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老大,要拍娱乐八卦,您老就正正经经拍了,何苦打着心理分析旗号绞尽脑汁改编这么个故事呢!
还WHEN NIETZSCHE WEPT,直接我与尼采不得不说的故事多好!
这名儿绝对既够恶俗,又够满足某些人对某些著名人物和经典理论的窥阴癖,还够配合您老用尼采的一行清泪煽情煽出来的布尔乔亚中产阶级价值观啊。
此片实在是令人看得寒,尤其是那个催眠场景,道貌岸然的布雷尔BREUER先生(或者布尔乔亚BOURGEOIS先生,简称都是布B先生)被蠢蠢欲动的利比多驱使上演了为自由舍妻抛子的英雄一幕,却只发现1.被情人带了绿帽子,2.没钱没地位挤三等车厢苦不堪言,3.想跟年轻姑娘献殷勤,人家还嫌他太老陶笨拙,4.实在无事可作去咖啡馆打工,结果好死不死的碰见了带着俄罗斯美女的好友弗洛伊德。
布先生慌不择路跳进水里避难,险些淹死之余才发现一切原来只是个梦,当真梦中已十年,世上方一小时。
被恶梦吓着了的布先生醒来后立即痛改前非,讨好妻子,取悦儿子,于是一家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达到了布尔乔亚和谐社会之状态。
布先生的梦境从四个方面告诫我们:1.中年危机的大叔们莫想着出墙,你要出墙了你的小秘必背着你养小白脸;2.中年危机的大叔们若想追求自由,必然落的只能与社会下层人士为伍、永远失去坐头等舱机会的境地;3.大叔还是莫出墙,E时代美少女老早看不起你老牌绅士大叔了,拿你当凯子也是赏面给你;4.大叔还是莫追求自由,不然必然遭到来自同一阶层的中产阶级同伴们的唾弃。
习惯了坐头等舱被老婆伺候被孩子朋友崇拜的、心理脆弱的大叔们受得了打击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多么标准的中资哲学教科书是也!!不过此场景虽寒,也寒不过尼采的一句“I JUST DON'T WANT TO DIE ALONE”。
鼓掌,弹冠相庆,导演大人您终于成功地证明了我们都是凡人,连自称超人,自比太阳的尼采爷也能一边左眼流下一行清泪一边说,我不想我的尸体都臭了才被人发现。
于是布先生与尼采爷热烈相拥,布尔乔亚中资代表与桀骜不驯的思想家热烈相拥,布尔乔亚用其宽广的胸怀将反社会的坚冰融化,两人高唱“我们是朋友”!
“我们是朋友”,尼采说着抽噎起来(此时布先生脸上正带着圣母般的微笑看着他),“我喜欢这样说,从没有人对我这样说过。
”这叫一个脱线,简直如同正版莎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结尾猛地开始播后现代版本'LOVE FOOL",小爷我看得汗如雨下。
好吧,导演大人您在活用弗洛伊德理论,强悍的外表下往往隐藏着一颗柔弱孤独的心,不过要只是想把尼采拉下神坛的话小爷也就忍了,难道不宣扬布尔乔亚的宽容与博爱难道您会长杨梅疮死啊?
还是会没有赞助拍不了片?
美国电影就这点不好,时时不忘鼓吹中产阶级白人的社会价值道德底线。
看着这片就想起来以前看过的SHINING,那里面神经质的天才钢琴家是那么猥琐不整,可同时又纯洁直白到令人汗颜,从未让人觉得别扭、厌恶过。
唉。
不过公道说这个结尾倒还不至于令人摔遥控器砸屏幕。
尼采承认自己的孤独就得到救赎了么?
NONSENSE。
尼采反瓦格纳电影里也提到一点,导演把尼采爷放在钢琴上站着,一边吼:“YOU MAKE MUSIC SICK!
”尼采为啥反瓦格纳?
不光是因为他颓废,他对德国的青年不健康,还因为他作品里充满着的REDEMPTION。
瓦格纳是疯狂的救赎者,尼采反瓦格纳,尼采不需要救赎。
所以他登上了奔向温暖的南方的火车,去拜会传说中的ZARATHUSTA。
而小爷被折磨得伤痕累累的笑筋和神经也终于放松了下来。
好,你老小子有种,没有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腐化。
总而言之,这片子您别认真看,它就是一部用庸俗化了的心理分析常识当书皮儿的中产阶级道德指南(话说发现布先生的妈妈也叫波尔卡,俄狄浦斯情结路面的那一刹那我差点想吐掉…俄狄浦斯,又见俄狄浦斯,您整点新鲜玩艺儿出来好么?
