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导演的惊人首作,更是外婆的绝唱!
一,成为故乡的异客已成现代人的宿命,在纷繁芜杂,光怪陆离的现代社会横冲直撞,满身伤痕,此时,故乡是最好的去处。
因为这是单纯,明净,能让人浮躁的心回归宁静,回到本身,兴贵回乡解决了人生的烦恼,即是如此。
只是这样的故乡越来越少了。
二,外婆就是一个把人生活得通透的长者智者形象。
砍坟前的竹子,告诉晓洁是公公托梦说竹子挡了回家的路,并说自己还想念公公,而公公此时在天上,这些意味着人生中难以放下的某些执念,执着;告诉兴贵却说是竹子挡了光线,人死了,就在土里,这是活明白了,活通透了。
当兴贵问外婆还恨不恨他父亲时,外婆很淡然地说,不恨了,人都死了。
这是放下了执念。
正是外婆简单质朴却充满智慧的只言片语让兴贵对自己的人生有了重新认识。
三,记忆可以出现混乱,但爱不会。
兴贵对继父的记忆与外婆的讲述不一致,而兴贵选择了相信外婆,这样一位善良质朴又充满智慧的外婆不由人不相信。
外婆对自己幼年经历的两次讲述内容不完全一致,态度也不尽相同。
在这些时空交错的迷幻之中,又分明能看到外婆对苦难的释然,对人生的感恩,对家人的爱。
就像外婆说的,如果她父亲在身边,她怎么会乞讨?
四,就表演而言,外婆完全不像是初次触电的人,几无表演痕迹,实在惊讶。
在地铁上开始写repo先写下《故乡异客》电影的repo,省流版:快逃(有优点但快逃)缺点:克制住自己冲进屏幕杀人的心情真的很难…就是说男主这个人物形象有点过于现实了,anyway我知道现实中也有这种人生失败的男的,又巨婴又自我,从来理解不了人类的感情,特别擅长转嫁责任,要求别人为自己牺牲一辈子一点都不愧疚,还有空顺便出个轨,但是看到这种东西被演出来我还是想杀人。
漂亮姐姐能不能给他脸上一巴掌然后甩了他啊。
虽然我是为了男主演员的脸看的这个电影但是这个人物形象确实让我很痛苦…优点(可能吧):如果整个剧情我理解的没有错的话,我还是挺喜欢这个伏笔…剧情复现的剪辑方式让我会觉得真实剧情是男主在北京诸事不顺但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因此对故乡抱有美好的幻想,所以他逃回故乡,杜撰了一个他女朋友来故乡找他然后顺利地复合的故事然后写成了剧本。
开头和结尾的故事都是幻想。
还挺喜欢,有一种开头确实被骗到了但是结尾解谜成功的快乐。
风景不错我好喜欢…前半段有一种我回到父母的故乡的感觉,新奇又有点不适应,但总体还是觉得好的多,但作为外来者其实所有人都跟你粉饰着一些东西(前半段怀疑过故乡异客是不是指女主)但是为了这些忍受一个半小时的折磨大可不必()好无语好无语主创见面会结尾让大家喊不见不散…你猜猜没有主创见面会谁来看这玩意()
我喜欢李崧鸣导演的电影《故乡异客》之中,那种极其客观和沉静的注视感。
静静坐在镜头背后,注视着自己对于情感与身体的一种感悟经历。
在归乡的过程里,透析面对亲情与爱情的疏离与疼痛的顿悟。
身体困境之下的焦灼,波及到感情的压抑与痛苦,在一次次复检之中尽显逃避与龃龉的尴尬与窒息。
回到故乡治愈与重视,在失衡的关系走向终结之后,慢慢学会注视感情和内心。
电影带着深沉的气息,在回乡异客的感情幻境里,逼着自己去注视这痛苦的过程。
像是一种奇妙的内在修行,带着注视自己的深刻力量。
实在太爱外婆章关飞老人了,杖朝之年的纯真是进入某种境界的升华体现。
开怀的笑和压抑的哭,无不升华她精神境界的那种最本源的美好。
在满怀伤痛的儿孙面前,她像是一座最可依赖的大山,用额头感知爱意,用温善治愈苦痛。
文本的对写形式,让现实与幻想组成模糊界限的拼贴,带给观众强烈的幻想空间。
也把撕裂与治愈的过程,变成一种投射入内心的自我对视,带着极其强烈的力量感。
之于感情与归属的故乡,重新面对重新注视,化解片面的观感,更宏观的去包容面对。
这回归的过程,即便是由痛苦而开始,却是带着通透一般的释怀。
所以,面对死亡和分手,都已经变换了不同的心境。
这样的作者电影我觉得很不错,排片太差了,也是很无奈的一件事。
大家能不错过就别错过吧。
光从电影本身来说,其实做得挺不错的,情节,流畅度,画面,演员,情感等等,其实都处在一个让人很舒适的观感层面上。
