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笑话!
2015年的某个晚上,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看着罗文的演唱会,喝酒喝多了,然后我就打给我一个做营销的朋友,说,我要自己花钱,给罗文买热搜!
跟他询价!
然后他费尽口舌,劝了我一夜,把我劝睡着了,我那一两万块钱也没白花出去!
因为,就算花那么些个钱,估计热搜也维持不了多久,甚至都未必上得了热搜!
毕竟,那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偶像了!
几年后的一个晚上,我又独自一个人在家,看高志森导演拍的《拾芳》,看得热泪盈眶,不过这次我没那么傻了,我不会再想着去做给梅艳芳买热搜的事了!
拾!
能拾起她在我心中的位置,就好了,没必要非要去向这个世界证明什么,梅姑在世的时候,她从不缺少这个机会,但是她或许也没有想过,非要以此来证明些什么!
《拾芳》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合格,制作太糙,虽然以导演和梅姑的号召力,找来了许多的演员,而且看得出,大家都是非常认真的在做戏,但是制作上的问题还是肉眼可见,没法回避。
但是要说,《拾芳》的故事很巧,而且因为梅姑的存在,这种巧妙的叙事,也显得很真实。
从梅姑家被拍卖,她的杂物被垃圾站收走,铁杆粉丝去抢回这些杂物,再一一寄回给主人,找回那些连原主人或许都遗忘了的故事,从这种侧面去反应梅姑作为一个偶像,一个艺人,香港的女儿,最侧面但又最立体的画像,并且因此来勾起所有粉丝的共鸣!
这种剧作的手法其实还挺高明的!
特别是对粉丝而言,非常之受用,我已经不止一次看《拾芳》了,但是几乎每次看,我都会有哽咽的时候!
从这一点来说,高志森导演的功力还是不可小觑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情感确实真挚!
最喜欢的是胡杏儿演的这一段,相识于微,却因为各自身份的差异,渐行渐远。
每次当我看到,当梅姑临终之前打电话让儿时好友去陪她,儿时好友(也就是胡杏儿)却宁可选择买一张票,去看梅姑最后的演唱会,也无法再象当年那样坦然地相处。
那句台词写得最好啊!
“做朋友,你出鸡,我出豉油,但是我连豉油出得都困难啊!
”这一处,导演的处理也很巧妙,梅姑从头到尾都没有露出正面,只是用细微处的动作,如手指,如背影去做戏,但是梅姑的态度已经传达到了!
其实我还想说一下,梅姑也好,张国荣也好,罗文也好,都是在2002年到2003年这一年之间相继离世的。
香港演艺圈,乃至香港这座曾经在几亿中国人心目中都有着超凡地位的东方明珠,也就这样没落了下去。
年初的时候,我专程飞到深圳,去看了许冠杰和谭咏麟的演唱会。
两位已经七十岁的老头儿,唱得上气不接下气,其实让我很辛酸,但是……我想,自古不许美人白头,梅姑、张国荣哥哥,罗文,大概也是最好的结局吧!
那个时代的芳华!
已然逝去,不可能再回来,但是那个时代的人与人,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或许更像我们想象中的偶像与粉丝!
偶像或许也会有错,但是他们(她们)始终是在教人向善,也不会涸泽而渔。
也正是有这样的偶像,才会有象电影《拾芳》里那样的粉丝,每时每刻,都还会想起,偶像曾经赋予他的力量!
勇敢向前!