肛门期好么?
)。
没事儿看看,寒一下算了。
最后歪一下本片的服装设计。
设计师难道是老谋子的亲戚?
大片的鲜艳纯色块、POP到呕的服装式样,用的莫名其妙的轻纱与皮草,说实话莎乐美一出场,小爷立即想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啥啥工作者。。。
影片以哲学大师尼采、神秘美丽的诗歌文学家路.莎乐美和著名医学家耶瑟夫.布雷尔为主线,从莎乐美请求医生治疗尼采头疼病开始了整个的故事。
期间出现了心理治疗史上因移情而闻名的女病人安娜.o以及精神分析创始人西格.弗洛伊德。
整个故事穿插着心理咨询谈话疗法的详细过程,而布雷尔医生就是这个疗法的创始人。
如果你的眼泪会说,他们会说什么?
我的眼泪会说:我们自由了。
在布雷尔医生打开大门之前,你从未让我们出来过。
那你眼泪背后的悲伤呢?
那不是悲伤,是那样一种安慰。
这是我第一次展示我的孤独,它在消融,它在消逝。
以上是医生布雷尔和尼采的对话,是完全的信任让他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心结,这是一个成功咨询的案例。
影片是以存在主义心理疗法大师欧文.亚隆的心理分析小说《当尼采哭泣》改编,他通过设计让两位大师相遇,那个时代在他们身上落下的通病,他们各自的智慧和整个咨询过程让病灶得以显现。
最后高傲的尼采留下了眼泪。
对于我,这算是一部心理咨询教学片。
建立咨询关系的重要性、移情、共情、谈话技术、催眠、聆听、提问以及思考方式。
每个要点都在影片中一一呈现出来,让我真实的观摩了一次整个咨询的全过程。
受益良多。
很不错的片子,讲述了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一次心灵探险。
看到前3/4时,感觉心理学家弱爆了。
尼采指出了布洛伊尔不堪忍受平淡的生活,转而去追求身边的诱惑与刺激,但这也使自己深陷黑暗的泥潭。
这其中虽然隐含着布洛伊尔对母性的渴望(细想一下,确实爱情与母性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有那么一个人永远在意你、抚慰你,不论狂风暴雨她都能给予你永恒的安慰,不同的只是男人在母性面前可以偶尔脆弱,但是在爱情面前则要担当坚强的角色),但更多的是布洛伊尔对按部就班的生活的不堪忍受和对尝试别样生活的渴望。
布洛伊尔被尼采的思维所引导,但尼采却依旧是摸不透探不明。
不禁暗想,尔等区区心理学毕竟too young too simple,人家哲学家经历过多少矛盾与挣扎,才能形成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和生活理念,堪称铁板一块。
你们心理学不就是通过与病人的接触,尽快地分析病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嘛。
毕竟不如人家哲学水深。
但是,到最后1/4时,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布洛伊尔通过弗洛伊德的催眠去追求自己所渴望的别样生活,却发现这样只会让自己亲手毁灭自己的生活。
心中滋扰不休的幻象被击破了,如何面对生活的诀窍也就不言自明了。
布洛伊尔的痛苦解决了,尼采的孤独在这二人的对比之中就浮出水面了。
布洛伊尔放弃了对安娜·O忘乎理智的追求,还有一个美丽的妻子、三个可爱的孩子、一个幸福完整的家庭在等着他。
但是尼采放弃对莎乐美的爱慕,余下的就只有孤独了。
尼采的孤独因其思维的深邃伟大是难以消弭的。
毕竟,有几个在个人生活里如鱼得水的交际达人会去思考这些幽微深邃的哲学问题、穷究人性和伦理而成为哲学家的。
(中国的哲学偏重于对生活的感悟,不在此列)马克思是一个主张工人运动的思想家,罗素是个半道出家的哲学家,能够免俗,但其他大多古典哲学家则多半忍受着深邃思想与之相伴的孤独。
这点倒和我国古代“人生不幸诗情幸”的情形有些类似。
布洛伊尔对尼采敞开友谊之门,意图消解尼采的孤独。
而尼采因哲学家的使命却不得不与之分道扬镳。
看到尼采读自己小册子上的记录时,心中为他伤心不已。
我宁愿世界上没有那么多深邃的哲学家,也不愿世上多几个孤独的灵魂。
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而不是在孤独里游荡。
有时候,浅薄一点也未必会损失什么。
毕竟,不论深邃还是浅薄,最终所要面对的生活都是同样的。
与其驻足思考得出神,倒不如积极勇敢地迈入。
PS 莎乐美真是个西方的婊,撩动这么多的人心自己又能回应多少呢。
弗洛伊德倒是和布洛伊尔的夫人有点暧昧的意思,但未必真有什么。
这是我的小感,因为人生阅历的缺失和对痛苦的感受有限,看电影的感受往往也只能映射到自身发生的一些事情上。
尼采的哭泣是否体现了人类对于人性抗争的艰难甚至挫败?