虽然影片情节很平铺直叙,情绪也没有大的起伏,但这种平直的记录中流露出的生命色彩才最让人动容。
这部电影最可圈可点的地方就是外婆,导演请自己的外婆本体出演,演得真的很好,用最朴实的演技讲最生动的故事,情感流露十分自然,真实得像一部纪录片。
整个片子里最让我舒适的情节和氛围也多围绕外婆而展开,有外婆的片段才能感受到生命力、快活和一点点小任性。
喜欢外婆,外婆真是特别可爱的一个小老太太。
也很喜欢很多记录山区自然环境的画面和环境音效,质感做得很到位,能让人心绪平静。
而对环境中渺小的人和他们的动线的展现反应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同时,也从中看到了生命虽为沧海一粟,但却幸运得获得山川河流宽广的胸怀给予的包容,而不是压迫。
这种融洽的画面带来了安抚的力量。
但扣分就扣在听了一场映后谈。
导演在面对观众时的态度和飘忽的语言组织能力处处透露出不耐烦,而解释的内容让很多看似充满戏剧性的设计的背后逻辑直接变得肤浅了起来。
这种肤浅让人大失所望。
涉及剧透就不过多展开,我对此的观感是我对影片的理解是有点抬举导演的思想内涵了。
多亏这部电影的叙事风格让价值观和思想表达得比较隐晦飘渺,给了观众很大的解读和发散思考的空间,但是是观众的解读让电影看起来深刻,而不是导演本身深刻。
这是听完映后谈的想法,个人觉得还不如不谈。
《故乡异客》*超越形式的情感 作者发出邀请的私人体验既然电影票根变成要邀请函,那这篇评论文字也将会变成我与影像的私人谈话。
在絮叨过度解读的言之空物以前,先简短地聊聊结构和音乐给影片带来的效果。
音乐作为锁住记忆的介质,也作为影片转场的一种手段。
由于涉及由光的二象性延伸出的记忆的二象性的主题,影片的结构特殊,存在很大一部分前后平行对照的篇幅,过渡这两个整体的则是外婆屋里那只八音盒。
音乐作为开启另一段记忆可能的触点,若有相同经历则可以领悟,音乐对于某段记忆或经历那段记忆时主体情绪有着惊人的保留能力,这让突兀的拼接变得合理,且与讨论记忆的主题相连。
对整部影片的观影体验,我将其分为前九十三分钟和最后一个镜头。
可以如此干脆切分的原因是我前后观影状态的截然不同。
我对记忆和影像关系的热忱让前段影像背负了很多刻意的思考和蹩脚的分析,过多对比和假设。
而最后一个镜头让我挤出的答案显得苍白,因为影片已然被注入很饱满的情感,它留下了外婆这个人的痕迹,而非人物。
真挚的情感总能冲垮理性的算计,眼泪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夺眶而出,随着字幕的滚动,我热烈鼓掌。
可能我如今每打下一个字所依靠的对影片的印象也会因为对外婆的喜爱而产生偏移,但这不影响那个客观的《故乡异客》的存在,也不影响其他评论对影片嵌套结构生硬或琐碎的唾弃,或是对其他人物形象明显缺点的指责,亦或是对导演映后陡然提起的“价值”的不屑,因为说到底看电影仍然是一种私人体验,它和记忆同质,允许平行的存在。
那仔细来聊聊我得到又被我摒弃的有关「记忆与影像的关系」的答案。
影片最开始先在平静的叙事中穿插一些记忆出现偏差的零星碎片,像是有关母亲头发的回忆。
此时从北京赶到贵州的女友充当起一个中间人的角色,它带着一个记忆样本碰上另一个记忆样本。
之后在更多以男主为主体的倒叙或记忆中,我们可以得到第三个样本。
事件总能不断在新个体中创造新的记忆,这是人与人交流接触的证明。
影像对这种现象的投影则是对于内容的一种重复,好像困住男主的不是他残缺的身体,困住女主的不是有关转学的阴影,而是记忆,它在一遍又一遍束缚他们。
这种「记忆的即时主观性」,它让记忆随着时间越来越朝记忆主踢情绪趋向的样子变化。
记忆出现偏差,不是因为现实经历与记忆的错位,而是记忆会被主体更改,根据时间、情景、当下回忆的气氛、环境以及本体人的情绪而产生不同程度的位移。
但这种重复的影像呈现形式不同,坐在船上母亲和瘫在床上男主对同一段记忆的回忆画面不同。
这种重复于影像上只停留在内容上,这是记忆与影像的第一类“重复”。
完全平行对照的重复可以归为第二类,这种「安慰型记忆」容易引发对真假的直接发问。
当谈及的事件,镜头的设计,人物或物品的摆放都如出一辙,仅有记忆主体在发生改变——陪伴外婆的人从女主变为男主,所有细节和外婆给出的回答却形成完全的对立,这两个貌似平行的记忆是否存在真假?
