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偷马

Ut og stjæle hester,Out Stealing Horses

主演:斯特兰·斯卡斯加德,比约恩·弗洛伯格,托拜厄斯·桑特尔曼,达妮察·丘尔契奇,帕尔·斯维尔·哈根,安德斯·巴斯莫·克里斯蒂安森,托尔比约恩·哈尔,加德·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瑞典,丹麦语言:挪威语,瑞典语年份:2019

《外出偷马》剧照

外出偷马 剧照 NO.1外出偷马 剧照 NO.2外出偷马 剧照 NO.3外出偷马 剧照 NO.4外出偷马 剧照 NO.5外出偷马 剧照 NO.6外出偷马 剧照 NO.13外出偷马 剧照 NO.14外出偷马 剧照 NO.15外出偷马 剧照 NO.16外出偷马 剧照 NO.17外出偷马 剧照 NO.18外出偷马 剧照 NO.19外出偷马 剧照 NO.20

《外出偷马》剧情介绍

外出偷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67岁的老人特罗德痛失所爱,失去了“与人对话的兴趣”,准备退隐山林独居,平静地度过余生。一次与邻人的偶遇,让他又回忆起与父亲在山林中度过的那个夏天,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永远注定。影片由挪威最负盛名的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佩尔•帕特森代表作改编,影片充分吸收了原著的文学韵律,令观众回味悠长。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尼克病院第二季推理要在晚餐后听我的电波吧忌日快乐2非她不可有首歌想给你听绝对不要模仿蝙蝠侠:龙之魂绣村刀之厨神南国医恋第四季圣诞恋爱季超高速!参勤交代归来库拉乌幻之记忆对不起,我爱你,谢谢你男孩超级白梅赛德斯先生第一季白云桥幸福本源可爱的小东西遇见崆峒梦寄东山全民大编剧支教老师海魂冷血入侵天颤地惧,两眼非兄炊事班的故事爱之地忍者通告动物之家婚礼记

《外出偷马》长篇影评

 1 ) 感官盛宴

这是一部有各种感觉的电影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每一种感觉都舒服柔软 没有任何让人觉得夸张虚假的地方 就像跟着特龙一起回到了十五岁的夏天 穿过河流森林 去偷那两匹黝黑的骏马 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出现在我的感官上 我闻到那座森林的气味 感受到那天的阳光 听得到天空中的鸟叫 摸得到那条河流的表面是多么柔软 感情感情的细腻也让人倍觉感动 乔恩把鸟蛋从树上丢下去 一个生命的告破 随后他发出了痛苦的吼叫 那场风就到了 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吹得人心烦意乱 那片麦田随风摩擦的声音 父亲的磨刀声 小兔子跳跃的声音 蚂蚁搬家的喧闹声 手臂上伤口的撕裂声 都在那场雨中慢慢平静下来 乔恩坐在雨中的小船上迟迟未动 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双胞胎在玩的时候拿枪杀死了另一个 他跪在草里哭 那场雨浇灭了他最后的希望 在大家为了树木而劳作的时候 特龙牵起了乔恩妈妈的手 揽住她的腰 和她旖旎在一起 这些都是他长久缺乏母爱以及目睹自己父亲和乔恩妈妈之间的暧昧而形成的性唤醒 父亲的完美告破 特龙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 他挤在乔恩母亲和自己父亲之间 让他们的暧昧昭之天下 音乐这部电影里的音乐恰到好处地渲染了不同的气氛 从乔恩家外面 到父亲告诉自己这些事实 以及老年特龙再次独居时发生的小车祸 都响起了那段音乐 让人难过又头皮发麻 但在举行葬礼时 音乐却是和大家脸上肃穆截然不同的释然 葬礼过去之后 农场外面非常热闹 好多马好多人 几乎没有风 那时候的音乐又像是黎明初到 一切富有生机的样子 生命或许就是这种东西 一秒开始 一秒结束 我们或许一生都在享受生命 或许为了一些事情生而痛苦 它可能是从天而降 而可能是死在枪下

 2 ) 失去中成长

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父子关系、成长和爱。

《外出偷马》中的父子关系有爱,有对立、有反抗、有吞噬、有敬爱、有彼此的影子。

在雨中洗澡的那段,是最完美的时刻,大雨中两个人都是孩子,父子的关系是被削弱的。

上述种种关系,无论带来何种感受,都是把父子绑定在一起,男主是离不开父亲的。

他希望不是任何人的儿子,可那些复杂的情感关系时时刻刻提醒他都是父亲的儿子。

如果带有某种越轨性质的暗恋激发了男孩快速成长的欲望,那父亲带他,但最终是他沿河一遍遍将搁浅的木头重新推入河流中,则再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父亲形象的消失以及他自己的成长。