尼采始终活于自我的幻想中,用语言,用行动,用意志,渴望体现自己是无限自由的,不受原始的欲望的束缚,甚至连友情都没有,多么自由。
即使在他真的遇见朋友,也愿意暂时屈服承认这是友情,他又选择了离开,选择了陌生,因为一旦他接受了熟悉,便是对自己所有思想的背叛。
瓦格纳背叛了他,似乎所有都不是那么迫近的,生命于他是自我,所以思想的亲近是他活着的潜在支撑。
所以,思想是不会背叛他的。
他是得到了快乐,也确实享受着自由?
却为何摆脱不了孤独?
为何人还是会觉得孤独,不断地抗争,与内在,激素或者某种结构,那些构成人的根本的东西在抗争,快乐不能是整份的,而且痛苦越来越激烈,最后陷于疯癫。
超人?
我倒是希望那个医生离开他的家庭找到什么新的,当他说生命只有一次。
最后却是领悟到既在的才是真实的幸福。
寻觅新的应该不能与逃避等同吧?
可惜,在这里和在那里,都是生活这一件事,有什么区别?
嗯,在电影之前的这段时间,我也思考过,但是就像那个医生妻子所说的,陷于词语是愚蠢的,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和愉悦的,只有你不愿屈服,心里是骄傲的,不想这些,真正实现快乐的感觉,一切思考都是多余的。
最近突然觉得,语言是最没有用的东西,实用主义才能帮助你回答人生的难题。
09.07.14
看完《当尼采哭泣》,不能说看懂了全部,但还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
我比较喜欢这部电影的结尾,尼采和布雷尔医生经过一番相互的“治疗”,成为了交心的朋友;布雷尔邀请尼采去他家里做客,和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见见面,吃吃饭,尼采却决定告辞了。
他是一个孤独的旅人,他要继续走他孤独的路,充满个性化的路。
他也激发了布雷尔医生的一些东西,至少让布雷尔医生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清新,他刺激了布雷尔医生去发现自己,去勇敢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结尾的有趣在于,他们深深拥抱,但却要彼此分离。
有点像庄子说的,相忘于江湖。
我对基督信仰也抱有类似的看法。
基督教如果成为一些人懈怠和逃避现实的温床,那么它就太需要尼采这样的自由的灵魂了。
把基督教拆掉,踩在脚下,让每个人去面对真正的生活,面对自己,不逃避责任。
尼采,不就是一个牛虻吗?
