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一个名叫伊尼舍林的爱尔兰小岛上,这个小岛产业简单,娱乐简单,人口也简单。
挨家挨户种地放牛,称得上是娱乐场所的只有一个酒馆(也算是爱尔兰特色了),人们彼此相熟。
伊尼舍林的对岸就是爱尔兰主岛,那里正打着内战,打了又停,停了又打,三年三年又三年。
死亡焦虑正在逼疯他 男主囧眉是这个岛上一个快乐的文盲。
他和所有爱尔兰男人一样爱喝酒,平时脾气温和的他喝完酒会耍耍酒疯。
虽然打着老光棍,但他似乎从不为此发愁。
他有好基友男二,有一个聪慧的妹妹照顾他,还有一只可爱的宠物驴。
虽然脑子不太灵光,但是他享受身边人的陪伴,过得很幸福。
他的幸福生活持续到1923年4月1号这天,这天他像往常一样敲老科的门,想要约他一起去酒馆,但是老科没有理他,因为老科再也不想和囧眉做朋友了。
和男主不一样,男二老科是一个文艺男青年,他爱好艺术,拉得一手好琴,还会作曲。
和男主囧眉相比,“想法”这种东西更容易降落在他的身上。
的确,在人生中的某一天,他突然感受到了一种死亡焦虑,一种存在危机——如果就像现在这样,每天把时间浪费在听囧眉唠他家小驴拉的翔的话,时间将会流逝的飞快,他将会在十几二十年后去世,没有人会记得他,世界上也不会有他存在过的痕迹。
他决定做点什么来延续他的生命,他想到了音乐。
如果在接下来的年岁里他创作出了能够流传下去的音乐,那么他有限的生命就有延续下去的可能。
人们可能忘记他是谁,但是他的曲子会成为他存在过的证明。
老科的存在危机如此强烈,性格也是如此执拗,以至于再也容不下无聊的囧眉浪费他的时间。
单方面宣布解除好友关系,在进行了一番令人啼笑皆非的挽留操作后囧眉成功惹毛了老科,老科不堪其扰,他对囧眉讲:你要是再来骚扰我,我就切掉一个手指给你,在这之后你要再来,我再就切掉四个手指,我会一直这么做,直到我没有手指为止。
这个举动吓坏了囧眉,他害怕又困惑,以他有限的知识理解不了老科的存在危机,他怎么了?
为什么他觉得和我聊天是aimless talking with a limited man?
我觉得我们在进行一些 normal nice 的聊天啊?
罗伯特·杰伊·利夫顿谈到几种人类试图获得象征性永生的模式 (1)生物学模式——通过子孙后代,通过无穷无尽的血缘连结活下去(2)神学模式——在一个与此间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层面上活下去(3)创造性模式——通过个人作品及其创造性的长久影响力,或是通过对他人的影响而活下去(4)永恒自然的主题——通过与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量重新连结而活下去 (5)超验的模式——在一种非常热切,以至于时间和死亡都不复存在的状态中活下去,通过“忘我”而活在持续的当下。
感受到死亡焦虑的老科正在努力尝试通过创造性模式来获得他的象征性永生,而快乐小伙囧眉压根不理解这是什么,自此,曾经的好友已经在精神上分道扬镳了。
即使老科用自己的手指来威胁囧眉不要过来啊,傻傻的囧眉还在用拙劣地手段挽回,这时他还不知道他会因此遭遇什么。
孤独正比死更冷 囧眉是一个群居动物,之前他有好基友老科,有妹妹也有心爱的小宠物驴的陪伴,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多么害怕孤独。
老科的doorslam让他觉得困惑,很明显他们不适合再做朋友了,但是在这个小岛上再交到一个新朋友很难啊,一共就这么几个人,大家彼此知根知底,都有自己的最好的伙伴。
抑郁的囧眉甚至想找全岛最蠢的多米尼克做朋友,但和这么个人聊天让他更抑郁了。
囧眉没有什么爱好,也没有什么文化,每天靠喝酒和和人聊天打发时间,但现在连这样的人都没有了,他觉得孤独的要命,所以才一直骚扰老科,希望让他们能重修旧好。
囧眉没忍住酒后找老科发疯,一根手指扔到了囧眉家门前,老科是认真的。
妹妹因为受不了这里的生活决定去城里工作,囧眉苦苦挽留无果,他的社交支持系统又塌了三分之一。
这期间,他还气走了多米尼克,囧眉已经没有什么人说话了,他把动物放进家门,和动物们呆在一起会让他觉得好一些。
囧眉又一次没忍住找老科发了飙,四根手指又扔到了囧眉家门前,这次老科还误杀了囧眉的宠物驴,囧眉伤心欲绝,想要杀掉老科的狗报复,但没忍心下手因为 this is the only nice thing he has. 最后这个快乐的文盲变成了绝望的 疯狂的 文盲,他放过了老科的狗,但烧掉了老科的房子,老科跟他说 我弄死你的驴 你烧我的房子 这样是不是扯平了 我们能不能停战了?
囧眉说停战个屁 这才刚刚开始 影片到此戛然而止 老科的故事告诉我们死亡焦虑能把人逼的多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际孤独能把人害得有多惨。
除了朋友家人,人最好还是要有一点能够打发时间的事情,工作也好爱好也好,因为孤独无法避免,而且难熬,有事做起码能够打发打发时间呢?
男主用的不停和他人交流来缓解孤独,但在这个故事里他的社交支持系统塌了,他也抑郁了(所以社交支持系统也很重要)这个小岛正在逼疯所有人 为什么他们俩都这么极端,采取切手指,烧房子这样的手段,导致不想和你做朋友这件事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暴力事件?
