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它称为一本“抵达”的电影.只有在结尾,波澜浑厚的钢琴声响起,眼泪盈满长大的BOY的眼眶,才真正触动了我.但这是一次奇异的甚至南辕北辙的抵达,就像你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昏昏沉沉地张开眼睛,却发现到了一个陌生的目的地...... 刚看了被谭家明极其推崇的《随波逐流的人》,再看他十几年后复出的电影.构图摄影中规中矩,几场戏的剪切还是能让人追忆当时的倜傥不群.但父亲这个人物很脸谱化,或许他存在的原因只是给了郭富城表演的发挥和突破。
我感觉不到导演对他的“爱”,即使一定要加上“怜悯”,我都觉得很牵强。
因为这个人物并没有激起我的半点同情.我没有在他的身上看到任何人性的闪光点:对妻子,对儿子,对邻居,对情人......自私无反省,没有责任感,做事凭人的动物属性.谭编剧的这个人物很失败,远不如他灵动的剪辑和配乐.但奇异的是,这种失败被结尾给矫正了,倒成了“匠心”的明证。
(你相信谭家明是这样独具匠心吗?
)先前的所有铺垫,什么父子情,夫妻情啊,艳遇啊,似乎都成了心不在焉的表达,只有在结尾,谭的真情流露:旧时光里的前尘往事,足以让人落泪.我相信,当BOY凝视过往的片段,谭也一定看到那个新浪潮中意气风发的自己如何风尘地走来.时光有魔术的辩证法.过去岁月的失败,不完美,却成了回忆中酸甜的部分.这本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普鲁斯特,尽管并不那么彻底;有时过往时光里无意义的细节,让我们刻骨铭心.
看《父子》之前,我对这部貌似在打亲情牌的片子并没有太大期待,尽管它已经在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电影节上拿了很多奖项。
故事梗概之前已经听说:女人不堪家庭困苦离开,男人带着年幼的儿子艰难度日。
听起来老套之极的情节让我觉得无外乎两种可能,要么拍成温暖的励志片,要么拍成催泪的悲情片。
结果又一次证明了我的眼界狭窄。
不愧是谭家明,不愧是香港新浪潮时期与徐克、许鞍华等并称的才子导演,《父子》也无愧为《杀手蝴蝶梦》之后17年又出山的力作。
影片拍得真挚细腻,又不滥情拖沓,处处显出清醒的深情。
片子开始,杨采妮饰演的母亲送儿子上学,并暗自准备好离家。
儿子发现端倪,跑去告诉郭富城饰演的父亲。
郭怒冲冲跑回家里,与杨大吵一家,阻止了她离开。
情节毫不新奇,但十分真切细腻,你会不由想到我们的生活里也有这样的争吵,也有这样的矛盾。
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逻辑,各自觉得自己委屈,其实谁都有错的一面,谁也都不容易。
杨采妮最后还是离开了,郭试图寻找未果,又因高利贷逼债太紧只好带着儿子跑路。
他们到了另一个小镇,住旅馆,郭打算找一份工作,后来也想过去英国挣钱,但是都没有成功。
生活实在窘迫,郭竟然唆使儿子去偷盗。
儿子叫做阿宝,上小学,后来不得不中断学习。
他长在一个不幸的家庭里,妈妈离开,爸爸暴力,家境又十分艰难,与那些富贵同学相比,他很难维持自己幼小心灵的尊严。
但是这样一个小孩子,依旧善良、单纯,偶尔咧嘴一笑,让人想到纯纯的小白兔,简单而美好。
饰演阿宝的演员叫做吴景涛,演技真的非常出色。
他控制感情收放自如,该乖巧的时候十分安静克制,该释放的时候也不声嘶力竭,只是眉头紧皱的看着你,或是低声啜泣不已,让人心疼。
这与影片的整体格调非常和谐,宁静中掺杂着小剧烈。
唯一的一次猛烈释放出现在少教所里。
阿宝偷东西被人抓住,但是爸爸看到警察来了不敢去救他。
当他去看阿宝时,阿宝就那么皱着眉头盯着他,又恨又放不下。
经头一转,郭富城一个人蹒跚地走在夜色里,左耳包扎着绷带,隐隐带着血迹。
观众正在猜测之时,才出现情节的回放:阿宝在爸爸俯身过来安慰他时突然咬住爸爸的耳朵,死死不放,直到爸爸挣开,他放声大哭“你为什么让我偷东西?