最终,父亲变成一封短信宣告消失,一个未曾出现过的母亲,以一套成年人的西装宣告了男主真正的成熟——他也可以作为一个男人的形象出现。

无论他愿意与否,他都一手促成了自己的成长。

不得不说,爱的很细腻,有很多隐喻画面,将整部剧串联起来。

最终,男主在回忆中逐渐那段“外出偷马”的经历,与那段经历,那段经历中的父亲、自己和一个女性和解。

但真正让他放下的,是他作为一个父亲出现,是成长之后不可逆转的衰老,谁又能逆的过命运,只不过痛不痛自己说了算。

不得不感叹,三个女人的形象着墨不多。

暗恋者,母亲,女儿,但却把控着男主成长、成熟和和解这三个重要的生命节点。

大概从没有孤立无援的成长,总在某些时刻有人陪伴,有爱陪伴。

 3 ) 外出,驰骋

《外出,盗马》在上周五挪威颁出的Amandaprisen (相当于挪威的奥斯卡)斩获10项提名中的5项,包括:最佳影院电影,最佳摄像,最佳男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音乐,成为当晚最大赢家。

这部挪威电影早在今年2月的柏林电影节收获最佳外语片的最佳摄影奖。

电影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由挪威作家Per Petterson撰写,早在2003年出版,并以翻译成50种语言出版。

电影拍摄确实很唯美。

如果说北欧电影一项强调文艺基调,从剧情,到摄像的话,这部电影没有例外。

唯有电影镜头的运用更胜一筹,微小细节的特写很多,奔跑的野兔,飞翔的猫头鹰,摇曳的野花,风声和着树摆,水声夹着船行,突出人物心理也罢,烘托环境也罢,给观众留下的是一种格外清晰的美感。

这种清晰度,让我有一种华为新手机镜头清晰度能甩出苹果手机几条街的惊诧。

当然北欧的生态环境本声就为这样的影片拍摄平白加分不少。

广袤的森林,下过雨的稀泥也不觉得脏。

但是从用镜头将这种美清晰,错落有致地展现出来也是一种功夫。

故事本身不复杂,但很多内心的,个人的想法,让导演采用了多次的倒序顺序的穿插。

我个人觉得有点过于频繁了,以至于我正看得津津有味的时候,不明白为何导演打断,插进一段过去的情景,感觉衔接得不是很顺理成章,也或者是剪辑的原因。

二战中的故事背景,挪威与瑞典交界的一个地方,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在夏天跟父亲住到了一起。

小男孩最初折射的是父亲的对立面,他随口吐些脏字,不隐藏自己的想法;他跟邻家男孩出去盗马,其实是想骑上人家的马过过驰骋的瘾;他萌萌的少男对女人的浮想,没有回避没有隐藏;他对邻居小男孩意外射死了自己的双胞胎弟弟,是理解和同情;对因为失职导致其中一个弟弟意外死亡的大哥是畏惧和回避;他责怪自己的父亲最终离弃了他们,但最终自己在年老的时候却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独处。

2小时的电影,在开篇有些沉闷,好在有唯美的摄影的支撑,影片发展到中部和后部起伏增加,将影片讲述完整。

 4 ) 你在我儿时教我的方法,使我在暮年依旧牢牢抓紧,死守不放

柏林影展最佳杰出艺术贡献奖。

影片在一个老者的叙述中,缓缓道来,他离开斯德哥尔摩人声鼎沸的喧嚣,回到自己位于挪威的老家-一个安静的小村庄。

次日回忆往事,不料童年时代的玩伴到访,打破了原本应有的平静。

那些隐藏在少年心中的伤痕往事历历在目,兄长意外的离世,父辈的不告而别,因战争产生的隔阂像病毒一般追着两个垂暮之年的老者不放,或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解开心中的困惑。