是因为这个岛正在逼疯所有人。
伊尼舍林是闭塞的,偶尔和爱尔兰主岛通船,岛上只有最简单的产业,大部分居民的文化水平和男主相似,娱乐方式只有听民俗音乐和喝酒,大家都很无聊。
愚昧和无聊在使所有人变得不正常,商店的女主人,她通过不断地向顾客打听岛上的新闻满足自己的窥私欲,甚至还私自拆开男主妹妹的信件;岛上的警察家暴儿子,有看处刑犯人的爱好;男二老科有明显的自残倾向(割手指)。
在这个岛上只有傻的人才真正快乐,比如多米尼克和以前的囧眉,但他们最后一个真的死了,一个快抑郁死了。
愚昧和无聊是会杀人的,它差点杀了男主的妹妹。
作为电影里最聪明善思的女孩,她无法忍受岛民们无休无止的judgement。
这是个没救的地方,这里的人看不见她,不知道她在读什么,不理解她在想什么,只会打听她的八卦,嘲笑她是不结婚,不招男人喜欢的老姑娘。
她想到了自杀,被阴差阳错地救下之后,她决定接受对岸给她提供的图书馆的工作,即使那里总是炮火连天。
她要离开伊尼舍林,这里只有孤独,无聊,愚昧,疯狂和绝望。
综上所述,《伊》在闭塞的小岛环境下探讨人类永恒的劫难:死亡焦虑与孤独,人与所处环境的不兼容,并且关注了一些有趣却又不常讨论的人际话题:成年人的doorslam及其后续。
整个电影从欢笑开始,以悲伤结束,非常的黑色幽默。
写在最后 《伊》的故事设置在导演的老家爱尔兰,风景如画,歌声天籁。
爱尔兰口音也可爱得很。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是马丁·麦克唐纳自编自导的第四部电影,我非常喜欢他,从《三块广告牌》开始入坑,之后又补了《七个神经病》和《杀手没有假期》,《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在北美上线之后我我也刷了两遍。
他的电影都很有黑色幽默的意味,很容易让人捧腹大笑,但讨论的东西都很深刻,甚至很沉重,有种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的感觉,《伊》就是这样的,”用滑稽戏的方式来演悲剧“。
全员演技都很赞,《伊》沿用了《杀手没有假期》里的科林·法瑞尔和布莱丹·格里森这对拍档,科林靠本片拿下了几年威尼斯影帝,不知道今年奥斯卡能否眷顾一下。
还有就是演Dominic的小伙太惊艳了,虽然长得奇怪但演的很疯很带劲,据说是新任小丑,也加入了《沙丘2》,未来可期。
别扯什么不懂爱尔兰内战就看不懂这部电影,作为一部电影,首先它得让人看懂,然后再让人联想到其他。
姜文拍了很多打比方的电影,为什么《让子弹飞》鹤立鸡群?
因为《让》本身是个有趣的故事,而不是为了打比方而变形到扭曲奇怪的故事。
为什么提琴男不能和农夫男好好分手,为什么宁可自残也不好好沟通,这种变态人设过于超现实,换成一男一女或者一女一女,也很难成立。
这算是中年男男版的青春伤痛文学?
在两个人互动的细节上,有很多可信的和幽默的地方,可惜再多的细节也支撑不起人设上的硬伤。
伊尼舍林这个岛,让我想起《都灵之马》和《撒旦探戈》中的村庄。
前者萧索到末世,后者欢腾到末世,一样都是是末人的居所。
伊尼舍林停留在19世纪漫长的余韵中,20世纪的枪声只是远方的讯号。
妹妹不堪末人彼此毫无意义的争端与杀伐去向新世界,而末人则无处可逃。
神父与圣所丧失权威,警察和体制不再有效运作。
公允的裁决和宗教留给心灵的缓冲地带都不再有效,因此二人有些存在主义意味的对赌,从开始荒谬的可笑,飞速坠入荒谬的可怖。
一切狂欢和搞笑之下都埋藏着一个残酷的事实:这里是中世纪的长尾,是被20世纪抛弃的荒原。
末人的土地上没有给年轻和希望的空间,因此不管是驴崽还是青年,都会早夭。
希望仅存在于新世界之中,属于有勇气离开故土的初民。
这部电影带有德莱叶式的寓言气质,抽离几乎所有的复杂因素,colm 简单的割裂,padraic 简单的追问,带着巨大的存在主义印痕。
colm 因为凡人无法触达不朽而绝望,padraic 则因为友情的结束无法找到理性原因而绝望。
它的勾连如此荒谬、简洁而强烈,让后面所有的卷入都显得合理。
谎言,断指,离别,死亡,纵火。
最终,一人畏惧死亡,全员付出代价。
它有些像《卡斯帕·豪泽尔故事》的德文原名:Jeder für sich und Gott gegen alle,人人为自己,上帝反众人。
伊尼舍林就是神弃之地,是20世纪之索多玛,娥摩拉。
互害的死结在末人之间无法解开。
沉湎于旧日阴影中的末人则只能切手指,烧仓房,疯狂互害,疯狂自戕。
报丧女妖则永远有存在必要。
存在主义永远指向一种末人的状态:前进与强健的精神丧失后,萎靡的、囿于自限性的人类状况。
《奇爱博士》里,将军因阳痿发动核战,和这场席卷了驴崽和青年生命的灾难如出一辙。
它也是一个寓言式的的末人社会模型,福柯式的疯狂是摆脱末人共同体的唯一方式。
共同体最终会以巨大灾难,补偿一个看似微弱却极度自我焦虑的意志——是不是听着非常耳熟呢?