那么电影是否在用影像行蒙骗之事?
能够变成回忆的都是发生了的,能够被投影出来的都是被摄像机镜头记录下的,既然都是存在于过去的,无实体的,又如何判定。
记忆和影像在时空轴上的呈现都是过去式,是不能流动的,只能在不同节点被人为的不断复制,因为记忆和剧本都是人为书写的,从而影像和记忆能同时同地并行是有道理的。
它们起到相同的「安慰作用」—若选择相信每个记忆或影像独立存在的并行可能—主体美化记忆就等同于我在此处过度解读那两段平行的影像。
它们创造的是一种对记忆二象性讨论的体验,并且留下了唯一相同想通的形象——外婆,记忆会改变但主体接触到的人给予主体的感觉不会变,外婆永远开朗真挚,并加倍且无限留在更多记忆的节点之中,这与电影超过时间留下真实的机械复制影像原理相似。
最后很粗暴简单地谈一谈我很喜欢的和我很不喜欢的那些影响影片质感的物质或媒介。
物质是指导演无法人为干涉产生却有意捕捉的雾,它在画面上呈现的效果与记忆的模糊质感十分自洽,又携带强烈的地域性,容易引起共鸣或引发向往。
并且导演为了呈现雾有一些明显的设计,例如在人物谈话过程中将镜头右摇至无人空镜任凭薄雾弥漫,或是将人物完全置于风景之中让雾气穿过他们的对话,他们躯体的缝隙。
和最后舞龙那场戏相似,这种对真实生活诗意感受的捕捉让体验跳出真实框架,找回记忆中图像独有的质感,允许感性伸展成为不被打扰的美。
媒介是指完全刻意安插在各个边边角角的影迷向细节(海报、外放的音乐和更小银幕中的经典电影片段),导演对其的解释归因于他套给影片的“作者电影”雨衣。
前者可以轻易为影片带来某种灵气和美感,是浑然天成的。
后者则很容易变成导演将个人喜好强加于影片的把柄,于观众眼中易变质为矫揉造作露出的马脚。
这两种质感是矛盾的,也成为争议,阻碍影片发展真正的统一风格。
*最后的最后谈及一点我和朋友对于本片的争论,争论的点大多集中在对男主形象和男女主情感发展剧情。
朋友拒绝接受男主人物形象和这对情侣缺乏交代的情感转变。
而我拒绝接受给个体经验出发的私人影像硬上的价值的行为。
我俩的区别仅在于是否对影片讨论话题使用的形式结构感兴趣,以及是否能被片中情感精准地触动到。
有的人能,有的人不能,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看电影是一种私人体验。
520看的,很适合,就像它的英文名字love lost,love found。
很适合在520来看这部亲情片。
因为不光是爱情,更是亲情。
里面的爱情也变成亲情了,成为了一家人,就是亲人。
很乡土的电影,生活在农村、小山村的人会更有故乡旧梦的感觉吧,而我也住过乡村,也觉得很熟悉的画面;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山上的农田和简朴的宅院。
水库打鱼,围炉吃鱼也是日常的镜头,看完电影看到一个贵州鱼火锅的店,就想到了剧中的食物。
影片现代与农村交织,有浓浓的乡俗气息。
导演把自己的乡土情怀和家族之爱放入了电影中。
电影一开口的火车场景和水库中的摆渡汽艇就把回乡的画面生动地揭开了,其实我很喜欢这种动荡的行路片。
在路上,两边风景转瞬即逝,人物肖像清晰生动。
剧情我觉得挺写实的,很多场景都是蛮真实的呈现,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吧。
从一开始就觉得感动、也一直在默默地流泪。
文艺片就是这个调调的。
之前2016年吧,看本片监制杨超的《长江图》,当时也很喜欢,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两遍。
文艺片看过蛮多的,这部平心而论,和爱豆叶麒圣无关,也是部好片子。
当然叶麒圣主演更要看了,也是我看的原因,支持爱豆的大电影。
觉得他很喜欢这部,用心地争取角色,耐心地演,路演一天一地卖力宣传。
这部电影也值得去付出,值得我们去看。
这电影超出了我的预期。
第一部主演的电影有这个水平是很不错的起步,前途无量。
叶麒圣演得自然简单,没有什么表演的痕迹,到后来有爱又温暖的大男孩。
为了影片扮丑几天不洗头,为艺术献身,有全身赤裸扎针灸的镜头,很敬业。
