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房间里卡拉瓦乔的画 The Sacrifice of Isaac (1602) 是全片的线索,画中亚伯拉罕拿着刀正要献祭自己的儿子以撒,被天使拦住;电影中男主差一点用刀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天使让他撮合Joseph和母亲Mary // 男主和Joseph在卢浮宫看的画The Dead Christ (Philippe de Champaigne)和 Joseph the Carpenter (George de La Tour) 再次暗示两人终成父子关系 // 摄影极多对称构图 // 烛光下的教堂 女高音配着lute唱的意大利作曲家Domenico Mazzocchi "Nisus et Euryalus"选段很美 // 整个世界像个大医院,医生和护士们照看病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时是医生,有时是病人 // Tout l'art est subversif // 缺点是对话确实很尴尬 和布列松不沾边
充滿儀式感舞台感做作的站位、肢體動作、表情和語言,宗教隱喻、符號、象征、藝術……當代歐洲文藝片該有的裝逼元素都齊了,可空洞到連去思考的興趣都沒有。不過畫面和幾個重量級主演都不錯。
感动的我想哭。因为就我这法语水平,竟然不用看字幕就都听懂了
布列松+现代改写。年度十佳
#HKIFF# 靠我看了个啥。对话尽是超级奇怪的正面大头机位,没有任何casual的小动作和语气词,你们是在做对话练习吗??明白是刻意做效果,问题是讲的东西并没有趣到支撑这种死气沉沉的形式呀…套个圣经的壳讲最浅白的家庭伦理而已
5.0
看过~
人文和社会背景的东西太多,需要对比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才能看的明白。总体上比较沉闷,几乎两小时却缺乏对比主题深入挖掘的戏剧冲突,像是一本波澜不惊的流水账。
母亲导演来看看。嗯
男主房间里卡拉瓦乔的画 The Sacrifice of Isaac (1602) 是全片的线索,画中亚伯拉罕拿着刀正要献祭自己的儿子以撒,被天使拦住;电影中男主差一点用刀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后来天使让他撮合Joseph和母亲Mary // 男主和Joseph在卢浮宫看的画The Dead Christ (Philippe de Champaigne)和 Joseph the Carpenter (George de La Tour) 再次暗示两人终成父子关系 // 摄影极多对称构图 // 烛光下的教堂 女高音配着lute唱的意大利作曲家Domenico Mazzocchi "Nisus et Euryalus"选段很美 // 整个世界像个大医院,医生和护士们照看病人,而我们每个人都有时是医生,有时是病人 // Tout l'art est subversif // 缺点是对话确实很尴尬 和布列松不沾边
Joseph 好绅士,法国男人也太会聊天了吧
非常喜欢整个气质都超美!最后那个海滩是和玛鲁特一个取景地吗~
★★★☆
2.8
看预告以为是一个青少年电影,电影放映时却讨论的是宗教家庭问题,看到快结束时终于明白过来主题是哲学和生活,全片的颜色运用也有隐喻,很用心的一部电影,并不太适合亚洲市场。
?
为角色设计的反应无时无刻不在规避戏剧化(却反而更戏剧化了),这种一板一眼的表演方式和运镜停顿很难不想到阿基。
过于僵硬的表演,固定死板的摄影模式,拍了一部发生在现代,实则内核均是宗教的故事,结尾部分的处理相当绝妙,但是最后两个镜头实属多余。
视角蛮奇特的,演员的表演和对话像极了阿基电影那些人物,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剧情。
束之高阁,拒人千里。你们感受到那么多意义,我只看到了美和做作的对话练习。
少年寻父过程参杂了晦涩难懂的宗教隐喻。电影的场景色调台词都非常的文艺。PS最近看的两部电影演员都是用这种木偶剧式的演戏方法,只要剧情溜,倒是不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