梅艳芳这位香港的著名女星,90后之前的人或多或少的都在影视作品里面见过她几面,和著名男星张国荣差不多,梅艳芳芳华早逝对于香港演艺圈是一件憾事。
当初作为一个女流之辈,在歌坛能与谭咏麟张国荣并列,这也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了,足以说明梅艳芳的实力。
最近一部纪念梅艳芳的电影上映了,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做拾芳。
影片的视角有些独特,没有正面的去记录梅艳芳,而是通过粉丝们从垃圾柜里面捡到的一些梅艳芳遗物,来带出一些关于粉丝眼中的梅艳芳的事情。
这部电影在2019年1月3日上映了,不过只在香港小规模范围内上映,影片的制作者是一票梅艳芳的粉丝,观看者也大多都是梅艳芳的粉丝。
很多观看者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过不美好的是现场来了两个梅艳芳粉丝最不想看到的人。
其中一个是梅艳芳的母亲覃美金,另外一个是梅艳芳的哥哥梅启明,他们的出现让观众很尴尬。
覃美金与梅启明再次的使出了他们的惯用伎俩,在现场开始哭穷了。
覃美金与梅启明称当初梅艳芳逝世之后,有些人跑到家中拿走了梅艳芳所有的东西,哪怕就连内衣内裤这些东西,都没有留给她一些。
这让在场的粉丝十分无语,不过好歹这是偶像的母亲和哥哥,也只能由得别人这么闹了。
这很明显是对当初拍卖梅艳芳内衣内裤的行为作出否认。
这一次覃美金除了哭穷之外,还做出了另外一个让人觉得很好笑的决定,就是要宣布要筹集1500万港币来拍摄一部梅艳芳的纪录片。
覃美金否认作出这个决定是为了钱,而是真的怀念自己的女儿。
对于此事在场的粉丝们就表示呵呵了:我信你个鬼,你个糟老太坏得很。
虽然这对于梅艳芳的粉丝们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发起人是覃美金和梅启明,这让很多人心都凉了一截。
架构有些借鉴了《阳光姐妹淘》,以几个歌迷的现在与过去,来回忆梅艳芳的点滴,虽然故事性很弱,说教味道有点浓,但在歌声中作了一次集体回忆,怀念了曾经的青春,对于香-港人来说,也是缅怀了失落的黄金年代。
其实香-港的衰落也就是楼市泡沫吹到最大时,97金融风暴直接爆破了。
03年非典是另一次考验。
到如今,想必不少人都在追问:我们将何去何从?
还能再次辉煌吗?
这是失落的一代。
梅艳芳,89年的时候,刹那芳华,足以照耀永恒。
什么是香江精神?
狮子山下,奋斗不息,守望相助,人情味道。
胡杏儿的白发妆倒是很有沧桑感的,大概她老时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
导演应该特别回避了梅艳芳的某个弟子,高志森近年在内地揾食,自然识做的,不愿意踩雷。
今年10月10日,是“香港女儿”梅艳芳55岁的冥寿。
一班多年的忠实粉丝,非常有心的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拍摄了纪念电影《朝花夕拾·芳华绝代 —拾芳》。
电影女主角由香港著名演员胡杏儿和郭羡妮出演,《拾芳》从一班忠实粉丝从垃圾柜里捡回被当做垃圾扔掉的梅艳芳的遗物和一众粉丝写给梅姐的信开始,从而带出这位偶像生前对人的真挚情义。
武汉肺炎的时候,饭圈女孩的捐赠名单里赫然出现了梅艳芳粉丝的名字,而且不止一批。
我在第一次粉丝筹款的时候没赶上,私信了负责这件事的粉丝,可能是对方也意识到有很多粉丝都有捐款意愿,因此发起了第二批。
看着自己的钱款作为粉丝名字的一部分贴在捐赠物上心里不无自豪。
她带给粉丝,带给这个世界的是什么呢?
可能是羞愧,是试图多走一步,试图为这个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因为帮助一个女孩被爸妈骂了,说“你去跟他们说,我们也很苦难,我们也在受压榨”。
让我不要多管闲事。
我其实挺伤心的,我妈妈也一直在捐水滴筹,我爸看见乞丐也有给一点,这不都是一样的吗?