其实,据我所知,现在的一些神学家,都不是那么轻易地把尼采否定掉的。
刘小枫写过《尼采的微言大义》,我没读过(我不大喜欢读刘小枫的概念横飞的学术著作),但基本揣摩是他并不是那么简单否定了尼采。
当尼采拥抱布雷尔医生,然后道别的时候,确实有那么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感觉。
《当尼采哭泣》改编自欧文·亚隆的同名心理治疗小说。
影片开头,在尼采眼中已变成“披着宠物外衣的掠食者”莎乐美出于把前情人尼采甩掉的内疚和关切,求助弗洛伊德的导师医学家布雷尔,救救承受着深切绝望要自杀在生死边缘的尼采。
莎乐美这名字相当于我们提到褒姒妲己,仿佛爱上这样的“致命女人”都得发生点杀人流血的恋爱故事。
在王尔德根据《圣经》新约改编的戏剧《莎乐美》中,犹太公主莎乐美因施洗者约翰的坚拒和无视,请求希律王砍下他的头。
最终,公主捧着约翰的头颅如愿占有了他的吻。
公主莎乐美用残酷的方式攫取爱,现实中俄国贵族莎乐美则“残酷地”拒绝爱她的男人们,这位受过良好教育、人格独立的女作家堪称“欧洲先锋思想收割机”。
尼采在她身上看到了“可以和自己匹敌的智慧与自由意志”而为之狂热,因她与好友保罗·雷断交,与她分手第二年写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比她小十四岁的情人里尔克,在她智慧成熟的精神引导下,成为上世纪最重要的大诗人之一;她还是弗洛伊德的密友,与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也有交集。
德国作家萨尔勃曾说,莎乐美是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缪斯,男人们在与这位女性的交往中受孕,与她邂逅几个月后,就能为这个世界产下一个精神的新生儿。
”简单说就是每一个敢跟莎乐美谈恋爱的艺术家最后都被莎乐美搞怀孕了,产生了伟大的艺术作品。
所以电影里也把莎乐美的魅力再度放大,布雷尔难抵她的半强塞半诱惑,答应了做尼采的医生。
表面上看,尼采受困于莎乐美的情网,布雷尔沉迷于和病人贝莎移情性的迷恋关系中,可背后牵扯出的是四大终极关怀母题——死亡,自由,孤独,无意义。
影片多处用意识流意象呈现了这几个主题的具象画面,如天鹅湖上天空巨大时钟,隐喻了对时间吞食一切的无力感;快登顶却发现爬错了山而身后不断塌陷,无路可退的不自由和无意义感;地面液化坠落进兔子洞似的深渊底棺材旁,隐喻了死亡焦虑。
尼采与布雷尔互治互疗的第一阶段,试图通过调教思想让妄想消失。
尼采用哲学化的理性分析直接攻击布雷尔的妄想,但这些完全是不得要领的热心劝诫,因为我们理智上知道某事与情感上接受某事之间,有一个巨大鸿沟。
尼采又提出厌恶疗法:想象贝莎屎尿屁、发病等不悦的意象,骂出对她的10项侮辱,没有一个能成功退去贝莎对布雷尔的魔力。
第二阶段尝试了行为疗法,试图通过控制行为让妄想消失。
想到贝莎就吼“停下来”,掐自己;指定时间去想她;想她就投钱币捐给反犹太人(布雷尔是犹太人)的公会。
这些别具巧思的小小惩罚,像驯兽师训练一只用后脚站立跳舞的熊,但人的心智太复杂了,不能用以对待动物的方式来与人类的忧虑交手。
影片用1882年作为叙事背景年份,是巧妙的时代设置,因为在这会虽有精神科医生但还没有心理治疗这一说呢。
比如维多利亚式对待女性“疯子”的疗法触目惊心,包括监禁入收容所,用水蛭放血,阴蒂切除,频繁性交,或来自“关心的”丈夫的一顿好打,都是把症状病理学化,却无视她们怎么会“变疯的”。
也就是说精神机能障碍,要么赋予超现实的解读,被视为魔鬼附体;要么施以道德治疗;要么被单纯看作生理器质性病变,用药物治疗或辅以催眠暗示,压根就没有我们今天两张舒服的座椅上,心理治疗师跟病人面对面,以谈话的方式释放疏导精神或心理问题这回事。
于是在电影中,莎乐美的前情人哲学家尼采和弗洛伊德的老师医学家布雷尔抛开听诊器、检耳镜、眼底镜这些传统医疗器材,通过十几次不是那么轻松愉快地“聊天”,触发了谈话疗法,完成心灵的交换和自我存在的解脱,启示了后来开创了现代心理治疗的弗洛伊德。
让我们感到不自由的,正是没有看清自由和束缚本身的我们自己。
哲学的实践某种意义上就像一场行为艺术,对真理的盲目崇拜和对追求真理过程的刻奇陶醉,高喊出自由生命这样空泛而崇高的词语。