影片从一个男孩儿的视角展开,一场关于情欲,道德观念的追溯在挪威秀色宜人的自然风光中缓缓道来。

影片的构图,美感,摄影,色彩,不亚于另外一部奥斯卡级别的德国电影《无主之作》。

 5 ) 一个有关成长的故事,一个从未真正成长的男人

“痛不痛的事,由我们自己决定” 好像萨德在电影快结束时才真正理解这句话。

15岁的夏天,他同时失去了友情、爱情和亲情,这迫使他穿上了那一袭西服,由少年变成了“大人”。

可反观他的行为,却与他怨恨的父亲如出一辙——因妻子的离世而抛弃女儿,离家出走。

同时,他也一直不愿回忆起那个给他带来伤痛的夏天。

但是,正如他的父亲所说“过去的事情,可以思考,但不要介怀”,而我认为萨德一直没有过去心里那道坎。

这也可以从电影快结尾时他与女儿的对话的内容中得到证实。

“我会不会变成自己人生里的英雄,或者会不会由别人来主宰一切,书里自有分晓。

”“我们也许无法成为自我人生里的主角。

一种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取代我的位置。

”女儿说出这些话时,他感到震惊与无措。

因为即使他在老年时期隐居小镇,却还是遇到了故人,还是会常常从睡梦里惊醒,还是被自己的女儿找上门来——再怎么逃避,终究是逃不过,好像他的人生是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着,这对应了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而对于第二句话,其实之前在他自己的内心独白里也出现过:“她取代了我的位置。

”萨德确实是眼睁睁看着父亲出轨并离自己远去。

《大卫·科波菲尔》是本部电影里一个重要的意象。

电影结尾,女儿说,她一直以为《大卫·科波菲尔》这本书只有她们家才有,但最后发现世界上到处都是————————世界上无时无刻不发生苦难,但只看我们如何对待。

 6 ) 创伤的循环嵌套

老师作为作业布置的,看完后觉得是挺不错的片子。

首先原著保证了故事本身的质量。

导演非线性叙事使用的挺成熟的。

有人觉得没有看懂,我觉得很可能是因为中译做的不好,比如回忆男主父亲和邻居妈妈往事那段,Jon他爹还翻译乔恩,下面英文字幕就是Jon's father了,搞得人云里雾里。

不过故事只要稍微动脑,就自然地懂了,导演还是挺有水平的,毕竟是柏林电影节钉子户。

视听语言用得也相当成熟。

画面精致,小时候回忆是明艳的,老了之后的画画是灰暗的。

音乐十分有挪威味儿。

导演最有个人色彩的地方还是声音的运用,在全片都相当显著。

不管是森林里的种种声音,还是水下的声音、砍树的声音、火车的声音,非常有代表性,而且一定程度上和叙事是关联的,不仅仅是烘托气氛,还能标记情节。

这个导演让我联想到诺兰,电影的视听语言和叙事方式都像。

另一个联想到的是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同样作为北欧导演,他们的电影当然有许多相同的调性,《野草莓》也是讲一个老头回忆往事的,不过叙事没有插的这么乱。

二者在北欧风光和乡村生活,还有童年创伤、情感背叛上有很多相通的地方,体现出来北欧人的家庭状态也是相似的。

回到故事上,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头直面自己人生创伤的故事。

妻子车祸去世让他本能地远离人群,而故人Lars偶然成为他的新邻居激起了他的童年创伤回忆,这些回忆主要关于死亡驱力和父之名。

总体来说电影/小说的故事文本是非常精神分析式的。

不做过多剧透,接下来我只谈谈印象深刻的地方。

1.离家出走。

全片最让我震惊的是挪威人(也可能是挪威男人)的离家出走近乎标配。

男主父亲不用多说,突然消失再也没有见过;Jon在家里出事之后自己划船离开了;Lars在Jon回来继承农场之后愤怒地离开了,再也没见过母亲;男主老了以后离群索居,自己的女儿(应该是,不确定)都找不到他。

唯一没有确切结局的是邻居叔叔,Lars的父亲,看起来有点老实的平头男人,他在腿断了之后就没有出现过了,Lars对他也避而不谈,合理怀疑他也离家出走了。

离家出走如此普遍,这个应该算是一种文化差异现象了,或许漫长的黑夜、寒冷的冬季让他们放弃了回家的念头。

2.父亲的结局。

虽然片中一直暗示父亲可能与邻居家阿姨,Lars的母亲居住在一起了。

但是那段回忆好像不是真的,因为男主在独白中提到Lars一直没有谈及关于他家人的事,之后就进入了那段回忆,Lars母亲在餐厅,镜头一转男主父亲在一个房间里擦鞋。

但是我不确定这个片段是不是真实发生的,它看起来更像男主自己的想象和对Lars讲述的补全。

也就是说男主希望父亲是这样的。

毕竟父亲和这个阿姨在战时就共事了,我甚至怀疑他们的配偶都是为了抵抗组织而做的假结婚(联想到了《潜伏》),他们对待自己家人的冷漠让人很难不联想。

也有可能是他们在战时才相识,Lars母亲是抵抗组织,但是他的丈夫并不支持他(片段中男人无动于衷),而男主父亲与她共同经历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于是他们产生了暧昧。