反而我的帮助更能直接给到人家手上,却被骂了。
我想我伤心的原因大概是我意识到他们的捐款是希望给自己的慈善账户多一份储蓄,而我的帮助没有放在他们的心理账户上。
不管怎么说,我还没有经济独立,我没资格指责他们,更不能慷他人之慨,我做错了,我不该梗着脖子说自己没错。
但是我想要做慈善的心愿不会变,而坚定我慈善梦想的,除了眼见到的一些人的不便之处还有将心比心,更有她的助力,她让我觉得我们都应该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
深夜了,依然为今天的事意难平,但是慈善的心愿不会变,我想帮更多的人,先做志愿者,然后实现自己的规划。
比起影评,更像是日记。
我相信她在天有灵,所以更不想抒怀出一些太肉麻矫情的东西,也不想说大话日后不能实现。
先从现在做起吧。
影片开头的吉他前奏是“似是故人来”,林夕作词,罗大佑作曲,电影《双镯》主题曲,瞬间回到梅姐最后一场演唱会,扇子旗袍,步伐款款,姿态娉婷。
几年前曾翻出2003年的很多视频,整个四月的情绪都是灰暗的,也许追逐逝去的偶像都是这样一个阶段,欢欢喜喜的认识,悲悲戚戚的感慨,略过最悲痛的阶段,偶尔看着听着他或者她留下来的作品,一个人欣赏体会就好了。
粉丝献给偶像的纪念,对于追过星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音乐如写给哥哥的“哥哥”还有“Dear Leslie”,电影实属第一次,从电影角度来说,三星,诚意以及情感角度来说,四星。
曾经看《我的少女时代》,一度哭到停不下来,看到女主那么喜欢华仔就想到自己曾经追星的少女时光,庆幸没有去电影院看,大概率会被嘲笑的,喜欢一个人或者喜欢一个偶像,这种严重自high的事,外人很难理解偶像带给粉丝的所有与所有。
Edith的经历里,看到了自己,Kiki的故事里,也看到了自己。
这么多年过去,梅艳芳还留着Kiki,可是Kiki已经把偶像扔下了,看这段的时候眼泪跟着演员止不住的掉,因为我也把少年时代的偶像扔下很久了。
偶像不会一直红下去,多数人只有那么一阵子。
哥哥也曾说,如果被问到八十年代香港歌星有哪几位,随便提一下张国荣,他就很开心了。
现实却是每年都有大量歌迷以及明星赴一场约会似的前往香港,巅峰时期陨落,无法一睹绝代芳华,遗憾无数。
英雄白头美人迟暮,上个世纪的香港已然成为历史,但是还可以在电影里看到方艳梅,张国荣也要熬十年呢,没有在这个时代错失这样的偶像,已是幸运。
梅艳芳的粉丝 花了八年时间完成这部电影我本来以为又和千篇一律的传记片一样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想不到是另辟蹊径 讲了几个粉丝的故事其实这电影是讲梅艳芳对每一个喜欢她的普通人的影响 如果没有她 可能很多人的人生会不一样她走了 留下他们 各自欢喜悲辛伊人已逝 芳华绝代。。。。。。。。。。。。。。。。。。。。。。。。。。。。。。。。。。。。。。。。。。。。。。。。。。。。。。。
到目前为止,已经公映了一个月的《梅艳芳菲》只取得了不到90万的票房,排片不是少,而是极其稀少,在俩字和仨字电影连续阻击之下是几乎没有排片。
借助影迷团专场观影活动才得以安排了一回大银幕。
而且我对今天看《梅艳芳菲》的电影厅是有感情滴,我电影院4刷《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3刷都是在这同一个厅。
之所以有感情,是因为这是一个只有6排、不足70个座位的小厅,进出口还在前面的银幕一侧,看车站时到了结尾,演员表还没出,保洁阿姨就拿着扫帚站在入口,等着完成自己的工作,这阿姨最牛的是我三刷车站她提前出现了三回,我是看结尾的桂纶镁啊还是看她啊? 还好,今天看《梅艳芳菲》阿姨没有提前出现,但放片员提前把演员表给掐了!
害得我没有看完演员表梅艳芳和歌迷影迷的合影!
难道这是一个被诅咒了的厅吗?
其实《梅艳芳菲》电影本身并没有票房那么的不堪,影片从1981开始到2013,以不同年份为时间线穿插叙事,完全从歌迷的角度出发,表现了梅艳芳是如何对待、如何影响普通歌迷的,影片中江欣燕扮演的梅艳芳始终没有露出正面,而出现的梅艳芳正面全是电视中的纪录片片段、CD的封面和歌迷自制相框中的真实照片。
故事很简单也很碎片化,但很平时也不乏感动,展现了梅艳芳普通真挚的一面,而从歌迷角度,梅艳芳就是他们的长腿叔叔。
2003年梅艳芳发起的1:99抗非典演唱会已经过去了近20年,那个1是万众一心的意思,也可以是1个梅艳芳的意思。
而今疫情再次袭来之际,梅艳芳已经离世17年了,世间也再无梅艳芳菲了!
我不是梅艳芳的歌迷,我是梅艳芳的影迷。
梅艳芳的电影方面,片中只是在片尾的演员表部分出现了一张影迷和梅艳芳在《醉拳2》片场的合影。
喜欢她与成龙合作的两部电影,1989年的《奇迹》、1994年的《醉拳2》,这两部中梅艳芳均以喜剧角色完成了精彩的表演!
