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是姐姐让我看这部电影,她说里面的小女孩很像我,她说她每次看的时候都像是看到我一样。
然后电影开始。
看到开头小贝蒂便是在她姐姐身后飞快地迈着小小的步伐,像是害怕拉大了与姐姐的距离,所以紧紧跟着。
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片子接下来要演什么,但当时我的眼眶就有些湿润。
除了我们小时候发型很相似之外,我仿佛看到了小的时候的我紧紧地跟着姐姐的身后跳来跳去,我是那么喜欢她,所以老是和她吵架打架,并且一定要把她弄哭为止。
贝蒂有些沮丧的无助地向萝丝倾诉,“姐姐对她来说不只是姐姐,而是唯一的最重要的朋友”。
可是姐姐没有任何感情的离开是贝蒂受到了第一次打击。
妈妈有些蛮不在乎的语气和匆忙要离开的神情让贝蒂只能向有精神障碍的保姆倾诉,可是从后面也很明显可以看出保姆萝丝更加懂贝蒂。
这似乎让人更加仔细思考贝蒂后来说的“我就要疯了”。
确实正常的爸爸妈妈和同学都无法理解她,而只有怪异的萝丝和不说话的伊万能“听”懂小贝蒂内心的想法。
小孩有时候真是拥有着和疯子一样的魔力。
我从小就一直觉得疯子的眼中肯定是有个特别神奇的世界,他们看到的东西是与我们不同的。
其实你不知道到底是我们的视野中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他们的是真实的,或许他们眼中我们才是疯子。
孩童时,人们都有着纯净的眼神,极其善良的心地!
看到贝蒂望着伊万怜爱的眼神,和对即将被屠杀的狼狗史力克心疼的表情,我脑海中也出现了一个善良,倔强,富有同情心的小姑娘-童年的我。
孩子,在面对孤独,这个被大人都看作是难以克服的恶魔时,其实习惯用善良和倔强来对付它!
就像片中贝蒂的出走,她带着伊万,救出了史力克,他们睡在森林里。
她甚至走进了原先自己害怕的鬼屋!
影片结束时,贝蒂轻轻地说道:"为了让我们更亲近,请叫我伊丽莎白。
”
伊麗莎白?
真的這麼在乎這個名字?
貝蒂渴望來自他人的尊重——對待一個成年人命名的認可。
試圖和姐姐交好、試圖擁有小狗、試圖幫助精神病人、試圖救治臉上有疤的男生。
這個年齡沒有的思維方式寄居在幼小的軀體裡,害怕和脆弱在黑風的夜裡搖曳,我心裡也住著如此的小孩,分不清是肉體已老還是精神沒有成長,牽掛著踱步前往溫暖的地方。
Elle est tres adorable et bienveillant , J'ai été ému jusqu'aux larmes par son bienveillant , elle sauve le chien qui est emprisonne par un boucher , le fou garcon qui a besoin d'aider , ils font grandir emsemble , impressionnant ! Tres bon ce film !
觉得是非常感人的片子了,一些小细节处理的很好,小女孩的敏感 坚韧 孤独 勇敢,与伊凡的相互慰籍真的很戳泪了。
小女孩家庭很好,其实父母都很爱她,但是谁真正了解过她内心的呢,她胆小脆弱,什么都往心里憋,在学校受了欺负也不曾回家说过一句,她只是把那些脆弱没头没脑的说给不正常的人听,萝丝和伊凡,她说她喜欢疯子,我想那是她内心得到慰籍的出口。
想起了自己的童年,说得起衣食无忧,事实上一直都在敏感偏执里挣扎,小孩子其实心里想的很多。
2021-12-09 22:21今天看完了法國的一部電影《真愛滿行囊》。
沒有太多想法。
我無法像伊丽莎白一樣拋棄一切去尋找想要的生活。
和喜歡的人喜歡的狗一起。
那些東西,我一樣也不擁有,也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我想要的生活。
他們都不說話,那樣就很好。
伊凡和保姆。
我討厭情侶,特別是吃飯時坐在我旁邊的。
我明白了一件事情,我期待的大概不是愛情也不是友情,因為我太愚蠢無法開啟也無法去維持那樣的關係,是一個很容易就陷入自我否定悲觀情緒的人,就其利害來說,沒有朋友是我能做的最大貢獻。
所以對於她們來說,我肯定也不是隨時可以依賴的朋友。
因為我們之間好像還是有著鴻溝。
不可跨越也不會消失。
我們衹能毫無辦法地待在兩邊,待在各自的世界里。
我期待的到頭來衹是陪伴,故事無法陪伴我,幻想無法陪伴我,虛無縹緲,恍然即逝的一切。
沒有人能陪伴我,祇有孤獨籠罩我。
无盡的孤獨。
我為什麼偏偏要在這種時候拼命地尋找什麼意義呢?