we only live once,对时间的畏惧是本性也是兽性,唯一能克制兽性的是使我们不成之为兽的自己,假设人生是一个不断重复倒带的线性进程,我们身在其中,没有所谓主动权,因为我们是被控制的,被设定的,我们的行为我们的思想,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切,是可以究其原因循其规律,自然,或是更为强大的被我们以命运冠名的力量,像是规律的设定者,布好了一切,看我们演戏,看我们苦苦挣扎,看我们自信满满以为操纵了一切。
它笑你愚昧自负,笑你自以为清醒,殊不知连你对它的窥探对既定的一切的反叛,都在它的计划中。
在这样的悲观假定中,唯一不受控制的不是思想,而是脱离了经验的想象,当你的思考不再以现实为汲取营养的土壤,而是从另一个,纯粹由你的力量而产生的,架空的空间内生长,才算是脱离了轨道,脱离了束缚,真正的自由,算得上活了规定之外的另一个生命。
他们说自由只属于灵魂,只属于思考,只属于大脑,无论是怎样的名字,都只是既定规则下的代号,但自由是无法分享无法理解或被理解的,所以名词对于自由的媒介没有意义,我们无须向别人描述我们是如何获得了自由,或是解释自由为何物。
那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定义的,可以称得上感受,的东西,只有在你拥有它的时候,它才真实存在,而不存在在语言里,当你和它蓦然相遇的那一刻,仅仅是相遇的那一刻,你就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它,用你自己的思考去定义了它,它就在你的意义中活了过来。
自由,另一种人生,脱离了既定剧本的人生,脱离了可以被遇见的未来的人生,只会活在你自己的思想里——一定是,在思想里——并不是说现实中就毫无自由可言,而是一定要通过思想,才能找到它,否则你只是在现实给你附加的负担中产生了自由的幻觉而已。
医生最终的自由是认真对待当下,把现在拥有的一切作为那个乌托邦本身,不知道编剧这样安排是否是为了迎合社会普遍价值观,或是为了积极向善的教条意义,但作出哪样选择的医生,的确是自由的,无可非议。
跟着医生的想象去追求自由的时候,观众能体会到的荒诞和痛苦,是尼采,这个被称为离自由最接近的男人,所承受的痛苦,所轻蔑的荒诞,that's why,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哲学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有勇气追求自己心中的真理。
Take someLose some
说说本影,首先离不开此影的原著,本书作者是一个彻底的Freud派心理学大师,Irvin Yalom,在此书中,他把令大众望而却步看似晦涩的心理学学术问题,用一段两位大师互相救赎的故事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对Joseph与Nietzsche的谈话描写中,他不仅牵涉到了各自的家庭生活,两人的情感经历,以及两性关系的问题,还饶有兴致地创造了Joseph的梦境世界,当好奇心驱使着我们,悄悄打开梦境这个神秘的盒子时,一只只犹如挥舞着翅膀的精灵争相涌出,那是生命哲学,那是存在主义,那是弗洛伊德主义,那是女性主义,那是后现代主义。
当我们凝神阅读每一处谈话时,就像是正在目睹“存在”与“关系”发生每一次碰撞与厮杀。
在电影中,存在着两条线索,Nietzsche与他的学生Lou Salome的无终恋情,以及Joseph与他的病人Anna.O的扭曲之爱。
Lou Salome是一个极致聪敏又富魅力的女子,Nietzsche坦言,她让人无法拒绝。
一颗孤独的心被Salome所融化,这个孤傲如疯子般的学者竟然深深地坠入了爱的深渊,无奈的是,这颗炙热的心儿却被羞赧与内心深处的卑怯所阻隔,在拜托朋友替他求婚时,却发现朋友也爱上了她。
于是,Nietzsche在无限苦恼与绝望中徘徊着,在头疼症频发的瞬间曾屡次想以自杀结束生命。
而此刻,Joseph成为了黑暗中唯一的蜡烛。
可是,谁也没曾想到,这个蜡烛是一只找不到火柴的蜡烛,他整日生活在规律的日子里,被面色苍白的病人,死气沉沉的妻子,没有一丝乐趣的家庭生活所死死掩埋。