我不敢去,你偏要让我去……”这个动静的处理极妙,完全意料不到,又出乎情理之中,相信观众看到这里都是一恸。
很少见这样描写父子关系的电影,父亲也不是不爱儿子,但更多时候,儿子是他占有的财产,是他情感的依赖,甚至成为他生活的方法,他的得到少于付出。
这个个男人对待女人也是一样,你无法说他不爱杨采妮,只是他爱的方法让人难以接受。
郭富城的演技也很让我吃惊,难怪又夺得这次金马奖的影帝。
之前大家交口称赞的《三岔口》我没有太多感受,但是《父子》里面这个落魄困顿的中年男人,被郭富城演绎得十分到位。
他终于脱离了以前只靠外貌、舞蹈吃饭的日子,有了很大的提高。
其实杨采妮的演技我也很欣赏的,尽管很多影评都说她不具备风尘女子的气质。
不过我觉得《父子》里面着重要表现的是她在家庭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身份,对于坐台女的工作并没有怎么强调,她的隐忍、矛盾表现得很充分。
片里还有郭富城跟林熙蕾的一段戏,后者演一个妓女,与郭同住在一个旅馆里。
两个清苦、漂泊的人产生了相互依恋的感情,只是郭无法给林承诺,也害怕重复被抛弃的经历。
这段戏本来应该很好看的,据说大陆上映的版本删减了很多。
还好林熙蕾我不喜欢,也不觉得太惋惜。
片子结尾,阿宝长大了,回以前住的旅馆看看,把以前自己偷的金表物归原主,又找到许久未见的父亲,看到他与新的女人走在一起,脑中想起以往种种情景。
这个结尾我以为是个败笔,还表的情节显得生硬造作,看到父亲的这个交代也似乎没有必要。
尤其这里还有一段独白,之前都没有采用这样的方式,与前面的流畅、细腻相比,结尾显得非常突兀。
瑕不掩瑜,这部片子整体深情、真切,郭富城几次恸哭并不煽情,但让人觉得辛酸,觉得他的无力和悲哀。
谭家明自八十年代开始由电视转向电影,积攒到现在功力果然深厚,导演、编剧都很不凡,之前由他剪辑的《阿飞正传》和《杀手蝴蝶梦》都是精品,这次镜头剪辑更有独到之处。
推荐!
谭家明在访谈里说:“要看就看160分钟的导演版。
”我买的正是这个足本版,放了一个月了都没看——根据以前看到的评论和访谈,我怕我看了会哭。
结果,昨天看完了,既没掉一滴眼泪,也没觉得“沉溺的悲伤”或者“清醒的感动”(导演在片首自吹自擂自摸自慰的话)。
看了之后第一感觉是,太差了吧!
第二感觉是,郭富城杨采妮这两口子,真是一对活宝,除了会抛弃孩子,还会什么啊???
关于《父子》的硬伤,PSP之类,好多人都说过了。
我只想从逻辑上说一下。
先说杨采妮扮演的母亲阿莲。
阿莲因对阿胜极度失望而抛家弃子,OK,很正常。
再度结婚的阿莲对儿子阿BOY想念、牵挂,OK,也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自那次和阿BOY见面之后,她居然就再也没有去见过或者找过儿子!
她的新老公不允许?
不像啊。
她和阿BOY见面的时候,中间那位新老公来过电话,阿莲还笑眯眯对着电话讲:“嗯,是的,他到了。
你要是有事就不用回来了。
”挂了电话阿莲还对阿BOY说:“你来和妈妈一起吧。
”可见,在她的新环境里,并没有不允许她拖油瓶的因素。
那么是她不爱儿子?