不管是哪种,两人之后在一起生活有可能的。

不过这样肯定会对孩子留下巨大的创伤。

3.循环嵌套结构。

全片的循环嵌套是很大的特点,不过应该会被经常忽视。

我感觉片中有一个对循环嵌套比较明显的隐喻,就是在大人都忙着伐木处理木材时,年幼的Lars自己把木棍的皮剥掉然后码好,男主说这就像微缩模型。

我觉得作者原意可能是是表达代际的模仿,其实也是对生命循环的一种隐喻。

这样的结构最重要的是讨论了死亡。

我们把全片的基础故事看作Lars开枪走火杀死了双胞胎兄弟,这也是男主一系列创伤的奇点,之后的回忆由它引起。

往下是Lars带猎枪杀狗、Jon打野兔,左右是刚出事后Jon与男主出去并摔碎鸟蛋,往上是二战、流弹打死的人与妻子车祸自己幸存,这是死亡的嵌套,而循环是一种不可停止的状态,从儿时体会到年轻的死亡的无力,到老去后接近孤独的死亡,他见证着,也从不同的嵌套中阅读自己的创伤。

而他能够见证这一切的原因正是他存活了下来,他是失手杀死双胞胎兄弟的Lars(片尾男主说我们非常相似),他是没有被养在身边没被打死的边牧,他是没从树上掉下去的鸟蛋、可以有无限的未来,他是二战无数的幸存者、同胞死在自己身旁,他是车祸时恰好存活的丈夫、抱着妻子寻找急救——存活成了死亡的背景,存在成了一种剩余。

死亡是不停的偱环,生活就像他在水下溺水的濒死体验,只有水下的隆隆声和无边的无力感,头上是浮木封住去路,只有父亲的帮助才能让他获救。

然而父亲走了,留下了卖木头的钱。

他似乎是自己杀死了父亲,因为他一体二面的恋母,所以弑父,他对邻居阿姨的同情和爱交织,以及对父亲的绝对信任,让他在暑假生活里产生了对阿姨的母亲般的依赖,正是这样的依赖,让父亲在自己心里完美形象崩塌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这无异于亲手弑父,最后父亲真的离开了。

后来他的母亲带他买了新衣服,带着对母亲的依赖,他当时感受到了快乐,然而与创伤斗争的人生开始了,关于父亲的暑假的创伤一直刺痛着他。

是的,这是关于创伤的电影,在片头父亲就说:“如果你觉得不痛,那么拔荨麻就不痛”;在片尾苍老的男主看着自己手上的伤疤又说:“我们需要自己去决定,决定何时去痛楚”。

拉康在第十一期研讨班《精神分析的四个基本概念》中对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概念做了重述。