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是一部关于小岛/小镇生活的恐怖片。
不寒而栗的是,恐怖持续被荒谬消解,且将持续地被蔑视和嘲弄填平。
令人不得不怀疑,现实是否是持之以恒地塌陷的作为无聊和闭塞生活的滥觞,伊尼舍林岛惊人地闭塞,岛上的警察甚至在国家存亡之际被贿赂去做同胞的刽子手。
岛民的喜怒哀乐与外界隔绝、颠倒,岛外硝烟也不会使岛上风物泛起涟漪。
另一方面,居民渴望新闻,因为这里没有新闻,没有隐私,也没有脱离轨道的希望。
在四面环海、无处可逃的孤岛,报丧女妖游荡凝视每一位居民的末路,散布死亡预言;每个人,在某一刻,都感觉过濒临死亡。
不能独自抵御涌上的黑暗,就会孤独至死。
就像陆地的狭小一样,能逃离的范围有限,凶兆给他们的时间有限。
所以孤独的男孩多米尼克跑不出岛的范围,他捡到的钩子实在派不上别的用场,只能钩回本人的溺尸,漂回到毒打过他、嘲弄过自杀者的警察父亲面前,变成一个惩罚。
帕里克的姊妹希凡,在孤独的鞭笞下决定抛下兄弟离开,去内陆做一个图书管理员,镇日与书籍为伴,似乎也好过终日与家人生活,被评判和中伤,并被牵连进帕利克和科林姆歇斯底里的纠葛。
人头济济的小岛,哪怕彼此知道每一件秘密,人也无法建立真正的连接。
帕里克和科林姆的矛盾,我不认为核心在于艺术,尽管追求不朽是可以用来慰藉孤独与贫乏的借口。
科林姆在做帕里克朋友时,感受到的是无聊对自我的侵蚀,被无聊占据的时间从他身上流逝,他绝望于无法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深入的自我,无法创作,这使得帕里克的陪伴变得无法再被忍受了。
或许,是科林姆和帕里克的友谊使得科林姆更孤独了,可是人际的黏性让他们情感上依赖,他耗尽勇气与决心去切段关系,这种单方面的拒绝就像是一根针扎在棉花上,无论多少根手指断了,帕里克都不会被他的痛苦触动,而是反弹回去。
帕里克残忍地去索求朋友持续提供友谊,而不去领悟需要与被要求,他拒绝承认孤独的存在,偏执让他的感受力粗糙到停止共情。
周围人都觉得他疯了,他却理解不了其中的不合理,因为他就是维持荒谬运转的润滑剂本身。
他对自我的回避,对孤独的否定,庞大到遮蔽了对他人感情的认知。
帕里克一直没有流露出对朋友的行为一丝一毫的理解,也没有表达任何体谅或痛苦。
可是在驴子珍妮死亡时,他痛哭了,仿佛终于明白自己是被遗落下的,姐姐离开了,朋友要和他绝交,可是他们都还活着。
可是珍妮死了,死亡无法否认,活着的人才能被他索取,或者成为报复的对象。
仿佛珍妮吃掉科林姆洒在他家门口的手指是命运的嘲讽,帕里克拒绝理解朋友的痛苦,所以现在唯一陪伴他的伙伴也离去了,他不得不承担孤独。
我觉得这正说明,所有荒谬的巧合,不合理的表面下是有因果的。
警察嘲笑毫无道理地自杀的人,驴子毫无征兆地吃掉手指,都暗含着一种叙事,被逼迫或伤害造成了后果,巧合正体现了一种因果的荒诞。
一切都是以幽默的不合逻辑的方式进行着。
因为伊尼舍林岛不需要和外界沟通,它懒得理解和被理解。
能看见的任何人,都很窒息,都缺乏看到个性与智性的能力。
帕里克每天工作完毕就去酒馆消磨时间,显然没有任何别的消磨方式。
人们只在意其他人是不是和自己一样,仍在既定的轨道滑行,如果脱轨了,是否可以带来谈资。
神父,聆听忏悔的人,众人秘密的掌握者,有一定干涉他人的权力。
他不断地询问小提琴家是否还感到绝望,这样的姿态非常滑稽。
神父根本不关心灵魂,所有抛出的问题和绝望的问题像打包成捆的蔬菜,灵魂是附赠的。
对于题目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要界定“好电影”是什么,为它下一个定义。
但是就我们阅读柏拉图早期对话的经验来看,苏格拉底都说,下定义是难的。
为了让我们的讨论可以继续下去,我们这里采用一个大众普遍认可的对于好电影的定义:一部好的电影在于创造好的视听环境,在此基础之上讲一个好的故事。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麦克唐纳的新作——《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这部电影如何从故事内核、视觉、和听觉三个层面做到了这一点,使它能够成为一部好电影。
一、好的故事总体来说,《女妖》讲述了发生在爱尔兰旁边的孤岛上的两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其中一位Padraic是个爱说废话的普通人,另一位主角Colm是一个小提琴手,他们原先是彼此最好的朋友。
他们两人每天闲聊着诸如家里驴的粪便这样没什么营养的话题。
但是有一天,Colm忽然感受到一种生命流逝而自己一事无成的感觉,并因此产生了绝望感,想要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时间都用在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指他的音乐创作。
所以,Colm决定切断和Padraic的联系,不再和他废话。
但是Padraic无法接受朋友毫无征兆的绝交,一定要找Colm问个明白。
Colm认为Padraic不断的追问是一种骚扰,并且告诉Padraic,如果他再来找自己说话,自己就割下手指,以此为代价。
后来,Padraic依然执着于和Colm说话,向他寻求答案。
而Colm真的割下了自己的手指,刚开始是一个,后来是四个。
两人之间的“战争”就这样打响了。
战火不断升级,最终以Padraic烧毁掉Colm的房屋为结束。
电影的故事主线完整明晰,接下来说说两个主要人物和边缘人物的角色设置。
在角色塑造上,麦克唐纳做到了丰满、立体。
Padraic:他自认为自己是一个nice的人,安于平静无聊的生活,喜欢和朋友闲扯。
当朋友莫名其妙不理他之后,他的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于是,他不断追问,渴望得到一个答案。
但是Colm给他的答案并不能让他满意,于是他有无助、自责转而为愤怒,最后到达疯狂。
一方面,他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他认为比死亡更让人害怕的是孤独;他想要be nice,尽力对周围的人好一点,并且就这样平凡无趣地过完一生。
