的特质和意义,将充满尴尬、纷争、矛盾,犹如一盘散沙般的家庭慢慢地集聚起来。
全片下来完全以纪实的手法呈现,没有卖弄任何的技术运用,就像在寻常生活中隐秘的安插了一台不为人知的摄影机,慢条斯理滴水不漏的记录着这个看似普通却问题重重的家庭。
另外导演所刻画的这个“特殊”家庭,同时也客观体现出了外来民族在异乡生活的不易和艰辛。
演员都是非专业出身的老百姓,没有任何的表演经验,他们就像是把生活照葫芦画瓢似地搬入了影像,没有华丽的光环和引人注目的花边新闻,以至于在他们身上找不到半点做作刻意的地方,反而显得更为的写实和自然,更能凸显出影片的生活化,使其更具说服力。
但对于看惯快节奏以娱乐消遣为主电影的人来说,看这部片子可能会相当的反感且难以忍受。
影片百分之九十,基本都是围绕着家人间大量的对话而展开,喋喋不休索然无味看似毫无营养过于多余的谈论和争论,通过面部特写的集中和放大,对于那些早晚沉溺在爆米花电影里的人而言,可能会有一种异常沉闷和枯燥的感觉,或许需要极大的容忍和耐心,甚至会幻想自己是剪辑师,完全可以减掉太多显得多余的陈分。
但在我看来,这种铺垫是必不可少的,是一种自然而然需要客观展现的家庭面貌,从他们的谈论中可以看出每个人所关切在意的,表述自我的观点,体现性格的特征,甚至家庭的地位,生存的困境,工作的问题,情绪的表达,家庭关系的体现,是一种强有力丰富的客观展现。
而另一面从他们话唠般的唇枪舌战中,“家庭”似乎能剖析得更加清晰,看似异常的乏味和啰嗦,充满了玩笑和调侃,实际上家庭的“病因”却越演越烈,没有谁会真正的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大多只有家人间理所当然点到即止的闲话家常寒暄奉劝,你一言我一语,看似好不热闹亲密无间,实际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一层,维持着基本的“血缘关系”,并且只有围绕在饭桌前时,大家才会聚在一起。
而赛门和丽姆的想法和行动,就像一根纽带,出于同一个美好积极的目的,将大家全都聚集起来,开始一起努力,眼看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即将步入美好正轨之时,座无虚席的顾客正等着“古斯古斯”的隆重登场,却意外被儿子给搞砸。
顿时又陷入到了难以挽救的僵局与失败中,只有不断的灌酒考验着顾客的耐心。
赛门和丽姆的感情一直都很好,可以说比亲身儿女更亲密且值得信赖,丽姆总会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在困境之时伸出援助之手,无论是成熟老练的为赛门出面,还是说服母亲鼓起勇气的面对,都与赛门自我的亲身儿女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旅店老板娘作为赛门的情人,在道德标准和俗世眼光中,总有一丝难堪和尴尬的存在,她经常有意无意的避讳和逃避,当赛门举办晚宴之时,老板娘还是一再的不愿出席,但在丽姆的恳求下,终于下定决心坦然自信的去面对。
家人间是需要彼此扶持、理解、包容、体谅和关爱的,这样生活才会有生机和希望,即使命运一再不厌其烦的给予考验,也无需逃避和畏惧,试着放宽心的迎接,加上不懈的努力,也许转机就在眼前。
看到最后会感觉异常的奇妙和惊喜,结局的设定相当的有想法且充满隐喻,欲言又止和点到即止的意味非常浓郁,就在一切看似无法挽回的时候,凭着丽姆的随机应变,搭配着动人的配乐,送上一段撩人性感的肚皮舞,开始转移所以人的注意力,就连赛门满腹牢骚和怨恨的女儿们也开始沉静其中,而丽姆的母亲也正抱着一大锅米往船上送,赛门的前妻则将“古斯古斯”好心的送给熟知的乞丐,听完媳妇歇斯底里的抱怨后,被调皮的孩子们捉弄,为了要回摩托车,赛门不断的奔跑,直到精疲力尽的瘫倒在地。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各有各的烦恼,或许会有激烈难调的矛盾,或许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大大小小一点一滴的充斥于家庭,但即便如此,都不要轻易的放弃把握希望的机会,天无绝人之路,往往用尽全力的争取和努力,希望的曙光或许就会降临。