梅艳芳还在1987年因为与关锦鹏、哥哥合作的《胭脂扣》双获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影后。
这回难得看了一场电影院原声粤语版,我是原声党,国语配音几乎是只喜欢上世纪上译的黄金一代,除此之外,我基本是坚持电影第一遍要看原声,配音看不看随缘。
而且我还喜欢汉语、英语以外的原声电影,语种越小、越稀有、越会激发我的兴趣,如小李子《荒野猎人》中的波尼语。
而国语电影中的方言我也很迷恋,就像《南方车站的聚会》中的武汉方言、《无名之辈》中的贵州话,尧十三用贵州方言唱的《瞎子》总能萦绕在我耳边。
粤语不是外语,而是方言,不管挺粤语的如何坚持,这个也不应该有争议,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如果粤语算外语,那武汉话、东北话也可以了。
如同其他方言一样,粤语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如今天看《梅艳芳菲》时注意到,下班叫收工,谢谢叫多谢,夹杂了英语后,见面就直接因特味了,哈哈。
在影片正片之前有个导演高志森向沈阳影迷问候的短片,也已花甲的高志森,以《富贵逼人》三部曲闻名,又继续开创了群星贺岁电影,拍摄了《豪门夜宴》、《家有喜事》、《花田喜事》一系列代表着香港电影黄金盛世的合家欢喜剧电影。
《梅艳芳菲》演员方面有86岁的曾江、81岁的吴耀汉、70岁的邵音音,感觉银幕上还是男演员比女演员更经得住老。
这几年从黄秋生的《沦落人》到前天《麦路人》中的万梓良,再到今天《梅艳芳菲》中的曾江、吴耀汉,这些影片还都是伤感、念旧的一类,如此下来的观影过程就好像是在和香港电影黄金一代告别一样,唏嘘不已、感慨之下意难平!
录像厅时代的青丝、而如今在大银幕上都已鹤发鬓鬓了,梅艳芳菲,白发何尝不芳菲啊!
更多老K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老KK影
给三分鼓励一下吧资料里说这是“ 梅艳芳的粉丝为了纪念这位百变天后而花了八年的时间和心血拍摄纪念的故事 ”一群粉丝和她生前好友出于怀念的目的,想来也是挺不容易的但是,作品就要拿品质说话,不能只靠情怀,既然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就要复合大众对作品的审美作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不管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都不太合格的给正面的镜头确不给正脸,这个欣赏不来,太别扭了如果真是觉得别人演不来可以不给正面镜头,都用朋友口述和生前片段剪辑,真没必要给了身子不给脸的镜头时间线切过来切过去,一会儿已成名一会儿在酒吧驻场,一会儿又名声鹤立,一会儿又……就算是回忆片段也不是这么用的,而且镜头手法很不舒服
个人还是觉得香港译名《拾芳》比较点题,因为故事正是改编自她歌迷在她去世十周年,家被拍卖,然后拾取她被清理出来当垃圾的遗物从而发生的故事。
(好长的概括)那些被清理出来的垃圾正是梅艳芳的无价珍藏——所有粉丝送的礼物。
系嘞,真系有巨星这么“傻”,多次搬家都总会给自家的豪宅空一个房间放粉丝的海量礼物,就凭这点,都不愧她被称为“香港女儿”了。
当然粉丝捡回她的遗物只是故事的开始,随后一位资深粉丝(郭羡妮饰演,老得岁月不留人了,遗憾)把她的遗物一一归还给原主人,颇有《夏目友人帐》的感觉,故事随之展开。
虽然故事是从梅艳芳不同的歌迷视觉出发,但都侧面展示出这位一代天后的伟大,以及无可奈何的寂寞,直到离世也是孤零零的一人,这种下场不应该是她这样一个人应有的下场,现实可真是讽刺。
影片作为伪纪录片风格,拍摄也很循规蹈矩,就是好几名主演的演技也不在状态,算是给新人磨炼的舞台而已。
惊喜的话,原本以为领衔主演的胡杏儿会饰演梅艳芳,结果只是饰演梅艳芳为数不多的一个好朋友,梅艳芳却没有找演员去饰演,用一种合成音代替(这种处理也好,毕竟谁也无法复制她的神韵,非要说的话,电视剧版的陈炜算最接近,毕竟起码相貌接近),倒是有一位男粉丝在舞台剧上反串梅艳芳,绝了,真当自己是梅兰芳,但也没有什么违和感,我反而很欣赏,这代表了梅艳芳一部分男粉丝内心对这位伟大女性的尊重。
(所以我更想吐槽为何我看的场次就我一个男观众?