死亡驱力意味着对创伤事件的强迫性重复,主体在这一过程中悖论性地获得享乐。

这一过程是偶然的,“被延迟”的。

那个创伤性的事件总是被主体在他者的场域遭遇,但是对创伤的消化总是“并非全部”,总是残余一个剩余。

这个剩余就是驱力的客体,一个创伤性的内核。

创伤性内核是存在于实在界的,我们可以看到创伤的症状,却看不到创伤得以产生的原因。

而从广义来说,我们一生出来,就是创伤性地存在着,因为我们是从实在界中脱落出来的。

阅读创伤,并且试着自己去决定,可能是小说和电影的内核。

 7 ) 孤独,因为我们走不进别人的世界

不是没有见识过这种故意“反故事”“反语言”的作品,但是一看始终是充满疲倦。

无奈看着那个评分的确很高,所以耐着性子再仔细检查一遍,想知道究竟是“皇帝的新衣”还是“遗漏的古董”。

首先,原著是一部非常出名的小说,虽然没有看过,但是毕竟数字是比较科学的证据。

据说最突出的是其语言,语言本来就是很难评价的艺术,何况电影把主人公,老头特龙的“自述”很贴切的带着“游离感”的“叨叨念”。

下面这一句“我们去偷马。

他是这么说的,人就站在小屋的门口,在我跟父亲来这里过夏天的时候。

那是我十五岁,一九四八年七月初的某一天,三年前德国人撤走了,但我不记得我们谈论过这些事。

至少我父亲没有,他从来不提战争。

”就是我找来的原句,找到的一个例句。

很明显——简单。

电影明显没有按照原句来,但情节跟得很紧。

情节还原也是花了点工夫的,因为我的性格无法让我接受其节奏,所以我得花多点时间查阅其他资料,来填补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主人公特龙本来跟着父母和姐姐一起住得好好的,有一天父亲买了块便宜的农场,而且只带着我一起去到这块地劳作。

说白了就是砍木头,运木头,卖木头。

而特龙作为一个孩子,那自然是边玩,边工作,边成长。

对于特龙而言,跟邻居约恩一起去盗马是最难忘的事,不仅刺激,而且还意外地感受到他人世界的迷离(约恩为什么会突然对鸟巢里还未孵出的蛋下手,而又显露痛苦绝望的表情)。

后来特龙在父亲口中清楚了原因:约恩负责照顾一对双胞胎弟弟,可因为他贪玩外出,结果双胞胎弟弟在家玩时,一个开枪打死了另一个。

毕竟是他的错,他的责任,他无法面对。

而后约恩在弟弟的葬礼后就离开了,等到活下来背负着开枪杀人的弟弟成年后,突然才跑回来,要回自己的土地。

当然约恩离开后,经历了什么,而被“夺回”徒弟的弟弟之后又是怎样的人生,那毕竟是“远在主人公世界之外的故事”。

主人公继续自己的生活,进入青春期的他,暗地里爱慕着约恩的母亲。

可是回头他发现,自己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有“奸情”。

这让他感到双重的背叛,开始心里厌恶父亲。

而后,农场的一个人向特龙说明了缘故:特龙的父亲和约恩的母亲,曾经一起为对抗德国法西斯工作。

而约恩的父亲选择“静默”。

换言之,他们有“革命感情”,而约恩的父亲是个懦夫。

然后,特龙和父亲一起运输木头:先是砍伐木头,然后堆成堆,选择好的时机,把木头推下河,让河流带着木头到城市里去。

然后他们骑着马,一起运送木头(遇到受阻搁浅,或者纠结一起的木头,就进行处理)。

然后父亲让他一个人回家,永远地留下来。

作为赔罪,他把卖木头的钱留给了特龙的母亲,而特龙的母亲给特龙买了一套新衣服,特龙看起来是个成年人了……多年后,特龙长大,老了,妻子死后,他也回到了当初父亲留下的那个地方。

在那里他遇到了约恩的弟弟。

而后,特龙的女儿找了过来,找到了他。

而他找不到父亲,还有约恩的母亲,也没有看到约恩,毕竟时间流逝,很多人已经离开了特龙的世界。

特龙喜欢和女儿朗读《大卫•科波菲尔》书中的名言:“我是否无法成为我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亦或是其他人担任主角,时间会告诉我们的(肯定这句话有很多种翻译法,但是我确定我理解准确:我不清楚自己是否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主角,也许我的生命由别人把持,我只是个配角,不过这一切需要时间来印证)。

”很明显,无论是特龙,还是我们,都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待别人身上发生的一切,无法走进别人的世界里。

但是慢慢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理解很多不可思议,无法接受的事情本身都有其背后的原因。

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无法走进他人的世界。

而明白这一点,就已经成年,同样也进入了孤独的世界。

所以,特龙妻子死去后,他选择逃离,回到父亲当初留下的地方。

虽然女儿费尽力气找到了他,但是很明显,特龙的离开与他的父亲一样,有自己的理由。

从这点看,《外出盗马》的故事和刚刚看的电影《4×4》中,谈判专家讲述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白了,故事就是寻找那种成长过程中,大家“共有”的类似经历或体验。

2019-12-21

 8 ) 那个阳光明媚的夏天,他同时失去了父亲和爱情

对于今年初的第6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可能中国影迷的印象就是中国影片《地久天长》包揽了最佳男演员银熊奖和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而本届电影节的另一座银熊奖,也是仅次于金熊奖的杰出艺术成就奖则被一部挪威影片摘得。

在国际电影版图上,挪威电影是一个颇为冷清的存在。

即使提到北欧电影,绝大多数人想到的也是瑞典。

毕竟他们在上世纪初就由斯蒂勒和斯约斯特罗姆引领过无声电影的风流,更不用说之后英格玛·伯格曼那位大仙儿。

丹麦也曾在上世纪末贡献过拉斯·冯·提尔等一众才俊,震撼了一把世界影坛。

而挪威电影,嗯?