《谷子和鲻鱼》 晚上自己选了这部电影,看完久久不能平静,片子里捡漏杂乱的房间,昏暗的冷光。
沉默寡言的父亲,处处碰壁,在最重要的晚上,拿着食材的儿子联系不上,做饭的前妻消失,儿媳崩溃,冲着他抱怨了6分钟 ,车被偷了,追着三个小p孩跑,步子从小碎步变成大步,但是还是追不上,最后瘫倒在路边 。。。。
绝望。
里面除了他的情人和她女儿 每个女人都在抱怨,喋喋不休。
但是最后为了餐馆能够开张,都聚在一起帮忙。
还有女儿那红色的衣服和漫长的肚皮舞,她的身材并不好。
生活就是,琐碎,平淡,绝望 ,温情,焦虑,无力,但是还要努力斗争的活着。
这应该是我看过台词最多的一部电影,在忍受过前半段的人物台词密集轰炸后,后半段开始转入正题,阳痿,老骥伏枥,追赶摩托车,这是一个老男人的雄心壮志和力不从心。
最后的肚皮舞和追赶摩托车的穿插未知有什么象征,不过看着难得西装革履的赛门在他人生的最高点,为了他的古司古司,执着而无望地追赶着摩托车,不由得让人升起一种复杂的情绪,是敬佩,是悲悯,是希望,是救赎。
这肚皮舞似乎展示着另外的精神,一种倔强,一种自豪,一种性感,一种爱意,一种温柔。
不过我不是很喜欢这冗长的舞蹈,开局的闹腾也实在让人头疼,还有年轻妻子的哭诉,吵架着实琐碎。
导演很残忍啊,那段舞蹈似乎一直在说,米饭怎么还不来?
米饭马上就来。
米饭米饭米饭。。。。
心里那个焦急啊。
非常好的电影。
难过和希望。
第13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7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谷子和鲻鱼》,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港口居民们细碎啰嗦的评价了!
George:实在是太好。
巴黎小情歌:太啰嗦了,看的难受。
松野空松:you need to calm down。
杰夫江:再长一点,再近一点。
达内兄弟应该感到羞愧。
莫扎特仑苏:琐碎的真实,情感爆发,归于无解,戛然而止,生活继续。
zzy花岗岩:大量的对话,啰嗦的对白,实在让人看的累,前面的铺垫太长。
Outisss:长,除了长就是长,如果能再压缩三四十分钟就好了。
但是柯西胥在影像写实方面很成功。
盆满钵满赵+:如此生活,日常小事的堆积将一切引爆,又如此焦灼,最后随音乐狂甩略肉的小肚腩似乎释放了一切。
第二部柯西胥依旧十分喜欢。
我们敏熙:柯西胥以往对我而言有些难以消受的对丰乳肥臀的追求这次在最后竟然点燃了全片,结束得美不胜收,生与死交织,像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马上风。
RIVER:收尾不错,但是整体聒噪了,也太长了,也丝毫不觉得柯西胥在此类议题较他的前辈或是同辈有什么独到之处,最有存在感的个人印记大概也就是结尾标志性的摇臀了吧,可惜我最讨厌的就是他镜头下不知所云的肚皮舞…… 蝠蝠:真的很好,虽然观看过程会有一种游离的状态,不知道他们是怎么争吵起来又是怎么原谅对方的,全片的对话可能对观者而言几乎毫无营养,但还是让人移不开眼睛,在日烦夜烦的生活中找寻到令人着迷的时刻,所有积压的情绪也跟随者那段在片末婚宴上的迷情肚皮舞一起,被放逐了。
子夜无人:品尝到的味道像是锡兰化的肯·洛奇,用资产阶级的絮叨来发表无产阶级的生活,但论菜品本身,则既不带有前者那样甩不脱的文青小资佐料,也并非是像后者一般始终挺立在一种为贫苦大众发声的立场来完成高火爆炒,反而是把两者的缺点——聒噪+粗糙,糅合起来发扬光大了。
中年老男人式的无能为力与力不从心弥漫了整部电影,不讨喜是真的不讨喜,现实性却未必很够劲。
短评里言必提最后的肚皮舞,那我也提一句吧:你们是没见过女人的小肚子吗?