更不对了。
在牵涉阿莲的所有戏份里,到处都是她如何爱儿子的细节。
她还对秦海璐扮演的阿霞说:“阿BOY跟着阿胜,叫我怎么放心。
”既然不放心,为何一点行动都没有?
现在她有条件有能力了,居然连关心过问一下阿BOY的举动都没有,明知道儿子跟着那不成器的爸爸是不行的,居然也没有想过去争取抚养权?
直到最后儿子都长大成人了,这个做妈的,都没有出现过,这么多年!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无论从情的逻辑还是理的逻辑,都说不通。
我不反对电影表现抛弃儿子,可是,也得有说得过去的理由啊。
再说郭富城扮演的父亲阿胜。
这是一个十足可厌的人物,没勇气没义气没人气。
片首如何不敢剁手指,片尾也就如何不敢投湖自尽。
看到他一步步走向湖水,我还在心里说:“去死啊,有本事就去死啊。
”果然,丫没死,他哪有那个胆啊!
这些都不说了,还是说逻辑吧。
他是个厨子,说明他是有手艺的底层人。
他烂赌,所以被妻子抛弃。
OK,没问题。
问题是,他带着阿BOY跑路以后,日子那么艰难,他都不肯去找一份工。
因为他没手艺?
不对呀,他不是炒一手好菜嘛。
因为他怕吃苦?
也不对呀。
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底层,他应该习惯底层的生活方式。
因为他烂赌?
还是不对呀,跑路以后,就没见他赌过啊。
说到赌,阿胜的表现,也不符合一个赌徒的特征。
一个沉溺于赌的人,拿到一分钱都会直扑赌场的。
他去坐邮轮的时候,不是就去赌了嘛。
片首把他说得那么烂赌,他又怎么还会花钱去登报寻妻?
他做了林熙蕾的皮条客之后,拿到的那两千多元佣金,有怎么不会扔进赌场?
这些,影片统统都没反映。
感觉上他好像一天到晚没事干。
各位有没有试过连续三天什么事都不干?
拜托,很无聊的!!!
那种无聊,比死都难受,比烂赌都没劲哪。
还有,他那么爱儿子,穷困潦倒都带着阿BOY,既然如此,被阿BOY咬了一次耳朵之后,就扔下儿子不管啦?
他重新工作之后,难道也不去找儿子吗?
回到前面的问题,阿BOY的下落,不是那么难找吧???
阿BOY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爸爸回到正常的生活,自力更生。
既然他都自力更生了,要获得儿子的谅解,不困难吧?
就算他不识字,这个最简单的情分,他不会想不到吧?
猪都知道啊!
更可笑的是,片尾,长大的阿BOY隔着河面看到父亲,他身边的新老婆还挺着大肚子。
这个镜头一点不让人觉得伤感,倒让人觉得,丫的性能力倒是超强啊!
导演为了煽情,没事就让郭富城哭哭啼啼,可是,在这个完全不通的逻辑底下哭,实在是太可笑了。
听说还有人看这个片子看得泪水横流,那真是让我无话可说了。
《父子》这个片子,配角好,尤其是林熙蕾;摄影好;小阿BOY演得很好。
真是可惜了,这么些好东西,搁在了一个连故事都说不圆的片子里。
听说郭富城为此成了演技派,这让我想起成龙在《新警察故事》里哭得大鼻子通红,也说是超越了以前的演技。
原来,所谓演技就是会哭啊,嘿嘿,这什么逻辑,真他妈没劲。
郭的父亲演得很好,很好的演出了周广胜一角的内心。
周前半生的悲哀在自己,在不知珍惜。