他不敢诉诸世人,暗藏在他内心的一处死结,那是在他以催眠与谈话疗法对Anna.O进行深度治疗时,发现自己竟然罪无可赦地爱上了这个女人。
Nietzsche,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就像是最懦弱的女人,蹲在Joseph的背后,让他独自一人面对所有的危险。
从女性主义所推崇的雌雄同体理论来看,Nietzsche确实再适合不过了。
对哲学上的追求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热烈与疯狂地状态,正是一个男人对欲求的野兽般释放,而在恋情上,却Salome的胆怯羞涩与不敢面对的行为,则是像是一个性欲被压抑的女性的卑微与失败感。
这也正好贴合弗洛伊德理论里,在本我中快乐原则与性欲原则的理论。
Nietzsche因为性欲的压抑而无法满足最终快乐,于是他把内心的欲求转向了对哲学的狂热追求中,并假借孤独为屏障,掩盖自己心底的绝望。
可只有他自己知道,为什么当孤独的夜晚袭来时,他会歇斯底里地失去了控制,将自己的头颅向尖锐的玻璃上撞去。
而Joseph,在对Anna.O的无端妄想中,他始终无法避免一个事实,那就是Anna.O有着与母亲同样的姓氏——Bertha。
这个在自己记忆中从不敢轻易提起的姓氏,早已在年少时已经远离了自己。
Joseph渴求着母亲的爱,却终身无法得到,只有在梦境里,在追逐Anna.O的背影时,跌落在万丈深渊中,在深渊的底部,他看到了一尊棺材。
那才是解梦的钥匙,棺材里面躺着的正是自己的母亲。
之所以会对Anna.O产生了依恋,那是因为只有在她身上,Joseph才能再次寻到母亲的迹象。
这是Freud理论中的恋母情结,也正是在抗拒着自己内心的恋母情结被Freud揭露,在合著《癔病研究》后,便因“反移情”而与Freud的精神分析研究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
Joseph不敢面对并承认自己爱上了病人的事实。
是Nietzsche拯救了Joseph,也是Joseph拯救了Nietzsche。
Nietzsche曾在Joseph母亲的坟墓前向他发问,你的生命达成完美了吗?
Joseph说,我实现了很多的理想,Nietzsche继续问道,但你经历过了你的生命吗?
或者你被你的生命所经历了?
你站在生命之外,为你从未经历过的生命——悲伤。
他说,我不能告诉你别样的生活是何样,如果我说了,你就依旧生活在他人设计的日子里,但我也许可以送你一个礼物,也许可以给你一个想法,假如有魔鬼要告诉你,你此生,也就是正在经历的生命,此前已经历过,你可以再经历一次,甚至——无数次,但其中不会有新的东西,你生命中所有的痛苦与快乐,所有难以表达的琐事们,在你身上重演,周而复始,遵循着同一轨道与序列,譬如沙漏。
设想下无限的可能,Joseph,考虑这种可能。
每个你采取的行动,永远这么做,那么所有未曾经历的生命,将永远在你内心中,未曾经历,直至永远。
为此,Joseph在一个静谧的夜晚,找到了Freud,让他将自己催眠,从而可以在梦境中延续自己从未活过的日子,从未享有过的自由。
于是,在那个短暂的一小时里,他弃绝了已经拥有的一切循规蹈矩的生活,放飞了阁楼上与自己相伴许久的鸽子,丢弃了三个哭泣的孩子,离开了愤怒的妻子,他提着皮箱,踏上了自由的旅程。
在那里,他不再是原先的自我,他剃光了满面胡须,褪去了一层不变的黑装,去了Anna.O的疗养医院,正准备追寻内心所向。
可是,这个梦却梦的太沉重,不复轻灵。
他目睹了Anna.O正对着另一个男子敞露爱意,他意外而暴怒地摔杖离去,在开往未知旅地的火车上,Joseph有了犹疑,我真的要放弃所拥有的一切吗?
Nietzsche的声音开始萦绕耳边,失去了所有就是拥有了一切,为了变得强大,比必须让自己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
你必须准备好用你的火焰烧掉自我,不焚为灰烬,如何涅槃重生?
于是,Joseph鼓起勇气继续过着另一种生活,他踱步到了河畔的咖啡店,谋求了一份侍应生的工作,在鞠身传递一份份雪白的餐碟时,他抬身却看见了Freud与Salome。
他开始扔掉餐碟,没命地朝前狂奔,他在害怕什么?
