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类似纪录片一样的格瓦拉传记,虽然上部让我看得有些昏昏欲睡,但是下部却非常的吸引人。
扮演格瓦拉的男演员演技朴实而厚重,几个配角也都是演技逼真。
当格瓦拉被敌人抓住的时候,真的是觉得非常的失意。
一个革命者被囚禁在小屋子里,和看守他的士兵同抽一根烟。
他被杀死的时候悄无声息,虽然他的死是悄无声息的,但是至今全世界热爱自由的人都没有忘记他。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摇滚乐爱好者们也开始拿格瓦拉作为自由的象征,现在穿着印有格瓦拉图案的衣服出去都会显得过时。
格瓦拉的精神就是战斗,还记得他在电影后半部分里说的话,当时游击队缺少食物并且大家困顿不堪,格瓦拉说这个时候才是展现男子汉气概的时刻。
依然觉得扮演格瓦拉的演员有些神似布拉德·皮特。
end
切:你好!
明天是你的生日,89年前的今天,你出生在那个探戈与足球交织着的世界,那个为了贝隆夫人举国哭泣的拉美国家。
6月14日,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在你的故乡,严冬开始来临。
在这么个季节出身,而且还患有终身性的哮喘,似乎已经预示了你将与命运抗争。
为了给你写信,上个月我读完了关于你的三本书,读过之后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你是我的偶像——这个词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男神”——很久以前就是。
首先是因为你很帅,帅得让人将你用做头像或者穿在身上,然后去接受其他人诧异的目光,听他叫一声“雷锋”。
这种情况我遇见过很多次,虽然几经解释,但对方始终无法捋直舌头把你的名字念对。
即便是处在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国度,你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
后革命时代的人们,厌倦了革命的浪漫理想,转身加入一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犬儒庸俗地活着,拥抱来自西方资本世界新一轮的剥削与奴役。
忘了告诉你,雷锋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名的“国民男神”。
在最初见到你画像的那一秒钟之内,我也将你认作了他。
但转瞬又明白,你挺拔的鼻子和坚毅的眼神是他所不具有的。
仅仅是因为这一明显的区别,我开始喜欢你。
这些年来我试图描述那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和看见自己喜欢的姑娘时的感觉不一样。
很难不把那些熟知的故事再梳理一遍。
你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医科大学生,有行医执照。
在当时的阿根廷抑或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看都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你并没有满足于自身的完满,大学期间游历拉美各国,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者与军人政府统治下压迫下的拉美人民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一条解放他们的道路。
又不得不说回我自己的国家了。
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曾笼罩过我的祖国,结局是谁也不愿提起的闹剧。
可是你还有你的战友成功了,虽然过程有些阴差阳错,然后你又走了,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对于青年人来说,你的意义在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对强权的抗争和对既得利益者的蔑视,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今年我行将年满24岁,中国人称为“本命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经历和学识让我开始对狂热的偶像崇拜有了质疑,尤其是你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偶像,往往更令人盲目以成灾难。
现在的很多研究表明,你曾制造过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我也深知一个被你统治者的世界会多么糟糕。
或许我终将与你告别,所以在拟定这个叫做“偶像:告白已告别”的写作计划时,将你添加到了名单当中。
去年,在我的祖国,一个小偷因造型与你神似且言论惊人而爆红网络。
人们戏谑地将他冠名为“窃-格瓦拉”。
“窃”与“切”同音,在中文里指代一些手段不正当的事物。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无法职责任何人对于偶像的不敬。
相对于此,人们对于他那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无限恶搞,无意中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无奈与叹息。
就算是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无法抵御全球化的浪潮。
在资本的压迫下,青年人只有无奈的选择庸碌的生活。
往往是想打工而不可得,何况是拒绝打工。
我们的时代并不你的时代好或者坏,只是人们消极与虚无,再也没有人像你一样正面反抗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我想,即使是终有分别日,你身上也总有一些值得留给我的品质。
我想象你一样忠于理想。
让我们忠于理想!