本人比电影里可帅多了,更别说音乐剧舞台上惊艳的扮相了。
女主他女朋友也好美,不需雕琢的自然美。
而他妈妈,二爸,婆婆纯本色出演,更加真实了。
去年大火的文艺片《隐入尘烟》的男主不就是庄稼汉本色出演,也是导演的亲戚。
这回的妈妈和外婆就是导演的亲妈妈和外婆。
2016年的《长江图》的主演秦昊和辛芷蕾,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虽说秦昊是文艺片男一号,但是很多人都认识。
文艺片毕竟很小众,影院也没几个人。
当时看那么好看的《海边的曼彻斯特》,影院里也没几个人。
可现在秦昊已经凭热剧和演技家喻户晓了。
这是520给我的最好的礼物,看一部爱的电影。
看完之后,自己也觉得有些豁达和释然,很多场景也是似曾相识。
女人也像兴贵女朋友晓洁一样也需要对方明白和抚慰自己的感受,可男人往往就和男主兴贵一样像长不大的孩子,不会感同身受地安慰你,而是很客观理智地讲道理,这些冷漠的话语让你觉得更加难过。
他们不善于言语安慰,往往还脾气暴躁又喜欢不辞而别,让女主独自揣摩和承受。
而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兴贵父母的离婚也是他耿耿于怀的伤痛,总是在成年后不断提起。
他恨爸爸没有争取抚养权,但他也因为他没有在最后一个父亲节给爸爸发父亲节的短信而心怀愧疚,他在爸爸过世后很多年仍然记得爸爸的忌日,记得去每年去纪念。
他不是不爱,而是很爱。
他恨的是父母没有好好去努力去争取给他完整的家。
但最后他也慢慢在心里和父母和解,给予他们关心和挂念。
人们的记忆中的往事都会往自己所希望的方式来诠释。
每个人的说的往事是不同的,缺爱的兴贵,和二爸争夺母爱的兴贵,是可怜而又真实的,他是很渴望父母的爱的,因为缺失了,所以在意。
虽然母亲也是以她自己的方式去爱护他,可兴贵觉得还不够。
影片中,场景变换,剧情交织,婆婆对着兴贵和晓洁所叙述的每一个相同的故事却有很多的不同,也许婆婆和兴贵说的才是真实残酷的人生,而无论是对未来的孙媳妇还是在兴贵的剧本里都是粉饰过的人生。
真实的人生只有对最亲的人才能坦然相告吧。
到影片最后,大家都默默地达成了和解,亲情甚于一切,兴贵接纳了母亲和二爸。
晓洁也接纳了兴贵的这副长不大不体贴的样子,回来找他,也明白人生不易,也许虽然兴贵平时不顾及他的感受,但是坚持工作下去才是人生的必须的难题。
也许不要期望别人来理解和安抚自己的感受,才会获得平静。
而兴贵也接受了新的家庭,五个人,婆婆,妈妈,二爸,兴贵和女朋友,是一家人。
五个鸡蛋上的每个人名字,简单又温暖。
影片最后,中午的鸡再也没有叫醒婆婆,人生因为无常才更加珍贵。
影片刚开始看到妈妈用自己的额头对着兴贵额头看看他有没有发烧,原来到了山村才发现这个动作是婆婆对妈妈做的动作。
到了最后,兴贵也对女朋友晓洁做了额头试温的动作,这个爱的语言一代一代传下去了,感受到了暖暖的温度。
贵州是很多文艺片的拍摄地,《地球最后的夜晚》,《路边野餐》,《送我上青云》,还有最近也很火的《无名之辈》,还有纪录片电影《四个春天》很多都是贵州当地话作为影片语言,很乡土很小众也很有味道。
细节很多,不一一呈现,反正5.24路演还会再看一次。
叶麒圣加油,《故乡异客》加油。
我很少怀疑自己的共情能力,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短暂的迟疑了一小下。
一开始导演用大远景,景深镜头,用固定机位,用客观镜头,这就意味着对构图和故事本身要求就会变高,(我想导演大概没怎么画分镜稿,镜头总是有一点随意,个人不喜欢这种感觉)没有力量感的故事很容易就消解在这样的表达里了,这导致影片叙事难度很大。
故事本身,优点大于缺点吧。
很喜欢这种记忆错位的概念,我常常也有这种感觉,导演用两次重复,很好的表达了这个点,喜恶就在一念间,人的感受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往往一种情感总是有很多很多的面,记忆会说谎,时间会说谎。
最后中午鸡打鸣,而奶奶却醒不来了,这种变迁,也很动人。