Freud在他身后不住地追跑,呼喊着他的名字,Joseph,Joseph,Joseph。
在最后一幕,Joseph纵身跳入湖水中,在水下,水波盖过他的脸庞,一阵阵拍打他的大脑,此刻,他离家之后所发生的种种一切似一帧帧电影片段开始急速倒回。
一切都会复原的,Freud在水中紧攥住他的衣角,终于把Joseph拉回了现实中。
如同历经了一段荒唐的噩梦,Joseph哭泣着呢喃,现在我知道该怎样——过别样的生活了。
现在,当白天厌倦了白天,当一切欲望的河流淙淙的鸣声带给你新的慰藉,当金织就的天空对一切疲倦的灵魂说:“安息吧!
”——你为什么不安息呢,阴郁的心呵,什么刺激使你不顾双脚流血地奔逃呢……你盼望着什么呢?
Nietzsche与Joseph的互相救赎,或许才是电影真正欲向我们表达的东西是一个永恒的议题,谁为最孤寂者?
是不是只有真心抛弃了心底罪恶的欲望,孤寂才会得以消散?
我喜欢结终伴随着吟唱曲儿的字幕们,Nietzsche在当日下午登上火车奔赴意大利温暖的空气,约会一个叫查拉图斯特拉的波斯预言家。
Joseph继续行医三十年,但再未使用过谈话疗法,Lou Salome继续采集欧洲伟大的心灵与思想,在Freud的制导下,成为了著名的心里分析学者,Anna.O走上先锋社会工作者的道路,在1954年她去世后,因德国发行纪念邮票而为人们所知。
而Freud是Joseph的常客,Anna.O的病例被写入两人引发精神分析革命的著作:《癔病研究》中。
就像《情遇尼采》这本书的序中所说:尼采不需要辩护,而是理解。
历史上只有弱者才需要辩护,而尼采不是弱者。
这部电影,将尼采下降到怎样的一个层次?
我也不是说要将尼采抬到如何一个虚无缥缈的境界,只是,这部电影里,谁真正抛弃了信仰?
无非是重新审视了信仰下的生活,生活乏味,而信仰鲜活,而那个主角正是重新在信仰下找到了生活。
他打破了多少?
不过是生活。
有人认为尼采说“上帝死了”是悲伤的,他想让人们再找到上帝。
相信这也可以是拥护者的说辞之一。
那强力意志的绽放呢?
最终绽放到了家庭生活了?
最终绽放到一直以来的无聊和忍受了?
主人公若是真遇到尼采,有如此这般的一段交流,他能获得的永远只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时的愤怒与嘲笑。
这部电影或使人感谢尼采,就像西方国家感谢马克思一样。
马克思帮助他们摆脱了经济危机,“尼采”解决了人们的人生问题。
但是,不论是尼采还是马克思,不过是被人把自己学说中有利于他们的东西拿来用用,而那些不利于他们的,他们会装作没有看见。
或许,这部电影改成一个人看着尼采的书,有如此这般的感受,那反倒无妨,任何人可以用自己的生活去理解尼采。
但是当遇到尼采,还企图有如此的感动,那简直是妄想。
再说说弗洛伊德吧,一个基本被心理学界抛弃的人,一个开创者,而非奠基人,当然了,奠基人也被心理学界“抛弃”了。
多好玩的一个学界。
若真如电影所说,他能有机会接近尼采,估计他会是第一个疯掉的人。
弗洛伊德一直不看尼采的书,因为他发现自己所谓的原创早就被尼采说透了。
一个可悲的人。
或许这部电影应该改成:当弗洛伊德在哭泣?
这个弱者需要辩护。
家庭伦理片,而不是哲学解释学。
这是一部让人有很多奇思妙想的片子。
毕竟,尼采是不容易被理解的。
但这种不被理解也许只归于他那个世纪。
尼采是个强者么?
或如他自己所说,要成为一个超人?
他是从虚无中汲取力量的人。
而医生是从存在中汲取的。
整起事件可以看成一个老男人想翘家的心理体验。
不过如此老套情节中的新意是尼采。
血红的眼睛,蓬乱的头发,斩钉截铁的拒绝————这确实是尼采。
牧师称之为撒旦。
但是————魔鬼也会哭么?