贡水河边的浪荡汉子2017.06.13
用了三天时间把这两部传记电影看完了。
第一部看的很痛苦,看了两天,中间也瞌睡过。
第二部一次看完,没有任何睡意。
很明显,第一部没有第二部更吸引人。
第一部讲述切格瓦拉在古巴的革|命|。
用一个美国记者的采访,插入切格瓦拉的回忆。
回忆他如何从一个阿根廷人变成一个古巴革|命|者。
如何与卡斯特罗并肩战斗,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整部影片拍得非常沉闷。
简直是一部流水账。
也谈不上什么情节。
就是一群战士在丛林中战斗,然后如何牺牲,以及如何得到人们的支持,再进行战斗。
没有戏剧冲突的电影,看的很痛苦。
只有在片尾进行城市中的巷战时,才看出一点紧张气氛。
才感觉到这真的是在革命。
第二部讲述的他在南美带领游击队,与玻利维亚军队战斗,最后被害的故事。
这一部就与上一部有很大不同。
既然有战斗,那肯定有冲突,自然有看点,能吸引观众。
所以,第二部我是一气呵成,一口气看完的。
不能说很过瘾,但可以真切感受到游击队的生存状态。
真实反应游击队的电影,不多见。
战斗进行的不是很激烈,但拍摄的很真实,游击队确实是如此进行战斗的,他们进行的并不是正规军队的大规模战斗。
两部进行比较,第二部要比第一部好很多,个人感觉,这是两个导演拍摄的两部影片。
传记电影,主要塑造的是人物,一般来说,要塑造几个人物。
《切格瓦拉》两部电影,就塑造了一个人物——切格瓦拉,其他人都是龙套。
看完影片,我觉得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信仰共|产|主|义|,坚持武装斗争,懂得取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其他的方面,编导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
可是我们的男主角的表演,没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对于这样一个角色,演员只需要面无表情就可以了。
没有看出他对角色有更深入的塑造。
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感受到很多东西。
拉美地区真实生存状态,他们的风土人情,他们的生活习俗。
还可以感受到更深层次的东西……切格瓦拉的失败有很多原因。
我个人认为,他犯了很多错误。
外国人到一个国家,要推|翻|该国家的政权,很难取得人民的支持。
他游击战的方法也不正确,他应该多看看毛泽东的书,跟我们伟大的游击战高手学习学习。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是一部西方国家拍摄的切格瓦拉传记。
这是西方人对他的诠释,很难客观的去评价他。
我在电影里面看到了一个西班牙演员,可以猜出主要演员都是墨西哥、西班牙、美国或者阿根廷之类国家的吧。
所以,这部电影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记录,要想多了解他,还应该去找别的资料,比如古巴的,苏联的。
2010-09-30[切·格瓦拉传上集:阿根廷].The.Argentine.2008.BDRip.X264-TLF [切·格瓦拉传下集:游击队].Guerrilla.2008.BDRip.X264-TLF
街头又一次看到穿着印有切·格瓦拉头像衬衫的人,于是突然冒出再看一遍Che的想法。
当然,主要目的还是想弄清楚,英雄人物数不胜数的今天,为什么切格瓦拉(下文简称切)会成为东方世界的宠儿,热血青年眼中的偶像。
“切·格瓦拉,1928年6月14日生于阿根廷,是阿根廷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医师、作家、游击队队长、军事理论家、国际政治家及古巴革命的核心人物。
”个人对切的性格分析就八个字,桀骜不驯,革命到底!
这样的性格注定会成为英雄,但不一定会是伟人。
有人将他比喻为拉美世界的毛泽东,其实不然,他距离毛主席的功绩实在相去甚远。
他有战术素养,但不得不承认,他没有战略眼光!
缺乏战略眼光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只着眼于革命战争和土地改革,对于战后国家制度,建立什么样的政党没有明确定位。
这点影片中也有体现,即切最初参加革命是“七二六运动”的一员,而并非古巴共产党。
而他又是在与古巴共产党合作之后才逐渐了解斯大林主义,即社会主义。
所以古巴选择社会主义,并不是根据国情确立的,而是与美资本主义的敌对关系,导致其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2,土地改革实行初期,地主阶级土地被征收,交于个体农户,同时禁止国外集团占用古巴土地资源。
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摆脱了封建制度,使农业产量在短期内大幅提高。
然而在刚尝到土改甜头的格瓦拉却在土改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大搞工业化。
于苏联进购了大批设备,占用了大片甘蔗田,用以炼钢,采油。
从而导致1962年古巴农业遇到了土改后最大的瓶颈期(当然也有自然灾害的因素)。
直接导致1963年古巴政府颁布了第二项土改法,将农村资产阶级的土地全部转化为国有财产。
看似是彻底消除了剥削,实质是为缓解因工业化建设而导致的农业损失。
3,切格瓦拉离开古巴的时间,1965年。
这也是古巴难民涌向美国的第二阶段。
这一趋势迫使1965年9月,卡斯特罗单方面宣布允许古巴人从卡马里奥卡港离开到美国。
这从一个侧面恰好反映了,此时古巴改革遗留问题依然很多,获得自由的民众却没有获得满足温饱的生活。
而此时的切,却离开了古巴,转战刚果,继续着他的“圣战”。
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问,他革命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独立?