机会只有一次,如果不知道珍惜,在怎么样的求终究无效。。。
周不停的求多一次的机会,向失望的妻子,向前来逃债的人,向儿子,。。
但在得到原谅后却又旧病复发。。
他外在的强悍更显示出内心的脆弱,一个不健全的内心。
天色渐渐暗下 万家纷纷亮起灯火 小孩抬头望向夜空 夜空星光灿烂 --自《父子》官方网站一、 无忧的梦境 黄昏,静谧的水面微微荡漾,深夜,蓝色夜幕中小船慢行,稚嫩的童声轻声吟唱“you are my sunshine, my only sunshine”,一点忧愁,一丝云翳,一段父与子的故事缓缓开始。
虽然空气略显燥热,虽然路边水渠是泥色的流水,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段美妙的梦境。
父亲载着儿子穿过田野,一手风车无忧无虑的转,一手幸福的搂住父亲的腰,孩子的目光诉说着无忧的欢乐。
欢乐的梦境总是容易破碎,人与梦一起摔倒在草丛中,醒来,一个马上就要破碎的家庭缓缓呈现。
父亲本该是一个家的阳光,给孩子光明与温暖,给母亲幸福与温存,而阿胜带给阿宝的,是一个阴霾遍布的童年,带给阿莲的,是无法回首的往事。
剧情似乎从一开始就过于沉重,重的让人无法呼吸。
那个萧瑟颓败的成人世界,犹如午夜浓稠的漆黑,让人睁开双眼也一无所见,而阿宝梦中的欢乐场景,却犹如正午过于明亮的阳光,让我们无法正视。
影片的结尾,阳光温煦,微风轻柔,浅蓝的水面倒映着天上的浮云,芦苇在风中轻轻摇摆,一段紧凑急切的钢琴独奏突起,如同阿宝纷乱的心绪。
天,云,水,草,叶,一切突然变成了怀旧的色彩,一阵铃声想起,儿时的梦境再现,一对父子无忧无虑的穿过田野,孩子美美的攥着呼啦拉作响的风车,头紧紧依偎着父亲透着温暖气息的腰身。
童年的种种伤与痛随之而来,在成年阿宝无法细致描摹的表情中戛然而止。
二、 一朵美丽的花 阿莲清秀,娴静,像一朵美丽的花,“仿佛风轻轻吹过,就能把她身上的香气,吹到遥远的山谷”。
而生活有时就是过于残忍,它给了这个女人足够的美丽,也给了这个女人无法承受的哀愁。
她只是阿胜名下的财产,情感的依赖,面对没有承诺的婚姻,面对不幸福的爱情,她一直默默追求美好的生活,却每每感觉无能为力,而一个女人的隐忍,总有尽头。
她不是不爱,不是想要离开,她跟与丈夫一模一样的男人偷情,她无法抵制阿胜在自己身上游走的双手,她屡屡在绝望中寻找残存的幻想,而无情的现实总是迫不及待的击碎这一切。
只不过是改变一个男人,貌似很简单的梦想,却只能在想象中短暂停留,然后渐渐模糊,直到彻底消失。
如果爱情和幸福就像忽聚忽散的云朵,那我们的驻留和期盼又算什么呢。
当她耐心的策划和等待离家出走,当她近乎义无反顾的投奔新生活,虽然对阿宝的亏欠会是永远无法挽回的哀痛,我还是想,让她自私一次吧,作为一朵美丽的花。
三、 气球先生 阿胜是个有情无义的男人,一个头脑简单而不清楚自己弱点的悲剧人物,他性格暴躁,萎靡颓废,有着男人最令人憎恶的劣根性,但又不时惹人怜悯,让人禁不住唏嘘。