其他男粉丝不知道电影上映了吗?
[吃瓜])对了,我还以为影片结尾会播放梅艳芳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演唱的《夕阳之歌》,没想到居然是《似是故人来》。
不过也是,毕竟是歌迷视觉出发,都是一群故人在怀缅与憧憬。
哭s我了,尤其到最后那些和粉丝的合影。我虽不是梅艳芳的粉丝,但是那段时光也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纯真的年代。电影拍得很一般,但是是粉丝集资拍摄的,非常好👍剧本聚焦也很好,从粉丝角度来讲述梅艳芳的一生。
烂片,看完倒是找了些阿梅的电影看了
完全是歌迷在梅艳芳死去15年后写给她的情书,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剧本写的相当成熟,导演也是新人,可能是取材都来自于歌迷的真实事件,感情非常真挚,如果不是主演之一林德信强行扮演高中生太过违和,几乎就是完美。一部影迷电影做到这样的专业水准已经相当厉害了。
香港女儿梅艳芳,看完以后真的会感到的流泪,感谢和感动那些歌迷粉丝以及喜欢梅艳芳的人。
三星都给情怀
拍得很一般,但看得很感动,梅姐真博爱
终不过血肉之身有心之人
很奇怪的一部粉丝电影(好想知道还有没类似这样做出的片),把anita with纪录的经历做出了剧本,从圈外老友、小歌迷、大歌迷、受资助者的故事去串一个“阿梅印象”,当然是不可以当“传记”看,胜在粉丝出品的绝对真挚,绝不会倒胃或想要骂人,阿姐有这班粉真的很厉害很好,不会再叫她受委屈。小女孩和胡杏儿的两条线做得好,有被哭到。江欣燕声演惊人,毫无破绽简直就是原音出来,演员虽不露面,那双手也挑得好用心,因此特写手戏也都好棒。
由一群粉丝牵线拍摄,梅姐走后的第十几个年头,依然如此清晰而深刻的活在大家心里。
五星,1星给电影,1星给梅迷们,一星给辛苦付出的幕后。两颗给我最爱的阿梅。为你歌,为你歌,谢谢你始终没有弃掉我们。这是一部追过明星的粉丝都可以看的电影,好多感同身受。你也一定从偶像身上获得了什么,也有过怀疑或者动摇吧。我知道选择了她不会后悔。电影拍的一般,但是投资有限我觉得很好了。时间线有点乱,作为看过故事的人来说能看明白,有点担心新人会比较迷。但是歌之女一出来,还是忍不住哭了。我想我爱她是因为她有比普通人更坦诚,比普通人更温柔包容的一面吧。普通人坐到这个地位都很难不自视甚高,可她从来没有。✨真是开心能够遇上她。
2021.114
全靠粉丝诚挚感情看下去
以几个歌迷的现在与过去,来回忆梅艳芳的点滴,虽然故事性很弱,说教味道有点浓,但在歌声中作了一次集体回忆,怀念了曾经的青春,对于香-港人来说,也是缅怀了失落的黄金年代。其实香-港的衰落也就是楼市泡沫吹到最大时,97金融风暴直接爆破了。03年非典是另一次考验。到如今,想必不少人都在追问:我们将何去何从?还能再次辉煌吗?这是失落的一代。
影片里的背影就像是他们记忆里的梅艳芳,独一无二,谁也不可能代替她。
永远的偶像,永远的梅姐。
演员太丑了,看不下去。
一班fans牵头能做成这样,都算有心了。
似是故人来响起 就哭了
从粉丝的故事去塑造一位梅艳芳,这个创作方向挺好的,不过执行力实在比较差。我小时候看郭倩妮,觉得她挺好的,怎么现在看她在这部电影里面的表演这么浮夸?胡杏儿也挺浮夸的
作状的表演(很多都是老艺人了啊)和比内地电视剧更亮白无瑕的打光让我啥也不想说 因为母亲和我共同的偶像含泪扣剩一分 ˊ_>ˋ打光让我看了想大喊一声係——咪——痴——线——嘎—— 转念一想人在北京并没人听得懂我痛苦的呐喊,只好转为内耗,我偏头痛发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