嗯……今天的推送,小官就说一下这一部挪威影片,来感受一下不一样的北欧风情。

这片子的名字呢,有点乡土,叫《外出偷马》。

下一届“被片名耽误的N大杰作”里面,应该有它的一席之地。

其实呢,这部影片也算得上是师出名门。

影片改编自挪威作家佩尔·帕特森的同名小说。

佩尔·帕特森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挪威作家。

而《外出偷马》在2007年打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柯慈、印度裔文学大师鲁西迪、普立兹文学奖得主麦卡锡,获得全世界奖金金额最高的“都柏林IMPAC文学奖”。

从血统上讲,这部电影还是蛮高贵的。

冷峻,是北欧电影的典型风格。

对比看一下美版和北欧版的《龙纹身的女孩》,可以有更深的体会。

早在无声电影时期,北欧电影便形成了肃杀的视觉形象和克制的电影语言的特点。

这部影片也不例外。

在大段的固定机位长镜头中,呈现出独特的北欧自然风光。

随便截出一格,都可以做海报的那种。

故事呢——一个老头回忆过往,貌似也是北欧电影传统的延续。

从《野草莓》,到前两年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再到这部《外出偷马》,都是这么个路数。

故事很简单——67岁的老人传德在三年前的一场车祸中失去了妻子,同时也失去了对生活的所有兴趣。

在没有跟女儿打招呼的情况下,传德自己搬到一处偏僻的山林,了此余生。

在地广人稀的山林,传德意外发现邻居竟然是50年前有过几面之缘的小伙伴。

而与旧相识的相遇,让他又回忆起与父亲在山林中度过的那个夏天。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父亲,而他余生的命运也在那个夏天被注定。

影片在传德的独白中展开,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在当下与回忆、少年与老年之间来回切换。

通过色彩的差异,影片描摹出现实中的孤寂老人与回忆里的青涩少年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当下,是灰白的,是雪原、枯树、干草,是老去的人们。

回忆,是鲜亮的,是猫头鹰、野兔、昆虫,是年轻的肉体。

运镜稳重而简练,叙事静谧又斯文,不疾不徐。

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也无诡谲曲折的戏剧冲突。

期待的高潮始终没有来临,一如生活的本身。

而在冷静甚至有些沉闷的表层下面,却隐藏着一股涌动的情绪,关于成长,关于性启蒙,关于父子关系。

儿时的传德大部分时间跟妈妈和姐姐在奥斯陆生活。

一天,不怎么回家的父亲突然带着传德来到山上的一处小木屋里。

父亲要传德跟他一起伐木,把木头运到瑞典,赚一笔钱。

父亲高大、英俊,骑马、打猎、伐木样样精通,是传德心中的那个英雄。

大雨中,父子两人赤身裸体跑到室外洗澡。

在这里,传德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

十几岁的少年,情窦初开。

在邻居女主人的启发下,连呼气都是荷尔蒙的味道。

在传德的眼中,女人那不甚丰满的身体却是最动人的,足以扰乱少年原本安静的假期。

在第一视角的指引下,摄影机不停地在女人的胸和腿停留,那是片中为数不多的特写镜头。

在一场春梦中——女人独自荡舟水上。

船桨插入水中,不断搅动。

在寂静的环境中,微小是声音都会被放大无数倍。

女人摇浆的呼吸变成了呻吟,震动耳膜。

如果剧情到这里结束——如果在那个明媚的夏日,在灿烂的阳光下;

父亲宽阔的臂膀,深邃的眼神,让人安心的笑;与伙伴一起偷马(只是偷马出去骑,男孩们的游戏),打野兔,掏鸟窝;

偷瞄一下邻家女主人,偷偷拉一下手;或许就成了一部北欧版《阳光灿烂的日子》。

本来以为是一场“青春禁忌游戏”,却没想到写成了“青春残酷物语”。

万万没想到——自己心中的女神,却是父亲的情人。

回忆中的那个夏天是在1948年,二战刚结束不久。

父亲和邻家女人都曾给抵抗军工作,这个小木屋也是当初抵抗军情报工作的据点。

偷马,也是当初的行动暗号。

面对纳粹的搜查,邻家男人无动于衷/胆小怕事。

父亲和女人在枪弹中送情报,九死一生,一起逃往瑞典。

从那之后,父亲和女人明生情愫。

在一次伐木中,传德小心翼翼、得寸进尺地拉了女人的手,搂了女人的腰。

父亲看到后,一时走神,导致滚下的木头砸断了邻家男人的腿。

经历了丧子、被绿、断腿多重打击的邻家男人从此离去,再也没有回来。

夜里无眠,传德起床闲逛,却发现了父亲和女人的约会拥吻。

闹心!