心無歸處讓我覺得我仿佛不活在這個世界上。
在渴望自由的同時,私はい場所がほしいの。
走了一條很遠很偏僻的小路,去与我下午要上課的教室毫不相干的教室里看書和午休,等到1:30再出發,在与我要上課的教室毫不相干的那一層的教室前駐足等待,等到快要上課的時分再去,否則我不知道怎麼消磨那如世紀一般漫長的課前幾分鐘。
窺視著樓下前來上課的人流。
一隻帶著紅色胸脯的鳥從我眼前飄過,落在了路口那路燈桿子上面,紅色也許是我看錯了也說不定。
我們一起注視著這巨大的湧入這棟紅色建築的陌生人流,各自懷抱著孤獨。
以下为随便写的故事,与电影无关。
————————————————————————————又一次,寝室的门被封了。
我听见了鸟儿的声音,一路追随着鸟儿的声音。
只要我轻声呼唤,那些从天空中路过的鸟儿就肯落到我的手心上来。
蓝色的像斗篷一样的蜂鸟静静地躺在手中,结成一队的人字就从我们的头顶上方飞过,变化着的点像流动镶嵌模型上的磷脂一样。
“我们”是?
我的旁边有人吗?
蓝色的斗篷飞走了,又有其他的小家伙们来我的手心里驻足停歇,一只有我手那么大的鸟应声落在了我的左手上,那羽毛是我没有见过的颜色,无法描述,却紧紧地吸引着我的目光。
它乖乖地,在梳理着羽毛,偶尔则停下来抬头看着天空和我。
它和我们一起走过十字路口,快到教室了,它却一直不肯主动飞走。
停留太久只会惹来依恋,于是我想把它放飞。
我双手托着它,轻轻往天空中送,离开了我的手心,它费力地拍打着翅膀,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重重地摔到了沥青路面上。
我蹲下来,发现它被剪去了尾巴和美丽的翼羽。
我顿时呆住了,不知道为什么眼泪流了下来,我的旁边人潮汹涌,但大概,我的旁边没有人。
心一阵一阵地痛,我动了动我的左手,想抚摸它,却发现手已经发麻,抬起昏沉的脑袋,教室里还一个人都没有。
在上课之前,为了避免碰上人潮汹涌的时刻,我都会提前出门,去比教室更高的楼层毫不相干的教室里午休和自习,或是边看风看景边边驻足等待。
等到铃响前的十分钟,才慵懒地下楼。
好好地消磨这上课前如世纪一般漫长的几分钟分鐘。
有些无聊,便走出教室,伏在栏杆上,窥视着楼下前來上课的人流。
一只帶着红色胸脯的鸟从我的眼前飘过,落在了路口那杆子路灯上面,或许是看错了,我想,在《秘密花园》里,也有一只红色胸脯的知更鸟。
我看着它,它饶有兴趣地转动着脑袋。
好像也在看我。
从口袋里摸出来了一个早餐的鸡蛋,虽然我不喜欢鸡蛋,但我喜欢这样意外的时刻。
一边吃着鸡蛋,一边注視着这巨大的涌入这栋红色建筑的陌生人流,各自怀抱着着孤独。
等到铃响的前十分钟,那只“知更鸟”还在那里。
我只好慢悠悠地下楼了。
“生物的颜色,除了色素之外,还有可能是结构色,由光的薄膜干涉而产生。
”那鸟的羽毛的颜色也有可能是结构色吗。
老师的声音开始有点催眠,上下眼皮打起了架。
“大家注意了,经常有许多人说看见了蜂鸟,但其实亚洲是没有蜂鸟的,蜂鸟只生活在美洲,所谓的“蜂鸟”只是天蛾子。
”是听过的知识点,我一瞬间清醒了过来。
下课了,人潮汹涌,耳边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好像是我的名字,一转头,呆了好久,却没有瞥见任何熟悉的面孔。