回过头来再看对他的评价,马克思主义革命家,个人认为有偏差,应该是人道主义革命家。
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而是为自由民主而战的圣斗士。
他战死沙场,以英雄的形象谢幕,而并非领袖。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特求切粉勿喷。
最后聊聊切的扮演者: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一个被好莱坞甚至世界低估的好演员,多数人对他的印象仅仅停留在长相酷似布拉德皮特,但他的演技比皮特更老练内敛。
希望不久的将来可以获得小金人一座,为更多人熟知!
“我感受到生命中一些强大的东西,这不只是股强大的生内在力量,还可以传给他人。
我的使命有种宿命感,让我从所有的恐惧中解脱。
”——切·格瓦拉世界上确有那么个别的人,他们的知觉告诉他们,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用自己的苦难去换取别人的幸福。
他们天然的背负有拯救所有人的重任,并且他们必将为此丢失生命。
艾内斯托·切·格瓦拉是他们中的一个。
这样的人是什么人。
萨特说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完人。
其实他们必定不是完美的,但他们是最高级的人类。
他们无视自己的得到的和可能失去的,而只为所有人获得他们该得到的东西而牺牲,而救赎。
格瓦拉中枪倒下的时候,影片的主观镜头从清晰到模糊,代表瞳孔的发散,意识的结束。
但那一刻电影里响起的类似耳鸣的声音,却让我肯定,导演感受到了格瓦拉感受到的强大生命力量。
那是力量的一种表达,一个生命的结束,而他看到了自己将在未来千秋万代的青年中成为不落之星。
总是觉得他没有死,总是觉得他活在这个世界的某个地方。
一个玻利维亚战士对游击队里动摇的当地农民说:拉蒙(格瓦拉化名)本应该和他家人,和他的汽车,在古巴享受着舒适的生活。
但是他来到这里,他想给你们一个更好的生活,这样你们的孩子可以学习读和写。
我只不过是个面包师,我曾是个奴隶,但是有一天我会自由。
看到这里,眼睛不由自主地就湿润了。
一个人,能够得到了尊重和名利,然后从纽约联合国的讲台走下,来到原始丛林,抛弃一切,不顾生命,为的是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受压迫者,甚至不是自己的同胞。
这样的人不是完美的人,又是什么。
对比其他以革命名义的人,不仅自己有了想要的,连自己的子孙都可以享有那些以革命名义得到的东西。
一切昭然。
他没有死,我坚信。
因为这样的人如果死了,人类没有任何理由再延续下去。
说来有些神奇,我是在古巴的电影院看的这部片子。
和大家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电影的票价及其低廉,但偌大的影院仍然显得有些空荡,各个角落散布的观众也是以白发的老者居多。
我们找了个很靠近银幕的位子,影像缓缓而出,仿佛至若崎岖的玻利维亚丛林。
影院的空旷让声音有些回荡,再加之战士之间不太清楚的俚语,实在是有些难懂,这也让身边的同伴起了睡意,不过我还是一直认真的看着,只因为他——切画里行进,镜头亦步亦趋地跟随;战斗,视角在树丛中掩护;对话,低沉平静中蕴藏着力量;导演并没有在着力刻画一个伟人的崇高,就如本片的片名一样,他只是一个简单的战士,一个为了理想而奋斗的阿根廷人。
当退去那些后人附加给他的诸多光环,就是电影里的埃尔内斯托 格瓦拉。
然而就是这样朴实的一个切,却给人最深的感动,当他治好了乡下小男孩的眼睛,他的妈妈一路念叨着Que dios le cuide...(愿上帝保佑您……)直到他的身影远去;当他哮喘发作在玻利维亚丛林的大雨中喘息,我的心也跟着抽痛;当最后摄影机以切的视角倒在敌人的枪口下,我的泪已经抑制不住地流了出来……当他的尸首最后随着直升飞机飞过玻利维亚的上空,我相信他的灵魂已经不朽…………画外话说 Benicio Del Toro 的扮相还真算得上是形神具备了,除了比切整整大了两号以为……电影院里有个爷爷随着影片的进程时不时突发怪笑……不知是觉得影片与真实中的切相去甚远,拍的荒唐而发笑,还是与切有过什么个人恩怨的,无奈冷笑……反正听得人浑身发麻影片结束散场时,为数不多的观众却大部分迟迟不肯退场,确实是一个让人不容易出的来的结尾,也看到有些花甲的老人坐在座位上簌簌流泪……切格瓦拉之于古巴人,确实有份难以言状的情愫...一次难得的经历,看了一部难得的好电影,还原了一个朴实而伟大的战士……