但另一方面,他也是自私的,当他因为Colm的不理不睬而心情不好时,他会把自己的怒火撒在自己最亲近的妹妹身上;他也会时不时嘲讽Dominic的愚蠢,把情绪宣泄在更为弱小的人身上。
这个角色不是扁平的,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我们作为人平凡的样子。
Colm:他是一个一生了无成就的小提琴手,他家里放着古典乐,喜欢在酒吧里和乐队演奏上那么一曲。
他曾经是Padraic最好的朋友,但是他感觉自己除了闲聊还应该有一些更为了不起的成就。
于是,他想要通过切断与他人的联系,专注于自己的音乐创作,获得不朽。
但实际上,他没有基本的乐理常识,他的曲子写得很烂,他的琴拉得一般,泯然众人罢了。
他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不解释清楚就和自己最好的朋友绝交是他伤害别人的表现,割下自己的手指自残是他伤害自己的表现。
无论是朝向他人的还是朝向自己的伤害,都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绝望感。
他曾向神父忏悔,说自己绝望。
这个角色同样也是立体的,他身上传递着我们为人渴望不朽的另一面。
Siobhan:这是剧中最为主要的女性角色,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同样是成功的。
她不仅仅服务于主线剧情的发展,还有自己的故事。
他原本和哥哥Padraic一起生活在这座无聊的小道上,但她并不安于此。
她很独立,她有自己的想法,她不结婚,不做哥哥的保姆。
在得到工作机会,并且见识到了小岛上的人们的苦闷、憎恶、寂寞和怨恨之后,她很果断地选择离开这里,去外面的世界。
这样一个角色的塑造同样是立得住的。
Dominic:他只是一个配角,是一个憨傻的人。
但是无论在故事还是现实中,傻子总是吐真言。
(“A story told by a idiot”关于这一点,有兴趣可以看看福克纳《喧哗与骚动》,阿来《尘埃落定》)麦克唐纳借Dominic(一个傻子)之口说出了很多平常人不敢说的东西。
比如,他说,我讨厌内战。
教堂里没什么好人。
我渴望被爱。
Dominic三句不太起眼的话,却是最为真诚的表达。
关于战争,关于信仰,关于爱。
Dominic对Padraic说,我原来以为你是最好的人,但后来发现你们都一样。
的确如此,所有角色,你们人类,都一个样子。
然后我想说说故事最核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是手指?
对于Colm来说,左手的手指是可以弹奏小提琴的最重要的部分。
手指象征着音乐,象征着他的梦想,他自己的不甘心。
刚开始的时候,他拥有完整的手,可以在小酒馆里拉奏提琴,尽管不是那么优美。
但是随着Colm和Padraic的争执加剧,他第一次割下自己的一根手指,第二次割掉剩下的四根。
C和P的第一次冲突的关键在于,做一个善良的人还是做一个伟大的人,对周围的人好还是对历史上的人好,该安于生活还是该追求不朽。
他们第二次冲突之后,Siobhan对Colm说,剪掉手指也不会帮助你写出好的音乐。
Colm很清楚这一点,他说有的时候确实会担心他只是在自娱自乐罢了。
这一切闹剧都是他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平凡的人的无用的反抗罢了,结局仍是不可避免的。
剪掉手指意味着,客观上他已经不能再弹奏小提琴,这是他为了掩盖自己内心深处的绝望而找到的情绪宣泄口。
对他来说,减掉手指也是与自己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割席,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电影中涉及的话题很广泛:战争、女性、婚姻、同性恋、信仰、抑郁、疯傻。。。
但是限于篇幅问题(我懒得写了),我就不一一展开探讨了。
在这部电影里,你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
二、好的视听电影中多次出现一个很有趣的镜头:Colm在窗子内,Padriac在窗外,两人中间隔着一扇窗,出现在同一画面内。
这意味着什么?
他们之间已经存在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啦!
再欣赏一些爱尔兰美景吧~
电影中的配乐也都恰到好处: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开头快乐时光:Polegnala E Todora结尾Padraic烧掉房子:Brahms: Sechs Gesänge - Op. 7: V. Die Trauernde (Volkslied)有很多人将这部片子看作是对于爱尔兰内战的隐喻。
这样的解读当然是可以的,但是我想说,比战争更为重要的是身处其中的人。
不管我们怎样讨论这些宏大的话题,都不可以忽视那些有血有肉的人们。
sjz之前和我说:“如果不能认识的话,每个人看起来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吧。
可能有的漂亮一些又的说话大声一些,但总不知道他们各自在想什么,为什么事情烦恼,又为什么事情开心。
”那些人们,他们身上有生老病死,有喜怒哀乐。
他们之间有仇恨、有愤怒、有相互讨伐,但也有苦闷、有寂寞、有伤心失意。
最重要的是,不要忘记,他们身上也有善良,他们之间也有爱。
我们当然可以且应该讨论时代、政治、战争,但不要忘记关注那些个体,关注我们自身。
毕竟,当你连关于自我的问题都解答不了的时候,又怎么进入社会呢?
总而言之,这部看起来荒谬的电影,背后是对于人性的最为真诚的探讨。
麦克唐纳完美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对我来说,我也更加确证了我对Ethics的兴趣,感谢这部电影!
如果你想要作曲,那就想办法去提高才艺,去感受世界,去学习音乐,然后去创作。
把自己的手指都切断了,还怎么试自己写的曲子?
基友的纠缠不休反而是给了他一个台阶,让他对自己身处境的不满意甚至无力改变,都转移到别人身上。
一个真正有艺术天赋的人,家门口的一花一木皆是他的灵感,为什么非要和朋友割席?