那只鸟不知道是不是还在那里,我正要跑上楼梯。
外面却响起了命运的敲门声。
我一瞬间掀开被子,利落地从床上爬起来,趿拉着拖鞋,揉着半睁的眼眼睛打开了门。
闹钟还没有响,今天的早餐已经送到了。
为了每天都能亲口说出那句谢谢,已经习惯了早起。
很少接触法国电影,近几年来看过唯一的法国电影应该就是这届奥斯卡获奖的美丽人生了。
因为要学法语的缘故,曾经从公司那里拷来很多法国电影,今天是看的其中的第一部。
既然贝蒂喜欢别人叫她伊丽莎白,那我们就叫她伊丽莎白吧。
当看到伊万、伊丽莎白和大狗安尼克从大到小地走在山间,我感受到一种难以表达的美好,以及最纯真而没有任何企图的信赖,真爱。
大人总是忽略孩子的孤独,而孩子也总是不能理解大人的苦恼,但是伊丽莎白总是尽力地去理解、去帮助她的爸爸。
而她的爸爸却错误地认为伊丽莎白想要那个大狗狗的意图,她只是想救安尼克,并不是大人认为的她只是想要一个玩乐的工具。
古老而阴暗的城堡是她的家,姐姐离去时开心的告别是她伤心后的欣慰,妈妈的离开是她不能理解却在尽力解决的事,尽力帮助有胎记的小男孩却使她成了全班同学的笑柄。。。
伊丽莎白的那双盈盈的大眼中,满是孤独和失望。
她的小手安慰着伊万,她靠自己的力量解救安尼克,她的红绿球球的头绳,她扑在萝丝的怀里,这个最后穿着红色衣服的小姑娘,只是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能得到一些陪伴。
看过很多片子讲儿童时期的孤单,但这部片子里伊丽莎白的孤单却是最真切的,它叙述的这种孤独只属于童年,而且只属于法国式的童年。
一家人貌合神离,姐姐冲破枷锁终于可以逃离,而妹妹贝蒂因为年幼,也因为天性的温柔与善解人意总是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人到中年的父母都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谁也不愿意妥协,爸爸想在郊区继续经营疗养院,而妈妈渴望大城市的生活,忍受不了乡村的空虚寂寞,毅然决定离开。
胖女佣是最常陪伴贝蒂的人,但遭受过精神刺激,所以时有冲动的行为,她是唯一能部分体会贝蒂内心的人。
贝蒂温暖了所有人唯独冷落了自己,当她告诉爸爸自己的感受时,爸爸因为心事敷衍了贝蒂。
最后的结局是一条狗,一个伊凡,一个贝蒂的逃亡,让观众看了会觉得很释怀,终于可怜的人们能够互相慰藉,但我想说的是,希望世上能少一个这样可怜的孩子,每个人都应该先爱自己才能有能力去爱别人,否则会被伤害得遍体凌伤,每个人都应该勇敢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遵从本心去做,方能自救,渡人的事真的不用去考虑。
片名直译就是我的名字叫伊莉莎白,而大家都叫她贝蒂,片尾她又强调说希望别人叫她伊莉莎白,为什么呢?
贝蒂不是伊莉莎白的昵称吗?
叫贝蒂不是显得亲切吗?
还是说这是她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她不想再被当做小孩儿了?