哭有很多种,他总是哭,虽然不必每次都眉头紧皱,痛不欲生,但我还是被男人本质上的脆弱感动了;他身着破破烂烂的T-shirt,皱皱巴巴的裤子,趿拉着拖鞋,一副瘦小卑微的样子,却时时不忘男人的尊严,虽然那点自尊可怜的不堪一击;他对爱情,对儿子都无数次许下承诺,最后都如同黑夜里的万家灯火,各自熄灭;他嗜赌如命,全然不顾阿莲的感受,他逼迫儿子行窃,又在关键时刻只顾自己逃离,无情的自私让人痛恨;他缺乏自我拯救的能力,每次忏悔与改过都只如困兽斗,内在的懦弱惹人怜悯…… 美丽如花的女人,纯净善良的孩子,足以求生的手艺,本该幸福美满的家庭被一个只有占有欲而没有责任感,又不懂得反省的父亲无情的毁灭。
妻离子散,对于阿胜来说,不过是个应得的结局。
也因此,一部演绎父子情仇的电影,我们只看到了恨,却找不到爱的理由。
虽然他主宰着一个女人与一个孩子的命运,虽然他狂妄倨傲,从不肯认错,但他却只是一个本质干瘪的气球,不管看起来多么的巨大与饱满,都禁不住针尖轻轻一碰。
四、 阿宝的爱与恨 阿宝本是个敦厚而且单纯的小孩,而生在不幸的家庭,他的一生注定是阴郁的。
阿莲和阿胜都心疼阿宝,但他们的爱都有限度,他们显然更爱自己。
阿宝只是个孩子,他只能生活在他们给的世界里,他无法摆脱这种封闭和残酷的命运,这似乎是谭家明导演骨子里的犀利与残忍。
人生有许多事情,是阿宝还弄不明白的,大人的忧伤与愁苦,只有大人自己才会懂。
但小孩也有自己的爱恨。
有家不能回,有学无法上,再嫁的母亲让他感觉冰冷,无心悔过的父亲更让他生出恨意,其间的愤怒,哀怨与无奈也不断累积,最终以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他咬掉了父亲的耳朵。
但由爱而生的恨,又岂是一只耳朵所能释放的。
在此之后,之前持续剧烈扭曲变形的内心世界,忽的平静下来,一种落寞,开始无边无际的蔓延。
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阿宝始终无法忘记父亲,虽然他不知道该爱,还是恨。
多年以后,虽然对观众而言不大可信,阿宝归还了多年前偷走的手表,用一颗纯净如初的赤子之心完成了对自己和父亲的救赎。
当所有的爱恨再次浮现眼前,阿宝已成年。
水,在西方的宗教里,是孩子灵魂所在的地方。
影片的开篇与结尾,都是微微荡漾的河水,高潮之后的急转之下也是阿胜站在水里,一动不动,在黄昏……让我们猜,一个让人不知该爱还是恨的父亲站在无边的水里,他会是像一根木头一样逐渐腐烂,还是像冰块一般慢慢消融。
谭家明只是要阿胜在寻求死亡的过程中得到反省,势必没有对水本身做太多的考虑,而我宁愿把所有水的场景理解为父子关系的融合,理解成父子间达成的谅解,让阿宝所有的爱与恨,全都溶解在同一片水域中。
也许我们会同情,但有谁能真正懂得别人的苦难,以及那些在苦难之中做出的选择。
如果一切能够假设,我希望时间从阿胜走入水中就永远停止,不要让我看到长大的阿宝,不要让我去想象一个破碎的人生。
或者,就让一切都重回起初的梦境吧。
在那里,阿宝不懂大人的哀伤与忧愁,一如我们不懂他们的哀伤与忧愁。
但我不希望,人生果真抵不过一场香甜的美梦。
注:原文写与2007年1月,其实只是一篇解读,不算严格的评论。
《父子》,刚刚过去的香港金像奖上的大赢家,绝对是去年的最佳华语电影之一。
不需要预先准备眼泪,也不必期望收获感动,只要你选择性的忽略掉郭富城的六块腹肌,就可以在这部压抑沉重的电影中找到自己对于父亲、母亲、子女、宿命和责任的理解。
为人父母者反省自我的必看之作!