无论是基友还是这个岛屿,都不是他创作乐曲的阻碍,他自己才是。
无论是战争还是友情,都是这样,对他人的冷漠和折磨根本来自于我们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好像除了环球旅行影评人海老鼠以外,我还没看到有对影片拍摄地的介绍,正好2020年疫情席卷欧洲之前去过这个小岛,并且联系我的旅程和电影有不少有趣的重合,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也当做当时的游记了。
Aran Islands影片中小岛叫做“Inisherin”,现实中的拍摄地应该位于爱尔兰西边阿伦群岛(Aran Islands),其中有大多数场景应该是在面积最大的一座岛屿 Inishmore上拍摄。
从地图上看如下:
红框即Aran Islands,中间最大的一块即为InishmoreInishmoreAran Islands由三座岛屿Inishmore, Inishmaan和Inisheer组成。
Inishmore是其中面积最大的岛屿,大约长12km,宽3km,也是三座岛屿中最受游客欢迎的小岛。
游客一般会从Galway前往该岛屿,可以选择轮渡甚至是搭乘飞机(AER ARANN ISLANDS据说也是爱尔兰唯一的私人航空航线)前往。
我当时选择的就是搭乘轮渡,从Galway到渡口先坐大巴(大概是50分钟)再转轮渡(40分钟左右)才能最终到达Inishmore小岛。
不过建议搭轮渡之前做好准备(吃晕船药或者一上船就睡觉),我当时完全没想到还有晕船这回事,海浪非常大,船身很晃,去程的时候就晕船了,去厕所吐完之后才没事,后来回程的时候一上船就睡觉就没有晕船。
@Google Map,蓝色坐标为我当时去了的几个地点
船票和坐吐了的小轮渡Inishmore可能是爱尔兰传统文化被保留的最好的地方,据认为,小岛在有5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的居住历史,但现在仍然处于较为封闭和原生态的状态,岛上约有900名常住居民,很多游客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求爱尔兰文化和传统以及自然风光。
我的一位爱尔兰同事就说她曾经来这座小岛上参加为期一周的爱尔兰语夏令营,规定在岛上只能使用爱尔兰语进行交流。
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中也展现了大量的爱尔兰风格音乐。
影片一开始镜头,Padraic走在码头上,背景还有一道美丽的彩虹
我下船见到的小岛第一眼:一搜被搁置在码头旁边的船用谷歌地图可以找到在码头附近有小岛唯一一家超市Spar,品种虽然不多,但建议如果没有更早就准备好干粮的话,一定要在这个超市备好,因为岛上几乎没有其他地方可以购买稍微平价的食物了。
我当时来的目的其实是在岛上骑行,边骑车边观光,但是虽然说小岛长12km,实际上路途高低起伏不定,骑行路途还是要比想象中困难,并且爱尔兰的天气变化无常,海风又超级大,一天骑下来真的很累,建议还是租一辆电动车比较方便,不要为难自己(当时学生党还是有点穷)。
不过我也看到有同一班轮渡的游客来这边徒步,我在骑行的路上也见到他们好几次,如果更喜欢步行并且体力惊人,或许也不失为一种好方式。
骑行完第二天全身疼Dún Aonghasa为什么知道是Inishmore?
除了海老鼠写的那篇关于配乐和拍摄地的介绍文章,下图这个拍摄地点是最好的证明。
这个景点叫做Dún Aonghasa ,应该是每个来到这个小岛的游客都会去的地方。
Dún Aonghasa是阿伦群岛中最大的史前石堡垒,有3000多年的历史。
堡垒呈半圆形,图中Padraic正是坐在堡垒墙壁遗迹上,边上是没有围栏的悬崖。
在靠近海那边的悬崖因为没有围栏进行保护,跨出去可以直到87米之下的大海。
坐在堡垒上的Padraic
Padraic就是坐在左边这个堡垒的围墙上,右边直接是悬崖
从空中航拍可以很好的看出堡垒外三层的结构 (https://heritageireland.ie/places-to-visit/dun-aonghasa/)另外在下面这张剧照中,我估计背景中箭头所指的突起的地方也是Dún Aonghasa堡垒。
孤独的Colm
Dún Aonghasa标准的打卡图(因为我看到海老鼠那篇文章里也有一种从同样角度拍的照片),曾作为我2年的手机壁纸
我当时也是看着这样的大西洋风景吃我的面包午餐,但后来发现我放在单车篮里的Kinder巧克力被人偷了(也怪自己,不该留在车篮里),非常伤心,我在小岛上还丢了手套,后来海风吹的我的光手还是有点疼,但这也算是难得的经历在堡垒的另一边,即Padraic坐着的背面,景色如下图,这也是后来Padraic和Siobhan挥手告别的悬崖。
悬崖景色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885251557/电影《闰年》也在这个悬崖上拍了最后求婚的场景: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986186764/
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488354717/Na Seacht dTeampaill - The Seven Churches七教堂应该是在Inishmore上另外一个比较著名的景点,摘抄一段介绍的翻译(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 尽管它的名字很流行,但在‘七座教堂’中实际上只有两座教堂; 其他建筑物可能是朝圣者和附属建筑的住所。
Árainn 作为朝圣地的重要性体现在 1607 年,教皇保罗五世对所有在特定圣日造访该岛教堂的人给予了大赦。
该遗址上最大的建筑是 Temappall Bhreacáin(‘Breacán 神庙’),尺寸为 5 米乘 13 米。
Breacán 据说生活在 6 世纪,他的原名是 Bresal。
根据一首 15 世纪的诗,他从 Árainn 驱逐了一个名叫 Breacán Cláiringneach(‘变形’)的恶魔,接管了这个地方并采用了他的名字。
这个故事可能是对以前异教徒遗址基督教化的隐喻。
Teampall Bhreacáin 最古老的部分是西北角,其中有一对‘突出的安塔’之一(参见 2.Teaghlach Éinne)和 10 世纪的大型砖石建筑。
教堂在13世纪扩大了一倍多,从西墙可以清楚地看出建筑风格的差异。
在西墙的中央,就在头顶上方有一个铭文:OR AR II CONOIN:'为两个大炮祈祷'。
我在这个景点匆匆而过,当时想来是因为感觉这个地点的名字和权游中Light of the Seven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实际上我没有找到什么联系。
两座教堂遗址的废墟旁边还有不少凯尔特风格的墓碑,因为在岛屿上能停留的时间不长,我在此只打了个卡就返程了。
很典型的爱尔兰石头建筑的废墟Inishmore岛上的动物我在影片中见到Padraic的Jenny的时候很惊讶,因为在找七教堂的路途上也见到了一直非常可爱的驴!
还心想导演不会让这头可爱的驴也参演了电影吧?!