两部时间很长,上部是在古巴,下部在玻利维亚。
影片基本是以纪录片形式展现的,反应出来的思想极其深远,尤其是格瓦拉和卡斯特罗在革命的时候很注意保护老百姓的私权,并没有像某些宣称正统的革命者一样,革命就是消灭敌人和敌人的财产,制造恐怖气氛。
格瓦拉在革命的时候尽量削减敌人和自己的损失,从来不屠杀俘虏,也保护富人和中产阶级的财产,在革命的同时努力的维护社会秩序,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暴力革命是危险的,无序和恐怖往往造成的是整个社会的灾难和混战。
最后一幕格瓦拉被俘虏和枪杀的一节非常震撼,想来无数革命者最后一刻都是这样看着民众和麻木的军队的吧。
英雄末路确实让人感动。
SDMS评分:71分同时下载了两部《切·格瓦拉》的电影,但是看完第一部《阿根廷》之后,一直没有勇气看第二部。
这两天正好大病一场,身体比较虚弱,躺在床上睡了一整个白天,然后夜晚来临,担心自己睡不着觉,就把第二部《游击队》打开来看了。
这么说起来,很多切·格瓦拉的个人崇拜者估计要骂娘了。
但我觉得这套电影真的不是那种让人欣赏和满足观影愉悦的电影。
斯蒂芬·索德伯格流水账般的叙事风格,将一个人物的革命历程,朴实地交代下来。
没有故事悬念,没有叙事结构,没有精致的对白,没有刺激的光影效果……本来也没打算为《切·格瓦拉》写点什么,不过今天在看完《游击队》之后,我还是有一点触动。
为什么《游击队》比《阿根廷》动人,我觉得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阿根廷》只是一个武装革命的故事,而《游击队》是一个人的伟大理想的陷落。
斯蒂芬·索德伯格用卡斯特罗朗读切·格瓦拉的信件作为开篇,很快就能把观众带入到一种理想主义的情境之中,而这种理想主义,是在第一部《阿根廷》中所体会不到的。
这也不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在古巴,切格瓦拉如果说还有一点愤青或好战分子的影子,那只有在玻利维亚,他才真正展现出他的革命情怀和人类主义理想。
这种情感上的高度认同,缘于一种非常纯粹的劣根性思维。
一个人,唯有在富贵加身的时候,抽身离去,才能证明其最真正的心灵上的价值。
所以有些时候,很多人跟我说对财富没有追求,只向往田园般的生活,我是不信的;你只有拥有过财富,再将之放弃,那才是有说服力的无欲无求。
切·格瓦拉在《游击队》中正是证明了这一点,才使得故事的情绪得以在平铺直叙中,维持饱和。
如果说,《阿根廷》的高潮在于片尾长时间的战斗情节,那么《游击队》的高潮,则高明了许多。
因为影片在最初已经树立了切·格瓦拉的理想主义形象,所以影片中,任何一次对这种理想主义造成冲击的戏份,都是一次高潮。
比如当游击队成员纪律涣散或思想腐朽的时候、比如当游击队的无线电报出现故障的时候,比如丹妮娅身份败露的时候,还有派往法国寻求帮助的革命者被玻利维亚军队捕获的时候……整部电影的情节,其实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的不幸遭遇”。
绝望的游击队成员,伴随着切·格瓦拉哮喘加重的病躯,谱写了一曲革命失败的哀歌。
这是电影题材本身的胜利,而不是斯蒂芬·索德伯格导演手法的胜利。
纵观两部《切·格瓦拉》电影,导演塑造成功的人物只有切格瓦拉一个,其他人如浮云一般一个一个飘过。
也因为此,这两部电影都没有那种可以让人过瘾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对手戏。
也许卡斯特罗也是一个可以让人记住的人物,但那是因为他特殊的背景身份,而《游击队》中,除了切格瓦拉以外,我现在还能清楚地想起样子来的人物只剩丹妮娅了——因为她是唯一的女性角色。
人物塑造上的漫不经心,加上叙事上的去技巧化,让我们对《切·格瓦拉》很难形成一个公允的判断。
赞同者可以称颂它写实,批判者也可以说它没有观赏价值。
不过我个人觉得,既然是电影,而不是纪录片,导演就应该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讯息,并且编纂合适的情节,去强化它,并打动观众。
斯蒂芬·索德伯格一直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叹的导演。
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性、谎言、录音带》到《永不妥协》,到《毒品网络》,还有那玩票似的罗汉系列。