比较有争议的是中间北京的那段故事,我觉得不算好,无论是台词还是逻辑都得更加仔细得考量,不能太文本化了,没有语言的感觉。
在观后导演说这确实是一个被迫安插在贵州身上的故事,这很中肯,在我看来这个故事虽然没拍成风景宣传片,但是这个故事,按在随便哪个省其实都差不多,浪费了贵州这个土壤,确实很可惜。
故事其实是好故事,想法也是好想法,如果能更加用心的反复的打磨,我希望这个电影能够更加好。
感谢放映后导演的细心解答,某种意义上让我更加客观的了解了整部电影,电影确实也是值得一看的。
希望导演和各位演职人员越来越好吧!
其实这部影片前面很多细节我觉得都可以用来做宣发,情侣吵架,男生总是一句懂事儿点行不行,你已经失去我了.....这些在日常情侣中很真实,很细节。
包括这个男主,女主跟他说话我怀孕了,这些对话如果做宣发个人认为是有冲击力的。
还有后面外婆再讲公公给他托梦,梦见竹子挡他路了外婆给坎了,最后一个镜头,是我看完片子很长一段时间之后,依旧记得的,外婆曾经说,公鸡中午打鸣,她有午睡的习惯,可是到最后,公鸡打鸣,外婆再也没有起来...那种平静又慢的感觉,让我一下子没反应过来,外婆静静的走了....很多的细节,一时间整不过来....
《故乡异客》是导演李崧鸣的一部令人深思的电影作品。
这部影片以温暖而真实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归属和文化认同的故事。
导演李崧鸣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故事的深度和情感。
他以细腻而真实的镜头语言,展现了主人公在异乡中的孤独和迷失。
通过情节和角色之间的交织,他描绘了一个扑朔迷离的人生迷航,引发观众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导演的独到创意和出色的导演技巧赋予了影片更多的层次和深意。
影片中的演员们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们的精湛表演赋予了角色鲜活的灵魂,让观众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他们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变化。
他们的演技以及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让人们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了共鸣和共情。
而《故乡异客》所探讨的主题更是引人深思。
电影通过一个异乡人的视角,探讨了家庭、身份和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它让观众们反思自己的家庭关系,思考故乡对于个体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意义。
这种探讨深入人心,引发观众在观影后产生深刻的思考和感受。
总的来说,李崧鸣导演的《故乡异客》是一部充满深度和情感的影片。
他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出色的导演技巧,刻画出了一个关于家庭和文化认同的故事。
演员们的精湛表演也让观众们能够真切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真实情感。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佳作。
无论是对电影作品感兴趣的观众,还是对家庭和身份话题有兴趣的人,都值得一看。
在学校参加了组织的导演映后交流会,很难得有了一次和导演交流的机会可惜的是现场参与的同学并不多,这还是在传媒院校,更可以见得这种类型电影的市场小众电影的叙事节奏需要适应一段时间,初看可能有些无聊,但在熬过前面琐碎又无趣的流水账式记录后,电影的精妙之处才开始展现出来,前后的对比,细节的呼应,虽然浅显但又足够惊喜本片是一种三段式的叙事结构,第一段就是故事中兴贵写就的剧本,一个女人来贵州寻找失踪的男友,并在这里了解到男友的过去。