痛苦!

不知是出于儿子对背叛的父亲的怨恨,还是出于男人对男人的嫉妒。

雄性之间的争斗很简单。

第二天,传德执意坐在父亲和女人之间,并用眼神挑衅父亲。

之后,果不其然,遭到父亲恩威并施的镇压。

回到奥斯陆后,传德天天苦等父亲的归来,却只等来了一封短信。

父亲说再也不回来了。

崇拜的父亲抢走了爱慕的女人,而这个女人让自己永远失去了父亲。

父亲把伐木的钱一同寄来,钱少得可怜,只够买一身西装而已。

在母亲微笑的眼神里,第一次穿上西装的传德仿佛就是父亲。

少年,一夜长大。

尽管拒绝承认,但父亲却影响了传德的一生。

那个夏天,父亲曾问传德为什么不用手拔草。

传德说:草会弄疼我的手。

父亲说:如果你不觉得疼,它就不会疼。

疼不疼由自己决定,而不是由其他。

或许,就是这句话支撑传德在寒冷的冬日,用少年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任。

可是,主观上拒绝感觉到疼,不代表真的不疼。

女儿说起她小时候传德经常会说的一句狄更斯的话:我是否会成为自己人生的英雄,还是由他人担当,时间会告诉一切。

传德选择自己承担一切,负责一切。

而女儿则认为,那些不快的经历让他人主宰就好,无须自己全部承担。

片尾与女儿最终的和解,是父爱的回归,也是对早年失去父亲的追悔。

成长与宽恕在不经意间到来。

公众号回复【外出偷马】可获得资源。

作者 ▏雅宁编辑 ▏雅宁图片 ▏网络

 9 ) 找回自我

人到年老时会如何回顾自身年轻的岁月,而那些过往时光又对现在自己产生什么影响?

我想这都是必须亲身体会才能真正去思考,并从中得到启发的课题。

作品多半围绕在孤独人心,或者对过往时光怀念与遗憾的挪威作家佩尔派特森,这次深刻剖析人们内心痛苦的根源,透过对过往的回忆来跟过去的自己和解,讲述一个曾深受困扰的人们不再自怨自艾,重新找回长久以来失落自我的故事。

 10 ) !!!!

感情的细腻也让人倍觉感动 乔恩把鸟蛋从树上丢下去 一个生命的告破 随后他发出了痛苦的吼叫 那场风就到了 吹得人睁不开眼睛 吹得人心烦意乱 那片麦田随风摩擦的声音 父亲的磨刀声 小兔子跳跃的声音 蚂蚁搬家的喧闹声 手臂上伤口的撕裂声 都在那场雨中慢慢平静下来 乔恩坐在雨中的小船上迟迟未动 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双胞胎在玩的时候拿枪杀死了另一个 他跪在草里哭 那场雨浇灭了他最后的希望 在大家为了树木而劳作的时候 特龙牵起了乔恩妈妈的手 揽住她的腰 和她旖旎在一起 这些都是他长久缺乏母爱以及目睹自己父亲和乔恩妈妈之间的暧昧而形成的性唤醒 父亲的完美告破 特龙开始挑战父亲的权威 他挤在乔恩母亲和自己父亲之间 让他们的暧昧昭之天下 音乐

《外出偷马》短评

看完跟梵一老师对了一下,发现我们都有几近昏睡过去没看清的情节,没办法这片拍得可真无聊啊。一个大雪山里独居等死的老头,和他青春期与父亲在伐木场的一段回忆。展现了性懵懂、弑父情结、动乱年代背景与世外桃源对比、疏远的亲情关系,但都浮于表面,没作深入挖掘。当然最大问题还是,拍得太催眠了。

8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有质感的诗篇

1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22-160. 說是風景片又不像風景片,說是劇情片,劇情又沒啥亮點。感覺一般。