新浪潮骁将谭家明蛰伏十七年后的力作居然如此平易细腻、真挚素朴,影片开始时,阿宝坐在郭富城自行车后座上的几个镜头让我想起了多年前菊次郎的那趟夏日之旅。
不过很快,随着车子的摔倒,故事的格调也开始发生剧烈的倾斜。
这是一个让人觉得很难受的家庭故事,一首失败者的挽歌。
一个暴躁无能,烂赌成性的厨子爸爸,一个不堪困苦抛弃儿子的舞女妈妈,一个夹在中间被侮辱被损害的小男孩。
这样的角色设定早已是此类家庭剧的标准配置,所以小男孩悲凄伤怀的命运所能引起的一掬心酸感怀应属意料之中。
只是郭富城扮演的父亲周长胜这个形象不很寻常,这是一个很少见的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他口口声声爱家顾家,但面对美妻乖儿却脾气暴戾动辄拳脚相加;他穷困潦倒举债度日,但面对生活的艰辛却似乎未曾表现出一丝一毫的隐忍;他怨天怨地哀叹时运不济,但面对嗜赌成性、游手好闲的自己却从未反省自责。
天真的阿宝仍然依赖着他,跟随着他,相信着他,直到临近片末那一声剧烈的释放。
仿佛可以听见这份对亲人的眷恋硬生生在阿宝体内折断,但即便如此痛彻心扉的哀恨也并不代表完全的决裂,长大之后阿宝还是无法避免的去寻找和窥视父亲。
毕竟,那是他的父亲,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如影随形的宿命。
《父子》既没有泛滥的悲情哭泣,也没有温暖的励志亲情。
冷的很有分寸,伤的很有节制,靠精纯利落的镜头语言而不是奇峰突起的情节转折来推动剧情。
影片上映后的评论大多不解其中的平淡,甚至表示小有失望。
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谭家明希望观影者不要沉溺的伤感,而是清醒着感动了。
周长胜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但绝非十恶不赦;完完全全是个窝囊废,但却也有许多不容易;固然可怜可悲,但似乎也谈不上有多么可恨可憎。
这让观众很难在这个角色上聚焦过于强烈的感情,而更多的是观照到自身。
周长胜每一次失败的选择其实并不出于请愿,他只是站在懦弱性格的起点上一路跑下去了而已,对他的失望就是你对自己的提醒:生活的压抑和沉重本就没有那么多峰回路转,对责任感的漠视和对自私贪欲的放纵是人性最为长久的软弱。
小演员吴景滔天才般的心酸眼神几乎可以轻易击碎所有女性观众的泪腺,但郭富城的演出更令人印象深刻,他证明了自己虽然很难被称为一个好歌手,但绝对是一个好艺人。
和同时代的刘德华、黎明相比,他的表演已经摆脱了程式化、脸谱化和过于用力的痕迹,举轻若重,抬手投足间张力十足,金马评委并没有看走眼。
一個只有佔有慾而沒有責任感、還不懂反省的父親,失去妻子、兒子與及自己的人生將是一件必然的事。
一百六十分鐘的導演版把這個悲劇發展循序漸進而理所當然地展示了出來。
譚家明導演這十七年來的第一部電影作品,放棄了過往在新浪潮時代的電影語言探索,回歸到人生於社會中最基本的倫理關係描繪,交出一部並不催淚卻叫人看後久久難以釋懷的悲劇。
導演在影片開首打在屏幕上的幾個子表達了他對觀眾的期望:「...我希望觀眾在電影裡感受到的並不是沉溺的傷感,而是清醒的感動。
」白的說,如果你不能通過電影向自身反思,而只沉溺到悲劇情節裡面,那你將錯過了這部不論運鏡、人物與情節都平實不過的電影中最動人的一面了。
它動人的地方源於你將思及你的父親、母親、你對責任的態度、你對別人的倚賴以至你自己是否懂得反省、改過。
你作為觀眾凝視周長勝(郭富城飾)的視角也將會是你身邊的人凝視你的視角。
從電影開始的時候,你或多或少希望周的妻子不要離他而去、寄望周懂得反省改過、為兒子對父親的不離不棄而感動。
到後來,你漸漸認同了妻子的離開,甚至想跳到影片裡面著她帶走兒子,使他免於父親的糟蹋。
這是因為你對周長勝徹底失望,你知道這個不懂反省的人將不會改過。
你知道了一切將以悲劇收場。
你這份對周長勝的失望過程,恰恰為你解釋了一些人怎麼從你生命中離開。
你將無法避免地思及自己過往的一些生活應對,而這就稱作反省,周長勝所不懂得做的一件事。
這種反思,取決於你有多投入到角色,是否能把角色的行事投射到自己身上觀照。
這有賴於影片對角色描寫的功力;《父子》一片則正好告訴了你,這件事能做到多精細。