第二段就是类似一种自传式的北漂生活记录,生病期间一直在完善剧本。
第三段就是写男主剧本灵感的来源,回到贵州感受生活,并从生活中的细节汲取灵感。
导演将影片中男主写就的剧本嵌入到电影中,结合起来看就颇有一番时空错乱的观感故事结构挺简单的,基本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但其后面所隐含的一些微妙的情感表达却值得细细品味。
虚拟与现实 回忆与美化第一段和第三段有很多前后呼应的地方,颇有一番戏中戏的味道,但在我看来这两段都只不过是存在于男主的剧本想象之中的,是一种对于过往生活的回忆与美化。
其中所存在的差异或许正是解开本片所要传达的情感的钥匙。
集市上买的毛衣,打鸣的公鸡,神仙洞的传说,偶遇的丧事(喜事),奶奶对于过世爷爷的态度,过去生活的回忆。
前后两段戏中有大量值得玩味的细节,前后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不同说法,甚至有一种自相矛盾的错乱,在我看来不仅是记忆上的偏差,更像是一种对过往不完美生活的修正,他更希望是一种这样的想象中的美好,而不是痛苦的现实。
第三段中男主在得知女友怀孕后对家人和女友的态度发生巨大改变,与女友和好,与母亲和解,还有对奶奶的思念,这些看起来很美好的事情只不过是发生在剧本之中,用电影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
最后女友消失在土坡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真实的剧情只存在于中间那一段戏,北漂的男主突发疾病与女友和母亲生活的片段,这一段展现了大量生活的真相,对亲人的不耐烦,对女友的不理解,对生活的无望,情绪上的易怒乖张,这一段看起来是让人窒息的,相当多的对话争吵,这种不适的观感终于在树林中那场和女友的争辩中爆发,让我对这个角色实在是无法共情。
从感性角度来看的话,片中的男主绝对算不上是什么正面的形象,是一个一个自私自我,颇有一番自命不凡的文艺青年的味道,让人不由得生理不适,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角色塑造的成功。
在这一段中,我们看不到男主对女友和母亲的忏悔,也看不到对奶奶的思念,有的只是自我阴暗面的暴露,导演想要传达的情感隐藏在最后一段,或者说是对梦想生活的一种电影化呈现。
唯一真实的乐园是失去的乐园,唯一幸福的岁月是失去的岁月导演用影像将关于乡土的记忆串联起来,完成了一种自我的救赎,用影像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或者说寄托编织完成,送给过去的自己。
关于镜头语言Q电影中使用大量的静态镜头,几乎没有类似正反打,多视角转换的镜头,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A电影很多都是动态的,为什么我要拍一种静态的,其实这里面每一场戏都只有一个镜头,也都是固定机位,奶奶和孙子之间的对话,早上在嬉戏打闹,还有吃饭的时候都是从一个固定角度来拍摄我在拍一些商业电影拍多了之后,我发现我就对电影不感兴趣了,对电影不好奇了,我不爱电影了,他不能给我带来快乐,我想尝试一些纯粹的情感表达第一个方面是我生过一场大病,得了脑膜炎,昏迷了九天,醒来之后在医院躺了13个月,我躺床上期间每天就有人把我抬到那个轮椅上,推出去做检查的时候,我整个人除了头都是不能动的,头下面是没办法活动的,我的视角已经是一种静态,不具备主动选择观看什么的权力,然后在我回忆往事的时候也是和我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像,就以一种很冷静的视角在观察第二个是你想想如果我真的按照商业电影拍法来拍了,用了很多情绪镜头之后,我的妈妈我的外婆会蒙的。