16分钟前
  • 晚焰
  • 还行

老年和青年两线交织,一面是老之将至,一面是蠢蠢欲动,景色很美,适合在银幕上看。

19分钟前
  • 贾...
  • 较差

3星半。如河中浮木一样,北欧少年苦楚满怀不断晕菜的夏天。为了暗示自己能够静观不时迸溅如星火的浅表痛楚,我想起自己可是读了三遍安德烈耶夫《七个被绞死的人》的人呐。

22分钟前
  • 普照
  • 推荐

由观感向外延伸的感知 由影像向内衍生的多义 暗示轻盈且无力 结构松散甚至难立//是“夜深忽梦少年事”

26分钟前
  • YiQiao
  • 还行

很多地方情感都不对,不及原著十分之一

28分钟前
  • timepasses
  • 较差

怎么回事儿?!瑞典、挪威人们的身材比例实在太过优越了。不算头颈,肩部到腰部的长度如果算是1的话,那么腰部以下基本上是2.5起,甚至有可能到三。无论男女,加上硬朗的脸部线条和那湖水一样的深邃蓝眼睛,真是让人直流口水啊!本片也不是简单的儿女情长,那是革命中结下的刻骨铭心般的爱情,能不抛弃一切,走到一起吗!

32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外出偷马说白了就是男性逃家 自己朋友父亲 充沛文学感和视听张力 年代和冬夏 老少就是有些分割 承担混淆大可不必 每个时代讲好当下即可 所以就是少年那段好 没有累赘 最后看看手 nice

36分钟前
  • 伯纳乌花园
  • 还行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银熊奖艺术贡献(摄影)。据说导演外号“柏林钉子户”哈哈哈哈。畅销小说改编,故事底子不错,不过改编有点呵呵,主导旁白从头到尾完全模仿小说的叙事语体(估计很多都是原句吧),跑去读了一遍故事情节发现导演竟然全拍进去了!在回忆和现实之间用絮絮叨叨的旁白架构了一个不断在1948年和1999年跳来跳去的故事,没看过原著而面对海量信息就会看得比较懵……音乐很不错,捞个奖都有可能……

38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没看过原著,对居高临下吹毛求疵的原著党鄙视至极。以一个正常观众来看,整部电影完成度很高,是一部难得的文艺佳片。只对个别演员不是很满意,比如那个孩子惨死、妻子出轨的丈夫,太年轻了,完全不胜任角色!

40分钟前
  • 柏舟
  • 力荐

北欧的电影,一部清冽寒峭的散文诗。节奏缓慢,多层叙事,剪辑跳跃,不容易消化。寡语沧桑的他,性格的根源来自少年时隐秘的记忆。如同伐木拧结在河中,在多年后的冬夜被撕扯开来。那个发生了太多事的夏天,有爱的萌芽,有性的潮湿,有偷的窃喜,有死的殇夭,还有叛逆期里懵懂的俄狄浦斯情结。原来成长就是选择忽视疼痛。

44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推荐

目前為止,柏林電影節看到的最有感覺的電影作品,一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青春期記憶和行將就木的老年階段時的自我輓歌。

49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推荐

柏林大屏幕,仿佛能闻到森林的气息

51分钟前
  • bb安
  • 推荐

年少时无知,尚不知命运背后的筹码,觉得“自己可以决定是否疼痛”。暮年后方然悔悟,“如果我当时打了那人一拳,我的一生会就此改变”。情节的细节展现极好,摄影水平可以列入大师行列。

55分钟前
  • 安托万的造梦机
  • 力荐

电影拍得会让人误解原著是一部青春疼痛伤痕小说,「我们成长,我们痛苦,我们无法控制人生」。这电影要是拍成默片我愿意再加一星。

60分钟前
  • 废物点心
  • 较差

3.5 红毛衣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1小时前
  • 么什叫定决能不
  • 推荐

一个意外,一段孽缘,离去的父,得不到的母。在挪威的冰土,自我放逐,谁料命运仍逼迫你回顾。追忆往事,万般情绪涌上心头,无处安放,更添孤独。你是讲故事的人,也是故事里的人,“疼还是不疼,你自己可以决定。”

1小时前
  • SleepWalker
  • 力荐

更喜欢童年部分。那个夏天结束后,他长大了。

1小时前
  • cllee&Kalinda
  • 推荐

我總是帶著忐忑的心,生怕這在《性上癮》裡晚節不保的老頭最後又幹啥了。

1小时前
  • 超黐線唔正常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