我相信他绝对有能力拍出让人叫绝的电影,他的履历表也证明他能胜任任何题材。
他在《切·格瓦拉》上的尝试,也许只不过刚好不太对我的胃口而已。
尽管如此,《游击队》中有几场戏的处理还是值得让人反复玩味,比如身患哮喘的切·格瓦拉在饿坏的马匹不愿走动的时候,疯狂地刺杀了它;比如玻利维亚的年轻士兵在看守切·格瓦拉时,与他简单地对话,在“理想”与“现实”的两种标签身份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流上困境,而当切·格瓦拉问能否给自己松绑时,年轻的士兵吓得出门而去,并表示再也不愿走到切·格瓦拉身边。
这些细节,也许将证明《切·格瓦拉》在影史上的杰作地位。
看这电影之前,只知道切就是无数人T恤上的一个头像,对于其经历一无所知。
看了电影之后,对切的认识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
切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是在于他对队伍战略战术上有多正确的领导,也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大的胜利。
而是因为其信念的坚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粹。
上部中在古巴的斗争也没有出古巴革命领导者的“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下部中的游击斗争就更不要说了。
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切在当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号召力的,不然不会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跟着他打游击。
这也许就是其悲剧性的结局的根本原因吧。
不过正是因为这个结局的悲剧性,才彰显了切作为个体的人的伟大。
对于全世界的热血青年来说,切·格瓦拉是神一样的人物,关于他的纪录片、剧情片也并不鲜见,但索德伯格仍用自己的诚意和努力交出了一部扛鼎之作,用史诗般的气魄真实而鲜活地还原了格瓦拉的传奇一生。
影片长达257分钟,不得不分上、下两部上映,上部讲述了格瓦拉成长为革命领袖,与卡斯特罗一起领导战友推翻古巴独裁统治走向胜利的历程,下部则描绘了他离开古巴,前往玻利维亚进行丛林游击斗争最终被枪杀的过程。
基于结局的不同,索德伯格选用了不同的手法,上部处处刻意渲染着激昂、热烈、团结的革命情怀,突出切·格瓦拉的伟岸,下部则充溢着紧张、逼仄的节奏,笼罩着英雄末路的悲壮气氛,一张一收,但同样的扣人心弦。
高密度、大规模的战争场面调度也充分显示出索德伯格的导演实力。
他小心翼翼的回避了切·格瓦拉备受争议的一面,配上本尼西奥·德尔·托罗以假乱真的出色演绎将切·格瓦拉“革命至死”的精神魅力凸显得淋漓尽致,动人心魂。
6分,太冗长了吧,耐心不够了。
及其少的使用背景音乐,镜头也十分克制,把重点放在故事,而不是煽动情绪。唯一的主观镜头出现在最后时刻,枪决落地后的画面,呼吸声像极了鬼子来了
点上一把火,就变成英雄,并且几十年来火势不减,这样的崇拜虽然草率,却也有趣。最真实而朴素的理想主义者不会知道什么是理想主义,因为他们分不清未来和理想的差别。影片节奏很慢,无限的留白让人如坐针毡。个人感觉不及第一步。
一流
好枯燥
它是一个信号,一个标志,他就是革命
個人覺得摩托車日記有趣點....
主演真眼熟呀真眼熟
比上部稍嫌纷乱
08 最佳
车
拍得很好,很多镜头画面给得非常好,但是就是看不下去,情节还是太有距离感了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精神英雄。
困到不行就為那最後閃回到坐船去古巴的場景,加一星
索德伯格这个唐三藏
闷
断断续续,勉强算是做完作业。
20090814:革命,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去。放下荣华富贵......游击队到处被阻击,谁明谁暗......就这样倒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有点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人物都没塑造成功