因为早年我和其他非职业人员合作过,导演让他再演一遍,他就会觉得,是我演得不好吗,今天没有他的戏不用出工,他就会觉得是不是把我换掉了,后面不需要他出演了,你没有办法和他解释这个事情,那就只有一条完整的让他过掉,创造一个时空让他在里面生活,你就以一个观察者的身份去记录就好了,这是出于这样一种考量。
这样的回答并不让我感到惊讶,很多类似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拍法来进行的,可能从镜头语言上来说确实是有些无趣,我们的观影习惯已经被驯化成同一个镜头需要从多视角全方位来回切换才能不会感到无趣,一场简单的对话也需要来回正反打以体现镜头语言的丰富性,全知全能的视角让我们能清楚的知道故事的走向。
可生活的记录不是这样的,我们在观察生活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视角,一个看起来不那么炫酷的静止视角。
我们需要这样静静观察的视角镜头切换八音盒切换时间线那一段属实是刺痛到我,有一种很深的物是人非的感觉,光影的变换象征着时间上的流逝,人物再次出现时已经切换到另一个故事了,可能是场景的熟悉感,我家门口的水泥墙上有一个在我小时候写下的巨大“张”字,用毛刷蘸上白色石灰水涂抹在水泥墙上,什么时候画上的已经不记得了,只知道每次回家都会看见这个字,好像成为了一种象征,周遭的事物可能经年流转,但这个字依然鲜艳的印在墙上,好像什么都没变。
还是个孩子时的我正站在那个时空中沾沾自喜,全然不知现在的我会站在这里看着这个字回忆过去。
病痛是会改变一个人的Q这部电影是否可以看作是您的一部忏悔录呢A我当时那个状态现在回想起来我都想掐死自己,就是为什么一个人会成为这样呢,就是对一些人说一些可能情绪完全不可控的话,后来我看我的心理咨询师,就是说到病痛是会改变一个人的,病痛这件事会改变你们的性格我妹妹也哭着跟我说,我平时是一个很好很温柔的人,生病的时候,就是有人碰到我的输液管一下我就发飙了,就是非常不可理喻,他要给我吃香蕉,他自己多吃了,我就直接扔出去了。
后面我就终于理解了,我父亲去世前,我对他的厌恶也是这样的,我也不懂他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呢。
当我经历过后我开始明白,只有你的亲人 你的爱人才可以在那种状况下忍受住接纳你,如果他们都不忍受你,不接纳你,那可能那个人就挂掉了,所以说抑郁而终啊。
他疾病的生发很多时候就是心理问题的一种外化,所以说首尾两个部分就是悲喜生活的两种可能,对生活美好有一定的想法,但他这种美好是假的,北京部分他在很扎心的跟你宣泄一种情绪,我并不是想去洗白,也不想去批判,就看着他,哦,原来他是这样的,可能以后不要这样就好了,或者是再有别人或者亲人这样子,我会很耐心地去对待他们,每年我都有一位重要的亲人在离去,陪伴他们的时候我就是这么做的,陪伴、倾听、忍耐其实我很佩服的一点就是导演很诚实的把自己当时的一种生活状态展现出来,片中很写实的一部分就是在北漂患病时,很细致地将病中燥郁、乖张的自己记录下来,这是导演很勇敢的一次自我暴露将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现出来需要莫大的勇气,正如导演所说,这是一种自我的反省与体察,虽然过去做的不对,直面就好了,以后要改正。
勇敢地向世人袒露阴暗面,一个人只有诚实的面对自己,突破自我的本能保护,只有这样才能走向自我和解的救赎之路。
真诚真诚
谁在拍我的生活。
男主原谅全世界的一生,女主的演技在前1/3部分挺好,后面实在是太拉垮了。全篇表现最好的是外婆,希望能在大银幕上能看到更多的贵州导演吧
【导演映后场】影片就是“山里有座庙”的循环故事。作为一个渣男主角,在他回到故乡后,现实与创作之间的差异成了改变自我的契机,随着故事发展、追随故乡记忆,渣男的作为只是他故事里的本我,女友根本没有来,他们已经分离,重新选择但是过去已成过去,早已消失在人海。
家庭的失衡,情感的崩析,都抵不过头额的温暖。