不过对比发现并不是同一只。
我骑单车靠近的时候它本来在比较远的位置,看到我停下看着它,它就向我走过来了,后来还歪着头摆造型让我拍照,我觉得它当时可能以为我会给它喂食才向我走来,可惜我的干粮早就被掏空,只好狠心撇下它继续赶路。
记得在路上好像看到介绍说驴也是Inishmore最普遍的驯养动物之一。
摆着头给我拍照的小可爱
可爱的Jenny,它代表了Padraic这类型的乡下人,stupid but nice我在小岛上也看到了一只和电影里的这匹马毛色接近的马,它有另一只长得像Bojack the Horseman的马作伴,没有像小驴一样那么孤单。
骑行的时候我还看到当地居民边骑单车边遛马,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方式遛动物,非常惊奇(没有拍照)。
白色的马
一棕一白相伴,当时还觉得棕马有点像Bojack(除了花纹不是菱形)除此之外,牛也是岛上常见的动物之一,Padraic家也养了牛。
这么看来,电影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小岛居民的实际生活。
躺着的牛与远处的房屋,可以看到现在的房屋风格与电影中19世纪20年代相比还是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不过,本来来这个小岛的目的之一是来看看像小羊肖恩一样的黑面羊,但是在这座岛上并没有看到这个品种,但在爱尔兰大陆的西部,能比较容易找到黑面羊。
Macha na Bo Hiking Route中看到的黑面羊当我在小岛上我靠近这些动物的时候,它们都会好奇地走近你,非常友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影片中Padraic在失去了Jenny之后会如此伤心,在这里生活的居民应该真的是把这些动物都当做了自己的朋友。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在如此空旷寂寥的环境下,除了人之外,或许也只有动物能成为自己的朋友了。
另外,小岛上有一片海滩(Google Map搜Seal Colony Viewpoint)是观赏海豹的好地方,可惜当时经过的时候并没有看到上岸晒太阳的海豹。
其他:岛上的路、纪念品和沙滩从电影的场景中可以看出岛上的道路仍然是比较原始的,有点像由于长期行走而形成的山路的质感,实际在岛上大部分的主要道路已经是铺好了的沥青,但要走小路的话,也能看到不少的原始道路。
分道扬镳的两人
找个类似剧照的分岔路角度的照片,虽然照片上看不太清楚,但其实已经是沥青路
Padraic赶牛放羊路上的砂石路
前往Dún Aonghasa的砂石路
前往当地居民家的草路
半路上的冰淇淋店和当地特产Aran Sweater店讲到Aran Sweater,这种毛衣是Aran Islands岛上渔民和农民的特色服饰,毛衣本身非常厚重,具有避免穿着者过冷与过热的特点(但是真的很贵,即使打折也要100€左右)。
电影中Padraic穿了蓝色的Aran Sweater
电影中船夫也穿了蓝色的Aran Sweater而美队在《利刃出鞘》中穿的毛衣就是来自于Aran Islands的Aran Sweater,毛衣上的针脚花纹反映了穿着人的氏族与身份。
美队的破洞毛衣,https://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2574105149/
Aran Sweater官网上的毛衣样式展示 ,https://www.aran.com/gents-sweatersSiobhan在电影里寄信给大陆的图书馆接受了工作offer,我在岛上也寄了封明信片。
电影里杂货铺的老板娘正在给把原来是红色的邮筒涂成绿色,而现实中英国的邮筒是红色的,爱尔兰的邮筒是绿色的,这也大概意味着内战马上就要结束了(现实中结束于1923年5月,即电影中一个月之后)。
绿色与红色
小驴也在明信片上电影最后结束的场景是在一片沙滩上,我也正好骑车经过了Kilmurvey Beach,但是目测电影拍摄地并不在这个沙滩上。
内战马上要结束,两人的矛盾却反而加深了
沙滩上好多海藻,不知道是在晒还是被冲上来的其他地点推荐:Poll na bPéist - The Wormhole本来计划着也要去这个天然形成的长方形水池看看的,但由于去的路上碰到积水,目测即使骑着单车过去也会湿鞋,走了一半只好放弃。
看着像湖,其实是前一晚上下雨的积水,阻挡了我的去路后来看谷歌地图上也有其他网友说如果只跟随这大路的图标去找非常难找到,网友建议如果在海岸线边上走的话可以跟随红色的指标。
红色路标红牛公司曾经在这个水池举办过悬崖跳水的挑战赛,放几张网友的图,可以看出还是很漂亮值得一看的地点。
https://www.google.nl/maps/@53.1215518,-9.754818,3a,75y,90t/
https://www.google.nl/maps/place/Poll+na+bP%C3%A9ist+-+The+Wormhole/@53.1215518,-9.754818,3a,75y,90t总的来说,电影在很大程度上展现了小岛的生态和本地居民的生活状态。
要来这里旅游的话,一定要做好耗费体力的心理准备,准备好冲锋衣。
除此之外,尽情欣赏大西洋上一座小岛的风景就好。
这是我最快乐的骑行之旅之一,虽然是一个人骑行,但是没有嘈杂的声音在耳边,密度极低的房屋空间给我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本地居民可能会因为小岛的偏僻和社区的相对封闭反而在自己的社区中保存不了秘密,但这或许是游客的福音,逃离密集的城市空间,自省到自我的渺小,但却能体会到一种私人的、快乐的孤独。