以前看的片子,这样说来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一个精神病院长的幼女,遇到一个不一样的生命,却拥这是个有脆弱灵魂的女孩,用她所有的温暖去保护他,来自于自身的安全感和安慰,无论别人的世界和我们有多么地不同,但是我相信,只要是拥有一颗火热跳动的心脏,我们的眼睛都能够分辨世界的不同,没有什么可评价的,治愈系的好电影。
ps:不过我想说的是,这个妈妈的扮演者好面熟啊,后来发现她是 葡萄牙之旅 的女主角。
这些敏感 细腻 有感情的小家伙们真是又可爱又可怜 都在不完整的家庭里 都是那么孤独
看完才发现最喜欢的画面原来就是海报时间要是能永远定格在那个场景多好,一个少年,一个小女孩和一只狗,奔向自由,从此快乐的生活在一起。这个小伙子长的很帅,我很喜欢~
又一部关于孩子的电影。10岁的贝蒂很胆小,姊姊上了中学后,就剩下她夹在正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爸妈之间。某日小伙子伊凡从贝蒂父亲的精神病院跑了出来。贝蒂偷偷将他安置在放脚踏车的仓库里,贝蒂把她当作最好、最信任的朋友,陪他玩游戏,也向他倾诉心中的恐惧…,虽然伊凡并不会说太多话。因为照顾伊凡,贝蒂变得比以前勇敢。当院方发现伊凡逃走,四处派人搜抓,为了伊凡的安全,贝蒂决定带他离开家…。贝蒂要带伊凡去哪里呢?小女孩很棒。电影画面挺美的。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影片分量不少的夜戏都是大白天拍的。导演以为把曝光降低、色调
情商极高的小女孩用充满爱的眼光和内心与这个陌生冰冷的世界相处,甚至在她眼里病人伊凡却是非凡,以至于不问结果,莫名的照顾他,甚至愿与之一生闯天涯,影片海报就是两人呆着贝蒂心心念念的狗一起行走,影片片名叫《真爱满行囊》,这种爱的概念很宽泛,孤独的贝蒂选择了用最和善和温情的态度面对世界,最终伊凡也多少因为姑娘出乎意料的亲近,而放松心态,并难舍她独自返回自然。影片成功塑造了贝蒂清纯可人的形象,给浮躁的现实勾画了美好的世外桃源。
如果地球是死掉的太阳。在清澈的泉水边,我漫步。泉水如此美丽,我依水而浴。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躺在橡树叶下晾干身体。高高的树枝上,黄莺在歌唱。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看了半个月,终于死撑着看完了!~~无趣啊!!~~
“妈妈,我的生命里多了一个人。”孤独是小时候最难熬的病。
伊凡的眼神好纯良。
还以为会发生什么,我去~~
不在我的点上。但从个人角度引起了一些对爱的反思。抛开电影的美化,当人被孤独感淹没的时候会做出很不理智的错事。表面上收养一个出逃的精神病患者,深层是把任何自己能抓住的稻草当成自己无处安放的爱的寄托。这很危险,无论是前还是后者。
文化背景不同,但情怀共通。看了太多关于成长的电影,没有一部像它一样这么干净简单,故事平实无华,却饱含了感情,面对成人世界的冲击,贝蒂没有抛弃自己的善良,也许这正是我们已经失去的,于是它看上去才那么舒服和感动,甚至勾起了我的乡愁。小女孩的演技自然不做作,全片的灵魂所在。
最后的天空终于亮了起来,会演戏的小孩子,到底夜景要怎么拍,到底是要让人看得见还是看不见……应该再看。
这是一个让人心碎的故事。你无法救赎自己的孤独,却可以选择相互治愈。一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里总是行不通,只有那些保持天真的人才懂,越简单越感动,越简单越幸福。
寂寞的、不被理解的心是不分年龄不分国界的。敬敏感的、脆弱的童年。
缺乏安全感的门是每个人童年的大事之一
童年是最隐秘的往事,只有在某个时刻被启发才能记起那些被遗忘的细节。
开始你叫我医生的女儿,后来和人们一样叫我贝蒂,最后,你终于知道我的名字是伊丽莎白。
真希望法国loli和精神病帅哥happily ever after。。。我果然年纪大了。。。
法国不缺小众文艺片。从开篇两姐妹去探险的不知所云,到剧中的女猪脚说“J'ai quelqu'un dans ma vie”的荒诞,再到剧末时Ivan救下Betty的happy ending。不知道真正的从哪段戏开始,我已不觉融入角色,品味她的孤独,羡慕她的纯真。电影终了,终于再也不用抑制,跑去厕所痛痛苦苦的哭了一场……
小女孩的爱真是丰富,的确像片名一样,装得满满的一行囊
好好讲小孩子的电影不行吗 非得扯一些超越她年龄的东西看了只有一个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