畢竟,一個角色的生命力在於他能有多大程度喚起觀眾的生活經驗。
其中必不可少的是性格上的複雜性、跟生活處境的矛盾(矛盾帶來爭扎,其過程具放大鏡之效,把人的不同性格特質凸顯)和其應對過程中的微妙變化。
於是耐性是不能或缺的,本片為此做了一個精彩的示範,展示了一部由人物帶動的影片如何一點一滴地累積味道同時提出問題,讓觀眾得來「清醒的感動」。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 让我感受到一个男人的那种对自己无力的挣扎,一步步走向绝望。
周长胜,并不像他名字那样能逢赌比赢,他是一个欠了一屁股债的懒赌鬼。
他自己十分清楚这样的懒赌正在一步步破坏自己现在的生活。
但他确无力改过。
当然无力改变的还有他的暴怒的脾气。
这些都让的妻子, 越来越无法忍受。
老婆跑了。
那段在藤椅上抱着儿子啜泣的戏, 充分表露了, 他对妻子,对在自己生活中原本也就不多的, 宝贵的东西的消失,无能为力的痛楚。
生活继续, 他还有儿子, 但他仍无力改变自己,生活所迫,自己欠债,被人逼债, 被老板开除,无钱交电费被断电。。。。。
周长胜的生活, 让人感到无比的窒息。
但最人窒息的还不在于此, 而在于我们无法在周长胜身上看到希望,似乎没有一点的光亮能够照进这片阴獌。
他的生活还会被他那么一步步的毁下去。
在逼迫儿子偷东西,儿子被抓后, 去看望儿子, 沉默的儿子突然扑过去,咬住自己的耳朵, 愤怒的喊声中, 他知道, 这次生命最后一件属于他的东西--儿子,也要消失了。
孤寂的半晚,他一个人,回想往事,在墙根涕泪横流,最后一步步走进湖中。。。
绝望随着波纹荡漾开来。
这让我感到,人似乎到了一个阶段后,很多事情,就没法改变了,无力改变了,因为已有的习惯,因为已过大半的时间。
没有了希望,是如此的可怕。
剧情很弱智,不知道想讲什么,没有一点正面的教育,父母两个都不是好东西,都一样自私自利,既然女主家里条件好为什么不去妈妈家?
又说和爸爸感情好,可是这个爸爸一无是处,对儿子也整天呼呼喝喝没见哪里好啊,还整天莫名其妙的随便乱发脾气,明明可以靠手艺挣钱怎么突然就开始干各种坏事了,不知道为什么要郭富城演两个角色,让人误以为后续剧情和这个有关。
剪辑也是乱七八糟的,没有一件事情说得清晰。
还有就是为什么一定要写够140个字才能发表评论呢,豆瓣这是强迫人家说废话吗?
时间:2007年7月11日晚9时25分地点:J.A. De Seve影院事件:《父子》After this Our exile第一场 上座率:8.5成 事先看过一两篇评论,得知本片较为平淡,加之又是160分钟的足本导演剪辑版,特意在开场前灌了半杯咖啡。
的确,开局甚为平淡:这样的一类家庭构成图,通过三个主角的出场展开。
而其故事框架,不只是在文学作品、甚至在身边都时有所闻的,并不算是太新鲜。
很快(其实也不那么快,“杨采妮”的走佬未遂、和“郭富城”的争执、缠绵、再争执、再走佬……被事实证明是一个颇为耗时的过程),矛盾焦点不在于“娘是否要嫁人”,而在于“爹是否能改过自新”。
于是,整个中段接近2个小时的时间线,我们都在等待着郭的反省。
但……终究还是没有等到,“郭”与“林熙蕾”的那段风流纠葛,除了一再说明郭的劣根性,对三人的关系并无太大帮助。
当然,存在即是合理,生活中本也不乏这样的桥段。
只是,过多的分支剧情恐怕会分散主线的力量,而对人物的塑造作用并非都是使其更“丰满”。
就这样,所期待的中段也以一个平淡收场,逐步转到最后收官的尾段,本以为一定会有一个深深打动你的结局。
结果……盼来的还是让人着急的温吞。
尽管,结局谈不上是多灿烂,还算是有点阳光,至少生活总是给你希望。
平淡并不是罪,剧情的散漫才让人累,而且,要命的不仅仅是形散,神也被散掉了几分。
看片的时候总会想起前段时间好莱坞那部《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那里面的父牵子手,感觉更让人有共鸣,真真正正把一个在追求幸福路上的那种艰辛坎坷甚至穷途末路的景象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实际上,《父子》中的“郭富城”总还是有选择的,即便是身负高利贷、被人打伤了腿,也并不能说就不能找到一份大厨甚至是帮厨的工作?