电影依然有强烈的马丁麦克唐纳气质,镜头选摘是非日常的、不普遍的、浸没在独立的思辨氛围里的,由一个针尖上的偏执之谜导出一个棘手的精神困境,提出一个问题,生成更多问题,却不解决问题,以堵代疏地推进剧情,给人以自缢般的窒息感。
马丁设计的情节张力也依然有一种精神内耗倾向,没头没尾、自找不快,并且一定要往极限推演:昔日挚友突然间语义不明地与自己决裂,并发展到剁掉手指以明志,电影全程都在致力于从这一疑点里挖掘出真命题。
马丁早年创作过两个“三部曲”系列戏剧,“丽南镇”三部曲和“阿伦岛”三部曲。
这部电影脱胎于“阿伦岛”三部曲其中一部作品,当时因为尚不成熟所以并未发行。
六部戏剧作品无一不是深深凝视爱尔兰西部岛民的生活,也都被相似的痛苦贯穿:一方面是对血脉的仇视,亲人朋友间避免不了扭曲的爱恨情仇,也往往牵涉出血腥凶杀;一方面是对地缘的仇视,小岛是让人深陷匮乏和厄运的囚笼,美景非但不能疗愈人,反而会吞噬人。
作品里的人物对“关系”的倾轧有多敏感,就对心灵的平静和自由有多渴望,甚至不惜以疯魔换成活。
这是基于马丁个人系列戏剧作品的一条完整线索,可以让费解的现象有迹可循,能懂《丽南山的美人》里女儿为了出走家庭而弑母,就能懂这部电影里科尔姆为了摆脱碎嘴无趣的朋友而自残,不需要借助所谓的政治隐喻,本身便可以顺理成章。
其实,类似爱尔兰内战的宏观背景经常在马丁的作品里出现,但不会成为被叙述的主体,因为远方的战争在他看来未必比内心的更喧嚣。
马丁已经竭尽所能地把痛苦通过电影传达出来了。
执意绝交的科尔姆看到的是有限,所以要在死亡来临前寻找一个永恒光亮的出口,是音乐也可能是其他;执意挽留的帕德瑞克看到的是孤独,他只有寥寥几步路的小岛和寥寥数个亲人好友,驴子也称得上是合格的倾听者。
实际上,马丁的痛苦是一种有前现代性的痛苦,它来源于对具体关系的超越,但还没有触及对个体自限性的反思,一个人在追求绝对价值的路上往往只能灰飞烟灭。
所以故事往往就此打住,小岛上的人们穷其一生也没能琢磨清楚个中缘由,已经等来报丧女巫将生命回收。
我认为,《伊尼舍林的报丧女妖》虽然发生在爱尔兰内战之期,理解这场战争也会让故事更有趣,但不理解也无伤大雅。
它并不是一部意在影射某特定战争的电影。
内战之所以出现,只是因为它在主题、事件、气氛、地理上,跟这场绝交异曲同工。
个人的绝交和国家的绝交,虚构的绝交和真实的绝交,是这个故事里的精妙互文。
麦克唐纳本人称这部电影为“一个简单的分手故事”,探索如果一个人单方面决定与另一个人断绝关系,两个人可能会发生什么。
更准确说,这是一个人被剥夺了社会关系后的荒诞主义故事。
1. 秩序的失去它从一个非理性的行为开始。
科尔姆在某一天单方面突然断绝和帕德里克在所有关系。
对帕德里克来说,比起绝交更难以接受的,是它毫无征兆和无法解释。
即使他已经听到了科尔姆说“我只是不再喜欢你了。
”他也不愿相信。
在真实世界里,一个认识了几十年的人往往不会采取这么不留人情、直截了当的做法。
即便这个原因是真实的,在帕特里克这个正常人的眼里,它也只是在这个难以理解的情况下,另一个难以理解的元素而已。
它被戏剧性地加在帕特里克身上,他必须维持他生活的合理性。
他寻找这次绝交的理由,他从自己身上找起,再从对方身上找起。
他那惹人厌烦的纠缠行为,与其说是出自他对于友情的珍重, 不如说是出自他对恢复生活秩序感的渴求。
这是荒诞主义打在帕德里克身上的第一枪。
这种荒诞在科尔姆剪掉他的手指后达到了顶峰。
作为局外人,观众会希望帕德里克饶过科尔姆一马,让他好好享受他的平静。
但我们如果如果用帕德里克为数不多但还算正常的智商去理解这一切,会发现剪手指行为不仅没让事情恢复正常,反而让他的生活秩序感跌到了谷底,因为这加重了这整件事情的难以理解程度——科尔姆宁愿剪掉他拉小提琴的手指都不跟他讲话。
帕德里克的所有纠缠都是在跟这种荒诞进行抗争,但它不仅对他的秩序感产生了影响,最终还导致他失去了妹妹和驴子。
焦虑和混乱变成了反抗和报复。
帕德里克埋葬他的驴子 2. 新秩序帕德里克最后接受了这种荒诞性,他不再去追究一切的来源。
当他失去一切后,他将这种荒诞视为合理的一部分,对于它带来的不幸后果,他选择去做出同样荒诞的反应,以在逻辑获得自洽。
他变成一个主动出击的人,宣告将在周日下午两点放火烧了科尔姆的房子。
在故事的结尾,科尔姆并没有被烧死,他一反常态的跟帕德里克求和,但这次非理性的主体已经转移到帕德里克身上。
帕德里克说,既然你还没被烧死,那么事情就还没结束。
他们看着对岸,谈起了暂时熄火的战争。
帕德里克认为,战争不会结束,只会卷土重来,这是一件好事情。
荒诞成为帕德里克新的生活秩序,无论科尔姆是否恢复了正常。
在影片的结尾,这种非理性在小岛上正式漫延,荒诞成为了世界的一部分。
正如对岸的战火,或者其他所有的一切。
影片的结尾是荒诞的漫延 3. 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一个人该如何逃离这种荒诞呢?
在影片里,有两个人逃离了,其中一个是帕德里克的妹妹西沃恩,她选择了离开。
西沃恩像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乘船到了新的城市,远离了这种荒诞,但这种远离是一种理想结局。
荒诞的并不是这个岛,而是整个世界,哪里都难以躲开。
当西沃恩建议帕德里克离开这个小岛时,他只能选择拒绝。
帕德里克被剥夺了友情、亲情和宠物的陪伴,他意识到生活的虚无。
荒诞主义认为,一个人如果被迫面对这种虚无,接下来他要思考的就是自杀问题。
帕德里克选择的是永不停止的斗争,他对科尔姆说,两个人之间必须有一个人死亡。
这是自杀的一种方式。
当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头,会发现这一切都没有意义,事情起因已经不重要,只留下了斗争。
另一个离开的人,是多米尼克,他坠湖身亡,真正逃离了这个地方。
正如那句无法得知出处的名言: 只有死去的人才见过战争的终结。
为什么我想这么问?
很多相关评论,都在讨论爱尔兰口音,战争,两个男人,故事背后的隐喻但我在看的时候却一直在想,那些女性观众你们在想什么?