欧.尹:感觉像是肯•洛奇与达内的结合体,加上大量柯西胥导演丰乳肥臀的私货,讲述了一个生活细碎与暗藏矛盾的故事。
然而文本与影像风格实在过于琐碎,加以大量的晃动镜头和贴脸摄影,常令观影者不知所措,也许在影院观感会更好。
抛去琐碎来看的话其实故事的内核很不错,尤其是结尾十分高级,一面是重拾希望的男人终于倒下,一面是路边乞丐反而吃得谷子,一面是露骨的肚皮舞完全消解了船上体面人们的焦虑,果然是食色性也。
Pincent:始终让一个平凡的家庭同观众贴近,开头影响着结尾,直至结局把这种家庭所面临同环境之间关系的困窘放至最大,并用一种竭力且无法停止将问题悬置的方式作结。
并不反高潮,取决于我们觉得哪种戏剧是高潮。
演员状态显得随性且不加修饰,某些场景景别够小、持续时间够长已经是柯西胥的妙招,银幕内外等长时间的近景特写在这部电影里发挥至最大功效,生活日常的焦虑溢出到屏幕外,人们不禁思考,在有那么多人还在奋力奔跑却永远追不上前面的自行车时,法国社会的谷子究竟该分配给底层移民流浪汉还是上层体制。
Bwheat19920313:柯西胥妄图拍出一部生活化的电影,可是整部看下来觉得跟生活化这个词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
漫长的时长看似是情节厚实的产物,实际上则更像是导演试图装逼但能力不够而只得用各种狼狈的方式来给自己圆场的愚蠢体现,冗杂与聒噪的架构使得原本平实化的框架轰然倒塌,只剩下浮夸与做作。
更为可怕的是,柯西胥依然不遗余力地要告诉观众“我是钢铁直男”,令人恶心的直男视角嵌入了影片的每一个角落,使得这种看似接近生活的烟火气味里混进了大量的有毒气体,让人呼吸一口都会气绝身亡。
至于演员和技术方面也都是中规中矩毫无特色,这样一些臭鱼烂虾般的元素就共同组成了这般虚伪的生活影像“实录”,实在是让人失望。
#FIFF13#DAY7的主竞赛场刊评分将在稍后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4.5星。那些影响叙事进程的超长片段回味起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我很不喜欢那些快速移动的手提镜头。对生活残酷的展示采取的是一种文学性的迂回手法,留白准确而沉重。
典型的法语片:生活,琐事,碎碎念。
这种态度证明了导演的诚实与勇气,他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民族的脸孔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暴露了他对自身民族属性的认同。
“有时候我不知道你们在说些什么。”
30分钟能讲完的故事,最后花了270分钟,尽管题材还可以。
精华都跑到了结尾
法国底层劳动人民特写。两小时片子前一小时对生活琐碎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太过碎碎念了,以至于我在影院里昏昏欲睡过去。。到最后大半小时主角生活眼看有起色了节奏才开始快起来,最后并未说明的意料之中的凄凉与意料之外的几许温暖交融给观众留下幻想空间与无限唏嘘吧
5 太好的电影
中間吃飯那段場面調度很棒,最後高潮部份四十多到五十分鐘的平行蒙太奇效果非常大膽驚人,“被小三”的女角在鏡頭前嘶吼了五六分鐘的時候簡直想打她一巴掌
结局很耐人寻味,有一点感觉让人印象深刻,就像阿黛尔的生活里面,艾玛和朋友们讨论(阿黛尔却完全融入不了那段),成功的人总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才能为之行动,而不是总是迷茫着
太特么冗长了 看着好累 拿掉装逼 8分何来 别说什么就是生活 生活就在你身边 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犯不着坐那儿2个半小时 耐着性子被灌这种东西
7/10 高密度的对话来丰富人物 核心触及很多社会问题 生动中夹杂着聒噪
前面镜头一直怼脸拍的我实在受不了只要谁在说话,镜头整个怼着脸拍,整个屏幕都是脸来回切换,你说我说,切的我难受死了再说剧情,中间省的也太突兀了吧,该省略的不省略,放一堆申请文书的剧情,真搞不懂在干嘛
7
Kechiche对食物的热爱一以贯之。有些人评论部分段落过于冗长,但这些“冗长”显然是故意的。儿媳妇冗长的谩骂是为了先让观众同情而后焦虑,Rym冗长的舞蹈是为了观众欢呼而后难堪。Kechiche通过摆弄时间残忍地把我们丢到后排法国人当中。
味道
不一样的电影,还有点不习惯
very good family drama, as good as yiyi if it is not better. strong female roles w/ weak males...
本来就是一部压抑的生活家庭电影,大量的啰嗦对话。是在沉闷
想起一句话:诗、酒和女人,无法想象会有人一样都不喜欢。这显然是个精彩的故事,从开头的沉闷到中间的渐入佳境再到结尾的震撼,c'est la 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