一再出下策的选择让人有些费解,当然,还是那句“存在即是合理”或许可以解释他的选择。
说到共鸣,那个咬耳朵的桥段,倒是巧妙地借了一个老故事:一个窃贼临死前咬掉少时对其管教不严的老母亲耳朵的故事。
“郭”在雨中的恸哭,一点自哀其不争,一点对血肉狠心行为的伤心,还有那么一点点,相信只有很少的一点点,是来自悔过。
唉,除开一些淡如白水的对话不谈,影片不紧不慢的叙事拖缓了节奏,太多的细节伤了主线的筋肉,还有一些形式上的追求太过着迹。
当然,最后不得不夸夸父子二人的演技,以及李屏宾镜下的那个总在黄昏中的大马华人社区,带有几分伤感的美丽。
ps:刚看介绍,原来2小时版本删去的主要是“林”的戏份,对导演的这个举动我高举双手赞同。
原帖链接:http://tintin76.blogbus.com/logs/6651760.html
这样不负责任的父母不配有孩子。片中的小男孩演得不错,感觉比郭富城出彩,虽然郭天王很卖力气。
不抑郁的人也看抑郁了,抑郁的人要跳楼了
剧本的问题,故事太没深度。男女主角选得也不太适合。从头到尾都在讲家庭悲剧。海报还有片名还让人以为是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那种家庭剧
可怜的娃啊!
老婆走佬,艳遇皮条,逼儿盗窃,法国新浪潮回魂作业,但还是拍得太白太实太过了一点,应该再收敛点的。为了李屏宾镜头下的杨采妮和林熙蕾加一星
13年前的作品,出自谭家明之手,这些年间,在电视看过数次不同的片段,很快转台,按捺自己,要从头开始看才好。到开始大量观影,每年都有看它的念头,不知为何搁置许久,可能看到评价并不好,可能需要等到夏天,各种不知名原因。今晚终于看了,摄影风格仍旧是最初看到片段掠影时的那种感觉,原来当时数次我看到的都是开头,马来西亚,情欲戏,而叙事偏弱,情感偏弱,对白偏弱,题目也应该为父而不该是父子,这种男性形象带来的家庭症结在最后也没有被好好处理,用同样的演员出演不同身份(如在一起却会是同样命运)带出偶然与必然这个是亮点,结尾导演说把这部电影献给他的学生,真打动人,而片头提词则显得自恋,还是《最后胜利》更愉快,谭家明是老师级别的人物,却只单独在剪辑或镜头等某一分工中取胜,实在没有印象里那么值得推崇。
对那个结局有点无语
杨采妮在床上可真``
大致看了一遍159分钟版的,应该说还不错,结尾感觉有点逊。郭天王是很用力地去演了,这点看得出来,但还是感觉换个演员会更好
無靈魂之作
老郭演的不错,很猥琐
我没有看出味道来~~~~~
演技好但剧本差,太白开水式...
得奖的片子,但真没那么好。
营造气氛的昏黄光线都那么刻意
感觉就像部造作、煽情失败的电视剧,郭富城的表演也是言过其实。
看的已经是160分钟的粤语版本了,依然是差的很,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
挺烂。
差不多十年前看,当时觉得太长,今天电视放没想到的竟饶有兴趣地一路看下来。乡村克雷默夫妇转向雷蒙特卡佛,要不是小男孩那么漂亮,真会走向悲剧。犯法的儿子咬教唆父亲耳朵亦是都市传说,彻底洗了写实的调子。老武侠片的跳剪有点没必要。昨天和人聊,没想到四大天王影帝之最是郭。
又名“我的王八蛋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