#15th FIRST# 竞赛入围。7分。我看见了好多只鸡哈哈哈哈。毕赣mix洪常秀这种奇怪口味的配方居然也能成立,也挺匪夷所思的。故事第一段第三段的《这时对那时错》玩得真挺有意思,因此在我看来片子可能只有第二段是生活而头尾都是剧本。当然毕赣式的时空观(由天空之城主题曲八音盒引导)就用得生硬了。第二段的母子关系写得到位且准确,对外婆的感情以及外婆所有的表演也很动人。本片可以说是“毕赣作为方法”,除了时空观也包括了调用自己生命经验的创作方法。
#FIRST2021# 2.5。感觉作为导演自己的故事、自己身边的人物,流动的情感蛮真挚的:那些在大城市的焦虑、鸡毛蒜皮中的手足无措、和始终在心中隐隐作痛的乡愁和那些留在原处的亲人。也正是因此,外婆的部分是最有实感也是最打动人的;结尾啼叫的公鸡还在,但斯人已去。但这个硬凸的戏中戏并不理想,两个部分间人物的转折也来得突兀而不自洽。叙事层面的单薄让那些情绪无法被流畅传达,而关于“城市v.故乡”的讨论也因此难以让人信服。
我们三个一起看的
贵州段落的观感要比北京的好很多,北漂的部分有些幼稚刻意,但是当影片过半时,可以感受到导演的情感是真的扎根在了贵州,根植在了影像里。外婆真的可可爱爱,得知外婆已不在人世后,“献给外婆”真的让我难过
有趣,继前些年一众电影”哭爹“,这已经是今年不知道第多少部”找娘“的了……匠气重了点,导演主体奇妙地在对自己的坦诚与辩护之间反复横跳还挺有意思的,虽然未必算上乘之作,但可想的东西还不少
。嗯
First10 太喜欢了 是本人非常喜欢的类型,叙事结构很精妙,缺点在于男女主两个人物的性格刻画程度和转变的突然稍稍有些立不住脚
说点毛病,引用一下茹晓洁对李兴贵所说的话:“你总爱写一些流水账。”本片的中章,即发生在北京的剧情,基本上完美印证了这句话。当片后听导演说导剪版足足有三个小时,我仍想说现版本在北京戏份的处理中仍有不少画蛇添足之处。这不能说算一个单纯的缺点,可四十分钟冗长的北漂生活被观察者视角拆分成了若干独立的片段,这种令我感到不适的观感终于在树林中那场幼稚的争辩中爆发。但影片在贵州戏的处理上发挥较好,主人公的现实与主人公的虚拟在片头与片首交错遭遇,导演通过演绎时空来弥补不完美的生活,这种手法让我想到了贵州导演毕赣的《路野》和《地夜》。总之,终章的煽情非常完美,导演一步步拾起了埋在前两章的线索,这使得最后一章拥有全篇最好的观感。可惜作为导演不能总指望通过时空游戏和虚实结合来弥补剧本本身的乏力。
#BJIFF12# 好的,我知道导演最后和自己和解了,那就没啥好说的了www 很喜欢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贵州的段落,像雾一样迷迷茫茫,像是现实和虚拟交织融合。北漂部分确实因为男主很渣(后来才了解到是因为生病的原因)所以没啥好感233 同一件事会因为不同的叙述人而展现出不同的风貌,很喜欢这点~外婆真的很可爱~最后一幕竟然有一点点泪目TTUTT
理智8.5,情感想给10。爱的罗生门,真的很动人。男主确实显得低龄幼稚,但是特别真实。贵州这个地方总有种慵懒的灵韵,有着难以名状的地域氛围。依然是自反,模糊生活和电影的界限。三代女性不同的爱情观和人生观。导演30岁后生了一场13个月的大病,促使他产生拍电影的念头。片中母亲和外婆的演员都是导演自己的母亲和外婆,两人的表演也异常惊艳,外婆在电影杀青2个月后就去世了,片尾出现被框的名字时真的泪目。关于真相,导演在映后QA给出了“双缝干涉实验”式“薛定谔的猫”的回答,真相已不重要。不同的人问,不同的答案。或许都是真的,或许都是假的。相比于真假,片中浸润的浓郁情感和强烈真实性则更可贵,而对贵州山村那种奇观式的复现也很有味道。
在一部本应拍人的电影中却看不到人。我没感到感动只感受到了创作者的高傲。应该创造一个叫“油腻片”的新片种专门代指那些自以为是的文艺逼拍出来的那些自我感动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艺片
因为映后男主的回答非常败好感让这部电影掉了半颗星
外婆是全片唯一亮点
睡着啦~~
映后QA的时候,有位观众大发感慨终于有人玩时空了,看了几天终于有“镜头”了。😓这番话的装逼程度真的有引起我生理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