魔鬼在失恋后,在失去那个俄罗斯少女之爱后,也会因爱生恨么?
为爱痴狂么?
尼采哭了。
因为孤独。
孤独源自于孤独。
愈孤独,愈孤独。
这是影片最后给大家揭示的秘密。
也便是尼采痛苦的原因。
影片还告诉大家,分享孤独,会获得解放。
尼采和医生因此成为了朋友。
尼采享受这种朋友的感觉。
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离开。
朋友需要立刻变成陌生人。
这是作为一个超人,必须遵守的法则。
必须走上不同的路。
尼采很快拭干了眼泪,去寻找查拉士图拉。
医生则重新获得了家庭之爱。
而佛洛伊德,则很高兴的和俄罗斯少女在一起,并帮助她成为了一流的心理分析师。
这个结局皆大欢喜。
所有对结局的逆转只体现于过程之中的一个梦里。
潜意识的活动,自我医疗。
是尼采救赎了医生么?
也许。
尼采只是提供了成为强人的道路。
但是通过自由之路也可能是通过奴役之路。
本来就是寻求欲望的医生,走上的只能是后一条。
他选择了退缩,选择了拥抱现实生活。
尼采是魔鬼,他让人见到地狱的图景,从而真正领会在人间的福音。
也许尼采是这样,也许不是这样。
但影片只想言说他所言说的东西。
你经历生命了吗?或者说你被生命经历了吗?你站在生命之外,为你从未经历过的生命悲伤。你想要变得更强大,就必须根植于虚无,学会面对你最孤独的孤独。孤独只在孤独之中存在,一旦分享出来,它就蒸发了。
不好意思,看到1小时的时候实在看不下去了
唯一的看点就是女主角很漂亮……也只是漂亮而已。
自欧文亚龙的同名小说改编,话说这小说编的人物就很离奇。不过这片不像07年拍的,倒像是37年拍的。细节处理太像爱德华医生了。
听到了我想听到的或是不想听到的,更多的书中会更清楚。电影拍的一般,演莎乐美的女的真心没那份神韵,极失望。
那不是我想象中的尼采~Sorry~~那也不是我想象中的莎乐美~
好难看,这种书压根就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跳河和柴可夫斯基《天鹅湖》两段是仅有的亮点
了解尼采的一个角度。囊括了尼采的一些基本思想。觉得尼采被塑造得有一点点猥琐,或者是我心里的尼采被放大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也来凑热闹。
哲学大师洞察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尚年轻.尼采说人要死在适当的时候,自己终死于疾病.经历过太多朋友背弃,无人合一完成自我超越,无人共赴同一桥,是朋友终形同陌路.可谁不是这样. 谁终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身缄默.谁终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对人物和人物主要思想普及的很好的虚构传记。尼采、布雷尔、莎乐美、安娜·欧。梦幻中的构图均有莫奈花园的印象派画风,被个人臆想美化的虚幻世界,带着柔光的激情和热爱。角色的塑造和服饰妆容也匹配得很美。
简直是垃圾,胡编乱造也要有点根据唦!尼采成了第一个发明脱敏疗法的人了,天!全片剪接太现代了,一点魏玛时期的精致和浪漫也不讲。
美国垃圾,纯戏说没个符合史实
……不过是披着尼采皮的精神分析……听到弗洛伊德对布罗尔说,他(尼采)将是最伟大的心理学家,那种方法以后会变成科学的时候,作为一个了解现实的观众不得不很不厚道的笑了……
这猎奇的片是我在浙大看的第一部公共电影。一定要M一下!
看了开头,感觉不对。医生和杜美莎的初次见面应该像nuit blanche一样,一个阴郁的下雨天,杜美莎第一次姗姗来迟,周围的一切却又那么浪漫。而不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好吧。另外这个杜美莎像个妓女,而不像原著中有致命诱惑的蛇蝎美人。
心理学是怎样在尼采掺和下产生的呀~
一生俯首拜尼采
受不了了,整个一话捞,整个一话剧.整个一对莎乐美的无限回忆,
漏洞百出 迷恋尼采这么久绝不能忍受被拍成这个样子!!那个爱因斯坦造型怎么回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