本片和前作三块广告牌一样,都发生在一个现代化却失序的架空社会里,所以那些荒诞的情节能无所顾忌地发生。
广告牌里面她真的一把火烧了警察局,在本片他也真的割下了手指,为什么男人总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拒绝?
对方已经倾其所有来划清界限,他这种看似憨憨地不懂装懂,很难说是一个老好人吧?
有很多视角和时间给胖小提琴手去阐述他的内心,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地试图让老好人明白,我不知道观众需不需要明白,但起码观众没有反对,我们很乖巧地聆听两个小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我根本不想听一个蹩脚业余的乡巴佬废话,你们两个很无聊,讲述你们两个人的电影也超级无聊,没有观众站出来这么说。
等等,好像有一个人这么说了?
这个人,我称之为阴霾中唯一一道亮光,她是天使,与这个地方格格不入,离开是必然,虽然她的戏份不多,但她每次出现都比两位男主更接近电影的主题,像导演的传声筒与观众连接。
那件红色大衣,有人记得吗?
Siobhan。
这是她第一次跑去质问科尔姆态度变化的由来,情绪激动。
科尔姆说她应该懂他的感受,屏幕上出现她的正脸,她所有的情绪转变统统传达给观众。
接着她没有应答,离开了酒吧,走到门口又是一个回眸,是看科尔姆但更重要得是看向观众。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
从电影的一开始科尔姆已经确立了他的态度,他什么时候想改变,源头是什么,编剧并没有交代,但是编剧把这条线索给了Siobhan,在这个岛上日复一日的苦闷,与兄长同处一室的局促,看不见任何一点点关于人生积极的未来,如果不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我们内心的宁静,从何而来?
她向往常一样走过这片沙滩,远方传来空洞的枪声,危险就在那里,要做决定吗?
再一次我们隔着屏幕,彼此端详,我们身处不同时空却经历着相同的命运此刻,你会想到什么?
每次和科尔姆对话,就像灵魂被拷打,有一个深邃的声音在问女主,面对死寂一般的人生,你不做点什么吗?
结局我们都看到了,留下两个男人在岛上继续相爱相杀,Siobhan去寻找属于她的心之所向。
回到标题,爱尔兰的枪声和我们有什么关系,他切几根手指,小提琴的梦想和我们有什么关系,阴暗潮湿孤僻的冷岛,我也不喜欢,看电影的时候,我只是在想有多少人他们会从电影里看到这个女人,会停下她的故事,关心她的命运。
最后 艺术的高贵,无可取代,还是需要从男人的嘴里娓娓道来,才能避免陷入白人精英主义的傲慢。
#venezia79 3.5 可能是我期待太高了吧 抱着期待去看结果收获了个小品 也不是小品不好 也不是完成的不好 就是觉得差点什么
人物太牛逼了 搞戏剧的来搞电影真是降维 年度最佳
3.5/5,对于不了解英国和爱尔兰历史的人不是很友好,但因为我们有类似的地理位置,因此倒也是可以窥见一斑。摄影漂亮,但故事为了配合历史的痕迹,看起来蛮别扭的,不是大众口味,奥斯卡BP没戏
看到挂历才知道拍的是1923年,两个中老年男人的惺惺相厌,人与人之间最大的隔阂就是想法。寒意、单调的爱尔兰孤岛情绪,哪里是喜剧片,任何时候看都浸透冰凉的思想。
你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知己宁愿割掉手指也不再想搭理你。你唯一的亲人要离你而去,陪伴你的傻驴和傻跟班双双死于非命。你想要报复你的知己,可你连他的狗都下不去手。你想烧死他,但看他没死你反而如释重负。看了部电影,但更像是看到了我又怂又孤独的中年生活。
4.5。之所以喜欢,是因为觉得它与当下十分relevant。画面远处内战的炮火,近在眼前却仿佛又和自己无关的战争,好像在影射着什么。动荡的时代势必会左右人的思想,我们寄希望于调整人际关系去适应瞬息万变的环境。但在一个你无法随意“按下删除键”断交好友的时代你需要为友谊的破裂,或者割席所有人际关系,承受多少肉体和心灵的代价。麦克唐纳写的是现实寓言,用这个故事下探人性的深度。善良与暴行也许并不对立。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像Siobhan一样选择离开。(LFF2022,RFH)
7.0/10 分。2024.01.04,初看,蓝光。看到女妖,我还以为是魔幻片,惊悚片。结果,却是黑色荒诞文艺剧情片!这才应该叫《分手的决心》!!科林·法瑞尔,那个八字浓眉。现在看一部电影也太累了,要看一大堆背景知识才能搞懂到底说了啥。。。
俩主人公都有内个大病!!!!
也是很久没看到这么刻意和直给的“隐喻”了
无大语,庸俗存在主义与蛋疼政治寓言。
就说郑爽看到Colm都得尊称一声疯批大佬
3.5,男主实在是太烦人了。仿佛在讲战争如何产生。
5.2/10。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糟老头子,一会儿自残一会儿放火,闹了一整部电影的别扭;什么隐喻都救不了这糟糕的剧情
如果没有爱尔兰内战这个肤浅的寓言,用这些笔墨写艺术家与艺术与他所牺牲的(自己与他人),会好很多
想起来郭冬临在台上对冯巩唱的“我请你离开,你快点儿离开,你还不离开,离开~~~我!”
能够理解的极端。极端的割舍,极端的报复,说不出谁对谁错,都是被困在岛上的人。反而是能纠正“莫扎特”是18世纪之人的妹妹,去往了本岛,那里可能不无聊,可能有不一样的一生。
I don't get it. 不过Colin Farrell也该拿奖了
令人作呕,没有发展、没有演变,精神疾病主角行为艺术+百年老土鳖级隐喻,学谁呢?
我还以为听不懂别人话的傻逼是中国特产呢,原来国外也有。跟十年前的《苏珊娜》一样,都是以傻逼为主角的电影。
我们其实有机会不用走到面目全非两败俱伤这一步的, and well, there goes that dr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